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6篇
中国中篇一:流行语中的中国社会_高一议论文800字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流行语通过网络传遍中国的大街小巷,为人们所共识。“点赞”“正能量”“中国式”等流行语都反应了中国好坏交织的社会现状。
说到流行语,不得不一提“点赞”一词。“为……点赞”一语在网络上流行至今,人们都习惯了看到好的报道或其他富含正义感的文章、视频等,就随手点赞,以抒赞赏之情。此外,微信的朋友圈也点赞不停,不少商家还以“集赞打折”作为宣传。朋友、家人之间也惯以“为你点个赞”作为鼓励。这么多的“点赞”出现,不但鼓励了正能量的传播,还为商家提供了新的宣传策略。“点赞”已经慢慢地成为了许多人的习惯。
“点赞”的风行,使更多的人去乐于助人,传播正能量。“正能量”一词也随即成为了流行语之一,在公益广告中、大街的宣传栏上等地方都有“正能量”的身影。人们也开始细心地去寻找发生在自己身边散发着正能量的好人好事,如徒手拖住卡在窗户防盗网上的小孩的“托举哥”、抢救路人的空姐等等。
“点赞”的行列中,不仅有点赞含“正能量”的好人好事,还有包括点赞批评负能量的。负能量中就不能错过“中国式”。“中国式过马路”曾在网络上极为流行,“中国式”一词也就挤身于流行语之中了。“中国式过马路”是人们对中国人不守交通规则,“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的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是于戏谑中表达自嘲与质疑。可不能否认的是,以前我们可以随处看见一大群在红灯闪耀下冲过马路的人,以及为求方便而翻越栏杆的“中国式跨栏”这些负能量驱动着人们对正能量的寻找和传播。
如今的中国社会,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好坏交织。虽然社会上不可避免负能量的事情发生,但我们也应该主动为“正能量”“点赞”,积极传播“正能量”,让“中国式”由调侃变成赞美。人们应该改变不守规则的“中国式”,去践行更多值得点赞的事情,让中国的社会充满正能量。
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遵守法律法规,不做有违所倡导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一定会发展更好,祖国也会更加的伟大!
中国中篇二:髙中作文1000字:中国,我会——
可以骄傲,因为无数烈士们的努力而取得一次次光辉战绩,因为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回荡的一句“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我们可以自豪,因为那2001年7月13日萨马兰奇信封郑重的宣布:“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城市是——北京!”因为那2008年8月8日举办的让世界都为之惊叹的奥运!
我们会高兴,在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在全世界的目光下,拉开了这次盛会的序幕,用将近5个小时的时间,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近五千年来的灿烂文化,用事实来证明我们的成长、进步、发展和我们所做的努力。它实现了自己的承诺,还给了世界一个奇迹!在所有人都禁不住竖起大拇指的面前,它笑了,是那样的自信,那样的满足,就算是明亮的太阳,也抵不过它的璀璨,它的笑让世界为之疯狂!而这也向全世界证明,中国不再是世界中眼中的“东亚病夫”,不再是60年前那任人宰割的羔羊,更不再是60年前那任人随意践踏,随意掠夺的土地!
我们会谨记,当年八国联军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使这座世界上最辉煌的园林顷刻之间变成一堆废墟,那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导致帝国列强的铁蹄践踏在我们的国土上,使中国从一个泱泱大国变成了一只任人宰割的羔羊,那时候的祖国,在流血,在哭泣,在叹息。而我们的人民却没有放弃,多少英雄烈士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抛头颅、洒热血因而长眠于地下www.99zuowen.com,虽死尤荣,因为他们没有让自己丢了中国的脸,死后亦会到了祖国的怀抱。然而泸沟桥事变又让中国人走上了艰难的抗战征程,但是这却没有摧毁先烈们钢铁般的意识和顽强不屈的精神,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为了民族的解放,以无所畏惧的气概和那众志成城的力量,终于不负使命,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战胜了国民党!
