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考4篇
2007年高考篇(1):2017年高考作文素材 关于成长的话题
郭德纲之子辍学从艺
郭德纲曾不止一次公开表示“希望儿子郭麒麟赶紧辍学说相声”,众人本以为这只是郭德纲盼子承父业心切的一句玩笑话,没想到成了真的——15岁的郭麒麟没有参加中考,而是跑到德云社的小剧场演出。一时间,郭德纲支持儿子“辍学从艺”引起众议。2011年7月2日,郭德纲在德云社15周年庆典专场上当着儿子的面对此做出了回应:“其实儿子从小就对相声感兴趣,算起来在舞台上已经有10年左右了。儿子现在就像个老艺人似的,跟其他孩子完全不一样,也去人民大会堂演出过,不是辍学以后才开始学相声的。辍学是他自己的意愿,我只是尊重他的决定,现在他正儿八经说相声,也算完成了我一桩心愿。”
针对这件事情,外界众说不一。有人认为顺应孩子的兴趣,尊重孩子的意愿,毕竟已经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有人认为,郭德纲是个公众人物,应当起表率作用。更有意思的是,有一网友称,其邻居家的孩子效仿郭麒麟不想上学被邻居怒斥,“好好上学,你爸不是郭德纲”。
适用方向:个性;教育;成长;传递;尊重
用灵魂演奏生命音符
当一名职业足球运动员是刘伟的青葱梦想,但10岁那年的一次触电事故,不仅让他失去了双臂,更剥夺了他在绿茵场奔跑的权利。耽搁了2年学业,妈妈想让刘伟留级,他死活不干。在家教的帮助下,刘伟利用暑假将2年的课程追了回来,开学考试,他拿到班级前三名。重回人生轨道的刘伟,一直对体育念念不忘,足球不行,那就改学游泳。12岁那年,他进入北京残疾人游泳队,2年后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夺得2金1银。“在2008年的残奥会上拿1枚金牌。”刘伟跟母亲许诺。谁知厄运又来纠缠,过度的体能消耗导致免疫力下降,他患上了过敏性紫癜。医生警告说,必须停止训练,否则危及生命。无奈之下,刘伟与游泳说再见,走进了后来带给他成功的音乐世界。
练琴的艰辛超乎了常人的想象。由于大脚趾比琴键宽,按下去会有连音,并且脚趾无法像手指那样张开弹琴,刘伟硬是琢磨出一套“双脚弹钢琴”的方法。每天七八个小时,练得腰酸背疼,双脚抽筋,脚趾磨出了血泡。3年后,刘伟的钢琴水平达到了专业7级。
“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在《中国达人秀》的舞台上,刘伟演奏了一首《梦中的婚礼》,全场静寂,只闻优美的旋律。曲终,全场掌声雷动,他是当之无愧的生命强者。
适用方向:坚强;追求;理想;信念;成功
站着上北大
甘相伟的《站着上北大》一书出版了!很多人看到书名都很奇怪,何为站着上北大呢?原来,甘相伟本是北京大学的一名保安,“站着”只是他的一种工作状态。凭着自身的努力,他最终成了北大学子。
甘相伟来自大别山区的偏远山村,由于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他不得不放弃到县里高中读书的机会。2007年初,心中的读书梦再次燃起,他来到北京,和众多学子一起走进了梦寐以求的燕园。不同的是,甘相伟成为了北大西门的一名保安。生活在燕园,行走在未名湖畔,甘相伟贪婪地享受着北大的人文氛围。工作之余,他溜进课堂蹭课、听名师讲座、泡图书馆……2008年,他参加了成人高考,并以高出录取分数线60分的成绩成为北大成教院中文系的本科生。从此,甘相伟开始半工半读。站在岗亭里,他是北大保安;走进课堂,他是北大学生。在北大期间,甘相伟总是随身带着纸笔,有了灵感就记录下来,然后整理成文。几年里,他先后写了几百篇文章。2012年6月,他的第一本书《站着上北大》正式出版,北大校长周其凤为该书作序,并称赞说,这种努力进取的精神,令人钦佩。甘相伟的经历感动了无数人,他也被誉为“中国保安出书第一人”。
适用方向:追求;成功;精神;坚守梦想;相信自己
沈思的创业路
沈思,80后女孩,上高中时就立志打造中国的“苹果”。为了实现创业梦想,她努力学习,连跳两级,16岁就考入清华大学。她说:“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如果没人家聪明就一定要笨鸟先飞,比别人多做一分才行。”毕业后,去斯坦福大学继续深造,攻读计算机。尽管没有奖学金,生活困难,但她咬牙坚持,系统认识互联网行业,思考创业该做什么项目,怎样做产品,怎样筹备公司等。从美国毕业后,进入了谷歌工作。谷歌领导招聘时问她“5年以后你会做什么”时,她说:“创业。”她在谷歌“潜伏”4年,工作非常勤奋,每天只睡4个小时,从什么也不懂的学生蜕变成各方面都比较成熟的管理者。
