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小牙上学记6篇
姜小牙上学记篇(1):姜小牙上学记读后感
【篇一:《姜小牙上学记》读后感】
一收到作者北猫的《姜小牙上学记》之《我的变形记》,我立刻被主人公姜小牙活泼开朗的性格所吸引,忍不住一口气读完了,由刚开始对他乱花钱的担忧,到后来对他勤俭节约、募集捐款的点赞。
这是一套适合0-6岁儿童阅读的注音、全彩、美绘读本,是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是以日记体的形式呈现给孩子们的,作者捉住6岁小孩子的性格特点,通篇以对话的形式展开,一日一事,一问一答,自然活泼,避免了冗长拖沓,小孩子一拿到这本书就会爱不释手,绝对不会出现读会儿显得不耐烦的现象。已上三年级的儿子一看到书的封面,马上被小牙的两颗大牙逗乐了,再一读里面的文字,直接就拔不出眼来了,什么也顾不得了先读完再说,读完后很庆幸自己不是原来的姜小牙,而且为转变后的姜小牙松了口气。
《我的变形记》以“姜小牙是一名有钱人家的孩子,他有爱花钱的坏毛病”这条线索展开,小牙问爸爸要钱买零食,爸爸谎称破产了,小牙成了穷光蛋,识破爸爸骗局,又成了大富翁,后参加电视台《交换身份》节目,亲身感受了山区小学孩子们的生活,尤其亲眼看到同桌孙二娃的困境,他惊呆了,这时他精神上收到了洗礼,行动上来了三百六十度的大转。
【篇二:《姜小牙上学记》读后感】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本书,书名叫《姜小牙上学记》。
这本书主要讲了姜小牙有一个乱花钱的坏习惯,一直向爸爸要钱,让同学们吃、喝、玩、乐。为了让姜小牙改掉坏习惯,爸爸骗姜小牙说家里破产了,还把他送到了山区,让他感受山区的贫困生活。后来,姜小牙改掉了乱花钱的坏习惯,成为了一个有爱心的好孩子。
读了这本书,让我懂得了,我们要养成勤俭节约、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篇三:姜小牙上学记读后感作文】
我最近看了一本儿童小说《姜小牙上学记》,这本书是以姜小牙的日记形式展开情节的,记叙了姜小牙一年级的有趣故事。看了姜小牙的故事,我又回忆起我上一年级的情景,发生过好多和姜小牙一样的事情,也遇到过姜小牙一样的问题。现在我上四年级,而姜小牙就像隔壁一年级的小学弟一样淘气、有趣。
姜小牙通过班干部竞选,交了好几个好朋友,其中最好的要数米小圈了。提到米小圈,这套书的兄弟篇《米小圈上学记》中的主人公,这两个淘气小子一样,在课内课外搞了许多令人捧腹的事情。一次姜小牙为了挽回没背会古时的面子,向老师夸下海口,要七步成诗,于是就有了这首诗:“窗台有盆花,掉到楼下了,大事不好了,有人砸到了。”哈哈大笑之余,你是不是觉得这个人物太真实了,谁敢保证在小的时候,诗兴大发的时没作过这样的诗呢!这个小子太幽默了,他给这个班级带来多少欢乐呀,这样的人走到哪儿都大受欢迎。要是我们班也有这么一个’笑星‘该多好,课间同学们不知有多轻松呢,哈哈大笑才是最好的放松方式。
姜小牙的同桌郝静,正如她的名字一样文静、内向,有点和我的性格相似。看了她的故事,我觉得我也应该活泼点儿,融入到集体当中,做大家都喜欢的可爱女生。这是姜小牙写的日记,他的日记就是他的上学记,我以前没有写日记的习惯,其实,像姜小牙一样养成记日记的习惯是多么的有必要啊,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上学记了,每个人的上学记都独特、另类。
妈妈有话要说:这是一套注音读物,上小学的孩子都可以自主阅读。本来觉得女儿已是小学中高年级,这类书有点不适合她,没想到她却很感兴趣,常常读得哈哈大笑,她那过瘾的大笑似乎也感染了我,忍不住也去翻翻,太有意思了,怪不得孩子喜欢,太贴近生活。往往能打动人的事情就是我们身边的小事,生活中熟悉的事儿都可以是作文的好素材,这也提醒女儿,看似平凡、普通的人和事,最接地气,也最容易引起共鸣。
姜小牙上学记篇(2):米小圈上学记读后感
【篇一:《米小圈上学记》读后感】
之前,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米小圈上学记》,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一天老师叫同学们写作文,题目是《假如我有时光机》。老师先让邢铁说,他说:“如果我有一部时光机,我要飞到期末考试,然后我把卷子拿回家做,这样我就可以考100分了。”老师又叫米小圈说,米小圈站起来说:“如果我有一部时光机,我一定要去看一看我有没有成为画家。”老实说:“只要你努力,一定会成为画家的。”“啊!一定会?”米小圈惊讶的说,因为米小圈最讨厌画画了。呵呵!
看到这里我在想假如我有一部时光机,我也要飞到未来看看我有没有成为歌唱家,为大家唱我自己喜欢的歌。这是我的梦想,我会为我的梦想而努力加油的。
【篇二:《米小圈上学记》读后感】
最近,我看了一本非常有趣的书,《米小圈上学记》。这本书我特别喜欢。放学一到家,我就捧着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看到有趣的地方我都忍不住地哈哈大笑,有时笑得我肚皮疼。妈妈说我看得着魔了。
我觉得书中的米小圈的很调皮,鬼点子也很多。有一次,米小圈的英语考了0分。怎么办呢?米小圈愁眉苦脸地想怎样能度过难关,这样的分数让妈妈见了,还不得皮开肉绽。突然,米小圈想出了办法。他跑到爸爸身边,神秘地说:“老爸,我给你说个秘密,这可是我们男人间的秘密,绝对不可以告诉妈妈。怎样?”这话引起了爸爸的好奇,老爸立刻爽快地答应了。米小圈凑到爸爸耳边小声地说:“老爸,我英语考了0分”老爸一听,皱着眉说:“呜呜呜——不争气的儿子呀!我上当了!”瞧这个调皮的米小圈,把爸爸都给忽悠了!
书中还介绍了个胖乎乎的小男孩铁头,铁头是米小圈最好的朋友,他特别爱吃,见了什么都想吃一口,就像懒羊羊一样。铁头不爱动脑筋,他只知道3+4=7,却不知道4+3=7、铁头跟米小圈一样,考了0分。铁头爸爸看到分数,生气地说,下次再考不好就把铁头打成照片。那还不把铁头打扁扁啦!
米小圈的故事有很多很多,你也可以去看看这本书,非常有趣呦!
