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轻飞燕|体情•悟理•品趣——散文教学中的三点

时间:2016-04-22 来源:工作范文 点击:

体情•悟理•品趣——散文教学中的三点感受 文章作者:吴高珍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8月22日8:51 体情•悟理•品趣 ——散文教学中的三点感受 应城市城南初级中学 吴高珍 现代散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说重,是因其题材广泛,手法巧妙,语言精炼,词藻华美,深受学生喜爱,对激发学生爱好语文、学习语文大有裨益。说难,是因其文体繁杂,行文多变,难以把握其文体特点,学生容易浅尝辄止,收效不大。我在实践中体会到,只有在散文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散文的浓郁情思和隽永哲理,品味华丽词语中和独特意趣,才能更好地感受散文的深层意蕴,受到美的熏陶。 引入意境 &

nbsp;体会情感 散文贵有情感。王充在《论衡•超奇》中说:“精诚由中,故其文语感动人深”。这里所说的“精诚”,就是激动、真挚、深厚的感情。散文只有饱含着浓郁的情感,才能感动人,鼓舞人,打动读者的心。可见,“情感”是散文的生命。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握作者借以寄托情感的媒体,深入分析作品的意境,体察作者的情感。 抒情性散文以抒发作者的感情为主,其常用的手法是寓情于景,寄情于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也就是通过对景、物的极尽其妙的艺术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和生活*。把主观情感投射并寄寓于客观物象之中,是它营造的艺术焦点。在教学中,应当以分析主体情感表现的特征为着眼点,着力揭示作者寓于景色、物象之中的的特定情思,探寻作者感情抒发、深化的内部过程,发掘作品点染的生活哲理和审美意义。 例如朱自清的《春》,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发向前。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这种借自然之景寄寓情感的作品,在课文中还有不少,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生动而真切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叙事类散文,主要是写人记事,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作者某种特定的感受和情思。这类文章,善于通过某些片断、生活场景和细节描写,以及人物最突出的个性特征的“散文式”刻画,来表现人物的形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判意义,从而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以分析人物及其生活片断、场景为着眼点,探究写人叙事的艺术手法,把握人物最突出的特征,着力揭示作者寄寓在人物和生活片断描写中的主观感受和情思。这就是说,对这类散文的分析和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人物特征及其生活片断和场景描写的表层结构上,而应当揭示作者隐蔽在人物刻画和生活片断描写背后的特定感受,应当把人物特征和生活片断及场景描写的分析,作为揭示作者主观感受和情思的手段。如鲁迅的《风筝》就是这类作品。 《风筝》是一篇袒露心灵的作品。它以写实的叙述,激荡起人情美的浪花。进入中年的“我”,回忆并自责青年时代曾奉行“长幼有序”的封建道德,虐杀儿童天性的错误。当他向同样进入中年的“小兄弟”认错并期待原谅时,对方却惊异地笑着,早将此事忘却,使“我”陷入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而这种可贵的自责和宽容别人过错的人情美,是建立在“我”严肃自我解剖的基础之上的。教师教授本课时,关键要抓住亲情及自省精神这二点来突破。只有这样来分析,才能真正深层地揭示作品艺术营构的真谛。这是因为,这类记叙类散文的艺术焦点,并非是为写人而写人,为叙事而叙事,它写人叙事皆是有感而发,表达的是作者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的某种深刻而独特的心理感受。也就是说,记叙类散文重在写意,是侧重于写主观感受的,不管是对有特殊关系的人物的回忆,还是对萍水相逢之人的描写,也不管所描写的人物是贯穿全篇,还是仅在某个场合是中露一两次面,其写人总是一种艺术手段,目的是表达作者对这个人物以至整个生活的具体而深切的主观感受,抒发作者“贮酿已久,不可不发”的特定情思。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品所传达的作者的情感信息,才能体会作品的意蕴美。 抓住文眼 理清脉络 文眼,即“揭全文之旨”的点睛之笔,是牵动全篇的艺术构思焦点。文脉,是一个完美、严谨的艺术整体的脉络与筋骨,在全文起着重要的组合作用。教学中要抓住文眼,指导学生反复研读,细心揣摩段落层次,了解作者的思路,理出内

