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蒙古族的资料4篇
第一篇关于蒙古族的资料:议论文素材:维护民族团结的事例2篇
议论文素材:维护民族团结的事例2篇
张骞
张骞, 汉中 城固人。他是一个意志力极强、办事灵活而又胸怀坦荡、善于待人处事的人。他出使中途即被匈奴截留下来,在匈奴生活十多年,始终保持着汉朝的特使符节, 匈奴单于 硬叫他娶当地人作妻,已经生了 儿子 ,也没有动摇他一定要完成任务的决心。他住在匈奴的西境,等候机会。
张骞终于找到机会率领部属逃离了 匈奴 。他们向西急行几十天,越过葱岭,到了大宛(今 乌兹别克共和国 境内)。由大宛介绍,又通过 康居 (今哈萨克共和国东南),到了大夏。大夏在今 阿姆河 流域。张骞这才找到了大月氏。十多年来,大月氏这个“行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在 伊犁河 畔受到 乌孙 的攻击,又一次向西远徙。乌孙,63万人,也是个“行国”,曾在敦煌一带游牧,受过大月氏的攻击。 后来 匈奴支持乌孙远袭大月氏,大月氏被迫迁到 阿姆 河畔,而乌孙却在伊犁河留住下来。自从大月氏到了阿姆河,不仅用武力臣服了大夏,还由于这里土地肥沃,逐渐由游牧生活,改向农业定居,无意东还,再与匈奴为敌。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归国。回国途中,又被匈奴拘禁一年多。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乘机脱身回到 长安 。
张骞出使时带着100多人,历经13年后,只剩下他和 堂邑父 两个人回来。这次出使,虽然没有达到原来的目的,但对于西域的地理、物产、风俗习惯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为汉朝开辟通往 中亚 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张骞回来以后,向武帝报告了西域的情况。这就是《 汉书·西域传 》资料的最初来源。之后,由于张骞随 卫青 出征立功,“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被武帝封为“博望侯”。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奉派出使西域。这时,汉朝业已控制了河西走廊、积极进行武帝时对匈奴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几年来汉武帝多次向张骞询问大夏等地情况,张骞着重介绍了乌孙到伊犁河畔后已经与匈奴发生矛盾的具体情况,建议招乌 孙东 返敦煌一带,跟汉共同抵抗匈奴。这就是“断匈奴右臂”的著名战略。同时,张骞也着重提出应该与西域各族加强友好往来。这些 意见 得到了汉武帝的采纳。
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每人备两匹马,带牛羊万头,金帛货物价值“数千巨万”,到了乌孙,游说乌孙 王东 返,没有成功。他又分遣副使持节到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回来,乌孙派使者几十人随同张骞一起到了长安。此后,汉朝派出的使者还到过安息(波斯)、 身毒 (印度)、奄蔡(在咸海与里海间)、条支(安息属国)、犁轩(附属大秦的埃及亚历山大城), 中国 使者还受到安息专门组织的二万人的盛大欢迎。安息等国的使者也不断来长安访问和贸易。从此,汉与西域的交通建立起来。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回到汉朝后,拜为大行令,第二年死去。他死后,汉同西域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乌孙王以良马千匹为聘礼向汉求和亲,武帝把 江都公主 细君嫁给乌孙王。细君死后,汉又以楚王戊孙女 解忧公主 嫁给乌孙王。解忧的侍者冯镣深知诗文事理,做为公主使者常持汉节行赏赐于诸国,深得尊敬和信任,被称为 冯夫人 。由于她的活动,巩固和发展了汉同乌孙的关系。神爵三年(公元前60年),匈奴内部分裂,日逐王先贤掸率人降汉,匈奴对西域的控制瓦解。 汉宣帝 任命卫司马郑吉为 西域都护 ,驻守在乌垒城(今新疆轮 台东 ),这是汉朝在葱岭以东,今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广大地区正式设置行政机构的开端。
匈奴 奴隶主 对西域各族人民的剥削、压迫是极其残酷的。西汉的 封建制度 ,较之匈奴的奴隶制度要先进得多。因此,新疆境内的各族人民都希望摆脱匈奴贵族的压迫,接受西汉的统治。西汉政府在那里设置常驻的官员,派去士卒屯田,并设校尉统领,保护屯田,使汉族人民同新疆各族人民的交往更加密切了。
民族团结大爱擎起“维汉一家”
宋柏艳,今年43岁。22年前,大学刚毕业,为了心中的爱,随丈夫买买提·伊明,从祖国最东边的哈尔滨,奔赴祖国最西边的偏远乡村—新疆于田县兰干乡安家落户。由于宋柏艳的出色表现,再经过层层考验,被地委特批在于田县兰干乡小学任教。十几年来,她在“双语”教学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树立了维护民族团结的“标杆”,她用真挚的爱情抒写了一曲曲催人奋进的民族团结赞歌,用无私的爱把民族团结升华到新境界,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全县各族群众的充分认可和一致好评,连续几年被评为地区、县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1990年,“缘分”让宋柏燕和她的丈夫买买提·依明相识并相恋。买买提·依明是一个当过兵的人,在当兵期间,他积极上进,学会了汉语,而且说话坦诚、幽默,是个头脑非常灵活的人。1986年有经济头脑的买买提·依明到哈尔滨做葡萄干生意,和宋柏艳结下了不解之缘。这种缘分一直伴随着宋柏艳度过了二十二个春夏秋冬,在新疆这片热土上深深地扎下了根。
那是1991年3月9日,天气阴沉,行人都蒙着面纱,风沙弥漫,宋柏艳跟随她的丈夫买买提·依明,经过漫长的旅途,一路颠簸,千里迢迢来到了和田。为了献上儿媳的一片心意,打算给艾加汗妈妈送上一块最好的丝绸,及他的兄弟姐妹和孩子们带些礼物,决定在和田呆上一天。没想到就这么一天,却让买买提·依明再也没能见到日思夜想的妈妈。当宋柏艳和她丈夫知道这个噩耗后,赶紧赶往买买提·依明家里,可是买买提·依明的母亲却永远地埋在了地下!没能见上慈祥母亲最后一面是这对新人最大的遗憾!