我们会感叹,60年!整整60年!在我们所面临的困难中,我们没有一次的妥协,没有一次的惧怕,没有一次的倒下。在今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中,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失业率、企业破产、重组等现象比比皆是,而我国顶住了金融危机的压力,采取稳中求胜的策略,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这没什么,金融危机并不可怕,再难照样可以挺过去。让人们对祖国、对社会充满了信心与希望。
60年的岁月,60年的光辉,60年我们所走过的那段崎岖不平路,我坚信我们不会止步,在今后的路途中,我们还会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令世界惊叹的奇迹;我更加相信,那令世界都窒息的奥运盛世华章不会是第一次,更不会是最后一次。做为21世纪的接班人,我们有权利和义务去维护一代代人传承下来的圣火,让它燃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点评:作者既带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也怀着无比的自豪感书写着对中国的骄傲、思考和憧憬,读之,无形中给人一种使命感。
中国中篇三:云南地震作文600字:震在云南中,强在中国人
美妙绝伦的“水球”充满着无与伦比的活力与生机盎然,万物都沉醉于此,可这水球有时也会掀起万丈狂澜,从而造成天灾人祸,让人们陷入恐惧的深渊之中。
地震,海啸,台风等都存在于世界各地,生活于这一系列灾难发生带的人们,总是提心吊胆,这不,就在8月3日,我国云南鲁甸就发生了6.5级地震,诺大的城镇瞬间被夷为平地最近这一段时间,新闻天天都在播放这一方面的消息,可见这次地震伤亡是多么得惨重,我能想象到,在地震后天昏地暗,城市被毁坏得惨不忍睹,不敢直视,人们无家可归,流浪街头,痛哭流涕的样子,想到这,我的心里不由得阵阵心酸,欲哭无泪,我作为一个中国人,为这些受苦受难的同胞们感到无比的同情,也对着大自然发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大自然,你为什么要在制造美丽的同时制造灾难,到后来,一切美好也都会被灾难所无情的摧毁,为什么?”
但是,无论是怎样无情地灾难,怎样难以忍受的痛苦,都战胜不了我们中国人坚强的身躯和信念,我们中国人就有这样一股劲儿,它能冲破云霄,我们中国人就有那么超乎意料的信念,在地震中被压倒的中国人,用自己的双手顶住了将要打败自己的重物,尽管双手血迹斑斑,因为他们知道,在与困难作斗争时,与其唉声叹气,对光明毫无期望,还不如咬咬牙关,超越自己,这世界上没有什么办不成的事,何况我们是永不言败的中国人,到最后,成功一定属于你,说到这,又不禁想到在云南鲁甸地震里,一位母亲为了救三个孩子,连滚带爬地扑过去,最后因为灾难的无情,那位母亲没有救住三个孩子,自己但活了下来,这可以想象,那位母亲该有多么的悲痛欲绝,该有多么的自责,这位母亲肯定认为,自己宁愿去承担那三个孩子的离去,唉,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在以前发生的地震中,许多父母,老师为了救学生和自己的孩子,都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是伟大的壮举,令人赞不绝口,我们中国是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巨人,有了这些事迹,今后的中国定会越来越高,越来越富强,越来越坚不可摧!!
这次云南鲁甸地震,成为了我脑海里永不磨灭的记忆,现在,我只想说“天灾毁坏了一扇门,但却为人间温情打开了一扇窗,深深的夜里,我久久地站立,凝望着万家灯火,我为那些灾难中逝去的灵魂默默致哀,为那些有幸被救助起的死而复生的生命深深祝福,更为那些在地震中迸发出不可摧毁的志气与舍己为人的高尚精神感到无比的敬佩……..
中国中篇四:“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作文1000字
“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作文1000字
大学生纪念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演讲稿: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一)
亲爱的同学,敬爱的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曾经有一段屈辱的历史。外国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霸道、肆意妄为,犯下了不可磨灭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拖着沉重的步伐经过了70年。我们又怎能忘却,70年前的那一天,可恶的日本人,在中国烧杀抢掠。三十五万无辜的南京老百姓们,在短短一周内,成为了疯狂的刺刀下的牺牲品,他们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任凭侵略者在他们身上残暴地发泄着。圆明园,一个当代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就这样被英法联军洗劫一空,又被一把大火烧毁,付之一炬。那其中凝聚着我们中华儿女多少的心血与智慧啊。那些狰狞的表情,猖狂的笑容,无一不揭示着他们那没有人性的躯壳!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8年浴血奋战,洗涮了一百年来被挨打的耻辱,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挽回了我们中华儿女的民族尊严,中华民族由一个背负着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重压,被称为“东亚病夫”的民族www.99zuowen.com,成为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令世人瞩目的民族。乱翻的乌云扫清了,祖国迎来了一个黎明。【大学生纪念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演讲稿: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大学生纪念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演讲稿: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望着每天与朝霞一道升起的五星红旗,谁又能忘记在70年前,为了打倒日本法西斯,中国所做出的巨大民族牺牲呢?为了祖国领土完事,为了民族的尊严,战士们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用鲜血换来了今天的和平,我们怎能可以忘记呢?
