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铁人精神征文6篇

时间:2018-10-27 来源:演讲稿 点击:

我眼中的铁人精神征文篇(一):铁人精神代代传演讲稿

【篇一:铁人精神代代传】
铁人王进喜,一个响彻神州大地的名字。他的“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铮铮誓言,已经浓缩为铁人精神,和他的英名一道永载史册。
为了弘扬铁人精神,传承铁人精神,1993年玉门市筹资在铁人出生地和平村修建了铁人王进喜故居纪念馆,并在玉门油城公园矗立了铁人铜像。2008年,玉门市又投资1231万元新建落成了玉门“铁人王进喜纪念馆”,正式开馆对外接待参观者。许多王进喜的父老乡亲及全国各地的游人陆续走进两个纪念馆,共同缅怀“铁人”的丰功伟绩。同时,还在赤金镇修建了铁人主题广场,建成了铁人集贸市场,兴建了铁人希望学校,围绕铁人故乡这一品牌,扩大知名度,推动经济建设和红色旅游基地兴起。
玉门新建的“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坐落在赤金镇甘店子高速公路服务区,和铁人主题广场遥相呼应。纪念馆外形呈仿古建筑,馆前小广场矗立着高3。7米的“铁人”铜像,周围陈设有抽油机、井架等钻井设备。该馆是一座以“铁人”王进喜事迹陈列为主的纪念馆,展厅共分苦难经历、创业玉门、会战大庆、心系家乡、精神永存5个部分,馆内共展出珍贵历史照片260余幅,珍贵文物100余件,并运用了大型浮雕、场景复原、多媒体等形式,再现了王进喜“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光辉一生,记录了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初期的艰辛历程。
玉门“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开放后,吸引了全国众多慕名而来的参观者。一位中燃油公司的石油工人在留言册上写道:“最朴素、最简洁的语言,说出了中国石油工人的创业精神,永远指引后人向前,向前……”原玉门石油管理局局长、原中组部常务副部长赵宗鼐题词:“祖国昌盛兴隆日,斯民难忘王铁人!”原石油部副部长李敬题词:“铁人活在我们心眼里,我们活在铁人的事业中!”
王进喜是当之无愧的全国劳模、是伟大的英雄、是中华民族的好儿女,我的耳畔时常回响起王进喜那秦风秦韵的话语: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困难也不怕。北风是电扇,大雪当炒面,天南海北来会战,誓夺头号大油田。干!干!干!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铁人已去,事迹长存。
让我们向铁人致敬……
【篇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学生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我是来自敖林蒙古族学校八年级的参赛选手,我的名字叫许乐,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大庆魂、铁人情。
同学们,当我们手捧书卷解读大庆精神的内涵时,王进喜的苦乐人生像一曲跌宕起伏的旋律回响在我们的耳际。铁人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业绩和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铁人的血脉始终在石油人的血管中流淌,铁人的风骨始终在一代代的石油人中传承。所以,我要说:大庆精神的灵魂便是铁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铁骨柔情。
是责任和使命的驱使,让王进喜超越自我、透支生命,用47岁的年轮践行了他“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铮铮誓言。47岁啊,正值人生的壮年,47岁的他,还没来得及盘点自己光辉的业绩,就被无情的病魔夺走了他鲜活的生命。他像一颗明星璀璨了一片天空,他像一株奇葩唤醒了整个春天,于是,有一种精神在中华大地上传扬,——那就是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有一个声音回响在每个人的耳旁,——那就是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的无悔誓言;有一种感动汇聚成无边的力量——那就是有条件要上,没条件也要上的冲天干劲;有一批人成为了我们学习的榜样,——那就是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为革命苦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老一辈石油人。曾几何时,王进喜从普通钻工成长为全国闻名的铁人;从朴素的报恩思想发展形成了铁人精神,铸就了石油之魂,他的思想在不断升华。他倒下去了,但是,他却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石油事业。
秉承铁人精神,“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奋力攻关,突破了低贫油层开采禁区,相当于为国家增加了一个地质储量7·4亿吨的大油田。
胸怀铁人夙愿,“大庆新铁人”李新民,宁肯历尽千难万险,也要为祖国献石油,他带领1205钻井队,在国内创造了多项打井纪录,并坚持把井打到国外去,在海外打出了中国速度,叫响了中国品牌。
正是因为有了一代代铁人的的无私奉献,祖国母亲贲张的血管里,“黑色”的血液才能滔滔流淌,社会主义的大厦才能坚如磐石,稳如泰山。
