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作文5篇
一:[民风民俗作文]民族风俗作文600字 番禺风
番禺风,也就是番禺的民风民俗,番禺流动着无数股风,像石碑上的字永存至今,像游丝般无处不在。最悠久和最有代表性的两股风,还是飘色和姜撞奶。
飘色,是个奇怪的名字吧!飘色其实是一个高难度技术的表演,这个表演大约在清明前后举行。飘色,有称出色,表示巧夺天工的意思。这是一种奇妙而惊险的表演。飘色,让人看着就会替上面的人担心,其实就是一个人举着一根棍子,另一个人的脚站在上面,可以做到纹丝不动。有的还站在一只鸟上,那只鸟是活的,会动的,可是人站在上面却不害怕,这需要多么扎实的功夫啊!而且表演者绝大部分是小孩。表演举行前,表演者们都要穿好各自的衣服,美丽而有诗意,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给街道平添了一股绚丽的风。飘色是像游行一样的,走到哪,都会聚集着很多人观看,多好!
一个飘色,上面起码有四五个人,分别站在不同高度的棍子上,不动。多美啊!不只是服装,棍子旁边,还有许多花,石头啊,假山啊,还有许多其它的装饰,真像仙女下凡啊!飘色,是番禺沙湾最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了!
姜撞奶,也是番禺的特色之一。据说,在很久以前,有个贤惠的姑娘,她的奶奶病了,姑娘就决定煮姜汁给奶奶喝。可是,姜汁太辣,奶奶会不会受不了呢?姑娘想。对了,放点牛奶,奶奶会不会就会好受一点呢?姑娘把调和的牛奶倒入姜汁中。可是没过多久,牛奶和姜汁竟然结成一块了。姑娘试了一点,发现跟炖蛋一样好吃。于是,姜撞奶就流传到现在了。这种姜撞奶,不仅可以驱寒,而且还美味可口,香,滑,嫩,嫩中带有微辣,简直就是完美啊!呵呵!
我喜欢番禺,更喜欢番禺风!
二:[民风民俗作文]民风民俗作文600字 亲近民俗
民风民俗作文600字 亲近民俗
寒假回到了故乡——千岛湖。在奶奶家我发现了很多好吃的东西。有辣豆腐、米羹,米果,长寿面……
一样又一样的新鲜东西令我百吃不厌。尤其是辣豆腐,听奶奶说豆腐也是自己做的,我的好奇心立马涌上心头,追着奶奶问这问那。奶奶乐呵呵地说:“我正在做豆腐,快过来看吧!”话音刚落,我就放下手中的东西,飞奔厨房。以前我听说过做豆腐,也吃过豆腐,但就是从未见过做豆腐,今天终于可以亲眼见到了。
爷爷提着满满一桶乳白色的磨好的豆浆,将它倒入锅中,奶奶往土灶里添加柴火。我的眼睛瞪地跟铜铃一样大,丝毫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过了一会,锅中开始冒热气,接着开始沸腾了。我着急地问奶奶:“豆腐做好了吗?”奶奶不紧不慢地说:“别急,慢慢看。”这时,奶奶飞快地把豆浆舀到水桶里,又将它舀到铺了一层纱布的竹篮里,这个竹篮可是架在锅子上的。豆浆从缝隙里流了下去,但有一些东西依然留在了纱布上。我问奶奶:“留在纱布上的是什么?”奶奶边舀边说:“那是豆渣子,是不要的。”
等豆浆全部流进锅子,奶奶飞快地拿掉篮子之后,转身拿起一个大勺子,轻轻地在锅子里搅拌。奶奶边搅拌边从杯子里倒了一些像油一样的东西。我好奇地问:“那杯子里的是什么东西?”奶奶解释说:“那叫碱,加了这个东西,豆浆就能变成豆腐了!”我高兴地又蹦又跳!仔细一看,咦!锅中有着一块一块的豆腐花。我急切地问:“是不是做好了?”奶奶无奈地说:“还没好,别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灶边,爷爷早就准备好模具,奶奶把豆腐花全部舀进模具里……
今天的观看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知道了:做豆腐是民间的一大习俗。
三:[民风民俗作文]我知道的风俗作文600字 家乡的风俗
每逢过年,父母亲就会带着我和妹妹回到我们的老家——云浮。印象中,爸爸经常回老家,对家乡的种种事,他都娓娓道来。在爸爸的耳目濡染下,我开始对云浮的风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今年过年,我们又一次踏上了回老家的路程。往年的回家途中,我都是在车上睡觉。今年没有,因为我想看看家乡有没有变。到家后,我找了个机会,问问爷爷奶奶家乡的种种。奶奶告诉我,以前的房子没有现在的现代,是老式的四房一厅,靠门的两间房一间做厨房和饭厅,另一间做浴室,一间做杂物房,最后一间是房间。中间是客厅,厅的地上有个四四方方的槽。屋顶上开了一个四四方方的口,为的是让阳光投射进来,而雨天则用槽把雨水接进去排到地下。外墙是用青砖砌的,耐用又好看,则屋顶是用瓦铺的,整栋小屋温暖又结实。
第二天,我们一家人去了我们家乡以前的小屋拜祭老祖宗。我发现老屋也有个槽在中央。抬头望去,刚好与屋顶上的口一线连上。此外,我还听了奶奶说的其他风俗习惯。比如说端午节,在广州的端午节,人们都会包粽子,云浮也不例外,亲朋好友互送粽子,家家大扫除,把艾叶,菖蒲挂在门边,可以驱邪并驱杀蚊虫。
云浮每年都会举行隆重的佛事大会,这是为了纪念禅宗六祖惠能。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八月初三举行大型纪念活动。“为什么一定是这两天呢?”我问奶奶。奶奶笑着回答我:“二月初八子时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生诞日,而八月初三子时就是六祖惠能大师的圆寂日。”听了奶奶的话,我恍然大悟。
爷爷奶奶说了很多很多云浮的故事和风俗习惯,我越听越感兴趣。在感叹云浮变化的同时,我也感受到家乡的乡亲们正在努力维护着自己的文化遗产,大家都自觉地遵守着家乡的风俗。
四:[民风民俗作文]关于民族风俗的作文三篇 民风民俗作文
关于民族风俗的作文三篇 民风民俗作文
