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扫黑除恶工作总结|2006年学校工作总结
2006年学校按照“一个主题、两个重点”的工作方针,广大教职工同心同德、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圆满完成了三项工作责任制,实现了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招生规模、壮大办学实力、提高办学效益、增加职工收入、促进学校发展的目标。学校在高等教育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市场,树立了形象,提高了社会知名度。
一、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办学实力明显增强
采用培养、引进、聘用的办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在继续深入推进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特殊人才奖励政策的同时,制定了职工学历教育补充规定、优秀青年教师和实验(习)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办法,调整了研究生培养政策,加强对研究生、双师素质、转岗转型教师的培养,选送委托培养硕士研究生5名。适应扩大招生对高素质、高层次教师的需求,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通过两次公开选聘,引进了16名大学毕业生。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育资源,回聘了10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离退休老教师,充实教学实施环节。一支专业、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正在逐步形成。
加强重点专业、重点课程建设。制定了重点专业、重点课程建设方案,确定了“热能动力工程”、“发电厂及电力系统”、“财务会计”等3个重点建设专业。注重工程技术能力和应用能力培训,结合专业发展动向,及时调整课程教材和教学手段,加强了重点课程建设,建成校级优秀课程1门,校级合格课程4门。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新建成了网络集成与传输实验室、会计实训室,在河南百业咨询公司建立了会计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习基地;成立了实验中心,规范管理,建立制度,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实现统一调度,资源共享。5月27日和11月23日,电力基础实验室和动力基础实验室,分别通过了河南省普通高校基础实验室评估验收。
强化对学生计算机、英语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突出办学特色。按照全面提高和重点培养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对学生计算机、英语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延长学生计算机室开放时间,配备教师加强指导,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从新生中选拔出一批品学兼优的尖子生,组成培优班,利用外籍教师,着重对学生进行外语强化培训。成立了各类学生科研兴趣小组,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学生科研课题“电站煤粉锅炉风粉在线监测装置”获得首届河南省大学生挑战杯二等奖,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三等奖,实现了学校在学生科研方面零的突破。首次组织部分应届毕业生参加了特有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加强考风考纪建设和考试考核改革。编印了《学校督导组考务督导职责》、《考务工作手册》、《考试巡视员职责》、《考场规则》,以教育和处罚相结合的办法防止考试作弊,促进了教风和学风的好转;以动力工程系为试点,改革课程考试方式,根据课程特点通过计算机操作、口试、笔试、实验操作等方式进行综合考核;在管理工程系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实行计算机阅卷,有效地缩短了试卷批改周期。
加强科研管理和科技开发。制定了《科研计划管理暂行条例》、《科技产业管理条例》、《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建立完善了科研项目管理和评价体系,形成一套完善的科研项目结题、评价、评审、奖励、资产、成果开发、转化、管理规范。2006年校内科研项目及课题立项10项,申报河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项,获河南省第二届优秀科技作品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河南省电力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加强成人教育和培训管理。在淇县电业局、栾川电业局、陕县热电厂新设立了3个函授教学点,使学校外设函授教学点和函授站达到了9个;制定了《校外函授教学点及函授站管理办法》,加强了对校外函授机构的监管;各部门全年共完成河南省电力公司培训任务13种、22期,开办其他各类培训班7个,扩大了学校在电力系统的影响力。
本着服务电力、服务企业的办学宗旨,建立了河南省电力公司外语培训基地暨学校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在做好外语强化培训班工作的同时,围绕河南省电力公司“111”人才培养工程,制定了科学详尽的教学计划,选聘了3位外籍专家,圆满完成了省公司高层次管理及技术人员出国前选拔和培训任务。
加快信息工程建设。完善学校信息管理体系,撤销了电教中心,成立了教育信息中心。制订了《校园网络管理条例》,成立了学校计算机网络管理领导小组,完善了信息建设管理模式,明确了网络信息管理职责,实现了与中国教育科研网的联网,建设并开放了学校网站和各教学、职能部门网页,开通了校园网络电子邮件服务器,推动了学校网络化、信息化建设。
二、学校管理水平全面提高
