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字碑歌8篇

时间:2018-10-17 来源:其他范文 点击:

篇一:[无字碑歌]无字碑歌_750字

  黄沙没没,红尘滚滚,掩埋了“永恒”,却湮没不了无字碑头荡起的滴泪绝唱。
  无字碑歌
  朗朗乾坤下之清清过客,王朝已潦草千年,望得断西北“赎罪”守侯?涤得尽盛世“英雌”功勋?岁月千回万转,世俗沧桑,繁华落尽,无字碑锁住红颜至尊,历史浪头伊人在否?
  朱帘卷雨,道是娓娓,渔舟唱晚,依旧凄戚。一身窈窕悠闲,婉转风韵,起初才人博宠。才华溢,风姿绰,太宗临幸,晋王倾倒,听不见年少。深宫里的只身闯荡,真是佳人折柳娇。然而,艳丽也要招谗言,“武代李兴”?披缁入寺,那颗尘封的心,又不知熬过了多少春秋,几度寂寥。
  闲云潭影,物换星移。不知变化了什么,蓄发还宫。女子一身却事父子二人,乱伦之爱却爱则如棉。后宫之争:各唱各的祷告,你献你的妖娆,我画我的笑。宫内几面妆:潜扼杀女?毒害王后萧妃?戮陷元老功臣?几人找到?无人知晓。昭仪位卑,只要如火仇恨,也能淫乱宫常。两三似水流年,割爱饮恨,有谁知道?
  筝如流水,深邃悠远。不满仅仅主后宫,批奏折,参朝议。皇上睡去,皇后已老。不恤夫君亡去,独揽大权,母仪天下。然而,怨声烙,民心摇。自视治国之才,酷吏,极刑以堵悠悠之口;贤相,德政以塑泱泱大国。谁说女子不如儿郎?也学吕雉称制,更要废李兴武以周代唐。
  西风凋碧树恰似夏楼寻一遭。光阴荏苒,红颜剩多少?深宫香院任他宠男逍遥,唯愿珠黄容颜依旧泛起笑。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心腹倒戈逼宫,臣子临淄兵起,赦免一身所害。荒淫数十载,还恨武家为欢不足,从“刑与赏,大权尽在我操持”到“病入膏肓,独处深宫,遗憾留人世”。唱着哭泣的主角,始终一清清过客。
  巾帼英雄,仇则如火,恩则如日,喜则如童,爱则如棉,言则如握,有了容人之量,识人之智,用人之术,即使秽政伴随德政,即使传说掩盖历史,事实总会被昭雪,九泉依旧含笑。磊落一身碑无字,千秋功罪任评说!
  “无字碑头镌字满,谁人能识古坤元?”一樽还酹女皇。信然。
 

