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源的外文名5篇
第一篇王源的外文名:理想作文500字 我的理想
顾炎武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振兴中华,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为了祖国更加繁荣富强,我们要从小立志。
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国家主席。
记得在暑假的时候,我每天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都能看到国家主席胡锦涛出访各国,为国家事务忙碌着的镜头。我就想:我也要像胡主席一样,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做出贡献,而且每天都能出现在电视上,让我的妈妈、爸爸、亲人还有老师、同学天天都能在电视中看见我,该多好呀。然后我就跟妈妈说明我想当国家主席的这件事。妈妈惊奇地说:“好伟大的理想啊!”
过了几天,再看新闻联播的时候,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我问妈妈:“妈妈,国家主席有女的吗?”妈妈说:“巾帼不让须眉,谁说女子不如男,刘延东就是国家女领导人。”妈妈的话,让我更加坚定了当国家主席的决心。后来,妈妈又鼓励我说:“要想当国家主席,就要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想,要实现我的理想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也不能放弃,老师不是经常教导我们要从小树立远大理想,长大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吗?
从那以后,我天天坚持观看新闻联播,关心国家大事;天天坚持读书,学习积累方方面面的知识;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在活动中不断锻炼自己的能力,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发奋努力。
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说:“我要为当一名国家主席而读书,立志报效祖国!”
第二篇王源的外文名:社会中的小人物
社会中的小人物
在这芸芸众生之中,有许许多多不起眼的小人物。而有些小人物却不甘心平凡,他们用汗水与眼泪谱写着人生的传奇。
雷殿生,黑龙江省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市民,由了于他爱好旅行,便踏上了人生的征途。
1998年,他人104国道出发,预计08年奥运会之前,走遍全国每一个角落,在沙漠中,他渴了喝自己的血,饮自己的尿。在“神农架”同野猪较量,与蟒蛇搏斗。勇闯“罗而泊”,被誉为现代“徐霞客”。他走掉了十九个脚趾甲,走破了五十二双鞋!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自己的足迹。
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的人,就会有奇迹。这是雷殿生用他的事迹说出的无声的真理,他告诉我们困难就是用来克服的。
勇于拼搏,不甘平庸的人又岂止他一人。
在南京,有一位酷爱天文的小伙子,用微薄的工资购置的简陋的设备,在自家阳台上观察星空,不知疲惫,不分昼夜。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有所发现,他兴奋地将自己的发现写成报告提交给了当地的天文学家,终于盼来了回音,专家说他的结论没有科学依据。小伙子读完,顿时万念俱灰。
一次闲游,发现一家大企业招聘翻译,他报名了,因为他在读天文学读物时,接触了大量外文,顺理成章地自学了多门外语,结果没有成为天文学家却成了了不起的翻译,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
这件事告诉我们,只要你努力了,命运可能堵塞了你前进的大路,可在草丛之中却有一条幽幽小径,依然可以到达人生的巅峰。
社会中的小人物,演绎着各种各样的人生传奇,他们努力执著永远是渴望通向理想彼岸的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三篇王源的外文名:介绍作文900字 家乡的图书馆
介绍作文900字 家乡的图书馆
图书馆是个令每个喜欢阅读的人都特别爱去的地方。今天,就让我来介绍一下专属于我们奉化的图书馆。
图书馆的历史
奉化市图书馆当时古籍已被全部封存,新出版物供读者借阅。1950年7月奉化县人民文化馆成立,撤销图书馆建制,在文化馆内设图书室,图书工作成为文化馆的一项活动内容。1984年图书室从文化馆分离,单独建制成立奉化县图书馆,隶属于奉化县文化广播电视局。1988年12月,奉化撤县设市,馆名随之改为奉化市图书馆。2004年又称奉化市叶傅图书馆。2004年1月8日,由侨胞叶泰海先生捐资300余万人民币及市政府配套经费兴建而成的新图书馆大楼在奉化文化广场落成。总投资1000万人民币,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可容纳藏书30万册,提供阅览座位800多个,是奉化市标志性建筑之一。2004年总藏书128308册。其中古籍22册,外文书刊475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著作430册,哲学7203册,社会科学95863册,自然科学18829册,综合性图书4043册,报刊合订本1465册。订有现刊324种,报纸90种。
图书馆的荣誉
实话告诉你,我们奉化还获得过很多的奖项呢!真的!比如在1998年被评为三级馆;2004年颁发借书证,组织读书活动,帮助各乡村购书、分编;2004年荣获一级馆……真是数不胜数啊!
