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冰糖6篇
老冰糖篇1:心中那块老冰糖
在我的心中有那么一块老冰糖,每当难过时,一想起那块老冰糖心中就甜滋滋的。
那块老冰糖是太姥姥在我心中种下的,自从种下了就没有融化。我记得,当时因为说谎被爸爸打了一顿后心里很难过,就独自一人走到桥上呆望着。看着那宽阔又安静的河水,我懊恼不已:哎,真不应该说谎啊!不然也不至于被爸爸打一顿。
阵阵冷风刮过,突然感到一只温暖而又苍老的手摸着我的头,回头一看原来是太姥姥。她那布满岁月痕迹的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从那微微咧开的嘴角我看到了太姥姥所剩无几的牙齿,我皱了一下眉,心好痛。太姥姥笑眯眯地问:“怎么了,不开心吗?来吃块老冰糖吧,你爸小时候最喜欢了。”我大吃一惊,心想:太姥姥怎么知道我心情不好的,而且今天天气那么冷,太姥姥还出来。只见太姥姥一只手从口袋里拿出一块老冰糖,另一只作文手拉着我冰冷的手,把手里的那块老冰糖轻轻地放在我手心。我眼眶有些湿润,万千话语、万千思绪都浓缩在一块小小的老冰糖里。
看着这块老冰糖,我呆了片刻,慢慢地把这块老冰糖放进嘴里。那味道虽然很甜但也掩盖不住丝丝苦涩。太姥姥那简单的动作,使我从难过中挣脱出来,心想:我受了一点小挫折就垂头丧气,那在今后的日子里还有许多的困难与坎坷,到时候我又该如何去面对呢?并且我已长大应该懂事了,现在还要太姥姥来安慰,真是惭愧啊!看到我吃下了冰糖,太姥姥满意地笑了笑,缓缓地离开了。望着太姥姥渐行渐远且有点微驼的背影,再抿抿嘴里含着的老冰糖,心里一阵酸涩与甜蜜。
虽说已过去好多年,但每当我难过的时候,就会想起那只温暖的手和那块甜甜的冰糖,以及那带着笑容满是褶皱的脸,我就会振作起来,心中温暖满满。
老冰糖篇2:美味的糖葫芦
“哎呀”客厅里传来我的惨叫声。妈妈闻声赶来,问道:“你有何事,胆敢大声喧哗?”我打趣地回答道:“母亲大人,我拿五角钱买了一个糖葫芦”沾牙了。”妈妈说:“看我给你露一手,我做的一定比他卖的还好吃。”
我和老妈来到水果店,一口气买了十斤无核山查和十二包冰糖,又到烧烤店买了六根竹签,回到家,才发现不会做,老妈赶快向网络求救,查完后我们一人拿了三根竹签八个山楂,我左手两指头捏住山楂,右手拿竹签,对准山楂的眼右手使劲往里扎,一不留神就扎着了手,串好了山楂,然后又把冰糖放在锅中,打着火,耐心等冰糖溶化成水并开始冒泡。妈妈拿来串好的山楂取了一根放在锅里一看,冰糖放的太多,山楂成了一颗颗纯冰糖了,后来几串山楂多亏我冰雪聪明拿汤勺把糖浆撒在山楂上,最后卷上面皮放入冰箱冷冻一会儿一串成功的冰糖葫芦就做成了。
虽然还是有点沾牙,但毕竟是自己做的,还是觉得很好吃。
老冰糖篇3:与时间对话
时间啊时间,请你慢些走……
丝瓜藤又一次攀上苑口的小墙,葡萄架又一次开满了嫩绿色的小花,您抱着我坐在葡萄架下,手中摇着早已发黄的蒲扇,讲着那无穷无尽的老故事。两只淡绿色的蝴蝶绕着葡萄架翩翩起舞,我向前探了探身子,挣脱出您的怀抱,两只肉嘟嘟的小手向前伸去,想要捕捉那两抹淡绿色的俏影,却又被刚探出脑袋的藤蔓绊倒。原本干净的衣服上满是泥土的芬香。您轻轻地将我扶起,拍拍我身上的灰尘,语重心长的跟我说:“丫头啊,这路,要一步一步的走,才能走得踏实啊!”从此,我谨记您的教诲。路,要一步一步走踏实。
时间啊时间,请你等一等……
