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派2篇

时间:2018-08-01 来源:话题作文 点击:

篇一:[湖畔派]以“时尚”为话题作文

【篇一:再谈时尚】
这是飞旋的快感,这是坠落的激情,这是疯狂舞步中激烈的蜕变……这就是时尚——生命对新奇的无限追逐和对可能的无限探索。
不知从何说起,时尚之风阵阵冲击着每座城市:流行音乐随处可闻,打扮入时的俊男靓女满街可见。于是,对时尚的封杀也在无形中开始了……
难道追求时尚也是一种“罪名”吗?我不解。
我认为,时尚是美的。时尚是灵感结晶智慧而成的一种美的文化形式,它主要体现在服饰、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当中,它折射出一个时代所具有的特点。封杀时尚,其实封杀了一种文化,让城市少了那些活力,缺了那些生动,少了那种动感,没了那份激情。
说到时尚总会想到流行,其实这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古典是种时尚;怀旧是种时尚;运动是种时尚;音乐是种时尚;品味是种时尚……流行也单单只是时尚的一种罢了。用时尚包装自己,展示出非凡的自我,展示出个性的自我,展示出多样的自我……
时尚是种进步。是种思想的进步,是种文化的进步,是种国力的进步。时尚的精彩在于它的追求创新。追求创新,才是人们真正的生活目的。让整个一生都在追求中度过吧,没有追求的人生如同在荒凉而无边的沙漠中行走——永远没有尽头。
崇尚时尚,崇尚勇敢的信念;走近时尚,走进智慧的人生;追求时尚,追求卓越的品格。
【篇二:时尚的价值观】
早些年一支乐队组合“小虎队”风靡大江南北;几年前韩寒、郭敬明的小说一时变得炙手可热;就在上星期刚刚落下帷幕的世博会,已是人们六个月中常挂在嘴边的时尚。
春晚上的“小虎队”虽英姿不减当年,但岁月在三名成员的脸上都留下了不同的书写,解散了的乐队也不再是人们的焦点。或许人说:“这就是时尚,在一层又一层的潮水中被取缔,过时了的就是海面上的泡影。”
的确,没有什么是亘古不变的时尚,即使是人类的精神崇尚也由“人定胜天”到“与自然和谐相处”——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这种变幻莫测使得时尚不断被注入新鲜元素,永葆一种青春与活力。这种青春与活力散发在青年人热烈的摇滚乐中,在大胆张扬的个性里。甚至,在如今的时代,你不难发现,时尚同存于“无限夕阳好”中。清晨,当穿着红装的奶奶阿婆们挥舞着扇子跳动在外滩边上迎接朝阳,我们能说这不是一种时尚吗?
归根结底,追求时尚是人类逐步走向同化的一个过程,它始终体现着生灵们息息相关,心心相印的生存原则。
但是追求时尚的前提,是我们不能歪曲了时尚与个人的价值观。老子提出的“人生三观”中就有“价值观”一说。时尚也有其价值观。不正确的时尚价值观,终会是对时间和生命的亵渎。
飙车在“富二代”中逐渐变成时尚。车“嗖——”一声飞过道路,只留下行人心有余悸的胆颤和满路的尘土飞扬。飙车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速度与激情,但是这种危险的时尚,却是建立在置他人生命于不顾的基础上丧失道德的一种表现。当我们听到越来越多大学生在校园飙车酿成的惨祸,听到那句“我爸是李刚”的话语时,是怎么都无法接受这种所谓的“时尚”的蔓延,无法接受已被扭曲了的时尚观。
同样被扭曲了的时尚观还有人们对于传统的轻视,要知道每件新事物都是在传统基础上的构建,是大山之上的小石小木,不懂传承的人怎么会明白所谓兼容并包与和谐同化的时尚原则。好在不乏有对为传承而奉献的人。我们欣慰地看到“花二代”撑起一部中国歌剧的报道,《木兰诗》在维也纳金色音乐厅被唱响。
时尚就是一种演变。鸟语花香、惊涛骇浪,如自然规律一般不可预测。但时尚的价值观应当被确立,也必须被确立。它是我们朝着当下更无误飞翔的一个方向,是不至于会让我们迷失的一个指领。这就是时尚价值观的意义所在。
【篇三:拒绝过度的时尚作文】
梵高作画,用的是一副普通的调色板;托尔斯泰写作,手中握的也绝不会是一支高价钢笔。似乎对于这些历史名人来说,时尚与他们的人生轨迹没有太多的交集。那么,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是不是也应该拒绝过度的时尚呢?