关于民族风俗的作文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讲土家族过节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是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然而我很荣幸的当上这个家族中的一员。
土家族是跟着汉族一起过春节的,但是过年的风俗却大不相同。比如说:⒈过年的时候要打糍粑,糍粑打好了,可以在新年当上家常便饭,而汉族却是大鱼大肉(这就是富与贫之间的差距啊!);⒉除夕之夜然大火。每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在吃完团圆饭的前提下然大火。然大火的主要目的就是“祭祖”,希望祖先在阴间的新的一年里开开心心,而汉族却只是简简单单的守岁;⒊大年初一的早晨不能把洗脸水倒掉。因为洗脸水相当去金银财宝,假如倒掉了它,子子孙孙在这一年就会大不幸,而汉族却要在大年初一彻彻底底的打扫一次;⒋在新的一年之前,必须把欠的债还清。俗话说得好嘛“新年有新气象”(这条和汉族差不多)。
土家族过年的风俗还有很多,在这里我先卖个关子。如果想知道的话,就来到贵州,来到这个多民族的地方!
朝鲜民族的风俗习惯
今天,我们学了中国有56个民族,我记得妈妈以前跟我说过,我们是朝鲜族。
晚上我在妈妈的帮助下查找了关于朝鲜族的资料。现在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乡和我家乡的人。
据1990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我们朝鲜族人口有190597人。分布在30个省、市、自治区。其中,黑龙江有452398人,吉林省有1181964人。
延吉市位于吉林省东部,是我们朝鲜族的首府城市。
朝鲜民族是一个能歌上舞的民族。其中有个扇子舞蹈。它是由一个女子来表演的;动作大放,给人以优美典雅的感受。还有一个叫象帽舞,它是属于独特的技巧表演,使所带象帽的飘带旋转如风,划出种种耀眼美丽的彩环。
朝鲜族的民族乐器在我国也是独树一帜的。伽椰琴为朝鲜族传统弦乐器之首,是民族色彩很浓的弹拨乐器。它的形状近似汉民族乐器古筝。伽椰琴在演奏时,一端着地,一端放于腿上,右手弹,左手弄,表演姿态优雅别致。
对于朝鲜民族来说,冷面和辣白菜是不能缺少的食物。冷面即清凉馥郁,又香甜新鲜。人们不仅在炎热的夏天喜欢吃冷面,而且在寒冷的冬天也喜欢吃。吃冷面还有一个意义:如果生日那天吃冷面会“长命百岁,命大福大”。
我自豪我是一名朝鲜族。我爱我的家乡延边。
关于民族风俗的作文
我的家乡在四川,那里的各个节日的风俗和别的地方有所不同,那么就由我来把家乡的风俗介绍给大家吧!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俗称“新年”。年节从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广大城乡年节前就开始备办年货,杀猪、羊、兔等,制腊肉、购食品、逢新衣,过年时大家穿好衣服、挂年画、贴春联,年三十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家拜年,祭祖等活动。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清明节在一年的二月中旬,公历的4月5日前后,主要是郊游踏青、野炊;有的是祭祖上坟扫墓等活动。这一习俗活动也是城乡较普遍的活动。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彝族火把节: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结束。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我们四川的风俗都很特别,我喜欢我的家乡!
五:[民风民俗作文]民风民俗作文500字 龙图腾
民风民俗作文500字 龙图腾
元代的著名诗人戴表元曾经在《观村中祷雨》中写过:“西村送龙归,东村请龙出,西村雨绵绵,东村犹日出。”
宁波奉化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布龙之乡,布龙迄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传说龙能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每逢佳节,或者各类商贸·庆典活动,奉化布龙队就会活跃起来,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在去年,全市40余支舞龙队在岳林广场举行了隆重的舞龙大会。这气势磅礴的景象让人记忆犹新。布龙主要分为形、舞、曲三个部分,由开幕~高潮~尾声~结局全过程。随着锣鼓声“锵锵锵”,那条龙也跟着节奏,时而盘、滚、游,时而翻、跳、戏。舞者速度快,技艺娴熟,动作干净利落。舞动时做到“人紧龙也圆,龙飞人亦舞”,“形变龙不停,龙走套路生”。再加上热烈而奔放的锣鼓,只见龙在飞腾,人在翻舞,龙身迎风,呼呼有声,煞是蛟龙出海,令人屏息凝视,目不暇接。锣声渐渐变轻,龙也停了下来,慢慢地龙也缠绕起来。大家回过神来,场上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布龙不仅是我们的汉族民俗舞蹈,更是我们奉化人的传统和骄傲。奉化布龙曾经去中南海为中央首长和中外人士表演,获得了周恩来等许多老一辈领导人的赞许。现在,奉化布龙已在全世界享有一定的名誉,在许多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不能辜负老一辈人们的心愿,一定要把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发扬光大,让布龙走出国门,舞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