加强招生宣传和就业指导工作。成立了学生工作部和招生就业办公室,编制了招生及生源计划和招生宣传方案,深入2省5市1县的17所中学扩大宣传,2006年完成专科招生1396人,成人教育招收专科函授生914人,专科脱产班68人,专升本学员193人,学校专科学历在校生人数达到了2182人、成人专科函授在册学员达到了2414人、电大及专升本学员700余人。编印了毕业生就业信息宣传册,组织就业指导专题讲座,举办了首届“挑战杯”就业技能大赛,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利用互联网发布了毕业生信息,与多家大型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组织校内人才交流会20余次,各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平均达到78%。
完善了学生管理制度体系。利用新教师充实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加强了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修订完善了《学生手册》、《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学生档案管理规范》等规章制度,加强了学生管理的制度化建设。积极拓宽勤工助学渠道,加强勤工助学岗位的管理,建立了“用人单位考核、依劳动效果取酬”的管理体制,较好地转变了贫困生的思想观念,累计发放助学金19万元、奖学金57.5万元、减免学费20余万元、临时困难补助1.5万元。
行政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按照2006年经费包干办法,加强资金的预算管理,促进了学校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保证了教学、科研、后勤服务和重点项目的顺利开展。制定了《劳务费分配暂行规定》、《教职工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坚持以规章制度为依据开展工作、检查工作,强化管理。开展了公文、信息、档案管理等行政办公技能培训,提高了学校管理人员的整体工作水平;加强了干部人事档案目标管理,通过了国家二级干部人事档案标准验收。
调整和补充了部分空缺岗位。针对学校人员变动、新设立机构和部分遗留问题造成的空岗、缺岗问题,制订了新增岗位的职责规范,对部分空缺岗位进行了调整和补充,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按照部门推荐、群众评议、党委考核研究的程序,选拔聘用一批年轻同志充实到中层干部队伍,增强了学校的生机和活力。
落实超工作量奖励。在维护分配政策继续向教学一线倾斜的基础上,落实了对实行岗位岗级奖金制度的管理和工勤人员计发超工作量奖,体现了全体教职工共享学校改革发展成果。
三、后勤三产工作稳步推进
继续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制定了《后勤服务中心部分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理顺了后勤服务中心经费运作方式,以学生公寓、饮食服务中心等为突破口,试点进行了经费承包。建立了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了住房租金制度,实现同社会接轨。成立了后勤服务中心车队,为学校各部门公务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方便,促进了后勤社会化工作的逐步完善。
后勤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后勤服务中心不断强化优质服务意识,推出了服务承诺活动,设立了各项服务热线电话,积极开展为学校离退休老同志上门服务活动,积极创造条件,保障了学校扩大招生后入校新生的正常生活秩序。制定了家属区代收代缴费用管理办法,明确了代收代缴费用的范围、标准和操作办法,保证了家属区水、电、暖的正常供应。
根据学校发展情况和教职工的民主意愿,组织职工个人购买建设了商品楼,本着公开、公正原则制定购买方案,为改善职工的住房条件提供了方便。为教职工提供就餐卡服务,妥善解决了教职工午餐就餐问题。
通过法律程序,完成了4#楼的拆除工作,解决了多年来困扰学校家属区综合治理问题;完成了综合教育楼立项、投资工作,拆除了成教教学楼,截止到12月25日综合教育楼已完成了工程建设前的各项工作,取得了工程建设许可证,具备了开工条件。
规范多经实体运作。多经办修订了《财务管理制度》、《财务内部稽核制度》、《多经系统奖金分配试行办法》等制度规范,提高了内部管理水平,顺利完成了各项承包任务;努力扩大经营渠道,成立图书发行社,统一对学校书籍、教材的购买和管理,按市场规律经济化运作,改善经营现状,提高了多经实体的自我生存能力和经营效益。
四、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成绩显著
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不断加强。学校党委通过组织政治学习、民主生活会等形式,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江泽民“5.31”讲话精神,身体力行“三个代表”,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积极引导广大师生从实践“三个代表”、“科教兴国”的高度,充分认识教育的光荣使命,增强学校的生机和活力,充分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各党总支、支部把争创“五好”基层党组织作为发挥“三个作用”、团结广大师生推进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有效手段,分别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把创建活动同师德建设、“三育人”竞赛活动及双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树立典型,学有榜样,号召教职工向身边优秀共产党员学习,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校9个党总支、支部基本达到了五好基层党组织的标准。
进一步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组织领导干部认真学习了有关文件及会议精神,提高领导干部对反腐败斗争的认识;加强制度建设,健全人、财、物管理制度和监督、约束机制,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认真执行《廉政准则》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对副处级以上干部进行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自查和考核;进行了全面的财务执法监察工作,彻底清查了“小金库”,建立完善了人、财、物管理制度和监督、约束机制,形成了以廉政促工作、促发展、促稳定的良好氛围。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学校安全、稳定的良好局面。学校党委按照“四个原则”和“三个不变”的工作思路,带领全校教职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坚定了信心,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挑战,在电力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经受住了改革的考验。
