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海瑞传8篇
(1) [明史海瑞传]《治水必躬亲》和《海瑞传》对比阅读
阅读《治水必躬亲》和《海瑞传》完成10--13题 (22分)
甲: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治水必躬亲》
乙: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①,令老仆艺②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囊胡公按部③,令所过无供张④。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⑤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选自《明史·海瑞传》
注释:
①布袍脱粟:穿粗布的衣服,吃粗粮糙米。
②艺:种植。
③按部:巡查部属。
④供张:奉献招待,意思是铺张浪费。
⑤橐(tuó ):袋。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8分)
(1)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 (2)远嫌而避怨( )
(3)市肉二斤矣 ( ) (4)计利而忘义( )
11、将甲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2、甲乙两文主要写到了海瑞的哪些事迹?甲文中用到海瑞事迹的作用是什么?(6分)
13、甲乙两文中海瑞的形象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4分)
【答案】
10、(1)(办事)成功 (2)远离 (3)买 (4)中举 (5)盘算
11、翻译: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
12、海瑞躬亲治水;生活节俭;惩罚总督之子。甲文用海瑞治水的事迹作为例证,用来论述只有不辞辛劳亲自奔走、清正廉洁才能取得治水的成功这一道理。(3分。事迹概括2分,1点组卷1分;事迹的作用1分,意对即可)
13、相同点:清廉。不同点:甲文还表现了海瑞不辞辛劳的特点,乙文还表现了海瑞不畏权势,为人刚正的特点。
海瑞,字汝贤,琼山(今海南)人。乡试中了举人。进入京城,朝廷任命他南平教谕(学官名)。”改任淳安知县。穿布袍,吃粗饭,让老仆人种菜自给自足。总督(官职名)胡宗宪曾经对人说:“昨天听说海县令为母亲作寿,买了两斤肉。”胡宗宪的二子经过淳安县,被驿馆的官员惹恼,把官员倒挂起来。海瑞说:“从前胡大人公管理部下,明令所经过的地方,地方官员招待他们不要铺张。如今此人行李装备很丰厚,一定不是胡公子。”罚了他好几千两银子,收在官库里,派人骑马禀告胡宗宪,胡宗宪无法给他施加罪名。
【
(2) [明史海瑞传]汤显祖简介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34岁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
明万历十九年(1591)他目睹当时官僚腐败愤而上《论辅臣科臣疏》,触怒了皇帝而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县知县,一任五年,政绩斐然,却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招致上司的非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终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愤而弃官归里。家居期间,一方面希望有“起报知遇”之日,一方面却又指望“朝廷有威风之臣,郡邑无饿虎之吏,吟咏升平,每年添一卷诗足矣”。后逐渐打消仕进之念,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
在汤显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汤氏的专着《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也是中国戏曲史上论述戏剧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献,对导演学起了拓荒开路的作用。汤显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其诗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草》1卷,《问棘邮草》2卷。
一、生平事略
明嘉靖二十九年八月十四日(1550年9月24日),汤显祖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原居临川文昌里(今临川文昌桥东太平街汤家山),后移居沙井巷,建“玉茗堂”(内有揽秀楼、清远楼、毓霭池、金
(3) [明史海瑞传]《治水必躬亲》和《大禹治水》对比阅读
题文
阅读《治水必躬亲》和《大禹治水》两篇文章,回答问题。
治水必躬亲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大禹治水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m狻B叫谐顺担??谐舜??嘈谐饲粒?叫谐碎贰W笞忌??夜婢兀?厮氖保?钥?胖荩?