篇二:[无字碑歌]无字碑歌_800字


  从来没有一个女人可以站的像她一样高,从来没有一颗心可以像她一样骄傲,从来没有一位帝王会像她一样立一块无字碑,功过由后人评定……
  那无字碑上一片空白吗?不,我分明看到了碑上镌刻出了一名女子的睿智和豁达。
  她是历史上的一枝独秀,以瘦弱的双肩扛起了整片江山,将无数须眉驰骋沙场得来的大地轻易的俘虐了过来,轻松地续上了一笔。这一笔惊天动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她也深知自己正遭受万人唾骂,“狐媚偏能惑主”,男人的骂声中还夹杂着女人的骂。她也深知自己双手沾满了鲜血,“一将功成万骨枯”。于是,她又做出一件震撼人心的事——为自己立下一块无字碑,不着一字,孰是孰非皆凭后人评价。
  好一块无字碑,好一个武则天,她为自己留下了一点空白,由别人书写。功大、过大皆由后世千秋评,这种智慧有几个男孩能及?
  好一块无字碑!好一个武则天!她在那片空白上描绘出了一个女子的广阔胸径与智慧。她知道自己得到了太多,多得让每一个人都忌妒;她也失去了太多,多得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都无法承载她的悲哀。一切尽在不言中,留一点空白,让后世子孙揣摩她内心的骄傲与哀伤。
  她的美丽已随大唐而逝,如今只留下荒冢草青青,还有那挂在草尖尚未风干的泪珠,是她午夜梦回时落下的。
  不能书写功德,不能书写悲伤,那就什么也不写。是喜是悲,都由她留下的那一点空白诉说。
  也许,不说就是说得最多,空白也能容纳最多的图景。“千江水有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也许,连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千古罪人还是流芳百世的名主。她留下的那一点空白是给后人的,也是给自己一个喘息的余地。她活的太累,勾心斗角的深宫内院,阿谀奉承的下层,尔虞我诈的政治大漩涡……太多太多的东西由她一人承担,“高处不胜寒”啊!
  融融月,淡淡风,一如那花香,风吹万里也有散去的一天;再华美的词藻写出的功德也有磨灭殆尽的一天。她那一点留白,不仅是歌功颂德,也是为自己做过的错事的反省!那是历经千秋万载也消不尽的……
  初一:霰玖
作文网专稿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点评:文章内容新颖,结构合理,流畅连贯,自然通达。细节描写颇具匠心。极富功底。文章线索明朗,主题突出,紧紧围绕武则天进行。
  美中不足的是:文中对于武则天的描述都是蜻蜓点水,未作具体描写。
  作者应当注意文章详略得当,应有重点突出的部分。
  点评老师:苏璐璐 

篇三:[无字碑歌]王朝的歌声_1200字

  我有很多磁带,磁带封面上是一张张精致美丽的脸,与当今的格调很合拍。可是当我听到《大唐歌飞》中的永新娘子唱歌时,却有了一丝迷惘。原来躲在我心中唱歌的,不是那些时尚的明星,而是一个朴素的大唐的女子。她清泪如雨,冰肌玉骨。她的舞姿翩若惊鸿舞起雪,她的歌声百转千折显姝丽。欲笑还颦的永新娘子,留了一头乌黑的长发,戴上了她的金钗,佩上了她的宝玉,穿上了她的霓裳羽衣,在笑着唱歌,她唱着唱着,却哭了。我转过身,怔怔地掉下一滴泪来,闭上眼闻到一股檀香——是大唐的味道。
