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荒人】垦荒志愿者建国60周年献礼征文:我的1958
垦荒志愿者建国60周年献礼征文:我的1958
走出校门踏征途
1957年7月上旬,遵照**部长的指示,**省政府决定:省农机校农机专业应届毕业生提前毕业。半数人前往铁道兵农垦局开发建设北大荒,半数人到各县农机站建设新农村。
经个人申请组织批准。7月中旬,我和90多名男女同学,如期来到**,分配到密虎宝饶四县境内的十几个铁道兵农场。
地处饶河交通不便的八五九农场,分配到5名男生。又有多人要求到边远艰苦地方贡献力量。农垦局只批准4名男生,受录者均感荣幸。
我们9人从**乘火车,取道佳木斯,换乘七天一个航程的轮船前往饶河。7月22日,在佳木斯候船时,合影留下历史瞬间,珍藏至今。
经三昼夜航行,28日到达边陲小镇东安。受到八五九农场赵明高场长的亲切接见,交谈中我们感受到“老八路”对青年的关爱、鼓励、重托和厚望。
八月初,我们被分配到各开荒队的拖拉机上,任换班驾驶员。有幸在国家“一五”期间留下我们垦荒地足迹。
半年后,定级为见习技术员,月薪36元。
水陆运输接官兵
1958年,是八五九农场移迁到饶河后,建场开荒的第二年。为扩大开荒面积,年初组建四个开荒大队。从三个分场抽调20台拖拉机和机组人员,等分到第一、第二开荒大队。分别在“里小山”和“东道林”进行大面积开荒。第三、第四开荒大队,分别在“新兴洞”和“四合”勘测和筹建。
开春后,我们九人结束在修配厂的修车实践。魏圣才继续留在总场机务科任技术员,林风山等数人任开荒队机务队长,还有数人在拖拉机上继续充实基本功。
张振山和我两位校友与八名拖拉机手,到**接回10台dt--413拖拉机。每人驾驶一台,机车后背着装满柴油的大油桶,经虎林虎头铙河等地,空行400余公里,安全回到总场。张和我分别分配到第一和第二开荒大队(同时分配的还各有一台同型机车)。
dt-413是从匈牙利进口的50马力链轨拖拉机,体轻马力小,不适低湿地开荒。只能在草甸湿地拉大爬犁跑运输。
从二大队到总场部近百里路程,除不足20里土路外,其余均是低湿荒原。拖拉机过后车迹很深,跑3-5趟就需另开新路。
两台运输车,承担全大队开荒、房建和生活所需物资的供应,还负责人员接送。每天往返一次,每十天或半月更换一次木爬犁。
五月上旬,从佳木斯开往饶河的客轮,当年首航来到东安,送来数百名转业官兵。分配到第二开荒大队的百余名军人,就是乘坐这两台水陆通用的大爬犁来到新居点的。
当年八五九总场接受三千四百余名复转军人(八五九场志为据)。早在三四月份,陆续从**乘坐大卡车,经冰冻的陆路来到农场。三江开航后,分批从佳木斯乘船来场。
四月份,二大队为迎接官兵到来,突击建筑两栋简易大库房。没有窗户一个门,屋内对面大通铺。新来的拓荒者就挤住在这简陋的房内。多对30多岁的新婚伴侣,暂住在大通铺的一端。他们用皮箱间隔,支起蚊帐,可谓特殊年代的“蜜月宫”。
五月份,二大队开荒数百亩。在‘五边’方针的指导下,大队组织新来的官兵,右手一根棍,左手一把籽,在伐片地上人工点播大豆。为提高功效,陈大尉将自己的新床单剪成条块,缝成布袋,装满豆种,分给各班组及个人,受到大家称赞。部份军人,用裤子装满豆种搭在肩上,手动裤口下种,被称为“裤播机”,轰动一时。
当年官兵的主要任务是房建。他们白手起家,建成十几栋马架泥草房。秋后二大队全员,从大库房和帐蓬里,搬进避风取暖的家庭住屋和集体宿舍。
转业官兵来到垦区,涌现出一批审时度势、远见卓识、身先士卒、求真务实的好干部。陆续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为英雄创造历史增强了实力。他们经历暂短的认识和实践过程,在各自岗位上,为开发建设北大荒做出了历史贡献。
为建粮仓垦荒原
七月初,由于多点分片开荒的需要,大队长龚伯言委任我为机务队长,带领4台c-80拖拉机和20多名机组人员,到远离大队部的“文登岗”孤军开荒。机务队长林风山校友,带领6台机车,继续在大队部周边开荒。
搬迁途中,遇到8米宽的水线,人走下陷过膝,机车不能越过。我们伐杨树截成段,拼排辅成10余米宽的“浮桥”, 4台拖拉机带犁和装满帐篷灶具及行装的大爬犁顺利通过。
可垦荒原在水线里侧。为吃水方便,开荒点建在水线的边上。
20多名新老技工,他(她)们步行涉水上下班,昼夜双班机不停;驾驶拖拉机,牵引四铧犁,手调大犁深浅轮,一速徐徐前进,机组过后,四条伐片长龙开颜见苍天。
