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欲伐越10篇
一:[楚庄王欲伐越]楚庄王欲伐陈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楚庄王欲伐陈原文:
楚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宁国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楚庄王欲伐陈翻译:
楚(荆)庄王想要去讨伐陈国,派人到陈国侦察。使者(回来以后)说:“陈国不能够讨伐。”楚庄王说:“什么缘故呢?”(使者)回答说:“(陈国)城墙高大,护城河深邃,积蓄的财粮很多呀。”宁国说:“陈国可以讨伐。陈国是个小国家,却财粮积蓄很多,(这)是(因为)赋敛沉重,那么老百姓一定会怨恨统治者!”城墙高大,护城河深邃,那么老百姓力量疲惫了!派军队去讨伐它,陈国可以拿下。楚庄王听从了宁国的建议,于是攻下了陈国。
楚庄王欲伐陈阅读训练:
(2009天津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16题。
选段同上,试卷附注释:①陈:国名。②洫:护城河③宁国:楚国大臣。④罢:通“疲”
14.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楚庄王欲伐陈 伐:民怨上矣上:
1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
16.对楚庄王伐陈这件事,使者和宁国的意见为什么会截然相反?联系所学过的文章试做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4.伐:攻打,进攻。上:国君,君主。
15.城墙很高,护城河很深,积蓄的粮食财物很多
16.二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使者看重的是“地利”,而宁国看重的是“人和”,所以二人意见截然相反。
【你可能还想看的资料】
楚庄王欲伐陈
楚庄王欲伐陈中陈国的灭亡给我们什么启示
二:[楚庄王欲伐越]2013江西中考语文试题和答案(已发布)
您可以点击收藏此页,及时了解2013中考语文信息。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机密★2013年6月19日(省)语文
江西省2013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语文试题卷
说明:
1.本卷共四大题,27小题,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本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答案要求写在答题卷上,不得在试题卷上作答,否则不给分。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12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亘古(gèng)狩猎挺而走险(tǐng)怒不可遏
B.干涸(gù)炽热尽态极妍(yán)万恶不郝
C.花圃(pǔ)荫蔽锐不可当(dāng)粗制烂造
D.恣睢(zì)取缔鲜为人知(xiǎn)眼花缭乱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别以为这房间杂乱无章,我曾经想收拾一下,后来发觉那是徒劳的。
B.一个物种在新的环境中,必然遵循物竞天择的法则。
C.共同的鉴赏能力与博学多识使他们两人常常是一见如故。
D.小镇上的文庙,只剩下断壁残垣,成为鸟兽栖聚之地。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妈妈说的羚羊是用一件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
B.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仔细调查,不可掉以轻心。
C.风儿从我脚下的林子里钻出来,送来林涛深沉的低吟。
D.大雁知道,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枪声。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但是人类错了,大自然在某个清晨突然咆哮,于是水和空气的污染,臭氧层破坏,阳光越来越凶猛地照射,都成了人类必须面临的严峻困境。
②也许是人类的天性,凡是无偿获得的东西,就不为自己所珍视。
③当原本无偿的东西开始收费以后,人类才珍视它们。
④我们曾以为大自然恣肆汪洋,可以无限攫取。
⑤人类肮脏了那些洁净的物质,于是有了装在瓶子里的蒸馏水和氧气罐头等等商品。
A.②④①⑤③B.②⑤④③①C.④③②①⑤D.④⑤①③②
5.依照下列画线句,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困境无可避免。困境就像人生路上要穿过的原始森林,它常常让你迷失方向,步入歧途;
