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6篇
功利篇一:境界_议论文作文800字
境界
说到境界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那何为境界?在汉语词典里境界的解释为: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达的情况。有人把境界分为四层分别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社会境界,天地境界。所谓自然境界,就是无知,不知为什么做却做了,这就是自然境界了。所谓功利境界,就是有目的的做事,这就是功利境界。所谓社会境界,就是一个人主动的为社会做事,为大家谋福利,这就是社会境界。所谓天地境界,就是一个人主动地为宇宙(自然)做事的时候,这就是天地境界。
我举一个例子,吃饭有境界。有的人食不果腹,这可以算得上吃饭的最低境界了;有的人刚刚温饱,这应该算得上是更高的一层境界了;有的人吃饭讲究营养搭配,要吃得好,这应该是还更高的境界了。
有的人吃饭是机械的,到点就吃,不饿也吃,虽不知道为什么吃,但跟着别人吃了,这就是自然境界了。有的人知道不吃饭下午会饿会没精神,所以才吃,即使她不饿他也要吃,为了下午吃,这就可以算得上功利境界了。有的人吃饭的时候想:我吃了那别人呢?父母吃了没有,种菜的农民吃了没有。我要努力吃,为了那些种菜的人,为了我的父母。这又是一种境界。在红军长征中,有一支部队被围。战士们已经一天没喝水了,到了吃饭的时间,大家拿出那干巴巴的干粮,却没有人想吃。这时,连长站了起来说:“同志们,我们要吃呀。只有吃饱了,才有力气,才能打败敌人,才能推翻国民政府,才能解放千千万受苦的农民呀。”说完拿起手中的干粮,狠狠地咬了一口,用力的往下咽了咽。接着战士们陆续的吃起了那干巴巴的干粮。战士们吃饭的境界是不是更高了,他们达到了社会境界。当一个人为了自然为了宇宙而吃饭的时候,就达到了天地境界。
吃饭有境界,化妆有境界,生命有境界,可以说一切都有境界。境界的高低并不在于物质的好坏,而在于精神的高低。
傻子才悲伤
说起生活,我们似乎都有不尽的话语滚滚而来,或者相反,我们都小心翼翼地沉默着,像是受了惊吓。但生活自然而然将我们拥入怀中,就像没有人看见种子发芽,也没有人听到草生长,但万物却照样生存、成长。生活于我们每个人只是一段客旅,我们只是生命的过客,我们在这人世中只是一个匆匆的旅客,也许幸福会让我们停留的脚步久一些,停留的时间会长一些,然而终究止不住我们前行的步伐,我们怀着一种美好的期待与盼望,于是这尘世所有的一切都不能改变我们的心态了。这一种美好的期待与盼望,就是——感恩。
只是在这物欲横流的现实中,人们往往忘记了那种美好的品质,无数次地都只做着拥有的梦。为拥有权力,而不惜一切地奋斗;为拥有金钱,而不择手段地投机;为拥有爱情,而不顾生死地追求;为拥有幸福,而不分南北地奔波。“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人的本性所决定的,想拥有自己所希望的权力、金钱、爱情、幸福当然无可非议,但是当人们的目光变得短浅,权力与金钱成为多数人想拥有的首选目标,更多的人更是以拥有权力的大小与金钱的多寡作为衡量人生意义与幸福的标志,他们可还记得感恩是什么?又还有谁敢出来公然面对这个冷硬得近乎自大的世界?我们难得感恩,能做到不恩将仇报也就不错了。这到底是周围的人不想再感动别人,还是我们自己变得冷漠?这个问题不能再想下去,想得太多就有点绝望。难道我们现在只能依靠电影和歌曲来重温感动和感恩的心情了吗?然而,又不得不承认,每一次被电影和歌曲感动,背后都隐藏着对于一个人的思念或怨恨,所以说到底,还是因为人而感动,只是,隐藏得太深,深到我们自己都无从记起到底为了什么而感动。
幸好,只是隐藏,不是消失。上帝给了诺亚方舟,上帝给了摩西权杖,上帝给了人类感恩的心——上帝仍未放弃我们,只要我们不放弃信仰,感恩的信仰。
所谓感恩,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内在心理需求。感恩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它是不可磨灭的良知,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本性,是深藏于我们内心的一种品质。生命的整体是相互依存的,每一样事物都依赖其他事物而存在:无论是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还是朋友的关爱,大自然的慷慨赐予……我们无时无刻不沉浸在恩惠的海洋中。感恩,是一个人的内心独白,是一片肺腑之言,是一份铭心之谢。所以感恩应该年年、月月、时时、刻刻。一旦缺少感恩,不小心就会走入两个极端:或者目空一切,或者内向自卑。这许许多多不胜枚举的心理偏差,需要感恩思想深入他们每个人的心灵来一次灵魂的洗礼。因为,感恩可以消解内心所有积怨,感恩可以涤荡世间一切尘埃。