宋柏艳和买买提·依明不是同一个民族但却组建成了一个家庭,这成了维吾尔乡亲经常讨论的话题,针对这对新人的闲言碎语不断增多,这时让宋柏艳感觉到压力很大,但在这时,她的丈夫买买提·依明却一个人默默地扛着。宋柏艳和买买提·依明彼此心里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但谁都不愿提起这个问题。买买提·依明笑着对宋柏艳说,脚上的鞋穿得舒服不舒服自己心里最清楚,不必想那么多。他还对宋柏艳唱起了汉语歌: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这样的安慰,抹去了宋柏艳的担忧。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宋柏艳的“不习惯”也越来越多,天啊!喝涝坎水,点油灯,想都没想到,中国还有这么落后的地方,面对一系列的困难、窘况,宋柏艳病倒了,但是,买买提·依明总是搞点新鲜吃的、说逗人的话,想法设法让宋柏艳高兴。在这个偏僻、落后的西北沙漠小村,语言的障碍,恶劣的生活环境,陌生的风俗习惯,几乎让宋柏艳感觉像掉进了深渊一般。周围封闭的村民排斥、歧视的目光看着宋柏艳,宋柏艳的精神快崩溃了,这时,宋柏艳突然想起了她的母亲,宋柏艳下定决心要像母亲一样坚强,用“青松傲雪”的风格来激励自己,于是宋柏艳顽强地生活了下来。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宋柏艳没有回老家,是“爱”创造了奇迹,把宋柏艳留在了新疆。
1996年,经地委特批,宋柏艳被分到兰干乡小学担任双语班班主任,兼任语文老师。从此,在她的教师生涯中“奉献全部的爱”成为她的从教目标。十几年来,基本放弃休息日坚持给孩子补课,希望自己的学生茁壮成长,考上好的大学。
十几年的艰苦生活,宋柏艳不但没屈服,反而更加坚强,因为宋柏艳对自己说过人要活就要活的有尊严。
付出总有回报,2001年、2008年,被地区评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也先后被县评为民族团结模范个人5次,连续6年评为优秀双语教师;宋柏艳选为县政协委员,她的丈夫买买提·依明被选为自治区人民代表,县政协代表;通过他们的付出和努力,他们一家被评为县科技致富示范户、五好文明家庭、葡萄营销示范大户。
教育工作,是阳光底下最光荣的职业,宋柏艳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呕心沥血,兢兢业业,甘于奉献,乐观向上,全身心地投入到党的民族教育事业。为了工作,为了民族团结,宋柏艳做到了无私奉献,她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只是默默地付出。
有人问他,你这样做值得吗,她只是微笑的回答:“我觉得这样挺快乐,没有了这些孩子,离开了乡亲们,反而感觉到不自在。”一句朴实话语,道出了宋柏艳和乡亲们之间的感情,道出了与学生之间的友情,是“爱”把宋柏艳和维吾尔族乡亲紧紧拴在了一起;是“爱”让宋柏艳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是爱把“民族之情”变得更加血浓于水!
让我们秉承“宋柏艳精神”,把她的那种无私奉献、博爱无疆,把她那种视各民族为一家的精神,播撒到世间的每一个角落,让它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成为推动民族团结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
第二篇关于蒙古族的资料:议论文写作素材:维护民族团结的事例2篇
议论文写作素材:维护民族团结的事例2篇
金色盾牌
“正义凛然壮警威,丹心一片为人民”。挂在兵团指挥部荣誉室的这面锦旗,正是官兵铲恶斗凶、救死扶伤正义之举的真实写照。
兵团指挥部绝大部分哨位伫立在水到头、电到头、路到头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夏季烈日下,哨位气温经常达到50多摄氏度,哨兵站一班岗下来,流三四次鼻血是常事。官兵们与天斗、与地斗,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据统计,在一次次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斗争中,有上百名官兵英勇负伤,有的甚至献出年轻的生命,为维护边疆稳定立下了赫赫战功。
2000年12月21日,3个歹徒刺伤两名群众,抢走80多万元巨款后逃跑。武警战士陈钢不顾个人安危,穷追不舍,将一名提着巨款的歹徒逼进一条地下通道。歹徒狗急跳墙,抡着匕首向陈钢狠狠刺来。陈钢一个闪身让过雪亮的匕首,左腿一个侧踹,将歹徒制服,巨款分文未失。
一个涉嫌杀人的歹徒作案后潜逃入茫茫沙海,兵团指挥部二支队战士王志军和公安干警李晓华奉命追踪。连续三天三夜,干渴、饥饿、疲劳不断威胁着他们。粮食吃完了,他们就靠红柳尖、骆驼刺苗充饥;断水了,他们就扒开沙包吸吮湿气……第四天中午,他们终于将歹徒抓获。当他们押着歹徒找到救援部队时,累得一下昏倒在地。
新疆阿尔泰山脚下的北屯镇,有个横行乡里的“斧头帮”。一天,“斧头帮”成员将一歌舞厅砸毁,并打伤多人。驻北屯武警中队官兵火速赶往现场围捕,抓获“斧头帮”成员8人,但是4名主要犯罪嫌疑人畏罪潜逃。公安机关和指挥部联合指示:“捉拿首犯,铲除‘斧头帮’”。次日中午,围捕官兵在平顶山“点将台”附近的河沟里,发现了“斧头帮”残部。战士们与歹徒展开了殊死搏斗,将歹徒全部制服。
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
1935年5月20日,刘伯承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先遣部队到达冕宁,21日,红军先头部队在拖乌喇嘛房受阻。22日,红军先遣队宣传队队长肖华通过通司(翻译)向阻挠的彝族武装喊话:“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从这里经过是借道北上抗日。”
并反复阐明了红军的性质和政治主张,经过通司联系,双方进行交谈,小约达提出愿和刘伯承结为兄弟,于是双方便在秀丽的彝海边举行了结盟仪式,因为当时没有酒,便从海中取来两碗水,以水当酒,歃血为盟,刘伯承端起酒碗,大声发誓:“上有天,下有地,我刘伯承同小约达今天在海子边结为兄弟,如有反复,天诛地灭”。说罢一饮而尽。果基约达也举起酒碗说:“我小约达同刘司令员结为兄弟,愿同生死,如有反悔,和这鸡一样死”。亦一饮而尽。
刘伯承将随身携带的手枪赠给果基约达,果基约达把自己的黑骡子送给刘伯承,红军赠送了部分枪支和一面写有“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的队旗。果基约达派出4个彝族向导为红军带路,护送红军。红军大队人马顺利地通过了彝区,挥师北上,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赢得了极其宝贵的时间,粉碎了蒋介石妄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梦想,在党史、军史和民族团结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95年8月1日,冕宁县万余群众和中央、省、州领导以及刘伯承元帅、聂荣臻元帅的子女,在这里集会,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过冕宁暨“彝海结盟”60周年,同时举行了“彝海结盟纪念碑”揭幕仪式。纪念碑的碑名是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纪念碑介绍碑文用彝、汉、英三种文字书写,纪念碑群体雕塑由刘伯承、聂荣臻、果基约达和参加结盟仪式的当地彝族群众代表沙马尔各4人组成。雕塑基座高3。5米,人像高5米,基座宽2。2米,台阶高6层,寓意着1935年5月22日结盟和60周年纪念活动,当你来到彝海,站在这座气势恢宏的纪念碑下,追忆60年前红军长征所走过的艰苦路程,你会体味到长征路上的那份壮美和艰辛,聆听到革命前辈们留给后人的谆谆教诲……
大脑里便浮现出红军走向陕北走向延安的那一幅幅激动人心的壮美画卷。
第三篇关于蒙古族的资料:有关黄河的作文资料大全
有关黄河的作文资料大全
一
