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读后感6篇

时间:2018-07-31 来源:其他范文 点击: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篇一:大数据时代书评

这两年,“大数据”这个词突然变得很火,不仅出现在阿里巴巴、谷歌等互联网公司的战略规划中,同时在我国国务院和其他国家的政府报告中也多次被提及。“大数据”无疑成为当今互联网世界中的新宠儿。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英国人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前瞻性地指出,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用三个部分讲述了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变革、商业变革和管理变革。
我十分赞同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一些观点,我认为这些观点与时俱进,是书中精华部分。如:“大数据的相关关系分析法更准确、更快、而且不易受偏见的影响。建立在相关关系分析法基础上的预测是大数据的核心。”
传统的依靠人的预测有时往往会带上人的主观色彩,这是不可避免的,从而引发预测的不准确性。然而大数据时代,计算机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机械地做出判断,从而不带有主观色彩,能够保证判断的准确性。
同时,书中的“卓越的才华并不依赖于数据”这句话对我也有很深的触动。大数据的风险是数据主宰一切的隐忧,但是个人的直觉、对市场的敏锐度等独特个体所展现出来的才华同样重要,它所呈现出来的强有力的创造力不亚于大数据。2010年11月4日,一架由英国伦敦希斯罗国际机场起飞,目的地为澳洲悉尼国际机场,在中途停靠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后起飞的澳航32号航班,在印尼巴丹岛上空突然发生引擎爆炸。这架航班的机型为空客A380-842,采用的是罗尔斯罗伊斯特伦特972发动机,搭载了近400人,共有6名机组成员。爆炸发生后,一大串由机载计算机分析出的错误数据呈现在飞行员面前,就好像在餐厅中的自动取碟机取碟一样,刚处理完一个错误数据,又出现一个错误数据。经过努力尝试,飞机往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返回。然而,经过飞机计算机的处理,以他们的情况,飞机无法安全降落,换句话说,他们死定了。但是,曾经担任过战斗机飞行员的机长理查德毅然决定不采用计算机推荐的速度下降,而要提高20节的速度以免失速,最终飞机安全降落。机组人员在如此紧张的情况下仍通力合作,表现出高心理素质和高职业素质。然而,机长的卓越才华、个人的直觉造就的判断才是这次避免空难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当然,卓绝的才华没有依赖数据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数据,而是不盲目相信数据。
书中写到的“他们思考的只有可能,而不考虑所谓的可行。”、“大数据提供的不是最终答案,只是参考答案,为我们提供暂时的帮助,以便等待更好的方法和答案出现。”这两句话也印证以上的观点。大数据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工具,内行与外行最大的区别在于思维不受限,它让思维方式有更好的延展性、多样性与丰富性。大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多种多样的,提供给人来判断,以便获取最高的效益。它并不能给你最终答案,要得到最终答案,还得依靠人脑通过对参考答案的分析。作者通过列举出相互印证、逻辑联系紧密的句子共同构建了这本未来之书,鲜明地阐述了的观点。
维克托最具洞见之处在于,他明确指出,大数据时代最大的转变就是,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取而代之以关注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只要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这就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的思维惯例,对人类的认知和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本书认为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大数据将为人类的生活创造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的维度。大数据已经成为了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而更多的改变正蓄势待发。书中展示了谷歌、微软、亚马逊、IBM、苹果、facebook、twitter、VISA等大数据先锋们最具价值的应用案例。作者通过理论与实例相结合,层层递进,组织严密,使书籍更具可读性与科学性。
这本书不由得使人们联想起前一部美剧《疑犯追踪》。在这部美剧中,叫做机器的人工智能(AI)通过大数据能够分析出一些预谋者或者受害者。在某恐怖袭击或暴力犯罪发生之前能将预谋者或受害人的社保号码发送给当局并进行干预。虽然电视剧是科幻的,但是在当今的大数据时代并不是不可能发生。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带来了机遇,带来了金融风暴,带来了新的商业发展模式。同时,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也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灾难与危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深入,这些灾难与危机会随之出现。而《大数据时代》为人们揭示了大数据时代所可能引发的问题,意义十分重大,总体来说是一本可读性较强的前瞻性书籍。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篇二:建军大业观后感

短短两小时的《建军大业》,仿佛让我回到了那个艰难而又催人奋进的岁月,追忆着那段对于我们好像并不遥远的,刻骨铭心的历史画面。看到了一次次革命先辈们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的悲壮场景。
“四一二”的惨痛,中国面临的三权政治,让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等一群爱国爱民人士觉醒,打开了南昌胜利的大门,毛泽东以“工农”为主发起了秋收起义,继而去往井冈山,开始了革命的进程。共同开启了“河山统一”的大门,开启了为人民的共产党大门。在后来的一次次战役中,依旧奋力拼搏,用他们的躯体,用他们的生命,用他们的灵魂换来了我们现在和平强大的祖国。
如今有人这样说:如果你觉得活的很舒服,那是因为有很多人在为你默默付出;如果你觉得很安全,那是因为有很多人在为你承担风险。他们是边疆官兵,维和部队,外交官,公共服务的各个行业,为了你我更长久的祥和生活而不懈努力。我们会觉得国家政策越来越好,越来越富强,那是国家领导人根据国情一次次深思熟虑的结果,是各行各业承担责任,发挥才智,建设经济,建设国防的结果,他们共同建立了这样繁荣富强的祖国,而作为拥有一个亮堂的教室,一张平整书桌的我们,责任又是什么?
