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是发达地区吗】次发达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思考
“××现象”是一个重大的实践成果,也是一个深刻的理论课题。尤其是××的生动实践,明确回答了我们欠发达地区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进程中,如何实现赶超的几个重大问题。
(一)科学发展观是宏观的指针,完全可以闯出具体的实现途径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完整的思想体系,对于我国任何地区的任何发展都是同一的要求,但对不同地区而言,实现这一要求的路径与方式无疑是具体的、个性的。不同的发展环境需要不同的发展模式,不同的发展任务需要不同的发展办法,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发展策略,必须立足本地的实际,找到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而现实的实现形式。
××的实践已表明,绝不能形而上学地视科学发展观为原则性、笼统化。几年来,××全面实施“依托江海、崛起苏中、融入苏南、接轨上海、走向世界、全面小康”的发展战略,探索出了一条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跨越赶超、全面协调之路。他们坚持一切从××的实际出发,不追求形式、不照本宣科、不人云亦云,创造性地实践科学发展观。做决策、定举措坚持以人为本,依托民力、民智、民气共建和谐,突出民生、民安、民富,让人民共享和谐。在工作的推进中,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统筹兼顾的方针和原则,不顾此失彼、不急功近利、不单打一,做到“四位一体”共同推进:首先是重建精神家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熔铸于780万××人民共谋跨越、振兴家乡的集体实践;其次是不断转型升级,构筑“长三角”北翼独具特色和竞争力的经济高地;再次是创新体制机制,铺设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区域发展平台;最后是整合社会关系,形成政通人和、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和谐奋进局面。
“××现象”揭示了一个实践真理:科学发展观的扎实落地与见效,关键在于真正吃透本地区的特有情况,找准本地区的特殊矛盾,用足本地区的特别优势,顺应本地区的特定需要。而所有“特”质,只要通过因地制宜地创新、因时制宜地运作,科学发展观就必定能走出现实途径,结出惠民硕果。
(二)“好”与“快”是主次的选择,完全可以统一于现实的发展实践
质和量是事物的两个方面,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辩证统一。就经济发展而言,“好”是其质的规定性,“快”是其量的规定性,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快”离不开“好”,“好”可体现“快”。马克思主义者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论者,在实际工作中既应坚持两点论,又要坚持重点论。对于后发地区,由于受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区位因素的制约,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总量偏小,不加速经济的发展,就难以解决发展上的物质条件,因此,“快”是欠发达地区首当其冲的现实问题。
××作为“长三角”城市的“雁尾”,处于“追兵”的地位,因此“快”的问题尤为突出与紧迫。然而,××的发展不是“无序冒进”,而是“求快有道”,这个“道”就是坚持“好”字优先,科学发展。他们深知,发展的速度决定跨越的步伐,但发展的方式最终决定跨越的成败。××始终把全面发展而不是片面增长放在战略首位,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注重把产业培育与生态建设、促进就业有机统一起来,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注重把塑造物质空间形态与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有机统一起来,在市场化的进程中注重把释放区域发展活力与调适各种利益关系有机统一起来,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注重把吸纳外部要素与科学开发资源、统筹区域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正是依赖于统筹发展的“好”,才实现了区域发展的“快”。
××的实践充分表明:推进区域的赶超发展,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把握和运用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态度行政,按客观的规律办事,使资源配置的效率达到最高,那么“好”与“快”完全可以统一于现实的发展实践,使高速度与高质量、工业化与城市化、城市文明与农村文明统筹协调、相得益彰。
(三)区位条件是自然的禀赋,完全可以创建本土的比较优势与后发强势
××市位于江苏省最东部,东枕黄海,南倚长江,三面环水,形同半岛,区位条件可谓得天独厚。100年前,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因在民族工业、文化教育和城市建设等领域中有诸多开创性成就,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20多年前,曾与苏南的苏、锡、常三市并称为“江苏四小虎”。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尤其是区域经济的竞相发展,×ד有江有海”的自然禀赋却受制于“有江无桥、有海无港”的瓶颈,使××成为偏居江北一隅的交通末梢城市,从江苏“第一方阵”掉队,在“长三角”趋于边缘化。
面对激烈的区域 竞争,如何创建本土的比较优势并藉此后来居上,××市委、市政府可谓蹊径独辟。他们围绕重建精神家园,以共同理想凝聚人心、汇集民智为突破口,积极唱响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主旋律,着力构筑全市上下团结奋斗的共识基础,注重引导干部群众正确地认识市情、判断形势、把握规律,冲破“思想上的长江天堑”,促使区域发展的气候不断升温,理念不断刷新。市委、市政府深谙人文因素对区域发展的巨大作用,通过重塑“中国近代第一城”形象、弘扬“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精神,用“凡人善举引领文明风尚”等一系列举措,充分发掘和弘扬本土创业文化及其蕴含的优秀人文精神,内凝民心、外树形象,并将这些精神要素转换为城市竞争力中最核心、最持久的动力,将共同理想落实到闯新路、办大事的创新实践上,从而实现了发展的持续跨越。
××的实践证明: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快慢,虽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区域位置、自然资源等要素,但人文因素的发掘和弘扬尤为重要。致力凝炼起创业文化以及跨越精神,并将其内化为城市竞争力中最具意义的软实力,是××科学快速发展的根本所在。××市情与很多后发地区情况类似,其代表性足以启示我们,对于相对滞后的欠发达地区,只要也只有立足现有的基础,充分挖掘潜在的优势资源尤其是蕴涵的人文资源,完全可以创建出本土的比较优势和后发强势,走出符合本地特色的发展道路。
(四)事在人为是辩证的思想,完全可以转化为赶超发展的实际成就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只有人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激活,方能转化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不竭动力。人们往往习惯于从自然资源的禀赋如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等来分析优劣势,并由此形成一系列机械的、僵硬的发展观念。正反两方面的实践无不表明,发展的机遇往往就在抱怨的等待中、畏惧的犹豫中、惯性的无为中失之交臂。实际上,资源禀赋不同,只是表明多样化发展道路的选择,人的主观努力程度才真正决定着发展的快慢与好坏。发展需要先天的客观条件,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必定是人的主观因素尤其是精神力量。
××光耀的发展景象背后,是跨越发展的氛围浓、干部肩上的压力大、务实开拓的劲头足、攻坚克难的办法多、各项工作的组织程度高。多年来,××市委结合实施党建上的强干、强基、强堤“三强”工程,切实推动干部队伍系统建立起与发展事业相匹配的知识、素质、能力结构,各级干部想干事、干大事的激情,会干事、干成事的才情,竞相迸发出“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浓厚氛围,大家感悟到干慢了不行,干不好更不行。××广大干部不仅有追求卓越的远大理想,而且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他们在战略上着眼于跨越赶超,在战术上则立足于攻坚破难,靠一个又一个的突破、一段又一段的推进,集小胜为大胜,最终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跨越。
××的实践再次启示我们:事在人为。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区域经济竞争无处不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潜质也正是在这种竞争中显现和迸发。地区间的无情竞争表明:敢闯者先,善为者胜。后发地区的赶超式发展,就是在这种“地位”的不确定性中,既承担着“慢进就是退”的巨大压力,也充满了“后来者居上”的无限希望,而成功的选择权与主动权,永远掌握在有志之士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