(4) [明史海瑞传]《明史·杨继盛传》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
杨继盛字仲芳,容城人。
嘉靖二十六年,登进士,授南京吏部主事,从尚书韩邦奇游,覃思律吕之学,手制十二律,吹之,声毕和,邦奇大喜,尽以所学授之。继盛名益著,召改兵部员外郎。俺答①躏京师,咸宁侯仇鸾以勤王故,有宠,帝命鸾为大将军,倚以办寇;鸾中情怯,畏寇甚,方请开互市②市马,冀与俺答媾,幸无战斗,固恩宠。继盛以为仇齿未雪,遽议和,示弱,大辱国,乃奏言十不可、五谬。
疏入,帝颇心动,下鸾及成国公朱希忠、大学士,严嵩、徐阶、吕本,兵部尚书赵锦、侍郎聂豹、张时彻议。鸾攘臂詈曰:“竖子目不睹寇,宜其易之。”诸大臣遂言,遣官已行,势难中止。帝尚犹豫,鸾复进密疏,乃下继盛诏狱,贬狄道典史。其地杂番,俗罕知诗书,继盛简子弟秀者百余人,聘三经师教之。鬻所乘马,出妇服装,市田资诸生。县有煤山,为番人所据,民仰薪二百里外,继盛召番人谕之,咸服曰:“杨公即须我曹穹帐,亦舍之,况煤山耶!”番民信爱之,呼曰“杨父”。
已而,俺答数败约入寇,鸾奸大露,疽发背死,戮其尸。帝乃思继盛言,稍迁诸城知县。月余,调南京户部主事。三日,迁刑部员外郎。当是时,严嵩最用事,恨鸾凌己,心善继盛首攻鸾,欲骤贵之,复改兵部武选司。而继盛恶嵩甚于鸾,且念起谪籍,一岁四迁官,思所以报国。抵任甫一月,草奏劾嵩。
疏入,帝已怒。嵩见召问二王语,喜,谓可指此为最,密构于帝;帝益大怒,下继盛诏狱,诘何故引二王?继盛曰:“非二王,谁不慑嵩者。”狱上,乃杖之百,令刑部定罪。
系三载,有为营救于嵩者;其党胡植、鄢懋卿怵之曰:“公不睹养虎者耶,将自贻患!”嵩颔之会都御史张经李天宠坐大辟嵩揣帝意必杀二人比秋审因附继盛名并奏得报。遂以三十四年十月朔弃西市,年四十。
(节选自《明史·杨继盛传》)
【注】①俺答:明时鞑靼族的首领,经常侵扰明朝的西北边境。②互市:通商。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尚书韩邦奇游 游: 出游,游览。
B.鸾中情怯 中:内心。
C.简子弟秀者 简:挑选。
D.民仰薪二百里外 仰:依赖,依靠。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倚以办寇 能以足音辨人
B.宜其易之 吾其还也
C.有为营救于嵩者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D.思所以报国 吾知所以距子矣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杨继盛曾跟从韩邦奇学习音律,专心研究音乐,表现出一定的音乐才华。
B.文章叙述了杨继盛遭贬任狄道典史期间,卖掉了自己所乘之马和妻子的衣装,买来田地,将田地的收益用来资助那些跟从经师学习的学生。
C.杨继盛善于处理民族矛盾,安民有方,政绩卓著,受到皇上的器重,因此一年之内四次升官。
D.文章通过对杨继盛受到仇鸾诬陷遭贬和严嵩报复致死的叙述,赞扬了杨继盛忠心报国、痛恨奸佞的高尚人品。
20.用“
(5) [明史海瑞传]《张溥嗜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张溥嗜学
【原文】
溥幼即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倾利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张溥传》,本文又名:《温额外·温录斋》。
【译文】
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他所读过的书一定用手亲自抄写,抄完朗读一遍,马上烧掉,再抄写,这样六七遍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满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浸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命名为“七录”。张溥写诗作文敏捷,各方人士向他索取诗文,他不打草稿,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完成了,因为这个原因在当时很有名气。
【阅读训练】
1、 解释:(1)已: ;(2)焚: ;(3)是: ;(4)钞: ;(5)草: ;(6)毫:
2、 翻译:(1)日沃汤数次:
(2)俄顷立就:
3、文中两处“名”字的词性和意思有何不同?① ②
参考答案
1、 解释:(1)停止,完成;(2)焚烧;(3)这样;(4)通“抄”,抄写;(5)草稿;(6)毛笔
2、 翻译:(1)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几次。 (2)一会儿马上完成。
3、动词,命名、提名 ?名词,名声
【注释】
(01)嗜(shì ):爱好
(02)钞:通“抄”,抄写
(03)已:停止,完
(04)一过:一遍
