师从8篇

时间:2018-10-08 来源:励志故事 点击:

第一篇师从:画家音乐家名人故事:音乐大师郎朗的成功道路


  1982年出生于中国沈阳的郎朗生性活泼,从小就爱唱爱跳,有很强的表现欲。父亲朗国任是部队文工团的二胡演员,母亲是一名普通的公职人员。郎爸爸对儿子有一个梦想,因此在郎朗3岁时便引导他学习钢琴,使郎朗从此踏上了立志成为音乐大师的追梦之旅。
  郎朗很有音乐天赋,他4岁师从朱雅芬教授;5岁和7岁时,连续两次获沈阳钢琴比赛桂冠;9岁考入中国中央音乐学院并获全国星海钢琴比赛第一名;11岁赢得德国第四届青少年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及杰出艺术成就奖;13岁获第二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青年音乐家比赛第一名,并在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建团演出音乐会上与该团合作演出;14岁考入着名的美国科蒂斯音乐学院,师从学院院长、着名钢琴大师格拉夫曼;3个月后,与国际着名的IMG演出经纪公司签约,走向职业演奏家的道路。两年后又签约世界着名的德国DG唱片公司,成为最受重视的艺术家。
  而郎朗真正让世人瞩目的时候则是在1999年,当17岁的他代替身体不适的安德列?瓦茨出现在拉维尼亚“世纪庆典”音乐节上,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和着名指挥埃森巴赫合作,成功演奏《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时候。由此,国际乐坛上刮起了一股“郎朗旋风”,从此,世界各国的音乐大厅向他敞开了大门。
  无论是在纽约卡耐基音乐厅、柏林爱乐大厅、维也纳金色大厅、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海大剧院……还是在BBC音乐节、世界杯足球赛开幕式、萨尔茨堡音乐节、澳门音乐节、《纪念冼星海诞辰100周年》大型音乐会,郎朗都是最受瞩目的钢琴演奏家。如今,他和世界一流交响乐团都有合作,每年全球巡演约150场。他的独奏音乐会,全部被安排在最重要的音乐厅的最重要的音乐活动中的最重要场次里。他的音乐会在欧美票房排名第一,并创下公开售票20分钟之后一扫而空的奇迹。他已先后灌制了八张CD和两张DVD,销售量在美国、德国、维也纳等地位列榜首。
  郎朗,一颗耀眼的音乐之星,璀璨夺目。
  国际顶级钢琴品牌施坦威对他青睐有加,在2002年施坦威公司150周年庆典上,郎朗获得公司颁发的首枚艺术金牌,并成为施坦威艺术家。4年后,施坦威更全新推出了5款郎朗系列的立式和三角钢琴,这是施坦威历史上首度与国际着名音乐家联袂,并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钢琴。
  2002年第一个伦纳德?伯恩斯坦艺术成就大奖也由郎朗获得,这项大奖旨在奖励全世界“对艺术最有贡献的艺术家”,他是该年唯一享此殊荣的艺术家。此外,他还是2004年度德国留声机音乐先生,美国宾西法尼亚州2004年度音乐先生。2005年他应美国总统邀请到白宫举行个人专场独奏会,成为第一位到白宫演出的中国艺术家,布什总统授予他“世界和平使者”的称号。
  美国着名的朱丽亚音乐学院邀请他开办钢琴大师班讲座,使他成为该校有史以来上大师课的最年轻的钢琴家。此外,德国汉诺威音乐戏剧学院、汉堡音乐学院等也邀请他开设大师课,深得师生好评。
  在2003年美国着名的青少年杂志《人物》(TeenPeople)评选出的“20位将改变世界的年轻人”中,郎朗是唯一的艺术家。他2004年被委任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际亲善大使,2006年被授予“成都大熊猫国际文化大使”称号,并认养了一只国宝大熊猫,2006年被授予“昆明形象大使”称号。
  世界各大知名传媒也对郎朗争相报道,除平面媒体外,2002年CNN电台的三个节目分别播出了对他的个人专访。2004年美国CNN国际电视台在全球播出五套郎朗的专题报道。美国CBS电视台新闻60分钟播出郎朗的专题报道,该栏目曾经报道过的唯一一位中国人是领袖人物邓小平,所有美国最着名的POPSHOW都做过郎朗的节目,着名的英国BBC也曾多次专题报道郎朗。
  此外,阳光、健康、大气、特具艺术气质的郎朗还分别被奥迪、劳力士、飞利浦、松下、雅培、深圳观澜高尔夫国际球会和深圳招商银行等多家世界知名品牌签约为其形象大使和品牌代言。
  郎朗有很深的中国情结,一直认为自己代表的不仅是他个人,而是中国人。他希望通过自己和其他艺术家的共同努力来进一步宣传中国的音乐,传播中国的文化。在2004年郎朗首张卡内基音乐厅独奏会现场实况专辑中,就收录了谭盾创作的《八幅水彩画的回忆》以及自己与父亲合作演奏的中国音乐《赛马》。2006年9月,他的中国专辑《黄河之子》出版,同年11月,由凤凰卫视拍摄,旨在宣传奥运的大型音乐影视艺术片《郎朗的歌献给2008》在北京故宫午门开机……
  音乐,无疑是郎朗的毕生追求。
  郎朗认为弹奏乐曲其实就是一个探索、寻找人生的过程,音乐是高级的语言交流。“必须在不失传统和灵魂的情况下加入新的见解,音乐才会有生命力。”他每天都在探索这个世界,尝试从新的角度看待同样的事情,他到各国去演出,把他的所感所思都融入到他的琴声中去。他的每一次演奏都充满激情,富于想象力。
  探索人生、诠释音乐是没有止境的,目前郎朗在柏林师从巴伦博依姆,还定期去巴黎向埃森巴赫求教。他说:“我练琴时,会把今天所想的东西包括所有的内容弹进去,把自己融化在其中,这需要非常仔细和投入,完全按照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出时的标准在练琴。”“把所有感情都倾注到琴键上,你就能让音乐很自然地流入观众的心中。”他相信,成功的秘诀就是做任何事都要用心去体会它,热爱它。