【篇三:《米小圈上学记》读后感作文】
今天,我读了一本《米小圈上学记》,我明白了写作文其实很简单,爆笑作文、最新作文还可以这样写:里面写了很多让人笑破肚皮的故事,特别是米小圈、姜小牙、李黎……几个主人公特别表现出了作者在写作文的时候只是按照自己的想象和搞笑语句来编制成的这本书。
在《米小圈上学记》中,米小圈刚开始还想上幼儿园,因为幼儿园可以玩玩具,还不用写作业,更重要的是还有一位美丽的老师,他上一年级的时候,又遇上了一个美丽的老师,这让他喜欢上了一年级,在一年级中又认识了好多同学,有姜小牙、李黎……发生了搞笑的场面,突出描写了米小圈他那玩皮淘气的性格。有时跟着姜小牙也会吃苦,因为姜小牙有时还骗米小圈,姜小牙有一个爸爸叫姜大牙,因为他爸爸的牙特别特别大,可以说是超级大,所以他爸爸才叫姜大牙。你肯定想知道米小圈为什么会起这样一个名字呢?因为他刚出生的时候还没起名字,他就爬到桌子上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一个小圈,所以就叫米小圈。
这本书中,我知道了,作文也是这样,只有写出了令人感兴趣的事才能引起别人的好感。
【篇四:《米小圈上学记》读后感】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米小圈上学记》。书里讲的是一个活泼、搞笑的小男孩米小圈,他和我一样是个一年级学生。他有好多朋友,最好就是姜小牙、铁头。
米小圈喜欢写日记,他写的每一篇日记都超级搞笑。
米小圈还是个画画天才,但他并不爱画画,他愿望是成为一个卖冰淇淋的老奶奶,那样他就能天天吃上冰淇淋了,可是他爸爸却想让他将来能成为一名大画家。这就是米小圈给他爸爸画的画,他妈妈本来也想让米小圈给她画,可是一看这副画,就吓得逃走了。
米小圈有时候会写出一些搞笑的话。有一次,他爸爸对他说:“如果我来钓鱼,你妈妈来做鱼,那你来干什么?”米小圈说:“我当然是负责吃鱼了。”
米小圈想成为一句少先队员,但是老师还是没有批准他。我觉得米小圈虽然现在不是少先队员,可是,他既爱写日记,又为了成为少先队员,迫不及待地寻找有困难的人去帮助他们,将来魏老师一定会批准他加入少先队的。
【篇五:《米小圈上学记》读后感】
去年,妈妈带我在平湖的新华书店里买了一本叫《米小圈上学记——大自然的秘密》的书。我一看就喜欢上了,就叫妈妈在网上把这一套书都买齐了。
《米小圈上学记》是一套如此特别的日记,它以漫画和日记的形式描写了一个特别“倒霉”的小男孩米小圈和一群特别可乐的小学生的趣事。其中一本《新同桌的烦恼》里讲了这样一件有趣的事:开学第一天,米小圈来到学校,发现教室里一个同学也没有。他等啊等啊,等了二十分钟还没有一个同学来。米小圈觉得很奇怪。这时,一年级五班的老师带来了一群叽叽喳喳的新学生,告诉米小圈二年级五班已经搬到四楼去了。原来米小圈已经上二年级了,他还在一年级的教室里等。结果米小圈又迟到了,被班主任魏老师狠狠批评了。呜呜呜!米小圈真是够粗心的。还有一本《好朋友铁头》里又讲了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有一天,米小圈班里的同学铁头失踪了,后来大家才知道,原来铁头走错了教室,在四班的教室里上了半节课才发现这个不是自己的教室。铁头不好意思地溜出四班的教室,回到自己的教室。同学们都快要笑疯了……哈哈哈哈……
听了我的介绍,不要以为这一套书只讲有趣的事,也讲一些有意义的事。有一天,米小圈、姜小牙、铁头在森林植物园的坦克里发现了一个全身长满毛的小孩子,叫毛孩儿。因为他长得特别,所以坏人总想抓住他去赚钱,他就躲在森林植物园的破坦克里。米小圈他们几个知道毛孩儿是个孤儿后,就一直偷偷帮助他。米小圈过生日的时候,他和几个好朋友还把他们最喜欢的蛋糕省下来,留给毛孩儿吃。后来他们班的班长知道这件事以后就告诉了班主任,班主任魏老师又把这件事告诉了班里的同学,大家知道后都拿出了自己的玩具、书包、铅笔、尺等很多东西捐给毛孩儿。后来,电视台的记者也知道了毛孩儿,把毛孩儿送进了儿童福利院。毛孩儿终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读完了《米小圈上学记》这套书后,我想对米小圈说几句话:“米小圈,谢谢你,让我感受到了帮助别人是多么快乐的事情。还让我明白了,做错了事,只要努力改正,就还是个好孩子。”
【篇六:《米小圈上学记》读后感】
米小圈上学记是一本日记,看看只是一篇朴实的日记,但他有一股神秘的力量,让你我他爱上写日记。
米小圈上学记是一位笔名叫北猫的男作者写的,他的原名叫刘志刚。
米小圈是本书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淘气机灵的孩子,画画是他的“爱好”,就比如他的名字,很小很小时画了一个圈,他的名字就产生了,他想,如果自己画的是一只鸡,那他的名字不成了米小鸡。
理想也是独一无二的,说什么要当买冰淇淋的老奶奶,因为这会有吃不完的冰棒,他的好朋友姜小牙,竟然要娶莫老师为妻,听着就让人慌,这就是神秘的他。希望你也能够细细察赏。
【篇七:《米小圈上学记》读后感】
妞的好朋友妈妈推荐《米小圈上学记》。等她们一看完就迫不急待的借来看,妞才用了两晚上就把四本全给看完《米小圈上学记-我是小学生》、《米小圈上学记-耗子是条狗》、《米小圈上学记-瞧这一家人》、《米小圈上学记-好朋友铁头》。
这套书给现在的妞看,两晚上看完四本确实是没有压力。此书是专为低年级量身创作的拼音读物,字的行间距拉得还蛮开。很有技巧的叙述并附着好笑的插图,用日记的形式描述了一个调皮可爱的主人公——米小圈,他是一年级学生,是个画画天才,但他并不爱画画,他的愿望是成为一个卖冰淇淋的老奶奶;他的好朋友-姜小牙因为想要成为少先队员,拾到了他爸爸落在床上的钱包拿到学校交给老师,认为这是拾金不昧等等众多让人啼笑皆非的事,生动地为大家展示了小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内容颇为搞笑滑稽。因为内容的丰富,妞甚至宁可舍弃看电视的时间,而躲到书桌台前看书,时不时的听到有格格地笑声从房内传来。这得有多大的魔力。书后还附有《北猫哥哥的日记魔法》,教孩子学会写日记,更是引导的恰到好处。
如果家中有个刚阅读起步或是刚学了拼音的孩子,此套书倒是值得推荐。
【篇八:《米小圈上学记》读后感】
在暑假里,我读了很多的课外书,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米小圈上学记》,这本书是“小屁孩”写的日记,在这本书里米小圈做出各种各样有趣的事……
有一次,上美术课,老师要求同学们画萝卜,米小圈心想:“这么简单,比白菜好画多了。”他第一个举起手来,兴高采烈地说:“老师,我画好了。”老师看到后说:“米小圈,我让你画萝卜,你画气球干嘛?”哈哈哈……
再有一次,米小圈穿了一双刚买的白色带金边的球鞋来学校。“听说踩了新鞋会交上好运哦。”不知道谁说了一句,结果他们班的男生每人都在米小圈的白色球鞋上踩上一脚。后来上体说育课时,体育老师说:“米小圈,你的灰色球鞋很漂亮嘛。”全班同学都笑的前仰后合。
还有一次,他们班办“头脑风暴大赛”,老师提问米小圈:“中国最长的江是什么江?”米小圈说:“长江”。老师又问:“那最高的山呢?”“高山”。全班的同学笑的差点背过气去。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米小圈很搞笑,和他们班的同学相处的也很好,每天都很快乐。以后我也要做个能给别人带去快乐的人,做个乐观的人。
【篇九:《米小圈上学记》读后感】
暑假里,我又一次欣喜地捧起我的《米小圈上学记》。而妈妈却在一旁大呼:“你都要读三年级啦,怎么还看一年级小朋友读的书呢?多看看妈妈给你新买的书吧!”
哎,妈妈,你不知道,虽然这本书适合一二年级的小朋友阅读,对于即将读三年级的我来说幼稚了点儿。但是,这本书可有趣了,不仅有趣,而且我还从中读出了许多感悟,难道你能说这不是一本好书吗?
《米小圈上学记》一书让我感受到了纯真与友谊。书中讲的是一个活泼,开朗又搞笑的小男孩米小圈。米小圈是个一年级的小学生了,刚开始他还想上幼儿园,因为幼儿园可以玩玩具,还不用写作业,更重要的是还有一位美丽的老师;他上一年级的时候,又遇上了一个美丽的老师,这让他喜欢上了一年级,在一年级中又认识了好多同学,有姜小牙、李黎……他们在一起发生了搞笑的场面,有时候和姜小牙一起,米小圈也会受苦,可是他一点也不计较,他总和他的伙伴们团结互助。我从中看到了一个顽皮淘气,但是又非常团结友爱的米小圈。他和朋友间纯真的友谊令我羡慕。
《米小圈上学记》让我明白写日记其实不难。这本书有一个特点,就是用米小圈记日记的形式写的。首先是米小圈自我介绍、名字的由来,然后是上一年级之前的心情,上学后在学校里和同学、同桌,还有和数学老师、语文老师、体育老师之间的故事、入队的故事,这些都是我们经历过的事情。书中北猫哥哥教了我们一个神奇的魔法:它可以帮你把童年永远留住。这个魔法很简单,那就是写日记,把童年都记录下来。我从中感悟到,其实我们一直害怕的写日记和三年级时将学习的作文一点都不难,可以像米小圈一样把生活中的一些见闻写下来,日记就有内容了。
《米小圈上学记》还让我朝着目标努力就能实现目标。米小圈想成为一名少先队员,但是魏老师还没有批准。于是,米小圈就迫不及待地寻找有困难的人去帮助他们。他想,这样魏老师一定会批准他加入少先队了。这个单纯的孩子让我明白了想要实现目标,我们必须要朝着目标不断努力,这样梦想就能成真。
妈妈,现在你知道我为什么会对这本叫做《米小圈上学记》的书这么爱不释手了吧!因为,它带给了我许多感动和感悟!