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社会中,但我们不能忘记以前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忘记了国耻。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青少年只有将国耻铭记在心中,以此为动力,奋发图强,学习更加精益求精,不怕吃苦,肯下苦功夫,报着“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的信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能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中国人的苦难与抗争,求索与奋进,创业与搏击,无不可歌可泣,激励今人,昭告后世,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民族精神的深刻理解与弘扬,对先辈业绩的追思与兴大,必将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流入强大的动力。
我们是21世纪的接班人,我们会经受一次又一次的锻炼,迈开沉着而坚定的步伐,向光辉的未来继续前进。最后,让我们高呼“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大学生纪念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演讲稿: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二)
当最早的一批播火者升起第一面以镰刀、铁锤为标志的鲜红党旗时,集结在这面庄严旗帜下的共产党员便开始了救国、建国、强国的漫长征程。在战乱、贫弱、落后的旧中国中,使中国人民看到了民族复兴的灿烂曙光。【大学生纪念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演讲稿: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文章大学生纪念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演讲稿: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出自人赞颂的那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长、壮大,成就了一桩开天辟地的大事情,我们的祖祖辈辈呵才有了一柄铁锤能砸开所有的锁链,才有了一把银镰能聚拢遍地的收成。无数的共产党员以坚贞不渝的忠诚、坚定不移的追求,前赴后继,不仅赢得了华夏儿女的由衷信赖,而且激发起全世界无产阶级为实现解放而斗争的信心和勇气。
当时间的脚步将我们带入21世纪,在这个崭新的时代里,我们的祖国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的涌动下,已经走上了繁荣昌盛的强国大道。
作为出生在新中国的这一代中国人,我们无法去真实地感受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的赤诚,也无法体会解放前后的新旧中国那鲜明的对比。但这是否就决定了,我们这一代人将永远无法看到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了呢?对此,我的回答是:不!
--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共产党员冲锋在前、退却在后,抛头颅、洒热血,英勇战斗、不怕牺牲;
--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共产党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舍小家、顾大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在激情奔涌的改革开放新时代,共产党员奉献在前、名利在后,争先进、创一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是的,共产党员就是这样的!如今,在和平年代,在经济发展的时代,在带领中国人民奔向小康、引领中国走向强国之梦的今天,我们的每一名共产党员,依然站在了时代的潮头。
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默默奉献的共产党员,我们经常会被他们那在平凡的身影背后散发出的,共产党员所特有的魅力而折服,而感动。
一位老党员曾这样说:“平时能看得出来,关键时候能冲得出来,危难时能豁得出来。一句话,先进就是走在群众前面。”在这朴实的话里饱含着多么深刻的道理呀!
先锋、模范、骨干、带头人……人们常常这样评价身边的共产党员。雷锋、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儒……一个个广为人知的名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奋起。
一个人在一件事上坚持原则并不算是很难的事,难的是始终如一地坚持,尤其是在面对大家都需要的东西时,保持一份气节,一份忠诚,是多么的不容易。而这,不正是共产党员的最为宝贵的情操吗?不正是共产党员站在维护国家利益的最前方的真实写照吗?
经过几年的学习与努力,我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在党的关怀和教育下成长,我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共产党员,在任何时候都要树立理想信念,坚定为人民服务的方向。不管东西南北风,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不偏离,工作变,党员的本色不变;环境变,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变;情况变,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人生观不变。只有这样,我们的党才能真正成为先进的政党,成为人民拥护的党.