第二篇师从:优秀小作者:黄一迪



  黄一迪:男,汉族,1996年10月15日生。现为福州市第十八中学九年级学生。
  五岁师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张镇顺学习书法,书艺大进。自2003年11月起在全国书法比赛中毛笔书法屡屡获奖,曾获第三届“四方杯”全国中小学生书画大赛特等奖;“母亲颂”第三届中华海内外少年儿童书画大赛金奖;首届“柳公权”杯全国书画大赛、首届中国文人楹联书法大奖赛、第二届“金鼎奖”全国书法美术大展赛、首届“太白杯”全国诗书画大赛金奖等五十多个奖项,另有书法作品散见于报刊杂志。
  酷爱读书,勤于练笔,乐于表达。在第八、第九、第十一、第十二届“中国少年作家杯”全国征文大赛中获一等奖。被评为2006、07、08、09年度中国少年作家班优秀学员。另有数篇作文发表在《快乐语文》、《读写天地》、作家出版社等CN刊号上。传略与作品已被载入《当代中国少年作家大辞典》。
  经中国人才研究会艺术家学部委员会评审委员会评定,荣获2005年度中国青少年文化艺术人才奖艺术类A级。被中国当代艺术家协会、《当代艺术教育》报刊社授予2006年度中国当代优秀青少年书画家称号。
  由《少儿书画》杂志社主办获2006年度《中华小书画家五百强》荣誉称号。2008年5月加入中国当代青少年作家协会及中国当代青少年艺术家协会。
 

第三篇师从:“文明礼仪伴我行”演讲稿_800字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很高兴能从各位同学那里得到这么多关于文明礼仪的小故事,接下来我也希望通过分享我的文明礼仪小故事,让大家再次感受文明的芬芳。
  人们常说:“学海无涯苦作舟”,在我看来,要想在知识的海洋里扬帆远航,光有船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个人为我们掌舵,这个人就是我们的老师。我们把老师比作灵魂的工程师,比作辛勤的园丁。书山有路,老师就是我们的引路人,他们甘愿奉献,他们默默付出,他们对我们是如此的无私,那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不妨让我们看看古人是怎么做的。
  杨时,是宋代的大学者,拜程颢为师,为了向老师学习,连做官都放弃了。程颢去世后,杨时又师从程颢的弟弟程颐,故事就发生在他初次登门拜见程颐的那一天。
  那天,杨时与游酢一起来到嵩阳学院拜见程颐,正巧碰上老先生在闭目养神,两人不敢打扰,便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外等候。可是,却突然下起雪来,两人却依然站在雪中,既不肯离去,也不忍吵醒老先生。后来,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了,几次想去叫醒老先生,但都被杨时拦住了,就这样,两人在雪中站了许久。等到老先生醒来,将两人迎进屋时,门外的雪已有一尺多厚了。这就是流传千古的程门立雪。
  在我看来,杨时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靠的不仅是勤奋刻苦,他尊师重教的态度才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吕氏春秋》里说:“疾学在于尊师”。意思就是说:想要很快地学到知识,最重要的就是尊敬师长了。
  或许现在的我们不需要靠站在雪中来表达对老师的敬意,但日常生活中的一句您好,一句再见,节日时的一句祝福,都是我们对老师表达敬意的方法。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尊敬师长,不仅是我们对学习的态度,更是我们成长中的必修课。
  借这个机会,再次向老师们表达衷心的感谢,谢谢您们。
  谢谢大家!
   
