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仲勋与新正县
新正县是原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是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出生入死、浴血奋战、领导人民群众创建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
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陕甘边南区委员会和南区革命委员会划甘肃省正宁县与陕西省旬邑县、分阝 县接壤的地区各一部分设置新正县,并组建了中国共产党新正县委员会和新正县革命委员会,与国民党统治的正宁县并存。新正县时辖湫头(辖9乡)、三嘉(辖5乡)、阳坡头(辖6乡)、湫坡头(辖5乡)、长乐(辖7乡)、底庙(辖5乡)6个区。
1935年11月,陕甘边南区革命委员会更名为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新正县革命委员会隶属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管辖。继而新正县县、区、乡革命委员会均更名为苏维埃政府。同年,中共中央改组了关中特委及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贾拓夫任特委书记,习仲勋同志任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当时关中特区的党政机关驻新正县南邑村(今正宁县五顷原乡南邑村)。
1937年8月,新正县在阳坡头召开首届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决定将新正县各级苏维埃政府更名为抗日民主政府,改县、乡、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分别为县长、区长、乡长。接着,关中特区更名为关中分区,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更名为关中分区抗日民主政府。在关中分区党代会上,选举习仲勋同志为分区党委书记。1938年7月,关中分区撤销了新正县委,新正县委原辖的5个区(长乐区1937年已为国民党正宁县所辖)直属关中分区党委领导,新正县抗日民主政府和关中分区专员公署合署办公,专署各科代行县政府各科职权。习仲勋兼任了新正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
习仲勋同志在担任关中特区、关中分区主要领导职务及兼任新正县县长期间,革命意志坚定,处事智勇双全,工作雷厉风行,作风朴实无华,深受群众爱戴。
1939年后,驻新正县边境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奉行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有意制造磨擦,挑起事端,蚕食新正地区。为反击顽军的蚕食,习仲勋采取积极果断的措施,组织和扩大新正县地方武装,整顿抗日自卫军,本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和“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新正县边境合理布兵,严阵以待,密切监视顽军,对来犯的顽军以迎头痛击。同时发动群众站岗放哨,盘查行人,传送消息,打击顽军破坏活动。对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开展了强大的政治攻势,揭露顽军破坏抗日的阴谋和反动本质。从而制止了顽军的蚕食活动,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卫了新正县抗日民主政权。
新正县龙嘴子、孟家河、西渠一带是回汉族聚居的地方,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统治激化了民族矛盾。习仲勋主持、领导新正县革命活动以后,各级党、政、军组织都十分重视民族工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实行回汉一律平等,主张宗教信仰自由,尊重民族习惯,积极发动和领导回民群众参加革命活动,使回汉团结一致,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为民族解放事业共同奋斗。1941年3月下旬,陕甘边区抗日救国会派共产党员、回民干部金浪白、郑毅、芦文秀(后叛变)到新正县西渠、龙嘴子指导成立关中回民抗日救国分会,大会在胡家湾举行,习仲勋亲临会议并讲了话。对回民群众为抗日工作所做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鼓励他们搞好民族团结,积极投身革命,为抗日工作多做有益贡献。会议选举思想进步的阿訇蔡登霄为关中回民抗日救国分会会长。会议期间,为了助兴,习仲勋调关中分区剧团前来演出祝贺。演出的剧目有秦腔《血泪仇》、《石达开》等。这次演出很成功,连一些长期受封建思想和宗教信仰束缚的回族妇女,也翻山越岭前来看戏。
有一段时间,龙嘴子回民居住区流行病严重,染疾群众日多。习仲勋同志亲自安排,从延安光华药厂买药请医生,及时进行治疗和预防,使患者陆续恢复了健康。回民群众非常感激。群众称习仲勋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热爱少数民族兄弟的典范。
为了联合各党、各派、各阶层一致抗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边区各级政府实行“三三制”,设立各级参议会,吸收其它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参政议政。参议会和政府委员中,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其它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各占三分之一。从1939年到1946年,新正县共召开了3届7次参议会,习仲勋是这一制度的热心支持者和积极推行者。他亲自主持制定了《新正县各级“三三制”选举大纲》,出席了1941年7月25日在新正县阳坡头召开的第二届第一次参议会,并在会上作了政府工作报告。会议期间,他广泛听取了各界人士对政府工作、军民关系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1941年,为了彻底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减轻农民负担,保障部队供给,支援长期抗战,习仲勋同志认真贯彻了毛泽东提出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经济财政工作的总方针,实行以“农业为主,兼顾工业,商业为辅”的原则 ,党、政、军、民齐动员,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新正县政府在西牛庄垦荒开办农场,每年产粮80余石,基本达到了粮食自给。据当时对新正县三区阳坡头村36户村民的典型调查来看,其中原有15户贫农、3户雇农分别达到中农或接近中农的生活水平。新正县在原有纺织厂和消费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了消费生产合作社,下设纺织厂、运输队、商业部等单位,共有股金21万元边币,其中县政府投股5万元,群众投股16万元。当年共纺纱454斤,织布915丈,解决了全区三分之一人的穿衣问题。完成救国公粮3896石,超额26石;完成公草265494斤,超额3737斤;除此外,群众自愿卖给政府余粮8000石,群众购买用于边区建设的公债券7.72万元,超额0.12万元。全县有624人参加了八路军和边区警备部队,155人参加了地方游击队;出动长期和临时担架120副、大车867辆、驮畜3654头(匹),用来转运伤员和运送军用物资。新正县发挥地广人稀、土地肥沃、雨量充足、便于农业生产的优势,安置贫困移难民136户365人。习仲勋还十分重视农民扫盲和农民文化工作。当年新正县办起夜校63处,学员1769人;办起妇女半日班19处、识字组27个,参加学习的妇女655人。
习仲勋在领导新正县革命活动中,很重视统一战线工作。新正县二区雷庄村张治平是一个长期生活在人民群众之中、深知民间疾苦、同情贫苦农民的德高望重的名医。习仲勋在开辟新正县革命根据地时,就和他有了交往,以后通过不断的接触,他俩成为朋友。在习仲勋的影响和教育下,使他认识到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希望。而后他在行医过程中,积极宣传、动员群众筹集粮款,掩护革命干部,暗中长期和我党保持密切的联系,为革命事业做了大量工作。以后张治平被选为新正县和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参议员。在他的带动下,他的侄儿张清益、孙子张化民先后参加革命。张清益曾荣获“边区特等劳动英雄”的光荣称号。1945年12月5日张治平逝世后,习仲勋和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副主席李鼎铭及西北局书记高岗送了挽联,高度评价他的革命功绩。清末民国初年,活动于新正县一带的地方武装,匪盗混杂,首领多系哥老会头子。当地群众为了免遭匪患,很多人参加了哥老会。习仲勋了解这一情况后,采取争取、瓦解的方法,与马栏街哥老会龙头大爷杨某交朋友,向他宣传党的政策,晓以大义,使其改邪归正。杨某以自己的合法身份,多次从敌军政哥老会人员中探取了重要的情报。
习仲勋以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革命事业、热爱祖国、勇敢顽强、不怕牺牲、关心民瘼、联系群众的高风亮节,在正宁人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群众至今仍然深切地怀念着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