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据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距今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由于黄河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们开始筑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条件下就决溢泛滥,改走新道。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根据有文字记载,黄河曾经多次改道。河道变迁的范围,西起郑州附近,北抵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间,黄河的迁徙大都在现行河道以北地区,侵袭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间,黄河改道摆动都在现行河道以南地区,侵袭淮河水系,流入黄海。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东坝头决口后,才改走现行河道,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由于黄河下游河道不断变迁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变动影响,黄河下游地区的河道长度及流域面积也在不断变化,这是黄河不同于其他河流的突出特点之一。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原始人类生存。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土质疏松,易于垦殖,适于原始农牧业的发展。黄土的特性,利于先民们挖洞聚居。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发育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早在110万年前,“蓝田人”就在黄河流域生活。还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在流域内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遗址遍布大河上下。这些古文化遗迹不仅数量多、类型全,而且是由远至近延续发展的,系统地展现了中国远古文明的发展过程。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大约在4000多年前,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后人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黄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郑市有黄帝宫,在陕西省黄陵县有黄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迄今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殷都(当时属黄河流域)遗存的大量甲骨文,开创了中国文字记载的先河。西安(含咸阳),自西周、秦、汉至隋、唐,先后有13个朝代建都,历史长达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东周迁都洛阳以后,东汉、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阳建都,历时也有900多年,被誉为“九朝古都”。位于黄河南岸的开封,古称汴梁,春秋时代魏惠王迁都大梁,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后历时约200多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最早的地区。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内已出现青铜器,到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洛阳出土的经过系列处理的铁锛、铁斧,表明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的时间要比欧洲各国早2000多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产生在这里。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但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及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贵的遗产,留下了无数名胜古迹,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二
治理黄河,兴修水利,历史悠久。中国最早的灌溉工程,首推黄河流域的滮池(在今陕西省咸阳西南),《诗经》中有“滮池北流,浸彼稻田”的记载。
到了战国初期,黄河流域开始出现大型引水灌溉工程。公元前422年,西门豹为邺令,在当时黄河的支流漳河上修筑了引漳十二渠,灌溉农田。公元前246年,秦在陕西省兴建了郑国渠,引泾河水灌溉4万多顷(合今280万亩)“泽卤之地”,“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为秦统一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汉朝对农田水利更为重视,修建六辅渠和白渠,扩大了郑国渠的灌溉面积,同时在渭河上修建了成国渠、灵轵渠等,关中地区成为全国开发最早的经济区。
为了巩固边陲,从秦、汉开始实行屯垦戍边政策,在湟水流域及沿黄河的宁蒙河套平原等地,开渠灌田,使大片荒漠变为绿州,赢得了“塞上江南”的赞誉。
为了保证长安、洛阳、开封等京都的供应,黄河中下游的水运开发历史也很悠久。
大禹治水的功绩,也包括治理黄河,大河上下,几乎到处都有大禹的“神工”。春秋战国以后,治河的文献记载逐渐增多,留存下来大量珍贵的史料。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下游已普遍修筑堤防。公元前651年,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提出“无曲防”的禁令,解决诸侯国之间修筑堤防的纠纷。在此后漫长的历史时期,伴随着黄河频繁的决溢改道,防御黄河水患成为历代王朝的大事,投入大量人力、财力,不断堵口、修防。西汉时期,已专设有“河堤使者”、“河堤谒者”等官职,沿河郡县长官都有防守河堤职责,专职防守河堤人员,约数千人,“濒河十郡,治堤岁费且万万”,河防工程已达到相当的规模。据《汉书·沟洫志》记载,淇水口(今滑县西南)上下,黄河已成“地上河”,堤身“高四五丈”(约合9~11米),堤防也很高。《史记·河渠书》中记载,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令“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并亲率臣僚到现场参加堵口,说明黄河堵口已经是相当浩大的工程。史书记载最早的一次大规模治河工程是公元69年“王景治河”,“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里”。“永平十三年夏四月,汴渠成……诏曰:‘……今既筑堤、理渠、绝水、立门,河、汴分流,复其旧迹’”。“景虽节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扼制了黄河南侵,恢复了汴渠的漕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北宋建都开封,当时黄河水患严重,宋王朝对治河很重视,设置了权限较大的都水监,专管治河,沿河地方官员都重视河事,并在各州设河堤判官专管河事,朝廷重臣,多参与治河方略的争议。这个时期治河问题引起很多人的探讨,加深了对黄河河情、水情的认识,河工技术有很大进步,特别是王安石主持开展机械浚河、引黄、引汴发展淤灌等,在治黄技术上有不少创新。
明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黄河决溢灾害加重,朝廷更为重视治河,治河机构逐渐完备。明代治河,以工部为主管,总理河道直接负责,以后总理河道又加上提督军务职衔,可以直接指挥军队,沿河各省巡抚以下地方官吏也都负有治河职责,逐步加强了下游河务的统一管理。清代河道总督权限更大,直接受命于朝廷。明末清初,治河事业有很大发展,堤防修守及管理维护技术都有长足进步,涌现了以潘季驯、靳辅为代表的一批卓有成效的治河专家。清朝末年及民国期间,战乱不断,国政衰败,治河也陷于停滞状态。近代以李仪祉、张含英为代表的水利专家,大力倡导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研究全面治理黄河的方略,但受社会经协件制约,始终难有建树。