_______________……走出困境,要有冷静从容的气度,________________……
A.困境就像人生路上要翻越的大雪山,它常常让你深陷其中,半途而废
要有自我审视的智慧
B.困境就像人生路上要经历的沼泽地,它常常让你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要有机智应对的智慧
C.困境就像人生路上要经历的沼泽地,它常常让你饥寒交迫,半途而废
要有机智应对的风范
D.困境就像人生路上要翻越的大雪山,它常常让你饥寒交迫,不能自拔
要有自我审视的风范
6.对下面语段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我的读书旨趣有三个特点。第一,虽然我的专业是哲学,但我的阅读范围不限于哲学,始终喜欢看"课外书",而我从文学作品和各类人文书籍中同样学到了哲学。第二,虽然我的阅读范围很宽,但对书籍的选择却很挑剔,以读经典名着为主,其他的书只是随便翻翻,对媒体宣传的畅销书完全不予理睬。第三,虽然读的是经典名着,但我喜欢把它们当作闲书来读,不端做学问的架子,而我确实在读经典名着中得到了最好的消遣。(周国平语)
A.读书旨趣是:阅读范围不限于哲学,读书很挑剔,当作闲书来读。
B.读书旨趣是:喜欢看"课外书",阅读范围很宽,读是为了消遣。
C.读书旨趣是:喜欢看"课外书",主要读经典名着,不端做学问的架子读。
D.读书旨趣是:从各类书籍中学哲学,不理睬畅销书,读中得到消遣。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2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7-8题。(4分)
春泛若耶溪①
唐·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②。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③,愿为持竿叟。
【注释】①若耶溪,相传为西施浣纱处。作者綦(qí)毋潜,江西赣州人,其诗喜写山林,此诗为诗人归隐后的作品。②南斗:指天空中的南天斗宿。③生事且弥漫:人生世事如溪水边弥漫的烟雾。
7.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诗中描写了诗人春花月夜泛舟溪上所见的幽美景色。
B.诗中"晚"字点明泛舟的时间,"花"字切合诗题中的"春"。
C.诗句"潭烟飞溶溶"写出水潭边云雾弥漫、炊烟袅袅的清幽宁静。
D.诗句"愿为持竿叟"表明作者热爱若耶溪的山水,追慕幽意人生的态度。
8.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句"此去随所偶"与《与朱元思书》中的"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有异曲同工之妙,流露出诗人随遇而安的闲适心情。
B."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一联运用对偶修辞,写出泛舟时时间的推移和景致的转换。
C.全诗紧扣"泛"字进行景物描写,移步换景,富有动势。
D.这首诗风格清幽激越,语言清新自然,浑然天成,体现出一种兴味深长的意境。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3题。(10分)
楚庄王欲伐越①。庄子谏日:"王之伐越,何也?"日:"政乱兵弱。"庄子日:"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
三:[楚庄王欲伐越]春申君列传
张凤岭 译注
【说明】本篇是战国末期楚相春申君黄歇的专传。春申君是楚国贵族,招揽门客三千余人,为“战国四公子”之一。曾以辩才出使秦国,并上书秦王言秦楚宜相善。时楚太子完入质于秦,被扣留,春申君以命相抵设计将太子送回,随后亦归楚,任为楚相。曾率兵救赵,又率六国诸侯军攻秦,败归。后因贪图富贵中李园圈套被谋杀。对于春申君其人,司马迁作了大体公允的评述:“春申君之说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归,何其智之明也!后制于李园,旄矣。”春申君“以身徇君”(《太史公自序》)是对暴秦以强凌弱的一种抗争,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楚国的利益,是值得称道的明智之举。但综观他的一生所作所为,惟系于“富贵”二字,即如他“招致宾客,以相倾夺”,无非是把宾客当作显示富贵的摆设而已,让宾客“蹑珠履”与赵使竞豪奢即为一例。因此,他不可能得到贤才,即使有朱英那样的人也只能“恐祸及身”远离而去。他最后落得悲惨下场,正如钟惺所言“富贵到手,器满志昏”,具有必然性。至于他的上秦王书,不过是嫁祸于人,求得苟安罢了。从长远的观点看,它等于是献给秦王灭楚的大计,实在不算“明智”。明凌稚隆说:“按此传前叙春申君以智能安楚,而就封于吴,后叙春申君以奸谋盗楚,而身死棘门,为天下笑。模写情事,春申君殆两截人。”(《史记评林》)从行文看,本传可以春申君任相前后分为两个时期,前期重点写其“智”,后期重点写其“昏”,并各选择一件事情作具体的描述,两件事情又都有首有尾,象是独立成篇的生动故事,而前后两期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春申君由明智而昏聩的性格变化,给人以完整而明晰的印象。