就像在水中放进一块小小的明矾,就能沉淀出所有的渣滓。如果在我们的心中培植一种感恩思想,那么就可以沉淀出许多现实的浮躁与不安,消融许多的不满、失意、痛苦与烦恼,避免许多的悲剧与不幸。因为感恩是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谦卑的态度,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便会将感恩化做一种充满爱的行动,实践于生活中。举一个例子,这个世界的美好以及感恩的来源,是因为有爱,而爱情,应该是其中最美的一朵花。而有一项调查,说男女之间的爱情最多只能维持6个月,6个月之后,所谓的爱情就死亡了。这个结论是多么的丑陋,它把我们逼到了一个无处可逃的境地。假如爱情就如消费,那么,我们该懂得如何储蓄。应该有一种力量,可以把爱情储蓄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一辈子也用不完。这种力量在哪里呢?
就是感恩。中国的词语中,有一个词叫“恩爱”。在漫长的婚姻生活中,爱情也许有时候是靠不住的,而恩爱却可以做到。
因此感恩可以说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歌唱方式,是一种人生智慧,它来自对生活的爱与希望。
所以与其说这种无形的感恩是要我们感谢自己从生活中得到了什么,倒不如说,它纯粹是在提醒我们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事物的珍惜。珍惜身边的人,珍惜世界,珍惜爱。
主告诉我们:“当爱人如已。”那么我们就爱人吧,那些伤害我们的只是他们不知道,他们不知道伤害是一种罪,他们也不知道该怎样地来爱我们,那么我们就把自己的爱奉献出去吧,就象耶稣爱我们一样。有一种说法:倘若你心怀痛苦地烤着面包,那么面包就是苦的;倘若你心情怨恨地酿着葡萄酒,那么怨恨的毒液就会滴进酒里。不要怀着怨恨去栽种葡萄,因为那样结不出香甜的果子,更酿不出美味的酒来。
伊沙在他的诗里写过一个醉汉,在夕阳中摇摇晃晃地回家,在一座桥上,他剧烈地向大地弯下身体,像是放声歌唱一样地呕吐起来——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生活感恩的方式。伊沙的意思仿佛是说,生活自有其通俗的逻辑和亘古不变的法则,没人能揪着自己的头发离开这个疯狂旋转不知动力何在的地球,某些时候,我们借着醉意或爱意向大地弯下身体,做种种我们不可不做的事。这时候,我们弯下身体,像一张拉满的弓,我们以一种
功利篇二:开一扇“审美的天窗”1000字作文
今天的“美学”似乎风光无限,倍受宠幸,有“新闻美学”,“爱情美学”,“居室美学”,“汽车动力美学”,甚至还有“金属币美学”、“齿科美学”等等,“美学”正在成为一个泛滥成灾的词。但是,“美学”也日益呈现出一种肤浅的装饰感,而仅仅沦为时尚的符号。在这样的语境里,陈望衡先生的专著《当代美学原理》仍然试图保持美学的学科尊严,以圆熟的辨证思维,深入追寻美的基本奥秘,并且建构了一个以“境界本体论”为基石的美学新体系。如此执著的努力令人感佩。
这部著作开篇就提出“生存意义”的问题。书中提出,人活世上,有三种状态,一是“谋生”,再是“荣生”,最高层次是“乐生”。从“乐生”出发,才有美学的立足之地。作者特别提出了“审美悬置”。认为一个被现实欲望和功利目的所控制的人,是无法臻于审美境界的。如果说“谋生”是一种为己的自然人生,“荣生”是一种为他的“道德人生”,那么“乐生”就是一种接近于无为而自由的审美人生。只有悬置了意志性的目的,乐生才有可能。对于身陷事务之烦、功利之累的当代人来说,也许有必要在自己的头顶开一扇“审美的天窗”。如此才能仰望美丽的星空;需要拭亮“人心一点灵明”,则天地万物才能呈现出流转不息的生机。
对于境界的追求,必然地与人生价值的探寻和意义的追问联系了起来。臻于一个“和而不同”的、“怡情快意”的“共生乐生”的“大我之境”,几十年来,作者自身也一直努力地在实践其人生审美境界的理想。他跋涉于山水,优游于学问,体认本体,感悟玄奥,中西攀缘,上下求索,以求达于如王阳明“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欣合和畅”之境。他说,www.99zuowen.com学问是一种特别的价值,一种特别的人生境界,无论苦乐。皆能从个体的有限中体验到无限。他多次用《中庸》中的几句话来表示所向往的天地人生大境界,那就是:“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今天有什么能承诺给我们最可靠的价值指引、最可信的精神抚慰、最可爱的诗意栖居?美学的意义也许确实有待于重新发现和重构。当然,并没有幼稚到那种地步,比如说过于乐观地相信美学能为当代人提供一个安身立命的屋顶,或者把它打扮成人类荒野中的美学福音,可以一劳永逸地帮助人们摆脱现实及精神的种种困境,走出无所寄望的生存沼泽地。这也可能是美学身份膨胀的表现。毕竟“以美育代宗教”式的信念已经被证明为“谵妄”,而“世界将由美来拯救”式的呼唤终究有些一厢情愿。但是,追求美的境界必然意味着追求个体精神的自由和完整、向往群体之间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美学境界本体论揭示出一种召唤性的思维方式,一个超越性的精神向度,它始终在追问个体及人类寻求幸福的途径和秘密。这不是美学的追问,更是存在论意义上的扣问。
