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养成教育校本教材_德育养成教育校本化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16-06-29 来源:工作范文 点击:

德育养成教育校本化的实践与思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德育养成教育校本化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天成教育集团是我国第一所由流入地政府主办的专门服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校。开办以来,学校一直以养成教育为德育工作的落脚点,近年来,以“四会一讲”为抓手,着力强化德育工作,为学生融入杭城打好基础。  

关键词:养成教育 校本化 实践  

学校背景  1999年1月11日,我国第一所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的外来务工创业人员子女学校——杭州天成小学应运而生。当年2月26日开学,首期11个班级,23名教职工,579名学生。 在此基础上,20xx年7月7日,经杭州市江干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杭州天成教育集团,当年9月2日在新塘校区正式挂牌成立,成为九年一贯制的学校。至20xx年初,集团拥有三个校区,46个班级,98名教师,2226名中小学生。  

为实现“天堂杭州,育你成才”的办学宗旨,体现公平教育,我校根据学生地区差异大、学力参差不齐、年龄跨度大、文化背景不同、家庭教育普遍弱、流动性大等特点,于20xx年申报了省级课题“流动人口子女异质合作,合作学习”,同时它还被确定为市级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这一课题的实施有利于我校遵循新的教学理念,充分挖掘学校本身的特殊资源,努力营造浓浓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流动人口子女尽快融入大都市作出努力的探索。  

本着这样的意愿,我校既注重流动人口子女的文化知识接受,更注重他们平时的衣食住行等养成习惯的教育。尤其是新课程实施以来,新的理念倡导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事;学会生存”。在这一理念的支撑下,我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步伐,重新把学校原来制定的一系列养成教育的规章制度进行了研究和整合,制定了适合我校实际的“四会一讲”的基本要求。即会说话,会吃饭,会写字,会走路,讲卫生,并把它作为校本课程来进行开发和研究。这些基本的简单的要求在我们看来是这样的普通,以至于很难将这些要求与学校教育联系起来。但是作为一所服务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校,我们必须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教学上积累一定的经验,为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这一难题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 理念  

1. 确立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中心。  

通过对校本课程的需要评估,我们决定以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遵循流动人口子女的身心发展规律,适应城市进步、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要为前提,将培养流动人口子女人文素养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向。  

2. 树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  

以流动人口子女的生活为基础,从生活出发,引导他们理解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方式,扩展他们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使他们从思想到行动,都能贴近大都市的生活,适应大都市生活。从而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并创造生活,享受生活。因此,我们的校本课程与流动人口子女的生活紧密结合。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我们重视师生的自我发展、自我体验、正视学生的个人知识。重视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选择、张扬学生知识中的个性化,使之共同成为时代精神的建构者。  

3. 明确的开放原则(包括内容和形式上的开放)  

开放可以给师生更广阔的天地,校本课程内容上的开放可以使教师更好的把握教改的实质,形式上的开放可以促进内容更趋科学、完整。  

 

二、 目标  

1. 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为指导,体现时代的要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以培养流动人口子女的“贴近生活,勇于创新”的精神为核心内容,以他们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促使每一位流动人口子女在繁华的大都市健康、生动活泼的发展,教师、学生共同成长。培养自尊、自强、自立的有独特个性、有完善人格、有创新精神、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才。  

2. 具体目标  

发扬“尊重人格、尊重差异、思想自由、个性解放、自知自律、自主发展”的人文主义精神,推进流动人口子女小学的教育人文化改造,培养自尊、自强、自立的有独特个性、有完善人格、有创造精神、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才符合课程改革及当代城市化进程的宗旨。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我校本课程的目标,针对学生起点低、流动性大等实际,我们把“会说话、会吃饭、会写字、会走路”制定成二级目标,具体要求如下:  

 

项目  
一级目标  
二级目标  
会说话  
会普通话、会清楚表达意思、会使用礼貌用语、尊重他人  
善于倾听、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能与各种不同类型的人交往、善于合作、举止文雅  
会吃饭  
爱惜粮食 、不挑食、文明用餐  
自主管理、文明用餐、体惜父母、珍惜生活  
会写字  
书写正确、漂亮,能正确运用祖国语言进行表达  
形成独特的书写风格;流畅、优美地运用祖国语言进行表达  
会走路  
在“指导”下正确“走”  
养成“习惯”,文明自如“走”  