中国中篇五:《乡土中国》读书笔记2000字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2000字
毕业参加工作以来,因自己的职业性质,都是以解决问题为主。作为每天跟法律实务打交道的律师,书架上本来不多的法哲学、社会学等基础理论的著作鲜有光顾。自己一直以来也愿意做“多解决问题,少谈些主义”的胡适派,加之近十年来,目前耳闻的大学大家们写的东西是越来越看不懂,也不知道是自己肤浅还是人家深沉,总之对于那些解构-重构-再解构的“大家学说“,是愈加的不感兴趣甚至厌烦,总是抱怨离基层和实际太远,牛角尖书生气的东西太多。所以,我即便有兴致耐心去做读后感并形成书面文字,那至少是这本书须真正的在解决问题,在打动人,历史能够证明其价值的著作。国外的很多社会学名著已经不少;国内而言,很多现在讲的中国社会问题,实际上在我看的费孝通老先生的《乡土中国》,在解放前就已说的再透彻不过了。
请原谅我对社会学背景的无知,看费老《乡村中国》之前,我仅仅是从(朱)苏力的《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这些个在校大学生喜欢看的畅销书中的一些内容中了解到进而查找这本书的。看了之后,我心里有种不太愿意承认的感觉,前面苏力的两本书似乎都在偷师费老的研究方法,甚至一些文风和语气也是有模仿之嫌,尽管不是所谓抄袭或山寨,但却让人不适。这也难怪,我们八十年代以后培养的前面几批法学博士们,现在都基本上是中国法学界的执牛耳者,但是却一直没有出现过一个至少让人敬仰的大师,大概也就是在浮躁的空气下博古通今,模仿古今甚至抄袭古今内外的结果,几无创新、突破。
费老的《乡村中国》实际上是其以《乡村经济》为基础,并结合在西南联大任教时编的讲义整理后,于1948年出版的一本反映中国农村问题的社会学著作。按照费老的说法,这本书不是完稿,也不是定稿,只是一种尝试的记录罢了。十三篇短文,短短一万多字的薄皮书,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把中国三十年代封建农村社会活脱脱的解构的清清楚楚。这本薄书多次再版,其内容过去60余载,依旧没有过时,堪称经世大作。
第一篇《乡土本色》为概述。文章描述了中国30年代乡土社会的基本轮廓。第二篇《文字下乡》、第三篇《再论文字下乡》论述文字或教育对于乡土社会意义与局限。
第四篇《差序格局》最为经典和重要。与西方社会的团体社会不同,中国社会结构中存在差序格局。这是乡土中国全书的核心概念。乡土中国中人与人的关系就是差序格局,费老将其比喻为石子投入水中引起的涟漪:(1)以自己为中心,根据亲疏关系不同对待。即对家族亲属要“孝”、“悌”;对待知心朋友要“忠”“信”。(2)存在差序,水波由中心向四周扩散,一圈一圈,越向外,波纹越浅。乡土社会中的人们以己为中心,在这种格局中,站在任何一圈中,向内看可以说是公,是群;向外看就可以说是私,是己。两者无清楚的界限。在这种格局中,站在任何一圈中,向内看可以说是公,是群;向外看就可以说是私,是己,两者无清楚的界限。紧接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等加强论证这层中国农村特有的人际关系。《礼治秩序》。《无讼》、《长老统治》各自对农村礼教秩序等治理架构和习惯进行了描述。而《无讼》倒是蛮符合中国的目前情况和我们律师碰到的现实。中国社会群体都有厌讼心态,无论从面子问题、经济角度还是对审判者、代理者的不信任,造就了善良老百姓能不打官司就不打官司的思维定势,也造就了打官司的人基本上都是刁民的误读。
最后的三篇《血缘与地缘》是对中国农村“入土为安,叶落归根”的论述;《名实的分离》是对时势造英雄背景下的个人功名探讨。《从欲望到需要》表达了费老对中国社会成长的远景。以上三篇均是都是讲乡土社会的变迁,从动态角度描述乡土社会的现实现象。
费老已经离开我们五年多了,他的这本《乡土中国》写就也有60余年光景。我们中国乡土社会表现的熟人社会特征,在差序格局下的亲疏关系,在儒家礼教的文化传导下,活生生的向世人展示出中国社会的整个面貌。
尽管我们国家在城市化的道路上,已经给传统的中国农村社会生活和生产秩序带来了巨大冲击,包括我们没有了大院邻居经常性的互相串门;尽管我们不像父辈那样会亲自下厨烧菜在家待客,而是每每在酒店宴客应酬;尽管我们的交际圈子越来越朝着价值利用的功力角度,人是认识的越来越多,吃过饭、递过名片都称很“熟”,而知音的真心的知心的确是越来越找不到;尽管我们的孩子包括父母都在被日后视为无用的奥数班消磨时间,而不愿或不敢让孩子去社会实践…这些冲击仍然无法改变中国社会的传统社会伦理观念和家庭观念“内孝外和”。
同样,如果借用这本书来描述一下自己在律师行业解决现实问题的启发意义,也是非常明显的。我们律师在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充分的感受到我国律师行业与欧美西方国家的律师有着非常不同的文化:西方律师的按照小时收费的方式,和我们按照包干收费的方式,也直接映射了不同社会文化早就的结算方式;西方社会的以牙还牙的法治强力维权,和我国的止诉息讼甚至全民调解的社会治理理念;西方社会的惩罚性违约损失,与我国填补损失的违约责任形成的不同追责方式等等。按照我自己的比喻,在中国的律师,和西方的律师区别,就好似中国的中医,须有治本的理念;而西方的律师,追求的是指标的效果。与其激烈、快速的干预社会生活不同,我们强调温和、根本的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所以,在中国做律师,也须考虑到中国的熟人社会的人际关系格局,考虑到中国的儒家和谐文化底蕴。如果说这是从《乡土中国》能够得到的职业启示,我想也是非常不错的。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2000字
“中国的社会是乡土性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如是说,可当今的中国社会我们又该如何去定位它?现代化抑或如先生所讲的乡土?