功利篇三:《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_大学读书笔记2700字
虽然在通读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之后,我对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涂又光译)进行了重读,比较阅读下,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了崭新的认识,可是合卷之时,脑中仍然一片空白,对着键盘不知从何写起,难道我也达到了“坐忘”的境界,这种状态究竟是“不知”还是“无知”?
我想,冯先生的这本哲学史著之所以引人入胜,让人爱不释手,不仅因为它承载的是几千年来中国浩瀚的思想史,更重要的是他以深入浅出、融会贯通的讲解,让我这位哲学门外汉突然觉得:一直闻而生畏、可远观不可亵玩的哲学原来离我们这么近,并如此深入我们的生活。
冯友兰本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专业,而后又到美国学习西方哲学,所以他的这本哲学史著里会时不时将中国古人的思想见解在西方哲学中找到映射,同样也免不了采用逻辑分析方法进行阐述,这也是他之所以能举重若轻的仅用短短的300页正文,就能将几千年的中国哲学思想史非常系统的、透彻的呈现给读者的功力所在了。
本书开宗明义,首先提炼出了中国哲学的精神。对超现实的追求是人类共同的先天欲望,除了宗教,还有哲学,可以让人们不会沦陷于尘世事务,而与精神事务绝缘,因为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冯友兰先生认为极少关心宗教的中国人通过对哲学的极其关心,来实现对超道德价值的觉解,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中国先哲们认为单就一个人的最高成就是成为圣人,而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和宇宙的同一,为了得到这个同一,中国哲学产生了很多流派,哲学家以身载道,展开了“出世”与“入世”的体验和探讨。如果真理只有一个,那么在无数探寻真理的路上,总会有人不期而遇。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这两种思想表象对立,实则补充,演绎着一种力的平衡。“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正是中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寻求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高度统一,正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当然,每一种文化都离不开他所在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哲学更是如此。人在思想的时候,常常受到生活环境的限制。“在特定的环境,他就以特定的方式感受生活,因而他的哲学也就有特定的强调之处和省略之处,这些就构成这个哲学的特色。”中国哲学离不开中华民族的地理背景、经济背景。身处内陆,农耕为主的中国先哲们都支持一个共同的理论——物极必反,借用黑格尔的说法,一切事物包含着它自己的否定,这个理论对于中华民族影响深远,也为中庸之道提供了主要论据;“农”的眼界不仅限制着中国哲学的内容,还限制了中国哲学的方法论,中国哲学的概念更多的是直觉得到,从直觉的价值出发的中国古代哲学,知识论一直没有发展起来;“农”的思维习惯让中国古人容易满足,不喜欢变化,因此许多发明创造也受到阻挠,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没有发生工业革命。当然,中国哲学不仅只是适用于当时条件下生活的人,她还有一部分具有长远的价值。“人类生存的理想状态只能创造于未来,不会失之于既住”。中国哲学给予我们人生理想,儒家思想认为:理想的人生虽然对宇宙有极高明的觉解,却仍然置身于人类的五种基本关系的界限之内。冯友兰先生提出,这些人伦的性质可以根据环境而变,但是这种理想本身并不变。“必须进行逻辑分析,才能在哲学的历史中区分哪些是不变的,哪些是可变的。每种哲学都有不变的东西,一切哲学都有共同的东西。”正如冯友兰先生所预见的那样,“周虽旧邦,其命惟新”,中国哲学正在逐步为适应现代化的中国而发生变化。
