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生态效益型畜牧业发展
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生态效益型畜牧业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内容丰富、涵义深刻、任务艰巨。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是解决“三牧”问题的重大举措。新牧区建设必须解决好对草原生态的保护、建设与合理利用问题,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地发展生态效益型畜牧业,这是根本。
一、正确认识草原生态现状及其造成的原因是新牧区建设的思想前提
(一)草原生态环境的现状
乌兰毛都牧区草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现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草原退化日趋严重
乌兰毛都牧区草原总面积约850万亩,现在草原退化面积约占草原总面积的70%,是1984年退化面积的10倍。草原退化的主要标志是:草层覆盖度变小、牧草高度变矮、密度变稀、单位产草量明显下降。与70年代以前比草原产草量下降约75%。牧草质量退变,可食性牧草比例下降,植物多样性严重受到破坏,多种优质牧草品种绝根或濒临绝根,取而代之的是杂草、毒草。重度退化草原地表裸露,生产能力近于丧失。局部地区建设的速度仍赶不上整体退化的趋势。昔日的“天苍苍,野芒芒,风吹草地见牛羊”的美好景色已成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天苍苍,野芒芒,风吹草地见鼠儿跑”的可怕景象。
2、水土流失严重
水资源总量减少,大部分河流年经流量逐渐减少,降水减少,用水量增大,使水流枯竭。随着草场退化,带来水土流失严重,导致草原更加退化沙化,出现恶性循环趋势。
3、森林、湿地面积急剧减少
森林、湿地面积的缩减大大降低其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生态功能。由于生长环境不断恶化,各地的野生动物分布明显缩小,诸多珍贵野生动物日渐稀少,有些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80年代以前,草原生态比较合理协调,牧草繁茂,牛羊肥壮,食肉性动物如狼、狐狸、草原雕等,食草性动物如黄羊、狍子、鹿、兔等,食虫性鸟类如百灵鸟、云雀、燕子等等数量多的无法形容。而现在,对植物有害性草原啮齿性动物鼠、害虫等无限泛滥。
4、盲目流入牧区的人口逐年增加。他们进入牧区之后,由于没有生产资料,因此就乱开荒种植农作物或非合理非合法地侵占牧民草场,掠夺性经营畜牧业,使本来脆弱的草原雪上加霜。给草原生态的完整性、平衡性带来了很多压力,同时对牧区社会治安也带来了很多不稳定因素。
(二)造成草原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
造成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很多,有自然因素的作用,又有人为因素的作用,但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多。
1、人的生态环境观念差
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淡薄。长期以来对生存问题一直没有树立一个清醒,客观、全面的认识,直到今天,人们尤其牧民群众的“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意识根深蒂固。还有一种观念就是错误的生态伦理观。长期以来人类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环境伦理观,将自然资源仅仅视作人类消耗利用的对象,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人类要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缺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识观念,因而无限度地肆无忌惮地掠夺、索取,忽视了人对自然的义务,违背了自然生态的持续、平衡规律,把人与自然摆到了对立的位置。有人认为生态环境是长远的事,只靠个人自觉保护环境起不到什么作用。在这些落后思想观念的背景下,人们任意地、无节制地从生态系统中索取生物资,乱垦、乱砍、乱牧、乱采、乱挖、乱捕,严重破坏生态系统平衡所固有的自我调节机制,引起了整个生态平衡的紊乱和恶性循环。恩格思曾经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的确,当人们一度凌驾于大自然之上而沾沾自喜时,当人类惊叹自己与天地斗争所开创的“丰功伟业”时,自然的疯狂报复带来了频繁的水旱灾害、地球变暖、沙尘暴、病虫害等多种灾害,极大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2、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