    六年级:洛奕

第四篇师从:心理学家名人故事:心理学家华生的故事


  华生(1878—1958)着名的心理学家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1894年,他进入伏尔曼大学,五年后获得硕士学位。1900年,他又在穆尔教授的建议下到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课程,师从安吉尔和唐纳森,并与1903年以《动物的教育:白鼠的心理发展》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讲授心理学。在此期间,他做了大量的以动物为被试的实验,为其行为主义观点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1908年,他受聘到霍普金斯大学,在此度过了其学术生涯中最辉煌的岁月,一直到1920年。此间他还接任了《心理学评论》杂志的主编。
  很久以前就知道他,可是关于他的情感生活却知之甚少。他结过两次婚,第一次是他的女生学爱上了他,在一次考试中,她没有答题,而是写了一首情诗,红着脸交给了教授,他们结婚了。第二次婚姻,也是他心理专业生涯的结束,他与她的一个研究生私通,前期起诉离婚,他也被大学除职。从此他几乎淡出了专业心理领域,成为一名非常成功的广告商人。但是他仍然热爱心理专业,但是没有大学接受他,专业期刊业不接受他的文章。他只能在一些通俗杂志上发表自己的文章,他尤其爱好儿童研究。
  对于他的命运,我很感慨。也有史家感叹,如果华生没有被退出心理专业领域,心理学是否会是另外一个样子。也许他不生在那个时代,他的私情也不会成为他职业生涯的障碍。可是即使在今天,人们赋予学者的道德底线还是远远高于普通人的,作为大学教授,即使在今天,仍然要成为这个世界的良心。无论公私,都希望他们是榜样。
  我不能评价对错,因为从历史事实推断,他很爱他的第二任妻子。哎,怎么说呢,中国古语,“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第五篇师从:昭公·昭公十七年


【原文】

【经】十有七年春,小邾子来朝。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秋,郯子来朝。八月,晋荀吴帅师灭陆浑之戎。冬,有星孛于大辰。楚人及吴战于长岸。

【传】十七年春,小邾穆公来朝,公与之燕。季平子赋《采叔》,穆公赋《菁菁者莪》。昭子曰:「不有以国,其能久乎?」

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祝史请所用币。昭子曰:「日有食之,天子不举,伐鼓于社;诸侯用币于社,伐鼓于朝。礼也。」平子御之,曰:「止也。唯正月朔,慝未作,日有食之,于是乎有伐鼓用币,礼也。其馀则否。」大史曰:「在此月也。日过分而未至,三辰有灾。于是乎百官降物,君不举,辟移时,乐奏鼓,祝用币,史用辞。故《夏书》曰:『辰不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此月朔之谓也。当夏四月,是谓孟夏。」平子弗从。昭子退曰:「夫子将有异志,不君君矣。」

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

第六篇师从:佳作赏析《林海》(四)