遇到塔头树根堵犁,前走后退,走走停停排除障碍,一班只能开垦20余亩荒地。一次塔头堵犁,农具手蹲在犁架上,用脚蹬踹,不慎人体落到犁下,胸部刮伤流血,至今留有伤疤。为确保人身安全,大队部规定,每机组必有一名安全员。日后被总场列入“二五五”机组五项分工
之一。
低湿地开荒,经常遇到陷车的烦恼,不仅人员吃苦受累,机具受到损坏,而且严重的阻碍开荒进度。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开荒时常出现回伐、立伐等质量不佳现象。
为排解这两个难题,各开荒队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对拖拉机进行“穿木鞋”防陷改装,收到成效。对犁铲入土角,犁壁、犁床、延尾板等部位进行改进,统称为五铧犁综合性改装。与拖拉机防陷改装并列为“二五五”的两项改装内容;不仅解决了翻伐质量问题,同时也极大的加快了开荒进程。1960年6月下旬,牡丹江农垦局在八五九农场二分场召开“二五五”开荒现场会,将这些经验(包括开荒五项措施)推广到全局各农场(总场机务科郭瑞琳和笔者两位技术员参与现场布局和展位解说)。
1958年夏,北京电影制片厂录制组,来到八五九农场第二开荒大队,拍摄了纪录片电影《开荒》。用真人真事展示了男女青年开荒、劳动和生活的真实场面。现场的垦荒者受到极大鼓舞(笔者也在其中)。日后,以杨桂裕、高言敏为车长和驾驶员的九位姑娘,组建了八五九农场第一个“三八”包车组。她们在开荒中立展风采。有北大荒诗人汪峻当年的两首诗为证:《访全国‘三八’红旗包车组杨桂玉》和《戏题一绝赠‘三八’包车组副驾高言敏》。1959年和1960年,六分场c-80-9号“三八”包车组,受到八五九总场、牡丹江农垦局和省妇联、省政府及全国妇联的多次嘉奖。
1959 年冬,该机组人员随八五九农场‘集团军’,支援海南岛垦殖期间,车长杨桂裕等北大荒楷模们,受到**部长的接见。1960 年春该机组人员回场后,随车调到二分场(饶河农场前身)。至今该机组有五位“壮氏”仍健在垦区,解甲归宅安享晚年。
1958年,第二开荒大队共开垦荒原三万余亩。第二年春与第一开荒大队开垦的三万亩合并,组建第六大队(六分场前身)为垦区增加粮食基地六万亩。其中 “文登岗”开荒近万亩,第二年组建一个生产队。
不难确认,农机工人是建设大粮仓的第一功臣群体。他(她)们的贡献,不只源于对事业的热心和执着,更来自专业技术与先进机具的有机结合,产生巨大能量。在农业生产中,他(她)们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群众创造历史的楷模,他(她)们与复转官兵等群体,同是北大荒历史的主人。
作为开荒队的领头人,每天要踏查荒地,安排地号,以防作业中堵犁陷车;参加机车保养,排解机具故障,确保机车正常出勤;丈量和记录开荒进程,以便功归其主 ;还要关照工人生活和休息。
9月28日深夜,大队派两人接我连夜回大队部,要第二天赶到总场。并委托29号车长共产党员杨奎祥,接替机务队长工作。返回途中,3人夜走荒原迷失方向,只好蹲在树下打盹到天亮。
参观考察学经验
29日到达总场后方知,农场组织由一分场场长夏生祥领队的10人小组,赴南方参观学习“鼓干劲争上游”的好经验。
10月7日到达北京。经农垦部开信介绍,先后到北京郊区、河南和湖北等地的农场、公社及城镇参观学习。
11月中旬回到大队部时,已是地冻机停车入库,机务人员检修忙。大队长任命我为第二大队技术员,并参与机车检修。
星移斗转,50多年过去,伴随垦区变北大荒为全国大粮仓的发展过程,我们也由“风华正茂”步入“古稀之年”。回溯往事,其乐融融。
忆往昔:为献出美好年华而无怨无悔;为千里沃野变良田而欣慰融融;也为与同代北大荒人共同创建的“北大荒精神”而骄傲自豪。
看今朝:垦区处处盛开山花,我们在丛中笑。为一代人奋斗、开拓、奉献和顾全大局换来的硕果而笑;为后来人“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开创盛世而笑;也为我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和老有所为”而笑。
青年志愿来垦荒,中年奋力建粮仓;而今解甲情常在,奉献余热度夕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