图书馆的有趣故事
现在,我给大家来讲一个有趣的故事,这是我自己想的呦!有一天晚上,夜深人静。在图书馆里,从书中蹦出来了许多小米粒。啊!不对,是一群小人,再仔细一看全是动画明星啊!有:齐天大圣孙悟空、舒克与贝塔、没头脑和不高兴,还有黑猫警长……真酷啊!大家把书本当成舞台在上面唱唱跳跳,真热闹。忽然,从书中爬出了一个超级大反派——白骨精。大家都吓的接连后退。这时,勇敢的马小跳从人群里挤出来。他变了一朵美丽的小花送给了白骨精说道:“你看你长得那么美,如果你带上这朵小花一定更美!”孙悟空趁白骨精被马小跳吸引住了,连忙拔出金箍棒。狠狠地砸向了白骨精的头。还吼着;“你在故事里跟我作对也算了,还敢来这里撒野,胆子倒不小!”天慢慢的亮了,大家都回到了书里,图书馆回复了往日的平静。
大家看了图书馆的介绍,听了我编的有趣故事,一定迫不及待的想看看我们奉化的图书馆吧!那就来到我们美丽的奉化吧,图书馆欢迎你!
第四篇王源的外文名:莫言的故事:成名前不为人知的故事
莫言的故事:成名前不为人知的故事
1955年,莫言出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个偏僻小村落里。村里有习俗,产妇分娩时,身子下面垫着一层浮土,婴儿呱呱坠地时,就落在那层浮土上,应和“万物土中生”的道理。
浮土是父亲从大街上扫回来的,它是莫父与这个世界交流的第一种物质,混同着浮土里牛羊粪便、野草种子等等味道,充满了养分,似乎这浮土也滋养了莫言的笔端,滋养了他文字的繁茂生长,让他这一作家当得挺靠谱!
一
儿时的莫言不遭人待见,在新书《聆听宇宙的歌唱》里,他对自己总结很不客气:丑、懒、馋,不遭一大家子人待见。儿时经历混在一场国家的运动中,让家中长辈行事说话都小心翼翼,对孩子说的最多的也是:别在外面给我惹麻烦。
十二岁那边,莫言因为拔了生产队的一个红萝卜,被罚跪在毛主席像前请罪,回家后被父亲用蘸了盐水的绳子抽打。至于么?有着些许世外仙人气质的爷爷也是这么说的:“不就是拔了个萝卜吗!还用得着这样打?”但终究,“中农”出生的家庭让每个人在这场运动中都得小心翼翼,老老实实,才能苟且偷安。
莫言的童年是压抑的,压抑的童年让人想逃离。所以在选了四年兵之后,莫言终于在1976年爬上了装运新兵的车,别家孩子都与亲人流泪告别,他则雀跃如同飞出牢笼的鸟,满脑子想的都是新疆西藏、天涯海角......只是车在开了三百华里之后,停了。从高密到黄县,一路上的欣喜瞬间变成失望。雪花覆盖,来路无影。
莫言记得当时新兵连设置在黄县县城西北角一座叫丁家大院的豪宅里,那座豪宅在胶东半岛都赫赫有名。进去时,首先看见的是一座高大的影壁,上面刻着“紫气东来”四个大字。数十个新兵站在影壁前听一个干部点名。“管谟业。”“到”。“跟着班长进去。”“是”。他随着一个老兵进到一栋雕梁画栋的大房子里,把背包一放,好了,莫言的军旅生涯就这样开始了。
虽说未能实现“天涯海角”的愿望,可“树挪死,人挪活”的古话还是在莫言身上有了些许的应验。在家里吃不饱穿不暖,整天吃一种口感差到要命的杂交高粱,到了这里,托后方基地农场的福,他不仅每顿都能吃得饱饱的,还是那种用小麦磨成的精粉!
