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503篇
日记50篇1:《水岚村纪事:1949年》读后感
《水岚村纪事:1949年》王振忠/著李玉祥/摄三联书店
山村少年詹庆良的日记,辗转五十多年之后,流入上海一位学者手中。仿佛冥冥之中的注定,学者前往他所在的婺源县古坦乡水岚村,在这个云水深处的小山村,遇见的第一个人,竟然就是当年的英姿少年今时的耄耋老人詹庆良。
于是我们有机会看到一份1949年前后僻远乡村的社会生活记录。独特的徽州文化传统、天灾兵燹的茫然和惊悸、少年读书郎的欢欣与担忧、凡夫俗子的个人世界、细腻烦扰的日常生活情节,都在詹庆良的日记中得以呈现。
由于作者是研究徽州社会文化史方面的专家,除了詹庆良的日记,书中还引用了徽州的众多的乡土文献,使得一本薄薄的小书,得以生动而抒情地再现当时当地民间社会的浮生况味。
但是真正令人动容并感慨良多的是山村少年詹庆良的生命景观。他幼年即父母双亡,长成后在伯父的资助下,念了三四个年头的书塾。那时上一些新学,也照旧要教授四书五经,日记更是每天必录。他笔头颇勤,行文措辞也很讲究,从中可以看出他底子不薄,又极擅长描摹风景,抒发情怀。
然而少年詹庆良于碧树红花中的人生梦想,被时间这“狂暴的西风,秋之生命的呼吸”拂过,一切往迹皆消失在苍茫明灭之间。1950年前后辍学的詹庆良,留在水岚村务农,曾经当过大队会计,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大山,没有机会去实现经书里的治国平天下。本书作者感慨这与世隔绝的水岚村人的命运:“他们中的不少人,即使也曾有过幻想,有过憧憬,但最终都犹如清溪回流边的碧树红花,带着春天的回忆,在这不为人知的大山深处与周遭的草木同朽。”因之生发出这样的疑问来:“知识是否真的改变了人的命运,还是命运本身就给人以不同的机遇?”
这虽然可以引发读者对他人命运的悲慨,却无益于认识人生的丰美。拥有天赋和才华的詹庆良,固然没有成为胡适那样对中华文化影响深巨的大师,也未成为山外面一个配享国家俸禄的干部职员,只是垄头一个寂寂老农,但他无损于生命的自在。文天祥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知识不是工具,而是目的。我们读书,游玩,写字,受苦,失望,是因为这一切都是生命。
少年詹庆良有一颗敏感而精致的心灵,他在时代的变迁里,安然度过自己的漫长人生,读书,务农,做个受人尊敬的博识老农,这才是真实的生命。作者那过分抒情的姿态和流露出的惋惜心情,不过是世俗社会中最通俗也最没有创见的看法而已。退一步说,在詹庆良的一生中,他已经利用他的天赋敏感和所学所想做了一件伟大的事:为一个小村庄立传。他的日记流传,水岚村因之不灭。
日记50篇2:煎鸡蛋日记
煎鸡蛋日记
今天,老师让我们回家炒鸡蛋。我有一点害怕。每次见到爸妈炒菜会被油烫到。我提心吊胆的拿出一个鸡蛋,把他轻轻的敲一敲,“哒哒”鸡蛋壳碎了。我把它倒入一个空碗。可是,我一个不小心把蛋黄搞散了。我准备开始炒鸡蛋。我把家里的防烫手套给带上了。哈哈!这下有不会溅到我手上了。我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了。我先热锅,然后又小心翼翼的往锅里倒油。“兹”“啪”-----我又把打散了的鸡蛋放进油锅里,鸡蛋的表面不停的“兹,兹,兹”的冒泡,等他表面炒熟了,我翻了个面。中间的蛋心不停的胀大,我用锅铲在鸡蛋上一压,他就扁了,一松又鼓了起来------他的表面好难看。一会儿我感觉鸡蛋熟了,我就把盐撒在了他的身上。我觉得这个做的有点丑,又重新做了一个。第二个做起来熟练多了。你看:他是颜色金灿灿的让人看着就有食欲。他闪闪发光,闻起来香气扑鼻,尝一尝味道咸里带着一丝甜意。吃起来又香又脆,好吃的不得了。
原来炒鸡蛋也是有技巧的。爸妈天天给我们做饭不容易,我们应该向爸妈说一声:谢谢!