同学们,你们去过铁人纪念馆吗?如果去过,你是否对两个物件有所感动。一件是铁人王进喜当年为制伏井喷,用身体搅拌泥浆时穿的那件四十八道杠棉工作服,量一件就是现在用栏杆圈起来保护的那个泥浆池——冰天雪地的四十多年前,王铁人在这里纵身一跃,用身体完成了那至今仍让人感动不已的“搅拌”。也许让我们现代人评价铁人那惊世骇俗的一跃,很多人都会说,他很傻。而我却要说,他这一跃,注定他成为了一个英雄、一面旗帜、一座丰碑、一个榜样、一曲壮歌,他为我们解读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使命。那就是诸葛孔明“躯躬尽瘁、死而后已”写就的《出师表》;是孔繁森离家别母、血洒高原,树立的公仆丰碑;是贝多芬挑战人生、超越自我谱写的《生命交响曲》;是保尔.柯察金顽强拼搏、热爱生命铸造的烈火金刚。
同学们,让我们记住大庆的历史,让我们铭记代代铁人的功勋,告诉自己:有一种东西它不会因事物表象的演变而褪色,也不会因为时代的演进而落伍,那就是跨越时空,永葆青春的大庆精神。
精神永恒,大庆不老。大庆魂、铁人情让我们代代传承,高歌猛进,。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篇三:铁人精神代代传作文】
我是一名让“石油”养大的大庆人,在这块充满宝藏气息的土地上,有我一直敬仰的东西,我爱它爱得深沉。此时,我就站在创业广场的中央,面对着群雕,走在最前面的就是大庆钻井模范——王铁人!
铁人是第一任1205钻井队队长。现在,1205钻井队已经成为我国的一支王牌钻井队。他的实力早已超过美国王牌钻井队和英国功勋钻井队。是什么让1205钻井队由一只普通队伍发展到中国的一支王牌钻井队?是什么让1205钻井队在世界上享有美名?这是由“五面旗帜”之一的“铁人”王进喜所带领的部队所凸显出来的,我们中国钻井工人所拥有的钻井意志——“铁人精神”!
1955年,国家队包括大庆地区所在的松辽盆地进行了石油勘探,发现又存在石油的可能性。1958年3月初,邓小平《石油勘探战略东移》方案正式启动。1958年7月,“松基一井”正式钻进。1958年9月26日下午4时,“松基三井”喷出工业流油,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自己才有的能力。在中国建国十周年之前打出工业流油,黑龙江第一书记欧阳钦,决定在这大喜大庆的日子里把松嫩平原上的这块土地命名为大庆油田,“大庆”名称由此而来。
1960年3月,大庆石油会战开始。一万多名石油职工同三万名官兵及专院学生开始了大庆石油会战。正是在这时,出现了大庆第一模范——“王铁人”王进喜。4月29日,大庆石油会战万人誓师大会在萨尔图召开,吼出了“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钢铁誓言。在会战初期,钻井工人战胜条件艰苦、设备不全、生活必需品供应不上等多方面困难,为会战打开了坚定的基础。
而1205钻井队,1953年9月在玉门油矿组建。在石油大会战中是一个标兵,一代中国钻井工人的代表,是中国石油工人的领袖。共获锦旗、奖状、奖杯大小物件共295(件)个。创造了“月上五千,年上双万”年约开进尺20万米的世界纪录。那,到底是什么指引1205钻井队创造出这么辉煌的成就呢?
是铁人精神!是铁人的“五个精神”!是“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甘愿为党为人民当一辈子的老黄牛”,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
后人对其有很高的评价;他为站起来的中国输送血液,他为赢弱的民族补给营养,他以决不屈服的倔强和神圣使命的感严,雄鹰一般,奉献出做后一次的飞翔!
然而,不幸的是,我们的“铁人”王进喜在1970年四月,被确诊为胃癌,虽经救治,但仍在11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47岁。“铁人精神”这把火炬并没有熄灭,反而更加旺盛。因为,在这时,在这里又走出了一位新的时代英雄,他就是“新时期铁人”——王启民!王启民原来是浙江的一个毛头小伙子,1961年九月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凭借着自己对石油的热爱,他和女友一起来到了大庆,参加了大庆石油会战。在会战初期,因为大庆油层比较特殊、油层分布不均匀,不能使用外国的方法来开采石油。因此,他专门成立了小组,对大庆油田进行了细致分析。在工作过程中,外国专家曾讥笑中国,说:“像大庆含蜡这么高的油田,中国人根本没有能力开发。”王启民一听,肺都要气炸了。他说:“谁说我们中国人不能开发这么大的大油田?我们就是要跨洋人头,敢为天下先。”于是,他回家便写了一副对联。上联“莫看毛头小伙子”,下联“敢笑天下第一流”。横批“闯将在此”。硬是做出大庆石油地区开采方案。
当有人为大庆能否稳产而担忧,王启民拿出了一张令在场人员都惊讶不已的图表。这是一张非常珍贵的图表,上面标明油井位置、产量等各项指标等5万多个数据。为此,王启民奔波了一年多,被人称为“活地图”,接着他又提出了一项方案——“地表采油”!这项技术非常难,但他又做出了细致分析,认为可行,又为中国找到了一个大油田。渐渐地,王启民的背弯了,好象背了一口锅,一个毛头小伙子的形象已经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一头为人民、为国家而耕作的老黄牛。不知什么时候,“王罗锅”这个绰号开始兴起,人们提到这个绰号,不是带着嘲讽,而是带着深深的敬意。
王启民的一生为油田付出了很多,他先后主持了8项重大开发试验任务,参加和组织了40多种科研攻关问题,共获192个奖项,后被江泽民总书记接见并被授予“新时期铁人”称号。
铁人精神是我们大庆的传家宝,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要让铁人精神在大庆发扬光大,让铁人精神像启明星一样指引大庆,让一位又一位新时期的铁人出现在大庆,让铁人精神像火炬一样传递下去,为大庆创造出更美好的明天。