他觉得,当兵还是蛮靠谱的。
两年匆匆而过。
二
从第三年开始,莫言开始给战友们上课,学习内容是三角函数的基础知识。
这事儿看起来蛮不靠谱!莫言没有上过多长时间的学,因为历史原因,少年时期的他不仅没有圆了大学梦,就连初中都没上完。但他的学识是有的。莫言的父亲上过私塾,因此全家人对知识文化都很重视,莫言也继承了父亲极强的自学能力,他还“自动升级”成了现在的现学现卖!
因为授课认真,莫言被调到上级机关工作。说是工作,其实就是等待提干。可一位领导觉得莫言刚过来,直接提干不太合适,就说要考察一年,结果考察完一年,关于战士提干有的新要求“必须进过考学,或者......”失望是当然,莫言倒是没闹什么脾气,那个年代,包括童年的记忆让他成了内敛的人,也有压抑的成分。
两年后,郑州工程学院在莫言所在的部队开了一个学习点,问莫言能不能当老师给学员们授课。莫言也不客气,揽下活就开始研究教材,他从三角函数老师,自己给自己换科目成了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照样有领导来听课,一位颇为惜才的副主任在听完莫言的讲课后还提了要求如“不要背书,要口语化”等。当时莫言已经在《莲池》等杂志有发表作品。那位副主任拿着莫言的作品就到北京总部“推荐贤良”。莫言也因此得到了去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的机会。
“这段时间”的人物经历是混乱的,局促的,可以一带而过的,但关于莫言的写作,“这段时间”又是不可或缺,使莫言得到宝贵的关于自己的反面教材并最终确定写作方向,从此,中国文坛上竖起了一面新旗,号:高密东北乡。
当时,他提笔想写很多东西,因为固执的认为童年是酸涩到不堪的,他在文字有意“去高密”化。“我努力抵制着故乡的声色犬马对我的诱惑,去写海洋、山峦、军营,虽然也发表了几篇这样的小说,但一看就是假货......”为了让小说道德高尚,他给主人公的手里塞一本《列宁选集》,为了让小说有贵族气息,他让主人公日弹钢琴三百曲,等等等等,脱不了泥腿子的附庸风雅,满鼻子牛屎味儿的胡编乱造!
莫言的这些“评价”完全出自他的《聆》,他总是喜欢把他自己逼到绝境,退无可退之时,好好修理一把,用严重的自虐倾向得到最敲打人心的语句。只是“这段时间”他完全做不到这一点,直到《白狗秋千架》的诞生,“这段时间”才被终结。
有一位作家说:莫言的小说都是从高密东北乡这条破麻袋里摸出来的。他本是讥讽莫言,但莫言把这话当成是对自己的最高嘉奖。他扛着“高密东北乡”的旗号啸聚山林、打家劫舍,在自己的文字天地里当起了开天辟地的圣者,发号施令的皇帝,先前的那些钢琴、面包、原子弹、臭狗屎、摩登女郎、皇亲国戚、假洋鬼子……统统被他塞到高粱地里去了。“我认为文学是吹牛的事业但不是拍马的事业,骂一位小说家是吹牛大王,无疑等于拍了他一记响亮的马屁。”莫言对自己身上能绑上一条高密东北乡的“破麻袋”相当高兴,“在这条破麻袋里,狠狠一摸,摸出一部长篇,轻轻一摸,摸出一部中篇,伸进一个指头,拈处几个短篇。”