有了之前高屋建瓴式的引导作铺垫,才有后面提纲挈领式的中国哲学发展脉络。该书的中国哲学发展脉络如下:
一、儒家
创始人:孔子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汉代儒家兴盛:董仲舒
隋唐更新的儒家:韩愈,周敦颐
宋代更新的儒家:程颢(哥哥),程颐(弟弟)
新儒家两个学派:宇宙心学(陆九渊),理学(朱熹)
二、道家
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汉代道家再起:扬雄和王充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向秀和郭象)
新道家:豁达率性的风格(晋朝)
三、墨家
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
后期的墨家
四、名家
公孙龙和惠施
五、阴阳家:五行八卦(易经)
六、法家
韩非子
七、禅宗
佛学分支与道家哲学结合的结果
毕竟每一位哲人的思考,都不是短短一篇文字可以记录,冯友兰先生以贯通中西、纵横古今的视野,跳出历史材料的堆砌,对分散和孤立的各派学说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行整理,不仅给出了每种学说的要义,对每种学说进行分类,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尽力呈现给读者一个个具有立体感和画面感的哲学人物。不仅如此,冯先生完全遵守治史要求,讲解中不参杂一丝主观色彩,只有胸中有丘壑,才会下笔如有神。在冯先生的笔下,中国哲学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这个整体的核心就是天人合一,也就是冯先生所说的人生的第四种境界——天地境界。
在冯先生的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与开篇遥相呼应的是,冯先生在书中结尾处再次提出哲学的用处不是增加实际的知识,而是提高精神的境界,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随着未来科学的进步,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而人内心深处对于超越现实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既入世又出世,对此,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写于此,心境豁然开朗。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教授学生专业课程,无非是使学生成为具有某种技术的人或者某个行业的专家,大部分的人,一样不会从事智慧的思考,而是专注于怎样让自己的物质生活更好,终究只能培养出前两种境界的人。如果按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习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因为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这样,学子们就能够把自己的理想和祖国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结合起来,不再专注于咫尺之侧的空间,而是看到九天之外,鸿蒙太空,如此岂不是教师职业的一大乐事?
研究哲学史,并不在于还原那个曾经的世界,而是了解造成现状的原因及历史赋予我们新的使命。“阐旧邦以辅新命,余平生志事,盖在斯矣。”这就是为什么本书能穿越时空仍迸发勃勃生机。
人生三快事:美酒、挚友、枕边书,此书可作枕边书,闲暇之余翻阅,总会有自己的收获。
功利篇四:《悲剧的诞生》读后感1500字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1500字
有时候觉得自己实在太笨了,读了一本书,只是差不多懂了,但对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就完全不知道,马克思一定会认为这是脱离实际的吧,对我来说活学活用真是很难很难…
很佩服能把知识尤其是哲学贯彻于人生的人,毕竟大多人只是靠着工具理性和直觉在生活。贯彻知识与哲学于生存,一定需要很大的勇气,还有对精神的深知和信任。年轻少不更事的人来说,还有可能吧…可能只是简单却自以为是的哲学,等步入现实后(或…个性原则崩溃…)呢?等哲学真正显露出它的复杂和玄妙呢?我们就像20世纪那群迷惘的人那样,选择“我信,因为荒谬”了吗?
