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民收入

时间:2016-07-24 来源:工作范文 点击:

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民收入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办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农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以实际行动实践科学发展观,着力在稳生产、保增收、强基础、重民生,促和谐上下功夫,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把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成果转化为促进农业农村工作的具体行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十一五”以来我县农民收入增长情况
“十五” 期末的20xx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829元,到“十一五”以来的20xx年达到5422元。20xx年与20xx年相比,我县农民收入增加了1593元,增长幅度为41.6%,年均增长12.3%。20xx年1-3月份,我县农民现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达1725.5元,比增13.67%。
20xx年我县农民获得的收入中,工资性收入人均2475元,占纯收入的比重为45.7%;家庭经营收入人均2214元,占纯收入的比重为40.8%;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分别为211元和522元,占纯收入比重分别为3.9%和9.6%。
二、农民收入的主要特点
1、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十一五”以来,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农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经济基础。
2、农民收入来源是多元化方向发展。主要表现为:(1)靠“小农业”为唯一收入来源的格局已彻底打破,“大农业”收入已从整体上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收入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达33.2万人次,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纯收入的重要来源。(3)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现金增收的主要来源。20xx年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达到人均2475元,比上一年增长15.23%,增长额占农民现金增收额的近一半。(4)非农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20xx年农民纯收入达到5422元,其中约80%来自于非农产业。
3、党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促进了农民增收。全县共落实到位资金18571.94万元。其中,教育“两免一补”4129.75万元,种粮直补和良种补贴1834.95万元,新农合资金4650万元,低保资金3229.51万元。20xx年度我县县级财政配套用于惠农资金总额3042.73万元,其中:配套教育“两免一补”1146万元,配套新农合1006.2万元,配套低保890.53万元。全县有林地生态林每亩补贴6.75元,共计343.64万元。补贴能繁母猪31372只,直补313.72万元;能繁母猪参保31011只,发放保险补贴款148.85万元(直接支付给保险公司);购机补贴257台套,直补资金50.93万元;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直补资金306.27万元;“造福工程” 1990人,补贴资金497.5万元。
4、农民收入尚不稳定。现阶段农民收入的增减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主要因素有:(1)缺乏长期有效的收入机制和稳定的收入来源,实现增收的基础不牢。气候条件、天气状况、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突发事件等都对农民收入有较大的影响。(2)当前受金融风暴的影响,我国整体经济增长放慢,就业压力迅速加大,农民工就业尤为困难。(3)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会从不同层次范围内对农民收入产生影响,如农村税费综合改革,实际增加了农民收入。(4)农民收入的某些成分具有偶然性,如失地补贴收入、价格因素对农民增收的拉动,如20xx年的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2.04%和4.83%。
5、农民收入还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和区域内的不平衡。(1)沿海平原地区的农民收入普遍高于山区的农民收入,20xx年,枫亭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42元,而象溪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176元;(2)城郊地域的农民收入普遍高于其他乡村农民收入;(3)人与人、户与户之间也存在着收入不平衡,城郊居民中,有不少家庭年收入已经突破了10万元,但生活在偏远山区的有些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还不到20xx元,个别甚至生活还较困难。
三、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分析
1、体制因素。一是现行事权分离的乡镇管理体制造成了乡村两级有事权无财权。县乡财力有限,对农业的投入偏少,农村发展后劲不足。二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及发展滞后的农村二三产业,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三是土地经营规模偏小,致使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生产成本高。四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户的分散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缺乏有效的组织形式和应对措施。五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发展不平衡、地区间差异大、服务内容单一、服务网络不健全、缺乏政策和法规的支持等,农村小城镇建设水平滞后,这些对农民收入增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政策因素。一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抵消了农产品收购价格上涨带来的增收,使农民增收难以变现。二是各银行在农村的机构全面收缩,使农村经济发展 失去金融支撑。农村金融机构只存不贷,造成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对农业的投入呈逐年减少的趋势。
3、产业结构因素。一是主导产业不够明显,基地规模小,名优产品少,市场竞争力弱,对相关产业的拉动力小。二是产业化经营水平低,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对农民增收带动力不强。三是没有形成科学的粮经饲三元结构,畜牧、花卉、林果等附加值较高的产业发展滞后。四是优质难以实现优价,限制了农民发展优质农产品的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结构调整。
4、农民自身因素。主要表现在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接受新事物能力弱;小富即安,小成则满,缺乏开拓精神和市场风险意识。
四、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办法
增加农民收入必须遵循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构想,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大力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1、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我县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目标,围绕生态农业、信息农业和品牌农业,加大农业项目建设力度,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的增长方式,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建设现代农业“12345”工程,即培育15个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培育2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建设东乡仙台农业合作经济带、西乡农业产业化示范带、北部山区绿色生态农业带三条特色农业产业带,建立茶果、畜牧、林业、食用菌四大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书峰枇杷、度尾文旦柚、枫亭粮食、龙华茶叶、盖尾龙眼5个农产品专业市场。