  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说:赤壁成全了苏东坡,苏东坡也成全了赤壁。我想说大唐成全了诗人,诗人也成全了大唐。大唐的200年间,诗人的歌声从未停歇,一直在延续。于是,我们听到了李白自由奔放,响彻行云的乐章;我们听到了杜甫格调严谨,苍劲雄浑的悲声;我们听到了白居易气韵沉郁,平易进人的放歌。初唐的歌声由少年人唱出,意气风发,豪情万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盛唐的歌声由贵妇人唱出,奢华至极,繁华锦簇:“金屋妆成矫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晚唐的歌声由老人家唱出,苍凉悲壮,老境颓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大唐的诗人是真正的诗人,他们如一颗颗流星在时间的长河中转瞬即逝,却时刻震撼我们的心灵。他们愿做荆棘上的鸟儿,用带血的声音歌唱。大唐在他们的歌声中青春永驻,姝丽无双。大唐真的很美,它牵着诗人们的手一路走来,走进另一个世界。
  无论什么朝代,女人总是一群不可或缺的群体。大唐的历史上,有三个女人为人们所关注:文成公主,武则天,杨玉环。公元640年,文成公主入藏。一路上唱响了多少歌呢?我不知道,也无从查找。我只能想象:在高高的青藏高原上,文成公主如同那出塞的王昭君一般,拨弄几下琴弦。于是,女子柔柔的声音便缓缓流出,不快不慢,不轻不重地回响在空旷的牧场。她顾影自怜,便惟有作悲地孤呤了。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她不拘一格提拔人才,却又“兴告密,任酷吏”。她的功过是非,无从评定,她传奇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首歌。这个唐代乃至中国历史上的异样音符,正如她死后所立的无字碑一般复杂难明。“杨家有女初长成,养成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一首《长恨歌》道尽杨贵妃的一生。当年,杨贵妃唱《霓裳羽衣曲》时该是怎样的一副情景啊!她轻和着音乐翩翩起舞,一曲欢歌边轻轻而来。美丽的的歌声飘荡在云朵之上,响彻了宫廷,响彻了一个盛唐,可谁又能料到马嵬坡下乌黑的泥土便是杨贵妃的归宿呢?一曲欢歌唱到头来竟成了一首悲歌了。
  如今,人们心中的那一点点唐风宋月,早已在纸迷金贵的生活中湮灭了,靡靡之音响彻了大江南北,却没人听永新娘子那雨魄云魂的声音。“拣尽寒枝不肯歇,寂寞沙洲冷。”“古”与“近”如此泾渭分明,令我手足无措。
  公元907年大唐灭亡,908年朱温杀死李姓皇族将其尸体抛入黄河。
  一个煊煊赫赫的朝代已然逝去,大唐的歌声还能唱多久?
  我不知道,但愿它能唱到永远。
 

