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描写4篇

时间:2018-08-15 来源:描写作文 点击:

战争描写篇(一):描写战争的成语


你知道多少描写战争的成语呢?战争是我们所有现代人都厌恶的事情,描写战争的成语大多都非常壮烈,下列这些描写战争的成语是你经常接触的吗?

尸横遍野 [shī héng biàn yě] 尸体到处横着。形容死者极多。

枪林弹雨 [qiāng lín dàn yǔ] 枪杆象树林,子弹象下雨。形容战斗激烈。

硝云弹雨 [xiāo yún dàn yǔ] 硝烟如云,子弹像雨。 形容激烈的战斗。

炮火连天 [pào huǒ lián tiān] 形容炮火非常猛烈。

血流成河 [xuè liú chéng hé] 形容被杀的人极多。

惨不忍睹 [cǎn bù rěn dǔ] 睹:看。凄惨得叫人不忍心看。

倒戈卸甲 [dǎo gē xiè jiǎ] 比喻放下武器认输。

溃不成军 [kuì bù chéng jūn] 溃:溃败,散乱。被打得七零八落,不成队伍。形容惨败。

孤军作战 [gū jūn zuò zhàn] 孤立无援的军队单独奋战。比喻单独办事,没有人支援。

势均力敌 [shì jūn lì dí] 均:平;敌:相当。 双方力量相等,不分高低。

一败如水 [yī bài rú shuǐ] 形容军队打了大败仗,象水泼到地上那样不可收拾。

一败涂地 [yī bài tú dì] 形容失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两败俱伤 [liǎng bài jù shāng] 俱:都。斗争双方都受到损伤,谁也没得到好处。

残兵败将 [cán bīng bài jiàng] 残余的军队,失败的将领。形容战败的部队。

用兵如神 [yòng bīng rú shén] 调兵遣将如同神人。形容善于指挥作战。

转败为胜 [zhuǎn bài wéi shèng] 变失败为胜利。

战无不胜 [zhàn wú bù shèng] 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 也比喻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克敌制胜 [kè dí zhì shèng] 克:战胜;制胜:取得胜利。制服敌人,取得胜利。

以弱胜强 [yǐ ruò shèng qiáng] 凭弱小的力量战胜力量强大的。

旗开得胜 [qí kāi dé shèng] 刚一打开旗帜进入战斗,就取得了胜利。比喻事情刚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

战争描写篇(二):战争与和平的读后感

战争与和平的读后感
读《战争与和平》很舒服,不仅因为作者语言描写上的顺畅,更在于从这部作品中感受到了很多与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相契合的地方。从我自己看来,作品之所以有价值阅读,可能就在于作品能够给予显示以启示,无论这种启示是正面的借鉴还是反面的提醒。
    皮埃尔和安德烈有过一场争吵,他觉得安德烈只是为自己活着实在难以理解,他在共济会的影响下,认为应该努力求得自身净化,为他人,爱邻人。从这里,隐约可以看到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修身养性,推己及人,忠恕之道甚至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书中关于战争的描写,也有很多和中国人体验相符的地方。尼古拉参战受伤之后,想到了家里的好,发出了我为什么要到这里来的疑问;安德烈也对自己参军作战的目的产生了怀疑:到底为谁作战?这样的一些思考在中国同样有过发展,中国人也有所谓“一将功成万古枯”的叹息,也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反思。甚至于书中多处可见的关于人民战争、游击战争十分纯洁和强烈的民族感情的描述,恍惚让人体会到了中华民族生死危机关头所发出的“救亡图存”的最强音。更有甚者,战争几近结束之时,面对军队大量的减员,书中竟然会有“剩下的全是菁华”的感叹,抑或是振奋人心,一扫颓气的激励,这种种不能不让人想到长征结束后毛泽东对于中国红军的种种描述。
    这本书太多的地方能激起人关于我们所熟悉的中国历史、文化的联想。50、60年代的翻译文学已经内化在中国现代传统之中,不知道中国的读者们是否从这些翻译的经典中看到了我们久远的传统和不久前这个国家有几许相似的经历;甚至于再往年推,革命战争年代的人们读这本小说是不是从中汲取了很多可供中国革命学习的地方;再往后,80年代的人们热衷于读这些经典,比如说战争与和平,其中是否也唤起了人们对历史的回忆,并引发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中国现代传统,也即20世纪中国文化传统和现在有什么关系?这其中是否还有一些可以作为精神传统滋养下一代?”从第一个问题看似很自然地过度到第二个问题,然而我不认为这样,甚至于如果把这两个问题过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会影响我们对第一个问题的思考。如果这么推理可能要好很多:影响20世纪中国文化传统的种种因素中,集中到本次讨论的范围也即那些文学经典,是否还有很多值得今天的人借鉴学习的地方?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们就要反思为什么包含了很多经典要素的作品在今天不能再引起今天人的广泛兴趣?当然可以我们可以说出很多诸如社会急速发展,诱惑越来越多之类的理由,但是对文化问题的反思可能并不能仅仅局限在对政治、经济问题的反思,文化本身可能就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们是不是可以从《战争与和平》这些经典之中发现一些我们以前没有发现的东西,从另外一个角度,就是能不能从现代的角度对这些经典进行再解读,重新发现或者重新认识一些对于我们有启示的东西。由此联想到近年来颇热的“国学热”,无论这种国学热是炒作出来的,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学热,既然这股热潮能够出现,就说明了社会上更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了我们存在的问题,并且希望能从我们的传统中寻求解决之道。当然,有很多人会觉得这种国学热是在西方知识结构框架中对国学的解读,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所谓的国学。我觉得即使这样又有什么关系呢?即使我们不能摆脱全球资本主义化的趋势,我们同样能够重新发现我们自己的传统。推而广之,对于《战争与和平》这些曾经影响过我们或长久或短暂历史的作品,重新解读的意义也在此:发现延续的传统,构建新的传统。
    再回到作品本身,从书中大段关于舞会的描写,对于人物心理的描写,对于景物场景的描写,很明显的显示出托尔斯泰在这方面写作的得心应手。在读刺猬与狐狸之前,虽然觉得书中大段所谓传教式般的议论很是枯燥难读,但并不觉得这是此书的败笔,甚至觉得是自己素养不够,才导致不能理解提升作品档次的“精华部分”。当时就是这么认为的,所以13日上课的早上还特地将第四册最后关于历史的探讨重新细读了一遍。由于水平的局限,并不能发现其被贬低的原因。单从表面来讲,托尔斯泰舍长就短,显然有他自己的思考,而这种思考很明显与作者的危机意识紧密相连。这一点可能跟鲁迅等文人颇为相似。张承志在《鲁迅路口》的散文中,认为鲁迅不走“纯粹的文学道路”的愿意在于鲁迅的“良知”。张的观点有偏颇的地方,但是还是很清晰的表达了鲁迅以及鲁迅之后的一大段时期,社会需要思想,中国需要思想。《战争与和平》在中国的流行,其中应该也有这方面的因素。毛时代的人人都可能成为哲学家,这时间的人当然需要思想,于是《战争与和平》流行;从一些80年代的回忆文章特别是对于80年代大学生活的回忆文章里,很容易发现有过一段诗意的时间,结诗社、读尼采等等,对独立思想的追求,于是《战争与和平》流行。90年代之后,人们不再需要诗了,好像独立思考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于是通俗的文学取代了经典,也就是课上所说的,突然发现现在的人不读“《战争与和平》”了。从这个角度来讲,对这类文学作品的重新解读,发现延续的传统,构建新的传统,或许还有对社会重新启蒙的意味。