诚然,适度的时尚的确也能给人带来愉悦的心情,展现不同的气度和神韵。一如旗袍,不仅满足了当时女子对于美的向往,更体现了东方女子的典雅含蓄。但过度的时尚却往往贻祸无穷。
过度的时尚似乎离不开被金钱役使。当时尚在一个人的内心占据了太多的空间,便不是我们在支配时尚了。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巴黎熏着香风的空气引导着一次又一次的时尚风潮,这一切诱使着这位王后一步步走上因过度追求时尚而穷奢极欲,招致亡国的道路。不曾眼见她走上断头台的那一刻,但常常揣测她可曾后悔当初种种抉择?如果因为时尚而变得本末倒置,沦为“物”的奴隶而迷失自我,后果可见一斑。
当代著名作家郑渊洁曾经也陷入过过度时尚的“怪圈”。不谈他那一双价格昂贵而作用不佳的“银袜子”,就是风行至现在的“手笔感应”,也曾让他“心血来潮”。但是,清醒过后,才发现真正好用的莫过于一纸一笔这一对奇妙的组合。试想,假若郑渊洁继续沉迷于这些不实用的流行风尚之中,他是否还能给我们带来那些清澈纯净的文字,是否能带给我们无限的欢乐、开怀的思考呢?当作者的心灵被过度时尚害得千疮百孔,他又凭什么来感动我们读者呢?爱因斯坦曾说过,简单的生活给他带来创作的不竭动力;古人也说过:“暖饱生淫逸。”当一个人的基本的物质被满足之后,唯有避免时尚的过度干扰、侵扰、骚扰……才能保持一颗相对纯净的心灵,才能腾出空间为创作、思考留出一片后花园。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苏轼所追求的“游于物外”的生活,《瓦尔登湖》中描写的除却物质纷扰的生活,也许我们学不会;但是拒绝过度的时尚,的确可以做到,也必须做到。只有这样,才能永葆心灵的纯净。
【篇四:过去的时尚】
收音机里响起了几段上个世纪的录音。“栀子花,白兰花……”还有带着嗦嗦嗦的干扰声的不知多少年前的广播声,这些听起来都已离现在的我们太远,然而,这些又何尝不是曾经的时尚?
上一辈的人总爱跟我们讲起他们那个年代的“流行”,而这曾经的“流行”文化,有的在今天已经成了经典。就像那段收音机里的“栀子花,白兰花”的录音,是曾经上海街头叫卖花朵的老妇少女们所念叨着的词句,是当年街头引领时尚风潮的花朵的附属品。如今她们已退居时尚后沿,竟成了上海人“以自然的美丽装点自己”的代名词,与外滩的钟声放在一起,成了上海的象征,被划入“经典之声”。可见,过去的时尚虽已泛黄,迎向它们的却不是消逝,而是“经典”与“永恒”、“怀旧”与“纪念”。
上一辈人年轻的那个时代的流行文化,有的成了今日的经典,有的却是今人匪夷所思的。我们看到了曾经流行于中学生课桌下的武侠小说成为今日的经典,也看到曾经争当红卫兵、争上山下乡的热情淡出生活。