篇四:[无字碑歌]“隐”菊_2000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爱煞了这句诗,也因此很早就认识了写诗的人,印象中他总是从田园的晨曦中走来,拘一捧菊花香尽洒入东篱的水,荡着悠悠的扁舟梦入桃花源。
  后来觉得这印象极抽象,世人们用菊花、用东篱、用桃花源为陶潜创造了一门“隐”的艺术,将他完全神化的不食人间烟火,让他穿越了历史的恋恋风尘在人们的心中有一种独特的地位。
  不同于其他文人,陶潜似乎并不以他的诗着称,或许我是否可以说陶潜的诗完美的诠释了他的“隐”,为众人树立了一个可以仰视的鲜活的标杆。使其变得独特起来,卓越起来。世人总佩服能张着并不强健的翅膀却依然逆风飞翔的人。而且是以或壮丽或清高的名义。
  很多人说陶潜是菊的象征,“菊,花之隐逸者也”。菊是真正的隐者,它可以在瑟瑟的秋风中不事张扬却又肆意无忌的开放,开得漫山遍野,畅快淋漓。却朴实而不雍俗,遗世而不清傲。世人总叹它的风骨,其实这风骨既可以伟大也可以平常,人们的敬仰不过在于它的先驱性,在于它敢于追求自己的生活,他深知自己的意愿,踽踽而生,它认为生活是秋,是凉爽的风吹刮的最猛时候,它便选择在春天离开。正如陶潜从那无限春光的政治舞台上逃走。因此,对于陶渊明来说,更恰当的应是避世。真正的隐者不是逃离俗世,而是在俗世中永远保持一颗清明的心,可以通体沐浊流,冰心未染尘。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消极避世未尝不是种懦夫的表现,当然,我并没有完全否定这样的行为。毕竟,像陶渊明、屈原这样的人,他们本质是诗人,诗人的心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们不拘于时,不拘于事,没有野心,没有欲望,抱着“富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态度。为浊世留下最后一股清流,这亦是一种孤独的坚持。
  纵然,自己常常感叹屈原的投江,那般如飞萤扑火,凤凰涅磐般地殒落,是一种诗人的固执。感慨陶潜的避世,二十余年与世隔绝,潦倒残生,是一种消极的逃避。有时会给自己一个假设,愿他们做那样“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人,一个完满的人,甚至成就如晏婴、管仲一般的千古名相。
  后来当逐渐褪下年少轻狂的稚气,不再嘲笑他“草盛豆苗稀”的无措的拙行,不再费解他“富贵非吾愿”的文人的清高。而是用一颗诗人的心去体味一个诗人的情怀。他的肩头负荷得过于沉重。这是那个时代赋予他的不能承受之痛。在盛世,做一个治士仁臣并非难事;在乱世,固守自己便已是不易。他不是一个政治家,他也许真的不适合玩弄权术,精于世故。近与自然的率性,对于仕途是最大的障碍。于是他做不了魏征那般叱诧风云的政客。他不是一个学者,在那个时代他没法幸运得像孔子,当不了政治家还能当圣人,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因为孔子是“入世”而他是“出世”。似乎太少人有那样的觉悟。于是他就一直扮演着尴尬的角色,很尴尬的地位。这样的他在俗世似乎真的没有存在的价值,只能隐于他的世外桃源,和农人侃着哥俩好,没事和自己那块杂草丛生的田地呕气,采朵菊花装点一下已不能称为屋的茅庐,甚至被农夫嘲笑,被妻子埋怨,潦倒一生,腿去了圣贤的光辉的陶潜,该是这样一个淳朴又可爱的老人。这样的他才立体又真实,这样的他,才又可贵又可敬。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当诗画琴棋褪变成柴米油盐;当貂华俘梦褪变成清潦孤贫;当理想的美好,褪变成现实的残酷,在意志和形体的冲击中苦守二十余年,世间又有几人?人毕竟是人,人不是仙,也请不要把陶渊明神话,他顶着一副凡夫俗子的肉体去践行一种人格。但凡一件事,可以固执的坚守,便可做这天下第一等人。
  对于隐世,我们也大可不必为陶潜戴一顶太高的帽子。我想陶潜自己也并不认为他是偏要做出些文人的“惊世骇俗”来。诚然后世赞扬,效仿者甚多(可能有些目的已不单纯),但我宁愿把他理解为一个任性而孤独,傻气又可爱的人,一个勇敢的敢于践行本心的人。只是他的欲望来得更简单,也更诗意。就像菊一样,它爱把生命选在秋天,并不是为了树立什么,甚至只是为了逃开什么,只有在秋,在萧索中,它才振奋起来,沸腾和肆意起来。或者俗气的说,他更像是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事儿。只因他是一个文人“农民”,但他更幸运,因为时代对于这种行为的认同感,使他不必像卖猪肉的北大学生那样屡遭非议。而且他的避世,他的隐归甚至被单独载入史册的一页,几行再简单不过的一生概述后便是大片大片的空白。陶潜不似武则天那样的高调,留了无字碑,任人评说,他也还不够那样辉煌的“份量”,他只是极自然的把自己的生命向水墨画一样留白。仅因后人极不甘心有这样单薄的文化符号,于是就用一种极完美的眼光去审视他,褒,褒得天花乱缀;贬,贬得一文不值。其实他所做的正是随心而已。他只不过是厌卷了一种生活便开始另一种新的生活;只是为了穷其一生去执着于自己的意愿。他的诗文只是为他的心灵所作、所歌,纯粹就像渔人的歌,采莲的曲,牧人的调,同样仅为抒发一种生活。他

