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守岁10篇

时间:2018-11-11 来源:活动总结 点击:

除夕夜守岁篇(一):除夕守岁_400字

  除夕守岁是关于春节习俗的作文,春节习俗有很多除夕守岁就是春节习俗之一,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就是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六年级:纪康平

除夕夜守岁篇(二):除夕夜带来的思念_750字


  10年拽着09年的尾巴姗姗而来。又是一年的“岁除”,又是一年的除夕夜。
  已临近傍晚时分,我站在阳台上,仰望天空,忽然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寂寞。
  家里和以往一样,还是热热闹闹的,一起在打扫卫生、忙年夜饭。偶尔,我也会帮忙贴贴春联、擦擦桌子。除夕的习俗很多,例如贴春联,放炮竹,吃年夜饭,守岁等等,给人们增添了不少的乐趣。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左邻右舍传出的谈笑声,充分表现了对新一年的期待和对未来的憧憬。
  “吃饭了吃饭了!”钟声敲了8下,全家人入席,边看春晚边吃年夜饭,其乐融融。“婷婷,爸爸先敬你一杯,祝你新的一年里学业进步,快快乐乐!”“…”回敬后,妈妈给我夹菜,我突然想起……并不遥远,就在去年我给外祖母拜年时,她也是这样给我夹菜的,好熟悉的感觉,可是…以后再也没有了。吃完饭后,我重又走上阳台,痴痴地望着天空。以前的我是这么喜欢热闹,可是今夜,怎么了?哦,是除夕夜带来了我对外祖母的思念。
  夜,渐渐深了。我转身下楼,和家人一起进行“守岁”。所谓“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虽说是“守岁”,可早已没了以前的那些习俗,现在,看春晚已经成了很多中国人守岁的方式。在看春晚的同时,我静静地思考:新的一年,我应更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正如苏轼的《守岁》中所说:明年岂无事,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午夜12点差5分,我和爷爷、姐姐一起上楼,放炮竹,迎接新的一年。在过去,我会很认真地说,那是在驱赶“年”。随着12点钟声的敲响,10年的第一朵烟花在天空完美地绽放出来,它带去了我对外祖母真心的问候:您在那一方过得还好吗?
 
  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实验学校六(1)班:刘怡婷

除夕夜守岁篇(三):春节风俗——腊月三十——除夕/贴门神/贴春联/守岁

  腊月三十——除夕/贴门神/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压岁钱/祭祖/送财神[春节习俗]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贴门神
  朱仙镇木板年画对脸门神马上鞭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
  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除夕夜守岁篇(四):春节守岁_700字


  当2014年的春节即将来临时,我就会不自觉地想起2013年除夕时的热闹场景。
  我们家一直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在除夕这天晚上,全家一定要进行“守岁”这个传统习俗。
  除夕这天,我早早做好作业练完琴,守在电视机旁,等待春节联欢晚会的到来。在漫长的广告过后,响起了喜庆的音乐,春节联欢晚会来了!一开始我便怀着激动的心情看起了节目。可是,过了一会儿,习惯了早睡的爷爷奶奶便熬不住就睡觉去了。我呢,却没有一丝睡意,反而更加兴奋地等待着午夜钟声的敲响。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过去了,爸爸妈妈的眼皮儿也开始打架,不一会儿,他们俩竟在沙发上睡着了!不过,这时的我也开始接连不断地打着一个又一个哈欠。哼,我可不会这么容易睡着的,我坚定了决心,用手把眼皮使劲儿撑起来。终于,离零点还有十分钟了,我睁大了眼睛,九分钟、八分钟、七分钟、六分钟……我滔滔不绝地数着倒计时,像一个和尚在念着经。
  “当当”钟声敲响了!我好像一下恢复了精神,在客厅里跳来跳去。爸爸妈妈醒了,爷爷奶奶从房间里走出来,我们跑到阳台上,观看四周绽开的烟花,美妙极了。这时的大街上可热闹了:人们在欢呼、在跳舞,喜庆的呼声伴着鞭炮声响彻云霄。小卖部的阿姨、服装店的老板、街上逗留的行人、放烟花的大哥哥姐姐们,此时全都望着天,手作成喇叭状放在嘴边,大喊着:“春节快乐!”渐渐地人们的喊声盖过了烟花绽放的声音,好像如此的呐喊也表达不完他们心中的喜悦、激动和兴奋。这时,不知是谁弄来了大型烟花在空旷的地面向天空发射,看着散开的壮丽烟花,人们更加欣喜了。呐喊声、烟花声、电视里的歌声、远处汽车的喇叭声融合在一起,别提多热闹了。
  这个夜晚,灯火通明。
 