时间就像关不住的水龙头,看似滴得很慢,却又时刻在流。转眼间,我已经长大了,由于功课的繁忙,去看您的次数越来越少,您也由于身体的原因搬去了奶奶家住。每次去看您,您总是躺在床上,见我来了,连忙起身,从床头翻出一个军绿色的小瓷罐,从里面倒出了一把冰糖,挑出几颗大的,用您那布满皱纹的、颤巍巍的手掌拉过我的小手,将冰糖放在里面,还不忘嘱咐我:“丫头,分开了吃,小心坏牙!”您做了一辈子的铁匠,没有什么积蓄,也从不喜欢洋糖的味道,这几颗冰糖可能是您能送给我最好的见面礼物。可是,不喜冰糖那过甜味道的我,总是在您面前应付着吃上一颗,只是为了看您高兴的样子,但出门后总会扔进垃圾桶。现在想想真是后悔不已。上了岁数的您听力越来越差,每每坐在床边和您说话,您总是听不清我在说什么,只是拉着我的手,嗯嗯的附和着。时间一长我便觉得尴尬至极,想法设法抽出手,含笑向屋外走去,却不知多少次错过了您眼底的失望与不舍。
时间啊时间,求求你为他停留。
听闻您的死讯,我的心都在颤抖,眼泪向开了闸门的水向外流。飞奔到奶奶家的院中,看着大红色的棺材,我才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相信这个事实。心中少了一份恐惧,多了一份不舍。看着您那安详的睡颜,我不由得感慨万千,时间啊,你什么时候将他那头乌黑的头发变成了三千银丝,又是什么时候在他英俊的脸庞上刻下了深深的纹皱,那是我敬爱的曾祖父,求你为他停留,到时候,我会乖乖地吃冰糖,不厌其烦的坐在床边陪他说话,可那一切都是假如。
偶然碰到衣兜,里面好像硬硬的东西,拿出一看,竟是曾祖父前一晚塞给我的冰糖……
老冰糖篇4:做梦都想着的老太太
还记得那是五年前的一个清晨。
我正在睡回笼觉,身旁的父母也睡的挺香。可在这时,一个电话突然打到我家,带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高龄90的老太太就在昨天夜里去找已故的太奶奶了。
这,这怎么可能?我们全家立刻火速赶到了老太太家。一路上,我一直想:老太太怎么可能去世了呢?一个月前我去探望他时,老太太还是生龙活虎的呀?怎么在一个月就……我不忍心往下想了。
一路上,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个笑话,一个愚蠢的笑话,可当我赶到那儿时,就认为我的想法是一个愚蠢的笑话了──
老太太的照片放在客厅中间,照片与他生前一样──骨瘦如柴,但是眉毛弯弯的,眼睛也弯弯的,嘴唇向上弯着,开心地笑着,很慈祥。但也许正因为他慈祥,客厅里才会这么悲伤。
大姨伤心地哭着,我从没见过她如此伤心;外婆哭得昏天黑地,外公则边啜泣边叫外婆不要哭;妈妈边哭边喊:“爷爷哟,爷爷哟……”我一想到再也看不到老太太那慈祥的身影,再也吃不到老太太亲手喂给我的冰糖,也禁不住哭了起来,那每一滴泪珠都饱含我的悲伤和我对老太太的思念……整个屋里回荡着悲伤的气氛。
虽然天空晴朗,万里无云,可屋内每一个人都觉得室外是一片阴暗,雨哗哗的下,风呼呼的刮,雷啪啪的打……
此后,我经常在梦中梦见他,他就是老太太。我经常看见老太太那慈祥的面孔,他为我治伤用的“神药”,那亲手喂给我的冰糖……我无数次在梦中以为老太太还活着,可每当那讨厌的光照到我的脸上,我才失望的发现:这只是一场梦,一个幻想罢了。可是,我又多么希望这不是一个梦,是真实存在的呀……
无数次把天上那朵人形的云当成了您,老太太。
无数次进您的房间时想起了您,老太太。
无数次做梦时都想着您,我那慈祥的老太太!