纵观治黄历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所谓治河实际上只局限于黄河下游,而且主要是被动地防御洪灾。但是,悠久的治河历史,留下了浩繁的文献典籍,为世界上其他河流所罕见,是一份珍贵的遗产,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借鉴。
三
从1946年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黄河,治黄史册展开了新的篇章。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以下简称建国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关心治黄事业。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第一次离京外出巡视,首先就是视察黄河,作了很多重要指示,并谆谆嘱咐:“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以后又多次听取治黄工作汇报,对治黄工作作了重要指示。1964年,他已经70多岁高龄,还一再提出要徒步策马,上溯黄河源,进行实地考察,念念不忘治理与开发黄河。周恩来总理更是直接领导治黄工作,从1949年前的“反蒋治黄”斗争到编制“黄河综合利用规划”和三门峡工程建设,以及1958年大洪水的抗洪斗争等等,所有治黄工作的重大决策,几乎都是周总理亲自主持作出的。直到1976年,他已重病在身,还向去医院看望他的中央领导询问三门峡工程改建后的情况,真是为治黄事业鞠躬尽瘁,操尽了心。
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都多次亲临黄河视察,听取治黄工作汇报,作了许多重要指示。
为搞好黄河的治理与开发,1950年1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决定黄河水利委员会为流域性机构,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领导,统一领导和管理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并直接管理黄河下游河南、山东两省的河防建设和防汛工作,两省的黄河河务局和沿河地、市、县的河务部门,既是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会)的直属单位,又是各个省、地、市、县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这种条、块结合的独特体制,有利于组织沿河党、政、军、民团结治河,有效地加强了河防管理,对保障黄河防洪安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人民治黄事业,开始就注意调查研究,全面了解黄河河情,注重应用科学技术,搞好全面规划,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科学治黄。早在50年代初期,黄委会和有关部门就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勘测工作和科学考察,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基础资料。1954年初由国家计划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计委)直接领导,中央有关部门及中国科学院负责人参加,组成黄河规划委员会,聘请苏联专家组,调集国内有关专家,集中力量,着手编制黄河治理开发规划。1954年10月底提出“黄河综合利用规划”,经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审议通过,决定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批准了规划的原则和基本内容,并责成有关部门按时完成治理开发的第一期工程。
与历史上众多的治黄方略相比,“黄河综合利用规划”的特点是:(1)这个规划的编制是政府行为,批准后的规划就是指导治黄建设的依据;(2)统筹考虑全流域的治理与开发;(3)突出综合利用的原则;(4)对水和沙都要加以控制和利用。规划明确指出:“我们对于黄河所应采取的方针,就不是把水和泥沙送走,而是要对水和泥沙加以控制,加以利用。”第一,在黄河干流和支流上修建一系列的拦河坝和水库,拦洪、拦沙、调节水量、发电、灌溉。第二,主要在甘肃、陕西、山西三省,展开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既防治了上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也消除了下游水害的根源。规划对干流工程、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和上中下游的灌溉发展都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修建三门峡大水库拦洪拦沙,尽快解除下游水患的安排。规划的研究和编制,以及治理开发技术措施的拟定,既汲取了前人的治黄经验,又采用了当时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黄河规划,是治黄事业迈向新时代的一个鲜明标志,对动员全国人民关心和支持治黄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治黄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治黄工作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逐步深化了对黄河河情的认识。在治黄进程中,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黄河治理开发规划和建设安排作了一些重大的调整。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下达了《关于黄河治理开发现划修订任务书》,要求对黄河规划进行一次系统的修订,进一步推进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此后,黄委会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流域内各省区相继开展了各项规划研究工作,通过反复研究和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于1996年初完成了《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并于1997年经国家计委和水利部审查上报国务院。这个“规划纲要”,总结了人民治黄的实践经验,利用科学研究新成果,根据各方面情况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今后进一步治理开发黄河的方向和重大措施,以及2010年前的治黄建设安排,为治黄事业的发展绘制了一幅新的蓝图。
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和支持治理黄河,重大治黄建设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时付诸实施,有力地推进了治黄事业的发展。