春申君是楚国人,名叫歇,姓黄。曾周游各地从师学习,知识渊博,奉事楚顷襄王。顷襄王认为黄歇有口才,让他出使秦国。当时秦昭王派白起进攻韩、魏两国联军,在华阳战败了他们,捕获了魏国将领芒卯,韩、魏两国向秦国臣服并事奉秦国。秦昭王已命令白起同韩国、魏国一起进攻楚国,但还没出发,这时楚王派黄歇恰巧来到秦国,听到了秦国的这个计划。在这个时候,秦国已经占领了楚国大片领土,因为在这以前秦王曾派白起攻打楚国,夺取了巫郡、黔中郡,攻占了鄢城郢都,向东直打到竟陵,楚顷襄王只好把都城向东迁到陈县。黄歇见到楚怀王被秦国引诱去那里访问,结果上当受骗,扣留并死在秦国。顷襄王是楚怀王的儿子,秦国根本不把他看在眼里,恐怕一旦发兵就会灭掉楚国。黄歇就上书劝说秦王道:天下的诸侯没有谁比秦、楚两国更强大的。现在听说大王要征讨楚国,这就如同两个猛虎互相搏斗。两虎相斗而劣狗趁机得到好处,不如与楚国亲善。请允许我陈述自己的看法:我听说事物发展到顶点就必定走向反面,冬季与夏季的变化就是这样;事物积累到极高处就会危险,堆叠棋子就是这样。现在秦国的土地,占着天下西、北两方边地,这是从有人类以来,即使天子的领地也不曾有过的。可是从先帝文王、庄王以及大王自身,三代不忘使秦国土地同齐国连接起来,借以切断各国合纵结盟的关键部位。现在大王派盛桥到韩国驻守任职,盛桥把韩国的土地并入秦国,这是不动一兵一卒,不施展武力,而得到百里土地的好办法。大王可以说是有才能了。大王又发兵进攻魏国,堵塞了魏国都城大梁的出入通路,攻取河内,拿下燕、酸枣、虚、桃等地,进而攻入邢地,魏国军队如风吹白云四处逃散而不敢彼此相救。大王的功绩也算够多了。大王停止征战休整部队,两年之后再次发兵;又夺取了蒲、衍、首、垣等地,进而兵临仁、平丘,黄、济阳则退缩自守,结果魏国屈服降秦;大王又割取了濮
四:[楚庄王欲伐越]齐物论
【题解】本篇是《庄子》的又一代表篇目。“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齐物”和“齐论”合在一起便是本篇的主旨。全文大体分成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至“怒者其谁邪”,从子綦进入无我境界开篇,生动地描写大自然的不同声响,并且指出它们全都出于自身。第二部分至“吾独且奈何哉”,推进一步描述社会各种现象和人的各种不同心态,并指出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又都是出自虚无。第三部分至“此之谓以明”,说明是非之争并没有价值。万物都有其对立的一面,也有其统一的一面;万物都在变化之中,而且都在向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转化。从这一意义说,万物既然是齐一的,那么区别是与非就没有必要,才智也就成了没有价值的东西。第四部分至“此之谓葆光”,进一步指出大道并不曾有过区分,言论也不曾有过定论,人们所持有的是非与区分并非物之本然,而是主观对外物的偏见,物、我一体,因而是非无别,容藏于一体。第五部分至“而况利害之端乎”,从忘物才能齐物入手,说明认识事物并没有什么绝对客观的尺度,因而人的言论也就没有确定是非区别的必要。第六部分至“故寓诸无竟”,借寓言人物之口阐述齐物与齐论的途径,即忘掉死生、忘掉是非,把自己寄托于无穷的境域,从而遨游于尘埃之外,这也就进一步说明物之不可分、言之不可辩。余下为第七部分,通过两个寓言故事表明“无所凭依”和物我交合、物我俱化的旨意。“齐物”与“齐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又一重要方面,与“逍遥游”一并构成庄子哲学思想体系的主体。庄子看到了客观事物存在这样那样的区别,看到了事物的对立。但出于万物一体的观点,他又认为这一切又都是统一的,浑然一体的,而且都在向其对立的一面不断转化,因而又都是没有区别的。庄子还认为各种各样的学派和论争都是没有价值的。是与非、正与误,从事物本于一体的观点看也是不存在的。这既有宇宙观方面的讨论,也涉及到认识论方面的许多问题,因而在我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篇文充满辩证的观点,但也经常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须得细加体会和分析。【原文】南郭子綦隐机而坐①,仰天而嘘②,
五:[楚庄王欲伐越]秦本纪
【秦本纪简介】这篇本纪记载的是秦氏族从兴起、发展到称霸天下、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前的历史。秦本为地处偏远的西方的一个部落,其远祖多以驯兽驾车见长,从虞舜到周代屡屡有功:柏翳(yì,益)佐禹治水,舜赐姓嬴氏;费昌为汤驾车败桀于鸣条,中
六:[楚庄王欲伐越]游侠传第六十二
