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我的奶酪议论文3篇
谁动了我的奶酪议论文篇1:真理的世界——《谁动了我的奶酪》
谁动了我的奶酪 ?是老鼠还是猫?不,不是老鼠也不是猫,这是一本书,一本名叫《谁动了我的奶酪》的书。这本书又美国医科博士——斯宾塞.约翰逊所写,是一本充满真理的书,一个真理的世界。
《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主要有四个主角。分别是:老鼠嗅嗅和匆匆、小矮人哼哼和唧唧。他们都是四种代表这人类多面人性的主角,一种是简单的一面,一种是复杂的一面。
故事主要说他们四个为了各自钟爱的奶 而在一座迷宫里寻找。一开始时,未免会常常走进死胡同,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反而更努力去找。在寻找过程中,唧唧都会在墙上留下一句话,这同时也是一句句珍贵的真理。他们不断的去找,最终找到了一个十分多奶酪的地方—奶酪C站。哼哼和唧唧每天都依靠这些奶酪来生活下去,从未想过C站的变化。可是嗅嗅却早就嗅出变化的气息,和匆匆迅速开始行动了。但是,小矮人们还沉醉在美满的生活里。直到有一天,奶酪消失了。因为害怕变化而否认和拒绝变化,这会使事情变得更糟得哼哼始终认为奶酪会回来而在那等待。而那看到变化会使事情更好时,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去适应变化的唧唧却面对了现实,离开了哼哼,自己去找奶酪。而又在寻找地过程中都在墙上留下一句话,每句他都希望能够让哼哼醒悟。最后,找到了奶酪N站,这时他听到有人朝这边走来。
就这样,故事并未说是谁走过来,只是留下简单地一句:“结局……或者是新的开始?”我一直在思考这句话,这——对于哼哼和像哼哼的读者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想得到的“奶酪”,我们追寻它,想得到它,因为我们相信,它会给我们幸福和快乐。但是,在这寻找中,有常常因为对它产生依赖心理而不善于去观察周围变化,导致伤害最大的还是自己,这是我看完《谁动了我的奶酪》想到的,我——在里面是唧唧,你——又会是谁?
谁动了我的奶酪议论文篇2:读《谁动了我的奶酪》有感
最近,我读了《谁动了我的奶酪》后,感触颇多。
书中有四个主人翁,老鼠嗅嗅善于嗅出变化的气息,匆匆能对变化迅速地做出行动;小矮人哼哼面对变化犹豫不决,烦恼丛生,埋怨天地,唧唧因对变化的恐惧而停滞不前,最终冲破了恐惧的束缚,重新寻找新奶酪。
奶酪只是一个代用词,它代表着生活中的层层面面人类所需要的东西。例如:金钱、工作、幸福、友情、爱情等等。而在遭受了“奶酪”不见了的残酷现实后,我们的做法大多像小矮人哼哼一样,恨天怨地,并盲目地期待着“奶酪”自己跑回来的那一天。并碌碌而无为地在等待中度过每一天,抱怨老天的不公。但在这些变化中我们知道了升华迷宫是需要我们亲自探索的。我们是不能滞留在其中一角安身立命的。
那么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呢?我想首先考虑的是老鼠嗅嗅和匆匆。它们具备了几个条件:
一、仔细留心观察身边周围所发生的变化,并为此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和物质上的准备。
二、能随着事情的变化而改变做事的方向,不能墨守陈规。
三、敢于冒险。在各种条件因素的压迫下,敢于继续在人生迷宫中冒险探寻自己需要的东西。
第二人材我们应考虑像小矮人唧唧那样知错就改的人。它具备了以下几个条件:
一、面对变化,虽然做错了一些事,但由于自身的思想斗争,愿意突破重围,重新寻找属于自己的东西。
二、面队自己的错误思想,愿意汲取别人的方法做出调整。
三、用轻松简单的想法看待人生。知道自己迟做总比不做好。
像哼哼这样的人理应被社会所淘汰,它只愿意一辈子享受安乐,沉湎幻觉,停滞不前。我们生活在这样世界上,只能承认变化,并尽力地去适应它,这样才能寻找到自己的“奶酪”。虽然这个过程非常艰难、辛苦,但从这个寻找的过程中,我们才会变得更加稳重、成熟。
社会变化本无常,想要存活在这个社会当中,我们必须做好变化的准备,在千变万化的世界里奔跑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
谁动了我的奶酪议论文篇3:关于法律的作文800字 满地的枇杷触动了我的心灵
关于法律的作文800字 满地的枇杷触动了我的心灵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模糊的概念、无法分明的行为。如果说白色象征正义、黑色代表邪恶,那么介于白色与黑色之间的灰色又是什么呢?
在那个细雨绵绵的清晨,我如往常一样,背上书包,踩着雨滴去上学。在我拐进泡桐树街那条巷子时,发现,这条原本拥挤、人来人往的热闹小巷一夜之间变得又宽阔又清静。带着种种好奇,我认真的看着巷子的每一个角落,走着走着,我顿时反应过来:原来那些平时经常堵在道路两边的小商小贩不见了!没有了吆喝声和满眼的瓜果蔬菜,怪不得那么清净呢。不过,为什么就没有了小商小贩呢?
正想着,不远处的喧嚣声打断了我的思绪,很多人围在哪儿,准是在看热闹呢!出于好奇,我也往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里挤去,原来是城管正在与一个买枇杷的中年女人争吵。
只见三个城管把那女人的枇杷一筐一筐的往地上掀,枇杷随即洒落一地,不少的枇杷滚到城管的脚下,被不经意的城管踩得稀烂,那女人很心疼她的枇杷,不顾城管的管治,奋力挣扎着,愤怒中带着一丝哭腔,对城管破口大骂,城管在她的骂声中,忙着收缴女人的枇杷和买枇杷的家什,同时大声的指责那个女人,城管与女人,吵得不可开交!周围的人也跟着起哄,七嘴八舌的,女人估计是心疼她的枇杷,只好求情:“你把枇杷还我吧,下次我再也不在这里买了。”可城管却更理直气壮了,继续怒斥那女人。围观的群众有的骂城管、有的骂那个女人,听来听去,这女人已经不止一次在这里买枇杷了,而城管已经是第二次来轰走这女人了。
看见快到上课时间了,我匆忙挤出人群,向学校跑去。在学校里,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同学们,他们大多指责城管。因为在课本里,买枇杷的女人都是勤劳的劳动人民、都是被赞美的;管治人的城管这一类,都是和蔼可亲,帮劳动人民解决问题的。可是我觉得,双方都有错,双方也都没错,他们都有自己的难处。就像法律,也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在没搞清楚情来龙去脉之前,无法判断事件正误的时候,最好选择沉默!我想来想去,怎么就不能判定出谁对谁错呢?这或许是当今世界,法律的一个很大缺陷?
我想,这件事被触动的不止是我的心灵,更是社会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