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局是什么单位】广电局纪念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广电辉煌六十年
时间:2016-09-28 来源:工作范文 点击:
广电局纪念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广电辉煌六十年
60年一甲子,新的历程又开始了。在这个创新、变革和发展的新时代,**广电人一定会继承以往的光荣传统,用我们的智慧和热情,为**的一千多万人民奉献出更优质、更精彩的精神食粮,创造一个又一个更好的明天。1975年,**人民广播电台技术部电视组6名技术人员克服人员、技术、设备不足的巨大困难,日夜奋战,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成功装配1000瓦的彩色电视发射机。那一年国庆节,当时市中心的最高建筑:察院场邮政大楼的六楼顶上,树起了一支56米高的简易电视塔。那一刻开始,**人终于可以通过地方电视频道的转播,收看到中央一套的节目了。而这个项目,1978年还荣获了江苏省重要科技成果奖。
建立独立的城市电视台,当时来说已成为了大势所趋。80年代初,市区最南面紧靠娄葑乡的一大片低洼地上,开始出现了好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而崔兆鸿正是当时的现场总指挥。
1983年12月22号,这一天,是**电视史上的重要日子。**电视台揭牌成立,新大楼全面竣工。除了转播中央台和上海台的节目外,还正式推出了第一个固定自办栏目,也就是我们的《**新闻》。
提起最早的**电视,老百姓印象最深刻的当然是播音员。刚才这段画面一定让老观众们备感亲切吧。正是从那时候开始,第一代电视新闻播音员钟志萍渐渐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 1999年之后,钟志萍消失在了**荧屏。她去了哪儿?这些年又在做些什么呢?几经打听,我们终于和这位电视前辈联系上了,原来多年前她就去了美国。提起当年的创业史,钟志萍至今记忆犹新的倒是那会儿的搬砖史。
照片上的建筑就是他们帮着搬砖建起的最早的**电视台。据说当时周边还是一片田地,即使大晴天骑车上班,自行车轱辘上也总是一圈烂泥。如今看来不免显得有些粗糙的画面,在当时却已经代表着时尚前沿了。
做播音的不轻松,早期的电视记者们那也是没少干体力活。您瞧,这就是当年电视记者的装备:一边扛着摄像机、一边还得背着个录象机。除此之外,还得自带电线、照明,所有设备加起来得七、八十斤重。所以啊,那时候电视记者出门拍新闻,常常是好几个人一个小组,甚至还得动用卡车。
黎平和樊月,1980年先后进入了当时的**人民广播电台技术部电视组,后来成为了《**新闻》栏目的老搭档。都说“千里姻缘一线牵”,给黎平和樊月做媒的,想来应该就是摄录机之间的那一根电线了。当年18岁的姑娘、小伙,如今已经成为了两鬓班白的老新闻工作者。为电视事业奉献了将近30年,一路走来,他们也亲眼见证了**电视的从无到有,逐步辉煌。当时,**电视台一星期只有一档10分钟的《**新闻》。而现在,我们的《**新闻》每天都有40分钟,并且都是直播,节奏非常快,整个新闻综合频道每天采制播出的节目长度要达到近3个小时。同时,由于数字电视的开设,现在观众可选择的电视频道越来越多,如何让本土节目更吸引观众就需要电视工作者付出更多的心血。
目前,**广电总台拥有5个电视频道,20xx年他们在黄金时段的收视市场份额达61.49%,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的前三位,一批名优栏目、品牌主持人的形象深入老百姓的心中。
要说**电视发展快,广告的演变也是一个很好的印证。**的电视广告起步于1979年,一张白纸一贴,上面用彩笔写上几行大字,这是最惯用的手法。到后来,形式渐渐有了些变化。这几个老广告尽管今天看起来有点土,当时来说,可算是引领潮流了。
**的电视广告,多年来在业界一直有着不小的名气。早在七、八十年代,就曾多次在全国获奖。后来,广告内容涉及百态,制作手法也日益精良。如今广告更成为了广电总台的支柱产业。电视广告收入从最初每年的2万多元,发展到20xx年已经接近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