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_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抵御金融危机冲击基本途径

时间:2016-06-18 来源:工作范文 点击:

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抵御金融危机冲击基本途径

面对外部冲击型的全球金融危机,增长源泉是否建立在可持续的基础上,产业结构是否符合比较优势的要求,都影响到一个经济体遭受冲击的程度,也影响其走出危机的时间。科学发展的程度决定了一个国家战胜危机的能力。因此,改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到更加科学的发展轨道上,是应对金融危机,走出困境的根本途径。本文从转变发展方式、最大化就业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论证科学发展对于走出金融危机困境的重要意义。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从美国次贷危机发展而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实体经济层面。随着金融危机的来临,美国大规模的失业和减薪造成消费萎缩,不仅使其国内的企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也大幅度减少了进口。当金融危机影响到欧洲和日本等庞大经济体时,中国外向型企业的订货进一步急剧减少,一大批企业停业甚至倒闭。由于这类企业雇用的主要是没有当地户口的农民工,因此,在企业遭遇经营困难的情况下,农民工首当其冲,许多人已经失去工作,或者回到农村寻找就业门路,或者陷入就业不足甚至失业状态。这种状况暴露了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脆弱性,也标志着这种发展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我们说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在于它所倚仗的经济增长驱动因素是不可持续的,产业结构是不协调的,地区发展是不均衡的。具体来说,在这种发展方式下,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和劳动力的投入,而不是生产率的提高;产业发展过度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推动,而不是第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增长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拉动,而国内消费需求的拉动相对不足;以及区域发展过分倚重沿海地区的率先发展,而不是东中西三类地区的均衡发展。

 在经济发展和结构变化过程中,旨在扩展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发展方式转变,往往在产业结构的提升等方面得到具体体现,但是,产业结构升级本身却不会必然促成发展方式转变。如果产业结构的调整符合特定发展阶段的比较优势,经济增长就可以充分获得资源配置效率和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大作用,产业结构更协调,区域发展更均衡,进而可以在更大程度上符合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

 在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历史上,许多经济学家和经济政策决策者,往往把一些产业结构升级的经验固定化为规律,甚至将此作为任务本身。但是,在违背比较优势的条件下,产业结构变化并不会使经济增长模式实现从投资驱动到生产率驱动的实质转变,甚至可能强化传统增长方式。例如,在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苏联和印度,由于重工业优先发展违背了比较优势原则,并且由此导致宏观政策环境的扭曲,微观经营机制缺乏效率,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

阅读全文

扩展阅读文章

工作范文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工作范文推荐文章

工作范文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