我眼中的铁人精神征文篇(二):我眼中的长征征文

【篇一:我眼中的长征】
毛主席曾经说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啊,红军战士们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险阻看做成平常事,可见他们是多么的勇敢顽强啊!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程,是传奇的,是神圣的!而他们,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
在我的眼里,长征不仅仅是两万五千里的路程,它更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所在!
在一个凉风习习的秋天,班级举行了一次小型运动会。同学们在操场上尽情的奔跑着,挥洒着汗水。忽然,“扑通”一声,有一位同学摔在了地上。我急忙前去。这时,他已经站了起来,轻轻用手拍了拍屁股上的灰尘,甩了两下头,望望自己膝盖那处流了许多血的地方,无奈的叹了口气。我停下了脚步,静静地站在那边,注视着他。他并没有叫疼,也没有找个地方处理伤口,而是又开始了他的奔跑。
我的心突然震了一下。想到了那段悠久的长征历程的一个场景。寒冷的冬天下,很多人坐在冰凉的雪山洞里。本来穿的衣服就不多,还要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不少人都饥寒交迫着。风呼呼的吹着,犹如一把把锋利的刀在你的脸上刮着。一个军需管理者皱着眉头,躲在角落瑟瑟发抖。他好像看到了什么,是那个奄奄一息的孩子!他悄无声息的将棉袄脱下,一步一步艰难的走向那个孩子,轻轻的盖在孩子身上。孩子的母亲感激的望着他,他笑了笑,孩子也笑了笑。他朝着四周大喊:“同志们,不要放弃,胜利就在眼前了!”大伙好像就被打了鸡血似的,重新振作了起来。他们大声地说道:“我们一定会胜利的!”就这样,大家又开始了路程。而那个人也带领着大家走出了这片悲凉之地。最终,他在走出雪山的最后一刻,光荣的牺牲了。
想到这里,我的鼻子不禁酸了。啊!红军战士们是多么的英勇无畏、无私奉献、团结一致啊!我被他们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
生活在这样美好环境中的我们,难道不应该向他们学习吗!
【篇二:我眼中的长征】
1934年10月,在红军第五次围剿作战失败后,党中央决定红军北上,实行战略转移,这就是历史上长征的开始。
我眼中的长征是艰辛的。在漫漫的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途中,不乏一些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的挑战,如过草地、爬雪山。爬雪山是红军遇到的一个难关。起初,红军并不认为爬雪山是很困难的事情,刚开始还比较顺利,后来突然进入到白茫茫的冰雪世界,白雪的光芒刺得战士们睁不开眼睛,加上寒冷、饥饿,体力很快消耗,战士们在雪山上不断地滑倒又爬起。最后,有的战士已经无力再爬起,永远地躺在雪山的怀抱中。过草地,是红军继爬雪山后遇到的又一个困难,红军在过草地时已经消耗了大量的军粮,再加上当地恶劣的天气和环境条件,红军战士们只能靠挖野菜来充饥,以保持体力,继续向前行进。
我眼中的长征又是无限感人的。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收藏着一枚鱼钩,这枚鱼钩背后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炊事班长接到上级指令,要求他负责照顾好三个病号兵,并带他们走出草地。在当时部队的物资十分匮乏的情况下,炊事班长会钓一些鱼给病号补充营养,还不惜将自己的食物让给病号吃,最后自己饥劳而死。还有,年仅11岁的最小红军王新兰的故事也令我感动。她7岁时就为党传递情报,11岁时入党。小小年纪的她和年长的红军叔叔们一起经历饥饿、严寒、跋山涉水、随时都会面临死亡的威胁,就是这样,她也能一路坚持,克服重重困难,最后和红军叔叔们一起走完长征路。
漫漫长征路上,红军战士在物资极度匮乏而自然环境又那么恶劣的条件下,遇到太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时时处处都可能面临死亡。但是,我们的红军战士凭着顽强的毅力,不畏艰辛和困难,最终取得了胜利。这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团结一心、振兴救国的宝贵精神。今天的我们,依然需要传承这种精神,让我们的祖国更美好。
这就是我眼中的长征。
【篇三:我眼中的长征作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诗歌描绘了长征的艰难。
1933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192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共八万多人冲破敌人封锁线,渡过湘江,夺回遵义。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声东击西,长征总里程约为二万五千余里。其中:红一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7至1935年10月19日,历时12个月零2天,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红二方面军从1935年11月19日至1936年10月22日,历时11个月零3天,途经湖南、贵州、云南、西康、四川、青海、甘肃、陕西8省,行程一万六千里。红四方面军从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9日,历时18个月,途经四川、西康、青海、甘肃4省,行程八千余里。红二十五军从1934年11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历时10个月,途经河南、湖北、甘肃、陕西4省,行程近万余里。终于与陕北胜利会师。
尽管,红军长征胜利已经过去了七十年,但长征精神却万古流芳,永垂不朽。长征中的红军战士为什么能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他们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长征精神。
没有气吞山河、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长征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伟大的长征给世人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篇四:我眼中的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它犹如一座丰碑,光辉的立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史册中,成为了激励后人的力量。
70年岁月流逝,但红军气壮山河的英雄壮举,长征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依然让我们心潮激荡,热血澎湃,激励着我们新的“长征”。
我望着历史书的一行大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刻,我仿佛看见二十多名战士身挂冲锋枪,背插马刀,腰缠十来颗手榴弹,冒着枪林弹雨,爬着光溜溜的铁索链,向东桥头猛扑,我震惊了。红军们在那样险峻与艰苦的环境下,竟还能以血肉之身搏以敌人的那数以千计的武器,那是怎样的一种伟大精神啊!敌人在桥头扔下一颗颗“冷酷无情”的手榴弹,桥面上早已成了浓烟滚滚的火海,桥下是江水咆哮的深渊。红军战士们却丝毫没有畏惧,毅然决然的冲进火海中,与敌人殊死搏斗。终于,他们胜利了,当他们挥舞着红旗,脸上洋溢着无穷的欢乐时,我的心振奋了。久久不能平息……
历史的红色旅途结束了,可未来的红色旅途却才刚刚开始。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怎能放任自流,荒废一生置民族大业于不顾?梁启超曾指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我们就是少年,我们应为了自己的国家发奋努力。自古英雄出少年,在当今这个现实而又残酷的社会,我们更应该从千千万万人中脱颖而出,想那些红军战士们一样为国洗刷国耻!
在新长征的道路上,我们要始终以革命先辈为榜样,更好地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坚定报国之志,扬起理想的风帆;学习上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要勇敢面对、百折不挠,要学会在失败与挫折中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生活中也要继续发扬革命先辈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将长征精神作为我们人生成长历程中永远的宝贵财富。我们要把长征精神发扬光大,脚踏实地,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甘于奉献,奋发图强,开拓进取。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把我们的校园建设得更加和谐、更加进取、更有生机。
【篇五:我眼中的长征】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直到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现在的人们只能根据这些毫无感情的文字去了解长征,但永远也感受不到当年的艰辛。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在长征时,红军战士们何止是一顿不吃啊,不仅忍饥挨饿,而且有时吃上点东西,也尽是些干粮,野菜,实在没有食物,也只得吃树皮,野草。这样艰苦的生活,对于在温室中长大的我们而言,无法想象。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平时小雪的日子,我们就冷得受不了。但是,长征的那些日子,雪花如鹅毛般的飘落,美丽,也寒冷。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红军战士们没有厚厚的棉袄御寒,不仅要顶着风雪前进,还需要忍受对死亡的恐惧。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没有距离。红军战士们并不知道,何时长征才会结束。但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没有任何一个人放弃。一步,两步……直到走完两万五千里。不畏饥饿,不畏严寒,仅凭着心中的信念,坚持走下去。