长期以来,广大牧民养成了逐水草而牧的游牧生产生活习惯,重头数、轻生态,重传统、轻改良提质,从而出现严重的超载过牧现象,引发草畜矛盾,加重了草原的退化、沙化。科右前旗牧区20xx年牲畜总头数为130万头只,折绵羊单位牲畜载畜量已经达到138万个羊单位,超载70万羊单位牲畜。由于过牧、牲畜过度啃食,使牧草反青难,无草籽带、植株变稀变矮,优质牧草大量减少,产草量严重下降。牲畜的频繁啃吃和践踏,草场得不到休养生息,导致地表裸露和表土松散,极易发生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
3、乱采乱挖中草药
在牧区草原上,每年因采挖中草药材,使草原植被大面积破坏。在草原上长有黄芩、桔梗、苍术等 几百种中草药材。由于这些药材市场行情逐年见好,受经济利益驱动,每年农区、半农半牧区大批人员涌入牧区无计划的乱采乱挖药材。据测算平均挖1斤中草药材要以破坏10—20亩草地为代价,结果导致对土壤表层的破坏而受破坏的土壤表层在风蚀、水蚀的作用下便导致草场的退化。
4、乱搂
90年代末前,在牧区搂柴禾的非常多,搂柴禾使许多年的植物连根拔起,导致返青难,降低产草量,同时使土壤疏松,易遭受风蚀水蚀,造成草场退化。
5、由于乱砍盗伐树木,天然森林面积锐减,使其调节气候、保护水土的作用大大降低。连年的干旱加之人为开垦,草原湿地面积严重减少,失去其功能。湿地与森林、海洋一样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类型,作为陆地上的天然储水库,它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浸蚀、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被誉为自然之肾,具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效益。
6、鼠、虫害严重
动物结构变化会引起生态平衡失调,如:草原鹰、狐狸等种群减少往往引起鼠类种群的增加,造成草原退化;而鸟类及其它天敌种群数量的减少,会使某些害虫爆发性繁殖,大面积损害草原植被,成为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由于结构变化加之连年气候干旱,以及除鼠虫害力度的减弱,草原鼠、害虫种群确实爆发性繁衍。鼠、虫与人畜争夺生存空间的斗争日趋严重。除冬季外,在草原上随处可见横行无忌的老鼠和星罗棋布的鼠穴。有一种草原鼢鼠,又叫“盲鼠”长年在地下活动,吃草根,在挖洞时把大量的土推出地面,在洞口形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土丘,这些土丘不仅影响草地的利用,同时土丘覆压周围的牧草,使大量牧草枯死。大部分鼠类以禾本科、莎草科、豆科等优质牧草为主要食物,对草场的破坏程度相当大。另外,蝗虫等十多种有害昆虫对草场也有很大的破坏性。
7、政策观念上的偏差
以往人们的“增长头数优先、重农轻牧、引种入牧”这种生产经营观念浓厚,把草原视为荒地,不科学、不合理地过多地开垦开发,靠耗费资源,牺牲生态环境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如:92年至95年,在那几年里,前旗牧区开垦30多万亩草原,并且开垦的全是好草场。使草原植被遭受毁灭性破坏。乱垦草原,导致草原面积缩小,扩大草原退化、沙化面积加剧了草畜、农畜和人畜矛盾。
二、科学发展生态效益型畜牧业是新牧区建设的根本
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首先,必须解决好畜牧业生产发展问题。总的来看,多年来,草原畜牧业生产发展很快,牲畜头数连年递增,牧民收入逐年增加。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经济的增长、收入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以破坏生态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的。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一定要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畜牧业。
(一)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强化草原生态保护意识
过去的畜牧业发展观主要着眼于增加牲畜头数以解决生计问题。事实证明,在这种传统落后的畜牧业发展观指导下进行的生业方式对草原生态环境和社会造成了重大负面影响,是不可持续的发展观。因此,我们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增强生态保护意识,为建设好新牧区、打下科学的思想意识基础。
可持续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既要保证适度的经济增长与结构优化,又要保护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优化,从而做到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实现持续、共时、有序发展。换句话说,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保护自然资源总量和总体上的生态完整,实现社会继续进步。
可见,改善与保持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样也是我们建设新牧区的基础之一。
