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鉴编纂开头]提升年鉴编纂质量问题分析建议

时间:2017-05-01 来源:工作范文 点击:

提升年鉴编纂质量问题分析建议

年鉴的编纂质量是年鉴的生命线。《**年鉴》自20xx年创刊以来,先后编纂出版了8卷地方综合年鉴。8年来,《**年鉴》编纂工作博采众长,努力创新,严格把关,注重质量,省州、各兄弟县和各部门(乡镇)对《**年鉴》的质量都给予充分肯定。但在年鉴的编纂方案、资料收集、编辑、定稿上报,《**年鉴》编纂大体还存在以下这几个方面:
一、重视不够。编纂方案文件后,部分部门或乡镇重视不够,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安排人员负责年鉴的编纂工作。每年,都需要年鉴编辑部几经电话催促,才将纂稿人员名单落实,严重影响了年鉴的资料收集、组稿、总纂;
二、责任心不强。由于年鉴编纂工作大多数是办公室人员承担,办公室任务重,工作烦琐复杂,很多办公室人员对年鉴编纂工作应付了事,缺乏责任心,在催稿时候,以年度工作总结上报或在上部年鉴的基础上作数字改动上报了事,突不出自己部门的特色,完全是典型的填空式;
三、创新不足。部门有很强的专业性,乡镇有自己的特色,但在编写时,纂稿员创新性意识不强,没有很好的挖掘本部门行业特性和本乡镇的特色,编纂出的年鉴千遍一律,千层一面,没有自己的特色和特点。
如何提高年鉴的编纂质量,使编写的年鉴新颖、有特色。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政治与业务
1.要讲政治。年鉴编纂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强的工作,必须在正确的政治观点下进行。当前来说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年鉴的编纂,着重记述各部门(乡镇)的年度工作重点、思路、措施、做法、成效等。
2、要以自己的方式为现实服务。年鉴是信息和资料的载体,是工具书,是社会各界了解该地的窗口。它如实地记载一个部门(乡镇)一定时限内事情所发生的真实情况,它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怎么样”,不需要作者对其作评论。对记载的内容是成绩就写成绩,是问题就写问题,不能在年鉴中说假话,报虚假信息。年鉴必须以翔实的资料和信息去反映现实,去资政,去为现实服务。
二、地情与年鉴
1、地情是年鉴的根基。提高年鉴的编纂质量,首先应对年鉴的编纂主体——地情,进行必要的研究。而这一点,一般年鉴编纂工作者重视都不太够。一般纂稿人员认为,只要每年把条目写出来,任务就完成了,地情研究则是专门编辑人员的事情。这是一种误解。心中地情不明,条目怎么能够写得好呢?20xx年3月,笔者参加云南省地方志办举行的方志业务培训会,讨论的一个重要题目就是年鉴如何体现地方特点(或者地方特色)。研究地方特点,实际就是研究地情特点。各地的年鉴都是反映地情的,地情不同,年鉴所记应该也有所不同。因此,各部门(乡镇)在编写年鉴时,都应研究自己的写作对象——地情。只是不同的对象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主编、总纂应研究地情总的特点,编辑、撰稿员则研究某个方面或某个部门、单位的地情特点。地情明,则框架清、条目定,地情不明则框架乱、条目混。研究地情看起来要花时间,其实把地情弄清了,编纂年鉴就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了。
2、年鉴编纂要反映特点。编年鉴研究地情,不是为研究而研究,其目的是为了编好年鉴。对地情研究透之后,年鉴编纂时就要千方百计反映地情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四个方面:一是时代的地情特点,也就是时代特点;二是地方的地情特点,也就是地方特点;三是年度的地情特点,也就是年度特点;四是专业的地情特点,也就是专业特点(各部门的特点)。把这些特点反映得准确到位、反映得十分鲜明、反映得与众不同,编的年鉴质量肯定就比较高。
三、框架与条目
框架与条目,两者密不可分。框架犹如设计蓝图,没有蓝图,年鉴就乱;条目犹如建筑材料,没有材料,蓝图也只能空纸一张。高质量的年鉴,框架要好,条目也要好。作为年鉴总纂的县年鉴编辑部就必须做好总设计任务,把年鉴的框架搭好,以便各部类或乡镇选编条目。
1.年鉴框架好的基本标准
(1)明确服务对象。每一种书籍都有自己的服务对象,年鉴也不例外。但不同的年鉴服务对象也不同。地方综合年鉴的服务对象是什么?年鉴界至今说法不一。最乐观的一种说法是年鉴应该走进寻常百姓家。但以本人的体会和许多同行的意见,综合年鉴的服务对象不可能是广大的寻常百姓。综合年鉴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党政机关的领导、工作人员,科学研究人员,部分工商企业人员,少量社会读者。明确了服务对象,编纂时就可以有的放矢,不陷入盲目性。比如老百姓需要的指南性资料,综合年鉴中要不要放?其实,一个普通读者,怎么可能为了查阅一个指南性资料而花费一二百元去购买一部几十万字甚至更多字数的年鉴呢?