我眼中的长征就是这样,它是中国人民坚韧不屈的写照。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炎黄子孙灵魂里那份永不放弃的精神,借着长征,熠熠发光。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强,祖国的兴替把握在我们手里,我们不能忘记前人的精神,尤其是坚持这份宝贵的品格。
烈火炼真金,艰难磨意志。在我们的一生中,最困难的事就是坚持。学习上,工作上,待人处事上,都需要坚持。有的时候也许处在低谷,也许放眼望去前路一片黑暗,但是,只要再坚持一下,就可以看见黎明的曙光,就没有白白浪费之前熬过的漫漫长夜的辛苦。
所以,长征,不仅是世界历史上少有的奇迹,也是中华人民精神的写照。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但是,也许下一步,你就完成了长征。
【篇六:我眼中的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了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
红军战士们在长征途中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主席的这首《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10月。毛主席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应,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云集,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我国革命不断从失败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强大队伍,长征中红军表现出的对革命的必胜信念和一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前进的巨大动力。
长征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中国革命的航船终于有了一位能驾驭其进程的舵手!
在长征胜利80年后今天,长征将士的梦想早已变为现实,新中国已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但,我们要始终以革命先辈为榜样,更好地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学会在失败与挫折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将长征精神作为我们人生成长历程中永远的宝贵财富!
【篇七:我眼中的长征】
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的整整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的根据地举行了震惊世界的两万五千里长征。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创造的英雄壮举,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以世罕见的艰难困苦铸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象征。
在漫漫的长征路上,不仅有枪林弹雨,还有急流险滩、雪山草地,更有饥饿、寒冷、疾病等等难以想象的困难。“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面对各种险恶的环境,红军广大干部战士表现出压倒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靠着英勇牺牲、不屈不挠的革命意识,红军冲破了一道道敌人的封锁,越过了一道道的艰难险阻。
尽管红军长征的胜利已经过去了七十年,但长征精神万古流芳,永垂不朽。长征中的红军为什么能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克服重重困难,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呢?他们靠的是什么呢?靠的就是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鉴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定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今天,我们重温长征的历史,并不是号召大家再次用脚步去丈量那漫长的征程,而是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去领悟长征精神,去传承去发扬长征精神,进而培育我们新时代的长征精神。
步入新世纪的我们,最急需的正是这种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我们才能从容地藐视困难、顽强地面对困难、乐观地克服困难,有了这样的精神,我们才能以蓬勃向上的风貌,激发创新能力,燃烧向上的激情,焕发无坚不摧的力量。这样的精神是我们成功的动力,是我们人生走向辉煌的基石。现代社会不需要娇滴滴的小姐,更不需要不能自理、自立的庸才
新世纪,新时代,新希望,新蓝图,一切都是新的。作为新时期的少年,在求实、创新的新长征途中,我们肩上负载着全新的理想,历史的重担。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就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书写我们新的长征吧!
【篇八:我眼中的长征】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了,但是历史的痕迹是我们永远无法抹去的。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在整整两年的时间里,红军冒着风雨,仅仅靠着自己的双腿完成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这需要多强的毅力以及意念支撑着他们走完这两万五千里啊!
长征可以说是一件家喻户晓的事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所创造的英雄事迹,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同样,也是中国的骄傲。
红军在漫漫的长征道路上,他们也许经历了枪林弹雨,经历了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他们带来的麻烦,也许还有粮食,身体上的疾病等等许多问题缠绕着他们。他们经历了太多我们无法想象的困难,但是始终没有放弃,他们冲破了敌人的一道道防锁,克服了一个个困难,一直坚持到了最后。从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这种不怕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难道不是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所缺少的吗?红军的这些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遇到困难,我们应该迎面去解决它,而不是想着如何去逃避困难,躲避现实。
长征这两个字,以前在我看来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是现在的我对于长征这两个字却有了不同的理解。长征是令人骄傲的,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的荣耀;长征也是艰苦的,在长征的途中,红军死伤严重;长征同时也是美好的,如果没有它,我们就不会有现在的生活,所以,我们要客观地看待这件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诗出自毛主席的《长征》,这真实反映了红军长征的困难以及不轻易向困难低头的决心。“红军遗迹今犹在,莫忘英雄夺险桥。”“弹雨枪林马不前,一桥飞渡剑难弦。”“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三军远戌严防帝国侵。”这些诗句也反映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种种困难险阻。
我眼中的长征,是无数个红军战士的血泪组成的,是他们用坚持不懈,不怕牺牲的意念换来了长征的胜利。虽然他们已经去世了,但是他们那种精神却会永远记在我的心中,红旗迎风飘荡,仿佛是对那些死者的慰藉。
长征这两个字是神圣的,长征在我们每个人看来,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在他们的心中,也会有不同的意义。长征虽然和我没有多少关系,但是也就是因为有了长征这个转折点,我们才有了现在的一切,我庆幸有过长征,但同时也为在长征中丧生的那些人感到惋惜。
【篇九:我眼中的长征】
1934年10月。长征拉开了序幕!
历史的长河不断流淌,长征可谓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1934年10月---1936年10月,漫长的两年,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国红军以他们不怕苦,顽强抗争的精神,在长征途中进行了380多场战斗,攻占了无数的县城。不仅如此,中央红军更是用战死沙场的满腔热血击溃了国民党无数士兵,这是一场伟大的斗争。