乡下的落居拆迁,我有幸寻得几十年前的物件,有泛黄的长形钥匙,模糊的自行车驾驶证,甚至一度流行于各大学校的塑料饭菜票……还有多少年前的宣传文件,粗粗翻阅这尘封多年,面颊泛黄的纸张,父亲感叹道:当年所宣传的那些思想,现在实在是叫人难以理解。的确,火红的外皮下白纸黑字,字节清晰,可我竟如何也念不清。父亲说,当年他念初中的时候,老是让他们摘下了“红小兵”的臂章。“火红”的年代告一段落。这种流行文化叫现在人怎理解得清,更何况它已尘封了多少年。父亲的那个臂章一定找不出来了,就像今天那段上山下乡的历史已经淡去。过去的时尚泛黄,破碎,混入泥土,搅和在风中的也不在少数。
过去的时尚泛黄,有的成了照片,挂在心墙上,有的埋入地下,尘封于棺木。它们都不再是新生时尚,然而它们却再度活跃起来了。八十年代的宽边眼镜进入了人们的生活,武侠小说们被一而再再而三的搬上荧屏,甚至那段被尘封的历史,硬是有知名导演苦思明想,发掘出淡淡的那部《山楂树之恋》……过去的时尚不曾淡出历史舞台,或者说,就是它们的一再更新,演绎了什么叫做“历史更替”
所谓时尚,其实就是一段记忆,一卷历史。
【篇五:时尚的内涵】
当街头巷尾涌现出越来越多标新立异的青年男女顶着挑染过的蓝绿相间的发型得意地招摇过市;当服装商店内的衣型款式更多地与出现在模特T台上的衣装靠拢;当越来越多的网络用语频繁地在日常生活中出现而渐渐代替了千百年来一直使用的语言……人们说,这叫“时尚”。
于是出现了一部名为《时尚王国》的电视连续剧。夸张耀目的造型,反常古怪的个性,还有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台词。报上对此发表评论说,难道时尚就是不说人话?而人们也终于意识到,这个社会所谓的时尚,似乎已经在慢慢变味……
时尚在如今,更多地好像是一种标杆式的存在。它是一种被用来衡量一个人是否入时的尺度。现在流行什么,什么就代表了与时俱进。一旦脱离这种潮流,不随着这样一个大趋势改变,就是代表这个人冥顽不化。于是,年轻人们为了不被加上“老土”的称号,急切地寻找每一个可以证明自己“先进性”的小细节并发扬光大。今天染发很盛行,那么就赶紧上理发店;明天穿格子衬衫很流行,那就立马奔向服装店;再后来这个词说的人很多,那么不管是不是突兀先用了再说……慢慢地,生活被这些所谓的“时尚”所侵蚀,时尚在很多人看来已经只是代表“跟上时代潮流”的代名词。
但,事实上,时尚难道仅仅就是如此肤浅的追逐?这样的时尚,徒有物质表面的光鲜惹眼,却是不是少了一点更深层的内涵?
追求时尚,这本身没有什么不对。然而,一味地跟着所谓潮流趋势走,却是把时尚这个词浅薄化了。在盲目追随的过程中,有人找到了自己跟紧时代步伐的满足感,却丢失了自己的特色与个性。那些标新立异的夸张造型真的适合自己吗?那些不明所以的语言真的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维吗?这样的追求,到底是因为“时尚”张现了自己的气质还是仅仅为了表明自己的入时,表明自己能够紧跟潮流进而满足了心理上的虚荣?