【说明】本传叙述朱家、剧孟、郭解、万章、楼护、陈遵、原涉等汉代七个游侠人物的事迹。汉代的游侠,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分子,既包括有社会中上层“豪杰”人物,也有下层各色人等,无严密组织,有领头之人,活动范围较广,社会能量较大,最大的特点是结成社会集团,自行其是,不遵官府的法度。《史记》《汉书》都传写游侠,但思想不同。司马迁歌颂布衣之侠。他既划清侠与儒的界限,也区分布衣之侠与豪暴之徒、民间盗跖之不同,肯定游侠讲求信义、打抱不平的精神,指出游侠行为“虽不轨于正义”,触犯封建法纪,但受到下层民众的欢迎,故特为其树碑立传。班固不抽象地肯定游侠。他以为游侠成份复杂,论游侠的产生与演化颇有历史观点,写汉代游侠复杂不纯也符合实际,但强调“上下相顺”,指责游侠“背公死党”,显然是遵奉封建专制的思想。故他对司马迁“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好雄”的批评,不仅透露了两人对游侠的看法不同,也反映出两人对封建专制的态度返异。司马迁对游侠,似乎失之理想化;班固对游侠,又好像有点教条化。
古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自卿大夫以至于庶人各有等差(1),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2)。孔子曰:“天下有道,政不在大夫(3)。”百官有司奉法承令,以修所职,失职有诛,侵官有罚(4)。夫然,故上下相顺,而庶事理焉。
(1)等差(ci):等级次序。(2)觊觎(j1yu):非份的企图。(3)“天下有道”二句:见《论语·季氏篇》。此谓政权不下移。(4)侵官:越犯他人的职守。
周室既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桓文之后(1),大夫世权,陪臣执命。陵夷至于战国,合从(纵)连衡(横),力政(征)争强。繇(由)是列国公子,魏有信陵(2),赵有平原(3),齐有孟尝(4),楚有春申(5),皆借王公之势,竟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而赵相虞卿弃国捐君,以周穷交魏齐之厄(6);信陵无忌窃符矫命,戮将专师,以赴平原之急(7):皆以取重诸侯,显名天下。扼腕而游谈者,以四豪为称首(8)。于是背公死党之议成,守职奉上之义废矣。
(1)桓、文:齐桓公、晋文公,皆春秋时代之霸主。(2)信陵:信陵君魏无忌。(3)平原:平原君赵胜。(4)孟尝:孟尝君田文。(5)春申:春申君黄歇。(6)魏齐:虞卿之交。将为范睢所杀,虞卿救之。(7)信陵无忌窃符矫命三句:平原君因秦兵围赵而告急于信陵君。信陵君因如姬以窃兵符,矫魏僖侯命代晋鄙为将,令朱亥
七:[楚庄王欲伐越]资治通鉴第二十五卷
汉纪十七 中宗孝宣帝上之下地节三年(甲寅、前67)
汉纪十七 汉宣帝地节三年(甲寅,公元前67年)
[1]春,三月,诏曰:“盖闻有功不赏,有罪不诛,虽唐、虞不能化天下。今胶东相王成,劳来不怠,流民自占八万余口,治有异等之效。其赐成爵关内侯,秩中二千石。”未及征用,会病卒官。后诏使丞相、御史问郡、国上计长史、守丞以政令得失。或对言:“前胶东相成伪自增加以蒙显赏。是后俗吏多为虚名。”云。
[1]春季,三月,汉宣帝颁布诏书说:“人们常听说,如果有功不赏,有罪不罚,既使是唐尧、虞舜也无法将天下治理好。如今胶东国丞相王成,工作勤奋,当地申报户籍定居的流民达八万余人,治理成效为特等。赐王成关内侯爵位,并将其官阶提高到中二千石。”还没等到朝廷自行征召任用,王成就因病死于任上。后来,汉宣帝命丞相、御史向各郡、国来朝廷呈送财政、户籍薄册的长史、守丞等官员询问朝廷政令的得失,有人提出:“前胶东国丞相王成自己虚报流民申报户籍的人数,以获得朝廷的表彰和重赏,从那以后,很多庸碌无能的官吏都靠虚假的成绩来骗取名誉。”
[2]夏,四月,戊申,立子为皇太子,以丙吉为太傅,太中大夫疏广为少傅。封太子外祖父许广汉为平恩侯。又封霍光兄孙中郎将云为冠阳侯。
[2]夏季,四月戊申(二十二日),汉宣帝立儿子刘为皇太子,任命丙吉为太傅,太中大夫疏广为少傅。又封太子刘的外祖父许广汉为平恩侯,霍光的侄孙中郎将霍云为冠阳侯。
霍显闻立太子,怒恚不食,欧血,曰:“此乃民间时子,安得立!即后有子,反为王邪?”复教皇后令毒太子。皇后数召太子赐食,保、阿辄先尝之;后挟毒不得行。
霍光的妻子霍显听说刘被立为太子,气得饭也吃不下,并吐了血,说:“刘是皇上为平民时生的儿子,怎能被立为皇太子!如果将来皇后生了儿子,反倒只能作诸侯王吗?”于是霍显又教皇后霍成君毒死皇太子。皇后几次召太子前来,赐给食物,但太子的保姆和奶妈总是先尝过之后再让太子吃,皇后拿着毒药,却无从下手。
[3]五月,甲申,丞相贤以老病乞骸骨;赐黄金百斤、安车、驷马,罢就第。丞相致仕自贤始。
[3]五月甲申(二十九日),丞相韦贤因年老多病,请求退休。汉宣帝赐给他黄金一百斤和一辆由四匹马拉的、可以坐乘的安车,允许他辞官回家。丞相退休,自韦贤开始。
[4]六月,壬辰,以魏相为丞相。辛丑,丙吉为御史大夫,疏广为太子太傅,广兄子受为少傅。
[4]六月壬辰(初七),汉宣帝任命魏相为丞相。辛丑(十六日),任命丙吉为御史大夫,疏广为太子太傅,疏广兄长的儿子疏受为少傅。