  讲课前,我们先花一点时间来回答一些问题。第一个问题:有朋友讲,作文要“重积累、轻技法”。这个说法不能说不对,也是有一定道理的,问题要看在什么样的阶段。我们在讲课中也提到过,要想让作文真正地得到提升,还要师从于名家名作,要从名家经典中去汲取营养。但关键是要在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学会了看书的前提下。
  刚才有妈妈问,该推荐什么书给孩子看。我们的观点是:在孩子还没有入门前,也就是在孩子的作文观还没有建立之前,要先把孩子语文书上的课文搞透。在“重积累、轻技法”之前应怎么办?要先建立正确的作文观。什么是正确的作文观?这个问题我们暂且不回答,就举个例子:一个人要想把车开好,根本的东西是用公里数来说话,这就是刚才讲的积累。没有积累、没有一定的公里数,就开车上高速,那是很危险的。但是在积累公里数之前,我们要做什么?要上驾校,从点火、挂档、松手刹学起;要从起步、停车学起。没有这一定技法就上路积累,那是不靠谱的。
  我们再回到写作上来讲,孩子们九年义务教育,九年十八本语文书,还看了很多的课外书,长了很多的见识,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能写出一手漂亮作文的孩子并不多。那就说明:一味地强调积累,是有片面性的。就如我们学开车一样,没有一定之规、一定之法,没有学会起步、停车、坡起、倒退就上路,那是危险的。所以,积累与方法,方法与积累,是有次第的,也是相互关联的。
  我们在决定积累与技法哪个为主之前,需要为孩子的作文进行一下诊断,看看他作文中的问题在哪里。写不出?写得空?写得乱?写得不生动?诊断出问题在哪里,我们才好对症下药。关于这一块,我专门写了一篇博文——《作文该不该有招》,大家可以去我的博客看一下。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再讲一些例子:去年八月份到十月份,我们集中了大约两个月的时间,结合《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对群里将近一百位妈妈的孩子的作文进行了讲评。通过对照书本进行实战,很多孩子不仅写作水平提高很快,对课文的分析能力、背诵速度也都提高很快。我们还要说的是,在这一段时间里,可以说孩子没什么“积累”,但是通过对“技法”的掌握,写作的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这本身就说明:写作,光强调积累是偏面的。近段时间讲的名家名作,都是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范文,我们既是在讲作文的技法,也在讲知识的积累。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关系。
  我们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有些妈妈问,如何写人物?如何写记叙文?怎么把说明文写好?还有的妈妈讲,孩子一年级了,看图作文怎么写?概括地来讲,这些问题是:作文要不要分文体来进行学习?作文要不要分年级来进行学习?这些问题,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回答。我们的观点是:作文的学习不分文体,不分年级。为什么这样讲?还是举例子:一个人学画画,要从哪里入手?要从临摹入手。比如,美术专业的学生就要对着石膏像临摹,一临就是好几年。比如,一个人学习书法,要对着名家的字贴临摹,特别是正楷,一临就是数十年。这是学美术、学书法的根本。如果在学习的时候再分个类,一会学一下国画,一会学一下漫画,一会学一下水粉,那就学乱了,没有功夫了。学习书法也是同理,如果我们不先把正楷写好,而是一会练行书,一会练草书,一会练颜体,一会练柳体,最后必无所成。所以,写作文要抓住本质,明白核心,这就是一个作文观。
  什么是作文观?还是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我们看到的高楼大厦,几无相同,但其内在的东西是一样的。这个一样的东西是什么?是结构。如果把结构看成是条条框框,那说明我们还没有从本质上认识“文章”两字。什么叫文章?这个问题我们讲过,文即是文采、文饰;章就是结构,是章法,是条理。
  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里讲过:作文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换句话来讲,文章的“文”是形象思维,对于同一件事物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文章的“章”,是逻辑思维,是用套路、条理、推理、思路来构建的。文章的“章”,就像是高楼大厦的主体结构,是钢筋混凝土;而文章的“文”则像是高楼大厦的装修。钢筋混凝土是共性,而装修则是个性。在有章法的基础上,去灵活地表现。灵活自由表现的前提,是要依据一定的规律,这是“文章”的意思。
  所以,我们在学习作文的时候,要先放下所谓的漫画、油画、国画,放下所谓的草书、篆书、隶书、行书,从共性的地方入手,从本质的、核心的、根源上的东西入手。打好基础,再来装修,再讲自由创作、天性的发挥,才会更有意义。否则,一上来就信马由缰、法无定法,那是要吃亏的。
  其实大家提的问题,不管是在博客里还是在书里,都有详细的回答。我们现在就回到正文上来,今天还是讲老舍的《林海》。先来看一下全文:
  林海(老舍)
  我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大兴安岭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看也看不完,看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小河。河岸上有多少野花啊!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做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色彩: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花丛里还隐藏着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的酒厂酿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千山一碧,万古常青,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及至看到了林场,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我们伐木取材,也造林护苗,一手砍,一手载。我们不仅取宝,也做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常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山林中已经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增添了新的景色,增添了愉快的劳动歌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还是先来回顾一下本文的结构。本文的主题是写大兴安岭,在盖“大兴安岭”这座楼时,是用的什么结构呢?一是写岭;二是写岭色;三是写林;四是写水与花;五是写林的用处。换句话来讲,作者在写大兴安岭的时候,是按照从大到小、从远到近、从粗到细、从高远处到低矮处的顺序来写的。比如我们看一座山,先看到的是山的轮廓——就是本文的岭;其次是看到山的颜色,就是本文中的林海中的绿;再次是看到这座山的树,也就是本文中的“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第四是看到这座山里的河水与野花,是由粗到细、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由高远到近低处来写的。