二万五千里的路程,对于交通发达的今天来说算不了什么,但是对于靠两天腿来完成的路程对我们来说就是个天文数字,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我们的战士们做到了。他们用自己的双脚丈量了我国的江山,把足迹留在了每寸土地上,他们留下的不仅是一个传奇,更留下让人深思的顽强斗争和殊死拼搏的冲劲。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滂沱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衣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一首《七律-长征》写出了红军经历的千难万险,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个泥丸,这何尝不是战士心中勇敢无畏的革命精神呢?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具有智慧,也是最成功的一次战斗。但是强渡大渡河却是最为艰险的一场战斗,只有十三根铁索的桥,敌人的重兵把手都为红军渡河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危险,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越过了大渡河,这难道不值得我们为之赞叹吗?
也许长征在别人眼里仅仅是一场重大战争,但在我眼中,它更像是一次共产主义的启蒙。
还记得以前学过一篇文章,是彭德怀为了让战士们吃上肉,将自己的坐骑杀了给战士们煮肉吃,这何尝不是一种无私的奉献呢?在普通的战士里,也有共产主义精神的体现。张思德,一个普通红军,在红军过草地的时候,身先士卒的为他人“尝百草”。有一次,为了保护一个小战士,他自己先尝了一个野萝卜,虽然当时就有了不良反应,但是他仍然对小战士说:“不要管我了,快告诉大家,这个不能吃”。忘我的精神在无形中便显露无疑。
共产主义在许多人看来是个深奥的概念,但是如果让我来表述,那么,忘我与奉献便是精准的两个词。它们涵盖了中国人民伟大而无私的精神,承载了千万将士的血泪。
长征中,多少时刻成了红军历史上上生死攸关的时候,它不仅是人们顽强斗争精神的体现,更是我们在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于我看来,长征是现在的奠基者,
1936年10月,从长征开始两年后的深秋,随着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另一支红军会师,至此,历时两年的万里长征胜利结束。
在我心中,长征是中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党在历史上最闪耀的一件事。
【篇十:我眼中的长征】
看着眼前这盆含苞怒放的西府海棠,不知怎么的,我突然想起了中国历史上那个伟大的奇迹——长征。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离开原有根据地开始长征。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辛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就如一颗种子的破土而出一样,无论有多困难,多痛苦,多么难以忍受,还是要生长,生长,一刻不停的生长,即使筋疲力尽也不会停下,直到,破土而出,看到阳光的那一天。
还记得那天我看见嫩绿的小芽在花盆中随风摆动,它似乎是一夜之间生长出来的,我惊喜的凑过去看,却看到嫩绿的叶子上有几处伤痕,是的,它的生长不是一夜之间的,而是在土里待了无数个不见天日的黑夜,才在今天发出了一点小芽,发芽的艰辛,我不知道,因为我没有经历过发芽,但我知道,那一定是很痛苦的,可是,种子它下定了决心,不达目的不罢休,所以,它成功了。
西府海棠一天天的长大了,开花了,最初的艰辛换来了此刻的美丽:天上飘着小雪,海棠部分的花骨朵已经开放了,粉红的花朵挺立在花枝上,美的醉人,粉色的花朵与黑褐色的花纸搭配在一起,效果出奇的好,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身着戏服的女子,傲立在雪中,粉色的裙摆随风飘动,回眸一笑,倾国倾城,给人一种亭亭玉立,傲视一切,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
此刻的美丽都源于当初的艰辛,如果当初它放弃了,那现在展现在我眼前的就会是一盆毫无声息的海棠了。长征的伟大正是在于它的艰辛,如果长征的路途没有那么艰险,背后没有敌人的追击,目的地是那么容易到达的话,那长征也就不会被称之为奇迹了。我相信,在漫漫的长征途中,总有人想过要放弃,路途的艰辛,战友的离世,肚子的饥饿,希望的渺茫,因为这些,所以,有人放弃了,但有人还在坚持,只因为心中还仅剩的那么一丝丝的希望,那就是信念啊,是信念支撑着他们过草地,爬雪山,是信念让他们变得不畏惧随时就会到来的死亡。
我心中的长征,是艰辛的,是痛苦的,也是伟大的,是残忍的,是无情的,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骄傲的,因为它显露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傲骨,踏实世界的奇迹,是我们的骄傲!
【篇十一:我眼中的长征】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当年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共红军在长征期间共经过了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整整两万五千里的漫长征途,我们的红军转是要经历何等的艰难困苦?
长征是用血肉铺就的。
1935年5月,红军的先头部队强渡大渡河成功后,国民党就调集了大量的兵力增援泸定桥,企图把红军的队伍切开,但先头部队的战士们用两天的时间走了一百六十公里赶在敌人增援部队的前面到达。而后续红军部队组织了二十多名勇士的突击队,由于桥板被日寇拆除,所以攀着只剩下铁链的大铁链,冒着对面桥头堡敌人的枪林弹雨,奋勇向前,他们的身下大渡河水流湍急,一旦失手或受伤落入水中则必死无疑。但勇士们仍然冒着密集的炮火,奋不顾身,勇敢顽强的向前冲,一个掉下去了,下一个冲上来,受伤的战士在要掉下去那一刻还在向敌人射击。
他们知道他们只能前进,在他们身后有毛主席,有党中央,有千千万万个红军战士。最后剩下的勇士们冲破了敌人在桥头堡的火墙,冲进了泸定城,和后续上来的红军战士一起彻底消灭了国民党的部队。
长征虽然是艰苦卓绝的,但却处处包含着温暖与感人。
有一个“一袋干粮”的故事,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长征也是悲壮的。
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机枪子弹迎头扫射,三枚炸弹投向休息营地。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
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一枚炸弹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敌机飞走了,枪声、爆炸声停止了,硝烟和尘土渐渐消散开去。贺子珍的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浸染得殷红。一场紧张的抢救开始了。警卫员骑马去总卫生部请来李芝医生,为贺子珍救治。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17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开始了。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块块取出,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从长征胜利到现在,已有70年历史,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仍印刻在后辈人的脑海中。
【篇十二:我眼中的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第一次了解长征就是从小学的这首诗开始的。这些年里,对于长征的这一路,革命前辈爬雪山,过草地的经历也都些了解。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在这长征的途中,有太多的革命战士用自己的生命捍卫自己党国的尊严,用自己的身体为身后的战友铺出一条通往生的道路。没有人可以全面的说出长征的过程,意义,但是每个人都应该在了解这段历史之后有自己的看法。
我还记得这样一个故事: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纵然这只是长征的一个小片段,但这就是长征,一个没有男女之分,任何人或者说是任何一名红军,为了组织,为了党国,为了信仰,顽强的,努力的要活下去的漫长岁月。从1934年到1936年,这段历史是一个奇迹,是挑战了人的生命极限的奇迹。
我眼中的长征是“绿原无垠漫风烟,蓬高没膝步泥潭。”
青葱翠绿的原野无边无际,弥漫着烽火狼烟,仿佛可以看见一位位红军战士,疲惫不堪,却互相在队伍中鼓励着,扶持着。他们已经陷入了泥潭,到达了过膝的位置,可是没有人选择放弃,因为他们知道。此时的自己,除了英勇的牺牲在战场上,别的任何懦弱的死去都是一种罪过。于是,默默中,你仿佛可以看见,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是拼命的坚持。我眼中的长征就是一首永不言败的赞歌。
我眼中的长征是“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
这一路,自然是没有山珍海味的,有的吃的就已经是万幸了,可是这难得的山中野味也是可以用来享受的。北风呼啸的寒夜里,红军战士一起围坐在火堆旁,驱逐这刺骨的寒意,或讨论着明日的行军路线,或把紧张的神经暂时放松,互相谈天说地,寒夜中,是浓浓的,暖暖的战友情。也许,明天不知道身边围坐的人就已经离自己远去了。我眼中的长征是一团永不熄灭的烈火。
我眼中的长征是“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锁寒。”
路途中的千难万阻又怎么会是战士们退缩的理由,彼此之间肩并肩作战,每个人都放心的把自己的后背交给身后的战友,于是,这一路披荆斩棘。每走过的地方都浩气长存。我眼中的长征是一场庄严肃穆的情义。
长征的这一路是这历史的长河中最值得人们去记住去称赞的传奇,其中有太多的艰辛与动人的故事。毫不夸张的说,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无法去体会其中的一千分之一二的。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牢牢记住这段历史,记住当初的共产党的精神,去捍卫前辈们用生命打下来的江山。反观今天,如果还要再去经历一次长征,有多少人会选择一路走下去?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作为一名现当代的中学生,铭记历史并传承其中的精神文化是十分重要的。时代在进步,也要铭记推动时代的这一段传奇往事。
这就是我眼中的长征,一个永垂不朽的传奇,一个永远精彩的神话。

