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街道社区卫生中心]街道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调研对策
时间:2016-07-10 来源:工作范文 点击:
街道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调研对策
按照省委组织部的统一部署,我市开展了街道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专题调研,较好地摸清了我市街道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在分析问题原因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加强街道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一、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
(一)街道社区社会工作人员队伍基本情况。
我市下辖4个城区、两个开发区,现有45个街道、189个社区,200万市区人口,从事街道社区社会工作人员18835人。按照工作性质及分工,街道社区社会工作人员可大致分为三类:一是街道社会工作管理人员。主要包括街道领导和社会工作管理科室的工作人员,共1099人,分布在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综治司法、教育卫生、残联、计生、工青妇等社会工作管理领域。二是社区专职工作者和从事服务性工作的社区工作人员。主要包括社区党委(支部)书记、主任和“低保专干”、工会组织员、残联负责人、妇女工作助理等专职干部和公益岗位人员,共3959人。三是社区义工(志愿者)。主要包括社区各类社会工作骨干,如楼栋长、单元长、支部书记、党小组长、党团员和群众中的志愿者,共13777人。
(二)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
面对城区社会工作量急剧增加的新形势,市、区两级党委、政府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街道社区社会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促进了街道社区社会工作水平的提升。
一是综合施策,充实和优化街道社区干部和工作人员队伍。针对街道特别是社区干部和工作人员年龄偏大、素质偏低的问题,20xx年以来,市、区两级通过招录公务员、面向社会公开选聘、开发公益岗位、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共选聘优秀年轻街道干部150多名,素质较高的社区干部180多名,从事业单位分流人员中选出200多名干部充实到社区,从下岗职工中招聘了3000多名社区公益岗位工作人员。
二是加强培训,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本着分工负责的原则,各级组织部门每年制定街道社区党务干部培训计划,举办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班,组织社区书记到外地学习考察;各级民政部门通过函授教育、短期培训、以会带训、交流研讨、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扩大培训面,提高培训效果。据统计,近三年来,市、区两级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00余期,社区干部和工作人员参训率达90%以上。
三是加大投入,支持街道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从20xx年开始,市、区两级财政列出专项资金用于提高社区干部工资待遇。其中,市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不足部分由区财政解决。经过几年的调整,社区主任、副主任的工资已由20xx年以前的每月50元左右分别提高到目前的650元和550元。市政府还通过出台优惠政策,采取资源共享、合力共建、政策回迁等办法,较好地解决了社区办公用房、办公设施等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街道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势头比较好,但也存在一些前进中的问题。主要有:
(一)社会工作者总量不足,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薄弱。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市城区街道、社区两个层面专职社工人员总数为5058人,社工队伍规模比5年前增加了一倍多,占市区人口总数0.25%。但与服务面和所承担的工作量相比,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专业社工人员占区域总人口2%左右的比例相比,这支队伍的总量明显不足。目前城区每个专职社会工作者服务居民户数都要超过500户,最多的达到1500多户,普遍超过市政府规定的“一般每500户居民配备1名社区居委会专职工作人员”的标准。由于队伍规模小、社区工作量与日俱增,各社区普遍面临人员紧张、工作疲于应付的困扰。许多社区干部反映:现在社会人员向社区集中,社会工作向社区下沉,社区工作量太大、而人手太少,工作很难做到位。如“低保专干”岗位,一个人要负责全社区的低保、社保、医保等多项工作,经常忙得团团转还难以完成任务。社区居民对社工人员少的问题也有明显感受,在问卷调查中,有86.3%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当增加社区社工人员数量。
我市城区不仅社会工作者总量不足,“接受过良好的、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培训,善于运用社工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社会工作,并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人员也非常少。据统计,在城区街道社区社工人员中,只有760人参加过社工专业的学习培训,系统学习过社会工作专业的、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目前还是空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相当薄弱。
(二)社会工作者队伍专业化水平低,难以适应城市居民对社会工作的需求。近年来,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与此相对照,社区社会工作从体制、内容、方式方法到工作人员的素质,都很难满足居民的需求。社区干部中相当一部分属于“张罗”型,开展工作主要靠泼辣的性格和较高的威信。 据调查统计,在1099名街道专职社工人员中,有社会工作专业学习经历的86人,占7.8%;有与社会工作相关专业学习经历的180人,占16.4%;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360人,占32.8%。在3959名社区专职工作者中,有社会工作学习经历的191人,占4.8%;有与社会工作相关专业学习经历的303人,占7.7%;大专以上学历的701人,占17.7%。由于社会工作人员队伍专业化水平和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多数街道社区无力开展“问题青少年”的心理矫正、“两劳”释放人员的司法矫正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服务工作。调查中了解到,社区中有相当一部分通过政策安置上岗的社工人员不会电脑打字、不会填写各类报表。据调查统计,有37.2%的社区社工对社会工作缺少了解和正确认识,对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不感兴趣。
(三)社会工作者队伍思想不稳定、工作不安心。相当一部分街道社区工作人员把社会工作岗位作为谋生的“饭碗”,缺少长远打算和建功立业的抱负。有的认为,社会工作艰苦、待遇低、没奔头,流露出厌倦街道社区工作的想法;有的反映,近年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大学生社区负责人,上岗之初表现出了较高的工作热情和干劲,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体验后,他们对这项工作渐渐失去了耐心和兴趣,感到从事社会工作不但工作累、待遇低,还常常挨骂受气,很难实现人生价值,一些人相继离开了社区工作岗位。有的感慨地说,社区工作者的社会地位、生活待遇与付出的劳动不成比例,再有别的办法也不会干这一行。还有一些社区负责人认为党和政府对社会工作越来越重视,将来社区干部的素质要求、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都会逐步提高,目前的社区干部只是过渡,因而产生了临时思想,很少有人学习社会工作知识、研究社会工作问题。
三、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比较复杂,把社会工作的发展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联系起来分析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一)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对社会工作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不够。一些领导同志在沉重的经济工作压力下,对街道社区工作兼顾不够,投放精力不足,对新形势下社会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了解不多,研究不够,解决不力。街道社区干部反映的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得不到上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如街道取消了副主任科员的指数,干部没奔头、不安心;社区办公经费短缺,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市、区两级政府每年拨给社区的2万元行政经费被一些街道截留;各级层层分解招商指标,社区要拿出很大精力完成招商任务,严重影响了正常社会工作的开展。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社区建设的政策性文件,在社区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经费、人员配置等方面都有明确具体的规定,但由于各级财政比较困难、有关方面责任心不强或涉及一些职能部门的利益,有些政策很难落到实处。问卷调查显示,有33.5%的社区负责人认为政府对街道社区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投入力度不大。98%的社工人员认为社区服务的突出问题是缺少经费。