时尚,到底应该是什么?看看低碳族们为了保护地球而节约的绿色生活方式;看看拼车族们为了节约费用、时间和资源选择的出行方式;看看那些衣着别致而优雅的人,他们没有选择潮流所趋的夸张造型,但谁能说这不是一种时尚?这样的时尚,不是盲目地听从潮流主导,也不仅仅只是对物质的追求。这样的时尚建立在对自身对外界的充分了解上。不选最潮的,只选最合适的。这是时尚的内涵所在,而真正的时尚,应该是这样有内涵的时尚,而不仅仅只是对潮流的一味崇尚与模仿。
【篇六:小议时尚】
时尚,光影穿梭,绚丽华美。在米兰,在巴黎,在纽约,当模特身穿当季的服装,当冷艳的面孔在眼前出现,当标准的模特步大步向我们迈近——时尚,来了。
时尚,因变而变。从旗袍到列宁装,从拖地长裙到超短裙。短短半个世纪,中国女性的着装便由单一的“一枝独秀”转向丰富的“万紫千红”。时尚在服饰上的变化令人震惊。曾记得美国有一台服装类选秀节目的总台词就是“时尚界风云变幻,此刻,或许你晋级了,下一刻你便出局了。”在每年各种层出不穷的时装周上,我们看到时尚演变的足迹。时尚似乎总比时间变得更快些。在光影的变幻中,追求时尚的步子细碎而坚定,永远向前。变幻的时尚以其独特的形象记录着时间。
时尚,因变而不变。你听闻过吗?那三国的声音。当觥筹交错的碰杯声中暗藏着心计,当桃园中包含着侠气,当七擒七纵中隐含着气度,你了解过吗?那一段历史。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三国硝烟早在一千多年便被历史的红尘隐没,可是它真的成为博物馆中的那件兵器,历史课上那几段精简的文字了吗?不!从陈寿挥笔洒下万丈三国豪情,一本《三国志》流传历史;当《三国演义》为三国带去一份文学感知,三国得以永存。三国的历史经久不衰,演出了一场永远的时尚,古人写三国,演三国,今人读三国,品三国。时间变了,不变的是人们对于三国的追寻,不变的是对历史真相的热衷。时尚让三国永存,时尚以其独有的方式在时间的转换间保留一份不变的记忆,一份永远的情怀。
时尚,无论是变或是不变都给与我们一种思考,一种追赶着时间的热度,一种对于经典的厚爱。
时尚并不是意味着一味追寻。在现今社会,资本触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拜金亦似乎成为生活中一种“潮流”,甚至有人大言不惭宣称“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当物欲渐渐侵占道德的底线,这样的“时尚”我们是否还应该追寻?
追逐时尚应该循着道德的要求。真正的时尚起始于对生活本身深切的爱,只有懂得如何去做人,才会更好体悟时尚的内涵。在追逐时尚的同时更不应放弃内心的修养,做一个提着LV的粗人无疑会贻笑大方。
你读懂时尚了吗?它是经典与潮流的汇聚,融合。别忘记,米兰时装周上的每一件华美的衣饰都饱含着设计师对于生活的爱和体悟!
【篇七:别样时尚】
当“时尚”的概念在我们脑海中已被定型为穿耐克的衣服,开宝马级别的车子时,是否有人想到在另一个无声的世界里,同样有着时尚的内涵,它隐逸在滚滚的历史红尘中,却在时间的孕育中展现别样的美。
文学从来是个神圣的殿堂,那里的时尚别具一格。而“诗”的地位在这里不可动摇。
将目光转向欧洲,文艺复兴前,“湖畔派”是诗界的主宰,但随着一个伟大诗人的诞生——雪莱,诗的历史有了新的起点,是他赋予其浪漫主义的色彩。从此,“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红遍大江南北;从那一刻起,这一新兴的风格一度成为了诗界的时尚,如一束光指引着诗人手中的笔走出“含蓄”,走向海一般的壮阔而浪漫。时尚很美,时尚的意义在于确定新的美学标准,然后引领出一个新时代。
书画界从来是个静谧的村庄,那里的时尚别具韵味。君不见八大山人大刀阔斧的笔法博得一个时代的垂青?君不见徐悲鸿的奔马也曾一马平川?君不见齐白石的对虾恣意遨游于画坛?从传统的磅礴转向留白的智慧,一位大师留给后来者崭新的启迪;从留白的智慧到白石老的红花墨叶,又一位智者以率先实践开辟了创作的新天地。时尚在蜕变,安静地给画家注入鲜活的血液,灵感在涌动,于是画界永远有鲜活的容颜。