太子外祖父平恩侯许伯,以为太子少,白使其弟中郎将舜监护太子家。上以问广,广对曰:“太子,国储副君,师友必于天下英俊,不宜独亲外家许氏。且太子自有太傅、少傅,官属已备,今复使舜护太子家,示陋,非所以广太子德于天下也。”上善其言,以语魏相,相免冠谢曰:“此非臣等所能及。”广由是见器重。
太子刘的外祖父平恩侯许广汉,因为太子年纪幼小,便向汉宣帝建议,让自己的弟弟中郎将许舜监护太子家。汉宣帝询问疏广对此事的看法,疏广说:“太子是国家的储君,其师、友必须由天下的优秀人才来充任,不应只与其外祖父许氏一家亲密。况且太子自有太傅、少傅,官属已经齐备,而今再让许舜监护太子家,将使人感到浅陋狭隘,不是向天下传扬太子品德的好办法。”汉宣帝认为疏广的话很有道理,便将此语转告丞相魏相,魏相摘下帽子,谢罪说:“这种高超的见识是我等所不及的。”疏广因此受到汉宣帝的器重。
[5]京师大雨雹,大行丞东海萧望之上疏,言大臣任政,一姓专权之所致。上素闻望之名,拜为谒者。时上博延贤俊,民多上书言便宜,辄下望之问状;高者请丞相、御史、次者中二千石试事,满岁以状闻;下者报闻,罢。所白处奏皆可。
[5]京师长安下了一场大冰雹,大行丞东海人萧望之向汉宣帝上了一道奏章,认为这场雹灾是由于朝政大事都由大臣把持,一姓人专权而招致上天警告。汉宣帝早就听说过萧望之的大名,于是任命他担任谒者。当时,汉宣帝正广泛延揽贤能才俊之人,很多百姓上书朝廷提建议。汉宣帝总是将百姓的上书交给萧望之审查,才能高的,请丞相、御史试用,稍次的交给中二千石官员试用,满一年后,将试用情况奏闻朝廷;才能低的,则奏报皇帝,遣送回乡。萧望之提出的处理意见,都正合汉宣帝的心意,所以一律批准。
[6]冬,十月,诏曰:“乃者九月壬申地震,朕甚惧焉。有能箴朕过失,及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以匡朕之不逮,毋讳有司!朕既不德,不能附远,是以边境屯戍未息。今复饬兵重屯,久劳百姓,非所以绥天下也。其罢车骑将军、右将军屯兵!”又诏:“池未御幸者,假与贫民。郡国宫馆勿复修治。流民还归者,假公田,贷种食,且勿算事。”
[6]冬季,十月,汉宣帝颁布诏书说:“先前在九月壬申(十九日)发生的地震,使朕非常恐惧。如有能指出朕的过失,以及各郡、国举荐的‘贤良方正’和‘直言极谏’之士,要匡正朕的失误,对有关高级官员的错误也不必回避!由于朕的品德不足,不能使远方的蛮族归附,因而边境的屯戍事务一直不能结束。如今又调兵增加边塞屯戍力量,使百姓长期劳苦不止,不利于天下的安定。解散车骑将军张安世、右将军霍禹所属的两支屯戍部队!”又下诏命令:“将未使用过的皇家池塘和禁苑借给贫苦百姓,让他们在其中从事生产活动。各郡、国的宫室、别馆,不要再进行修缮。返回原籍的流民,由官府借给公田,贷给种子、粮食,免除他们的财产税和徭役。”
[7]霍氏骄侈纵横。太夫人显,广治第室,作乘舆辇,加画,绣冯,黄金涂;韦絮荐轮,侍婢以五采丝挽显游戏第中;与监奴冯子都乱。而禹、山亦并缮治第宅,走马驰逐平乐馆。云当朝请,数称病私出,多从宾客,张围猎黄山苑中,使仓头奴上朝谒,莫敢谴者。显及诸女昼夜出入长信宫殿中,亡期度。
[7]霍氏一家在朝中势力强大,骄横奢侈。太夫人霍显大规模地兴建府第,又制造同御用规格相同的人拉辇车,绘以精美的图画,车上的褥垫用锦绣制成,车身涂以黄金,车轮外裹上熟皮和绵絮,以减轻车身的颠簸,由侍女用五彩丝绸拉着霍显在府中游玩娱乐。另外,霍显还与管家冯子都yín乱。霍禹、霍山也同时扩建宅第,常常在平乐馆中骑马奔驰追逐。霍云几次在朝会时称病而私自出游,带着许多宾客,到黄山苑中行围打猎,派奴仆去朝廷报到,却无人敢于指责。霍显和她的几个女儿,昼夜随意出入上官太后居住的长信宫,没有限度。
帝自在民间,闻知霍氏尊盛日久,内不能善。既躬亲朝政,御史大夫魏相给事中。显谓禹、云、山:“女曹不务奉大将军余业,今大夫给事中,他人壹间女,能复自救邪!”后两家奴争道,霍氏奴入御史府,欲蹋大夫门;御史为叩头谢,乃去。人以谓霍氏,显等始知忧。
汉宣帝早在民间时,就听说霍氏一家因长期地位尊贵,不能自我约束。亲掌朝政以后,命御史大夫魏相任给事中。霍显对霍禹、霍云、霍山说:“你们不设法继承大将军的事业,如今御史大夫当了给事中,一旦有人在他面前说你们的坏话,你们还能救自己吗!”后霍、魏两家的奴仆因争夺道路引起冲突,霍家奴仆闯入御史府,要踢魏家大门,御史为此叩头道歉,方才离去。有人将此事告诉霍家,霍显等才开始感到忧虑。
会魏大夫为丞相,数燕见言事;平恩侯与侍中金安上等径出入省中。时霍山领尚书,上令吏民得奏封事,不关尚书,群臣进见独往来,于是霍氏甚恶之。上颇闻霍氏毒杀许后而未察,乃徙光女婿度辽将军、未央卫尉、平陵侯范明友为光禄勋,出次婿诸吏、中郎将、羽林监任胜为安定太守。数月,复出光姊婿给事中、光禄大夫张塑为蜀郡太守,群孙婿中郎将王汉为武威太守。顷之复徙光长女婿长乐卫尉邓广汉为少府。戊戌,更以张安世为卫将军,两宫卫尉、城门、北军兵属焉。以霍禹为大司马,冠小冠,亡印绶;罢其屯兵官属,特使禹官名与光俱大司马者。又收范明友度辽将军印绶,但为光禄勋;及光中女婿赵平散骑、骑都尉、光禄大夫,将屯兵,又收平骑都尉印绶。诸领胡、越骑、羽林及两宫卫将屯兵,悉易以所亲信许、史子弟代之。
当魏相成为丞相,多次在汉宣帝闲暇时受到召见,报告国事,平恩侯许广汉和侍中金安上也可以径自出入宫廷。当时,霍山主管尚书事务,汉宣帝