这么一条“破麻袋”是莫言独此一家的Logo,让他的文字有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三
时间晃晃荡荡,走到1984年,莫言圆了他的大学梦。那一年,解放军艺术学院(以下简称军艺)恢复招生。
莫言的大哥在60年代初期考入了华东师范大学。在那个闭塞的小地方,别说是大学生,就是大学生的家人,也是受到格外的尊敬,当然也不乏嫉恨,小时的莫言就经常在自家的院子里,听见有人压低了嗓子议论“别看这家房子破,可是出了一个大学生”、“这家是中农,竟然出了一个大学生”。他不管听了多刺耳的话,心里也是相当的受用,有一次趁着大哥睡着了,他还偷偷把大哥的校徽摘下来别在自己胸前,小伙伴讽刺说:“是你哥考上大学,又不是你上,烧包什么!”莫言因此按下决心,长大了一定要考上大学。但最终,因为历史原因,他的大学梦被击碎了。
得到消息后,莫言很兴奋,没想到37岁“高龄”的他居然有机会重圆自己的大学梦。拿着几篇作品,他就跑到军艺,一打听,人家招生工作已经结束了好一段时间。幸运的是,他的小说《民间音乐》让时任文学系主任的徐怀中先生看到了,徐先生大赞:“这个学生,即便文化考试不及格我们也要了。”
补了名字进考生表里,莫言一颗心放了下来,他这些年的老师不是白当的,文化考试里虽然有点点小插曲,但最终考得第二名,伙同作文最高分,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军艺文学系,成了一名年近三十的大专生。
当时军艺正大修大建,四处都是泥浆黄土,相当的接地气。莫言接着地气,在学习期写出了诸多精品之作,《透明的红萝卜》就是其中之一。
1984年初冬的一个早晨,莫言在宿舍里做了一个梦,身穿红衣的丰满姑娘手持一柄鱼叉,从地里叉起一个红萝卜,高举着,迎着太阳......从起床号响起,他就沉浸在这个辉煌的梦境里,上课时,他一边听课,一边把整个梦境用笔头“勾”出来,两周后,稿子出来。他拿不定主意,甚至连算不算小说都说不上来。他把稿子拿给系里一位干事看,干事看完后很兴奋:“这不仅是一篇小说,还是一首长诗。”徐怀中看完后还拿给自己的夫人看,结果得到女性角度的评价:“小说里那个黑孩子让我很感动。”系里更是召集几个同学座谈了这篇小说。
1985年3月,刚创刊不久的《中国作家》第二期发表了这篇小说和座谈纪要,主编冯牧先生在华侨大厦主持召开了小说研讨会,汪曾祺、史铁生、李陀、雷达、曾镇南等名家参加了会议……自此,《透明的红萝卜》成了莫言的“成名作”。
“前年,因为编文集,我又重读了这篇小说,虽然能从中看出许多笨句和败笔,但我也知道,我再也写不出这样的小说了。”莫言的话明显有惆怅,看来不管是名家还是俗者,谈及过去,都有惆怅味道。那时的自己,可能青涩单纯、可能幼稚可笑,但满满的,都是青春!
军艺毕业后,他被分到一个部队,直到1997年离开部队,这些日子,他生活围绕着笔尖穿行......