以往的治河历史,主要是在下游修守堤防,单纯防洪。新中国的治黄工作,比过去有了质的飞跃。一开始就是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标本兼治,除害兴利,全面开展流域的治理开发,有计划地安排重大工程建设。中央各有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参加治黄工作,依靠科举技术进步治理黄河,无论是关于黄河问题的勘测研究,还是治黄建设的规模,都是以往任何时代不能比拟的。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建设,黄河上中下游都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治理开发,基本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蓄泄兼筹的防洪工程体系,建成了三门峡等干支流防洪水库和北金堤、东平湖等平原蓄滞洪工程,加高加固了下游两岸堤防,开展河道整治,逐步完善了非工程防洪措施,黄河的洪水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防洪能力比过去显著提高。在黄河上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广泛开展了水土保持建设,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互配合,治坡与治沟并举办法,治理水土流失取得明显成效。截至1995年底,累计兴修梯田、条田、沟坝地等基本农田7755万亩,造林11802万亩,兴建治沟骨干工程854座,淤地坝10万余座,沟道防护及小型蓄水保土工程400多万处,一些地区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开始有所改善,输入黄河的泥沙逐步减少。依靠这些工程措施和广大军民的严密防守,连续50年黄河伏秋大汛没有发生洪水决溢的灾害,扭转了历史上黄河频繁决口改道的险恶局面,保障了黄淮海广大平原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发展。黄河的水资源在上中下游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利用。流域内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3147座,总库容574亿立方米,引水工程4500处,黄河流域及下游引黄灌区的灌溉面积,由1950年的1200万亩发展到1995年的10700万亩,流域内河谷川地基本实现水利化,黄河供水范围还扩展到海河、淮河平原地区。在黄河干流上于1957年开工兴建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此后,相继建成了刘家峡、龙羊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三盛公、天桥等7座水利枢纽和水电站。目前正在建设小浪底、万家寨水利枢纽和李家峡、大峡水电站。已建在建的干流工程,总库容563亿立方米,发电装机容量900多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336亿千瓦时,约占黄河干流可开发水力资源的29%。这些水利水电工程,在防洪、防凌、减少河道淤积、灌溉、城市及工业供水、发电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促进了沿黄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治黄50年,除害兴利成效显著,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绩,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四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是关系国家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一件大事。治理黄河,又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在全国的大江大河中,黄河的治理任务最为繁重。黄河流域西北紧临干旱的戈壁荒漠,流域内大部分地区也属干旱、半干旱区,北部有大片沙漠和风沙区,西部是高寒地带,中部是世界著名的黄土高原,干旱、风沙、水土流失灾害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据目前的调查研究资料,流域内风力侵蚀严重的土地面积约11。7万平方公里,水力侵蚀面积约33。7万平方公里,通称水土流失面积45。4万平方公里。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黄河多年平均来沙量达16亿吨,年最大来沙量达39亿吨,成为世界上泥沙最多的河流。上中游地区土壤侵蚀产生的大量泥沙不断输往下游地区,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冲积塑造了黄淮海大平原。同时,黄河的频繁泛滥、改道又给下游平原地区造成巨大的灾难,黄河洪水威胁,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治理黄河,是防止荒漠化继续向东南扩张的前哨战,是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再造山川秀美西北地区的重大措施,也是消除下游水患,保障广大平原地区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黄河流域又是资源丰富、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地区,治理和开发黄河,对保证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黄河流域范围内总土地面积11。9亿亩(含内流区),其中耕地约1。79亿亩,林地1。53亿亩,牧草地4。19亿亩,宜于开垦的荒地约3000万亩。黄河下游现行河道洪泛可能影响范围的总土地面积1。8亿亩(12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亿亩,虽然不在流域范围以内,但仍属黄河防洪保护区。据1991年的资料,流域内探明的矿产有114种,在全国已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中,黄河流域有37种。具有全国优势(储量占全国总储量32%以上)的有稀土、石膏、玻璃用石英岩、铌、钼、煤、铝土矿、铝、耐火粘土等8种。其中,煤炭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己探明煤产地685处,保有储量占全国总数的46。5%,资源遍布沿黄各省区,而且具有品种齐全、煤质优良、埋藏浅、易开采等优点。石油、天然气资源也比较丰富,加上黄河干流的水力资源,实属全国的能源富足地区,也是21世纪全国能源开发的重点地区。
黄河水少沙多,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约580亿立方米,只占全国总量的2%,水资源贫乏,对于西北、华北缺水地区,黄河水资源尤其宝贵,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按照全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发展规划,黄河上游沿黄地带和邻近地区,将进一步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和能源建设,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逐步建成开发西部地带的一个重要基地。黄河上中游能源富集地区,包括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河南的广大区域,将逐步建成以煤、电、铝、化工等工业为重点的综合经济区,成为全国重要的煤炭和电力生产基地。同时要大力开展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黄河下游沿黄平原,仍然是全国工农业发展的重要基地。黄河的治理开发促进了黄河经济带的发展,沿黄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又对治理黄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黄河治理与开发虽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今后的治理任务还十分繁重。防治水土流失、消除下游水患、合理利用水资源等都需要进一步解决。客观情况也在不断发展,对黄河河情的认识也需要不断深化。我们坚信,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经过一代一代人长期地、持续地奋斗,消除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目标是能够实现的
第四篇关于蒙古族的资料:周恩来的生平简介
周恩来的生平简介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生于江苏省淮安市,毕业于天津南开学校大学部。周恩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外交部部长等职。他是党的创建人之一和核心领导成员,人民军队的创建人和领导人,探索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对党的统一战线巨大贡献,中国特色外交的奠基人,在国内与国际都拥有很高的威望。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其卓著功勋、崇高品德、光辉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