我眼中的铁人精神征文篇(三):我心中的抗战精神

在华灯初上的上海,我却依稀看到昔日淞沪会战的星星战火;在车水马龙的南京,我却依稀嗅到昔日南京大屠杀的腥风血雨;在繁花似锦的武汉,我却依稀辨出昔日武汉会战中顽强拼搏的身影。
我不禁喟叹: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洒满了多少先烈的鲜血,这片清澈的天空下闪烁着多少忠勇的英灵。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我用一颗自豪的心唱起那嘹亮的国歌,用一颗哀痛的心缅怀他们逝去的、不屈抗争的身躯,更用一颗崇敬的心赞颂他们永存的、鼓舞人心的抗战精神!
鲁迅先生说过:“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是的,当民族危难的时候,中国的勇士们,个个都直面过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正因如此,他们的事迹才能被后人所铭记,他们的精神才会深深地根植于后人心中。
我仍然记得小学课本中那篇令人热血沸腾的课文——《狼牙山五壮士》。那五位骁勇善战的英雄,在面对来势汹汹、步步逼近的敌人时,仍临危不惧、英勇狙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但最终敌众我寡,敌人上山来了!他们却没有屈服,毁掉枪支后,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数十丈的悬崖,英勇牺牲!只为了不落入敌人之手,只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他们是在以怎样的气概,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篇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啊!幼时的我只敬佩他们那奋不顾身跳下悬崖的勇气,而现在的我更崇拜他们那满腔的爱国之情和宁死不屈的抗战精神!他们的生命和鲜血被祖国所铭记,被后人深深颂扬!无法忘怀那英雄捐躯的壮举,给予我对抗日精神的启迪!
我知道《小兵张嘎》。嘎子是白洋淀的一名小小侦察员,他聪明勇敢的形象总是被我们津津乐道。他端过敌人的老窝,打过敌人的岗楼,还进城执行过侦察任务。他机敏伶俐,让人常常忘了他的悲痛:奶奶的死让他无依无靠;老钟叔被敌人抓去时他也曾无路可走。可他拼搏自强的精神让他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八路军,不畏艰险地配合其他侦察员执行任务,最后为奶奶报了仇,也救出了老钟叔。嘎子在我的心目中是一个抗战英雄,他不畏强暴、奋起抵抗,他身上的抗战精神给予了我心灵上的鼓舞。
我还记得一位少年抗战英雄——雨来。他同嘎子一样机灵勇敢,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也没有说出交通员李大叔的位置,说要拿雨来去枪毙,但水性好的雨来跳入河中躲过一劫,让我觉得既惊险又刺激。岁月过往,抗日精神已经深埋于我的脑海中!
还记得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这么一条铮铮汉子,牺牲后被残忍的日军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震惊的是日本人,扼腕叹息的是中国人!我想,那时的杨靖宇心里想的一定是:活下去活下去,为了我伟大的祖国;生存啊生存,为了我伟大的祖国!舍身救国的奉献精神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爱国战士捐身救国的英雄气概被他完美地演绎。他是中国人的骄傲,是中国人心中不屈的脊梁!
狼牙山五壮士、小嘎子、雨来、杨靖宇等这些在抗日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为祖国而奋斗的英雄们是我心中的旗帜,是我心中抗战精神的化身。战士们对抗日精神的诠释,是如此的深入人心,如此的令人感动!在他们的故事中仿佛我也成了一位抗日战士,不顾生死地前进和消灭敌人,为抗战胜利作出一份贡献,只为祖国母亲繁荣富强的明天!
身为中学生的我,自然不可能参与到当年那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但我的一腔爱国情仿佛已回到那厮杀的战场上。我愿成为一颗手榴弹,只要能炸毁敌人的一方堡垒;我愿成为一座垒土,只要能掩护一名勇士的生命;我愿成为战场上飞扬的一粒沙,见证爱国将士们用无数牺牲换来的每一场胜利!
伟大的抗战精神铸就了中国抗战史上的奇迹,成就了今天中国的独立和繁荣。不只是纪念和缅怀,他早已成为中国人的烙印,赋予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力量。
我心目中的抗战精神如同一股永不干涸的清泉,滋润着我的心田,每时每刻提醒我,随时为国家、社会去拼搏、去奉献、去自强。它永远是我的精神动力,鼓舞我不断前进!

我眼中的铁人精神征文篇(四):我心中的中华精神

中华精神如坚忍不拔的生命,从小溪的流淌中获得,在飞流的倾泻中闪光,于大河的奔流中呈现。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激荡奔流。
古往今来,在中国这条历史的长河里,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在静谧的天空下,我抬头看那眨眼的星,低着头,我在想,我们住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像天上的一颗星一样都有自己运行的轨迹。生命就像流星一样注重的过程——拼搏。在我心中一直认为拼搏就是我们所要呈现的中华精神。
竞技场上讲谦虚,无疑等于自己的失败。如果没有吃苦拼搏的精神,中国的跨栏高手刘翔也就不会打破世界纪录。我觉得我们现在缺少的就是拼搏了。该需要毛遂自荐时,就要当仁不让。生活需要自己主宰。我们脚下崎岖的小路,虽小而曲折,却是通向明天康庄大道的起点。所以不要犹豫,也不要彷惶,应该好好正视生命的风暴,树立坚定不移的信心,努力拼搏一番。
在无所谓的日子里,不知你有没有注意到,在阴霾下挺立的苍松翠竹,在死一般的黑夜里闪烁的星辉,坚定的信念会激起你心中澎湃的大海。趋青春像一团燃烧的火,一轮高照红艳的太阳。这个旺盛的花季雨季,用青春的名义奋斗,我们的青春为何这般生气蓬勃?我们的生活为何这般生龙活虎?啊!因为我们有灿烂的中国文化,我们应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为希望和理想而拼搏!
而下一步呢?我们应该树立坚定的信念。有句名言说:信念是感知阳光的鸟儿,当黎明还沉浸在黑暗之中,它就歌唱了。愿信念的鸟儿在你的心中筑巢,生活靠自己创造。生命中最美的景致有时并不是用浓墨重彩描绘而成的,它也许是一种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中华民族精神。拼搏就是人生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那就让我们燃起青春的盛火,去努力拼搏,用青春去谱写人世间的乐章,描绘新世纪的风和日丽吧!今天我们是芬芳的桃李,明日将成为祖国的栋梁,让我们用美好的青春努力拼搏,焕发出更加绚丽光彩的年华吧!