2、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营造有利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氛围和环境。坚持所有制的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多层次性,放手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服务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二是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力度。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发展餐饮业、运输业、流通业等农村第三产业。鼓励更多的农民走出去闯天下、闯市场,增加收入。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要创造条件,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的生产生活环境,依法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三是支持乡镇企业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调整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加快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流通、加工和服务业领域,向二、三产业要收入。四是围绕做大做强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促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在政策、资金、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大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力度。五是树立和做大“仙游小吃”品牌。创办“仙游小吃”培训中心,成立“仙游小吃”行业协会,提高“仙游小吃”整体档次,树立“仙游小吃”品牌,做大规模,提高在外经营者的整体经济效益。六是加大贫困村、贫困户的扶持力度。着力抓好17个省、市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一是抓好道路硬化、改水、改厕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坚持开发式扶贫和产业化扶贫相结合,加大科教扶贫、财政扶贫、小额信贷扶贫的力度,大力发展基础产业,帮助贫困村抓好扶贫项目建设,开辟增收途径,帮助贫困户增强“造血”功能。三是全面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继续调动社会力量,开展扶贫助学活动。发挥党员扶贫济困促进会的作用,帮助困难党员脱贫。四是继续实施“造福”工程,按照“整合资源、整体规划、改善环境、带动发展”的思路,依法有序组织搬迁,同时要把造福工程与旧村改造、集镇建设结合起来,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3、扩大今年农村劳动力就业。按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第24条和省委1号文件第16条就扩大农村劳动力的要求,切实做好今年农村劳动力就业。一是要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在困难的时候坚持生产,不裁员或少裁员,多留用农民工,及时足额发放工资。对生产经营遇到暂时困难的企业,引导其采取灵活用工、弹性用工、在岗培训等多种措施稳定就业岗位。二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岗位,要尽量多使用农民工,同时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门路。要切实保障返乡农民工的土地承包权益,对生活无着的返乡农民工要提供临时救助或纳入农村低保。三是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核心农户培训和创业农民培训工程。四是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从资金补助、信贷发放、用地审批、技术指导、信息咨询、工商登记、税费减免等方面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
4、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发展的长效机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积极探索“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机制。落实好强农惠农政策,如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能繁母猪补贴、农村六大员、农村低保、教育“两免一补”、农村合作医疗、农村饮水安全、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库区移民后扶资金直补和项目扶持等,在协调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中确保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要改善农村投资环境,完善引资聚资政策,形成政府、社会、外资和农民多管投入农业的格局,不断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村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探索建立健全财政拨款、个人出资和社会捐助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出台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实施方案等。
5、稳定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创新。(1)继续组织开展“科技富民活动”。选拔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特长,热心于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善于把所学的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实践,农业科技人员,组成农村科技服务团,每名科技人员分别挂钩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村(镇)、专业大户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科技服务。(2)强化服务“三农”职能。重点抓好二项工作:一是“三农”服务中心建设的试点工作,对现有乡镇涉农机构、队伍、服务等资源进行整合,规范窗口服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逐步建立上下联动、一体运作的“三农”服务网络,为农民群众提供及时、优质、方便的服务。二是继续抓好农民技术员队伍建设,加强村级农民技术员的培训和管理工作,切实提高农民技术员的专业水平。(3)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一是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机制,盘活土地资本市场,更大规模地吸引民间和社会资金参与农业开发,实现农业投入的多元化。二是加快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完善征用土地程序和补偿机制,妥善安置失地农民。三是加快农村管理体制改革。乡镇政府要从过去直接抓生产经营、催种催收,转到提供公共服务上来。同时减少管理机构、精简人员,减轻财政的压力。四是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对应的原则,认真界定乡镇政府的职能和事权范围,划分乡镇财政的收支范围,建立“以收定支”的新机制。加强乡村两级财务管理,逐步化解乡村两级债务。五是认真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配套完善工作,探索建立林权证抵押贷款机制。六是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扩大政策性银行对“三农”服务的范围。七是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减轻动物疫病和自然灾害给农民带来的损失。八是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巩固成效,完善制度,探索提高。
6、加快小城镇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产业支撑、特色带动原则,把小城镇建设与园区开发、产业集聚、市场建设结合起来。枫亭镇、郊尾镇统筹规划,主动参与湄洲湾南北岸产业分工,依托仙游经济开发区和台商投资集中区的带动,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制造业转移,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榜头镇要加快筹建工艺美术产业集中区,打响明清古典家具“仙作”品牌。其他乡镇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明确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吸纳人口,扩大规模,形成具有仙游文化底蕴、个性鲜明的小城镇体系。各乡镇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全县每个乡镇每年建设1-3个试点村,科学有序进行,逐步改变村镇建设杂乱无章水平,低下的问题。
7、培育新型农民。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培养出千千万万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要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搞好“绿色证书”和“新世纪青年农民培训”两大工程。进一步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利用一切有效形式向农民传授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致富能力。
8、切实加强党和政府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把“如何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各项工作的重点来考虑,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三农”问题,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全力支持农民创业,主动服务农民创业,依法保护农民创业,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坚持统筹协调,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农业内部各产业的发展,统筹解决农村中的各项问题和困难,实现农村和谐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扩展阅读文章

工作范文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工作范文推荐文章

工作范文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