在的经纬,领悟文章的主旨和神韵。 抓文眼首先要找准文眼,这就需要引导学生仔细研读作品,顺着文路揣摩,循着笔意思索。一般来说,散文的文眼常在开头或结尾,诚如李渔所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舍去”,而“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留连,若难邃别。”(《闲情偶寄》)在许多散文名篇中,常可以在开头、结尾找到揭示全篇的文眼。如朱自清的《春》,在文章的末尾处连用了三个比喻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比喻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希望;“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比喻春天的美,活泼生动,令人喜爱;“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赞美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力量和信心。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这三个比喻句的顺序也耐人寻味,写出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以此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教学中抓住这一文眼,引导学生回首全篇,更能体味出文章的隽永含蓄之美。 再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中“温晴”二字,乃文章之眼,总领全文,使文章脉络清楚,杂而不乱,多而不繁。文章中写了济南的多种自然景象:有静卧的小山、澄清的河水;有古城的村庄、挺立的青松;有河边的垂柳、绿色的水藻;有雪前的景、雪后的景;有映在水中的倒影,也有不映在水里的“正影”,红黄白蓝黑,色彩斑驳;山木水草天,多彩多姿,都一一写了进去。体现了“形散神聚”的散文特征。而这许多的错综复杂的描写都围绕一个主旨,即冬天的济南那温晴的天气。“温晴”二字,有力地把一切联系在了一起,活现了作者艺术营构的匠心。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始终抓住文眼,披文入情,以理清作者思路,把握住作品的主旨。 抓住文眼,为理解散文找到了一把钥匙,然而,仅此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找出引起作者*的触媒和行文线索,把握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这样才能纲举目张,使全篇了然于心。例如宗璞的借景抒情散文《紫藤萝瀑布》,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由看花、忆花、思花三部分构成,层层深入地表达主旨。而这三部分又各有层次:看花,按花瀑、花穗、花朵来写,越写越体现花的活泼热闹、生机勃勃;忆花,先写我浸在“花朵的光辉”中,感受到“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次写花所受的苦难,最后以花历尽劫难又焕发生机作结,回应前文;思花,则由以上的感受中开创理性的思考,感情到生命的美好和永恒。盛开的紫藤萝花的繁茂景象使作者体会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道理,表达了作者对生命顽强和美好的赞叹。作者的这种感情表达得十分自然和真挚,显示了高超的结构技巧。 散文取材广泛,行文灵活,篇幅短小,既为作家灵活多样地表情达意提供了便利,也在行文结构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好的散文,都是十分讲究构思,注重结构的。教师的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仔细研读课文,认真揣摩作者的思路,抓住文眼,理清脉络,从结构入手,具体分析,切忌笼统评论抽象肯定,要使学生真正感悟到作品的行文之理,结构之妙,增强哲学散文形式美的能力。 含英咀华 品味语趣 人们在评价散文语言时,常与诗相提并论,张寿康先生说:“抒情散文的语言应该是诗一样的语言,要准确、简练、生动、音律优美。”(《文章丛谈》)杨朔也说:“好的抒情散文更应该接近于诗,甚至可以说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海市•序》)初中语文课本中先的是些散文名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内容认真分析、细细品味作品语言,切实体味到语言信息中传达的美感。 在欣赏

散文语言时,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读者只有调动自己的情感,在接受语言信息时展开联想和想象,才能深入领悟语言美的神韵。如《紫藤萝瀑布》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读到这段文字,凭借着语言的中介,进行想象和联想,就会把间接形象具体地显现于自己的脑海。用“一条瀑布”作比喻,既给人一种感官效应——藤萝花朵繁密,又生动、形象、贴切。“不见其发端,也不见人终极”虽是夸张,但却能引起人的无限遐思。 品味语言,还要联系作者的心情,体会出词语传达出的作者的情趣。依然拿《紫藤萝瀑布》为例,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句中的“挨”、“接”、“推”、“挤”四个词,运用拟人的手法,把花儿的繁密的景象生动地描绘了出来,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读到这里,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文章生动活泼的生活情趣,更体会到了作者对紫藤萝花的喜爱之情,使我们不知不觉中也领略到了紫藤萝瀑布的美景,得到了美的享受。 写景状物,贵在贴切自然,工在用词准确。好的散文在这方面是十分讲究的,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仔细辨析、品味其贴切美。如《济南的冬天》中,同样是写雪,落在树尖上是“顶”,落在山尖上是“镶”,山坡上的则用“穿”,山腰上的则是“露”,既符合各自的特点,又避免了重复。特别是“卧”字的使用,说“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两个卧字,既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又巧妙地照应了前连的“暖和安适地睡着”,真的有一字传神之效。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品味其用词的准确、鲜明、生动,就会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他们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 文章出处:原创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扩展阅读文章

工作范文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工作范文推荐文章

工作范文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