【篇十:米小圈上学记读后感】
小朋友,相信你和我一样,家里都会有很多的藏书中,那么这些书里面,你最喜爱的是那一本呢?什么你问我啊,那我告诉你,我最喜爱的书是——-《米小圈上学记》,你问我为什么喜爱这本书吗,那让我慢慢告诉你!这是一套优秀儿童小说,特别的形式,加上清新的形象,还有技巧的叙述,以及内在的幽默和美妙的插画,给读者非同寻常的审美享受的同时,也向读者展现了童心世界的真纯、灿烂,还给小读者们以成长的智慧和人生的快乐。作者是一位“80”后儿童文学作家,但对童年生命的艺术表现却是令人惊奇的。这就是我喜爱的那本书——-《米小圈上学记》!
这是一本如此特别的日记。一个特别“倒霉”的小男孩,一群特别可乐的小学生们上学发生的趣事,让我们想起了那个特别美好的童年。这本书讲得是一个叫米小因病的小朋友,和他严厉的老师、刁蛮的同桌、还有一些调皮捣蛋的小朋友们在学校和家里发生的故事。这本里有许许多多的好词好句,都会有红色的字来表示,让我们小朋友们看起来、记起来特别的简单,不费力气。这套书一共有六本:《我是小学生》、《好朋友铁头》、《耗子是条狗》、《新同桌的烦恼》、《自然小秘密》和《如果我有时光机》,我最最喜欢的就是那本《自然的小秘密》,让我从中学到了许许多多自然界知识,我爱死《米小圈上学记》了。
另外,这本书还是国内第一本日记体小说,这是一本能够让妈妈和孩子都十分愿意购买和阅读的好书,看了以后,能够让你不知不觉中爱上写日记。小朋友们,你心动了吗,快来和我一起看《米小圈上学记》吧!
【篇十一:《米小圈上学记》读后感】
我最近读了《米小圈上学记》这本书后,知道了米小圈很喜欢踢足球,可是他爸爸妈妈不上他踢球,鸡肉老师给米小圈他的爸爸妈妈说:“不要放弃,要坚持自己的梦想。”经过努力,终于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梦想像一块宝石很吸引人,但是很难实现,只有坚持自己的梦想,不能放弃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以前我很喜欢打篮球,可是一直都打不好,最终我放弃了。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做什么事都不能轻言放弃,要坚持。我相信只要坚持我的篮球梦想就一定会把球打好的。
梦想是起点,只有坚持才能到达终点。
【篇十二:《米小圈上学记》读后感】
我十分喜欢看《米小圈上学记》这套书,这套书共有六本。今天我已经看完了第四本:新同桌的烦恼。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米小圈升入了二年级,这是一个美妙的开始。更美妙的是米小圈终于离开了刁蛮的李黎,有了一个新的同桌徐豆豆。
徐豆豆是个特别逗的女孩儿,跟米小圈很像,他们在一起无比开心,同时也闯出一些祸端,可时间一长,米小圈发现还是李黎好,至少能阻止他去闯祸。
有什么办法能再和李黎做同桌呢?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同学之间应该团结,不能总闯祸,不能乱涂乱画,这就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
姜小牙上学记篇(3):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尊敬长辈
我曾经看过一本《米小圈上学记》的一册书。当我看到小硕皮和老顽童的时候,我突然知道了一个道理。
我看到第13页的时候,我才知道书上的米小圈的爷爷和奶奶都离开了人世他只有姥姥,我觉得他好可怜。当我看到28页的时候他的老爸说他还有一个二爷爷,他欢蹦乱跳的说要二爷爷来他家里玩。最后老爸同意了他。我觉得米小圈还是有点幸福的,可谁知道,二爷爷来了,米小圈收到的礼物只是一些山核桃,米小圈有点失望。他想让二爷爷给他买一辆德国进口的自行车,可是,二爷爷买不起这辆车,所以米小圈离他而去。
这几天,二爷爷都神出鬼没的。米小圈的秋实作文小学要举行帮助孤独老人。老师要求一二三四小组去帮助孤独老人。米小圈和姜小牙同学在广场上寻找孤独老人。他们看见一个捡瓶子的老头,以为他是孤独老人,就跑过去。姜小牙跑过去帮他一起捡瓶子,不巧,他正是米小圈的二爷爷。米小圈又生气又伤心的跑回家。这时我觉的米小圈又有点过分。
今天爸爸早早的起了床,他准备为二爷爷送别的。米小圈假装很高兴。但是二爷爷不知道去哪了?他们到外面去找他,看见他手上拿着德国进口的自行车。米小圈主动承认错误,二爷爷原谅了他,最后,米小圈给二爷爷洗了一次脚。
我们一定要孝顺爷爷奶奶,不要长大后悔哟!
姜小牙上学记篇(4):找寻我爱的书征文
【篇一:找寻我爱的书征文】
暑假,我看了《米小圈上学记》这本书,我觉得很搞笑。这本书是米小圈的日记,记录了发生在米小圈身上各种各样有趣的事。
米小圈和好朋友铁头、姜小牙要去还没有开放的植物园玩。看门爷爷不让他们进去,米小圈决定翻栅栏进去。因为他记得爸爸说过,有困难要克服困难;没有困难要创造困难,然后再克服困难。老爸评:“米小圈,学习上你怎么没有想到这点呢?”
米小圈的同桌徐豆豆非常可爱,妇女节的时候她非说自己也是妇女,要放半天假。后来魏老师给大家解释了结婚后的才算妇女,徐豆豆又说要结婚,而且是和米小圈结婚,把米小圈差点气晕掉。
米小圈不喜欢画画,可是他的爸爸非常希望他好好画画,将来能成为一名画家,特别特别有名的那种。那是因为他爸爸小时候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有名的画家,可是因为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纸,爸爸没能成为画家。爸爸希望米小圈能实现这个愿望。后来米小圈也喜欢画画了,他爸爸高兴地跳了起来。
看完这本书我也觉得写日记不是那么难的事情,我已经开始写日记了,我要坚持写下去。还有我觉得米小圈是一个很活泼、可爱的小朋友,我觉得他很快乐,我要向他学习,做一个快乐的人!
【篇二:找寻我爱的书征文】
书籍是我成长过程中最不可少的朋友。因为读书,让我从一个无知的小孩变成了一个富于思考的少年;因为读书,让我的视野由狭窄变得宽广。读书给了我无数的知识,读书,使我的成长更加丰富多彩。儿时的我爱读诗词。那时,我会懵懂地在李煜的叹息中凝神,在杜甫的忧忧思屏息,在陶渊明美好的桃花源中流连。
我最爱的一本(哈利波特),这本书告诉我们,爱可以改变一个人命运,爱是最深的魔法,也无法达到的境界。即使在最绝望的时候,也不要放弃爱与希望,它们可以超越死亡,着凉河岸,因为爱与希望比命运更加强大!回想起我平时生活学习的点点滴滴,在看看同龄人哈利波特,真是有点惭愧不如。还有一点让我最感动到流泪的一点便是在这本书里才真正表露出哈利波特与赫敏的真实友情。当他们在一起战胜了一切困难时,又发生了一些事,最后哈利波特已决定他要和姑妈一家人接着去找伏地魔魂器。罗恩和赫敏知道以后,他们就决定和哈利波特一起战斗,从这段中我读出了真正的友谊,那就是为了朋友为了拯救这个魔法世界,不息一切代价,这才是真正的友谊!