哈弗才女“许吉如”在《我是演说家》中这样说:在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曾经说:今日之责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则国强,而一百年后的今天,祖国固然强大,但今日中国少年唯有更强。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骄傲地回应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的期盼。告诉他作文,少年强则中国强,中国强则少年更强,中国强就是因为少年强。是的,我们少年唯有更强,而这更强就需要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把自己的“拖延症”消除,把“自控力”加强,摆正自己的三观,珍惜现在得天独厚的学习环境,好好努力,成为更强大一代,为将来的大数据时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为习主席提出的“三步走”贡献一份力,让我们的祖国变成别人敬畏的国家。这,就是我们的责任。
让人既伤感又敬畏的“三河坝”战役中有这样一个令人痛心的片段,在遭到袭击后的修整中,当中有人含着泪说道:娘,我想回家了。这句话让我久久不能平静。他们是谁,他们是和我一样年龄相仿,脸上稚嫩还未褪去,正处于青春年华的孩子。可是他们又是一位把祖国统一当作己任,而投身这次战役中的年轻战士。看到他们,再看看处于幸福和平时代的我们,又应该如何做呢?我们看到了如今社会的发展何其之快,新技术飞快的迭代更新,军事中也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天猫,百度,360,等各大网络平台利用数据信息化时代创造了怎样的一番天地。而有幸作为大数据一员的我们,有幸作为中国的一员,我们应该学好理论知识,积极研究数据,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让国家的信息技术,军事高新产业因为我们的存在而走到世界的最前沿,实现中国的又一次技术革新,创造技术历程中的又一次新高。这,是我们的责任。
历史年轮滚滚向前,而我们要做的是缅怀革命先辈,珍惜眼前来之不易的生活,担负起我们的责任,建立更强大的祖国,成为世界之首!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篇三:不要等到毕业以后读后感

【篇一:《不要等到毕业以后》读后感】
逐张逐页的读完《不要等到毕业以后》这本书,暗自庆幸自己看这本书的时间真是恰到好处,对于我们这些对未来充满了迷惘、期待、恐惧而又兴奋的大一而言,这本书为我们解释了另一种大学生活的样子。
这本书其实跟我之前读过的书很不一样,并不是那种泛泛而谈,说说大学生该怎样的怎样,秋叶大叔用自己的经历与成长感悟,让这个分享显得那么的真切,同事每个话题还花心思设计了一个训练题目,并且书中还额外的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素材,为这本书增加了许多额外值。
书里有句话“在大学,读什么专业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学会独立学习,把知识转变成个人的魅力”。我当时选这个专业,老实说,确实是为了有个本科读,再加上以前也学过跳舞,童子功还尚在,对舞蹈也还算喜欢,但丝毫没有考虑以后就业的问题,但我仍庆幸读了个好大学,对各种舞蹈都有喜欢的我,使得我甘愿花大时间的时间精力去学习各种舞种。专业和职业里有一小节讲到通才和专才。这两种人才社会都需要。秋叶大叔的看法很赞,“在走向通才的路上,得先在某个方向成为专才”,生存毕竟还是需要一门技能的,或者说,我们靠着一门好的技术生存的得好,烤着兴趣特长而活得好。
以前其实是不怎么喜欢读书的,但上了大学后不知怎的就很迷恋读书了,而且一发不可收拾,读书带给我的好处是没法估量的,“读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明白世界,看清自己,让自己在无所依靠或者无所事事时,有一种严肃的力量可以寄托”,这句描述我很喜欢,在这个大数据时代,信息量太大了,所以也涉及到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去看,做到耗时短收获大,又是一个选择的问题,读书和学习这章谈到学习独立思考,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也是让我从一个浅薄的读书者上升一步的必备能力。
章节开头的两句话“年轻的时候,经历一场轰轰烈烈又黯然心碎的爱情,真的是人生宝贵的经历”和“年轻的时候,能够交到志同道合的人,成为一辈子的知己,真的是很幸运的事”,至此,第一句还没有达到,第二句的幸运的事则已拥有,我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懂不懂爱,八成还是不懂吧,论年龄轮经历,都还是刚发芽的嫩草,不过在这样的年华里,有一段能让自己成长的成熟的感情经历,也很好,即是不是happyending,爱情可能很短暂,但友情会一直在身边,没有血缘,以后也许各奔天涯,见面的机会变少,但这辈子都别想抹去这份难能可贵的情谊。
打算毕业后就工作,那提前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好的,书中提到的如何了解面试的单位,如何写一份好的简历实习、考证、礼仪等,都是非常好的建议,可以借鉴参考,至少对我就有很好的帮助,比如我在看完书后思考大四去哪实习,怎样做足准备应对面试等。创业者也有很多种定义,现在更重要的是先积累些社会经验、资本、知识,然后再考虑创业,就算不立志做多么成功,但一定要尝试。
以前看到一段话,谈人生就是再走一个圈,走了半天,以为自己走了很远,才发现怎么终点就是原点,不如一开始就不走好了。可想想看,如果不走的话,又怎么能发现原来这就是终点,这就是原点呢?每天看似重复,但能把大部分日子都坚持重复好的人,有一天就一定能爆发,往往是你坚持的还不够久,“堕落不会让我们沉沦,如果我们知道如何从中站起来的话”。
我个人觉得这本书还是很值得看的,再一次庆幸我没有到毕业才发现这本书的存在,也许今后的大学生活会跟我原先设想的大不相同,但是还是很期待,总是得归功于这本书,带给我思想上的一次转换。期待之后的讲座,相信又是一次不错的启迪。
【篇二:《不要等到毕业以后》读后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于修身养性,大学是一个很值得向往也有很多人向往的地方,但是什么是大学呢?于大学我们又应该做些什么呢?有很多大学生庸庸碌碌,找不到大学的真谛,当初的我又何尝不是。
很多时候我都把上大学堪称是一个人的圣地,学之仙境。上了大学,我们再也不用为做不完的练习而发愁,再也不用每天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猫晚,在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以前的理解并非是完全是正确的,只是看的太片面了。我觉得大学应该是一个是自己更加成熟,以后能更好的融入这个灯红酒绿的社会的地方。再也感受补刀老师给予的压力,而想高中那样每天神经紧绷。现在学校给予我们的只是一种精神上的动力,我们都已成年,我们比别人更加清楚自己想做什么,将来想要的是什么。
我们都想自己将来能够拥有一个幸福的生活,但是我们所谓幸福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又有谁真正的明白幸福的涵义呢?我并非专家,我只能够发表我自己的看法。在我看来,幸福就是曾经拥有。我们都来到曾经梦寐以求的大学,起点都是相同的,但我敢肯定,四年之后我们就再也不会像现在这样了。我敢肯定收获越多的人往往是付出越多的人。有付出必定会有收获。等到四年后我们走出校门,进入社会之后,我们必定会为我们曾经付出过而感到骄傲,必定会为我们曾经拥有而感到幸福。
在之前,我对大学很迷茫,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来上大学,家人的期望?又或是自己的向往?亦或是这个社会的熏陶?我真的找不到答案,找不到一份能够骗过自己的答案。我是一年之前接触的舞蹈,之后我便踏上了艺考之路。我并非是如何如何的喜爱舞蹈,我只是不想让我在乎的人和在乎我的人失望而已。我真正想要的是我自己能够过得快乐,但是我发现我的人生都像被父母安排好了一样,我只是顺着他们的安排走而已。我不得不承认,我爸妈想让我去考公务员,说什么只要我去考了就没问题。但是我不想,我只想能够单纯的入党,能够为这个社会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我想我应该早些和他们摊牌,告诉他们我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们我要去追梦,我要去寻找属于我自己的未来,哪怕追梦路上并不平坦,哪怕它泥泞满地,荆棘遍布,哪怕我遍体鳞伤,只要我付出过,努力过,我不管是否能够实现,实现了,我会很高兴,很幸福,实现不了,我也会很高兴,因为我曾为那个属于我自己的梦想付出过,努力过,拼搏过。
临终,我想说:我不想为了什么赖上大学,也不想因为而什么来上大学,我只是做一个真正的自己,真正属于自己的自己。
梦在前方,奋力拼之,努力搏之,梦在手中。
【篇三:《不要等到毕业以后》读后感作文】
人们都说,到了大学就特别轻松,课余时间多,一天也就几节课而已,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但是,真正到了大学以后才发现并没有他们说的那样简单……我们有很多事需要了解、准备。不要等到毕业以后……
人生规划、就业、生计与梦想,这本书里应有尽有,它不像哲学书那么深奥难懂,难以接近,也不像儿童故事书那样过于浅显。它不仅让我们看完后思考,还设法在每一个要点后面设置题目让我们采取行动,特别适合我们这种对大学生活和未来十分迷茫的大一新生,如同一场及时甘露。以下是我目前感受最深的两点:
击败拖延症!
大学的课余时间很多,特别不想以前一样。现在没有老师总是管我们,监督我们,没有父母的唠叨,于是很多人开始懈怠了。这时候,传说中的拖延症就开始泛滥、扩张。正如秋叶老师所说,很多人以前就有拖延症:考试前一周才开始复习、假期快结束才开始熬夜赶作业等等,都是拖延症的成就。长此以往,拖延症会越来越严重,甚至到最后会影响我们最初制定的目标,如同蚁穴一样,可以使大堤溃崩。
我一直都赞同“先苦后甜”的说法。学习生活上来说,如果一开始就把某个任务积极地去完成了,那么接下来的空余时间,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去玩耍,去学习其他知识,不用到最后期限的时候熬夜赶工那么辛苦。今日事,今日毕。
化大为小,逐个达标
在刚开学的时候,耿老师让我们自己写下自己在大学要完成的十个目标,越具体越好,这与秋叶老师提议的方法一样——目标具体化,化大为小。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以前曾是班级前十,是老师重点培养的种子选手,由于种种原因,我选择了艺术。伺候,由于专业课耽误了文化课,我的文化成绩一落千丈,特别是数学。作为一名理科生,曾经又那么优异,我对自己很失望。最初,我自己购买试卷整套整套的做,但几乎毫无起色。于是我冷静下来,分析卷面查找弱点,并且逐个题型的去攻克,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这样我不仅完成了小目标,向终极目标更近了一步,而且获得了成就感,有动力继续奋斗下去!所以制定短期目标是非常实用的方法。
我们都是在快毕业的时候才爱上学校的,爱上这个充满我们青春的记忆,又爱又恨的学校。我们都是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可惜没有后悔药……不要等到毕业以后遗憾行动的太晚,不要等到失去以后才悔不当初。保持一颗前进的野心,无论最后是否到达目标,至少我为它奋斗过努力过,没有堕落,我无悔!