草原资源环境是草原人民生存与发展的摇篮。草原人民生活在草原上,就象鱼儿生活在水里一样,“鱼儿离不开水”草原牧民失去了草原生态环境就不叫草原牧民了。连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空间都失去了更谈不上建设新牧区了。草原资源的持续利用和草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保持是草原人民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条件。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根据可持续性的生态环境调整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在生态可能承受的持续平衡范围内科学确定自己的生业方式。
人们的生业观念决定生产方式,因此,我们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意识。宣传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一代一代的坚持下去。通过宣传教育,使得人人都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珍惜花草树木的良好习惯,形成自己不做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不为眼前利益而损害生态,同时阻止他人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的思想和行动氛围,使每个人都来关心我们的生存空间,使得适度消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共同携起手来,永远保护和建设好自己的绿色家园。
(二)保护草原生态,需要制度创新
1、现行政策制度的创新
人们面对日趋严重恶化的生态环境,应有一种危机感和责任感,制定强硬制度来保护生态。党和政府应该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同计划生育一样定位于基本国策,建立一整套责任制度,实行“一票否决”制。这样定位既是一种非常时期选择的科学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同时,能够体现党和政府保护建设生态环境的决心。
2、落实和完善现行法律法规
其实,草原民族历史以来依法管理草原生态,如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帝国之后,颁布了“大札撒”,其中制定:“其国禁,草生而属地者,遗火而焚草者,诛其家”。严禁损坏土壤,破坏草场;禁止在夏秋两季白昼下水洗浴,禁止用金银器皿舀水;不得在草甸上凉晒衣服;狩猪活动只能从冬季首场雪至第二年春季草木发芽期间进行等等规定。“大札撒”是一部立国安邦的综合性法典,其中的部分内容开启了蒙古人生态观念向法制化过渡的先河。
现在,关于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比较健全,如《草原法》、《森林法》、《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等,为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都提供了法律保障。关键是要认真宣传教育和贯彻落实。依法严厉打击破坏草原生态环境的“八乱”(即乱垦、乱砍、乱牧、乱挖、乱搂、乱压、乱猎、乱建等)违法行为,建立一个“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常效性法律机制,使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走上法制化轨道。
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草原法》,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应延长草原承包经营期限。97年落实了草原承包经营期限延长三十年的制度,在这基础上还应该再延长。根据《物权法》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草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五十年,前款规定的承包期届满,由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继续承包”。草原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化要求以法律形式确认承包经营权的期限,因为,延长草原承包经营期限有利于草原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在法律、政策上给牧民吃上“定心丸”,把草原的“用管护建设”、“责权利”完全彻底地交给牧民,同时应当赋予民事主体﹙牧民、法人﹚草原生态环境的享有权,并且将之物权化,这样才能让牧民群众对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有一种责任感、义务感和积极性,敢于加大投入以主人公的姿态保护建设合理利用好草原生态资源。