    重庆荣昌县桂花园小学五年级:黄雨桐

除夕夜守岁篇(五):寒假征文:守岁通宵后_1200字



  “兰亭序”悠扬的铃声响过三次,我试图在狭小的被褥空间里进行最后一次睡梦与现实边缘的挣扎——我用力闭上双眼,幻想用眼皮隔绝一切,我在心里悄声默念:睡吧睡吧,你听不见的……终于,在努力N秒后,不由哀叹:我依旧低估了现实的残酷性——此刻,我不由得再一次痛恨起老妈的步步高音乐手机那比之小强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强大的锲而不舍的伟大精神。
  眯起惺忪的睡眼,我保持双眼无神的发呆状态盯住窗帘缝隙外天空那媲美煤窑的深色,在某一瞬间忘了自己身处何地。梦中乱七八糟的片段闪着蒙太奇的悬幻风格在昏沉的大脑中一遍遍回映,让我不由的想起了李少红导演的新红楼梦,记得有这么一个评价形容的很精辟:新红楼梦简直就是红楼里的鬼片,鬼片里的三级片。我扬扬唇,扯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脸,算是对于个人思想的现代式自嘲。
  铃声停了,整个房间又回到了凌晨的静谧,我开始在等待铃声下一次入侵我严重透支的脑细胞过程中纠结:起不起床,这是个很严峻的问题。起床,就意味着我熬了通宵却只休息了两个小时的脑细胞将以疲惫的状态迎接新的一天的挑战,尤其还是在昨晚的年夜饭上我尝试了有生以来第一杯红酒以及一晚上陆续饮下四杯咖啡的情况下。而不起呢……今天是大年初一,昨晚大姨特意嘱咐我,今天务必“六点钟”吃早饭,一年的开头,六六大顺,一年顺心……
  我不相信这些说法,我像广大新世纪新青年那样嗤之以鼻的将其称之为旧社会愚昧的迷信行为,我觉得这就像一群可怜的人用旦旦的谎言来虔诚的填补自己空虚而不自信的心,以此来找一个可以满怀信心迎接新一年纷杂事务的“有力”借口。
  然而,想起大姨交代我时那向往如期待糖果的小孩儿一般的表情,我思想一滞,不由得重重叹了一口气。
  我艰难地翻了一个身,面向外侧,试图让自己清醒一些。喉咙痛得厉害,太阳穴也隐隐的钝痛。我幻想自己端起床头柜上的水润了润喑哑的喉咙,然后用手指轻轻缓解突突作痛的太阳穴……幻象破灭,我无奈的发现,我酸软的手臂依旧僵持在身侧。那一瞬,我不由得怀疑我的大脑是否已麻木到无力指挥我的躯体做出任何反应。
  我贪恋着被褥中仅余着的一丝暖意,用乱七八糟的“发散性思维”徒劳的拖延着时间。我无意义地犹豫多时,最终不得不无奈的妥协。
  深吸一口气,我猛地坐起,立毛肌因突受冷空气刺激而产生剧烈收缩。我伸出颤抖的手臂去取横搁在棉被上的衣物,努力赶走脑中天南地北纷纷扰扰的念头。待会儿,我还要用早已无饱无饥的胃接纳也许包着硬币的饺子,然后,我应该可以找个时间再补个回笼觉。
  我想,或许,明年的春节我不该这么过了。
 
  山东省邹平县黛溪双语中学初二:王晓萌
  点评:作者选取除夕守岁后的早晨短短时间内,困乏难当的我挣扎于是否起床的心理、动作为写作题材,行文颇具意识流的风范,文笔流畅可见驾驭文字的功力。有兴趣读读《追忆似水年华》,那是意识流的鼻祖呢。呵呵,加油,希望看到你更多的文章!
  点评老师:郭红红老师