在沈思看来,谷歌两位创始人都是理想主义者,做为人类创新的事情,为信念在做事情,这对她影响非常大。2007年,她开始自主创业,成立木瓜移动,并在北京、旧金山、伦敦开办分公司,开始全球化布局。目前,木瓜移动已成为全球安卓平台上最大的游戏社区。
适用方向:走向成功;贵在坚持;实现梦想;厚积薄发;刻苦勤奋
“冷水”浇出来的明星
他,并不很帅,却极有魅力,在北京电影学院读大二时,有幸主演了青春文艺片《
2007年高考篇(2):广东2016年高考满分作文 “唯分数论”之殇
一个印记鲜明的巴掌,一个爱意满满的吻,分数成了家长喜怒的晴雨表,牵动着无数中国考生的心。于此,笔者深有感触的同时不禁叹惋,何苦系一家之忧乐于区区之分数?家庭教育切莫“唯分数论”,且让孩子健康成长。
素质教育的口号虽喊得震天响,但长久以来家长以及学校仍难逃“分数至上”观念的桎梏。且说100分与98分有何显著差别?区区两分便能评定孩子素质高下吗?然而孩子受的待遇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实在不合情理。再看那从55分进步到61分,鼓励与表扬理所应当,然而孩子若拼尽全力考得55分家长也不应苛责,分数与素质间从来没有天然的等号,切莫受“分数决定论”的蛊惑。
应试教育下,考试成为孩童快乐成长的负担,压力的灰霾遮蔽了成长的阳光。“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流传多年的戏言折射出中国儿童的现状,来自考试的压力让孩子逐步牺牲掉娱乐时间,紧盯着试卷上鲜红的分数,千方百计的争论分数,而来自家长的压力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补习班、奥赛班、堆积成山的辅导书……在“分数至上”的大环境下,儿童不得不压抑好玩的天性,日以夜继地坐在书桌前刷题。反观国外,欧美从不以分数作为评定高下的唯一标准,主张顺应儿童天性,鼓励孩子发展个人兴趣,在野外追逐玩耍,让他自由发展,健康成长。不以分数论成败,还孩童以快乐童年,此当今之急也。
当分数成了风向标,学习目的偏离了求知的本质,也削弱了孩子的创造能力。钱学森曾问到:“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创新型人才?”且看今日中国考生,汲汲于分数,则必将标准答案奉为圭臬。以分数为学习的终极目标,必会削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学生只在乎自己的答案能得多少分,却鲜少跳出标准答案的桎梏、审视、质疑答案,也难怪中国缺乏创新型人才了。不如将灼灼目光从分数上移开,关注点放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上,那创新型社会、中华之复兴可计日而得矣。
诚然,从中国现状来看,考试仍是选拔人才最有效的途径,但“唯分数论”之弊甚多矣,我们是不是可以逐渐消去一昧追求分数的功利之心,而渐渐以更多元的角度评价儿童?
蔡元培曾说:“若想有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欲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不若从现在、从身边做起,拒以分数论成败,还孩子健康成长之蓝天。
2007年高考篇(3):2010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 稚嫩的成年
2010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 稚嫩的成年
前些日子去市场买菜,一时兴起,想买几条野生鲫鱼炖汤,殊不料,一市之中,竟无大鱼,找了名熟识的摊贩问讯,他却也不多话,端出一盆让我挑选——俱是些不到半斤的小家伙,这实在太小了吧,我忍不住抱怨。现在野生的很少有大鱼,过几年还有没野生鱼都难说了,摊贩叹了口气,那何不把这些小鱼放回去养大呢?您傻了吧,我不卖别人也会卖的,摊贩也是一脸的委屈。
我自然是说不下去了,随便挑了条鲩鱼逃离了鱼摊,经商逐利,天经地义,我又有什么资格指责他们呢?况且,我也确实缺乏这样的立场——小肥羊、烤乳猪、明前茶,虽然并不能时常奢侈,这些“小物”都不可否认都是我所乐食的,甚至我们还想过,以后自己的孩子也要从小对其作“菁英教育”。
等等,打住!我似乎嗅到了一种危险的味道,一种与卖仔鱼一样的危险味道......说不定将来我孩子的命运将与那些鱼仿佛!