二是《草原法》第十三条第三款规定“集体所有的草原或者依法确定给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的国家所有的草原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经营的,必须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牧)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牧)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上面已经讲过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诸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不应该允许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承包草原。经过村(牧)民或村(牧)民代表同意,只能是形式而已,再说,村(牧)民是不会同意的。
三是《草原法》规定“草原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可以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转让”。“有偿转让”指的就是“有偿流转”。如果允许草原承包经营权可以转让,那应该改变草原承包经营合同主体。改变草原承包经营合同主体的流转,是指由承包人将承包经营权转让给他人(受让人),承包人自己完全退出承包合同关系,由受让人取代承包人地位的状况。如果不改变合同主体会导致草牧场的退化、沙化。因为受让人只顾增加牲畜头数,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不会象承包人似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不会考虑草原生态的恶化。就象英国人阿瑟·扬曾说的那样:“赋予某人对光秃的岩石以可靠的所有权,他将岩石变成花园;让他租用一个花园九年,他会把花园变成沙漠”。
四是《草原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禁止在荒漠、半荒漠和严重退化、沙化、盐碱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的草原以生态脆弱区的草原上采挖植物和从事破坏草原植被及其他活动”。导致退化、沙化、荒漠、半荒漠化的后果出现的原因很多,其中也包括采挖植物等破坏草原生态的因素。从上述法律规定看,允许在草原植被比较好的地方可以采挖植物,这样长期下去照样会破坏草原生态。因此建议规定在任何草原上均不得采挖植物,这样才能够保护好草原生态的完整性。
五是《草原法》第六十六条规定,“非法开垦草原,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非法开垦草原多少亩才能算构成犯罪,应该明确规定非法开垦草原,构成犯罪的下限亩数。同时应该明确规定对非法开展草原每亩处罚额度,体现法律的严肃性,保护好草原生态。
3、落实草畜平衡制度
在现有的草场以及草场承载力条件下,超载过牧是个普遍现象。超载过牧导致了草原的严重退化、沙化。因此科学制定和落实草畜平衡制度是遏止草原退化沙化的有效措施。因此,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制定草畜平衡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实行,这是迫在眉睫的大事,早出台落实一天,草原生态少遭受一日破坏。
4、完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
草原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的责任不能只由牧民承担,应该由领导干部也要承担责任。因为,在已经超载过牧的情况下,政府还要下达牲畜头数增长指标,每年还表彰奖励牧业大户,这不是鼓励牧民超载过牧吗?再则,乱垦、乱挖、乱猎等违法行为履禁不止,这也是政府打击力度不够的表现。因此,完善干部考核制度,将发展生态效益型畜牧纳入考核的重点,实施绿色gdp核算制度,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的关系,坚决纠正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生态效益,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求得经济发展的错误行为。
5、建立健全有效监督机制
根据我国财政学的原理,草原也是一种公共财产,而不是某个牧民的私有财产。在公共财政制度下,如果缺乏强有力的约束和监督机制,每一个个人就会自己行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权利。那么土地必将被过度使用,发生“公地悲剧”,但是只要加强监督和管理,土地公共财产制度不仅可以继续存在下去,而且也能充分显示它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优越性。多年来,广大牧民根本不顾草原植被状况,一味地追求牲畜头数的增长,政府也没有一项监督机制,一直放任自流,导致草原生态的严重退化,发生“公地悲剧”。缺乏监督的畜牧业必定造成草原生态恶化,尤其在草原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体制下,更有必要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一是根据草原法律法规,建立好强有力的旗级草原监督机构,人员深入苏木嘎查,包片监督、明确责任。同时把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责任不能仅仅寄托在草原行政执法人员的身上,应该让广大牧民都要参与,调动他们主动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二是苏木政府也要成立草原监督队伍,抓好本地区的草原监督工作。