【篇四:《不要等到毕业以后》读后感】
大学毕业了,可成长远远没有毕业。
这本书就是一剂催化剂,加速你的成长,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要看顿悟时间早晚,也要看自己的领悟和执行能力,就像作者说的“让一个人受到刺激是不够的,还得让他学会有效的思考;一本书只让一个人陷入思考是不够的,还的让他开始采取行动。”
拿到书,几天之内把它用心读了一遍,给我的第一感觉,就如乔治奥威尔《1984》中写的“最好的书,是把你已经知道的东西告诉你”。毕竟经历过大学,所以对这些话题也都似曾相识,而他更有力更系统地把零碎的观点整理出来。
我没有按照秋叶老师的要求,立刻写一篇长微博(但是在激发下写了关于其他方面的已有十篇),因为觉得自己的文采不好,写的也不深刻,仅有思考而没有经过行动实践,也只是痴心妄想。
后来,又把我书中关注的重点再重新过了一遍,并做了摘抄笔记。希望按照“思考→行动→总结”的步骤,开始着手做一些改变,把身上积累的灰尘掸一掸,强制自己输出,和自己的惰性死磕,这是一个漫长痛苦的过程。虽然现在也没有突飞猛进的改变,但还是鼓起勇气写下这篇迟来的书评。
就是这样不完美,使他更生活化,仿佛看到自己的一些影子,我们不会望尘莫及,可以模仿学习的榜样,充满正能量。那他的成功有迹可循吗?
所谓转身,就是从传统的产品经济到体验经济的转变,注重用户体验,开发全新模式。立定,就是自己像植物一样茂盛生长,站在自己所擅长的那个领域,然后拥有自己合适规模的客户。单点突破,实现微创新。呻吟,是把大喊变成嘟囔或呻吟。通过这样一个“圈层现象”人际传播,以点带动面,直径不断扩大,先聚集气味相投一小撮人,然后带动一群人,创建个人的品牌影响力。躺倒,就是接日月之精华,体察微小的变化,接受市场环境的信息信号。躺倒是一种放松的姿势,是为了更容易被激发。每个人的生命都可以燃烧。
马云说:“我就是打着望远镜也都找不到对手。”对这句话的理解,除了表明马云自身强大,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大佬们对小人物力量的警惕。因为在互联网时代,技术爆炸,再加上迅速聚集资源的力量,会有“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的能量”。这是互联网带来的福祉,同时,在翻云覆雨变幻莫测的时代,大企业也要时刻保持危机感,一炊烟功夫就可能被社会淘汰了,比如以前我们看电视用的PPS一不小心就被爱奇艺收购,还有听歌的什么千千静听也不见踪影了,为什么百度掷重金收购91,就表明他意识到了威胁。曹启泰在《人脉存折》书中说“在你心目中被认定的敌人,你一定想得到防范的方法,怕的是跟你不平衡条件的对象”
而秋叶老师的成功之处,正是个人崛起时代的一个范例,他没有自己的团队,凭借自己一人,拥有擅长做PPT这个技能,并且做到小有名气,实现单点突破,这就是立定。上一篇文章中讲到U盘化生存方式: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拨、自由协作。他就是这样数字时代的一个手工艺人,请和自由职业者区分开来,这里只是说明专业能力的重要性,拥有一项生存技能,才能更好的团队合作。可能爱好PPT的人,才知道还有这号人物的存在。通过微博博客、微信、豆瓣等自媒体以及书籍等,这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营销推广自己的个人品牌,形成小圈子,获得更多的粉丝关注,逐步扩大影响力。在任何一个行业,你做到顶尖,把它做到极致,你的收入都不会太低。
【篇五:《不要等到毕业以后》读后感】
前段时间读完了秋叶大叔的《不要等到毕业以后》,我很庆幸没有等到毕业以后才读这本书,这本书对于现在的我确的确影响很大。之前读完一本书,会觉得那本书很不错,受到很大启发,对我的影响很大。但具体表现在哪里,我自己也没想明白。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读完后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反思,让那些好的思想在短时记忆结束后就消失了。而读完这本书,促使了我开始行动,也就有了开始每天写日记,写总结。不管写的好与坏,对我来说,总归有所改变,这是个大进步。
这本书跟我跟我之前读过的书很不一样,并不是在泛泛而谈,说大学生应该怎样怎样,秋叶大叔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成长感悟,告诉我们读大学,到底在读什么。这本书每一节都很简短,但语言很实际,结构也很有特色,有实操训练、推荐书目,还有同学的精彩分享,给本书带来了很高的价值。
目录中共有十个大标题,我想挑几个谈谈我的收获与感悟。
1、读书和学习
上大学之前我其实是不怎么喜欢读书的,不知怎的上了大学之后就开始喜欢上读书了。我想这有部分原因是咱们广财大有个美丽的大图书馆,走进图书馆,看到琳琅满目的书,闻到一股淡淡的书香味,总是让我内心异常平静。读的书多了,也就渐渐懂得了读书的价值和意义,读书给我带来的好处是无法估量的。秋叶大叔在书中说道:“读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明白世界,看清自己,让自己在无所依靠或者无所事事时,有一种严肃的力量可以寄托”。之前我也有想过人为什么要读书,答案很简单,一句话,为了生命的完整,或者说是追回另一半的生命。现在很流行一半又一半的说法。“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其实最根本的,人生命的一半是物质,一半是精神。读书是对精神的那一半生命的能量补充。在地球上所有物种中,除物质之外还需要精神滋养的就是人类。只有人,有精神生活,有主观思维,会改造客观,追求幸福。
2、个人和社会
这几年,网上时不时会出现“老人摔倒不扶”的热点话题,很多人认为这是社会风气沦丧的表现。其实不扶并非完全是社会风气沦丧的表现,还有其他的原因。不帮扶老人不能说明我们变坏了,只能说是我们国家不好的制度设计让做好事的人没有好报,所以不扶成了正常人趋利避害的正常心理。如果改变制度设计,愿意做好事的人肯定很多。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旁观者效应”这个效应就是说在紧急情况下,如果旁观的人很多,大家都会以为别人会给受害者提供帮助,自己就没有去帮助,结果就是旁观的人数越多,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性越小。所以有些人不是因为害怕不敢去扶,而是误以为自己不需要去做,因为会有别人去救。这个社会需要从多个角度观察。社会上的事并不是简单的可以用好坏来划分的,很多事情没有绝对的对和错,不同的的人站在不同角度,会有不同的认识。
【篇六:读《不要等到毕业以后要》有感】
就像书中所写的那样“大学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一个更有意义的人生起点”。我们怀着无限的憧憬来到大学,却感到无比的迷茫,该如何面对、规划短暂又漫长的4年,是我们入学的第一课。没关系,张志老师的书在给我们建议,指点迷津。
读完全书,我认为我们所又面临的问题归根究底是选择的问题。“不会选择,不敢坚持选择,不断选择。”可以说,我们习惯了被选择,选择了父母认为好的专业,选择了父母看好的学校……或许四年后,我们按父母的选择,考并不喜欢的公务员,结婚,老去……如此按部就班的生活。这明明是我们自己的人生,却活着别人的套路。我们不能否认父母所做的一切出于爱,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一直服从他们的选择。一味的依赖并不会让我们成长,我们总要学会自己选择,自己长大。而且,只要能和父母好好沟通,如此爱我们的他们一定可以理解支持的。所以,我们是没有理由不去学着选择。