除夕夜守岁篇(六):研究民俗——春节_1500字

  在中国,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大节,一年一度,规模浩大,习俗盛多,在其中的一个月里,大家都要享受这节日的欢乐。这个对中国人最为重要的节日,就是中国年。
  从农历的腊月开始,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了,准备着过年的东西。人们似乎忘记了一年来的劳累,只管全身心投入到年的节日之中。其实,在中国人心里,过年并不是春节,应该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到元宵节几乎一个月的时间里,都属于中国人的年。
  腊月二十三号,俗称的小年,它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不过,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祭灶,预示着过年的开始,从这一天起,人们就要在欢乐中忙碌起来了。
  在传统的中国年里,有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习俗,在民间,更有从小年到春节的顺口溜:“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些顺口溜,在民间家喻户晓,流传千年,是中国年节日的象征与传统。
  经过七天的忙碌,人们就要迎接真正的新年了。从除夕开始,到大年初一,这是最高兴和热闹的时间段。到了新年,家家户户要团圆,在外漂泊的游子也要回家过个团圆年。除夕晚上,一家人要聚在一起吃个年夜饭,也是团圆饭。传统的年夜饭就是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
  吃完了欢乐的年夜饭,接着就是守岁了。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除夕的一夜,家长还要向孩子发压岁钱。守岁,或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大年初一,互相拜年,祝贺平安度过了一年。到了初二,就是看望朋友和亲人的时间。这一天,人们要拿着大包小包的礼品,去朋友或亲人家拜年。
  到了正月初三“归宁”节,女婿看老丈人、媳妇回娘家;
  正月初四灶神节,恭迎灶神回民间;
  正月初五财神节,接财神回民间;
  正月初六穷神节,送走穷神;
  大年初七“人日节”,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正月初八习俗谷日节,
  传说初八是谷子麦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正月初九的习俗天日节,正月初九是天界最高神只玉皇大帝的诞辰,俗称“天公生”;
  正月初十地生日:石头生日老鼠嫁女。
  过完了这些习俗,年就基本上完了。接下来就是元宵节,像是年的补充,在回味淡去的年味。
    高一:王一鹏

除夕夜守岁篇(七):关于除夕的故事_2000字

  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着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骚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七郎射“夕”
  很久以前,有一个妖怪叫“夕”。这家伙专门害人,特别是看见哪家有漂亮的女孩,晚上就要去糟蹋她。而后还要把女孩吃了才甘心。老百姓对它恨得要死,但又没有办法。有个叫七郎的猎人,力大无穷,箭射得特别好,喂的狗也非常厉害,任何猛兽都敢去斗。七郎见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他。他带着狗到处找“夕”,找来找去始终没有找到。原来“夕”白天不出来,太阳落山后它才出来害人,半夜后又不见了,也没人晓得它住在哪儿。七郎找“夕”找了一年,这天已是腊月三十,他来到一个镇上,见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准备过年,心想,这个镇大,人多,姑娘也多,说不定“夕”要来。他就找镇上的人们准备商量,说“夕”最怕响声,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觉。多找些敲得响的东西放在家里,一有动静就使劲敲,好把“夕”吓出来除掉。这天晚上“夕”果然来了,他刚闯进一户人家就被发现了。这家人马上敲起了盆盆罐罐,这家一敲,整个镇子也跟着敲起来了。“夕”吓得四处乱跑,结果被七郎看见了。七郎放出猎狗去咬他,“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来。人们一听外头杀起来了,都拿起东西敲得震天响。这时“夕”有点斗不过,想逃跑了事,哪晓得后腿被猎狗咬着不放。七郎趁机开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腊月三十叫“除夕”。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放火炮,表示驱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除夕夜守岁篇(八):[寒假征文]春节的习俗_600字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贴春联,做年夜饭,放鞭炮……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这些,都是过年的习俗。过年有那些习俗呢?通过上网搜查我了解了许多。
  每年的除夕夜和大年初五都会做的事是什么呢?——就是.放鞭炮。每年过年都有放鞭炮的习俗,这是来源于“年兽”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到了除夕就到处作恶。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同样的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年兽”,这才得以平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直至今日。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古代除夕夜还有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在每年年底每户人家都会需要大扫除。每家每户都会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进行一次大扫除。这是源自一种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这些过年的习俗虽是迷信了!但这又仿佛是一种乐趣,只要快乐就好!何必管是否迷信呢?
  在明代开始盛行。
    六年级:赵小玉

除夕夜守岁篇(九):[寒假征文]守岁_1200字


  今天是2012年的最后一天,也是2013年即将到来的一天。所以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早早的吃好了香喷喷的年夜饭。便迎来了“守岁”。
 