简介:莫言,山东高密人,中国当代着名作家,先后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获文艺学硕士学位。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着有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酒国》、《檀香刑》、《生死疲倦》、《蛙》等十一部,中篇小说《爆炸》、《透明的红萝卜》等二十余部,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冰雪美人》等八十余篇,还创作有《霸王别姬》、《我们的荆轲》等话剧,电影文学剧本,获国内外多种奖项,作品被翻译成二十多种外文一百多种版本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
第五篇王源的外文名:丰子恺学绘画
丰子恺学绘画
1919年,二十二岁的丰子恺毕业于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
这是一所以培养小学教师为目的的初级师范学校,文化程度相当于初中。对绘画有着浓厚兴趣的丰子恺,无意当一名小学教员,渴望在绘画上能得到深造。但是,他的家境既不允许他继续深造,更不允许他专修绘画。
踌躇之际,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吴梦非和刘质平,邀请他一起去上海,创办一个培养绘画和音乐教员的专科师范学校。“我也不自量力,贸然应允,成了创办人之一,在学校之中教授西洋画等课。”丰子恺说这话,不是假惺惺的谦虚,是真心认为,以自己当时掌握的绘画技能,去教授学生,有点“勉为其难”。
他在学校图书馆借了一部日本明治年间出版的《正则洋画讲义》,从中汲取知识补充和提升自己。当时,国内画界尚在“闭门造车”阶段。对石膏模型写生很有兴趣的丰子恺,利用休息时间,在图画教室费了十七个小时,描成维纳斯头像的木炭画,给学生做示范,并主张学生走“忠实写生”路线。但渐渐地,美术界的“海归”们,在上海相继办起了教授外国绘画知识的学校和美术杂志,给国内绘画界注入了一股新的血液。
丰子恺买来几本杂志,从中了解了一些关于欧美及日本美术界的信息,深深觉得自己“土包子”的水平和知识远远落后了。开始懊悔冒昧地当了这教师,误人子弟。一次美术课上,他给学生布置静物写生标本时,被一只青皮橘子弄得伤感和自卑起来:自己不就是这一只半生半熟的橘子,带着青皮卖掉,给人家当作习标本吗?惭愧和自责,让他突然间作出一个决定——出洋留学,学成个美术家归来。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彼时,已为人夫的他,做教师所得的微薄工资,养家尚且不够,哪来的钱留学深造呢?纠结、彷徨、矛盾、挣扎了一段日子后,他仍不甘心,决定不顾一切,冒险去东京。好心的姐夫倾其所有,借给他400块钱。可这在异国他乡能维持几天呢?他不管这些,只想:大不了,用完这些钱就回来,也总算去东京美术界长了见识了。
让他喜出望外的是,到了东京,国内的亲戚朋友(包括吴梦非、刘质平)给了他大约两千块钱的经济资助。不过,这也仅够他在东京维持十个月的用度。而此时的丰子恺,就像沙漠里跋涉了很久猛然见到水源的人,十分兴奋和贪婪,既想学绘画、学日语,又想学英语和音乐。
他精心做了个学习计划:在前五个月,上午,到洋画研究会中心学习画画,下午学日文;五个月后停学日文,转为下午到音乐研究会学习提琴、晚上学英文;其间,还要挤出时间去听音乐会,去图书馆翻阅资料、看各种各样的绘画展览......要学的知识太多太多,而他,只有十个月的时间。
“要获得一种知识,必先定一个范围,立一个预算,每日学习若干,每日切实地实行,非大故不能间断,如同吃饭一样。”他说。他觉得外文学习班老师授课太慢,索性辍学,去旧书店买来相关教材,每晚伏在简陋的旅舍中自修。他限定自己在几个礼拜之内学完一本日文小说或英文名著,他把书中的所有生字抄写在纸上,剪成一块块纸牌,放在一个盒子里,每天算命一般向盒子里探摸纸牌,进行温习和背诵。这样学了三个多月,他已经能全篇通读日文、英文版书籍了。而那些日文、英文班,才刚刚教到全书的几分之一。
短短十个月,丰子恺学习了西洋绘画、提琴、日文、英文,参观了各种画展,开拓了视野。回国后,他为了还债和生计,仍旧做教师——教图画、音乐和艺术理论。空闲的时候,他不停阅读有关中国和外国的绘画、音乐艺术方面的书籍,把经典的故事翻译出来,写成教课讲义。
几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朋友将他积累的讲义印成书稿,它们竟然大受推崇和欢迎。连他自己也没想到,他由此走上了一条翻译编著之路。最终,他成为了多才多艺的文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