篇五:[无字碑歌]梦回的朝代_1200字


  穿越千年的梦幻,去寻找一个开放强盛的朝代!
  作为我们炎黄子孙最值得骄傲的王朝,在全世界的华人华侨所居住的地方称之为“唐人街”,让自己都成为那个朝代的子民,回味过去,回味那波澜壮阔的盛唐气象!
  风若遥远的回音,追着梦的翅膀,在亘古不变的神话里,一个金碧辉煌的朝代,刺绣里还镌刻着那留给世间难以忘却的磅礴大气。
  古老的风铃吹出了那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盛世传说,浑厚如黄钟大吕的音符直贯寰宇。谁的梦为这江山写下这遗留千古的诗篇;是谁的梦为这江山播下这茁长成长的种子;是谁的梦为这江山弹奏了一曲盛世霓裳……
  长安,我那如梦如幻的城市,我用想象去感受你的宏伟建筑;我用想象去勾勒出你的斑斓色彩;我用想象去拥抱你的宽容大度……
  拨动的和弦,万方吹奏。颂政治亲民,歌勤政廉政。“水亦能载舟,亦能覆舟”;“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车同轨,同八荒,书文混四方”……这些成就了这个朝代的强盛,成就了这个朝代的包容万象,更成就了这个朝代留给后世梦的记忆!
  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里呈现了多少人生的壮美,多少艺术情怀的宏广。游侠的李白却张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军旅的王昌龄却招手一摇,就是半个疆域;忧患的杜甫却摇头一摆,就是半个世道……怎能不令人陶醉,怎能使人遗忘?
  我的脚步踏入你的梦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啊,那是老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那是妻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那是老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谁还在用修长的十指弹琴,震颤的琴弦又颤落了哪位美人的凝香露华;又是谁的眼泪落下疑是地上霜的思念?长袖善舞,独步瑶台,与天帝同乐,梦中惊醒还是那银烛秋光冷画屏,高处不胜寒的意境!
  平坦的可汗道仍在称颂着那一代的千古明君,仍在称颂着那海纳百川,泱泱大唐;
  历史的无字碑还在书写着那唯一的武则女皇,还在书写着那山水田园,万里疆土;
  宏伟的大明宫依然堆垒着那大唐的名垂史册,依然堆垒着那九天阖闾,万国朝拜;
  ……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做到了,更兼具了开放自由,在整个史册中,你那个如梦幻般的强盛仍是星光熠熠。江山辈出,佳人才子,留给后世无限的感慨。一杯浓茶飘满了整个大唐的诗情画意,一壶佳酿挥洒了整个李家的万代江山。以博大的文化情怀从容的走在梦的王朝,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来评你的恢弘庄重。
  沉醉于此,深入梦境。一个时代的传说让整个泱泱中国在梦的世界里撰写。这一刻,陶醉了整个民族。凌烟阁中还挂着那个盛世的梦。
  古韵流芳,任时光流去,永恒的记忆却不褪色。梦回大唐,只求醉在君王怀,梦到盛唐爱!
  仅以此文献给中国梦,向大唐盛世那样万人所敬仰,气象磅礴。愿中国梦早日实现!
  ——后记
 
    江苏常州钟楼区航空技工学校高三:吕酉品

篇六:[无字碑歌]人生漫漫_750字

  人生漫漫,挥之而去,等走到了尽头,只留下一座孤独而寂寞的冢……
  ——题记
  从古自今,有多少文明留存在地球上?还记得座落在尼罗河两岸的古城埃及吗?还记得开罗城区那一座座端庄而神秘的金字塔吗?或许,法老建造金字塔为的就是向世人炫耀他至高无上的权威。这些一心想让自己拥有太阳神庇佑的人们,以这样的方式把他们的权威留在了世上。
  谈到印度,不得不提那个文明世界的泰姬陵。莫卧儿王期第五代皇帝沙贾汗为实现爱妃泰姬?;玛哈尔临终时的遗愿,建造了这个雄伟的陵墓。现在,泰姬已死去,留下的只有这座无与伦比的冢在唱着那古老、美丽的歌谣……
  中华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说到武则天,实在感慨万分。不必说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霸气,也不必说那残酷的政治作风。……这位前无古人的女皇“展现”了她一身的毒辣。在政坛上,她披荆斩棘,一步步迈向帝位,最终,如愿以偿得到了“女皇帝”的称号……然而,这样的女皇死后,却仅仅留下了一块“无字碑”任世人评说。这样旷达的胸襟,历史上又是少之又少。
  说到冢,也不得不提青冢。昭君倔强耿直,不肯贿赂毛延寿。于是,拥有沉鱼落雁的她只能在汉宫的寂寞中思索……“五更里,梦难成,深宫内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虚抛掷,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亲,命里如此可奈何,自叹人生皆有定。”不眠之夜后,她选择了出塞,远离那个让她窒息的皇宫。昭君出塞了,中华就因这个千古奇女子的抉择安定了多年。昭君死后,只在茫茫大漠中留下了一块青冢,仿佛是在诉说着这一理智而苦楚的抉择……
  人生漫漫,挥之而去,等走到了尽头,只留下一座孤独而寂寞的冢……
 