一切的改变,都从大学开始吧!无论是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还是坚持尊重现在的选择,最重要的是学会独立学习,把知识转变成个人的能力。总之,力所能及的创造自己独立选择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人际关系,自己开始创业,在业余做一名背包客……尽可能遵从自己的内心,做出自己的选择,即使有失败、有犯错,也一定会甘愿承担。人们都说“大学时犯的错误,是付出代价最小的时候”。所以学会选择,才是开始的第一步。
常言说:“万事开头难。”我们往往发现选择之后的道路更加艰辛,有了方向却不知终归何处,挫折,磨难,失败,接踵而至,还有外界一些看似光鲜的的诱惑,我们还会坚持吗?放弃只在一念之间,坚持却需要强大的努力。放弃就意味着再次选择,不断放弃,不断选择,让我们陷入选择与放弃的泥潭,挣扎,却毫无出路。大学有千万种可能,一切的选择权只会是自己。有时,我们最需要的往往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孤勇”,去坚持,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
这本书可能是心灵鸡汤,也可能很快被遗忘。我们从书里学会思考,找到了方法,却不能改变我们已经面对的大学现实。只有积极的行动,才会有真正的收获;这本书也不是万能宝典,我们也只是摸着石头过河,去探索,才有精彩的大学生活。
看这本书,里面有网络达人秋叶的微信号,我很感兴趣,微信以主题的形式提问,由秋叶回答,很有意思,可以看到许多同龄人的问题,也可以知道一些大学生成长的成功故事。最近就看了许义如何边旅游边赚钱的故事,他鼓励我们在大学多做些尝试,总会有收获。
【篇七:不要等到毕业以后读后感】
书得到的很早,却一直没有时间读,今天在无情“耿妈”的英明决定下,很赶的把书读完了。当我读完这书后,我发现这书不仅仅是要读后有感,而是要有用。
类似的书看的不少,但都很空洞,那些所谓的成功和大师都仿佛隐藏在云端,而《不要等到毕业以后》却很接地气。不要等到毕业以后!毕业前我该干什么?无意之间就有了一种想要去行动的热血,而我想作者的本意也正是如此。
这本书不像是一位朋友带给我的建议,而像一位严厉的老师,快,快去思考,行动!在书中每一章节后面都会有一个“实操训练”,挺像课后的随堂练习,这一点是这本书的亮点和成功之处,也正是我为什么说他像一位严厉的老师了。
紧赶慢赶读完这本书,有两个很深的感触:思想、梦想。所以趁热打铁的丁点激情写下这些想法。
思想作为一种本能,主要体现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同大家面对的问题时往往会去思考,现在就会出现两种情况:
1、我想想感觉做不到,算了吧。
2、想想感觉有点困难,先不想了,行动吧!
秋叶老师在这本书中几乎把大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给归类了。然后没有写下那些可能来取捷径而带来的成功,他只是教会了我们思考,不说对与错,并且给了一些要靠自己去实践的真理。把精力用在解决问题上,不要让自己陷入一种虚假的“二难选择”。在纠结中无作为还美其名曰自己在思考。在书中还有秋叶老师推荐的书籍、网址、练习,给我们实践和练习的空间,正是因为这些药靠行动的真理让我们知道了学会思想的魅力。
二是对于梦想,你的专业成就、恋爱期待,自己的以后可达到一种追求,小到生活中小小的幻想。它就存在于生活的每一天,并不是想象中的遥不可及。在这梦想中秋叶老师加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怀和个人经历,看到后我也会遐想高中的时候我就老想着毕业之后,快点进入大学,毕业后的三个月我来到了我的大学,一个我四年后必须带着完成梦想走向成功桂冠的人。对自己做一些小小的要求:进入学生会、拿奖学金
考研、留校……我做了些什么?精心的准备面试,然后从两三百人种选入校学生会、系分团委。这是我当时的所思所想,然后我去做了,也算完成梦想了。原来,梦想并不遥远,我知道我想要什么,我去做。而且我想在去回忆甚至觉得很快乐,为了不吃午饭参加面试是快乐的,忐忑的等待面试也是快乐的。享受这个完成梦想的过程是我对要拿奖学金、考研、留校的梦想更坚定不移。
我想说,我会等到毕业以后,看着我一步一步去成为会思考、行动、合格的大学生,那是我的大学想估计也被一一完成了把。
很庆幸能在大一就读到这本书,感谢饿着肚子的灵感,感谢英明的耿妈!
【篇八:不要等到毕业以后读后感】
我是一个比较没有主见的人,遇事比较犹豫,会很难抉择。因此在高考结束后,看到自己的成绩无法企及理想的大学时,我选择了像往常一样,听妈妈的话。也因此,在没有特殊特别大的变化下,毕业以后我就是一名公务员。
对于公务员,我可能和大多数人的看法不一样,他们认为枯燥乏味平淡,在我看来未尝不是一种平稳人生的选择。可能因为我是一个不怎么喜欢经历大风大浪的人。但即使我对公务员不厌烦,来到这里,我依然很迷茫。
书里讲到了对专业的选择,但我没有选择,而且我所面对的是我自己不是特别感兴趣的专业。我该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这些都不是很了解。也许有人会说,你就跟着大家一起,大家怎样就怎样呗。但是我内心深处又不想这样,我认为大学,应该对自己有明确地把握,但我自己又不知道该怎样做,这是我最大的迷茫。尤其是当初来这个学校,只是为了公务员,好像专业和学习不是很重要,但是当我来了,发现老师们都在反复强调我们专业和学习的重要性,所以我现在认为我应该逐步去了解,逐步产生喜爱。
但是书里谈到的种种积极又正确的方式让我有了很坚定的信念,我一定不能浪费我这四年。当然这个念头是在我高中时就已经想好的,我要让自己内心充实起来,变得有内涵。特别是他谈到的“总结”,我发现总结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当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当我们接触了什么新事物,只要当自己稍稍回想,稍稍总结,那么它就能在我们的脑海里存很长时间,并且为我们所用。就像我初中学物理的思维导图,高中的数学总结笔记,都让我在这两科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也打算把这种方式运用到生活和学习中,善于总结,乐于总结。
初来乍到,可能我现在还不是很会利用时间,对自己的生活管理不到位,但是从现在开始,我要认真规划我的大学生活,我的四年该怎样度过。
高中数学老师给我留下影响最深的一句话,就是“要做的事情就要马上立刻去做,别给我说什么以后什么下次”。
希望我能在最快的时间里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坚定且无所畏惧的向前走。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篇四:我们的“共享时代”

“共享”这个词一度刮起了热潮,想必大家早已习以为常,随着“共享单车”的横空出世,各类“共享书店”、“共享篮球”层出不穷。
普遍看来,我们年轻群体对于这种共享方式的接受度可谓极高,这种新颖的产物,直接对上了我们新兴的生活理念。除了我们这些年轻群体,让大人们逐渐走进“共享时代”的原因又是什么?自然是方便。举个例子:外出骑行,只需带好手机,走出家门就有一辆前卫的自行车等着你。省去了跑老远租自行车的麻烦,更讨人喜的是,它不需要特定的时间、地点,随时随地,拿出手机,就可以享受“共享单车”带来的骑行的快感。
大众接受度高,共享产物自然兴起,还能不断地推出新的共享产物。“共享时代”正式拉开帷幕。
虽说这种共享方式正好合年轻人口味,适时推出;也能让大人们欢喜地接受,但它或多或少正改变着大众的生活理念。我们共享着同一种资源,享受着一样的方便,共享生活的循环链肆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处。无论在哪里,你可能骑车,可能在书店看书,可能在打篮球……看,生活中最细微的场景都有“共享”存在。所以,当它充满我们的生活,并且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后,“共享时代”会进入高潮——“全民共享”的时代。