带着这份热爱,我在鲁迅笔下找出了悲凉与无奈,又不乏具有鲜明的搏击与坚韧。《呐喊》着刀光剑影与铁马金戈的荣辱兴衰,《彷徨》时却像一叶在怀想中沉湎的孤舟停泊在时间的岸边。带着这份热爱我似乎看到了萧红的故乡。六朝金粉,王谢侯府的秦淮,有太多的声色犬马,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钱塘,有太浓的绮丽繁华,只有那条呼兰河,如二泉映月的音符般汩汩流淌,历尽时间的考验依然环绕着那座小城。
书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魂魄,我爱读书,有了它的陪伴,有了它的牵引,才能让我在广阔的世界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向。
【篇三:找寻我爱的书征文】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书,我也不例外。在我的家里有很多书,但我还是希望妈妈能每个星期天陪我去图书馆。于是我和妈妈有个约定,只要我把作业认认真真的完成,妈妈就会带我去新华书店。
直到有一天,我在新华书店很不起眼的一个角落里,看到了《名侦探柯南》这一本书。记得好像在哪里看过,可是只看了一点点没有看完,心想今天我一定要看完它。于是我小心翼翼地从书柜里抽了出来,迫不及待坐在墙的一角看起来。不知过了多久,妈妈对我说天快黑了该回家了。可是我还没有看完,很不愿意放开那本书。妈妈看出我很喜欢这本书,于是对我说:那就买下它带回家慢慢看吧。当时我的心情可高兴了,在车上一路看到家,到家吃完晚饭就躺到床上看。突然妈妈来告诉我该睡觉了,我看看时间九点,我快速地洗洗睡觉。等妈妈他们都睡着了,我偷偷把灯打开继续看我的书。不知不觉的就看结束了,一看时间快凌晨一点了。读完以后我不禁开始崇拜书中的主角——江户川柯南。我相信他绝对是另一个福尔摩斯。
这书的作者是青三刚昌,故事里的柯南是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名侦探。其实他的原名叫工藤新一,因为无意间看到两个黑衣人进行非法交易,被黑衣人发现并抓住了,逼迫他吃下犯罪组织新研制出来的毒药。虽然很幸运没有被毒死,可是他醒过来居然变成五岁小孩模样,担心被黑暗组织发现就改名叫柯南了。
柯南的生活中充满了奇遇,每一次他都能将复杂的案件分析的十分透彻,最终使其背后的故事真相大白。我想学习也要向柯南那样,要多动脑,勤思考。遇到困难要沉着冷静,勇敢面对。发现问题要用心观察,学会发现细节。
【篇四:找寻我爱的书征文】
高尔基说过:“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书是精神的食粮,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书,例如漫画、小说、散文……而我最喜欢的书是沈石溪写的动物小说,其中的一本叫《狼王梦》的书我尤为喜欢。
这本书是我暑假在图书馆看书时无意中看到的,当时图书馆里没什么人,我一人在书架上浏览,突然看到这本叫《狼王梦》的书,觉得书名挺有意思的,便走过去拿过来看看。这本书前半篇讲的是紫岚、黑桑这对狼夫妻策谋要夺取儿狼王的宝座,但最后黑桑却死了。后来紫岚生下了五只小儿狼崽,它一心希望能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狼王。当我看到紫岚在努力培养孩子时,一个接着一个无辜死去时,却听到图书馆要关门的铃声,啊!书还没有看完啊,怎么办啊!好可惜啊!
之后,总是没有机会再去图书馆了,我便想让妈妈帮我把这本书买回来给我看,因为书里的内容实在太吸引我了。可是,我们去了很多家书店,总是没有货,我都快要放弃了,可是一次无意中我在仙林的大众书局里看到了这本书,为了怕别人把它买走,我一直把书拿在手上,直到妈妈出现。当妈妈帮我买好以后,我拿到书时,才放心里的不安,但同时我的心里也是兴奋和高兴的。
回到家,我马上一头扎进书房看起书来,不知不觉两个小时过去了,我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紫岚的母爱是多么的伟大啊!整本书看完后,我了解了为什么我的很多同学都喜欢看沈石溪的书了,回为他写的故事内容生动精彩、而且他把动物的每个动作、心理思想都表现地淋漓尽致,细节描写无一不到位,真是让人越看越想看啊!
我爱书,书籍就像一片大海,我就是鱼儿,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而我更希望在这海洋中有更多的鱼儿遨游其中!
【篇五:找寻我爱的书征文】
“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我漫步者时间的回廊里,寻找我爱的书。
《童年》—一本高尔基的著作。阿廖沙四岁丧父,他的童年是在外祖父家度过的。外祖父喜怒无常,经常打骂祖母和阿廖沙。有时还会把阿廖沙打的失去知觉,我为他心痛!大舅为了取乐,把烧红的顶针放在瞎眼的格里戈里的手中,我热泪盈眶。二舅雅科夫竟残忍地将老婆无端地折磨死了,我义愤填膺……。
我很敬佩阿廖沙,在如此残忍的家庭环境中活了下来。这得需要多么强大的生命力啊!并且他还亲眼看见后父用腿踢他母亲的胸脯,妓院的门房抓住一个女人的双腿,如拖死尸一样,拖到人行道上。但是阿廖沙并没有被恶势力与黑暗的丑闻所压倒、毁灭。他又顽强的站了起来。还是他成为了一个坚强、正真的人。
我还很佩服阿廖沙的外祖母。她将生活的知识与思想传给了阿廖沙,还有些孩子气、幽默。不像一些大人那样粗鲁,反而,她还是一个慈祥,温柔的人。对待阿廖沙很好,会给他讲故事、编故事、会唱歌。
俗话说得好“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扑向书的海洋,我遇见了许多真心“朋友”,并且我将一直寻找,让我的“童年”充满幸福。
【篇六:找寻我爱的书征文】
书是我们大家的好朋友,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看的书。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本叫《名人传》的书。它的作者是罗曼·罗兰写的。这本书中写了三个世界上远近有名的人物。第一个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另一个是意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开朗基斯;最后一个是俄罗斯名作家托尔斯泰。
在这本书中,最令人感动的就是贝多芬,他是音乐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亲发现了,可是,他的父亲并不是一个好父亲,他的父亲经常让贝多芬练琴,根本就不管他的感受,有的时候还把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关在一个屋子里,这一关就是一整天,他的父亲经常用暴力逼他练琴,贝多芬的童年十分悲哀。
贝多芬的母亲早年去世了,父亲是个酒鬼,这些在贝多芬的心里,深深的划上了一道伤。但是,贝多芬由于天分和勤奋,很快成名,但在这时不幸的事发生了,贝多芬的耳朵聋了,这对一个音乐家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但是贝多芬通过自己的努力还是成功了。
在人生的道路上,有许多的不测,贝多芬他就能够打败它,贝多芬用自己的努力战胜了困难,所以我们也一定可以的!
这本《名人传》教会了我许许多多的道理,他教会了我贝多芬的坚强,教会了我米开朗基罗正面面对困难,教会了我托尔斯泰的诚实和不屈的精神。在《名人传》这本书里的人,都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学习他们所有的品质和精神!
【篇七:找寻我爱的书征文】
五月,阳光正好。在这大好时节中,我在茫茫书海中遨游,只为找到一本我喜爱的书。
当我手中拿着这本书时,不禁低头沉思:我为何会在茫茫书海中选中它?端坐在那里,一种莫名的缘分油然而生。我想我要找的就是这本书吧!