老冰糖篇5:糖油赵伯伯
我们院子旁边经常坐着一位用糖油来画画的人,他姓赵,我们都亲切地喊他赵伯伯。
他头上长有丝丝白发,穿着朴素,还有一手的老趼,一看便知道这是他为了练就这一手好手艺刻苦磨炼留下的。
有一次,我要他画一条龙。这可是难度系数很高的活儿。只见他把几块冰糖随手丢进糖油里,又拿了两根一尺长的筷子熟练地搅来搅去。然后,拿勺子舀了一勺糖油,便开工了。他全神贯注地盯着刻画的板子,手挥来又挥去,不一会儿,一条龙的基本轮廓便画好了。接着,开始了最重要的工序——画龙鳞。他的手飞快地摆来摆去,好似鱼的尾巴一样,我暗暗称奇。最后,他把剩下的糖油均匀地滴在眼眶中间,一条活灵活现的龙终于新鲜出炉,龙做好糖油正好用完。这条龙全身金黄,线条柔美而又均匀,龙爪刚健,双眼炯炯有神。我轻轻地咬了一口,脆脆的,一股清香可口的味道从舌尖直漫心田,真是好吃极了。
还有一次,在给人做糖画时,由于力度过大,赵伯伯不小心把一小块精心制作的马尾损坏了。只见他思考了一会儿,马上挑起一小勺糖油,在那个缺口上滴了一滴,马尾就被修好了,看不出一点儿修复的痕迹。修好后,他又拿出三根小牙签,把一端放在他精心秘制的苹果油里面来回翻滚,做了一个糖油果给了那个男孩儿,说:“对不起,浪费你这么多时间,这个就作为补偿吧。”男孩儿轻轻咬了一口,笑着说:“谢谢您,老伯!真好吃!”
赵伯伯技艺精湛又心地善良,我很敬佩他!
老冰糖篇6:饮食男女观后感
【篇一:饮食男女观后感】
在北京下暴雨的今日看完这部富含亲情味的电影,不得不说是一种享受。
电影是典型的剧情片,故事讲的是一个单亲家庭,父亲朱师傅与三个女儿家珍家倩家宁的深深眷恋。老朱作为数一数二的厨师,每周日都会为大女儿家珍,二女儿家倩,三女儿家宁做上一桌好菜,但是这些女儿似乎并不领情,她们都认为母亲去世以后父亲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了,每周日的吃饭更多的反而是一种负担。其实和吃饭相比,这三个女儿都有更重要的事情。大女儿还无法从九年前的恋爱中走出,心灰意冷天天念叨耶稣;二女儿虽然工作很好但是并没有遇到真爱,买了房子还上当受骗;三女儿刚刚20岁,情窦初开,很羡慕自己朋友的男友。随着剧情的发展,每个人的生活都在逐渐改变,大女儿爱上了排球教练,二女儿依然没有着落但是学会了照顾父亲,三女儿得到了朋友的男友并最先一个有了小孩。不过最让人想不到的是老朱自己居然找了女儿的同学做妻子,三个女儿感到无比惊讶。
相信影片最后老朱的这种做法让很多人感到奇怪,他做了一辈子的大厨,味觉退化,非常痛苦,却在与一个与女儿年龄相仿的女子结婚之后,又恢复正常。也许,这是略显荒诞的。至少,大众和伦理应该还不能坦然接受。不过撇开这些,电影中让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老朱和三个女儿之间相互的爱,家珍甚至为了陪父亲编造出谎言,让自己终身不娶,但最后还是无法对着空气谈情说爱,勇敢的投入了另一个人的怀抱。老朱看着自己的女儿一个个走出家门,心里也是很不好受,一个单亲父亲拉扯三个孩子是不容易的,十六年的生活,其间有浓浓的亲情。为了让自己走出来,他卖掉了旧房子,带着新媳妇住进了新房。至于影片最后的结尾父女俩相握的场面,更是这种眷恋的完美表现,定格在那一刻,便成为了永恒。
【篇二:《饮食男女》观后感】
电闪雷鸣的周六午后,静静地欣赏一部经典老片,不可不谓之是一种享受。早就听闻李安的成名作之一《饮食男女》,终于可以在这个无所事事的周六下午欣赏。片子细腻动人,入情至深。
镜头定格在海报上的这一个瞬间,让人意犹未尽。这一刻,一直心有间隙的老父亲(老朱)和二女儿(家倩)终于找到了通往彼此心灵的桥梁。曾经的一代名厨老朱退休后逐渐丧失了味觉,终于在最后尝出了家倩熬的汤的滋味;在爱情里兜兜转转的家倩到最后开始一个人快乐而自在地生活。老朱要卖的老房子终究被家倩留下了,父亲和新结婚的妻子一起搬出去了,孤单了十几年的大姐也快乐地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小妹也离开闺房当上了妈妈,只有家倩一个人留在了老房子里,和当年的父亲一样在厨房里忙忙碌碌,准备着家里多年未曾改变的星期天晚餐,等待着一家的团聚。这仿佛是一代一代的延续,人老了,人走了,厨房里的烟火却不曾熄灭,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子还在不紧不慢地流转着。这个细水长流的故事仿佛可以一直延续下去,导演却在这里结束了故事的叙述,只留那余音袅袅绕梁三日。