  我们曾经多次引用过一首唐诗: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画意】通过对山、鸟、径、人的构画,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反衬出渔翁顽强不屈、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高与低:高——空中的飞鸟;低——地上的人迹。
  远与近:远——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近——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多与少:多——千山与万径;少——孤舟与独钓。
  无与有:无——鸟飞绝、人踪灭;有——孤舟蓑笠翁。
  实与虚:实——孤舟蓑笠翁;虚——独钓寒江雪。
  黑与白:黑——蓑笠翁;白——寒江雪。
  在本诗中,也是按照高与低、远与近、多与少、有与无等这样的一个顺序与次第来写的。这首诗与本文有着共同的规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还可以再举个例子:
  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画意】:作者通过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等山行所见,通过远近、艳淡、虚实的巧妙构画,将一份闲散安逸的情怀融于画中。
  远与深:远——寒山远上。深——白云生处。冷与暖:冷——寒山石径斜;暖——生处有人家。
  动与静:静——寒山、石径;动——白云、人家。
  远与近:远——石径,人家;近——枫林、霜叶。
  浓艳与清淡:清淡——寒山、白云;浓艳——枫林、霜叶。
  无论怎么讲,从远到近、从大到小、从粗到细,都体现了对称的思想。这个对称的思想,也体现出了顺序、次第、结构、逻辑。如果要谈积累的话,那就先把这些东西基本搞清,再来积累,那就收获良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中的关键词不在“万卷”,而在于“破”。如果没有一个破门而入的破,只是走马观花地看,那看千本书、万本书,也是入不了门、得不了趣的。
  今天,我们要讲第三个对称段:
  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我们讲过:写作文“全文没有头,拉出去斩首;段落不戴帽,送你当被告”。意思是说,作文的“头”与段落的“帽”非常重要。本段的“帽子”是什么?——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我们了解了“帽”的内涵,就可以在阅读中一下子明白,这一段写的是落叶松,这是本段的主题。这样阅读,不就是得功夫了吗?
  本段是以两个对称句来展示的。一个是: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一个是: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对称,是文章表达的主干。我们还要讲这一段与上一个对称段用的是同一个技法,叫移花接木、张冠李“代”。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第二个对称段中关于移花接木、张冠李“代”的技法: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这个技法最常用的方法是先喻后借,先把“林”比作“海”,然后就在“海”上做文章。比如,我们讲的一篇小朋友写的作文:(草地)像一块块绿色的地毯铺在花园里。春风吹过,绿地毯快乐地一起一伏,轻步起舞,好像在迎接春天的到来。先是把“草地”比喻为“地毯”,然后借用这个“地毯”当成“草地”。
  我们再举个通俗的例子,写我的妈妈:我的妈妈平时很温柔,但她一生起气来,就跟一只老虎一样。先喻后借,把“妈妈”比成“老虎”,然后就在“老虎”上面做文章,一路借下去:我的妈妈平时很温柔,但她一生起气来,就跟一只老虎一样。她即便不骂我,瞪下虎眼,也会让我屁滚尿流;她即便不打我,举举虎爪,也会让我全身发抖。
  在本段中,作者把落叶松先喻为海洋,然后一路借下去,把“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借成海浪。同样,再用一个对称句,把“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也借成海浪。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个借代的技法,怎么会担心孩子写不出东西?怎么会担心孩子写出来的东西不生动呢?我们再来看一个二年级的孩子,运用借代的技法写出来的作文:
  可爱的小妹妹
  我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妹妹,前几天刚刚两周岁。
  她的眼睛黑溜溜的,像一对黑色的珍珠一样;鼻子小小的,但是很灵敏;嘴巴红红的,看起来像红色的樱桃一样。
  她的耳朵也很灵,即便在很远的地方,但是只要电话铃一响,她就第一个冲到电话机旁边,拿起话筒,说:“阿姨,我是冉冉,你吃过了吗?”没等对方说一个字,就“啪”地一下挂了电话
  她的四肢肉嘟嘟、白胖胖的,像外婆刚买回来的藕节一样。
  她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是跑和跳,有时还会连蹦带跳呢!每当我去上学的时候,她总是到门口来送我,一边挥手一边说“姐姐,再见,早点回来哦!”等我回来的时候,她也总是到门口来接我,给我开门,并说:“姐姐,你回来了!”
  你们说,我的妹妹活泼吗?可爱吗?你们羡慕我有一个这样的妹妹吗?
  再来看一下运用借代技法,写出来的修改文:
  我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妹妹,前几天刚刚两周岁。
  她的眼睛黑溜溜的,像一对黑色的珍珠一样;鼻子小小的,但是很灵敏;嘴巴红红的,看起来像红色的樱桃一样;最特别的是她的四肢肉嘟嘟、白胖胖的,像外婆刚买回来的藕节一样。
  “小藕节”可淘气了。家里的电话铃一响,她就第一个冲到电话机旁边,拿起话筒,说:“阿姨,我是冉冉,你吃过了吗?”没等对方说一个字,就“啪”地一下挂了电话!还有一次,妹妹看到我在写作业,不知她从哪里拿了画笔,冷不丁地在我本子上画几道,气得我直跺脚!事后,她又会边说“对不起”,边在我脸上“小鸡啄米”,真是让我哭笑不得啊。
  “小藕节”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是跑和跳,有时还会连蹦带跳呢!每当我去上学的时候,她总是跑着来送我,挥舞着胖嘟嘟的“小藕节”说:“姐姐,再见!早点回来哦!”等我回来的时候,“小藕节”也总是高兴得又蹦又跳地来接我,给我开门,并说:“姐姐,你回来了!”那个样子,会让我想起小哪吒踩着风火轮,急速飞奔的样子。
  你们说,我的妹妹活泼吗?可爱吗?你们羡慕我有一个这样的妹妹吗?
  在本文中,先是把自己的妹妹喻作“小藕节”,然后就用这个“小藕节”一路借下去,代自己的妹妹,这样写,文章的结构没有作多大的改动,却生动得趣了许多。