战争描写篇(三):关于战争的作文400字 一张照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们中国损伤惨重。语文书上的一张照片记录了当时的一个瞬间。

1937年8月8日,上海市民们刚刚得到消息,日本的军队要在今天轰炸上海。在几个小时后,很多市民赶到了上海火车南站。但是,他们脸上没有了往日的笑容,替代的是惊恐和焦虑。在售票处,人们排起了长队,人人都想尽快上火车,离开上海,离开即将变成地狱的城市。

“轰隆隆!轰隆隆……”这时,日本的轰炸机大队已抵达上海火车站的上空,发出的声音响彻云霄。不知是谁大叫了一声:“日本鬼子来啦,大家快跑啊!”大家纷纷往门外挤。可是这哪还来得及呢!日本轰炸机大队已经扔下了十几枚甚至几百枚重达几百千克的大型炸弹。霎时间,整个火车战被夷为平地,火车上大火燃烧着,在火车上的人们全部葬生火海。

日本轰炸机飞走以后,有个小男孩坐在铁轨上,他衣衫褴褛,手臂上被擦伤了好几处,他撕心裂肺地叫着爸爸喊着妈妈,可是,没有人回应他了。他的爸爸妈妈去哪里了呢?如果不是在轰炸中失去了生命,哪个父母会离开自己的孩子呢!

在日本侵略中国时,这样的悲剧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现在进入了21世纪,中国虽然还比较太平,但我们不能忘记战争带来的伤痛。

我希望地球上的人们能永远和平共处,战争不要再发生!

战争描写篇(四):关于战争的作文500字 战火孤儿


1937年8月8日,可恶的日本侵略者来轰炸上海火车南站,火车站的所有人全部遇难,其中包括一个2岁左右的小男孩子的父母。他们一家三口都是上海人,本想乘火车去远方探亲,不幸在此遇难。

日本侵略者肆无忌惮的轰炸,使原本热闹而繁华的交通枢纽——上海火车南站,刹时变成一片废墟和荒漠,只剩下唯一的幸存者——一个两岁的小男孩。

小男孩漫无目的地爬着,爬到了火车轨道上,累了,便坐下来歇息。

除了废墟下的难民,火车站空无一人,一片狼籍,只有那小男孩坐在铁轨上,仿佛在等待自己的父母,显得那么孤独,等久了,谁也没来,小男孩便开始哭起来,开始是小声抽泣,然后成了号啕大哭,哭声是那么的凄凉,那么的悲惨。眼泪顺着他肮脏的脸庞流下来,他的脸显然被一些利器划破了,血布满了他的小脸蛋,房屋倒塌扬起的灰尘也溅了他一脸;他的衣服也破破烂烂的,到处都是血迹,衣不蔽体;脚上更是伤痕累累,他那娇嫩的皮肤被划得血迹斑斑,看着让人心生无比的同情。

小男孩就在那儿久久地哭着,他的哭声在火车站上空久久地回荡,似乎在控诉着战争:为什么残酷的战争要降临,还伤害了那么多无辜的人们?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一定要用战争来解决问题?难道挑起战争的人,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吗……

扩展阅读文章

描写作文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描写作文推荐文章

描写作文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