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的英文】世界各地考试作弊发展情况说明史
世界各地考试作弊发展情况说明史
有一种说法,在好的制度下,坏人也会有所收敛;在有缺陷的制度下,好人也可能会干坏事。要消除考试作弊,主要应加强各方面的教育,加强羞耻感教育,激发学生的羞耻感,使他们明辨是非,从心底里明白作弊既是违纪违规,又是极不道德的行为
新年伊始,全国考研当天曝出吉林省四平市考试作弊的新闻:记者在街头买到作弊用的微型耳机,并从考场外清晰地收到试题答案。几天后,教育部和吉林省有关部门对查处作弊事件作出回应,并有两名兜售作弊工具的人员被抓。
考试作弊案不是新鲜事,每年似乎都有类似事件发生,不同的是作弊手段和工具越来越高超。
考试弊案在中国可谓“古已有之,于今更烈”。因为,考试在中国源远流长,而有考试,一般来说,就会有作弊,而且还可能形成政府官员参与的舞弊大案。
考试作弊和舞弊或许是人性中一个难以克服的弱点。
(一)中国古代科考作弊花样翻新
古代中国的统治者在15前就发明了用考试来检验一个人的学识,并将此作为选拔官吏的重要方法。这应该是一个了不起的智慧之举。
中国在30前就建立了形态完备的国家,就有了大批的专职官吏。为了选拔优秀人才到国家管理岗位,统治者想出了许多办法。比如“海选海推”的举孝廉法,魏晋时代,设立了专职举荐机构和官员,称为中正府和中正官。但这些选拔方式有一个最大的弊端,那就是会参杂着举荐者的个人成见和利益,难以公平公正。于是一个更为客观公正的方法发明了,这就是考试。
古代考试选拔官员的形式称为“科举”。因选拔又称选举,又采用“分科取士”的方法,所以叫做“科举”。
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由此,中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时为公元6。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即公元19,举行了最后一科进士考试,科举历时13。
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中国的士子文人面前只有科举一条路,“十年寒窗苦,一卷定终身”,他们只能从这座独木桥上挤进官场,从这里取得前程。因此,在这座独木桥上,每个人都得拼命,用真本事,也用歪门邪道,用各种方法作弊。作弊掇其要者,不外有三:
一、贿买考官
贿买考官是唐代科举中最大的弊端。当时,考生的贵族官僚家庭无不行贿托请,因此,唐代科考几乎是有名无实,贵族官僚子弟基本垄断了科举。晚唐著名诗人杜荀鹤诗名很高,却屡试不第,他慨叹道:“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
二、夹带经文
如果没钱和不想贿买考官,许多人要想考场作弊,其中最为便捷的就是身藏夹带答案或文章。在唐代,对此称为“书策”。有的考生伪造堂印,传递标准答案,也有的利用文房四宝夹藏抄录有关的文章,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后世最常见的方法有将经文藏在衣服鞋袜里,或索性密写在衣物、身体上,其他各式随身物品,包括文具、食品、蜡烛等都曾被用作夹带。
在河南洛阳发现的一本《五经全注》,被誉为世界之最的微型书。这本小书有342页,共30万字,书长6.5厘米,宽4.8厘米,厚1.5厘米,宣纸印刷,细丝线装订,书中刊载着《易经》、《书经》、《诗经》、《礼经》、《春秋》五经,并附有注释和序言。
在浙江嘉善也发现类似的微型书。南京的江南贡院有一本《五经全注》,长仅5厘米,宽4.3厘米,厚0.7厘米,书上的字与跳蚤不相上下,一粒米可盖住8个字,堪称我国尺寸最小、文字密度最大的作弊奇书。
三、请人代考
请人代考也叫请“枪手”。这种现象从唐代就有,历朝历代,愈演愈烈。如清朝末年的重要政治人物胡汉民,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代考“枪手”,曾在清末两次代人参加乡试,皆得中举人。
防止作弊措施层层加码
为了防止考生作弊,历朝历代都采取了不少措施,比如回避制、复试制、弥封制、处分科场作弊者等。
为了减少贿买考官,唐代武则天时代曾设立“糊名法”,将考生的名字用纸黏贴遮掩,以避免批卷者认出写卷人,这种做法在宋代以后成为定例。后来又发明了誊录方式,由专人抄录考生的试卷送往评级,以防批卷者辨认出考生的字迹。
自宋太宗起订立了“锁院”制度。每次考试的考官分正副多人,俱为临时委派,以便互相监察。考官接到任命后,同日进入贡院,在考试结束发榜前不得离开,不得接见宾客。如果考官要从外地到境监考,在进入本省境后亦不得接见客人。贿买若然被揭发,行贿受贿者都可能被处死,同场的考官亦可能被牵连受罚。