第七篇师从:名人故事_1200字


  隋人选石驾虹桥,
  天下闻名岁月遥。
  仙子骑驴何处去,
  至今足迹尚昭昭。
  (宋·社德源)
  话说当年的春天,那年方十有二岁、起于闾左,尚在年少时的鲁班,曾在鲁国的家乡小山村旁,于云蒸霞蔚之时,被一阵仙风卷入半天云中,沿东南方向进终南山,师从仙道,叩拜了南山道人,历五年而学得木、瓦、石、铁四门技艺。待伺转家乡之后,始“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之艰而终成大道,并以所学之业作生涯,助于广大黎民百姓。功夫则日见精深,其后的一生有过许多重大建树和不少惊世的制作,人皆誉以“神匠”之称。
  相传有一日,鲁班在完成了修造悬空寺无梁殿和五台山寺庙工程后,自晋国返回家乡途中曾路过赵州地界,看到城南五里处的汶河上波涛汹涌,交通十分不便。遂在一夜之间建起了这座雄伟的赵州石桥,高大无比,坚固异常。可谓“辰星璀璨通地灵,泄为河海分坤精(明?翟汝孝)。”此,跨河一桥飞架,通贯了南北交通。桥上商旅、车马如龙,桥下舟船竞渡,赵州城乃成为一方繁华宝地,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无不对鲁班的功劳交口称颂。
  远方的客人来了,或有人问:你见过赵州桥吗?你知道它有多大吗?
  又曾问:你见过天上的彩虹吗?
  于是,就自豪地告诉他:赵州桥就象天上降下的一道靓丽的彩虹,彩虹有多高多大,赵州桥就有多么高大!
  话说两头,就在这个时候,云游四海的众八仙飞上天庭,前去参加王母娘娘举办的一年一度蟠桃盛会,言谈中得知了鲁班建造赵州桥的壮举,不仅惊动了各路冲仙,就连玉皇大帝也不相信人间竟会有如此能工巧匠,于是立即颁旨,派八仙下凡访查。
  众八仙领旨后,按下云头,在赵州桥旁慢慢降落下来,放眼一望,亦真亦幻间,;只见赵州桥犹如一条巨大的苍龙,跨卧在汶水飞溅的波涛间,若飞若动之中,大有凌空飞越之感,纵使众仙瞠目以赞。他们与迎来的鲁班拱手相见,说道:“眼见乃;为实!赵州石桥确属人间杰作,真可谓巧夺天工,天下第一!使吾等钦佩之至矣。;待回上天禀报,为尔记功。”说罢,遂拨转云头相伴而去。正行进间,张果老招手
  道:“你们先且去,我却要将那鲁班一试。”便转了云头,下到洛阳皇都,约了柴王爷;
  ——五代时后周的周世宗柴荣①和北宋太祖赵匡胤②两人,结伴来到赵州桥边,为了亲自查验鲁班所造之桥承重的坚固程度到底如何?张果老便骑着毛驴,在驴背上的褡裢里装上了日、月;星辰;柴王爷推起了独轮小车,装了有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这五岳名山在上,由宋皇老赵在前面拉车,自南向北而行,一同上了赵州桥。及至临近桥顶时,千钧重量下的大桥不免有些摇晃起来,鲁班见状,纵身跃人河中,只见他在桥下举单臂,一手将桥轻轻托住,赵州桥即刻稳定如初,纹丝不动了。张果老佩服得捻须发讪(sh6n),自愧弗如。于是拂袖作罢,召来祥云几朵,率众腾空而去。由此,张果老改为倒骑毛驴而行,以示永远认输,甘拜下风。同时,重.压之下有了印痕,从此在桥面上留下数处仙迹:有张果老所骑的驴蹄子印,以及柴王爷、赵老皇二人推拉小车的车轮轧下的一道深沟,还;有柴王爷因一时用力,滑倒时跪下的膝盖坑。
 