(二)社会工作发展相对滞后,制约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形成和发展。我市社会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工作责任划分不清晰、社会工作内容定位不准确、社会工作岗位设置不科学、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标准不明确,社会工作的随意性、盲目性比较强。由于社会工作滞后于社会发展,依赖于社会工作发展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也就失去了根基。调研中许多同志反映,目前街道社区的社会工作不规范、太忙乱,上级安排给社区的工作大多是办理这样那样手续的事务性工作,没有多少专业技术含量,不需要专业性的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取决于社会工作的发展,以目前街道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状况,不可能对社会工作人才产生迫切的需求,即使有了人才也不可能有效地发挥作用,这是我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薄弱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比较低,影响了对社会工作人才的吸引力。按照目前社会价值取向,一种职业社会地位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作环境、生活待遇等因素。而社区工作者由于工作性质、工资收入等原因,在很多市民心目中,仍然是过去居民委“老大妈”的形象,不受重视,不被理解。特别是社区工作者每月微薄的工资收入,更使这一职业失去了对人才的吸引力。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尽管近几年市里几次提高社区干部的工资待遇,但每月五、六百元的收入既不足以养家糊口,也与付出的劳动不成比例。而公益岗位人员的工资补贴更低,专职人员每月360元,兼职人员每月不足200元。大部分社区专职干部、公益岗位人员的工资水平低于城市最低工资标准,街道社区社工人员中月收入低于500元的占74%。由于工资待遇过低,加之没有养老、失业、医疗“三险”保障,社区干部和工作人员普遍有后顾之忧。社区工作岗位既留不住现有人才,也难以吸引外来人才。问卷调查中有66.1%的社区负责人认为社工人员地位低、待遇差是当前制约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障碍。
四、对策和建议
我们在调研中感到,加强街道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很多,有些问题由于受经济、政策、法律等条件的制约,解决起来需要一个过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党委、政府应当立足现有条件,区分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有计划、分步骤地解决好以下问题,积极主动地推进街道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第一,切实加大对社会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推进力度。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社会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形成各职能部门具体负责,有关部门以及群团组织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要建立市、区两级领导干部联系、指导社区制度,把联系点建成社区社会工作的示范点。组织、民政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街道社区社会工作的研究,认真学习借鉴上海等地和国(境)外社会工作的成功经验,提出加快推进街道社区社会工作的具体实施意见,形成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目前应着手开展试点工作,在每个城区抓1—2个社区的社会工作试点,重点研究解决社工岗位设置、人员配备、人才培养、工资福利待遇等重点问题,取得经验后在面上推广。要加大社会工作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工作的社会地位,积极营造有利于推进社会工作发展、有利于社会工作人才建功立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二,积极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要按照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关于“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总体要求,抓紧制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培养规划,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明确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方法步骤,增强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计划性。要依据《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和《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科学、规范地设置社会工作岗位,确定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认真组织开展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和社会执业资格评定。要加强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建立省、市、区三级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分类别、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培训工作。可借鉴在农村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的做法,与相关高校联合办学,采取学历教育、函授学习、短期培训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培养一批速成人才,满足当前社会工作的迫切需要;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适应社会工作长远发展的需要。同时,通过构筑街道社区人才高地,吸引社会工作专业大学毕业生到街道社区就业。
第三,大力加强社会服务机构建设。要着眼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切实加强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残障康复、优抚保障、社区建设、心理疏导、司法矫正等社会服务机构建设,特别是制定完善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公益性社会团体和民办社会服务机构,拓展社会工作人才施展才能的空间和舞台。建议国家和省、市人大推进社会工作立法,依法规范和完善社会工作职能、机构、人员管理、权益保障等制度,促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保障社会工作人才的合法权益。
第四,建立健全政策与制度保障机制。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解决街道社区社会工作政策措施不健全,制度保障不到位,社会工作人员地位、待遇偏低,培养、评价、使用、激励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使社会工作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要积极探索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投入机制,建立可靠的社会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加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投入力度,可以采取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办法,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制定出台社会工作人才薪酬指导政策,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完善奖励政策,切实改善社会工作人才的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和工作条件。要在社会工作人员中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建立激励表彰制度,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