篇七:[无字碑歌]高考作文妙借古诗文“出彩”四法

  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文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这无疑是高考作文“出彩”、“创新”的一条有效便捷的途径。那么,怎样借用古诗文来为你的高考作文增辉添色呢?
  一、妙引古诗文名句出彩
  这是高考作文中最常见的方式.可将引用分为局部引用和全篇引用。
  1.局部引用
  就是在文章的局部位置引用古典诗文名句.如文章的标题、题记、首段和末尾等。这些地方所处的位置比较突出、醒目,容易引发读者的关注.给他们留下较好的印象。
  在文章标题处引用古诗文名句.能让题目显得典雅蕴藉,富有文学情趣,起到耀人眼目、催人卒读之功。如2004年福建考生的《一蓑风雨任平生》,引用苏轼《定风波》语句,作为题目,既紧扣所选的历史人物。贴切凝练.又昭示文章题旨,写出了苏轼的豁达与超脱。可谓“一石双鸟”。
  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更能让阅卷者立刻“窥”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给他们留下较佳的第一印象。如2004年陕西考生的《寻找快乐,精彩人生》的开头:
  “漫步于秋日落叶徐徐的小径上。不禁吟了一句:‘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愁绪滚滚来’。慨叹落叶的悲哀与不幸。其实,落叶的生命或许就是这样,只求得春日繁茂,秋日落英缤纷。换个思维方式.龚自珍曾说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嘛!我们应该欣喜,享受落英缤纷的秋景。”
  这个开头由情景人手.化用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自然引出对落叶的联想,然后再引用龚自珍的名句.恰当地诠释了“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这一哲理话题的内涵。这样处理,使文章在开头便显得意蕴深刻.诗意灵动.从而避免了“开门见山”式说理 可能会有的干巴枯燥。
  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如2004年福建考生《照海倚天》的结尾: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流年似水,时光如电地过去.也许,只有历史才能让‘无字碑头镌字满’,也许也只有历史.才能最好地诠释曾国藩在天京城破黄袍欲加身之时写尽生平心境的一句话: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三处引用贴切自然不显斧凿.使文章文采飞扬.情理交辉,意蕴深远,辩证而深刻地评价了曾国藩这一历史人物.实在是一记漂亮有力的“豹尾”。
  2.全篇引用
  既指整段之内大量引用.又指全文各段大量引用。由于古典诗文具有的深厚的文化积淀,大量、多处的引用,将能大大提升文章的文化品质和审美趣味.充实文章的底蕴。整段引用的如2000年高考优秀作文《寂寞的意韵》:
  “寂寞是什么?曾几何时。有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许,寂寞便是皓月当空.好风如水,万籁俱寂时形影相吊的那种感觉吧!曾几何时.有李后主感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也许,寂寞正是深宫大院.国愁家愁人也愁的情丝纠缠吧!曾几何时.有陈子昂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许,寂寞就是芳草依旧,天涯依旧,物是人非的空虚心境吧!于是.我问月亮.广寒宫的嫦娥告诉我。寂寞是‘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辰’的‘碧海青天夜夜心’。寂寞到底是什么?我无法回答。”
  一段之内五处引用诗词名句.以此作为文章情感和义理的载体.让“寂寞”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既为文章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也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文章底蕴厚实.充满典雅蕴藉的诗意和丰富的人文气息。
  而全篇引用的。2003四川省高考优秀作文《只缘身在此山中》则可称得上是典范之作了。该文以苏轼名句作为标题.非常恰切地暗扣作文话题“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紧接着引用崔护的诗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自然引出对“情感与认知”关系的认识,确立文章主旨:然后紧承首段。