捧着于丹的这本《趣品人生》,轻轻翻开扉页,如饥似渴地读起来,正如高尔基所说的:“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我仔细地阅读着,心中细细品味这本书的魅力。
作者于丹为什么想和我们谈一谈生活方式呢?为什么想在现在说一说古人的闲情雅致呢?不是让我们拿出大把时光去浪掷,不是为了让我们放弃理想和目标,而是希望我们在实现理想的同时,不要丢失生活的乐趣。于丹在书中带领我们体验古代名士的生活,对一张琴、一壶酒、一盏茶,于闲适间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觉。于丹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来描写一些看似平淡的故事,其实也是在讲述人生:生活一点也不复杂,很有趣,也很美好。
我们今天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呢?人生的路很长,幸福在今天似乎变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缺少意趣与闲情的生活方式,往往会让我们在忙碌中失去快乐和平静,越来越烦躁。快乐地生活,是每一个人都向往的,是每一个人都在找寻的。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能够使生活变得美好的生活方式,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值得去尝试。但照搬古人的生活方式是愚蠢的,古人的那种快乐地面对生活的心境,才是我们要追寻的。只要学到了古人的那种心境,无论在什么环境中,我们都能感受到生活的快乐,体会到生活的美好。
合上书,我觉得我们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它需要我们睁开眼睛去看,用心去体会,用行动去创造。只有懂得生活的艺术,快乐地迎接每一天,才能成就一个有“趣”的人生。
【篇八:找寻我爱的书征文】
从小到大,妈妈帮我买过很多书,小说、诗歌、童话、科普读物各种类型各式各样。不过,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命运——束之高阁等待被我发现。我常常在不经意间,拿出一本书看地津津有味,爱不释手。每本书都承载着我的回忆。
但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时,我决定寻找我最爱的书。也许,我该从小说找起,侦探悬疑,青春懵懂,本本引人入胜。于是,我来到了书架前,细细品味。《棚车少年》的探险经历,《福尔摩斯探案集》中严谨细致的推理,都让我身临其境,忘记了时间的存在。哦,每一本都同样精彩。
或许我的方向不对。诗歌,对了!或许诗歌是我的最爱。优美的语言总能把我带进如画般的场景里。但是这也为我的选择造成了困难:《月亮里的老太婆》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可真挚的情感,俏皮的内容却让我很喜欢。《唐宋名篇》古诗词的语境使我享受,可是总会遇到一些难懂的内容,成了我享受的障碍。唉,下面只好向童话进发了。
童话世界里,可爱的东西应有尽有,梦幻的场景数不胜数。只可惜种类繁多,结局却大同小异,现在看来,真是没什么新意。可是当初,我也看得如痴如醉。妈妈想送给其他小朋友,我也是这也不行那也不给。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类的起源,动物的生存环境都是我想要探知的奥妙。我的书架也被科普类书籍占据了半壁江山。《昆虫记》、《小牛顿科学实验馆》、《课本里学不到的科学》、
姜小牙上学记篇(5):熊兄弟上学记
在一座奇妙的森林里,有一个美丽的村庄。村庄里有一个可爱的家庭“熊家庭”。熊家庭里有一对孪生兄弟,哥哥叫熊大,弟弟叫熊二。它们俩长得一模一样,连它们的爸爸妈妈都很难分辨出谁是熊大,谁是熊二。
该它们上学的时候了,熊妈妈就送它们去了森林妙妙学院。上学后,很快就出现了有趣而尴尬的事。开学第一天,数学老师点名发练习本时,熊大领了本子后,轮到熊二上来领本子的时候,老师发现又是“熊大”来领本子,老师就问“熊大”,你刚才领了怎么又来领啊,熊二对老师说“老师,老师”我是熊二啊!老师看看熊大,再看看熊二一下子都懵了。
中午,熊大熊二去打饭的时候,打饭的兔阿姨拿着喇叭对大家说:排好队,每人只能打一份。熊大打完饭后,到熊二打的时候,兔阿姨对熊二说:刚才说了每人只能打一份啊,你怎么又来打了啊!熊二连忙解析说:兔阿姨,我没打饭啊,刚才打饭的是我哥哥熊大啊。兔阿姨语重心长的对熊二说:小孩子说话不要撒谎,要做个诚实的好孩子。熊二很生气,但没办法,只能大声叫哥哥熊大,熊大听见弟弟叫它,马上跑过来问熊二,什么事,这时候,兔阿姨看见熊大和熊二一下子也懵住了。这是怎么回事啊;怎么俩个人长得一模一样啊;熊二对兔阿姨说:这是我孪生哥哥叫熊大,我是弟弟叫熊二。兔阿姨满脸惊讶对熊二说:刚才对不起啊!熊大熊二异口同声地说,兔阿姨,没关系,我们碰的太多了,早已经习惯了。
熊兄弟以后在学校肯定还会经常碰到像今天这样有趣的事情哦!
姜小牙上学记篇(6):何兆武上学记读后感
【篇一:《上学记》读后感】
近日,阅读了《上学记》,印象深刻。何兆武先生在《上学记》里,对最精彩的回忆留给了西南联大。那一代人成长在内忧外患的年代,学子的理想都很单纯,那就是赶走日本鬼子,建立民主的新中国。单纯并不代表没有生机,单纯也不是简单的代名词。建国后出身的人,特别是70后、80后,更是无法体会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和情怀。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理想,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历史责任。
从《上学记》一书中,我触摸了70年前我们中国学子的理想和追求。近百年来,伟大的中国人一直都渴望自由,渴望解放,争取民族的发展空间。有思想、有理想的人,越在艰难坎坷的环境里,越会振作精神,积极思考。像何兆武这样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我们这片古老而焕发活力的土地!
你说,能不使人感动不已吗?想想前辈们舍生忘死的付出,才换来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难道不应该更珍惜自己的生活吗?我们能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这更是一种来之不易的幸福啊!
【篇二:何兆武上学记读后感】
几年前就在书店看到过《上学记》,前段才买回,翻开后,就舍不得放下了。书是文靖女士根据何先生的口述撰写的,相当于口述自传吧。
以前也翻过两本口述史,启功和王统照二位大家的。不同于这两本书的是,《上学记》不单是讲自己的过往,先生谈了很多他对人生的思考,研究学问的经历与体悟——这就像老师上课时的“跑野马”,学生往往是顶顶感兴趣的。不只如此,先生的回忆,还注重细节,通过细节中揭示内蕴,见微知著,给人很多启发。
先生不为贤者讳,不溢美,不隐恶,不自我标谤,平淡超拔,令人肃然而生敬意。
撰述者文婧女士,其文字典雅而不生涩,富有美感,这都是令人满意的。经查,文靖女士是三联的编辑,难怪。
吸引我的,还有先生在其间读过七年、念了四个系的这所中国特有的大学——西南联大。先生自己就说过:“现在回想起来,那(西南联大上学)是我一生中最惬意、最值得怀念的好时光。”多少名人大家都从这里走出的啊!为什么这所简陋的学校能培养这么多杰出人才?我一直想弄明白,去年也翻过《精神的雕像——西南联大纪实》一书,多少解开了我的一些疑惑,但仍嫌不满足。再者,那些逝去的大师、名教授,他们的耿介与个性,也是我很感兴趣的。
先生独立思考,臧否人物,不从流俗,让人知道了许多鲜有人知的真实历史。如对吴晗、闻一多、冯友兰的评价,都不是我惯常看到的意见。
这本书很薄,才18万字,几天都可以翻完。从整理者的《后记》中,知道这本《上学记》还有姊妹篇(《上学记》只写到了1949年)——《上班记》,但先生认为目前不宜发表。我想,那一定是涉及到还活着的人——避免不必要的人事纷争的原因吧。
期待能早一天看到《上班记》出版。
【篇三:读何兆武《上学记》有感作文】
《上学记》是我进入大学以后读的第一本书,当时做了很多摘抄和笔记。我觉得虽然何兆武先生的大学生活与现今我们的生活之差很大,但是,有一些精神反而是岁月积淀越久,越显其光辉的。
本书是叙述体,分段铺叙的,所以我在这里简要列出我的一些摘抄和相应的想法。
(一)关于自由
——记者问道,为什么当时西南联大条件差,地不大,却培养出许多人才。
——回答:自由
当时的学生,都有各自的政治立场,政治自由。但当遇到分歧时,最多也就是辩论,没有过多的隔阂,哪怕是不同“信仰”的同学在住同一个宿舍,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是很融洽的。
同学之间都有自己的想法,且不会刻意去想要改变别人的想法,这种自由不仅是当局所给予的,更是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学生间相互的友谊给予的。而且,这同时也造就了属于当时联大的学术气氛。何兆武先生这里指出,人的创造力由求知自由、思想自由和个性发展组成,而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正真的第一生产力。虽然绝对的自由实际上是达不到的,但是他希望自由越大越好。
谈及教育方法,何兆武先生引申到——还是认为不要标准好,包括自然科学。“如果大家都按一个思路,科学怎么进步?包括爱因斯坦也不应成为标准,否则就永远也不可能超越他。”联大的教授就讲得很自由,但可惜的是,到了解放后,我们学习了前苏联的“五节教学制”,某种程度上,统一了教学标准,但也同时是缺了自己本身具备的教学特色。学生也可以公开反对老师,只要写出小字报贴在外面即可。当年钱穆先生认为传统文化都是好东西,而遭到中学生反对。