清代对贿买考官查处更严。清朝入关初年,便曾发生了震惊天下的“丁酉弊案”。顺治十四年,顺天、江南、河南、山东、山西发生“五闱弊案”,最后江南闱16名主考全部被斩决,数十人被判流放到辽宁尚阳堡、黑龙江的宁古塔。其间,数百举人在官兵看护下赴北京重考。
为防止应试者夹带 作弊,唐代的科举考试已设有兵卫,宋朝起,考试一律在贡院内进行。考生之间用墙壁隔开,称为“号舍”。考生不可喧哗、离场,以防止传卷或传话。
明清时,考场保安十分严格,要求达到“片纸只字皆不得带入考场”。清乾隆年间,朝廷下诏详细限定考生带入考场各式物品的规格,例如砚台、木炭、糕点的大小厚度,水壶、烛台的用料,以致毛笔、篮子的款式都有明确限制。
考生在进场前由兵卫仔细搜查,对此规定也十分精细:“考生入场前,要排成一行,鱼贯而入以利搜身。考生帽子不准用双层,皮衣去面,毡衣去里,衫袍都用单层,袜用单毡,鞋用薄底”;一门、二门各搜一次,若二门搜出“怀挟”者,一门之搜检人员要予以处治。考生进入号房后,立即上锁,再不得出入号房和传递茶汤等。
为防止雇人替考,历朝的科举机构都需要考生提供详细的体貌特征的履历、准考证。进考场前,考官根据履历、证件验明考生的身份。考生持证进入考场号舍,对号入座。
对作弊者的惩处历代都很严厉,清代尤为严酷。惩处的办法,一是枷号。凡临场枪手、冒籍、顶替、夹带、抄袭、传递、不坐本号者立即由监考官吏带上枷锁在考棚外示众。
二是斥革。生员即秀才,是须经童子试考取的功名,一旦违犯考场纪律,生员称号立即被革除。
三是刑责。舞弊情节严重者,要动用刑罚。对冒名顶替、重金雇请、舞弊情节恶劣者,往往被发配充军。乾隆五十七年,对3名雇请枪手的童生、枪手及其他涉案者,先行枷号3个月,然后“发烟瘴之地面充军。至配所杖一百,折责四十板”,脸上还要刺上“烟瘴改发”字样。这样的惩罚已与要犯相差无几。
(二)古代欧洲的学校似无作弊
公元前3世纪以前,罗马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当时的家庭既是经济单位,也是教育单位,有关生活、生产的知识,技能、道德教育均在家庭中进行。
公元前3世纪以后,罗马开始大肆向外扩张,罗马文化、科学、教育受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公元前146年,罗马人征服了希腊,希腊大批教师来到罗马办学。罗马逐步形成了以培养演说家、政治家为目标的私立学校教育系统。
公元前1世纪末叶,罗马进入帝国时期。为了统治广大的领土和被征服的民族及部落,帝国需要大批效忠的官吏和忠诚的臣民,因此帝国直接控制学校,教育是以培养忠诚的官吏和忠实的顺民为目标。
到了帝国后期,罗马奴隶制经济凋敝,帝国教育也随之衰落。接着基督教教会学校兴起,世俗学校消亡。
中世纪的欧洲,史称“黑暗时代”,但这一时期却有着“光明之火”,即学校。
征服罗马的日耳曼人的文明远远逊于罗马文明,甚至没有文字。当时掌握知识的只有教会的教士和修士,于是基督教会成了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思想库。
教会办学是为了培养自己的接班人。起初这些学校以教授《圣经》为主,后来学习的科目开始增加,逐步形成了以语法、修辞、辩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为基础的教学科目。
随着时间的推移,教会学校的规模越来越大,并有了初等和高等之分,同时古希腊的很多经典古籍和著作被引进到教学之中。
到了公元11世纪,手工业开始脱离农业的附属地位,在民间涌现出了很多行会。行会不断自我调整,制定了一整套严密的组织和规章制度。这些都成为日后大学的组织基础。
此外,欧洲出现了以生产和贸易为主的城市,商业活动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国际间的贸易和交往变得极其频繁。而后,教会又多次组织“十字军东征”,把先进的拜占庭文明和阿拉伯文明,如自然、社会科学等带到了欧洲。
大约11世纪至12世纪,在法国和意大利的修道院学校首先转变为大学,比如巴黎大学。巴黎大学一直以科学研究为主,尤其注重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气象学、应用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中世纪的大学成了之后西方学校的蓝本。到14世纪,欧洲的大学已经发展到了80多所。
教会办学校只培养教士,传授知识,和政治没有关系,因而没有多少竞争,似乎也没有多少考试,因而也没有考试作弊。至少,作弊没有成为当时的教学问题,更没有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西方学生考试作弊也盛行