我眼中的铁人精神征文篇(五):我眼中的贤文化

上海作为文化名城,文化积淀深厚,而奉贤作为上海文化保留最多的区,有众多的民间文化。
奉贤的民间文化有许多,比如皮影戏、滚灯、刻纸、木雕、折纸、民间诗歌、菜花节、庄梨、各种民间舞蹈、织布和农民对什么时节种什么蔬菜的了解,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奉贤的民间文化一部分得到了保存、发展,有相当部分处于松散、停止阶段,现状各不相同。
滚灯、折纸、民间诗歌等,发展较为健康。一些中老年人在空闲时,时常将它们当成娱乐项目,它们也长期活跃在我区的文艺舞台上,并在全国和省市级比赛中频频获奖,人们也在不断地努力,将这些娱乐和文化相结合的事情更好的创新和流传下去,被文化部门授予了“民间滚灯之乡”、“折纸之王”、“诗歌大王”等称号。
皮影戏、刻纸等,很早以前就已经流传下来了,不过后来渐渐被人淡记掉了。现在,很多地方也慢慢注重这些了,学校也有一些关于这些的科目,让我们不仅能在繁重的学习中放松一下,也可以将这些文化流传下去,而且这个学校,只有庄行学校而已,也希望其他学校也能效仿。
织布,农民对什么时节种什么蔬菜的以解等,在古时,男耕妇织的说法一直传承下来。现在,也有一地地方留存着这些文化,依旧穿着用传统手艺做出来的布衣,非常淳朴,古典,还有现在的农民种地,还有看现在是什么时节,选择适当的蔬菜种植。比如:十一月种植小麦、大麦、油菜花,6月-8月种植玉米,9月-10月种植大白菜等。俗话说:“农民靠天吃饭。”一切都由时节和天气决定。
菜花节、生梨等,近年来,上海市奉贤区庄行镇菜花节引起了国内外人民的向往,每天人均都在增加,外国友也来游览观光,人们都称赞不已。奉贤生梨也有不小的名气,到了吃梨的季节,在菜花节旁空地上,许多农民将自己家中种植又大又甜的生梨拿出来卖。在酷热的太阳下,吃上一口这样的生梨,真是人生一大乐事啊,而且奉贤的种植生梨的面积非常大,全国都能尝到它。
今天,“公正、包容、责任、诚信”成为上海城市价值取向,命中积淀着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底蕴、行为准则、生活方式的“贤文化”毫无疑问是上海城市价值取向的最好诠释之一。人类文明演进不止,教育与文化共荣,我们相信,经过教育能不断的传承、提炼、创新“贤文化”,一定能升华成城市的灵魂,成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之一。
“贤文化”作为奉贤的文化之源,是具有区域特征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通过开发、梳理、改造和提炼,形成目标定位清晰、内容系列丰富、手段方法有效的拓展型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实践和切身感悟中,知悉历代贤人、贤事,不断增进对家乡的了解,进而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这样的我们才可以真正把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落到实处。《奉贤“贤文化”教育读本》生动地体现了“贤文化”的精、气、神。精、良好的精神状态、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人生追求;气,深厚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的气质、能力和素养;神,与“贤文化”价值追求相一致的形象与神韵。这是文化滋润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平、法治、受国、敬业、诚信、友善,贯穿学生成长的各年龄阶段,融入于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的重要举措,是培育强大精神力量、优良道德规范的成功尝试。
“言子讲坛”已经成为区图书馆传播“贤文化”的一个品牌。自去年6月至今,先后邀请余秋雨、易中天、闵惠芬、葛剑雄等28位文化名家来奉讲座,以智者力量解读“贤文化”古今,受众超过8000人次。
到目前为止,全区7个镇已建成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南桥镇在建当中,镇社区文化中心和遍地开花的农村综合文化活动室成了农村人口的精神家园。有线电视“村村通”、“户户通”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