学术自由也非常重要。“学术的生命在自由。”有的教授怀有看似“惊人”的言论:周世逑认为孙中山对政治的定义不对;有些教授很会扯,甚于骂人:冯友兰在课上说胡适“沪市到二七年就完了,以后再没有东西”。但作为学生却喜欢听,因为这是他们的风格、兴趣之所在,有他们很多真正的思想。
有个小事件“政治系主任张奚若先生两门课我没选,不考试也不算学分,可我从头到尾听下来,非常受启发。”有些自由是很容易的,可以自己安排。学校中的课程不一定都是自己最喜欢的,这样,也许我们可以去选择一些我们想要的。
《上学记》中也有一段与图书馆相关的内容。联大有一个大图书馆,每个系也有自己的,这在战争时期相当难得。其实,就算是在现在,也不是能每个大学都实现的。那时联大的所有图书全部开架,学生可以自由的进入书库;对比解放后,即使做了研究员也不能进入书库,要看得在外边填条,且步骤繁琐。这里,可以对比一下美国的图书馆与中国现在的大部分图书馆,美国的可以直取所需,而中国的大多数图书馆对于重要书册不肯轻易外借。“书本来就是要看的,图书馆不是藏珍楼,完全没必要这样。”
【篇四:读何兆武《上学记》有感】
读何兆武《上学记》时,有两处印象很深,都是关于何炳棣的:一是历史系图书馆借书事,“他对学生总是盛气凌人。我们去借书,总是说:‘这个书不能借。’‘那个书不能借’”;一是留洋出国事,“那时候的学生不像现在这样都想着要出国,个别的也有,比如何炳棣,从小就一心一意想着怎么出国,现在也成名了。”在何兆武看来,何炳棣不仅为人严苛,而且非常功利。但是,在《吴宓日记》中,何炳棣却被许为有望青年,“其见解颇超俗”。而何炳棣也不负吴宓期许,在学术研究中颇有斩获,且在《读史阅世六十年》中回顾一生读书治学经验。我不懂历史,不敢评价这两位联大出身的历史学家在专业领域的成绩。我感兴趣的是由不同评价中体现出来的性情态度与价值选择,而这些差异是怎样丰富了西南联大的精神传统。
从何兆武对何炳棣颇有恶感的评价,可以看到,何兆武是个很随性的人,这一点与何炳棣非常不同,从何兆武青年时代的读书经历可以验证。西南联大时期,由于自由的学分制度,学生改专业非常方便。于是,何兆武由化学而历史,由历史而哲学,再由哲学而西洋文学,何兆武几度调整读书方向。再而后,由于母病、由于战争,何兆武并未完成他的研究生论文。在不断的调整中,虽然有朋友的启发影响,但是也与何兆武在青年时代关切的问题有关。由于战争的爆发,何兆武“希望探索历史深处的幽微”,以理解战争时代人的命运。但是,何兆武的性情是比较诗性的,他对意义的寻求远胜于对历史细节的关注。哲学的兴味一直吸引何兆武,而他最好的朋友王浩正是未来的哲学家。后来由于生病,也由于受到王浩的影响,认识到自己在哲学学习方面有不足,自己没有自然科学的基础,学哲学一定学不好。而作为哲学的近邻,文学这样一种意义方式很能满足何兆武对于意义的渴求。于是,研究生时代,病中的何兆武读起英国浪漫派,以求得精神上的会通,他对西洋文学的兴趣并不在研究。
至于何炳棣,从《读史阅世六十年》中的自述来看,他是一个理性而极具克制力的人。在刚进清华的时候,短短两三个月内,何炳棣就作了不少自我分析检讨的工作,质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所在。一旦认定历史,且在历史学习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历史就成为何炳棣终身努力耕耘的田地。而在历史学习中,何炳棣对于自己的阅读有非常好的规划,在老师指导下,大学时代的何炳棣即已形成一种研究性阅读的态势。在选修陈寅恪“隋唐史”课程时,何炳棣开始着手“唐代皇位继承”这种看上去非常没有意义趣味的课程题目。与何兆武随性的、寻求精神会通的阅读不同,何炳棣是以一种学术训练的方式展开他的阅读的。但是,你不能就此说何炳棣没有意义关切。何炳棣对于自己的长处与弱点自始即有非常明晰的判断:我的资质和训练不宜过于从事思想史的研究,必须长期在经济、社会、政治、制度、文化诸史知识达到合理最低必需的深广度以后,才有能力钻研思想史;否则势必陷于过空、过迂或过浅,只能看到表面、不能窥探思想流派的深层意识。
我不知道这两位历史学研究者在其专业领域各自高下如何不同,这个只能留给今后当代学术史研究的方家去讨论了。但是,由上述性情差异中我们看到清华大学及西南联大自由而丰富的知识传统对于不同个性学生的涵纳,这也是两位性情不同的历史学者在字里行间感怀于心的。
两本“读书记”不仅呈现了丰富自由的知识传统,我们还可以看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时代语境对青年知识分子的型塑作用。虽然在《上学记》与《读史阅世六十年》中,何兆武与何炳棣谈论了在时间与人事上几乎重合的一段生活,但是如果考虑到代际经验与潜藏其中的时代语境的变化,我们不能把分歧简单等同于性情方面的差异。
何炳棣1934年考进清华,完成童年时代第一志愿,开始一段充实的读书生活。何兆武则在1939年进入西南联大,初到昆明即被云南清朗天空撼动,也开始享受丰富又自在的青春时代。但是,1934年代与1939年代,时代环境在其间有很大变化。虽然1934年代前后危机已经显露,九一八、一二八、何梅协约等事件先后发生,刺激着知识分子的民族情感,北平学校学运开始高涨。但是,三十年代国民经济还是得到较大发展。特别是对于生活在清华园中的知识分子,战争之前的清华园时代是一段物质与精神上都很丰裕的岁月。清华校园中的知识分子大部分对学运持宽容但拒斥的态度,认为“学生还是应当以学业为重”。同样,对于正在形成社会认同的何炳棣来说,他“还没有为饥寒,残酷,绝望,鞭打出过信仰来”。所以,在对待“西安事变”等政治事件的态度上,他与左派学生的分歧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然而,1939年代的西南联大,由于绵延战局的影响,日常生活受到影响,国民政府无力扩充社会财富,相反腐败吏治为官员提供了敛财机会。此种情况下,一度由于抗战而消歇的学运由低潮转向高潮,并且获得许多青年知识分子的支持。对于政治,何兆武认为是非常肮脏而黑暗的东西,虽然因为民族情感和社会关切,他和很多学生一样参加签名、游行示威,但是他不参加任何实际的党派政治活动。即便如此,他的社会认同是和何炳棣相当不一样的。何兆武说,绝大部分青年知识分子都反对它,“它”指的是抗日战争之后的国民政府。一待内战结束,何兆武就从短暂蛰居的台湾回到北京。而何炳棣则由于在国外学业未完,并未回到国内,但是其中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对新政权的认同问题。何炳棣说,他在学生时代是有自己的政治立场的,对于1949年代的新政权他必有疏离感。
在时代转折的关头,对于“回来抑或离去”,何兆武与何炳棣都采取了“有目的之行动”。但是何兆武即将在新政权之下遭遇“未预期之后果”,被强行卷入他不爱参加但不能不参加的政治活动。我不知道在自由主义知识传统中成长起来的何兆武怎样审视他一生的选择与时代,而同样在这一知识传统中成长起来的何炳棣则庆幸自己逃脱了政治劫难,他对新政权下一度失控的泛政治化生活的批评与畏惧不言而喻。
所以,我期待着何兆武的《上班记》,想看到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
【篇五:读何兆武《上学记》有感】
“正值深秋,我们坐着古代式的帆船,每天天一亮就开船,天黑了就停下来,一路的景色美极了,令人销魂,我一生都没有享受过几次”。一九三七年为避日寇,十六岁的何兆武随父母返回湖南老家。十年后,先生回忆起返乡之旅仍是充满诗情画意。这样惬意的旅途,似乎可以象征何先生前半生的生活,虽然生在一个变乱频繁的时代,但他的内心始终是自由的、从容的、甚至是喜悦的。我在读《上学记》的时候,不止一次惊讶我们怎么会有那样一个时代,而在那个时代,何先生居然做成了一个幸福的读书人。
何兆武先生的回忆始终都是平静的,反倒是我们这些读书的后辈一次次地感叹、诧异。何先生的回忆就像一缕阳光,慢慢撕开了一个历史的口子,让我们得窥一个时代的缩影。其中有些细节,就像黑暗中被按响的钢琴,让人惊退一步,不知所措。比如,书中写到北洋军队的军歌歌词竟是“三国战将勇,首推赵子龙,长坂坡前逞英雄”;北洋政府的国歌竟是先秦无名氏的《卿云歌》:“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这真让人不知说什么好了。真实的历史氛围在细节上最容易得到呈现,这样的细节又仿佛是一个悖论,让读过正统历史教科书的我们不免目瞪口呆,废书长叹。
何先生在口述中反复提及的两个词语是“自由”和“幸福”,这似乎是何先生一以贯之的精神追求,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也是一种时代精神的折射,时代的高度和氛围往往印证在人的身上。翻遍此书,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发现当时的学校,尤其是西南联合大学,弥漫着我们想象不到的自由氛围。那时,教师的聘任不以政治信仰和学术见解为标准,他们上课也没有统一的教材,尤为难得的是,他们讲课近乎绝对自由,没有人要求他们应该讲什么或不应该讲什么。学生的权利也得到充分的尊重,“喜欢的课可以随便去听,不喜欢的也可以不去”。何先生在西南联大先后读过土木、历史、中文、外文四个系,现在想来真是不可思议。何先生有言:“社会要进步,学术必须自由,思想必须自由。”由此言得之,西南联大之所以培养出大批俊杰,自由的校园氛围是功不可没的。有自由,才有活泼的精神、不羁的思索和创造的激情,自由一旦遭到钳制,一切精神之花必然凋谢,更不用说结出创造的累累硕果。饱经风霜的何先生不无所指地说:“基于当时北京的环境,也决定了国民党控制力量天然的不足,乃至于意识形态的控制也往往流于形式,至于云南的联大亦是如此,幸运如此,才能有传承的自由学风,让各种思想在联大交融,以实践来检验,也是如此,西南联大在祖国灾难深重之时,却培养出了大批的栋梁之才乃至国内外的泰斗,但是建国后的五十年中却少有大家现,即便有,也是我们国内所公认,据我所知,目前真正的大家在国内外享有威望的还是民国时期培养的一批学子。”言之凿凿,令人不胜羞愧,后人思之,岂能无动于衷?