八:[楚庄王欲伐越]齐俗训
【原文】 率性而行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性失然后贵仁,道失然后贵义。是故仁义立而道德迁矣,礼乐饰则纯朴散矣,是非形则百姓眩矣,珠玉尊则天下争矣。凡此四者,衰世之造也,末世之用也。
夫礼者所以别尊卑,异贵贱;义者所以合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际也。今世之为礼者,恭敬而忮;为义者,布施而德。臣以相非,骨肉以生怨,则失礼义之本也,故
九:[楚庄王欲伐越]卷五
原文:
又东过平县北,湛水从北来注之。
河水又东径河阳县故城南。《春秋经》书天王狩于河阳,王申,公朝于王所,晋侯执卫侯归于京师,《春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冬,会于温,执卫侯。是会也,晋侯召襄王以诸侯见,且使王狩。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训。故书曰天王狩于河阳,言非其狩地。服虔、贾逵曰:河阳,温也。班固《汉书。地理志》,司马彪、袁山松《郡国志》,《晋太康地道记》,《十二州志》:河阳别县,非温邑也。汉高帝六年,封陈涓为侯国,王莽之河亭也。《十三州志》曰:治河上,河,孟津河也。郭缘生《述征记》曰:践土,今冶坂城。是名异《春秋》焉,非也。今河北见者,河阳城故县也,在冶坂西北,盖晋之温地,故群儒有温之论矣。《魏土地记》曰:冶坂城旧名汉祖渡,城险固,南临孟津河。河水右径临平亭北。《帝王世纪》曰:光武葬临平亭南,西望平阴者也。河水又东径洛阳县北,河之南岸有一碑,北面题云:洛阳北界,津水二渚,分属之也。上旧有河平侯祠,祠前有碑,今不知所在。郭颁《世语》曰:晋文王之世,大鱼见孟津,长数百步,高五丈,头在南岸,尾在中渚,河平侯祠即斯祠也。河水又东径平县故城北。汉武帝元朔三年,封济北贞王子刘遂为侯国,王莽之所谓治平矣,俗谓之小平也。有高祖讲武场,河北侧岸有二城相对,置北中郎府,徙诸徒隶府户,并羽林虎贲领队防之。河水南对首阳山。《春秋》所谓首戴也,《夷齐之歌》所以曰登彼西山矣。上有夷齐之庙,前有二碑。并是后汉河南尹广陵陈导、洛阳令徐循与处士平原苏腾、南阳何进等立,事见其碑。又有周公庙,魏氏起玄武观于芒垂,张景阳《玄武观赋》所谓高楼特起,竦
十:[楚庄王欲伐越]2013年高考作文各类经典素材(一)_3000字
1、“馒头老太”:诠释信义
“摊主回家吃饭。买馍请把钱放到箱子里。谢谢合作。买馒头的请留钱。”郑州市纬五路62号院热闹起来了,不时有陌生人来巷口打听一位卖馒头的老大娘。人们争相传议,年过七旬的张景珍卖馒头从来不用守摊,回家吃饭休息只需把摊子一撂,顾客拿了馒头自然留钱。“比自动售卖机还强。”5年来,买卖全凭市民自觉。
对于人们的诚信,“馒头老太”没有丝毫担忧,她说:“啥时候饿了就把摊子撂这儿回家,可放心了。”她对那些想买馒头的人和那些不买馒头而路过小摊的人有一种充分的信任一虽然摊主不在,但买者也能够自觉地将买馒头的钱放到收款箱里。小小的“无人馒头摊”,彰显了诚信的巨大力量和难能可贵。与此类似的还有“无人报摊”,摊主黄友翠说:“你信别人,别人也信你,不在于有人没人,全在信义。”
放下零钱,拿走一袋馒头或一份报纸,留下的是一份诚信。这种在“无人值守”中自觉投币的诚信坚守,昂扬着一种向善的力量,照亮着世人的胸怀,让人从心底升腾起一股暖意,如沐春风。
妙写人物:随着公众对社会诚信现状评价的走低,由诚信缺失引发的信任危机也越来越严重。但是,郑州“馒头老太”的馒头摊却让我们看到了诚信最真实的模样。在信任遭遇危机的当下,“馒头老太”告诉我们:仁爱与善意、信任与道德都是相互的。
素材运用:在“人人不敢扶老”的诚信缺失的社会大环境下,“馒头老太”的坚守信义折射出我们内心深处的善。
2、明耻
语日:知耻近乎勇,耻之为用大矣哉。时代变迁,耻的观点也有不同。譬如前清时期,每人背后拖着一条无用的发辫,那时若是短发光头的先生们,总觉羞答答难以见人。又如缠足风气最盛的地方,十七八岁的女郎容貌无论怎样秀美,金莲若不小至三寸,便以为耻。
可见“耻”在各个社会里都一样:不合理的社会以不合理为荣,合理的社会方以不合理为耻。
某次,日本人在大连开产业博览会,南满铁路公司照例要赠送中国每个大官一张头等车票,以示优遇。某大官,携其十五龄幼子,同车去大连。车出沈阳一站,检票员忽来检票,问某公子年龄几何,某以实相对。该铁路规章年逾十四岁者,须购半票。检票员向某索票,某拿出各种身份证据,拒不买票,双方争执得不可开交。此时,满车中外乘客的视线,全注视在这一幕滑稽剧上。于是有一位满铁高级职员出面调停,向检票员用日语说:“这是中国大官的脾气,宁肯丢人,不肯丢钱。这张半票由我代补好了。”这场风波总算完了。一张半票,其价不过八元,但在这位老官看来,坐火车买票是可耻的;而坐车揩油,丢国家体面却不算是耻。
常见许多名流要人,天天谈话,教训别人应知羞耻。他们以为穷人做偷儿,是可耻的,而卖国分赃却不可耻;妓女接客是可耻的,而达官贵人,昼夜笙歌,却不可耻;在马路旁高喊老爷小姐,向人求乞是可耻的,而在租界里,洋房汽车,娇妻美妾,拿老百姓汗血任情享用,却不算耻。