我眼中的铁人精神征文篇(六):我眼中的长征作文700字

【篇一:我眼中的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尽管,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七十年,但它的丰功伟绩,将一直流传下去。在我的眼中长征是一种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长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典范。纵观整个长征的过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每一个战略方向的改变,每一项战略任务的确定,每一次战斗胜利的取得,都无不体现出中国红军将士“大无畏”,不怕艰难困苦,永久坚持的精神。长征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奋斗精神的楷模。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前有敌军,后有追兵,可就是在这“敌军围困万千重”的逆境中,红军转战两万五千里,终于从100万的敌人中杀出了一条生路。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永久奋斗”的革命乐章。无论是难以自拔的沼泽,还是茫茫无际的草地;无论是皑皑白雪,还是飞机大炮;无论是酷暑严寒,还饥饿干渴……红军将士都抱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与穷凶极恶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让红军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过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生活就像长征,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一次次的艰苦挫折,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篇二:我眼中的长征】
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主力开始进行的战略大转移。从1934年10月~1936年10月,用了整整两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所以又称为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红军战士在情势极其险恶、给养地严重匮乏、环境异常艰苦的情况下,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翻越和战胜了五岭、乌蒙山、横断山、秦岭、六盘山和湘江、乌江、沅水、资水、金沙江、大渡河等千山万水,通过了人类难以生存的雪山、草地。最有名的是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其中飞夺泸定桥还改编成七年级的一篇课文。红军将士怀着对革命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不怕牺牲,面对前方的困难勇于克服。在连饭都几天吃不到的情况下还要时刻保持着警惕,防止国军的突然袭击。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红军将士仍然坚持下去,完成了对于我们来说是天方夜谭的事。
在长征途中有着许多感人的故事,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因为这些英雄们的舍己为人,敢于牺牲,团结一心的精神,长征才会完成,我们要把他们永远的记着,而他们的精神我们要永远的流传下去。
【篇三:我眼中的长征作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每当我读起毛主席这首气势磅礴的七律《长征》的时候,眼前总是会浮现出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的整整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被迫离开了原来的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那个特定年代创造出的英雄壮举,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以世所罕见的艰难困苦铸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象征。在漫漫长征路上,不仅有枪林弹雨,还有急流险滩、雪山草地,更有饥饿、寒冷、疾病等等难以想象到的困难。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面对各种险恶的环境,红军广大干部战士表现出了压倒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靠着英勇牺牲、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红军不断的冲破了一道道敌人的封锁,越过了一道道自然界的艰难险阻。终于胜利突围出了敌人的包围圈。于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大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今天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的长征。走在新长征路上,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把长征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变成推动我们祖国各项事业发展前进的巨大力量。作为一名新时代中学生,我们要把长征的精神当作学习的动力,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大好时光,刻苦学习、全面发展成为新时期祖国发展的栋梁之才。
同学们,努力吧!让我们重踏长征路,弘扬长征精神,努力拼搏,为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四:我眼中的长征】
1934年10月,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在小学的品德课上,我们就学过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当时我的品德老师就告诉过我们,品德在初中会变为3门学科——历史、政治和地理。她说,我们上初中学历史后,还会更加深入透彻的学习红军长征的起因、经过、结果。那时的我们,都很期待这一天的到来,因为我们觉得红军的精神是伟大的,是无私的,是不怕苦的。
接下来,我来讲讲长征中那些能体现出红军精神的小事。
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虽然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却体现出了红军战士们不怕苦、坚强、无私和热心的精神。当然,小红的精神也值得让我们去学习。当她的粮食被冲走后,她大可以去向战友们要,她是一个小女孩,她的战友们也一定会很慷慨的分出自已的一部分粮食给她。但她并没有这么做,她宁愿自已挨饿,也不愿意去问战友要粮食。或许你会觉得她很蠢,但这恰恰体现了她对战友的关爱。至于那位伤员,小红没有抛弃他,而是尽心尽力的照顾他,体现了她负责任的精神。一个小孩子都有如此伟大的精神,可想而知,我们的红军有着怎样的精神。
红军有些精神是我们学不来的,但我们要学会去学习。红军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精神向导!
【篇五:我眼中的长征】
翻开中国历史的长卷,你会发现有一段伟大而悲壮,艰苦而英勇,如史诗般的一抹朱红,这就是长征,是党的历史上将永远被载入史册的重要事件。
“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是啊,长征苦,但是也正是苦,造就了她的伟大和悲壮,造就了中国人血液里的大无畏战胜困难的精神。
如果你在中国地图上细细描出长征的路线,你一定会大吃一惊。谁会相信有人能徒步穿过这些几乎是中国最险恶的地方?沼泽,他创造了"绝望",让红军战士陷进去就再也出不来;雪山,他创造"虚伪",不断呼喊在雪中、一脚深一脚浅行进的战士坐下来,但谁知坐下去,就起不来了;急流,他创造"恐惧",仗着他高人一筹的地形,一次次用浪花击打战士们心中的碉堡……饥饿、疲劳、恐惧、绝望一切困难,一次次试图击垮中国共产党人,但他们失败了。中国红军战士仍从沼泽中爬起,抹掉泥巴,仍从雪上站起,不惧寒风,仍从浪上飞渡过,晒干水渍,我们仍高唱着共产主义之歌向前进,准备拯救中国。这是长征的伟大,但同时她也充满了悲壮,许许多多优秀而年轻的无产阶级战士为了战友能多吃一口粮,为了战友能够生存下去,不惜奉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长征也向世界展示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中国政府再也不是那个只会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无能政府,取而代之的是一支新的、能战胜一切困难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队伍。他们传承了许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吃苦耐劳,坚持不懈,永不言败,不畏艰难……同时这又是一支革命意志十分坚定的共产党人队伍,战斗力更强的队伍。长征是悲壮的,但长征也是一次严峻的考核,她为党选出一支真正优秀而精炼的革命队伍。
这就是我眼中的长征,悲壮而伟大的长征。她让我们真正认识红色,是血液的颜色,是钢铁的颜色,是革命的颜色!
【篇六:我眼中的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主席的这首气势磅礴的七律《长征》是我最喜欢的。因为红军长征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更因为长征精神在我心中闪耀着金色光芒。
看,泸定桥下水流湍急,汹涌无情!敌人的枪弹更是疯狂而残忍,但战士们并没有因此害怕、退缩,鲜血染红了一根根乌黑、冰冷的铁链,他们仍是前进、前进……终于他们登上了对岸桥头阵地,消灭了全部敌人。
听,在无边的草地上,老班长用和蔼的声音叫小同志把鱼汤喝下。他们的粮食已经断了好几天了,菜地里的野菜也已被挖尽!饥饿,像一只只无形的怪兽,随时吞噬着战士们的生命!老班长用一根生了锈的鱼钩,好不容易钓到了一两条小鱼,用它煮成鱼汤给小战士喝,自己却没舍得喝一口。在其他战士走出茫茫草地的同时,他却永远倒下了!
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那些英烈的背影也已日渐模糊。每当想起这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我依旧会热血沸腾,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中的光辉篇章,红军长征被誉为地球上的红飘带。他们的英雄气概,他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为世人谱写了一曲气贯长虹的英雄赞歌。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长征的事情。有时学习就像长征,它以“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激励我们,使我们进步。为奥运备战的运动员们就像在长征,面对着“敌人”,他们总是很冷静的,用自己的毅力和实力,获得辉煌的成就。生活就像长征,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一次次的艰苦挫折,不屈不挠,勇往直前。让我们永远铭记红军长征的历史,继往开来,在社会主义新“长征”中建功立业!让长征永远在我们心中。
【篇七:我眼中的长征】
悠扬的笛声阵阵,是我正在吹奏竹笛曲《小八路勇闯封锁线》,乐曲描写抗日战争时期,机灵勇敢的小八路骑马送一份紧急情报,冒着炮火穿越敌人的封锁线,与敌军的战斗中负伤下马,坚强聪敏的少年英雄又重上战马完成送信任务的英雄故事。
笛声激扬奋进,鼓舞人心,那使我想起了红军的万里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浪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用他如椽的大笔和包举宇内的诗情,为我们勾勒出当年的长征景象。“飞夺泸定桥”,“抢渡大渡河”,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一系例的计划,一长串的征途,这万里长征使我感慨万千。
长征是中国军事史上一次悲壮的大转移,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在两年中,红军长征转辗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他们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出的英雄史诗。
身为新时代的共青团员,我对长征的了解认识大多来至于影像和文字,支言片语,零零碎碎。二万五千里长征,有金戈铁马、硝烟弥漫,更有不为今人所知的艰难卓绝和黯然死亡,红军战士吃的苦是我无法想象和描述的。红军战士用流血牺牲换来今日之太平盛世,让我明白社会的进步来之不易,知道和平的珍贵和战争的残酷。
近年来不断有人重走长征路,那长长的路程激人奋进,给人予勇气。雪峰依旧,铁索犹寒,我领略长征的气魄,感受长征的精神,捕捉长征的灵魂。在我心中也有一条长征路,那是一条庄严而又充满希望的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今我们的祖国日新月异,生机勃勃。我们将铭记长征精神,不辜负青春,不辜负理想,不辜负我们所处的时代。
努力吧少年!
【篇八:我眼中的长征】
第一次听到“长征”,是幼儿园时听阿婆讲故事。故事里的红军为了打破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在毛泽东的指挥与领导下,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的根据地,举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儿时眼中的长征,是革命故事。
年幼不懂事的我不好好吃饭,挑食。奶奶经常批评我,说当年长征路上因为饥饿和缺少衣物很多红军冻死有雪山上。那时候我眼中的长征,是毛泽东的诗句

扩展阅读文章

演讲稿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演讲稿推荐文章

演讲稿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