人物生平
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原籍浙江省绍兴县(今绍兴市)。
1910年春,随伯父离淮安,先后在奉天省银州(今辽宁铁岭市)银岗书院和奉天(今沈阳市)东关模范学校读书。
1913年春,到天津。8月,考入天津南开学校。
1917年6月,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9月,赴日本留学。
1919年4月,离日本回国。参加并领导天津爱国学生运动,参与发起成立觉悟社。
1920年1月,领导天津学生运动。11月,赴法国勤工俭学。
1921年春,加入巴黎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八个发起组之一)。
1922年参与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1923年2月,担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之部”书记。
1924年9月,奉调回国抵广州。后任中共两广区委员会委员长、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1925年1月,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四大。2月和10月,先后参与两次东征的领导工作。8月,与邓颖超结婚。
1927年3月,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力主出师讨伐蒋介石。7月,任中共临时中央常委。
8月1日,领导南昌起义。
1928年夏,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当选中共中央委员、政治局常委,任常委秘书长兼中央组织部部长。11月,回调上海实际主持中央工作。
1930年9月,同瞿秋白等纠正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主持召开中共六届三中全会。
1931年12月,进入江西中央苏区,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
1932年10月,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
1933年春,和朱德等领导红军粉碎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5月,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
1934年10月,参与领导中央红军长征。
1935年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此后,与毛泽东等率红一方面军西进、北上,于10月到达陕北。
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周恩来作为中共代表出使西安,与张、杨二人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1937年7月,起草《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2月到武汉,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副书记。
1938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
1939年1月,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8月,赴苏联疗伤,翌年3月回延安。
1941年1月,在《新华日报》上为皖南事变题词,怒斥国民党反动当局。
1943年7月,回延安参加整风学习和中共七大筹备工作。
1944年5月,出席中共六届七中全会。11月,到重庆同国民党谈判。
1945年4月至6月,出席中共七大,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8月,和毛泽东等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10月,和王若飞代表中共在《会议纪要》上签字。
1946年1月,同马歇尔、张群谈判达成停战协议。率中共代表团参加国民党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5月,中共代表团迁往南京。11月,率中共代表团返回延安。
1947年3月,和毛泽东、任弼时等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8月,为中面军委副主席,兼代中央军委总参谋长。
1948年4月,中共中央机关迁至河北西柏坡。从9月起,在此协助毛泽东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949年3月,和毛泽东等率中共中央机关进入北平。4月,率中共代表团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谈判。6月,主持进行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作关于《共同纲领》问题报告,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10月1日,出席开国大典,被任命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随后又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1950年1月、2月,和毛泽东在莫斯科与苏联领导人会谈,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0月,协助毛泽东组织领导抗美援朝战争。
1951年和陈云等领导人开始主持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年1月,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举法起草工作。
1954年4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6月,访问印度、缅甸,同印、缅政府总理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9月,出席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被任命为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12月,当选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主席。
1955年4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
1956年1月,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工作会议上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阐明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9月,出席中共八大,作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的报告,当选中央委员、政治局常委和副主席。12月至次年2月,出访亚、欧十一国。
1957年8月,在民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党关于民族工作的理论和政策。
1958年1月,出席南宁会议。3月,出席成都会议。勘察三峡大坝坝址。5月,出席中共八大二次会议。8月,出席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1959年4月,在全国人大二届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继续担任国务院总理。7月、8月,出席庐山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