(05)即:就
(06)焚:烧
(07)如是:像这样。是:这样
(08)始:才
(09)管:笔管
(10) 皲(jūn):冻裂
(11) 沃:泡浸
(12)汤:热水
(13)名:命名
(14)斋:指书房
(15)征索:索取
(16)草:草稿
(17)毫:毛笔
(18)俄顷:一会儿
(19)就:完成(靠近)
(20) 以故:因为这个原因
(21)名:名气
(22)录:抄写
【道理】
表达了张溥刻苦学习,坚持不懈的精神。也表达了张溥很有才华的精神。
【启示】
(1)我们要学习张溥,勤奋学习,认真刻苦。
(2)只要像张溥这样以学习为乐,就能达到这种求学的境界。
(3)努力,兴趣加勤奋才能取得成功。
(6) [明史海瑞传]考场议论文素材:谋略
(1)引言
"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要成其事,必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客观实际情况进行周密谋划,决定正确策略。寡谋蛮干,必败无疑。
让我们都来学会运用谋略,把各项有利于人民的事情办得更好。
(2)事实论据
曹刿论战
公元前684年的春天,齐国攻打鲁国,两军会战于鲁国的长勺。鲁庄公想先出击,他的军师曹刿立即制止说:"现在应该固守,不可击鼓进攻!"等到齐军领先击鼓进攻三次以后,曹刿才说:"现在可以下令击鼓进攻了!"结果齐军败退,狼狈而逃。庄公下令追杀,曹刿又立阻止说:"不可!"曹跳下战车,仔细察看地下齐军战车车轮辗过的痕迹,又爬到车顶上望齐军败逃情况后,才说:"可以追击!"结果齐军大败,鲁国大获全胜。
在庆功宴上,大伙纷纷议论这次获胜的原因,一致推崇曹刿指挥有方。鲁庄公询问曹刿指挥的密廖。曹刿说:打仗的胜负关键在士气,士气盛则胜的机会就大;士气衰则败的机会就大。击鼓进攻,通常是击第一遍鼓时,士气旺盛,大家一心想冲锋陷阵。如果第一遍鼓进攻没有奏效,又击第二遍鼓士气就弱了。如果第二遍鼓仍然未奏效,所以第三遍鼓,士气简直没有了。国此,我止住我方抢先击鼓进攻,是怕士气,直等到齐国击了三鼓以后,才请下令击鼓进军,这样以我们最旺盛的士气攻打齐军的最低士气,当然获胜。后来我所以阻止鲁莽追击。因为齐国是大国,恐其有诈,万一它设下圈套,我们匆匆追过去,中了它设的埋伏,岂不要上大当,不可不谨慎对待。所以我研他们败逃时战车轮走的痕迹,发现十分零乱,不象是有计划撤退,望他们的旗帜,发现东倒西歪,毫无秩序。断定齐军确是伧惶溃退。所以建议追击。
韩信决水破敌
韩信,汉初军事家。与张良,萧何合称"汉三杰"。他足智多谋。为汉王刘邦屡立奇勋。
有一次韩信奉刘邦之命伐齐。齐求救于楚。楚派龙且率兵救齐。有人劝谏龙且,因汉军接连破魏、胜齐士气高昂,不可硬拼,不如凭借深沟高垒,坚固防守。因汉军远道而来,补给比较困难,只要坚守,它久攻不下,等待他们粮尽,必然军心涣散,不战自溃。龙且不听,自恃勇力过人,不把韩信放在眼里,因此就在潍水摆开阵势,准备与韩信一决雌雄。
韩信闻讯大喜。命令士兵准备一万个沙袋,在夜里装满沙子,铺在潍水上游,阻塞上游水流。
一切部署停当,韩信就率兵渡河击楚,佯装打败,滤河而走。龙且不知是计,于是率兵涉水渡河追击。韩信令拆掉拦水沙袋,汹涌的河水顷刻间淹死了不计其数的楚军。
海瑞纵火索印
海瑞,字汝贤,号刚峰,明朝人。为官清廉,刚正不阿。
有一次奉皇上命令到江南赈济灾民。上元县令,承办赈灾之事不力,工作不负责任。被海瑞痛斥,因此怀恨在心,趁海瑞不注意窃取了海瑞的印信。后来海瑞发觉印信不翼而飞,回想在他临时的馆舍出入的人员,只有上元县令一人而已,可能对他的训斥怀恨在心,实施报复的恶作剧。假定当面质问他,没有抓住证据,他绝不肯承认的。于是心生一计,暗中吩咐古装房:"如此这般……"
上月县令盗印之后,装着若无其事地去海瑞行宫,坐定之后,柴房忽然起火,火光熊熊,仆役惊慌来报,说后舍失火,火势凶猛。海瑞佯装十分惊慌,赶紧拿起空印匣,交给上元县令:"这里头是我的官印,麻恩赐您暂时代为保管。"上元县令当然知道里面是空的,可又不能说破,只好拿着空匣回去;后来火救熄了,而上元县令照理不能将空匣交还海瑞,只得又将偷来的印放入匣中,归回还主。
杨杰施计痹敌克泸州
杨杰,字耿光,云南大理人,军事家。早年在日本陆军大学毕业,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曾参加北伐战争。
1917年8月,杨杰任靖国军中央军总指挥兼泸州卫戍司令,指挥了著名的忠州之役。当时四川军阀攻占泸州等地以后。杨杰亲临一线,督师反攻。川军败退到忠州,凭贷长江沿岸工事固守。杨杰亲往前沿视察,考虑到强行进攻,不仅要付出惨重代价,而且很难取胜,他想到,"兵不厌诈"何不用计战胜敌人,于是采用"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的办法。他令警卫排秘密征用民船数十只划到兰田坝岸边停泊,扎草人200个,穿上军服,戴上军帽,黎明前,将装载草人的船顺流漂下。沿江敌军,以为杨军抢渡,立即向船队猛烈开火。如此三次。第三次,敌人识破是草船,不再射击。第四天夜里,杨指挥三支部队埋伏于江畔,街到东方发白,三方面同时发动攻击,迅速占领敌军江岸阵地,下午便攻克了泸州城。