之前提到一点,“适时推出”。这是开启“共享时代”最重要的一部分因素。想想看,这种共享方式要是放在十年前,估计群众中大部分都会表示“什么鬼”。然而如今不同,因为这是我们的时代,年轻人的生活理念随着科技发展早已有了根本的变化。我们出生在大数据时代,正是科技发展的迅猛时代,对于新兴事物的接受度大大提高。所以这些共享产物的出现真是很合时宜,很对年轻人的口味。而年轻人又是大众态度的决定性人群,随着大众接受度提高,共享产物的存在似乎就变得理所应当了。
今年是“共享时代”兴起的一年,从一开始的全民热议到各类共享产物层出不穷,再到人们的生活中的必需品,最后,它会成为大众的生活态度和风格。共享,意味着方便、快捷、年轻、环保、前卫、生活、一个新新时代。
在我看来,它是一个时代性的产物,现在才刚刚开始,它以后会全方面渗入我们人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一·因为这是“共享时代”,我们的时代。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篇五:穹顶之下观后感1500字

【篇一:《穹顶之下》观后感】
中国电影要想追赶上世界第一流还有待时日,但有一种电影完全可以做到世界一流,就是人文纪录片。柴静用一己之力制作出的这部《穹顶之下》堪称完美,秒杀了前不久大热的韩国国家电视台制作的《超级中国》,如果说韩国人背后的心思可能是炒作“中国威胁论”或者“教韩国企业如何赚中国钱”,那么这部《穹顶之下》就是完完全全深度剖析了“中国速度”下的隐忧,关系到我们的未来国家利益,更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
柴静以前就是央视高级记者出身,有着敏锐的嗅觉和犀利的视角,以及温暖的人性关怀。在这部投入大量物力和心血的作品里,我们还看到了她朴实扎实的台风。影片是以一场脱口秀为题材摄制的,全程一两个小时的脱稿演讲,她口吐莲花、滔滔不绝,大量数据和人名之下竟然只错了一个数字,让我这个新闻学弟钦佩不已。
还有一个值得赞赏之处,是影片采用了双向视角,不同于像《海豚湾》这样一味的批判,影片从超排的卡车司机、相关主管领导、超排企业商贩等等角色口中也道出了他们的苦楚,引发更多思考。这个污染的事真不是一个两个方面的责任导致的,更不是靠政府一方就能解决的事。必须要引起全民的重视,所以她冷静地从家庭、历史、采访、他国经验教训、指导意见等多重角度来分享她的成果,这种感同身受可以让我们同一个母亲的子民获得同仇敌忾一般的激情来迎战污染大敌,至少希望是个引子。中国世界第一的人口,既是负担,也是力量,用好人口向来是中国的强项,影片就是要唤醒全民认识到雾霾之中隐藏的问题所在,灯红酒绿粉饰不了太平。
未来的中国,会记住有一位记者,她叫柴静。
【篇二:《穹顶之下》观后感】
2月28日,一部名为《《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的纪录片出现在各大主流视频网站,在短短的时间内,其播放量及下载量早已破亿。在人们视线中消失了一年之久的柴静,以“私人恩怨”介入公众话题。
3月1日,刚刚上任的环保部部长陈吉宁与媒体见面,这是刚刚上任48小时的环保部部长的首次对外活动,他表示,已经完整看过《穹顶之下》,并发短信对柴静表示了感谢。并对讲述了今后环保工作的重点方向。
此时,正值全国两会召开之际……
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在《苍穹之下》中,柴静不再是以一个记者,而是以一个母亲、普通市民的身份来看我们天空的中的雾霾。运用大量的数据、事件及亲身经历来回答这三个问题。在片子中我们看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更看到环境保护的现实性、无奈性……无论出发点如何,柴静的举动值得点赞。
在记者见面会上,陈吉宁将该纪录片和环保史上有名书籍《寂静的春天》相比,该书由女科学家雷切尔。卡森在1962年出版,唤起全球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中国,作为一个年轻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一切,提出了“向大自然宣战”、“发展压倒一切”等口号,在那个时候,几乎没人去质疑它的正确性。而环境保护被经济发展有意识的忘记掉。如今,环境污染却成了绕不过去的话题。环境保护成了全人类共同的目标。
我国早已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法》在1989年12月就已颁布。但环境保护年年提,环境污染仍存在。“我现在不敢笑,怕别人看到我没有牙齿”在面对柴静的提问,环保部一位官员如此说道,道出了无奈,也道出了环保执法的尴尬。
《苍穹之下》道出了中国环境污染的现实,也道出了环境保护的无奈。有法难执行,正如某些媒体报道中国法律就像TXT文本文件一样,只能打开浏览,却无法像EXE可执行文件一样,可以在实践中运行。
执法为何“过松过软”?其还是执法手段单一,主要是靠现场检查、责令停产、进行罚款,没有强制执法权,不能直接强制关停污染企业,也不能扣押、查封排污设备;甚至开出的罚单,也因为环保部门自身没有强制执法权,还得申请法院等机构执行。另一方面,过去很多地方唯GDP论,重发展清环保,甚至放纵污染。这又进一步使得环保部门成为“弱势衙门”。
党的十八会议已经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了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战略体系之中,并制定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的“五位一体”战略举措。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环保法》,被称为史上最严环保法,它赋予了环保部门多件执法利器。环保部门可直接查封、扣押排污设备的权力,环保执法有了质的飞跃,让环保执法“长了牙齿”。
古人云:“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如今,我中国环保执法的“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了,现在就需要中国的环保执法者就要顶上去,守住环境的阵地、法律的底线,不能重复之前的“过松过软”只有坚定不移地认真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只有这样,才能让让生产经营者敬畏自己环境保护的责任与义务敬畏各项环境保护法规的权威与尊严,才能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篇三:《穹顶之下》观后感作文】
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那就别去照亮别人。但是,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洋洋;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更有热量的人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曼德拉
记得当天一起床刷朋友圈,第一条看到的就是上面这张图。接下来继续翻阅,可想而知几乎整个朋友圈都被《穹顶之下》刷屏了。且舆论基本都是说支持的。那时候我还没有去看这个视频。可能是因为先入为主的观念,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贬低,所以心里对这篇报道隐约是不看好的。今日下午闲来无事,翻看微博就点开了这个视频。一口气看完了第一遍,脑子里突然冒出应该动笔去写点什么的想法,然后我又开始看了第二遍第三遍。于是乎,关于剑心所写的内容,在我看完全篇报道后,只能对这个人产生鄙夷之情。他偏不关注整个内容的中心点,转而从娱乐的角度去点评它,偏偏还这么多的人去转载。我有点不理解这是怎么回事,后来想了想,有了个比较偏激的结论:有时候在大多数意见一样的情况下,人的眼睛就会首先想看到不一样的东西。我承认视觉疲劳有一定的关系,但更多的可能是希望用此来表示自己的与众不同。而此人正是利用大家的这种心理特征来吸引眼球。