    兴华小学三年级:张扬帆

第八篇师从:李开复关于成功的十个箴言


  成功箴言之一:自信不失谦虚谦虚不失自信
  李开复1961年出生于台湾,母亲在43岁高龄时生下他前,被医生数次劝阻。因为医生透露,如此高龄的产妇很可能生下白痴。但是母亲不顾一切劝阻生下了这个幺儿。这个幺儿在母亲的极度宠爱下自由自在地成长着,喜欢做很多恶作剧。把家里所有的钟表调慢一小时以便晚上床睡觉。把邻居池塘里的水放干以证实邻居池塘里并没有100条鱼。这一切母亲都只是报以宽容的一笑。但是母亲不允许孩子傲慢和目中无人。
  当5岁的李开复得意洋洋地对邻居阿姨表示“上小学以后就没有见过99分”后。母亲不允许这样的狂放存在于孩子身上,有史以来第一次打了开复。母亲告诉他,“不只要好好学习,还要改掉骄傲的毛病。自夸是要不得的。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母亲总是不失时机地把做人的道理告诉开复。这一次强烈的记忆,使得开复懂得如何在谦虚和自信中保持平衡,而不会在自卑或自负中跌倒。
  成功箴言之二:天赋就是兴趣兴趣就是天赋
  李开复11岁留学美国之后,一直在美国成长。1972年,他进入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科学”专业。然而两年的学习让他知道自己的兴趣并非在政治方面。学习的枯燥经常让他在课堂上昏昏欲睡,学习成绩也不尽如人意。但是,他发现他在选修的计算机课上,有着惊人的天赋。往往是别人还在苦思冥想如何写出程序时,他早就把程序写完而无所事事。后来,他发现他像发疯一样爱上了这门学科。因此,在大学二年级时,他自己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转系!”这意味着他将从一个全美排名第3的专业转到一个毫无名气可言的专业。但是,他听从了内心的选择,还是选择了计算机专业。而这个决定,改写了他一生的轨迹。
  成功箴言之三:思考比传道重要观点比解惑重要
  李开复以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以后,顺利进入匹兹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就读计算机专业的博士。在读博士之前,他的系主任Haberman就告诉他,读博士的目的,就是要做出世界上一流的博士论文。至少在本领域是世界顶尖的。这句话让李开复十分震撼。然而,下面一句话,让他受益更深,Haberman说,“做出一流的博士论文,也不是读博士的最终目的。而是你在读博士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思考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将使你在任何一个领域,都获得顶尖的成功!”而李开复的努力证实了这种说法。李开复关于统计学方法做出的语音识别博士论文至今还是语音识别产品的理论基础。而李开复也在博士生涯中,学会了解决问题,拥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成功箴言之四:我不同意你但我支持你
  李开复在读博士期间选择的研究方向是“语音识别”。师从博士生导致罗迪。罗迪教授鼓励李开复用专家统计的方法来研究语音识别,而李开复在这个领域经过了一番研究后,发现语音识别用这个方法可以获得特定语者95%的语音识别率。李开复把整个研究过程写了一篇论文。一经发表,得到了很正面的回馈。但是他最终发现,专家系统是有严重局限性的,无法延伸到做不特定语者的语音识别。他认为有数据的支持的统计模式是唯一的希望。当他把想法告诉导师,罗迪告诉他,“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这样的说法让李开复备受感动,成就了李开复博士论文的成功。他的论文当年被评为《商业周刊》最杰出创新。
  成功箴言之五:挫折不是惩罚而是学习的机会
  李开复在博士生生涯里,成绩依然优秀。他用统计学做出的语音识别率大大地提高了,而博士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上,让全美的科技界震惊。这样一个明星学生可以说在卡内基·梅隆里没有什么忧愁可言。然而,一次暑期课程让他经历了不小的挫折。1983年暑假,李开复得到了暑期工的工作。其任务就是教宾夕法尼亚州60个最聪明的高中生计算机课程。李开复自己对那段时光非常享受,每天忙碌地备课,还想出各种教学方法。但是,他领取薪水的那一瞬间看到学生的评语,才知道学生认为,“李老师的教学就像催眠曲!”这样的评价无疑使得李开复备受打击。