人生如戏也如梦,谁也想不到貌似垂垂老矣的老朱却勇敢地迎娶了和她女儿差不多年纪的年轻寡妇锦荣,过上了幸福而满足的日子,仿佛重获新生;谁也想不到三姐妹中最小的家宁却第一个走出了闺房;谁也想不到一直活在谎言里的大姐家珍勇敢地面对降临的爱情,跟随着小妹的脚步离开了老房子;更想不到的是最早吵吵嚷嚷着要搬出去住的家倩最后一个人守在了老房子里。一家四口的人生在一次次的星期天晚餐中画出了属于迥异的起伏线。
很喜欢星期天晚餐的情节,不断地穿插在影片中,一次次地把故事情节打开。虽然这样的穿插用意很明显,但是也扣足了饮食男女这个题。在传统的中国文化里,民以食为天自古有之。而家这个概念在中国人的血液里也是深入骨髓的。家和美食叠加在一起,便是老朱每个星期天晚上都固执地要坚持的家庭聚餐。而每次家庭聚餐上的宣布都把故事情节往深推进了一步。家倩要搬出去住了,家宁未婚先孕了,家珍闪电结婚了,老朱要黄昏恋了。不变的宴席,流水的生活,充满了不可思议,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影片拍得很有生活气息,不仅是因为这一桌桌美食,更是因为那些源自于生活的细节。片子里的一家四口,每个人都是一种生活的典型。老朱退休赋闲在家的百无聊赖,人过中年的各种力不从心,至交的猝然离世,黄昏恋的犹疑,这是那些曾经叱咤职场到了晚年的老人们生活的折射。大姐家珍因为一场痛苦的单相思而关上了自己的心门,却还是被小妹的经历惊醒了,开始走出自己刻板的生活,打开了心门,也迎来了属于自己闪闪发亮的爱情。二姐家倩很现代很时髦,在爱情里来去自如,独立而强势,本以为她是最早离开这座老房子的人,却未料到最后是她留在了老房子里一个人过充实而美好的日子。小妹家宁看似文静,却是她在三姐妹中第一个勇敢去追逐自己的爱,朝幸福的方向飞去。三姐妹的爱情,很容易在生活中找到影子,为爱执着又为爱疯狂,看似洒脱实则沉重的爱情,单纯美好无所畏惧的爱情,不就是我们周遭生活里爱情的模样吗?
最值得人回味的还是影片背后的那个“家”的观念。家在中国文化里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国的节日很多,大抵都是围绕着家展开的,中秋要合家团圆吃月饼,重阳要亲朋好友一起登高望远,除夕夜的那一顿年夜饭是一个都不能少,元宵节的汤圆煮出的是团团圆圆。如今,一家人坐下来欢欢乐乐吃顿团圆饭都是不易的事了。片中的星期天晚餐才会格外令人艳羡。从一开始家倩想搬出去住到最后一家四口变成了一个有着十几口人的大家庭,始终不变的是维系着家人之间的那一份亲情。家珍和家倩洗碗争吵的情节让人印象深刻。母亲走后,大姐就自觉担当起了照顾妹妹的职责,却在无形之中建立起了权威感,两个姐妹也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这一幕很让人心痛。但是那次争吵过后彼此吐露心迹,才发现误会了那么多年,心里的围墙在瞬间倒塌。家珍从家里搬出去的时候,姐妹俩亲密的对话和之前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比。有时候沟通真的比什么都重要。还有一个争吵的情节是老朱的老同事温叔叔过世后,酒店经理
片子的另一大亮点就是美食。细致的刀工,精心搭配的菜,色香味俱全的佳肴,无不刺激着观影者的味蕾。酸甜苦辣咸,人生百味不过源自于此。阴阳调和才能煮出一道好菜,熟能生巧才能造就名厨,慢工出细活,真心出珍品。中国美食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代言,美食的背后是对家人浓浓的爱。
【篇三:《饮食男女》观后感作文】
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