现代西方的学生作弊越来越多。据美国中文网报道,美国一项大型调查发现,64%高中生在考试中曾经作弊。
美联社的报道称,这项调查显示美国人也许对伦理标准太冷漠。教育界质疑现在的年轻人是否比前几代人不诚实,但有些人认为压力加剧可能促使许多学生走捷径。
全美中学校长协会的负责人说,竞争更强烈,孩子们压力急剧增加。同时,他们有了前辈们所不具有的考试作弊手段,诱惑也更大。
洛杉矶地区的伦理机构约瑟芬学院在全国随机抽样调查,选中100所高中,包括公校和私校,对29760人进行匿名询问,64%的学生承认一年曾经有一次考试作弊,38%的学生作弊两三次。
在一份针对1.4万美国大学本科生开展的调查表明,大约61%的受访者承认曾在完成作业和考试中抄袭。当然,这与公然作弊还有所区别。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是全美注册人数第三的高校。在春季学期举行的全部6.4万场次考试中,只发生了14起作弊现象。
英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英国的考试监管机构表示,,英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的考试中有超过4400名学生作弊。
英格兰考试监管机构的统计数字显示,学生作弊案例比前一年增加6%。
考试作弊的方式推陈出新,以手机和其他高科技方式为主。
违禁物品考试监管机构说,违反考场规定最多的案例是携带违规物品进入考场,例如手机、个人音乐播放器,甚至还有参考书和字典等。排在第二位的作弊方式则是抄袭其他考生的答案内容。
现在的手机功能日新月异,成为监考人员在考场上最头疼的问题。
此外,还有网站在互联网上公开销售“考试作弊设备”,包括隐藏式耳机,让学生在考试时收听与考试有关的内容。
而学校则不惜重金采购高科技侦测设备,防范学生考试作弊。
现在,所有考试中心都必须张贴警告标语,禁止学生携带手机和其他电子设备进入考场。
法国的情况也如此。一项最新调查显示,七成法国学生曾有考试作弊的经历。
这项调查由法国两名大学学者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完成,对象为1815名法国学生。当被问及“是否曾经考试作弊”时,70.5%的学生给出了肯定回答。
调查发现,作弊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减少,48.3%的初中生有作弊行为,而在高中生和大学生中这一比例分别为35.6%和11.4%。
调查显示,不同学科的学生作弊人数比例不同,学科学的学生比学法律或经济学的更爱作弊。
调查者将法国的情况与英语国家的情况做比较后发现,无论在哪个国家,学生作弊的情况大同小异。
(四)考试作弊丧失社会诚信
然而,凡事皆有例外,在日本,学生在考试时基本上无人作弊。
在日本的大学里,一般公开考试多,有些考试方式用不着作弊,而有些考试,学生不敢作弊,因为作弊的代价非常惨重。
考场公开作弊,不是被开除、取消考试资格,就是送到警署,记入不良档案,履历会被写上“人生不实作过假”的记录。
据媒体报道,一名中国留学生到了日本,第一次考试就令他十分惊讶。老师发了试卷以后就离开考场休息去了,根本不进行监考。一个小时以后老师回来了,也不收试卷,而是把标准答案写到黑板上,让学生对照标准答案自己给自己打分。同学们自报分数的时候,表情都很自然,有的报“80分”、“60分”、“50分”,最少的才10多分。据这名留学生观察,没有人趁机自己给自己多报分数。
一位山崎教授告诉好奇的中国家长说,在日本不许作弊作假,一旦被发现,一个人的人生就会被毁掉。因为一次作假,他以前的任何行为都要被打个问号。因为法律和制度的规范,日本人一般即使考零分也不去抄袭和作弊。算起来毁掉一生不值得。
有一种说法,在好的制度下,坏人也会有所收敛;在有缺陷的制度下,好人也可能会干坏事。
专家认为,要消除考试作弊,主要应加强各方面的教育,加强羞耻感教育,激发学生的羞耻感,使他们明辨是非,从心底里明白作弊既是违纪违规,又是极不道德的行为。
此外,社会对此切勿滥用同情心。对作弊现象的同情、原谅,破坏了严肃的考试规则,无论对教育事业,还是学生的诚信都是极大的损失。
学生考试作弊,而且不以为耻,也是社会诚信缺失的一种折射。无论什么样的国家都应建立健全社会的信用体系,包括个人和法人的信用体系,让不守信用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寸步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