无论是文学界,还是书画界,它们在演变过程中追求着时尚,追赶着潮流,但色彩纷呈、光怪陆离的背后,人们都是在恪守艺术的一个法则:时尚美而不俗,它存在的目的是给浮躁的世人精神上的慰藉,性情上的陶冶。
反观今日,有多少人为追求他们心中所谓的“时尚”而跌入俗套且愈坠愈深?且不论那些将钱财置于名牌的人,单观青春偶像剧——这一被年轻人称为“时尚”的灵魂标杆的发展就足以让人叹惋。《一起去看流星雨》被视为学子们心中的“童话”,更让那些赛车迷仿佛找到救命稻草一般。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时尚吗?它宣扬的奢侈和泼辣与传统的俭素温良格格不入;它不仅不是精神上的食粮,还引诱学子们将时间花在无谓的幻想上,这种时尚不要也罢。
时尚是一艘船,它乘载的是一个时代的文化内涵,因此它需要有精神的指引,惟有这样,它才能驶向历史的长河,有时尚提升为经典。
【篇八:时尚——是伤】
古人乐梅是种时尚,硬是把梅弄曲,弄折,一种病态的审美观念,不知患害了多少造物者的无尽藏。时尚,是一种伤害。
时常见人问道:“你可知鱼翅、鹅肝之美味?”虽说多数人没有一饱之口福,但可曾想过美味时尚的背后?因为这个时尚,每年有几千万条鲨鱼遭到捕杀,甚至于渔夫捕鲨只割去它的鱼鳍再“放”之归海,为的是能减轻载重,多收获一些鱼翅,而可怜的鲨鱼,却只能静静等死。一时的尚物,带来的却是其他物种的灾难。
这又不得不提到我家乡的特产熏蟾蜍,谁说想想几时教科书上农民伯伯的小帮手,在短短几年的吃蛙时尚下,销声匿迹于田野,留下的只是捕蛙人的苦苦“守候”。真的好想再看看一池塘中那一群群大头小尾的黑蝌蚪啊!
何况,人们欲望不会满足于餐桌,因此如此“时尚”也涉足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现代人热衷于买房买车,逢年过节与亲戚碰面谈的不外乎这些。这种时尚,俨然成了财富与名位的结合体。于是,有钱人房屋成群,高档别墅令人望洋兴叹。带动楼市一涨再涨,炒得像把一桶浑水倒入热油里。为房为车,多少人成了车奴房奴。时尚一旦连接了物欲,便充斥着金钱的铜臭。一味追求物质的提升,甚至诞生了“拜金”一词。在情与财的抉择下,拜倒于金钱,当恒量的标准变为量化的数字,真不知伤了多少有志之士的心。
时下校园中传出的“我爸是李刚”的“义正之辞”何不就是时尚的副产品呢?
有时间真该去向那位《皇帝的新装》里的说真话的小孩请教一番,在众人把“裸体”定为时尚的概念下,不随波逐流,究竟需要何种精神,难道仅仅是孩子的“幼稚”便可?
时尚真是个伤物伤人的坏东西,引着众人竞相去当那“皇帝”。

篇二:[湖畔派]大学校庆文章

【篇一:写在校庆时——太原理工大学】
每一次大的经历都能引起人们和社会巨大的反思,这种经历不管是喜事也好还是灾难也好,都有这样的一个功效。这种反思小到个人大到国家社会。回首往事,无论是08年的奥运盛会,还是不幸的汶川地震,都带给了中国人心灵上极大的反思,精神上的洗礼。可以说也是中国人精神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吧。
前几天巧逢母校百十华诞,有幸参加了这个盛大的节日,除了有节日的高兴喜庆之外,心中也有好多以前没有过的感受。
一个人杂样才算成长呢?我觉得首先他的人生不能太平坦无崎,必须得经历几次对他的成长过程有重大意义的阶段,换句话说就是的经历几件足以能够引以反思的经历,其中这个反思的过程其实就是成长的过程。这中经历有时候单凭个人是无法创造的。必须得依靠集体来创造那种氛围的。如果你在一个比较庄严的场合参加升国旗仪式绝对比你单纯坐在电脑前听过个有感觉;如果没有入党的经历,单凭从影视作品上看到过这样的场景,我想你也不会感觉到国际歌想起时的那种庄严和肃穆的。因此,我们要想成长,既不能错过你的人生当中的那些重大经历,抓住就会,在这些经历中历练,成长。