这就是因为各人身份不同,时代不同,所以以无耻为有耻,以有耻为无耻。只有大家认清楚了:出卖大众利益的,高官厚禄,以剥削民脂民膏为生的,方是人世间的奇耻大辱;靠自己的汗血,过清苦廉洁的生活的,却是世间唯一知有羞耻的人。这样的时代方能有进步。知耻方可以言勇,明耻方可以教战。
素材运用:荀子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不仅要知耻而正行,还要区分什么是真正的耻辱,这样才能做一个真正的公民。
3、生命接力:两位妈妈“换肝救子”
哲哲和团团,这两个不满周岁的孩子得了先天性胆道闭锁,需要肝移植手术,但双方家长却无法和孩子配型。庆幸的是,两个妈妈发现她们可以互相为对方捐肝。于是,一个80后、一个90后年轻妈妈毅然决定“换肝救子”。
2012年9月14日,换肝手术在北京武警总医院顺利完成,医生说,如果成功渡过术后危险期,那么就标志着这两个孩子的康复进程走完了三分之二,生存率将很高。
“今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了。”14日早上7时多,病房里,两家人中最年长的团团姥姥拉着团团妈和哲哲妈一起合影,“做完手术就好了,一切都好了。”
术后宝宝们还将入住重症监护病房,观察两至三天。如果顺利,两名宝宝在三周后出院。不过术后两个孩子还有几道关卡要过:比如出血、胆漏、血栓等术后并发症以及感染、器官排斥等危险。
哲哲出生时,重6斤3两。但罗丹和丈夫没想到,一个月后,“健康”的哲哲却被诊断患有胆道闭锁。哲哲的最佳治疗方案是进行亲体肝脏移植,但夫妻俩都是B型血,和哲哲的0型血不搭,易产生强烈排斥反应,那一刻,罗丹感觉天都塌了。
为了孩子的病,罗丹急得几天没吃饭,别人劝她放弃算了。“哪怕儿子不能活,也得让他从ICU出来吃饱一顿饭再走吧。”罗丹并没有放弃,为了“下奶”,罗丹开始拼命吃饭。与此同时,哲哲也挺过难关,开始进食。
与哲哲的遭遇相似,今年1月11日出生的团团出生后也被确诊患有先天性胆道闭锁,而且双亲都无法给他换肝。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位妈妈在胆道闭锁互助QQ群上相识,在向对方倾诉着自己的无奈时,彼此发现可以试一试“换肝”。
“看到儿子遭的罪,我就知道不能放弃治疗。
就一定要救他。”两位妈妈说,不管将来发生什么,她们都愿意为儿子付出一切。
两位妈妈“换肝救子”却引发了是否符合规定的伦理争论,但她们的无私母爱却赢得了网友的支持:“平凡妈妈、不平凡的爱。”“伟大的母亲,是她们的不放弃,让两个孩子重新找到了生的希望。”“如果我的孩子需要我的心,我都可以给,不要说一点肝!”素材运用:“换肝”救子引发的伦理争论还是没能阻挡两位母亲救活孩子的强烈愿望.救人重要,还是规则重要?两位妈妈的舍己救子行为也许能给类似病例提供一种新的解决途径。
4、输不起
从古到今,“输不起”情结深植于中国文化基因中,纠结在领导们的脑子里,因为输不起,所以无法接受批评、拒听反对意见、打压异己、逆我者亡。整个社会,每一个角落稍稍掌握一点权力的人,哪怕是保安,也大多输不起:不愿接受批评,不肯认输道歉,从不承认决策失败,不能欣赏对手的优秀,闻过则怒、闻功则喜。
朱棣还是燕王时,与刘伯温之子刘颢下棋,见局势不妙,发威说:“卿不少让耶?”刘颢正色道:“可让处则让,不可让者不敢让也。”朱棣一听,面色发青。这盘棋,朱棣输了。及至朱棣登位,刘颢称疾不至,被捕入京,仍坚持原则毫不屈服:
“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篡’字。”朱棣将他下狱,刘颢不愿受戮,自尽而死。
下棋输不起,要别人让他:政治上输不起,让别人下狱。羞怒自卑至此,却还感叹:怎么就赢不了他呢?
“输不起”的故事喧嚷于史册中。拥有权力的人,或因无知,或因病态,为了“维稳”,不惜采用极端手段,鞭尸的伍子胥可算典型。“输不起”的根子是什么?是自卑。
相对于“输不起”的,是一种开阔的胸襟、气度、容忍、包涵、雅量、欣赏……这些素质在史册中偶尔发光,却十分灿烂。
输得起的领导者,我首推秦穆公,他派遣三主将伐郑,在崤山之役被晋军伏击,全军覆没。主张出兵的由余自请治罪,秦穆公说:“罪止寡人一身,与爱卿何干?”他穿上素服哀悼阵亡将士,并亲自迎接被遣回的三主将。承认失败,是何等了不起的胸襟,所以跻身五霸也。
楚庄王围攻宋城,大夫子反前去窥探宋军虚实,巧遇宋大夫华元也在窥探敌情。子反问华元:
“子之国何如?”华元老实地说:“惫矣,易子而食,析骸而炊之。”子反又问他为何愿意吐露军情,华元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子反闻言,大为感动,也向华元据实以告:“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子反回来向楚庄王报告经过,楚庄王责问他为何泄漏军机,他从容地说:“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何以楚而无乎?”楚庄王默然。
这段往事的核心是“诚”,是子反的气度,楚庄王的包容。子反跳脱了你死我活的格局,从敌人的眼中看到了尊严,从而萌生雅量。楚庄王的默然,是一种高蹈。如果他把子反训斥一顿,或治以泄漏军机之重罪,然后挥军猛攻,宋军势必覆灭。果如此,“五霸”中还有楚庄王吗?