杨杰曾在国民党军中任过许多要职。后因他积极参加反对蒋介石打内战的爱国活动。于1949年遭国民党特务暗杀。
(3)理论论据
智是谋之本,有智才有谋。
马南《燕山夜话.智谋是可靠的吗?》
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战略问题》
战略要寻找敌人的主力,战术要寻找敌人的弱点。
朱德《谈几个战术的基本原则》
优势而无准备,不是真正优势。
毛泽东《论持久战》
制敌在谋不在众。
《唐宋文举要.尹师鲁〈叙燕〉》
谋先事者昌,事先谋则亡。
汉.刘向《说苑.说丛》
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韩非子.说难一》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谋攻》
一种策略,不是一服常用的百灵散。
张太雷《自动停止直接武装》
以计伐战一当万。
《晋书.羊祜杜预列传》
计谋欲密,攻敌欲疾。
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冶军》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三国志.蜀书》
有所恃而不恐。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
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
汉.桓宽《盐铁论.险固》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孙子.计篇》
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
工非鲁班之目无以见其工巧,战非孙武之谋无以出其计运。
三国.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军》
计未定而出兵于境,则战之自败,攻之自毁。
《管子.参患》
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
《汉书.赵充国传》
兵以诈立,以利动。
《孙子.军争篇》
计熟事定,举必有功。
唐.刘禹锡《为淮南杜相公论西戎表》
兵者,诡道也。
《孙子.计篇》
战捷之后,常苦轻敌。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攻人以谋不以力,用兵斗智不斗多。
宋.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
兵法贵在不战而屈人。
《三国志.魏书.陈泰传》
(7) [明史海瑞传]《陈友谅》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友谅,本谢氏,祖赘于陈,因从其姓。少读书,略通文义。有术者相其先世墓地,曰“法当贵”,友谅心窃喜。
友谅初尝为县小吏,其时徐寿辉兵起反元,遂往从之。后文俊欲谋杀寿辉不果,奔黄州;友谅因乘机袭杀文俊,并夺其军,自称平章军。
始友谅破龙兴,寿辉欲徙都之,友谅不可。未几,寿辉次江州。友谅伏兵郭外,迎寿辉入,即闭城门,悉杀其所部。即江州为都,奉寿辉以居,而自称汉王,置王府官属。遂挟寿辉东下,攻太平。太平城坚不可拔,乃引巨舟薄城西南。士卒缘舟尾攀堞①而登,遂克之。志益骄,进驻采石矶,遣部将阳白事寿辉前,戒壮士挟铁挝击碎其首。寿辉既死,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即皇帝位,国号汉,改元大义。
太祖患之,与战于武昌。太祖所乘舟樯白,友谅约军士明日并力攻白樯舟。太祖知之,令舟樯尽白。翌日复战,自辰至午,友谅军大败。友谅欲退保奚山,太祖已先扼湖口,邀其归路。持数日,友谅谋于众。右金吾将军曰:“出湖难,宜焚舟登陆,直趋湖南图再举。”左金吾将军曰:“此示弱也,彼以步骑蹑我,进退失所据,大事去矣。”友谅不能决,既而曰:“右金吾言是也。”左金吾以言不用,举所部来降。右金吾知之,亦降。友谅益困。太祖凡再移友谅书,其略曰:“吾欲与公约从,各安一方,以俟天命。公失计,肆毒于我。我轻师间出,奄有公龙兴十一郡,犹不自悔祸,复构兵端。一困于洪都,再败于康郎,骨肉将士重罹涂炭。公即幸生还,亦宜却帝号,坐待真主,不则丧家灭姓,悔晚矣。”友谅得书忿恚,不报。久之乏食,突围出湖口。诸将自上流邀击之,大战泾江口。汉军且斗且走,日暮犹不解。友谅从舟中引首出,有所指
(8) [明史海瑞传]《袁崇焕,字元素》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9题。
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邵武知县。为人慷慨负胆略,好谈兵。遇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晓其?塞情形,以边才自许。