这篇作文印象最深的是,被我要求重写了。当我看到他的第一篇草稿,是把自己比喻成鸡蛋来写的,视角新颖,当看到前面一部分时很是欣喜,可是有好的想法,却坐不下来。估计是急着想玩,后面的描写草草了事,我认为他可以写的更好却没有尽力。这是我最不能容忍的,于是重写。坐不住,心静不下来,在写作文时还想着玩,估计是孩子们的通病。而作文这东西,在写的时候心里要是还想着玩,那么这篇作文怎么也写不好。都说想要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自己都无法沉浸到作文中去,又如果让看客为你的文字动容喝彩呢。其次态度问题,不管你的水平如果,尽力去写,慢慢的总会提高。如果不尽力去写去练,又如何让自己得到锻炼,得到提高呢。文字的魅力在于意境,可以给人一个个想象的画面,语言的精彩在于他的节奏。而老师带着孩子进行美文诵读正是在这方面给予孩子潜移默化的熏陶。所以当我接到老师的飞信说带着孩子进行美文诵读时,我是那么的惊喜。从何馨宇一年级开始,在网上看到好的散文,有音乐伴奏的,我有空总会给他读上一段。他不一定会理解,但他喜欢这读的时候的氛围。有音乐有诵读,是一种享受。暑假在计划去日照游玩前,我会漫不经心的诵读:我想要一座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我们见到大海时,何馨宇也会不由自主的诵读:我想要一座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没读完,书给何馨宇扔了,至今没敢再尝试给他读这首诗。可谁会想到第二天早上,他自己在那无由来的诵读:轻轻的我走了,一如我轻轻地来------语文我觉得不外乎两个方面,一个是文字的理解,第二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多看多练,总会到达理想的彼岸,每个人所不同的只是时间问题。
日记50篇3:寒假日记一则
寒假日记一则
今天是1月30日,我因为闲得无聊,便随手拿起一本书看了起来。当我看到书中有一篇文章《巧分生、熟鸡蛋》时,不禁疑惑起来,咦?书中说只要随便地把鸡蛋转几下,就能辨别鸡蛋的生、熟,真是这样吗?我不由地想试一试。
说做就做。于是,我找来鸡蛋,取出两个,放进锅里就开始煮了。不一会儿,鸡蛋就煮熟了。我就把煮好的两个鸡蛋往放生鸡蛋的米箩里一放,看了又看,我实在看不出生、熟鸡蛋有何区别。我想,除非有老孙的火眼金睛,否则谁也看不出来。接着,我就照着书上说的,随意地拿起一个鸡蛋,在饭桌上旋了起来,这个鸡蛋真没有用,只转了几下就倒了下去。书上说这样的应该是生鸡蛋,于是我就把刚才转的那个放在生鸡蛋的队伍里。可是,哪两个是我刚才煮熟的呢?放进去的时候我还记得,一转眼,我都搞不清楚了。我只好把米箩里的鸡蛋挨个拿出,转了一个,还是很快就倒了,这是生的。我一连转了三个都是生的,这时我有点心虚了,如果找不出那两个熟的,可能要挨骂了。没有办法,事情已到了这地步,只好硬着头皮干下去。于是我又拿了一个,开始转起来,没想到,这个鸡蛋挺听话,连续转了八、九圈才倒下,看样子,这个就是熟鸡蛋。就这样,我把米箩里的所有的鸡蛋都转了一遍,终于把那两个熟鸡蛋找了出来。然后,我就随意找一个熟的,小心地敲破(真怕判断失误),一看白色的固体蛋白呈现在我面前,哈哈,真是熟的。于是我把另一个熟鸡蛋也剥开了,结果一样。我兴奋极了,把两个鸡蛋津津有味地给吃了。
兴奋劲过后我又思考起来,为什么鸡蛋随便一转就可以辨别生、熟呢?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一连串的问题不断地在我大脑中浮现,好奇心促使我再次打开了书。原来熟鸡蛋的内部因为加热温度升高,所以凝固了,它的重心就下移,所以旋转起来就不容易倒下;而生鸡蛋的内部是液体,在旋转过程中,蛋清四处乱撞,重心不稳,所以很快就倒了。
这个有趣的实验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知识总在生活中。我们只要处处用心,就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