幸福究竟为何物?这一问题一直缠绕和折磨着年轻的何先生。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每一个时代的人都会有他们的答案。答案尽管可以不同,但是否去深刻地思考这个问题却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精神状态。在漫天烽火、战乱不止的民国时代,何先生和同学王浩热烈地讨论着什么是幸福。得出的结论是:“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觉得社会会越来越好,一个是自己的未来越来越好;幸福归根结底还包括精神上的。宗教的虔诚是不是幸福?简单的信仰也不能等同于幸福,因为它没有经历批判的洗练,不免流入一种盲目和自欺。幸福是圣洁,是日高日远的觉悟,是不断的拷问与弃扬,是一种通过苦恼的欢心,而不是简单的信仰。”何先生的幸福观已经上升到了哲学的层面,这样严肃的思考和真诚的探求,同样值得后人感佩。自由和幸福这些抽象的概念,最后一定是要沉潜到的人的内心的,最后一定是要人去体会的,离开了个人的体悟和验证,自由和幸福只会沦为宣传的工具和鼓动的标语。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消费主义疯狂地攫取人的内心的时代,在各种欲望的引诱下,我们已经不再关心自己是否幸福这样的问题了。这样的问题在红尘男女看来简直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我们生在一个安定的时代,内心却从未安定过,更谈不上在何处安放自己的灵魂。何先生是幸福的,因为他是一个智者,即使在战乱频繁的时代里,即使是在颠沛流离的处境中,他都不忘回归自己的内心。这样的境界和状态,我们只能高山仰止。《上学记》是何先生风雨人生的记录,更是我们今日反省的对照。历史犹如火车过隧道,它终有冲出黑暗的时刻,我们是车上的乘客,要始终坚信火车是一直向前的,即使暂时行驶在暗无边际的涵洞里,也要坐直身体,因为隧道已经将到尽头,前面就是漫山遍野的阳光以及耀眼的通向自由与幸福人生的路标。
【篇六:《上学记》读后感】
何兆武的《上学记》最大的特点是这本书不是他“写”的,而是由他口述,由一个清华毕业的研究生文靖记录整理的。这是我第一次看这种形式的书,怪自己读书少见识少,开始读的时候还以为何先生已经过世了呢。这种写法最大的好处就是读起来很轻松,读的时候感觉就像一个老人在充满阳光的书房里向你娓娓道来他生命早期的故事,很平易近人。
除了这本书的写作形式以外,何先生的《上学记》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主要有:
1、何兆武先生在这本书里展现的人生观。
我不避讳抬举自己的嫌疑,但是何先生的人生观确实和我的很像。比如,在政治方面,何先生对国共两党的评价,对政治人物的评价,对“运动”性质的区分,对政治的看法等等,都和我自己的看法相近;对人的看法方面,不以二元划分标准论人,不认为好人什么都好,也不认为坏人一无是处。人生没有绝对,事物没有绝对,2个小时的路走了7天不一定没有价值,军阀政府也有利于个人自由的一面。
2、尽管也会批评一些人和事,但何先生基本上没有抬举自己的意思。
按说这是应该的,但是在我看过的为数不多的回忆录里,何先生这本书几乎是唯一不抬举自己的。有的人写回忆录通过贬低周围的人和事来显得自己受了多大委屈多有理多正义,像章诒和的书;有人不怎么贬低别人,但总在抬举自己,像杨绛;也有人不抬举自己,只贬低别人,像张戎。从这方面来看,作为一本回忆录来说,何先生这本书很难得了。《上学记》讲给读者的是作者眼里当年的人和事,像个本分的讲故事的人,几乎没有褒扬自己的意思。
3、何先生对名利的淡薄。
何先生八十岁的时候,清华要给他办个祝寿礼。其实这种活动在学术圈并不少见,我也参加过(当然是作为观众)。一般是老头坐在大会主席台中央,一本正经地接受各色人等的当面称颂,一点也不脸红脖子热。说实话,这种活动总让我联想到西方的葬礼。有时候我也出于好心想替这些老学人找出这么做的正当点的理由——他们可能并不是出于自愿,无奈膝下徒子徒孙太多,众人抬轿把他抬上去,对徒子徒孙自己以后有好处……不管怎样,通过这类活动,一些人在我眼里本来挺高大的形象就此矮了许多。然而何先生不同。推辞不过清华,寿礼当天何先生锁上家门一个人扎到图书馆里过了一天。这手法很好地照应了何先生在书里提了不止一次的“把名字写在水面上”的人生态度。当然,这个寿礼的段子不是何先生自己讲的。
4、一些我从前不知道的小事情。
本来嘛,看回忆录性质的书主要出于对过去不了解的事情的好奇。《上学记》除了从特别的视角讲一些历史事件、风流人物以外,还有一些小事给我留下挺深的印象。比如,战时大城市的地铁可以供市民躲避空袭,这是之前我从没想到过的,看了何先生的书以后才想到为什么国家同意一些大城市不惜血本修地铁,看来也有战略方面的考虑。还有,第一次知道中国传统文人的形象是拉里邋遢不修边幅的,真不理解这些人。学问大跟不注意形象有什么关系呢?
