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局是做什么的]审计局法制处建国60周年征文:居易
时间:2016-10-24 来源:工作范文 点击:
审计局法制处建国60周年征文:居易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中后期,后来学历史了解到,我出生那年,伟大领袖毛主席永远离开了我们。也在那一年,粉碎了“四人帮”,十年“文革”宣告结束,中国走进了新时代。虽然无法亲身感受解放后至我出生前那段岁月,但通过父辈的描述和历史书的介绍,大致会让人联想到“积贫积弱”、“百废待兴”、“饥荒”、“落后”、“狂热”、“动荡”等词汇。当然,还有一个词很重要,叫“当家作主”。
我出生后,虽不同于祖辈和父辈,没有经历战乱和饥饿的煎熬,但在商品短缺年代,还是见证和感受了计划经济下的“凭票供应”。作为普通工薪家庭,生活还是比较清淡。
小时候,我家住在北方典型的四合院,名叫四合院,其实院子很小,院子虽小,却挤了三家人。房子是土木结构,大致构造是土坯加椽檩加黄泥,窗户是木制的。当时,北方这种房子很普遍,大家居住条件差异不大。记得那时的五一节前后,人们都要和黄泥将屋顶抹一下,防止夏季雨大时屋顶漏水。那时,我家特别渴望能有一间单独的厨房,于是就在炭房前巴掌大的一片空地上垒了一堵墙,搭了个顶棚,与炭房连通起来,筑了灶台,建了个厨房。现在看,这显然是不符合消防要求的,但毕竟在当时实现了卧室与厨房的分离。那时,主要的取暖设施是火炉,冬天里,外面寒气袭人,屋里一家人围炉谈笑,倒也其乐融融。
那时,居家住房是没有浴室这一概念的,不过当时流行“单位办社会”,洗澡就去父亲单位的大澡堂,不知是那时皮肤病本来就少还是人们普遍不讲究,反正澡堂水池里进进出出很多人,大家倒也相安无事。
在土房里,我度过了清涩但快乐的童年。
八十年代,流行自建房,我家也买了一块宅基地,雇人建起了独立的院落。房屋的构造是砖、水泥和钢材,屋顶由混凝土浇铸而成,窗户是塑钢的,且是双层,御寒保暖效果较好,这种房子俗称砖房。砖房建好后,我家居住条件明显改观,人均居住面积大大提高。春天时,母亲喜欢在院子里种些花和蔬菜,每到夏天,凉风习习,花香四溢。秋天的时候,还可吃到最新鲜、最放心的西红柿、黄瓜、青椒等蔬菜。院子里,还种了一棵桂花树,从初夏一直到深秋,都可看到桂花花瓣婀娜轻舞的身姿,整个院子里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芬芳。
那时,我家还养了一条狗,不过不是作为宠物养的,像当时大多数家庭一样,养狗主要是看门防盗,所以没有把它很娇贵地养在屋里,而是在院子里给它筑了一个窝,冬天往窝里放些旧棉衣和柴草御寒。春节贴对联时,也不忘给狗窝贴幅“家畜兴旺”之类的祝福。
此时,冬天取暖不再用火炉,代之以暖气,建有专门的锅炉房,燃料是煤。相比火炉取暖,暖气要清洁许多,除锅炉房外,其他房间都无煤烟、煤尘。房间里修了单独的浴室,通过锅炉加热烧水,足不出户就可洗澡。
其实,北方的这类平房是最适宜居住的,空气好,接地气,冬暖夏凉。但它唯一的缺点是由于居住分散,点多面广,不利于实施集中供暖。每家每户都建一个锅炉房,从经济学角度看,资源消耗大,取暖成本高,“不经济”。冬天时,需要不时地将煤炭搬运到锅炉房,每次倒腾完,手都是黑乎乎的,鼻孔里也是黑的。
九十年代,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城市加快了拆迁改造步伐。同时,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商品房”这一名词开始走进百姓生活。与此对应,成片成片的楼房拔地而起,鳞次栉比。我家迎来了第二次乔迁,搬进了楼房。小区的楼房都不太高,铝合金窗户,宽敞明亮,视野开阔,基本达到了许多特大城市里所谓花园洋房的标准。小区保安24小时值守,用狗看门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倒是经常看到宠物狗陪主人在小区里悠闲地溜达。由于统一集中供暖,我们再不用直接接触煤炭了。冬天时,即便外面寒风凛冽,屋里温暖如春。洗澡也更方便了,装上了清洁环保的太阳能热水器,拧开盥洗室的水龙头,温水缓缓流淌……
小区里,芳草菁菁,杨柳依依,整个绿化景观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小区配备了体育健身器材,创建了社区图书室,还组织了社区老年合唱团、秧歌队等,温饱之余,人们开始关注身心健康,追求精神愉悦。小区的公共休息场所,会听到人们三五成群谈论奥运、谈论股票的涨跌、谈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甚至谈论到索马里、奥巴马……。国家民主政治的成果在社区文明中得以彰显。
其实,不管我们住多大的房子,仅占用三尺之床大小的地方,但从土房到砖房再到楼房,折射的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巨大变化和由此带来的普通百姓生活品质的根本改善。
不过有个现象很奇怪,在我梦境中出现的家的形象,土房频率最高,砖房次之,楼房鲜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