周年纪念大会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庄严的升国旗,校友及各界代表的激情演讲,开幕式的礼炮、烟火,大会结束时想起的校歌……每个环节都会激起内心的一次震撼。自豪、欣慰、重任、使命,责任感顿时涌到心头。第一次真真正正的近距离的与学校肩并肩的站在了一起。
依稀记得校庆时的那些老校友,他们的慈祥温和沉淀了太多的阅历和智慧。历经沧桑仍不忘母校,百忙之中赶赴母校为母校的生日献上自己的祝福。是什么力量驱使他们在分别多年之后仍然不忘母校呢?反哺之情,可以算是一种驱使的力量。母校培养他们成人成才,如今他们有所成就,以自己优异的成绩给母校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其次我觉得学子与母校之中关系是比较特别复杂的,是一种难以说的清楚的关系。曾经有话这样形容这种关系:母校是什么呢?母校是一个只允许你而不允许别人对它吹毛求疵的地方。仔细想想这样的解释很是恰当。我们可以抱怨学校这不好那不完善,可以随意的抱怨,随意的挑毛病,但是,当别人在你面前说起这些的时候你就会不高兴。表面上是抱怨,甚至厌恶,但是,其实我们从内心上还是喜欢自己的母校是,还是衷心的希望自己的母校越来越好的,表面上的抱怨其实是一种爱的另一种方式的表达。我想这种特殊的校与生的关系是联系母校与学子的一条纽带,在这条纽带的作用下,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但不会疏离,反而会越发紧密。也是在这种纽带的作用之下,驱使着一届又一届的学子们心系母校,为母校的前途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次的校庆不光是学校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作为一件大事,引起了学校和学子的深刻反思。学校的反思会让学校在接下来的发展中能够更好的把握方向。学生们的反思让他们充满了斗志和激情,有了杰出校友的模范榜样作用,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甚至以后的工作之中有了奋斗的方向和动力。
【篇二:从“淮外夫子”游——淮安外国语学校十周年校庆感言】
每当电影《浪漫樱花》的主题曲在耳际萦绕的时候,我总会想起久违的“三十二步”,它是母校的老师为学生编排的一套健身舞。一届届校友们在母校可爱的土地上舞出了青春的印记,他们借鉴了樱花的绚烂,摒弃了樱花易逝的弱点,犹如那西印度群岛的日日樱,永恒地诠释着美丽、炽烈、活力、生机……
淮外,这一家乡民办教育的先锋似乎在肇始时就被注定与众不同。上善若水,学子临波晨读,晓风揉着琅琅书声轻拂细柳,在湖面上荡起点点涟漪。大家在好似湖畔派诗人的栖居地“耕耘”不息,伴水成长,汲取水的纯净与灵动。小径、石凳、凉亭如繁星散落校园,各色花草千姿百态地拥抱大地,万物并没有落入鳞次栉比的俗套。《茉莉花》调子的上课铃声,调节着大家的情绪,拨动起心弦,褪去疲惫,让人愉悦地走进课堂。
不光这硬件独具匠心,育人理念与师道也独树一帜。我入校时,缘于后由走读转为寄宿,所以军训就餐时按理只好落单,军训班主任明根老师得知后便和我坐到一起用餐。短短几日,老师嘘寒问暖,无微不至,且常有对我日后学习与生活的点拨,着实让我受益匪浅。这点颇像古人求学时风行的“从夫子游”。“读书”不如“受业”,“受业”不如“从游”,“从游”更讲求耳濡目染,且以修养而不是学识为中心,可谓“完全人格教育”。陈平原曾有过这样的论述。对古人“从游”的艳羡洞开了我回忆的闸门,暑假我重翻作文本,老师的鼓励之词极其亲切,高

扩展阅读文章

话题作文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话题作文推荐文章

话题作文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