天启二年正月,朝觐在都,御史侯恂请破格用之,遂擢兵部职方主事。无何,广宁师溃,廷议扼山海关,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部中失袁主事,讶之,家人亦莫知所往。已,还朝,具言关上形势。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廷臣益称其才,遂超擢佥事,监关外军,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时关外地悉为哈剌慎诸部所据,崇焕乃驻守关内。
十三山难民十余万,久困不能出。大学士孙承宗行边,崇焕请:“将五千人驻宁远,以壮十三山势,别遣骁将救之。宁远去山二百里,便则进据锦州,否则退守宁远,奈何委十万人置度外?”承宗谋于总督王象乾。象乾以关上军方丧气,议发插部护关者三千人往。承宗以为然,告在晋。在晋竟不能救,众遂没,脱归者仅六千人而已。及承宗驳重城议,集将吏谋所守。阎鸣泰主觉华,崇焕主宁远,在晋及张应吾、邢慎言持不可,承宗竟主崇焕议。已,承宗镇关门,益倚崇焕。崇焕内拊军民,外饬边备,劳绩大著。崇焕尝核虚伍,立斩一校。承宗怒曰:“监军可专杀耶?”崇焕顿首谢,其果于用法类此。
寻以五防叙劳,进兵备副使,再进右参政。
崇焕初议和,中朝不知。及奏报,优旨许之,后以为非计,频旨戒谕。崇焕欲藉是修故疆,持愈力。而朝鲜及文龙被兵,言官因谓和议所致。
未几,熹宗崩。庄烈帝即位,忠贤伏诛,削诸冒功者。廷臣争请召崇焕,其年十一月擢右都御史,视兵部添注左侍郎事。崇祯元年四月,命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所司敦促上道。
崇焕始受事,即欲诛毛文龙。……崇焕虽诛文龙,虑其部下为变,增饷银至十八万。然岛弁失主帅,心渐携,益不可用,其后致有叛去者。
文龙既死,甫逾三月,我大清兵数十万分道入龙井关、大安口。崇焕闻,即督大寿、可刚等入卫。时所入隘口乃蓟辽总理刘策所辖,而崇焕甫闻变即千里赴救,自谓有功无罪。然都人骤遭兵怨,谤纷起,谓崇焕纵敌拥兵。朝士因前通和议,诬其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帝颇闻之,不能无惑。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法司坐崇焕谋叛,龙锡亦论死。三年八月。遂磔zhé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
《明史·袁崇焕传》
5、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议发插部护关者三千人往 发:调动
B.阎鸣泰主觉华,崇焕主宁远 主:主张
C.而朝鲜及文龙被兵 被:被动
D.遂磔崇焕于市 磔:指凌迟处死
6.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象乾以关上军方丧气 寻以五防叙劳,进兵备副使
B.所司敦促上道 时所入隘口乃蓟辽总理刘策所辖
C.其果于用法类此 三年八月,遂磔崇焕于市
D.虑其部下为变 其后致有叛去者
7.下列句子全都表现袁崇焕“负胆略”有“边才”的一组是 (3分)
①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②将五千人驻宁远,以壮十三山势
③在晋竟不能救,众遂没 ④阎鸣泰主觉华,崇焕主宁远
⑤崇焕尝核虚伍,立斩一校 ⑥崇焕内拊军民,外饬边备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
8.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袁崇焕为人正气有胆略,喜欢谈论军事,通晓边塞的情况,以有处理边防事物的能力而自许。
B.袁崇焕向孙承宗请求带领五千人驻守宁远,认为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还可以以此壮大十三山的声势。并建议派遣骁勇的将领去救十三山的十多万难民。
C.崇焕最初本想借议和兴复原来明廷失去的疆域,所以提议和大清议和,朝廷先是答应了袁崇焕的上奏,后来认为不好,又频频降旨劝阻禁止。
D.袁崇焕因为擅自诛杀毛文龙,招来了清兵的大举进攻,也因此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也恰逢大清使用离间之计,皇帝终于怀疑他与大清私通,判了他凌迟处死,天下人都为他感到冤枉。
9.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①无何,广宁师溃,廷议扼山海关,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3分)
②朝士因前通和议,诬其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3分)
③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