当然先生所讨论的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描述,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是站在历史社会发展的大方面来考虑的,但我只从中截取一个角度来微观地剖析中国的现状,这也是《乡土中国》让我感触最深的地方。
从中国社会的演化来看,现代中国社会是由原始社会、农业社会所一步步演化而来的,人们沿河而居、以土为生,饱含了历史的乡土味。从中国的社会主体来看,以耕地劳作的农民居多,而所谓的城市只不过是由那些富裕的乡村所孕育而来,而城里人只是城市所制造出来的产物。所以说中国社会基层是乡土性的,中国是一个散发着乡土气息的国度,不管历史如何前进,也不管社会如何发展,中国的社会根基是不会动摇的。但从中国目前的现实来看,似乎基层性早已被风沙掩埋,面目全非,而现代社会所给予我们只是一个假面具。
无疑中国社会的基层是那些所谓的乡里人,但同时乡里人也是中国社会的弱势群体。城里人叫他们土包子,乡巴佬,没错,他们的确土,“面朝黄土背朝天”但是在乡下,“土”却是他们的命根,是他们活下去的出路。而且世世代代都在重复这样的路,但也正是所谓的“土”养活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子民,包括那些城里人,是的,他们不用整日与土为伴,但如果没有乡里人在土里的辛勤劳作,又何以供给他们粮食、衣物?这些人又何以为生?
似乎历史是这样演进的。
不知从何时起,城里一天天富了,人们住进了洋楼,开着豪华的轿车,出入娱乐场所。甚至财富的黑手伸到了乡里,于是,乡里不再平静了,在大片的土地上建起了楼宇和工厂,机器肆无忌惮地在这片曾经平静的土地上开始了新的征服,就像它们曾经征服城市一样。紧接着乡里人的心也开始不平静了,为什么他们可以享受那样的生活,我们却要在呆在乡下与鸡鸭禽兽为伴,乡里人开始憧憬城里人生活了。
也不知何时起,乡里人开始背井离乡,到城里去寻找所谓的幸福了,一个个还是乐呵呵的走出去的。但城里真的就有他们想的那么好吗?城市真的能像乡里一样收容他们吗?