或许没那么糟糕吧......我安慰这自己,无论如何,我对孩子的“菁英教育”都是为了孩子,与唯利是图的鱼商不可同日而语。在如今的社会中,激烈的竞争是主导,岂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语文、数学、英语——这些自然是必须的;书法、绘画、音乐——艺术品位是不可少的;舞蹈、戏讲演——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很重要;田径、武术、空手道——健康的身体才是最关键的指标。
孩子能做这么多事吗?不,自然是不能的,不过那仅限于“自然”的状况而已,我的孩子,一定是以成人为范本,否则又如何能在起跑线上便战胜他人呢?——所以,他一定得吃得消,因为我这一切都是为他好,我是毫无私心的。
这些真的毫无私心!——啊!未必,至少有人是有私心的,高昂的培训费恐怕便是其中的证明。一面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帜,一面给孩子压上更重的负担,一面呼喊着还孩子以童年,一面让孩子们成为一个个的“小大人”的不正是这些自然人与法人组织么?在他们眼里,孩子和仔鱼有区别么?
或许,我该考虑下了,是让孩子自然成长,还是提早捕捞上市场——我不得而知......
古人云:“疑则问卜,”也罢,那便排下一卦——竟然如此!“包蒙,凶”。我惊骇地将易经丢在了地上。
一阵风吹过,地上的书翻了页,露出了另一条卦辞。
童蒙,吉!
2007年高考篇(4):山东2016年高考满分作文 文化行囊
彭丽媛说:“传统文化是我最好的精神食粮。”生于斯,长于斯,浑金璞玉,天然美质。文化盛宴,浸了你的魂,摄了你的魄,卒成丰富的内在。 是的,文化是我一生的行囊。
也曾“之乎者也”翩翩儒雅风度,也曾大碗喝酒,畅快案酒果子刀切牛肉。文化熏陶渲染、陶冶心性,养育情怀。情感丰富来源于文化的底蕴。 正如古语“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恰似朗月清风,不知不觉文化融在了品性里,成为一生的底色。 就好比沙龙孕育了林徽因这样的奇女子,骨子里都带着一种动人心魄的柔美。亦或是沈从文笔下的翠翠“好似山里的黄鹿,从不想痛苦的事,从不发怒,从不伤心。”眸子里显现着山水的灵性。这种无法否认又不抗拒的文化的力量,会让异域之人赛珍珠在晚年念念不忘曾养育她的中国,带着一种文化的忧伤。
文化是一个人的魂魄,无论是信天游还是沂蒙小调或是闵音,都在生命里唱响。 《雅舍谈吃》中,梁先生大谈令他魂牵梦绕的正阳楼的烤肉,薄如纸的烧饼和一鸭三吃的北平烤鸭。老北京的文化符号连同胡同与冰糖葫芦刻到了他的脑海里,在内心中未然成杯。
抑或是叶子说她发了疯地想念南京,想念路边摊的虾皮小混沌,想念夜晚柏油马路上油沆气混着半酸半甜的果皮的味道。嗔怪南京人将车站修在周围绿得不像话的群山。这是石头城的美,南京人的品性。文化地域的美及魅力让生活丰富且安详。 所以说,鸿蒙之初接受教育文化自然而然得了地域的灵气。
传统教育中《颜氏家书》更是以“令熟读经史子集”为教育目标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我们成了文化的一部分或者或者说文化成为自我的内在。而这种巨大的影响,是夏怀骂虫,玩物成痴的壬世襄的率性人生,是沈从文念念不忘的凤凰古镇,是莫言传奇魔幻的山东高密乡。今生今世,定时和骨子里的文化白首相依,不离不弃。 而罗素感概“参差百态而幸福本源。”那就和鲜活的文化一起,幸福到老,行囊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