素材运用:输得起,是一种高贵的君子风度,但并不是没有原则的宽容。诸如南海诸岛的得失,事关国家安危,那不能输。从历史寻根,将输得起、输不起的故事重现,无非是还原人性的尊严与光辉,以对照那些狭隘自卑的文化弊病而已。
5、文明不是做给人看
20世纪80年代,我曾和林斤澜、柳溪两位老作家访法。在一个风雨天,我们所乘的汽车驶在乡间道路上。在我们前边有一辆汽车,从车后窗可以看清,车中显然是一家人。他们的车轮扬起的尘土,一阵阵落在我们的车前窗上。终于到了一个足以超车的拐弯处,前边的车停住了。开车的男人下了车,向我们的车走来。为我们开车的是法国外交部的一名青年翻译,他摇下车窗,用法语跟对方说了半天。后来,我们的车开到了前面。
我问翻译:“你们说了些什么?”
他说:“对方坚持让我们将车开到前边去。”
我挺奇怪,问为什么。
他说:“对方认为,自己的车始终开在前边,对我们太不公平,他自己也根本没法儿开得心安理得。”
隔日,我们的车在路上撞着了一只农家犬,只不过是“碰”了那犬一下。它叫着跑开时,一条后腿稍微有那么一点儿瘸。法国青年却将车停下了,去找养那只犬的人家。十几分钟后回来,说没找到。半小时后,我们在一个小镇的快餐店吃午饭,那法国青年说他还是得开车回去找一下犬的主人,要不然心里很别扭。终于找到了养那只犬的农家,于是他郑重道歉,主动留下名片、车号、驾照号码……而此时那只犬已经若无其事了。
回来时,他心里不“别扭”了。接下来的一路,又有说有笑了。
我想,文明一定不是要刻意做给别人看的一件事情,它应该首先成为使自己愉快并且是自然而然的一件事情。正如那位带着全家人旅行的父亲,他不那么做,就没法儿“心安理得”;正如我们的翻译,不那么做就“心里很别扭”。
素材运用:道德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用任何法律来强制约束,而自觉由人们来遵守,并逐渐演变为人们的一种习惯。当我们认为道德不再是应该履行的一种义务,而是像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时,真正的文明才离我们不远了。
6、守住人生的百分之三十
近日在某网站看了一个小段子,很风趣,也很现实,大抵如下:一部高档手机,百分之七十的功能是没用的:一款高档轿车,百分之七十的速度是多余的;一幢豪华别墅,百分之七十的面积是空闲的:一大堆社会活动,百分之七十是无聊空虚的:一屋子衣物用品,百分之七十是闲置没用的:一辈子挣钱再多,百分之七十是留给别人花的……最终的结论是一生活简单明了,享受人生,守住百分之三十便是最好。
我仔细对照了自己的生活,不,对照了一下很多人的生活,虽然觉得段子中某些言语有点偏颇,但理的确是那个理。于是,我不禁扪心自问:
生活中的你我,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最好”r)事实是:寥寥无几。百万富翁有百万富翁的忧虑,平民百姓有平民百姓的烦恼。这,是很残酷也很普遍的现实。其根本原因何在7很简单,因为都不想守住百分之三十的简单人生。难以填平的欲壑,永无休止的攀比,让忙忙碌碌的你我,根本没时间也没精力去享受美好的人生。没房子没车子的,拼命想买房子想买车子:有了房子有了车子的,又想拥有更大的房子,更漂亮的车子……人生其实就是一层窗户纸,就怕戳破,就怕看开。只要能够拥有人生中的一个个百分之三十,或聪慧或愚钝的你我,都会活得有滋有味,都会过得丰富多彩。
素材运用:知足者常乐。欲望是永远无法满足的,在追求那些不必要的物质满足的同时,失去的是人生的快乐。只要记住:“珍惜当下,够用就好”,就能让生活变得简单快乐得多。
7、好得很平庸
美国诗人艾略特·温伯格曾说过一番话,让人一时半会儿醒不过神来。
他说,几年前,他被邀请担任一个诗歌比赛的评审,需要读六百本当年美国出版的诗集。每本诗集的作者他都不熟悉,不过所有诗集都通过了初审,写得都不错。可是,当他好不容易读完了这些诗集,却无奈地承认,没有哪本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因为,这些诗好虽好,却大多好得很平庸。
“没有人试图出奇制胜,我本来盼着有本特别差的,找到一个‘坏诗人’。但没有‘坏诗人’,每个都不错。”艾略特说。
这番话让人有所开悟。原来,好得四平八稳、中规中矩、保守陈旧也是一种失败。没有“出奇制胜”,没有鲜明个性,一团和气,大同小异,难怪都“好得很平庸”。
现在,处处都是“聪明人”,都是志存高远的“好诗人”和“好孩子”,没有几个愿意“试着做得像傻瓜”,因为创新、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