“一个人,别说人了,一个活物应该这么活着,春天来的时候门开着,风进来,花香进来,颜色进来,有的时候你碰到雨或者碰到雾的时候,你会忍不住想要往肺里面,深深地呼吸一口气,能感觉到那个碎雨的那个味道,又凛冽,又清新。秋天的时候你会想,跟你喜欢的人一起,就一个下午什么都不干,懒洋洋的晒一会儿太阳。到了冬天,你跟孩子一块出门,雪花飘下来,她伸着舌头去接的时候,你会教给她,什么是自然和生命的美妙。”在听完柴静这段讲述,大自然的美好在我的脑海里无限放大。我去过云南,去过西藏,去过中国很多美丽的地方,同时也去过山西,去过北京,见了很多城市的施工现场。起初,这两幅对比图在我心里刻画的并不是那么的明晰,但是今天,此时此刻,看完了柴静对雾霾的报道。总是禁不住的想起那充满绿色的,令人舒畅的大自然的无限风光。
提出问题比问题本身更有意义。柴静显然不是科学家或是发改委委员,正像小崔不是袁隆平、满嘴酒气的白岩松即便酒醒也踢球不进空门一样。同理,搞商务的骆家辉闲得无聊似乎硬是生造了PM二百五除以一百这个名词,猜想胡适亦不在行戏剧(即便在行也要‘’不在行‘’),陈寅恪只谙文史,李银河更是没做过一天“一针包好”的医生。但“瞎折腾”至少是种勇气,至少以上诸君观照了人类无智观照、无力观照、无胆观照、无兴观照的领域,即便是女文青的一厢情愿、矫枉过正,那也强于沉默是金。当下国情,提出问题,其意义就远大于问题本身。而,论逻辑有疏漏,有请专家学者光谱核磁有机无机碳十二分析;论数据不准确,学学新闻联播开放过年大数据家国万事兴雅致技术;论女神主事煽情,不比千里迢迢漫漫雪路瞅你一眼就走;论主播私生活不检,捎本地摊八卦围观霆锋靖雯柏芝亚鹏更爆;论产业结构难调,想想三大改造公私合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论能源私有不可行,难道捆绑北极熊卢布贬值欧佩克价跌国内反升好受?梦呓乱语一遭,不如呼唤国家行政干预与“公民社会”成员各行其力。但仍要提醒一下,穹顶之下,口罩对某类人仍是必须,而五毛钱大约是买不起一个口罩的。
柴静在对山西省孝义市市长的采访时,市长是这么说的,“政府对于焦化,我们始终是冷静的,我们采取措施之后呢,后面的这股劲我们给压住了”。在被问及为什么还有30多个违规项目上来,市长却顾左右而言他的说,“作为孝义我们态度是坚决的”。柴静继续追问,画面却出现市长“你不够了然”的笑颜。采访的期间也一直伴随着滑稽的音乐。我不知道这种讽刺是对于老百姓对现状不够理解的鄙夷,还是对关于环保不够完善的现有制度的无奈。柴静并没有否定城市化建设的重要性,她也说了如果不是因为城市化建设,她可能现在还在老家,在她父母帮她找的一个单位里面工作,戴着蓝袖套打着算盘度过余生。城市化给了我们个人的自由,也带动了国家的经济繁华。我们不能去否认它的成就。但是社会是进步着的,在GDO高度增长的昌盛下,却是十三亿人同呼吸的环境作为代价。是不是该考虑有点得不偿失?
“我们很多人不讲辩证法,只要是有缺点就把你无限放大,越描越黑,还不如不说”。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如是说。但是哪一次的变革不是经过铺天盖地的指责呢。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大臣说了一句话我很赞同:“当一个产业被淘汰的时候,会有另外一个产业冉冉升起。只有开放市场,才能分享智慧,寻求创新。才能得到世上最好的东西”。中石油的一人独大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期间不乏我们国家体质的纵容,一直到现在,演变成许多官员的无奈。
昨晚聚餐朋友喝了酒,只好我代驾。在路口等待红路灯的时候,突然一下就慌了神。我以为我在后退,实际上却是所有的车都在往前走,而我却停在原地什么动作都没有,脑子里突然一下就是空白状态。今天同朋友说起这个事,才知道原来不仅仅是我个人有过这样的感觉,身边的许多朋友也同样有过。言语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只有当你说出口的时候,大家才会知道。而我们一直在抱怨周边的环境,但是却极度缺失环保意识。柴静帮我们唤醒它,这无疑已经是她个人对这个社会所能做的最大的贡献。
【篇四:《穹顶之下》观后感】
完整的看完穹顶之下,心情复杂,甚至可以用毛骨悚然来形容。震惊于柴静能交出这样一份作品,不简单。作为普通人,我们其实是生活在一个对咨讯难辩真假的时代。平心而论,这篇报告所叙说的数据和实例,如此坦白和赤裸裸,是能让我信服的。
世界性难题这么多,柴静偏偏选了这个治理污染的课题,除了受到女儿病因的启发,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是,这个课题是有解决方案的,并不像医学难题那样需要前沿科技来突破。当每一个普通个体认识到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意识到一丝微小的力量也可以是有用的,那么,它就有被改善被改变的可能。
尽管如此,为何普通大众仍不愿付出这微小的力量?因为我们觉得,这样的努力根本就是杯水车薪。事件的核心不是这么简单。如果政府的改变,政策的改变可以做到更有效更务实更专业更有决心,那么问题就能得到更高效的解决。所谓的新闻调查之所以被大众信服,原因就是它能深入挖掘到事件的最初和核心从而理清来龙去脉。但当结果出现,我们发现这一切原来都还是政策引导下的结果,很多悲剧的发生是长期惰政甚至渎职造成的,我们心底就会涌出无限的失望,这股失望之气会毁掉很多正能量!看似单纯的治理污染的课题,其实不可避免的牵扯到能源问题和腐败问题。当今世界能源有多重要,想想中东战争,冠冕堂皇的借口背后抢的是什么?想想被拿下的中国贪官里有多少是能源系出身。大家就该明白了。
看到后半部分,英国能源大臣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你知道吗?负责整个伦敦电力分配的,是一家中国公司!这足以证明中国科技是有实力的,只是在国内受限于体制,英雄无用武之地!这又让我联想到众多知名企业,赚着中国百姓的钱跑到纳斯达克去上市,玩转资本市场并让美国人分享红利,个中道理异曲同工啊!习大大领导下的中国,体制改革之路很难走,这块硬骨头不从根上一刀刀把肉剔下来,任何理想都只是幻想。
写这些文字之前,我特地去刷了一下很久都没刷的微信,想看看朋友们对此事的评论。结果是什么?大家好像反而更关心柴静本人,她为何在美国生孩子?她孩子的先天缺陷是否与其私生活不正常有关?呵呵,有一丝失望。比知道真相更可怕的是什么?是漠视真相!
大家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呼吸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保护环境其实就是保护我们自已……
【篇五:《穹顶之下》观后感】
昨天看了柴静的《穹顶之下》,感触颇多,刚看后还觉得这个人真有勇气,很敏锐,能够击中时弊。但是后来想想里面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呢?总的来说就是她也许讲了99%的真话,可是在其中1%最核心的部分却讲了100%的假话。如下:她讲了中国的油品等级为什么那么的低,原因是中国只有3家石油公司为了自己的垄断利益,自己指定的标准过低,大家都知道的她指的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同时,她又说美国却有上千家。暗示和引导人们以为,只要打破垄断,全面开放就万事大吉了,石油问题就解决了,排放就更清洁了,雾霾就可以治理好了。事实果真如此么?