  然而,李开复并没有气馁。他把失败当成了学习的机会,因此获得了成功。他在此后的生涯里,尤其是回到中国以后,做了上千场的演讲。这无疑得益于学生时代的练习。
  成功箴言之六:创新不重要有用的创新才重要
  在苹果和SGI李开复度过了八年科学家到产品副总裁的路程。在这段路程上,他有许多成功,例如苹果的QuickTime,但是在SGI他碰到了巨大的挫折。他的团队发明的三维浏览器,在市场上失败,整个团队和产品被公司廉价卖掉。这时,他又发挥了“从挫折中学习”的反省。他理解了,仅仅有科学家的“新”、“酷”的创新是不够的。创新必须是针对用户的,必须是有用的。做产品的管理,必须把用户放在第一位。李开复1998年夏天回到中国,在中国开创微软中国研究院。这时,他把这个教训带入中国团队。
  成功箴言之七:完美的工作成长兴趣影响力
  2000年,李开复被调回微软总部成为微软全球副总裁。几年工作后,他深深地体会了一个完美工作的标准,那就是自己有浓厚的兴趣,能有成长的空间,并具备一定的影响力。他怀念着在中国研究院的兴趣,还有在刚调回美国的学习,但是他期望着有更大的影响力。当他发现谷歌将开始在中国创建时,他主动找到了谷歌CEO施密特,并表示愿意加入谷歌。而施密特十分高兴,在一个月之后就给了李开复OFFER。李开复说,当你遇到喜欢的工作机会,不需要任何的迟疑,而需要积极主动来争取。因为这样的机会往往炙手可热,一秒钟的犹豫你就可能与之失之交臂。
  成功箴言之八: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
  2005年,是李开复的转折年。他没有想到,一次普通换工作的经历引发了一次地震。微软的诉讼使他陷入了人生最低的低谷。对他的虚假负面报道铺天盖地而来。但是,他想到了他一生的座右铭: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用智慧分辨两者的不同。
  于是,他全力以赴地投入了这场战斗,不再理会那些不能改变的谣言。将从微软提取的30万份邮件资料中找寻有利的证据以证明自己的清白。经过两个月的努力,法庭同意李开复到谷歌工作。最后,当李开复回到媒体面前开始工作时,他发现,没有一个记者还提问与诉讼有关的问题,因为作为官司的胜利者,媒体不再相信那些谣言。
  成功箴言之九:做最好的领导让员工做有兴趣的事
  谷歌公司聚集着世界上最天才的工程师们。如何管理这些“天才”,是摆在李开复面前的另一个课题。李开复非常推崇“放权”式的管理,他深知在以创意为主要生产力的公司里,不能严格地恪守那些死板的规定。他可以让员工自己提出研究的方向。大家讨论决定。也可以让员工用20%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项目。他甚至可以让员工对公司提出建议。如果合理就采纳。谷歌里自由的环境非常有名。作为管理者,他主要是在公司战略、每年的目标、合作伙伴、总部沟通上努力,其他的时间,他更是一个企业文化的维护者、公司的发言人、员工的教练。
  成功箴言之十:价值不是你拥有多少而是你留下多少
  什么是成功?是否拥有了名利就算成功。对此,李开复回答,你的价值不是你拥有多少,而是你留下多少。当他的一个同事赚够了钱而发现失去人生目标时,才意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和对他人的影响。
  李开复曾经有过一个独特的梦想,就是在中国创建一所一流的,有世界影响力的私立大学。他甚至身体力行地为此多方奔走。但是最终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功。但是他并没有气馁,而是用另外的方式实践梦想。他说:“我不能改变教育,但是我可以帮助学生。”他给中国的大学生写信,写书,办了“我学网”,每年面对十万学生做演讲。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李开复看到中国大学生的成长。他说,他曾经想过自己的墓志铭应该有科学家或者企业家的注脚。但是,他说他现在已经没有这种想法,如果他的墓志铭上有热心教育者的字样,他会感觉到内心的温暖。

扩展阅读文章

励志故事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励志故事推荐文章

励志故事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