除了这些印象深刻的地方,我还有一些感想。
首先,何先生兴趣广博,这我欣赏,但是正是由于何先生在就学阶段涉猎太广,以致缺乏坚持,加上其他因素影响,竟没拿到硕士学位。这可以很明显地从何先生在西南联大学习期间不断转系里看出来。先是建筑系,后来转到历史系,又转到中文,再转到外文,最后研究生肄业。何先生认为读书要凭兴趣读,这一点跟林语堂差不多,何先生的理由是人生只不过是“把名字写在水面上”,读书不是为了追求名利这些虚无的东西,读书是应该追求“peace、of、mind”。就“读书”而言,我赞同何先生的看法,然而我认为,读书除了“修身”以外,还应该“平天下”。个人的“peace、of、mind”在读书过程中是必要的,然而不应该是唯一的。作为有志于学的人来说,还应该通过自己的知识为社会谋福利。换句话说,读书之用,不应只是有用于个人心灵,还应有用于社会福祉。不然,只能算个“读书人”,不能算是“知识分子”。
其次,西南联大的教学情况,何先生也有批评,但他总的态度基本还是肯定,而我的看法则有所不同。据何先生讲,很多教授上课无讲义,高兴讲什么就讲什么,讲世界史的人一个学期连古埃及都没讲完,甚至有的教授高兴就来上课,不高兴就不来。在我看来,这是对学生的极度不负责任,也是极度的不“专业”。学生把学费交给你,你就应该尽心尽力授好课,“分内之事”一定要做好。况且,学问与教学水平并不一定是正相关,你学问又大又尽心尽力地教尚且不一定能教好,何况不认真地教呢?教授脾气耍在讲台上怕是耍错了地方了。
再次,对于西南联大的学生之所以杰出人才多,我的认识又进了一步。第一,在选材上,选了一批会读书的人,至少是智商上面没问题的人;第二,学生们大都背井离乡没钱也没玩的地方,这就有一个一心向学的氛围,促人进步;第三,教师里面大师多,即使教学上不行,也肯定能开拓学生眼界,这对学生成长极为重要;第四,也是我看来极重要的一点,跟今天相比,西南联大各个系学生规模都不大,大都是小班上课,老师与学生有很多深入交流的机会,这对于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激发是很有利的。
最后,作为一本老老实实的回忆录,能够在中国这种“有特色的”社会里面公开出版发行,不仅为关心中国的人们描绘了多幅有关过去的人和事的真实影像,也让我们这些对社会未来走向持有积极信心的人们更添一份乐观的理由。
【篇七:《上学记》读后感】
谢谢谢璞老师的推荐,让我又多读了一本好书。
这几天上班回来都会抽点时间看下《上学记》,没多久就看完了。这是一本小书,类似随笔,是何兆武老先生口述,文靖撰写,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主要是讲述何兆武老教授大学时代的一些人和事。书中谈论了许多东西,谈的最多的是关于幸福。
什么是幸福?何兆武老教授是这样认为的: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的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又是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是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腐败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在书的另外一处他又强调,幸福最重要的就在于对未来的美好的希望,一个是你觉得整个社会、整个世界越来越美好,一个是你觉得自己的未来会越来越美好。
这就是他的幸福观。他的幸福观是把个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起来,不光是觉得个人的前途是光明的,整个社会的前景也是更加美好的。当我把何兆斌老先生的幸福观与几个朋友分享后,他们有点不理解。
关于幸福,这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个人人生观的一部分。以前,没有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只是简单的想过,幸福是一种状态,必须是现代式,而不是过去式,仅此而已。至于什么是幸福,我没有想过,甚至没有想过能找个好工作、可以买房买车,这就是幸福。
这些年,整个社会对幸福这个词也很关注,经常谈到幸福指数。前段时间一部电视剧《幸福来敲门》又引起社会对幸福这个词的热议。我们谈论着自己的幸福观,有人说幸福就是幸福就是猫吃老鼠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这是一种网络说法,更多还是谈及自己的生活、事业、爱情、亲情等等。
我的幸福是什么呢?我想我应该思考这个问题了。这是对自己的负责。
【篇八:《上学记》读后感】
一向以出版人文社科图书著称的三联书店,前年推出了何兆武口述、文靖撰文的回忆录《上学记》。这本不算太厚的书,我花了两天时间一口气读完。读罢此书,让我认识到了旧中国教育的另一番景象,先前对那个时代模糊、平面的认识,一下子就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原来学可以这样上!书中的很多故事在今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有时候甚至近乎荒诞。但掩卷沉思,不免给我们这个时代太多的启发。
何兆武先生是清华大学教授,他学识渊博,博古通今。在历史学、哲学、思想史研究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树。他的英文底子很好,曾经翻译大名鼎鼎的《社会契约论》(卢梭)、《西方哲学史》(罗素)等学术著作。他翻译的这些西方启蒙思想著作,影响了无数的中国知识分子。然而,何老深居简出,低调做人,不喜欢喧哗,不喜欢抛头露面,更不会阿谀奉承,一味迎合时代。他讲真话,追求真理。在何老八十岁之后,三联书店整理出版这样一部《上学记》回忆录,在学术界、文学界,乃至整个知识界都很有意义。
学者出版回忆录正常的,也是值得鼓励的。可在我看的那些回忆录中,除了巴金的《随想录》外,还没有哪一部回忆录像这本书一样打动我的内心。我的灵魂被书中尘封的往事触动,我惊叹何老讲真话的勇气。讲真话似乎不难,真正写出来出版,我估计很多人有这样或那样的顾虑。何老给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民国,一个有呼吸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时代。
何老上世纪30年代在北平上小学和初中。当时虽然国民党统一了中国,但是那也只是名义上的。地方军阀割据的情况还很严重。比如北平就是奉系张作霖的天下。军阀大多没有什么文化,更没有什么鲜明的政治理念,他们只相信枪杆子,不怎么买国民党的帐。所以南方国民党的很多教育政策,到遥远的北平难以实施,国民政府对于北平的教育控制,可谓鞭长莫及。奉系整天想的是地盘和银元,对教育没有兴趣。这样一来,对于教育来说,可谓是得天独厚的机遇。总的来讲,在那个时代的北平,教育的质量是很不错的,并且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也大。在中小学的食堂,花很少一点的钱,就可以吃饱三餐,而且有荤有素。中学的主要课程是国文、英文、数学。由于国文大家都会,考试时分数差距不大,主要的竞争在英文和数学方面。这不免和今天的情况有点像。可是,那时候学习的课程比现在少,学生的学习压力也不算大。
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平的政治气氛空前紧张。但就是在国难之际,国民政府也没有放弃教育,学校开始南迁。学生和老师一起走,当然,有一些年轻的老师和学生投身行伍,加入到抗战一线的行列。当时南下的铁路线已经被日本鬼子切断,人们先坐船出海,然后在山东登陆,坐火车到汉口,再坐汽车到长沙,本来几天可以走完的路程,却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想象,那么多的人南迁是何等壮观的场面。用何老的话讲,1937年七七事变后是中国最大的移民潮。何老辗转长沙、贵阳继续念中学。在北平一个富足的城市生活长久了的人,在落后的贵阳,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就在大后方贵阳上中学的时期,何老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后来,何老到昆明,就读于声名显赫的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是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名校组成的。当时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忙于抗战,对这个在西南边陲的大学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太多政治形态上的管理。很多年后,从这所大学里走出来的毕业生,在文学、哲学、理学、工程技术方面做出了很多骄人的成绩。西南联大作为临时组建的大学,办学条件和抗战前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教室和宿舍都是泥巴糊的,吃的很差,还定量,师生吃不饱。学生除了上课,业余活动很少。此外,学校有一阵子经常遭日本鬼子飞机的轰炸。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都认真地学,老师认真地教。书中写道,飞机轰炸的情况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修养。比如校长梅贻琦先生,总是不慌不忙地拿着一把伞,从容地指挥师生疏散。在疏散的人群中,当时历史系学生吴晗跑得很快。
西南联大有一大批声名海外的大师,如闻一多、沈从文、华罗庚、周培源等等。也许是抗战困难时期,联大在招生人数方面也很少,全校5个大的学院加起来才1000余人。这样小规模的招生,是今天的大学不敢想象的。当时,报考机电、经济、是热门,哲学、历史、政治是冷门。这种现状到今天还没有改变,并甚至变得更加糟糕。那时候一个专业最多招生的20多人,最少的像哲学系,一年有时候才招2人!学生人数少,上课人数也就少,往往一门课,选修和必修的同学加起来才10来个人。其中居然还有人逃课。当时,冯友兰先生讲授《中国哲学史》,有时候才2个学生来听。即便听课的学生很少,老师也是认真的备课,很多老师的教案,后来都成为中国经典的学术著作。学术成就突出的老师,有的很会上课,有的不太会上课,课堂气氛一般。看来学术成就和会不会上课没有关系。再则,当时理学院的很多课程,由于教材是美国原版引进的,老师为了上课的方便,直接用英文授课。我们当今大力推广双语教学,其实在70年前的中国的大学就绘声绘色地开展了。
在西南联大,教学中还有一些突出的特色。那就是学校给老师很大的自由度。老师想采用什么形式,什么教材,学校没有权利干涉。有一个老师讲授世界历史,一个学期下来,连古埃及史都没有讲完。几天看来,这样的老师是教学事故,很有可能下岗。课堂上,学生可以对老师讲的内容提出质疑,对一些学术问题,可以展开探讨。周培源先生的课堂上,经常有一个学生发问,于是,2人就开始辩论,辩论的地点从课堂转移到操场,于是很多老师和学生在一旁观看。这有点类似今天凤凰卫视的“时事辩论会”节目。教学中这样宽松的环境,为中国后来造就一批杰出人才奠定了基础。那时的老师,把写文章看成一件很神圣严肃的事情。不像今天的学者,勤于耕耘,可又有多少文章是具有创造性的?
何兆武先生在《上学记》里,对最精彩的回忆留给了西南联大。何先生那一代人成长在内忧外患的年代,学人的理想都很单纯,那就是赶走日本鬼子,建立民主的新中国。单纯并不代表没有生机,单纯也不是简单的代名词。建国后出身的人,70后、80后更是无法体会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和情怀。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理想,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历史责任。从《上学记》一书中,我触摸了70年前中国学人的理想和追求。近百年来,伟大的中国人一直都渴望自由,渴望解放,争取民族的发展空间。有思想、有理想的人,越在坎坷的环境里,越会振奋精神,积极思考。像何兆武这样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我们这片古老而焕发活力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