地球人谁不知道,美国早就在石油行业完成了自由竞争阶段,早就形成了以洛克菲勒为首的寡头垄断时代!所谓的美国有上千家,其他的那么多公司占有市场份额有多少?这个她在罗列了一大笔数据后却选择性掩盖起来。让人感觉证据不充分。要是按照她的逻辑,中国也有不止几十上百家,去各个大油田的附近看看,也有很多私营的炼油厂啊。那么倒回来讲,既然美国的可以垄断,为什么中国的不可以垄断,难道就是因为美国是垄断在私人手里,而中国的垄断在政府或国家手里就不行了?
话到这里,我恍然大悟,原来她的言下之意就是全面放开石油行业,交给市场竞争然后形成私人寡头。问当今世界,有哪个所谓的民族资产阶级有这个实力搞得赢西方的大财团大寡头?如果真的全面放开了,最后的结果一定是被西方的大资本家垄断。也许放开初期老百姓会有点甜头,但是长远来看,一旦西方大资本垄断了中国的能源市场,那才是苦日子的开始。如果真的像她说的一样放开油气开采中国会是个什么样子?看看前几年放开的煤炭行业就知道了,是那些黑心的私人老板更关心环保呢还是国有企业更加负责任?这不是秃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么?可是她为什么要误导民众呢?而且有选择在两会前的敏感时期搞出这个题目?估计背后是有推手的,以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有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来编99%的真话和1%的绝对谎言的,而且在极短的时间被所有媒体发布,形成轰动效应。固然,国有企业是有问题,而且很大,但是解决的手段绝不是所谓全面放开,那样的结果就是全面被国际大资本给控制,给吃掉。没有了能源命脉,中国人民的命根子就丢了。我们只有想办法让国企真正地为人民所监督,完善其管理职能,真正地彻底地为人民服务才是最终的解决办法,而不是将其摧毁。现在中国28个关键行业,据说有23个都被外资完全控制了,要是将来再全面放开铁路、军工、电信、石油等等命脉,将所有命脉行业私有化,那我们的立国基础还在哪里?我们还是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么?这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核心的政治问题,立国的基础动摇了,性质改变了GCD离最后的倒台恐怕也就不远了。到那时就是胡汉三又回来了。
所以,想来想去觉得,现在不是讨论要不要国企的问题,而是要讨论如何加强国企在整个经济成分里的比例问题,以及如何让这些国企真正地为广大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如何让他们的的权力得到监督和制衡的问题。国企不是哪个官僚的,不是哪个利益集团的,它应当是真正属于全体中国人民并且是为全体中国人民谋福利的。只有做到了这点,整个国家才能真正的长治久安,人民才能真正的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篇六:《穹顶之下》观后感】
刚刚看完柴静关于雾霾调查的纪录片,触目惊心四个大字在脑海里不停环绕,这是我第一次看完一个片子之后这么急切的想说一些话,因为这与我们的生活真是密切相关,就像柴静说的:同呼吸,共命运。
雾霾是这几年才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并且几乎成为了生活常态,可是这个生活常态正常吗?不正常,因为这是以我们的生命健康为代价的。我家住在武汉三环的位置,在十几年前刚刚搬来的时候我记得晚上还可以看见星星,那真的是满天的繁星,当时的我没想到的是这居然在现在看来是多么的奢侈。武汉在十几年的时间发展的很快,但是发展得代价是我们的环境。我们现在走在武汉的街头,到处都在拆房子,建房子,挖道路,建道路。到处都是裸露的泥土和飞扬的尘沙,我们走在路上必须得捂住口鼻,不敢呼吸。但就算这样我们仍然会呼入大量的灰尘,而这些都是能够诱发肺癌的因素,环境的污染程度和肺癌的发病率是成正比的,而大部分的受害者使我们的孩子和父母。每次雾霾发生的时候我们都在祈祷赶紧来一阵风将霾吹跑,但是吹跑了一次还会有下一次,雾霾已经不是偶发事件,它仍会频繁的发生,而且还是一个开始。
这次关于雾霾的调查的片子,长达将近2个小时,我从头看到尾,它的信息来源非常权威,信息也很立体,它告诉我们什么是雾霾,雾霾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
雾霾是什么?雾霾是一些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而我们肉眼能看见的最小颗粒都是它的20倍,我们看不见它们,但是它们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当PM2·5值升高时,人群的死亡率会随之上升。
雾霾从哪儿来?中国能源结构中,燃煤和燃油占了百分之60,而在燃烧排放时大部分是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就直接排放到了大气之中,煤炭没有得到过清洗,石油没有得到提炼,各种有毒物质随着排放来到大气之中,通过我们的呼吸进入身体。
我们怎么办?在片子中,环保局的一位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现在都不敢开口,让人看到里面没有牙。”还有一个民营加油站的老板是这样说的:“环保局是什么?你有义务但是没有权利管。”没有权利,那谁有权利?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在今年9月份才开始正式生效,那么在生效之前呢?谁来管理?谁有权管理?
几十年前的伦敦因为烧大量劣质煤炭造成了大烟雾事件,在这个事件中有大约一万两千人死于长期吸入煤炭产生的黑炭和短时间内吸入的高浓度的含有重金属的颗粒物。这是场大灾难,而这也是我们的前车之鉴。
我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普通的武汉市民,一个普通的中国公民,我希望我们能够生活在蓝天白云下,能够自由的散步和呼吸,不必时刻担忧因为污染而产生的健康问题。我无法为治理污染做更多的事,但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这个片子,让更多人来参与其中,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那十几亿人一起呢?
【篇七:《穹顶之下》观后感】
刚开始看这部纪录片只是因为看到标题,柴静自费百万拍摄雾霾报告,能让一个人不惜花费巨资也要说出来的东西,想必真诚至极。刚开始看觉得无聊,这么多数据,看起来也费劲,那么多化学名称根本不理解。可是越来越看到,越有心痛之感,有一种黑色幽默在弥漫。那些为了利益不停追逐的人们啊,那些利益链上的权力者。柴静有一句话说的真好:人性啊!