1960年4月、5月,访问亚洲六国。8月,主持制定对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961年4月、5月,在河北邯郸农村调查研究。
1962年1月、2月,出席在北京召开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七千人大会),讲话强调实事求是的思想工作作风。3月,在广州向全国科学工作会议和戏剧创作座谈会代表作报告,赞成为广大知识分子“脱帽加冕”。同月,在全国人大二届三次会议上肯定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属于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9月,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11月,主持领导发展尖端科技的中央专委会工作。
1963年1月,在上海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是科技现代化。12月至翌年2月,访问亚非欧14国,提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五项原则和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原则。
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宣布中国政府关于核武器问题的承诺和建议。12月至翌年1月,出席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完整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和“两步走”战略。再次被任命为国务院总理。
1965年3月至7月,先后率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问欧洲、亚洲、非洲八国。
1966年春,担任北方八省、市、区农业小组组长。3月、4月赴河北邢台地震灾区视察并指导华北抗旱。8月,出席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会后实际主持中央日常工作。9月,在红卫兵“破四旧”、“大串连”中宣讲党的政策,保护党内外干部,坚持抓生产、抓业务。
1967年1月,坚持不迁出中南海,反对揪斗党和国家领导人。2月,在不同场合强调应坚持党的领导、保护广大干部、保持军队稳定。8月,制止外交部“夺权”,果断处置王力、关锋、戚本禹(翌年1月)。
1968年夏,主持起草制止武斗文电。10月,出席扩大的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
1969年4月,出席中共九大,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常委。9月,在北京与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会谈。
1970年出席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庐山会议)。
1971年4月,会见应邀来华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主持召开中央批陈整风汇报会。7月、10月,两次会见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9月,和毛泽东一起领导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政变阴谋。林彪事件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1972年1月,安排并出席陈毅追悼会,致悼词。2月,同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谈,中美发表《联合公报》。5月,确诊患膀胱癌。5月、6月,主持召开中央批林整风汇报会。8月,提出要进一步批判极左思潮的意见。9月,同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会谈,中日发表《联合声明》。
1973年3月,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通过恢复邓小平党的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职务决定。8月,出席中共十大,作《政治报告》,当选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副主席。
1974年6月,离中南海住院治疗。10月,在四届人大筹备期间,支持邓小平与“四人帮”斗争。12月,抱病飞长沙同毛泽东商定四届人大人事安排问题。
1975年1月,出席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重申“四个现代化”目标。四届人大确定以周恩来、邓小平为核心的国务院领导班子。5月,根据毛泽东的意见,支持邓小平主持政治局会议批评“四人帮”。6月,抱病出席贺龙骨灰安放仪式,并致悼词。冬,嘱咐叶剑英等注意不使大权落入“四人帮”手中。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
周恩来的故事
1、1971年,基辛格博士为恢复中美外交关系秘密访华。在一次正式谈判尚未开始之前,基辛格突然向周恩来总理提出一个要求:“尊敬的总理阁下,贵国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掘成果震惊世界,那具女尸确是世界上少有的珍宝啊!本人受我国科学界知名人士的委托,想用一种地球上没有的物质来换取一些女尸周围的木炭,不知贵国愿意否?”周恩来总理听后,随口问道:“国务卿阁下,不知贵国政府将用什么来交换?”基辛格说:“月土,就是我国宇宙飞船从月球上带回的泥土,这应算是地球上没有的东西吧!”周总理哈哈一笑:“我道是什么,原来是我们祖宗脚下的东西。”基辛格一惊,疑惑地问道:“怎么?你们早有人上了月球,什么时候?为什么不公布?”周恩来总理笑了笑,用手指着茶几上的一尊嫦娥奔月的牙雕,认真地对基辛格说:“我们怎么没公布?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就有一位嫦娥飞上了月亮,在月亮上建起了广寒宫住下了,不信,我们还要派人去看她呢!怎么,这些我国妇孺皆知的事情,你这个中国通还不知道?”周恩来总理机智而又幽默的回答,让博学多识的基辛格博士笑了。
2、“派克”的来历
50年代,有一次,周恩来和一位美国记者谈话时,记者看到总理办公室里有一支派克钢笔,便带着几分讽刺,得意地发问:“总理阁下,也迷信我国的钢笔吗?”周恩来听了风趣地说:“这是一位朝鲜朋友送给我的。这位朋友对我说:“这是美军在板门店投降签字仪式上用过的,你留下作个纪念吧!”我觉得这支钢笔的来历很有意义,就留下了贵国的这支钢笔。”美国记者的脸一直红到了耳根。
3、一句话的电影说明书
1954年,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通知工作人员,给与会者放一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彩色越剧片。工作人员为了使外国人能看懂中国的戏剧片,写了15页的说明书呈周总理审阅。周恩来批评工作人员:“不看对象,对牛弹琴”。工作人员不服气地说:“给洋人看这种电影,那才是对牛弹琴呢!”
“那就看你怎么个弹法了”,周恩来说,“你要用十几页的说明书去弹,那是乱弹,我给你换个弹法吧,你只要在请柬上写一句话:“请您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就行了。”电影放映后,观众们看得如痴如醉,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
4、巧对毛泽东
1960年5月,毛泽东、周恩来一行视察长沙,工作之余,到江边散步。遥望橘子洲头,百舸争流,万帆竞发,毛泽东逸兴遄飞,口占一上联:“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此联动静相对,意境悠远,三个断句,两处“顶针”,“洲”和“舟”又是谐音,应对难度极大。毛泽东对身边的周恩来说:“恩来,我一时江郎才尽,请你来个锦上添花如何?”周恩来才思敏捷,熟谙地理,了解长沙竟于百步之内得佳句:“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天心阁系长沙市内一景,与橘子洲相对。即工整又流畅,整个对联浑然一体,两位伟人相对而笑