就像费孝通先生所说的,“这些宣泄外出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命运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这就是一代代人眼中所谓的“幸福”,但到底幸不幸福,或许只有那些离开的人自己懂。
是的,异乡的日子并不好过,进了城里,他们被叫做农民工,他们的孩子成了留守儿童,有了所谓的民工潮、廉租房。他们就像被城市遗弃的孩子,是永远的流浪者。城里的人笑他们是土包子、文盲,笑他们满脚狗屎,笑他们只知道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笑他们永远干着最低贱的活、住着最简陋的民工宿舍,听见了吗?城市里到处都是笑声……
酒吧舞厅里充斥的是早已不再纯真的乡村姑娘,此时她们充当了一个很矛盾的角色,就像黑夜里的幽灵一样,漂浮在都市的夜空,夜更加糜烂了。贞洁、尊严、人格终于在满是铜臭味的气息中几经沉浮后重重地落在地上,又被人踩来踩去,沉重的再也拾不起了。她们曾经怀着美好的梦来到了城里,又在这里残忍地把自己曾经的梦活生生地踩死在脚下,然后变成了城市的傀儡,在满是烟酒味的僵尸屋一点点葬送着自己的青春,续写着城市的繁华。
钢筋水泥的工地上,有这样的一群人还在忙碌着。大楼还是一座座空虚的骨架,瘦的像建设他们的人一样,为了建设这样的堡垒,乡里人爬得很高,那是他们在乡里从未奢望过的高度,但他们却从来没有快乐过,他们的心从来没有被暖热过,就像这冰冷的骨架一样。抬头望去,这些人就像一群可怜的蜗牛一样,在一座叫城市的高楼上努力地向上爬,虽说蜗牛爬到金字塔的顶峰,他的视野就和苍鹰一样广阔www.99zuowen.com,但他们本不属于天空,他们是要回去的,回到大地。那些人的住所大多很简陋,硬的咯人的床、漏风的窗、仅看得清人脸的灰暗的灯,这是他们的生活,但他们却谁也不能埋怨,因为是他们自己当初选择的路,这是眼中死一般寂静的“幸福”。
城里人笑乡里人,但他们却又离不开乡里人。乡里人也笑城里人,似乎这只是对异己生活的排斥。但奇怪的是去了城里的乡里人笑留在乡里的乡里人,笑他们不懂电脑,不会讲普通话,不懂Q……
这真是一个奇怪的世界。一个人被笑了却不生气,而是去笑另一个人,从被笑者变成了笑人者,还真是好笑,可到底有什么可笑的,笑的人不高兴,被笑的人也不高兴。笑来笑去,只有观众笑了。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2000字
很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有人对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这么评论:“这本书虽然是社会学入门级读物,却有着深厚的理论素养作为支撑;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上乡土浓浓的气息,没有了让人忘而却步的拗口难懂的理论术语,读后确有万条万缕了然在胸的豁然开朗感。”是这段颇高的评价使我萌生了对《乡土中国》的兴趣,果然,读毕,感触良多。
《乡土中国》对中国基层的乡土社会进行了细致而深刻的描述和分析,它包括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庭、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地缘与血缘、名师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方面展开叙述,生动地描绘出乡土中国的基本概况。
《乡土中国》开篇第一句“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正如费老先生所说的,中国的基层社会的确具有浓浓的乡土味。这里的“乡土味”并不是都市人眼中给乡下人冠上“没认识多少字、听到汽车喇叭鸣不知道往左还是往右的”的愚昧,而且经过实践证明,乡下人的学习能力并不比都市人差,只是对于知识和城市生活规律的需要没有都市人强烈。我们都知道,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建立在能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传统中国社会的封闭性和保守性制约了中国人民尤其是基层人民思维方式、思想文化的发展。再加上乡土社会是一个社会变迁速度十分缓慢的社会,人民已经习惯了乡土社会里安稳的生活,以致于不能适应其他快速变迁型的社会,这个才是“乡土社会”之所以“乡土”的原因。
费老认为“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语言和文字都是表情达意的一种工具,但是这并不是唯一的工具,在乡土社会里,人们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和交流方式,有时候大可以不必使用文字,表情、动作、声音都是人们独特的交流方式。除非乡土社会的本质改变,要不然,文字下乡进程将会相当缓慢。
在社会结构上,《乡土中国》深入浅出地把社会分为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和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团体格局指的是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这个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而差序格局则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费老还作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都在水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越推越远,越推越薄,而所谓伦,也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多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当代中国社会又何尝不是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在办事的时候,人们总是先找关系。正是这种社会关系的性质导致了许多“走后门”的现象,在官场上也导致了很多的贪污腐败的现象。这一个比喻浅显而又深刻,在看待人的私心问题上,让我感触至深。