三是人大要加强涉及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工作。旗、苏木、嘎查人大代表联动起来,认真监督草原生态资源的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情况。四是应建立草原警察队伍。现在有水警、森警,唯独没有草警。我国草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7%多,这就是说明祖国的半避江山长期没有对口的执法队伍加以保护。现在虽然有草原110,但主要负责社会治安和边境安全。有一个案例可以说明问题。前几年,西部某旗境内发现了葡萄玛瑙,一时间来自四面八方的几百号人聚集此地进行了掠夺式盗挖,对草原生态带来了毁灭性破坏。虽然盟旗两级人大、环保、地矿、土地、民政、草原等部门从各自的职责出发干预此事,但是收效甚微。当地公安和边警因为没有发生刑事案件,不愿行动。后来有人发现此地有几十棵梭梭树被毁坏的证据,根据这个情况森警立即出动制止了乱采森林资源的行为。可见,执法在有法律依据之外,还必须要有相应的执法队伍,如草警,才能保证执法监督到位,草原受保护。
6、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政府应建立健全草原生态激励机制。对科学养畜、建设养畜、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的典型牧户,采取以奖代投的办法给予扶持和奖励,调动牧民群众发展好生态效益型畜牧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发放现金、物资或发放长期贴息贷款。同时出台实施“不建设限畜群,不治理收草场,不限畜调草场”等强硬措施,走科学建设养畜之路。在稳定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对草原生态环境实行“谁投资、谁治理、谁开发、谁受益”的政策长期不变,在合同期限内允许继续转让、租赁,承包期满优先继续给承包。实行利益补偿制。草原生态环境建设成与败在很大程度上为生态建设受损失方的利益得到适当补偿。如补偿退耕还林还草户、补偿转移户、补偿舍饲半舍饲户等。只有农牧民的损失得到合理补偿的时候,生态环境建设才能顺利进行并能巩固成果。
(三) 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观念和生产经营方式
1、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观念
传统的草原畜牧业是逐水草而牧,靠天养畜,以畜为本的游牧生业方式。在草原生态日益严重恶化,草场面积减少的今天,我们要必须转变这种对草原生态资源的掠夺性经营方式,引导牧民群众树立以生态环境为本,以资源永续利用为前提,以科学养畜,建设养畜为重的新观念。
一是要转变重头数,轻生态的观念。现在,大部分牧民仍然考虑怎样增加牲畜头数的问题。牧民认为牲畜头数增长越快得到的利润越多就越满足,虽然,明知草原植被的退化程度一年比一年严重,草场一年四季被超负荷的利用,但是牧民们只顾眼前的一点小利益,而根本不顾草场的承载能力,一味地增畜,真是心怀“今朝有酒今朝醉”之意。因此,政府要制定草畜平衡制度,采取行政强制、法律约束、宣传引导等手段,尽快转变牧民的陈旧落后的生产经营观念,树立以草原生态环境为先、为命根的生态平衡发展观,通过保护、建设,让生态绿起来,山川秀美起来。
二是要转变重传统轻改良的观念。现在牧区饲养的牲畜品种质量一年比一年好,象苏尼特、乌珠穆沁那样的优质品种数量较多,但是纯优质品种数量少。因此,经过牲畜品种改良,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使畜牧业经济由数量型、传统型外延增长向质量型、优良型内涵增长发展,实现草原资源消耗少,牲畜个体产值高的良性循环,树立以质量为先,发展生态效益型畜牧业的新观念。
三是要转变重牧草轻树林的观念。大部分牧民都认为森林与畜牧业无关甚至误解为林畜有矛盾,认为有林则不能有畜,有畜则不能有林。其实森林对保护草原、保护牲畜、调节气候、增加降水等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是一种绿色屏障。因此,积极营造牧防林、饲料林、重视保护天然林,树立林畜协调发展的生态观。
四是要转变多索取少投入的观念。现在的草原畜牧业仍然是吃草原“大锅饭”靠天养畜。宁肯多刈储(连草籽带都不留)天然牧草不愿投入人工种草、改良草场,提高产草量。克服违背自然规律掠夺式经营思想,树立加大投入边建设边利用,以建设为先的生产观。
2、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
一是要走科学养畜之路。克服过去那种粗放型经营的习惯和模式,加强草牧场建设,扩大草原围栏化面积,大力推广实施季节性休牧,划区轮牧,半舍饲等生产模式,合理有效利用草原资源,实施人工种草、机播。尤其是要大面积封育牧草,改良草场,增加人工草地面积,达到畜均一亩人工草地标准。保证草原面积的完整性,更重要的是千方百计增加产草量,做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加快牧畜周转速度,采取“热涨冷缩”生产方式,即春育夏多养,秋冬多出栏,出栏率要超过60%,减轻草原压力,节省生产成本,提高收入。大搞牲畜“种子工程”,制定战略性措施,改良畜群品种,优化畜群结构,提高牲畜个体产量,缓解草畜矛盾,提高生态经济效益。