不断强化稳定意识。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安全稳定工作的意见》,对存在的不稳定因素进行了排查,加强学校电视接收和计算机网络的管理,制定了防火、防盗、防食物中毒处理预案,排除了各类安全隐患;加强了信访和学校值班工作,层层续签了安全稳定责任书,增强维护稳定的自觉性,维护了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和工作秩序。2006年,学校被评为河南电力系统“创安达标”先进单位,被管城区委、区政府评为安全稳定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工会充分发挥职工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民主参与的作用。建立了统一的校务公开登记制度,进一步规范了校务公开的组织机构、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组织职工代表对中层干部进行了民主评议;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标兵”评选和劳动竞赛活动,引导职工积极投身于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先后被河南省教育工会和河南省电力工会评选为“先进职工之家”和“先进基层工会”。
学校团委充分发挥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结合青年学生的特点,通过开展业余党校、月末文化周、青年志愿者、暑期社会实践、学生科研课题选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了青年学生学习、科研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2006年,被河南省电力公司直属单位团委评为“优秀志愿者服务队”,荣获河南省直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称号。
学校十分重视离退休工作。组织离退休职工开展学习、健身等活动,丰富了离退休职工的文化生活。积极倾听老同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协调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努力创造条件,积极落实离退休老同志的各项待遇,使广大离退休职工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全年共为离退休人员发放福利35万余元。
五、以校园文化建设带动精神文明建设,塑造良好外部形象
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在校园内增设各种体育设施,整修了排球场、足球场,对原外语教学中心进行了加固装修。拆除了学校大门西侧的临街房,实施了透绿工程,种植树木花草,新增校园绿化面积2000m2。设置了宣传栏、标志牌,添置维护校园夜景霓虹灯,使校园环境进一步得到美化。公寓及物业管理服务到位,校园环境文明、整洁、优雅、安全。
加强公德、师德建设。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举行了“道德规范教育”动员大会,开展了“道德规范进校园”活动,大力提倡教书育人、敬业爱岗,深入开展师德教育,教育师生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推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10~11月份举办了第二届校园文化艺术节,通过开展文艺晚会、知识讲座、校园卡拉OK比赛、校园网页制作比赛、学生演讲比赛、音乐欣赏、师生摄影书法绘画比赛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增强了师生文明意识,提升了校园文明水准,展示了学校的精神风貌和发展成果,营造了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塑造了良好的学校外部形象,促进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围绕素质教育,学校团委开展了“两争两创”和文明教育月、月末文化周、毕业生文明告别母校等活动,丰富了青年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形成了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学校,努力学习、积极上进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建校七十周年庆典的筹备工作全面展开。10月28日学校成立了校庆筹备工作领导小组,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档案,掌握了学校创建发展的脉络,开展了校史编撰工作;对校庆各项筹备任务进行了分解,全面启动了校庆筹备工作。
2006年,我们坚持“一个主题、两个重点”的工作方针,全校教职工团结拼搏、扎实进取,在教学质量、行政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后勤服务等各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校被授予“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先进集体”、“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在河南省电力公司开展的“千分制”考核中,达到优秀等级,被授予河南省电力系统“双文明单位”称号。
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取决于我们有一个好的工作思路,在复杂的形势面前,始终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不动摇;主要取决于我们有一支政治素质高、工作作风好,业务能力强的中层干部队伍,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保障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落实;主要取决于我们有一支勤奋敬业、无私奉献的教职工队伍,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