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景色3篇
一:[西双版纳景色]关于美食的作文900字 舌尖上的西双版纳
关于美食的作文900字 舌尖上的西双版纳
假日的西双版纳之旅可谓一路风景如画,但最令我难忘的还是那里的绕舌美食。
美食一:珍馐傣食
在宽敞的傣家楼下,十几张低矮的竹编圆形桌上覆盖着大大的绿色芭蕉叶,各种特色傣食精心地摆放在叶子上,造型十分美观。餐桌中间是由一圈白米饭、一圈紫米饭和一圈玉米、胡萝卜炒饭围成的手抓饭,最中心还点缀着五角星的杨桃、心形的菠萝和三角形的西瓜,形似一个美丽的花圃。“花圃”周边的菜肴也毫不逊色:有碧绿的淡水藻“嘭”和叫不上名的各种野味菜,由芭蕉叶包裹着的傣族包烧,酱色的辣咪(各种佐料的总称),褐色的油炸蝈蝈,白色的油炸竹虫,微黄的炸牛皮,紫色的糯米团,黑色的野生菌,还有我的最爱——金黄的菠萝饭!一桌珍馐傣食俨然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馋得我们个个垂涎三尺。我用力拧开菠萝盖,香气扑鼻而来,雪白的米饭配上金黄的玉米,衬上红红的胡萝卜,我满满地舀了一勺,一口咬进嘴里,香甜微酸,可谓色香味俱全,一勺接一勺,令我欲罢不能。
美食二:香甜水果
水果摊前摆放的众多水果,散发出的诱人香气,把我们从远处吸引了过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金黄色一片,有大块头菠萝蜜,刺头儿菠萝,小圆球鸡蛋果,长尾巴香蕉,旁边还摆放着青色的大圆球椰子,胖墩儿青柚,高个子黑皮甘蔗等一大批水果兄弟。最令我惊奇而又心动的是“无眼菠萝”,因其果眼少而浅得名。我细细看着摊主娴熟地削去菠萝皮,果不其然,脱去“外套”后的菠萝只有金灿灿的香甜果肉,浅浅的果眼内不见任何黑色“粉刺”。切成小块放在托盘上,清香弥漫,直沁心脾。我用牙签小心地戳起一块,塞进嘴里。一股菠萝特有的果香伴着甜而不腻的汁水顿时涌上舌尖,久久不能散去,这儿的菠萝比别处的更脆,更甜,更香,令人回味无穷。
美食三:普洱茶饼
旅游一路风尘仆仆,回到宾馆自然少不了休憩与品茶。俗话说“酒是陈的醇,茶是新的香”。而版纳的普洱茶却是个例外,存放五十年以上的才称为“古董普洱茶”,价格不菲。上好的普洱毛茶十分干燥,一压就碎。古时茶农为了便于运输,便把它压制成结实的饼状,因而称之为茶饼。据说,茶味高远清幽、汤色透亮。我们虽与古董茶无缘,但也买了几包现代普洱茶。我们先温壶涤具,接着把茶饼的一角掰了下来,放入杯中,滚水冲泡,快速倒去杂质,再次冲泡,醒茶,品茶。观之,色泽光亮,呈琥珀色;闻之,清香四溢,沁人心脾;品之,味道甘冽,甘中带苦。
版纳美食,先观其形,再闻其香,后食其味,美哉妙哉!
二:[西双版纳景色]写景作文500字 美丽的云南
我去过庐山、张家界,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要数云南了。云南风景优美,还是个避暑的好地方。
今年暑假妈妈和我到大理旅游,第一天就住在洱海边。云南有两个让人心神向往的地方---苍山和洱海。苍山由于海拔高,山顶的积雪一年四季都不会融化,因此得名“苍山雪”。洱海,其实并不是海,它是一个很大的湖,它的形状狭长,很像人的耳朵,因此而得名。
从大理出发到丽江的沿途,我们经过拉市海,在那里我们骑马走了茶马古道。虽然那天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小雨,但我们玩得却最开心。茶马古道是以前纳西族运茶叶的道路,它从云南西双版纳,经过大理、丽江、到终点拉萨,全程2800公里,我们骑马走的就是其中的一小段路,我们骑马上山,路面只有一米多宽,路边就是悬崖。刚一上马时我还很害怕,骑了一会儿,心里的恐惧就荡然无存了。开始时我还使劲的抓着缰绳,后来我已经可以大胆地抚摸马儿的头和身体,我好想和马儿多呆一会儿啊,可是一个半小时很快就过去了。妈妈说下次要带我去内蒙古大草原去骑马,我好期待啊!