  引用了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杜牧的《赤壁》,从几个角度来进一步阐述主旨,形象生动而不乏理性:末尾再以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收结全文。综观全文.恰到好处的引用、嵌入古典诗词。使哲理思考和情感抒发传达得深刻而有底蕴.让文章拥有了较高的文化品位。
  二、巧套古诗文结构出彩
  古人写诗做文都很讲究章法。每一首(篇)诗文都有其完整的行文结构与写作脉络.再加上古诗文本身言简意丰、音韵和谐,套用古诗文来铺设文章的行文结构.不仅能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清晰,而且更能给人以典雅优美的感觉,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打动读者。这一点。2004年湖南高考优秀作文《琵琶行之父母有情》做出了很好的示范。这篇作文直接套用白诗的结构形式,将《琵琶行》一诗中有关音乐描写的诗句,直接抽取出来、编织出全文的行文结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间关莺语花底滑”,“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座中泣下谁最多。掌上明珠双眸湿(原诗为‘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些诗句在《琵琶行》中本身就是串连诗歌内容、编织抒情脉络的关键诗句.被引用为文章行文转换的语言标志.不仅巧妙地串起从小到大父母对“我”的关爱与教育的一些生活细节.而且使文章的行文结构放得开又收得拢.读来自有别样的韵味。
  三、模仿古诗文语言出彩
  语言是文章的第一关口.高考作文的语言除了要能够根据文章需要尽可能得体准确之外.还应该尽量地体现出个性的色彩。如果你的文言功底比较扎实的话.不妨模仿古典诗文的语言.用文言的笔法来表达现代的感悟.这无疑也是高考作文“出彩”的一记妙招.历年高考作文中都有这方面的成功例子.如2001年南京考生的《赤兔之死》,2002年江苏考生的《谏屈原书》,2003年四川考生的《愚者传》和北京考生的《转折》等。
  这些高考优秀作文在古典诗文语言的借鉴上.显示出了作者个性的写作才华和较为深厚的古文修养.以及较好的驾御语言的功力。当然,文言文毕竟是旧时代的产物,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本身未必值得提倡和鼓励.本节内容只是为考生提供一种参考。要知道.这些优秀作文的成功靠得是“故事新奇”、“立意高远”、“语言老到”、“内容充实”,这些才是它们获得成功的关键.而非仅仅是浅易的文言。
  四、改写古诗文内容出彩
  好的古典诗文都是富于启示性的.言简而意丰。能够通过鲜明的形象和富有张力的表达唤起读者无尽的联想和想象。通过对古诗文的改写.来传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也能让自己的高考作文呈现出迷人的色彩.平添些许的诗意。当然。改写不是对古诗文的纯机械翻译。而是对古诗文的一种再创作、再提高和个性化鉴赏。2002年江苏考生的《东坡的选择》就是采用这种写法获得成功的。这篇高考作文化用苏轼《前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意境.将苏轼一生的遭遇聚焦于一个感伤而又旷达的赤壁之夜.写出了苏轼的“心灵的选择”.既摄取了原作的神韵.又出之以新的情调。
  改写可以是化用意境.再现古诗文的情景.也可以从古典名篇中寻找“空隙”,对内容加以创造性的改造.例如2004年江苏考生的《(孔雀东南飞)新传》“活用”古典文学资源,根据话题“山的沉稳,水的灵动”对《孔雀东南飞》大胆改造而成的“故事新编”,在生动而颇具情韵的叙事中.讲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中国式离婚”.体现出了考生独到的创新精神,和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洞察。
  实际上。以上四法并非是截然分开的.而妙用古诗文“出彩”的方法也不止是这四种。在备考阶段。如果能将古诗文的备考和作文备考结合起来.注重积累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积淀.也许你能找到更多更好的方法.写出一篇“出彩”的高考作文来。

篇八:[无字碑歌]翻开那本书_1200字

  “歌宛转,宛转那能异栖宿。愿为形与影,出入恒相逐。”
  “薄暮敛容歌一曲,氛氲香气满汀洲。”
  “娉娉婷婷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翻开历史这本书,便有女子的苦笑声,抽噎声,唏嘘声从时间深处传来,激起我心中的片片涟漪。
  历史的宗卷,仿佛是一页页拆散了的日记。日记里的内容仿佛就在昨天,昨天的清晨,黄昏;再一看,却又犹若隔世。
  翻开这本犹若隔世的书

上一篇:关于小熊7篇
下一篇:美丽的日月潭10篇

扩展阅读文章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其他范文推荐文章

其他范文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