  守岁是中国民间在除夕的习俗,又称照虚耗、熬年。指在除夕夜一家人团聚,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我和弟弟安安静静的坐在椅子上一边吃着糖和瓜子,一边看着《春晚》。连平时一向自称9点一定睡觉的奶奶也来凑热闹了。刚开始我还饶有兴趣,随后我的睡虫来了。眼皮也像千斤重似的想合上。“奶奶,我困了,想睡觉。”我又打了一个哈欠。谁知,奶奶不依。奶奶是一个非常注重礼仪的老人,“每天晚上都熬夜今天就不熬夜了?”算了,我咬咬牙。去洗了一个冷水脸,强打起精神。
 
  我回头看看弟弟,我滴个天哪!弟弟仰着头,打着呼噜,小嘴正流着口水,似是梦着了什么好事,傻傻的笑个不停,毅然是一副雷打雨淋我也不动的经典形象。奶奶似乎也看到了弟弟的模样,向妈妈打了一个眼色,妈妈领意,慢慢的走向了厨房,不知干什么去了。
 
  唉~原来熬夜一点也不好玩。我叹了一口气,无聊的看着自己的手指,不经意之间目光放到了弟弟的脸上。我的眼珠子咕噜一转,想出了一个鬼点子,我蹑手蹑脚的跑进了自己的房间,拿出了自己的画笔。一脸奸笑的走向了弟弟。拔开笔盖,屏住气息,轻轻的用画笔在弟弟的脸上画了一个又一个的奇怪的符号。“嘻嘻嘻嘻……”
 
  这时,我鼻子一嗅,一股幽香扑鼻而来,问道,“什么呀?这么香?”弟弟睡在梦中,鼻子却不迟钝,也闻到了香味。我暗叫不妙,连忙回到自己的椅子上不说话了。弟弟眨了眨眼睛,问我,“什么呀?好香。”还用鼻子嗅嗅。这时,“神厨老妈”悄然而到,端着一个盘子,香味就是由那上面来的。哇!原来是炸元宵!原本的困意一扫而光,弟弟也是”口水飞流三千尺“呀!奶奶笑了笑,“你们两个小馋猫,怎么见了元宵就不困了呀?”弟弟憨厚的嘿嘿一下,抓起一个元宵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下手为强。奶奶惊叫一声,“小心烫!没人跟你抢!”
 
  随即,看到弟弟的白净的脸蛋上面我的作品时,怎不住的哈哈的笑。弟弟不明所以,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妈妈走过去一瞧,嘿嘿,弟弟整个人成了个文艺品了。“弟弟,你的脸蛋可真‘漂亮’啊!”我故意的说,不怀好意的笑了两声。弟弟立刻反应过来了,走到镜子上一照,哎呀,可真是“五彩缤纷”呀!弟弟一脸怒气的回头望我,“都是你干的"好事".。”说着,朝我这跑来。我一看情况,当然是撒丫子跑了起来。
 
  这时,随着12点钟的敲响,伴着”彭!嘭嘭嘭!“无数只烟花在蔚蓝色的衬着明黄色的月色绽放成了一朵朵的五彩缤纷的”花朵“!新的一年到了!2013年到了!夜晚,我伴着对祖国美好期望的愿望微笑着入梦。
    五年级:王志杰

除夕夜守岁篇(十):寒假征文:守岁_500字


 
      盼星星,盼月亮,我终于把今天盼来了。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那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除夕。
  啊!我的心都快跳出来了,一年的愿望已经要实现了,你们想知道那个愿望是什么吗?哦!那就是守岁!
  晚上,我们家吃好了年夜饭,就早早地坐在电视机前,等着央视春晚的开始。电视机里的喜讯像一颗颗种子塞满了我的心房。等啊等,今年的春晚似乎比往年更晚拉开序幕。待我等到那春晚开始时,眼皮沉重得很,泡上一杯红茶才足以清醒。
      春晚的精彩令我的心情十分激动,这下我的睡意像小昆虫一样被我挥挥手赶走了。不知不觉,时间又瞬间变快了似的,一溜烟,时针跑到11格了。我的眼皮上仿佛有一股沉重而又强大的力量压在上面。我的头不停地点着,眼皮一点一点地沉了下去。这时,一个魔术吸引了我的眼球:
      只见魔术师带来几条金鱼放进水池中,吹了一下哨子,叫它们左转、右转、列队、前进、交叉,那些金鱼却神奇般地接受指挥。他又拿来一幅画,把画中的金鱼奇迹般地变到了鱼缸中,接着又把金鱼变回画面去。突然鱼缸中冒出了大大小小的鱼,可好看了。
      看好了春晚,也开始了新的一年,我在鞭炮声中沉沉睡去。
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第二小学:周凡
 

扩展阅读文章

活动总结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活动总结推荐文章

活动总结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