5、1973年8月28日,C。P十大在京召开之时,出席会议的Mao。ZD已因患上腿疾而不能站。会议结束后,为了不让与会代表看出破绽为自己的身体担心,Mao。ZD就一直坐在座位上,想让代表们先退场。主席不退场,代表岂肯先退场。还是细心的周恩来总理看出了主席的心思,打破了僵局,他机智地说毛主席是要目送大家离开会场。Mao。ZD则故意执拗地说:“你们不走,我也不走。”就这样,代表们一步一回头,依依不舍地挥手与主席道别。
6、一次,周恩来接见的美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做马路?”他听后没有急于用刺人的话反驳,而是妙趣横生地说:“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之路,简称马路。”这个美国记者仍不死心,继续出难题:“总理阁下,在我们美国,人们都是仰着头走路而你们中国人为什么低头走路,这又怎么解释呢?”周总理笑着说:“这不奇怪,问题很简单嘛,你们美国人走的是下坡路,当然要仰着头走路了,而我们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当然是低着头走了。”记者又问:“中国现在有四亿人,需要修多少厕所?”这纯属无稽之谈,可是,在这样的外交场合,又不便回绝,周总理轻轻一笑回答到:“两个!一个男厕所,一个女厕所。”
周恩来纪念馆
周恩来纪念馆于1988年3月在周恩来故乡江苏省淮安市兴建,1992年1月6日落成对外开放。1998年为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又增建了仿北京中南海的西花厅和周恩来铜像广场。周恩来纪念馆馆名由邓小平题写。
周恩来纪念馆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市淮安区桃花垠
整个馆区由两组气势恢宏的纪念性建筑群、一个纪念岛、三个人工湖和环湖四周的绿地所组成。馆区总面积35万平方米,其中70%为水面,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在纪念馆南北800米长的中轴线上依次有瞻仰台、纪念馆主馆、附馆、周恩来铜像和仿北京中南海西花厅等纪念性建筑。此外,还有岚山诗碑、海棠林、海棠路、樱花路、五龙亭、怀恩亭、西厅观鱼等景点。周恩来纪念馆馆区平面图呈等腰梯形,俯瞰全景,纪念岛和三个人工湖构成汉字忠字形。它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齐康总设计。设计曾获国家设计大奖,工程质量获国家建筑最高奖——特别鲁班奖。
一代伟人周恩来的崇高威望,独具特色的纪念性建筑,丰富的馆藏文物,优美的馆区环境,规范的管理服务,使周恩来纪念馆成为周恩来故乡淮安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成为江苏省和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旅游胜地。开馆以来,周恩来纪念馆每年接待中外观众近100万人次,免费和优惠接待青少年学生团体和军人50万人次,1995年被中国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集体称号;1996年被中国文物局授予全国文物系统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1997年被中国人事部、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文博系统先进集体称号;1998年被中宣部确定并公布为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999年被命名为江苏省文明单位;2000年被命名为江苏省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主馆分为三层,一层展厅共分八个部分,通过丰富翔实的文献史料和珍贵的文物图片以及5台电视显示屏,展现了周恩来光辉的一生。二层瞻仰厅置放着周恩来坐像。这尊汉白玉塑像高3。2米,基座高1。5米,展现的是周恩来总理手握长卷,微笑凝视着前方的伟人形象。纪念馆正面隔湖望去,南面是观景台,它由廊厅和两座高达16米的剑碑组成,象征着周恩来的丰功伟绩与日月同辉。从这里乘游艇,可直达周恩来故居。整个馆区由两组气势恢宏的纪念性建筑群、一个纪念岛、三个人工湖和环湖四周的绿地所组成。馆区总面积35万平方米,其中70%为水面,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在纪念馆南北800米长的中轴线上,依次有瞻仰台、纪念馆主馆、附馆、周恩来铜像和仿北京中南海西花厅等纪念性建筑。此外,还有岚山诗碑、海棠林、海棠路、樱花路、五龙亭、怀恩亭、西厅观鱼等景点。
周恩来故居
周恩来故居,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镇淮楼西北隅的驸马巷内。1979年3月5日,周恩来同志诞生80周年,故居正式对外开放。1984年12月11日,邓小平题写“周恩来同志故居”匾额。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由东西相连的两个宅院组成。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就诞生在这个院落东侧的一间房子里。故居大门向北有三间面向西的房屋,是周恩来童年读书的地方。由读书房间向西跨过一道方形腰门,是他父母居住的三间朝南房屋。他的过继母陈氏、乳母蒋江氏居住在“蝴蝶厅”。1910年春,12岁的周恩来随伯父离家去东北求学,此后便再也没有回过家乡。2014年12月5日,周恩来故居获批国家5A级景区。
周恩来名言
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国是古老的民族,也是勇敢的民族。中华民族有两大优点:勇敢,勤劳。这样的民族多么可爱,我们爱我们民族(当然其他民族也有他们可爱之处,我们决不忽视这一点),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
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是没有好下场的。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
健全自己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自我修养的物质基础。
理想是需要的,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现实有理想的指导才有前途;反过来,也必须从现实的努力奋斗中才能实现理想。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
历史评价
联合国前秘书长哈马啥尔德于1955年在北京会见过周总理后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与周恩来相比,我们简直就是野蛮人。”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亲自为周总理脱大衣,时间:1972年2月22日上午,地点:北京钓鱼台国宾馆。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中国如果没有Mao。ZD就可能不会燃起革命之火;如果没有周恩来,就会烧成灰烬。”
印度尼西亚前总统苏加诺说:“毛主席真幸运,有周恩来这样一位总理,我要是有周恩来这样一位总理就好了。”
建国前,斯大林和米高扬也说过:“你们在筹建go-vern-ment方面不会有麻烦,因为你们有现成的一位总理,周恩来。你们到哪里去找这样好的总理呢?”
苏联前总理柯西金对毛主席说:“像周恩来这样的同志是无法战胜的,他是全世界最大的政治家。”末了,他又补了一句:“前天美国报纸上登的。”
苏联总理柯西金在会见日本创价协会会长池田大作时说:“请你转告周总理,周总理是绝顶聪明的人,只要他在世一天,我们是不会进攻的,也不可能进攻的。”
英国前外交大臣艾登对美国记者说:“你们早晚会知道,周恩来可不是平凡的人。”苏联前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对西方记者说:“你们认为我是难以对付的话,那你们就等着与周恩来打交道吧。”
印度印中友协会长说;“世界上的领导人,能多一些像周总理的,世界和平就有希望了”。在国内也同样,要是能多几个像周总理这样的领袖和Communistparty员,国家就会很好了。
肯尼迪夫人杰奎琳说:“全世界我只崇拜一个人,那就是周恩来。”
西哈努克夫人莫尼克公主也说过:“周恩来是我唯一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