当代社会所强调的德治依旧是源于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维系着私人的道德”需要靠个人的内在克制来遵守,于是很多应该遵守的规则便成了“礼”,“礼是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当代社会应该是一个法治社会,但是“礼治”依然存在。在农村,遇到矛盾的时候都是请一些长者或权威人士来评评理,实在调解不了才选择诉诸于法律手段。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无讼”的社会。
在一成不变的乡土社会里,保守封闭的特征形成了“无为政治”和“长老统治”的现象。即使是在当代的民主社会,人们依旧不重视自己的权力,敷衍地对待选举活动,对政治大事也不闻不问。只有当自身利益受到威胁时,才会寻求政治或者法律上的庇护。在乡土社会中,长老的生活经验是最为丰富,因此长老具有权威性,年轻一代对长老只可惟命是从。
虽然乡土社会的社会变迁速度慢,但是乡土社会毕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旧的社会制度不符合实际情况、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时候,“名实分离”的情况就会出现。“名”是老祖宗定下来的规矩,是不可以轻易改变的,所以人们只好依旧采用这个“名”而在实际的操作上采用自己的那一套“实”。这可能也折射出传统中国人们保守封闭的特点。
写到这里,不禁感叹费孝通先生孜孜不倦,敢于探索的精神,虽然《乡土中国》的创造时间离现今已经65年,但是这本书里所研究出来的理论依然是经久不衰,对于传统中国的基层社会本质看的如此透彻。我还要把这本著作精读几次,加深自己对乡土社会的理解。
编辑推荐:
更多读后感范文进入读后感大全:http://www.99zuowen.com/duhougan/
更多读书笔记范文进入读书笔记大全:http://www.99zuowen.com/dushubiji/
中国中篇六:2017年1月初中国旗下讲话稿:在坚守中实现新超越
2017年1月初中国旗下讲话稿:在坚守中实现新超越
如今正是新年伊始,对于已经过去的2016年,我相信许多老师和同学都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但就在刚过去不久的2016年,却发生了许多对于我们国家而言十分重要的事。
我国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新的征程,构建依法治国、反腐倡廉、公平正义、社会保障的宏伟蓝图清晰可见;我国外交迎来新机遇,展示出大国风范。虽然我国目前仍处于发展中状态,但是我国的核工业、航天业等重要技术已处于世界前沿,这令我们十分自豪!在这一年来,我们深切感受到了祖国日益强大的身驱和坚实的臂膀,祖国的强大给了我们荣光与自豪,让我们一起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祝福她在未来,能够更加的强大,能够更加的令我们——她的人民,感到更加的骄傲。
我们的石竹学校,在过去的一年中,也经历了许许多多。老师们,同学们,当我们轻轻翻阅2016年的校历时,敬佩与感动之情油然而生,这是我校稳步发展、硕果累累的一年,是让每一个石竹人鼓舞与振奋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学校的工作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老师们爱岗敬业,笃学力行,播洒着汗水与智慧,触摸着教育生命的意义;同学们志存高远,奋力拼搏,享受着成长的快乐,也赢得了普遍的赞誉。这一年,我们的高考中考,又取得了令人鼓舞的优异成绩,高中的张国为同学更是以优异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他在攀登上自己人生高峰的同时,也为我校增添了荣誉。岁月不居,天道酬勤。让我们用掌声为他,为自己喝彩!也为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喝彩!
进入石竹的第一学期,我们就体验了舞动青春的体育艺术节,参与了庄严的入团仪式,参加了合唱比赛、书写竞赛、数学竞赛,高三学长们还参加了成人仪式等许许多多有意义的活动,我们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在拼搏中不断进取!在过去的时光中,我们收获了很多,比如梦想,比如友谊,我们也失去了许多,比如幼稚,比如玩耍的时光。虽然学习很辛苦,但是这种辛苦是值得的,因为我们,是在用今日的辛苦,换取明日的成功!只有努力,我们才会有更美好的未来!
回首2016,我们激情澎湃。展望2017,我们豪情满怀!崇本尚德,兼善天下。我们要在有限的三年内,感受竹谦逊的品格,学习石坚硬的性格。
当2017年向我们款款走来时,我们学校将迎来她的十周岁生日。十年的时光,在时光的隧道中,它只是短暂的一瞬间,但对我们石竹学校来说,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在这十年里,我们成功地打造了一所幸福的受人尊敬的学校,从一片杂草丛生的荒芜土地,到今天绿树成荫的美丽校园,变化的不仅仅是环境,更多的是学校文明的沉淀,精神的积累。在我们的学校,文明正在成为一种主流的时尚,情感正在成为一种珍贵的记忆。
在这里,我也向全体同学提出希望,希望大家能以自己更为出色的表现,为校庆十周年献上自己的一份爱校的心意。要更加努力地去争取优异的成绩,保持进取与拼搏应该是石竹学子永恒的精神标志,要更加努力地去培育文明,创造美好,用我们优秀的学生群体形象托起学校的荣耀。
老师们,同学们,2017年的到来,又是一段新的生命历程的开始。我们会有许多新的面对,新的希冀。愿大家都用阳光的心态去迎接生活、接纳生活。新的一年,衷心祝福我们每一个石竹人,也衷心祝愿我们的学校在坚守中实现新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