二是要大搞水利基本建设。干旱少雨,十年九旱是内蒙古高原的气候特点。水是万物之生命,有水就有绿洲,无水就是沙漠化。充分利用地表水,多打深水井,配套喷灌设备,扩大草原节水灌溉面积,提高产草量。保护好湿地,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类型。关于作为陆地上的天然储水库,湿地的生态作用,以上已经说过,因此一定要保护好,不得垦挖。
三是要实施林畜协调发展。切实保护好天然林,严禁采伐。对牧区农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真正达到退下来、种起来、绿起来、养起来、富起来的目的。种树主要以柠条等灌木林为主,因为这种灌木林除了能起到防风固沙防风固雪、保护草场的作用外,还可以成为牲畜的饲料。如前些年冬天锡林郭勒草原遭受了一次罕见的雪灾,牲畜死亡严重,而在凡有柠条林的地方,牲畜即可啃其嫩枝而保住性命。故当地牧民把柠条等灌木林称为“救命草”、“空中牧场”。只要是牧民群众积极主动,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再造一个山川秀美、山清水秀、林草茂盛的原始型草原生态不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可行的,力争五年初见成效,十年大见成效,十五年至二十年建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区和生态环境带,建成生态园林式新型牧区。
3、以龙头企业为牵动,推动畜牧业产业化进程
草原畜牧业这一传统产业内部已经或正在形成草业、乳业、肉业、绒业等产业。这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将带动草原畜牧业及其产业化,提高畜牧业附加值,提升畜牧业市场化程序,促进生态效益型畜牧业的发展。
我旗牧区乳业发展蕴藏着很大的潜在力量,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需要进一步地培育开发。乳业是一个节省空间、节约生态资源,提高畜牧业产值,增加收入水平的绿色产业。我们要依靠伊利、蒙牛等全国知名企业集团,拉动奶牛业以及饲草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要形成以苏木、嘎查所在地为中心的奶牛饲养基地,让家家户户饲养奶牛,为乳业企业出售奶源或加工系列奶制品,增加收入。
牧区畜牧业的特点是草原为天然草原,牲畜饲养为天然放牧,这种饲养方式保证了其天然性和无污染性。不过这种高代价获取的畜产品目前在市场价格上并未得到体现,原因是没有真正创造自己的品牌。因此要坚持“以质量取胜,以品牌争先”的理念,注重改良优质品牌,创造绿色品牌,使真正的投入通过品牌得到实现。切实抓紧抓好肉牛肉羊基地建设和种畜基地建设,扩大规模,提高质量,以饲养三河、西门塔尔牛、苏尼特、乌珠穆沁、科尔沁肥尾羊等优质品种为主,追求品牌效应,多创造出自己的绿色品牌。要继续培育和发展畜产品的深细加工,企业创造特色品牌畜产品,以提高附加值。多培育龙头企业,实现肉业的真正产业化发展,这才是牧区肉牛肉羊发展的最终目标。现在牧区有很多牛羊肉加工厂(实际是冷库),这些企业加工程序简单、产品科技含量低、品种单一、包装粗陋、购销价位低,为牧民和当地政府带不来太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应该整合小型牛羊肉加工厂,统一品牌,兴建如草原兴发、草原兴牧类似有机绿色品牌企业,深细系列加工牛羊肉,以高价位对外出口、以高档宾馆、酒店、高收入阶层为主要消费对象,同时在大城市超市设专柜,扩大销售渠道,促进畜牧业产业化,提高牧民群众的收入水平。
发展畜牧业产业化,必须解决好企业与牧民的关系问题。“企业+牧户”是目前畜牧业产业发展的一个特点,牧民与企业之间并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合作机制,看似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营机制,其实这种机制是建立在保证企业利益为前提的,企业与牧民之间的利益关系是非常脆弱的,市场一旦出现波动,企业与牧民之间的联合就会立即发生断裂,最终牧民的利益受到损失。因此,要实现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建立健全牧民与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让牧户参与产业化经营,目的就是使牧户能够得到比一家一户传统自然经济方式更多的利益,否则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只能是“面子”工程。由于产业化要求产业链的关联度十分强,而实现产业关联的重要措施,就是建立畜牧业产业化组织制度。可以形成如“订单牧业”、“公司+牧户”、“牧户自我联合”等形式。无论哪种形式,关键是要形成产业化组织(如订单的买方、公司等)与牧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产业化组织所追求的利润,在很大程度上受畜产品(牛、羊、绒、乳等)供给稳定与否的影响,而牧民所希望获得的经济利益需要稳定的销售渠道。双方只有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唇齿相依的关系,才能保证在产业化经营中双赢。畜牧业产业化组织只有让牧民得到应得的利益时,其自身才能发展壮大。同时,只有畜牧业产业化组织不断发展壮大,牧民的畜产品“卖难”现象才能得到有效解决,牧民的收益才能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