(2)全面反映地情。年鉴框架是以门类为组合单位分门别类布局的。一个好的年鉴框架,必须统筹全局,不缺要项,全面完整地记述地情。不仅在第一层次要完整,在第二层次、第三层次同样要完整。如果年鉴中出现比较重要的缺漏,这个框架就不是个好的框架。有些年鉴在人物类目中只有领导干部和先 进人物,没有逝世人物、纪念人物,有些年鉴写先进人物,只有一部分单位的先进人物,而没有另一部分单位的先进人物,等等,都是反映地情不全面的表现。目前,综合年鉴的框架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分大部类,类似于地方志中的大编体,它们一般分特载、概况、大事记、百科、人物、附录等,其中以“百科”为主体,此种框架,一般是篇目、类目(栏目)、分目、条目四级结构。一种是把篇目分得细一点,一般有二三十个篇目,层次有的四级,有的三级,类似于地方志中的中篇结构。还有一种是三级结构或三四级结构的混合体,分成类目(栏目)、分目、条目(该县就是这个结构),有的夹杂小类目,类目的数量较多,达到四五十个之多。类似于地方志中的小篇结构。应该说,这几种结构都是可以的。
(3)特点突出。在完整反映地情的基础上,特点是否突出是衡量年鉴框架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特点之一是地方特点。如《**年鉴》(20xx),设“史海钩沉”类目,通过几个分目就把**近代的鲜为人知的历史展现在读者眼前。特点之二是年度特点。年鉴内容写的是上一年一个年度的事情,因此年度特点也是年鉴的基本特点。比如《**年鉴》(20xx)的框架中特设的“专记”,记有“7.3特大洪灾”、 “8.25特大洪灾”分目,所写的都是年度大事。特点之三是时代特点。《**年鉴》(20xx)在卷首图片中,大胆设计了“外地人在**”和“新老城对比”版面,老城的照片是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拍摄的县城北门,也是读者对上世纪有感观的资料。特点之四是专业特点。综合年鉴不是专业年鉴,有没有专业特点?综合年鉴是由一个个类目组成的,类目的大部分则是专业类目。这些专业类目的设计,如果没有专业特点是难以成功的。综合年鉴的编纂,为什么离不开专业单位的供稿?几卷年鉴,县年鉴编辑部都设置相近工种或服务对象相近为一个部类。道理就在这里。
(4)门类归属科学。这一条标准对年鉴框架设计来说是最基本的。年鉴的框架结构尽管多种多样,但都要做到归属得当、科学。类目与类目之间应该是“兄弟”关系,而不应该是“父子”和“叔侄”关系。假如将移民工作设立为单独类目就不妥。移民工作在某个特定的时限或许是该地区的中心工作,纂稿员只能在编辑时多作记述,或设立为重点项目的分目,《**年鉴》(20xx)既是。
2.年鉴条目好的基本标准
条目质量如何算高?近年,云南省地方志办为提升年鉴的编纂质量,对优秀条目作了评比,以鼓励各纂稿员。在条目编辑上,我县的各供稿单位做的不是很好,一直停留在第一卷的水平上,或雷同。年鉴条目好与差如何区分?
(1)要素齐全。一个条目,必须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单位)、原因和结果。如:“[xx特大安全事故保险赔付xx元] xx,某地发生几死几伤的事故,某保险公司知情,然后派人调查事故当事人的投保情况,然后给予xx元的保险金额。”这样的条目就较为完整。又如:“【××县实施疾病预防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县卫生局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多次下基层召开研讨会、座谈会,制定了××县疾病预防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方案,上下达成共识。”这条目要素就不全,没有时间,改革的内容也没说。这样的条目价值就不会高。
(2)以动态为主。目前年鉴的条目标题,基本有三种情况:一是静态的,一是动态的,一是有动有静的。所谓“静态”,就是只用一般的名词词组作条目标题,如“招商引资”、“企业改革”、“招生考试”等,只看标题是无法弄明白条目内容的。所谓“动态”,就是用完整的句子作标题,读者“望题”便可“知义”。如“创建绿色学校”、“全面推行电子台账”等。第三种有动有静。结合几年的年鉴编纂实践,有少量条目标题难以动起来,比如有的会议,有的单位简介等。所以,除少量条目的标题可以静态外,总体上应该坚持以动态为主,这样年鉴的可读性更强,如“[谷拉天生桥落成]”。
(3)写作规范化。年鉴条目的写作行文一定要按照新闻出版总署的统一要求。几年来,各供稿单位在所送稿子还出现“我局”、“我县”等。这是坚决不行的,年鉴必须以第三人称编写。
(4)常编能常新。年鉴条目要根据年度的实际情况来选题,才能做到常编常新。如果年鉴条目年年是老面孔,除了数据不一样之外,还能有多少新鲜感呢?这是近几年来最明显的。相对稳定的年鉴框架和年年变化的条目应是被总纂和组稿员铭记,也是年鉴编辑部的纂稿的真金和总筋。

扩展阅读文章

工作范文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工作范文推荐文章

工作范文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