我们到达丽江,来到古镇。古镇里都是售卖旅游纪念品的小店,各色的小玩意,让我们十分兴奋,我当然抵不住诱惑,买了许多的饰品。丽江风味小吃太多了,我在那里吃了闻名遐迩的过桥米线、烤乳扇、丽江耙耙、还有回味无穷的酥油茶。
云南的风景真美,以后我还要再去云南。
三:[西双版纳景色]泼水节的由来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历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节日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竟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乇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十分壮观。
泼水节期间,傣族青年喜欢到林间空地做丢包游戏。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内装棉纸、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缀以五条花穗,是爱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过丢包、接包,互相结识。等姑娘有意识地让小伙子接不着输了以后,小伙子便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姑娘,双双离开众人到僻静处谈情说爱去了。
泼水节曾经是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时间约在十三世纪末至十四世纪初,距今有700年历史。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增大,泼水节的习谷也日益广泛。
泼水节的传说
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阳历四月十三至十五日)。傣语叫做“楞贺尚罕”,即“六月新年”或“傣历新年”。实际上泼水节就是傣历的元旦,因为傣文历法,新的一年是从六月开始计算的。
可是泼水节由来的传说却有两种。:很早以前,一个无恶不作的魔王霸占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并抢来七位美丽的姑娘做他的妻子。姑娘们满怀仇恨,合计着如何杀死魔王。一天夜里,年纪最小的姑娘侬香用最好的酒肉,把魔王灌得酩酊大醉,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点。原来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用他的头发勒住自己的脖子,机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一根红头发,勒住他的脖子。果然,魔王的头就掉了下来,变成一团火球,滚到哪里,邪火就蔓延到哪里。竹楼被烧毁,庄稼被烧焦。为了扑灭邪火,小姑娘揪住了魔王的头,其他六位姑娘轮流不停地向上面泼水,终于在傣历的六月把邪火扑灭了。乡亲们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从此,便有了逢年泼水的习俗。现在,泼水的习俗实际上已成为人们相互祝福的一种形式。在傣族人看来,水是圣洁、美好、光明的象徵。世界上有了水,万物才能生长,水是生命之神。
而位于丽江华坪地区的傣家泼水节的故事却独具特色。这里的傣族人是中国乃至亚洲纬度最北的傣族部落。他们的故事是这样的:
相传在很久以前,金沙江边一个聚居在密林深处的傣族村寨,因树林起火,村民处在被大火吞没的危难之中,一个名叫李良的傣家汉子,为保护村庄,不畏危险,冲出火网,从金沙江里挑来一桶桶江水,泼洒山火,经过一天一夜的劳累,山火终于被泼灭,村民得救,李良因为劳累流汗流干了,渴倒在山头上。村民打来清水给李良解渴,但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后来,李良一头扑到江中,变成一条巨龙,顺江而去。有的人说,他变成了一棵大树。傣族人民为了纪念李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之一天,每家房屋清扫一新,撒上青松叶,并在选定的江边或井旁,用绿树搭起长半里的青棚,棚下撒满厚厚的松针,两旁放上盛满水的水槽,午间太阳当顶时,众人穿行于棚下相互用松枝蘸水洒身,表示对李良的怀念和对新年的祝福。这项活动延续至今,成为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祝福吉祥的节日--泼水节。
泼水节来临,傣家人便忙着杀猪,杀鸡、酿酒,还要做许多“毫诺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种粑粑,在节日里食用。
泼水节的活动
泼水节历时三日。第一天,划龙舟、放高升、文艺表演;第二天泼水;第三天,男女青年在一块进行丢包和物资交流。
泼水节一般在风光旖旎的澜沧江畔举行。当晨曦映红“黎明之城”的时候,各族群众便穿着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这里。一声号令,一支支高升腾空而起,直穿云宵,一艘艘龙舟箭一般,直冲对岸。此时,千万只金竹“(上竹下必)”一起吹奏,(钅芒)锣、象脚鼓一齐敲响,澜沧江两岸顿时变成欢乐的海洋。
当泼水刚开始时,彬彬有礼的傣家姑娘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一边用竹叶、树枝蘸着盆里的水向对方洒过去。“水花放,傣家狂”,到了高潮,人们用铜钵、脸盆,甚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戏追逐,只觉得,迎面的水,背后的水,尽情地泼来,一个个从头到脚全身湿透,但人们兴高采烈,到处充满欢声笑语。一段水的洗礼过后,人们便围成圆圈,在(钅芒)锣和象脚鼓的伴奏下,不分民族,不分年龄,不分职业,翩翩起舞。激动时,人们还爆发出“水、水、水”的欢呼声。有的男子边跳边饮酒,如醉如痴,通宵达旦。
“丢包”最富浪漫色彩,往往是傣族未婚青年的专场游戏。“包”是象征爱情的信物,由傣族姑娘用花布精心制作,内装棉籽,包的四角缀有五彩花穗。丢包时,在绿草如茵的草坪上男女各站一排,先由傣族姑娘将包掷给小伙子,小伙子再掷给姑娘,并借此传递感情。如此,花包飞来飞去,最后感情交流到一定程度,双方悄悄退出丢包场,找一个幽静的地方依肩私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