 

三、实效  

(1)四会一讲,反复练习  

学生在进校门后,一直处于行为规范的教育中,对其中许多内容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逐渐产生了自觉的对“四会一讲”的认同,并让学生对这些内容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得到提高。  

一年级开始,学生上课语言和课后交流都是标准的普通话,没有学生在课堂上用连教师也听不懂的方言。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对语文的理解进一步得到了提高。会使用礼貌用语,具体一点也就是最简单的“礼貌用语十个字”,这是在补幼儿园的“课”。由于我校的学生很多都未接受正规的幼儿园教育,因此补课成为一种不得不进行的无奈。通过补课,学生或多或少的接受了一些城市生活的“基本规则”。为这些孩子今后融入杭城奠定了基础。  

吃饭可能是最“奇怪”的要求了,人生来就会吃饭,为什么到了学校还要学吃饭呢?原来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许多学生的进餐情况需要重视,就餐时的吵吵闹闹,就餐后的剩菜剩饭,都是需要关注的要点。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之后,“会吃饭”也进入了我们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范畴。  

会走路是我们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专门设置的条款。据调查,20xx年9月,抽测了2个班共103名学生中,到杭州不足3个月的学生占89.3%。而我校周边和学生居住地附近的事故易发地较多:运河、铁路、较繁忙的公路等等。04、05年,周边学校各有1名学生在铁路和运河发生事故。这对我们开展安全具有非常深刻的借鉴。让学生在校园中遵守“慢慢行、轻轻走、排齐队”等要求,每学期定期开展交通安全教育工作,着重强化学生“看红绿灯、上斑马线、走人行道”等概念,注意自身的安全。  

(2)激励评价,以人为本  

·在平时工作红,注重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尊重和体现学生个体发展,把个体评价和整体评价相结合。我们把对学生的评价原则定为:鼓励、鼓励、再鼓励。  

·评价过程动态化,给予多次评价机会。每天以张榜形式、每周获取小红花的形式展示评价,帮助师生不断反思。  

(3)不断积累,初见成效  

·校园文明受到社会好评:多次集体外出活动受到社会好评,例如学生参加秋游等第二课堂活动中,省茶博以简报的形式对我校的活动进行了展示。  

·学生个性充分展示:几年来,学生的素质明显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升。20xx年,杜丽娜同学被评为浙江省第四届十佳少年;20xx年,胡凯婷同学被评为“杭州市首届十佳阳光少年”;20xx年,常青校区方莉同学被评为“杭州市第二届十佳阳光少年”;20xx年度学校被江干区委、区政府评为“安全文明校园”;20xx年度学校被评为江干区综合治理先进集体;20xx年度学校被评为“平安校园”;20xx年《流动人口子女“异质组合 合作学习”的实验研究》的课题分别获得浙江省、杭州市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20xx年学校被评为浙江省优质特色教育民办学校。20xx年集团课题《手拉手真情教育》入选浙江省德育精品工程。20xx年集团初中部共有10人达到杭州市重点高中分数线,上线率达20%以上。  

 

思考:  

一、创新与继承之间的关系。  

德育教育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从学校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其落脚点应当是扎实的、可以量化的、学生可以自我检查的。针对我校实际情况提出的这些措施是对我校学生的基本要求,同时做好了这“四会一讲”也就是将德育工作做到位了。但是这些内容的创新就显得有些为难了。  

二、学生流动率高与养成教育之间如何协调。  

我校学生的流动率很高,有些班级居然只有不到10人是从一年级读到六年级的。其余的都是中间插班的学生。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提出了常抓不懈、抓反复、反复抓的基本要求。在长达六年的小学教育中坚持一贯的做法,形成校园内的一股风气,对德育工作的开展很有好处。  

 

 

参考文献:  

1、《浙江德育精品工程》  

2、《融合还是排斥》  

扩展阅读文章

工作范文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工作范文推荐文章

工作范文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