《饮食男女》中热烈地讨论着中国人社会中传统与现代的撞击以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借由片中无处不在的中国美食,观众嗅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在现代中国人社会的另类解释。影片贯穿着两条线索:“饮食”与“男女”。一条总的脉络是“饮食”,“男女”作为大的脉络的小的分支,层层向前推进。其实如果家庭生活用四个字概括就是“饮食”、“男女”。《饮食男女》给我们展现了两分大餐,一份是饮食大餐,一份是文化大餐。影片着重表现了中国古老而悠久的饮食文化。饮食男女,人之大欲。这句孔老夫子的经典话语从父亲口中说出,着实代表了电影<饮食男女>的两个主题:食与色。从影片一开始那将近四分钟父亲的厨房忙碌,就把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隐喻的美食世界,看着那些活物在父亲手中从生到死,从不堪入目的血污到令人胃口大开,虽然没有人物台词,只有朱师傅在做饭,伴随着民族传统音乐,朱师傅简直就像在进行一项艺术创作。在朱家的餐桌上,我们领阅了中国饮食的丰富多彩,甚至看到了诸如“叫花鸡”之类中国传统名菜。电影着重表现了中国古老而悠久的饮食文化,而与此同时,影片也给我们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影片着重渲染了家庭的重要性。与其说这是一部关于饮食文化的影片,倒不如说他的关注点更倾向于家庭。就是诉说老朱与他的三个女儿住在一间大宅子里的故事。影片开始我们就看到了老朱忙碌的身影,通过后面的观看影片我们可以知道,老朱是在准备他们一家的家庭聚餐。而且,另外他的女儿们都急匆匆的往家里赶,可见这个聚餐在他们家是多么的重要。原本在我们看来这样的一个家庭聚餐是很温馨的,但在第一次的聚餐上却夹带着浓浓的火药味,一种压抑的感觉。二女儿提出要搬离家,自己在外面买了房子,多次的斗嘴可以看出她与父亲之间的矛盾之深,熟不知,矛盾最深的其实也是最疼爱的,在二女儿朱倩看来他肯定是第一个离开这个家的。但是,事实不如人所料,相反呆到最久的却是她,在经历了一系列突发事件如情人背叛、投资失败、姐妹相继出嫁等打击之后,她唯一的选择就是回到家。家的温情,可以抚慰她的无所适从。家的亲情,可以与她一起抵挡外来的重压。家对她来说,是漂泊心灵的归宿。对于老朱,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生活很有规律,每天晨跑之后就是叫女儿们起床,无微不至地照顾围绕在他身边的三个女儿,为她们洗衣做饭,对她们的选择和决定宽容而大度。在老朱眼里,家的任务就是抚养孩子,保持家庭成员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同时,家还应该是一个稳定的、忠实的、团结一致的场所。所以他不遗余力地为这样的家而努力。家,对他,就意味着生命。在传统文化中,家是一个可以停靠的港湾,家是一个依靠,也可以说中国人比较注重集体主义,喜欢着眼于集体的利益,所以家这样一个大集体是值得人们去依靠注重的地方。所谓“家人”就是同甘共苦,相互理解体谅。我们可以看到朱家其实有很多不和谐的因数,比如大姐是一个很敏感的人,在失败的感情面前不敢面对事实,一味的逃避,当妹妹们一句平常的无心的话她都觉得是在笑话她看不起她,而与她们起争执,但妹妹们往往都能理解她,不会与她争执不休。再来说说二女儿与爸爸,两人的矛盾也是很深的,基本上很少对话,对爸爸的不理解,这样的隔阂在他心里越积越深,但是尽管这样到最后这种矛盾还是解决了,转化成相互依靠。
朱家,看起来似乎是各人过各人的生活,只有在每周一次的团圆晚餐,全家人才聚在一起。因此,聚餐是家庭关系、家庭生活的一种浓缩。影片用了铺陈的手法,表现了老朱对准备聚餐的专注与热忱,他那种对烹饪的投入,似乎把所有对家庭、对女儿的感情都烧到菜里头去。但到了饭桌上,朱爸却成了严肃、不解风情的父亲。或许是中国人一贯的不懂表达自己情感,只有靠着另一种管道(做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