越看越让人觉得沉重。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篇雾霾报告。我已经理解了柴静为什么会觉得随时都想是在过一种临时的生活。中国用三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别人近一个世纪的路。其中还有一句话说得好:不是会影响到发展,我们取得了利益,我们之前做错了,现在就要来付出代价,不关乎发展。是啊,我们本就做错了,为什么还要环境替我们承担过错?我们该去认错,承担代价,一错再错,只会让原本的环境负荷量提前缩小。
柴静说,每次我望着这个在宇宙中孤独旋转的星球,就像是在望着我的亲爱的人。我要保护她们,所以我要保护地球,我要保护地球,才能保护我爱的人。是啊!这星球上生活着我们,我们每一个细微渺小的存在,人性就是这样欺软怕硬,法律的尊严在于执行。当我们的执法者不再执法,也就给了人性罪恶的沃土。法律能管得了90%的人,那就够了,不是每个人都有良心的。但是如果连执法都没有,那大气法真的就只是摆设,再次修订也只是0次执行。
要让空气维持APEC蓝很难吗?难。对一个大国来说,尤其难。治大国如烹小饪,但是如果我们能每个人都出一份力,都用自己人性善良的一面去善待我们的环境……我们常说善待他人,为何偏偏不能善待环境?现在是用生命在换取金钱,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后果如何,那将来呢?子孙后代呢?鼠目寸光。可即使我们有的人知识学得再多,不愿意放下手中那一点点利益,现在怎么不去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你只记得奋斗,忘了退路。
幸好,我们还有那么一些人,还在保留着那么一点认知。或许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有这个认知的,只不过,我们选择的是戴上口罩,而他们选择的是带上责任。
一个国家,假若到了民众都麻木的状态,真的是可悲。有些人一辈子都不明白自己到底干了什么,无知真的太可怕。可是当你拥有知识,却改变不了现状的时候,无奈呵。幸好,幸好终于有人觉醒。
希望,我们不再重复伦敦和洛杉矶的悲剧。
【篇八:《穹顶之下》观后感】
柴静,一位曾经当选中国记者风云人物、央视十佳主持人的美女记者,一位思想锐利、口齿伶俐、目光犀利的“女汉子”,在2014年低调辞职沉寂一年后,又风尘仆仆地站上了演讲台,向现场观众汇报她一年来所做的事情:调查大气污染尤其是雾霾泛滥的真相。她也因此一夜爆红,瞬间成为无数网友和无数“哥”心中最耀眼的女神。
就在两会筹备之际,柴静将她的调研资料都提交给了全国人大,引起了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高度关注。也就在2015年初的腊八节,她站在了星光影视园的演讲台上,面向观众和摄像机背后的大众,心情起伏地讲述着雾霾是什么、它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不需要任何讲稿,那些想要说的话,已经在她心底憋了太久。2月28日,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上线仅一天,就被播放了近亿次,片中,一次次的采访、一组组的对比、一个个的案例、一串串的数字,令听众们不禁陷入深思。与人们休戚相关的大事让观众心有戚戚,“同呼吸,共命运”在这样的背景下,已不是冠冕堂皇的口号,而是实在紧迫的问题。
拜访国内外多家研究大气污染的权威部门和学术机构,调研污染空气的企业、事主及其背后的执法困境,柴静用了数百个数据、几十张图表,为我们拨开雾霾背后的层层真相:燃煤和燃油消耗量大、相对低质、前端缺少清洁、末端排放缺乏控制,而这些问题的监管执法又很难落实。没有严惩不贷的手段,就难有改进和创新,就会让金山银山和矿山毁掉青山绿水和蓝天。为此,她呼喊,她奔走,她在担当曾为新闻媒体人的社会责任。关心每个人健康,带给每个人希望,这不是女神是什么?
当然,个人调研毕竟并不专业,难以概全,角度和辨析也可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些内在的关联性还不直接,一些系统的解决方案亦有待商榷,但它至少起到了启蒙引导的科普作用,让人们对雾霾、空气乃至水源清洁等诸多令人怵目惊心的环保问题倍加关注。有关注就会有监督,有呼吁便能有进步,而认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往往能决定至少是影响解决问题的速度。我们衷心期待着互联网的公民行动精神,能够尽早尽多地从线上走到线下,能够从一人一事一时一地的一言一行做出改变。
据柴静自述,促使她展开雾霾调查的原因是她的女儿没出世便患有肿瘤,从一出生就接受手术,因此她决定辞职,打算用相当一段时间照顾孩子,并帮助更多的孩子寻找雾霾的真相。柴静这种因为心底有爱惜而去做什么的初衷的确让人感动,不过,我们不禁思索这样的调查报告的撰写者为什么是柴静?我们更加希望下一次这样的报告不再是公益性质的个人调查,不再是柴静和雾霾的私人恩怨。柴静的声音,打开了一个黑匣子,应该让更多的民众“看见”,也需要让更多的高层听见,正如人民网在官方微博中所言:“穹顶之下别让柴静太孤单”。
新的《大气防治法》正在酝酿,环保部门和环保组织的权力将被加强,也许能就此长出“铜牙铁齿”。然而,我们不应就此静默等待,而应立即采取行动,因为,每一天我们都在呼吸,每一天我们都被伤害,我们又岂能等待?作为个体,我们能做的或许不多,但纵观历史,许多深刻的重大改革往往萌发于每个微乎其微的努力汇聚起来的力量。公众监督的力量是绝对不能低估的,因为它无处不在,特别是在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网络覆盖如此广泛的今天,群众的眼睛更加雪亮,民意的渠道更加畅通,我们岂能懒于作为?
从公权力部门抓起,落实各项法规,重拳惩治不作为的部门、钻空子的企业、无视法的个人;从身边改起,与有污染的企业、有扬尘的工地、冒黑烟的车辆、排油烟的饭店作坚决的斗争;从自己做起,少烧煤炉子、少开私家车、少买排碳量大的企业产品……包括这次她拿出自己前年出书赚来的百万稿费拍摄和制作了这部让人震撼的纪录片,以及由此引发人们对环境保护、绿色发展、能源体制改革话题的升级式讨论,也是一个唤醒人们麻木神经的实实在在的行动。若是人人都这么毅然决然地捍卫我们这颗蓝色星球的环境,人类的健康才有真正持久的保障。
“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诿,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我要做的事情,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是此身。”柴静的呼唤让人怦然心动。从自传性作品《看见》到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我们蓦然发现退隐一年的柴静能够再次走红是必然的,因为当她把关注的目光从自己身上放大到整个星球时,她就已经成熟了。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篇六:大国重器观后感3000字

题记:今天是圆通会议的最后一天。这次会议主题是变革!根据财务数据和市场变化做出的战略调整。整体而言,个人感觉这次战略调整是正确的,虽然比我预想中慢了整整一年!圆通新价值观是“诚信、创新、共享”,在快递3、0时代这尤为重要,今年可以说是圆通的第二次创业!接下来就看整个圆通大家庭的对新战略的领悟及执行力,相信2018圆通会有大发展!
大国重器!国之重器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改革开放至今已有4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世界瞩目的发展!中国的GDP已升至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作为一直遥遥领先的老牌龙头美国有了危机感,尝试以技术封锁、贸易战、军事联盟等手段遏制中国的发展。在这样的格局下,中国如何突破重围?中国制定了强国战略!《中国制造2025》就是这个战略下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
《大国重器》第二季就是《中国制造2025》中关于装备制造业的纪录片。通过人物故事和制造细节,鲜活地讲述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中国装备制造业从小到大,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大国重器的平均技术水平目前可以理解为刚刚迈入行业高端门槛,在某些细节领域触及领先水平。所以纪录片名称为大国重器,而非强国重器!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强国战略的具体纲领,是中国经济从粗放型转型升级为精细型经济的第二次创业的行动指导!在开始执行这个战略的时候,就受到了竞争对手的各种限制作文打压。这是第二次创业过程中必经之旅,唯有打铁还需自身硬才能够突破重围!中国未来30年的发展之路注定不会平静,让我们满怀信心扎实基础打一个漂亮的突围战!
我统计下了A股中关于大国重器的相关概念股票。
沃尔核材、中核科技、中国核电、卧龙电气、一拖股份、杰赛科技、沈阳机床、网宿科技、佳都科技、中天科技、中远海控、中国交建、中集集团、山东海化、海油工程、*st船舶、中国重工、中广核技、东旭光电、特变电工、中材国际、中国建筑、中国卫星、中科曙光、紫光国芯、中海达、北方华创、江丰电子、中铁工业、柳工、光启技术、京东方A、杭氧股份、中航飞机、中国中车、振华重工、三一重工、徐工机械、中国一重(*st一重)。
名单可能不齐全,也有可能因为个人水平问题导致不小心混进去的。仅作参考学习,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记住投资的精髓依然是3521优秀企业标准,与好企业一起成长!
PS:重器之所以谓之重,重在技术研发,重在管理,重在开拓国内外市场。如果经营不善依然是有可能在全球激烈竞争市场中失去未来!
现在的中国依我的判断是正处于末代发展中国家向初级发达国家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的社会思想矛盾是相对激烈的。有老一辈还处于贫穷发展阶段的老思想,又有新一代尚未发达却过上了发达国家生活模式的年轻思维。两代人思维鸿沟暂时难以逾越。而往往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就开始进入繁荣昌盛的美好时代!
留笔,祝福感恩!

扩展阅读文章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其他范文推荐文章

其他范文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