17世纪的人生如梦,18世纪的理性光辉,19世纪的浪漫主义,20世纪就步入荒诞了吗?21世纪呢?哲学越来越不愿意让我们轻盈地快乐起来了。
回来写读书笔记,前两章还是相当地浅显易懂。
第一章.介绍了阿波罗和狄奥尼索斯精神,就是梦神和酒神精神,两者由希腊意志(“意志”估计是从叔本华那儿借用的),结合成为阿提刻悲剧艺术。
梦境在造型艺术(包括史诗)上起作用,它直接呈现现象的乐趣。梦境由“生存的底层”转化而来,其固存于人的性质就由于此,也因此,其愉悦必然性在于画景的反映。但是即使在幻景达到极致,也可以感受其若明若灭,正如最明澈之人会觉得生活若明若灭(估计因为醉境在召唤吧)。
梦境于阿波罗的掌管下,是完满的,但是它存在界限,即个性原则(叔本华所谓“幻maja”):苦海中人所寄身的一叶慈舟,在苦难中赖此独处的静观而活。个性原则与静观是梦境的最高境界,是至美至乐的,也是梦不可逾越的边界。
个性原则崩溃时(毕竟它不是真相,是幻),人在惶恐之外却产生心灵深处的狂喜,这就是酒神性的显露,随个性原则的摧毁和狂喜醉态产生,“万物与我为一”。嗯,醉境状态的描写十分宏大淋漓,实在缩写不出来了。
第二章.梦境与醉境是原始的无人力斧凿的创造力,悲剧艺术家被视为在醉境中受到梦境感召,则“为一”的过程呈现为象征性的梦景图画。
尼采(以后就简称尼了)相信从希腊人自然主义的艺术倾向可以看出他们比任何一个民族更受梦神的影响,阿波罗的约束使希腊的酒神祭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淫欲节会,性灵的放浪形骸在梦神艺术下赋予了艺术性。酒神祭音乐这种醉境艺术使象征艺术达到极致,于是“幻”开始破裂,个性原则融入普遍存在,个体必须为感受到的新的存在——无垠的本质寻求新的象征(例如音乐),于是人进入忘我境界,才能达到如此的象征能力。
三.就是这一章让我后悔西美考试第一题答成那样――!原来希腊哲学的自然主义倾向很来之不易。
首先的问题是:奥林匹斯众神作为希腊文化的光辉画卷,却远非庄严神圣(主要是因为那些风流韵事…),那么这种无顾善恶的恣情快乐从何而来?而且古希腊的民间智慧表现为西列诺斯的可怕警句,是惧生的。
正因为在希腊人看来,生存可怖可惧,于是为了生存,只能依靠假象的救济,即奥林匹斯神境。因此,阿波罗可看作整个神界之父。
最后是“素朴”的概念,即自然主义倾向(但不完全同于醉境下的物我合一),艺术家与诗人之所以敢于拥抱可怖的自然,是因为梦神的幻象生成美之意境。奥林匹斯神界就是人世的美化(马克思不也认为“神”这种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么,不过尼ms认为希腊人是故意的)。荷马的史诗,即是梦神幻想的绝对胜利,是宏大神界幻想的高峰。
四.人所经验的实在与一般的世界的存在,都是“真正的存在和太一”相对应的快乐假象,也是对它的救济。因此梦可以看作假象的假象,甚至是原始假象快感之高度满足(其救济的功能很强大)。拉斐尔的《耶稣变容》即描绘了这二次的形变:痛苦的人们是对永劫、苦难的第一次反映,在此基础上升起了新的假象,其美妙足以成为一种救济。
太一的假象,假象的假象,解释了奥林匹斯神界与西列诺斯警句的共存。由于梦景掩盖了痛苦,太一得以实现;相对地梦神认为痛苦的世界是必要的,让他有理由存在。
个性原则是梦神文化的重要标志,衍生为适度原则(马哲…),这在第九章写得详细一些,包括不同世界的界线,人的界限。
酒神祭唤醒了希腊人心中的酒神因素,呼唤着过度与化一,但它也揭露出一切美梦惨淡的根基,然后,梦神与酒神的对抗就开始了,之后的时期根据他们的力量作用可以划分为(我估计)荷马时期,抒情诗产生时期,最后是多里斯时期,虽则它是梦神文化主导,但悲剧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埃斯库罗斯,索福克乐斯,最后是悲剧被苏格拉底灭杀时期的欧里庇德斯。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1500字
在这本书里尼采开门见山的解释了希腊悲剧产生的内在机制。指出,是阿波罗精神和狄俄尼索斯精神。即日神和酒神。所谓日神精神就是沉湎于外观的幻觉,反对追究本体,日神的光辉使万物呈现出美的外观,制造一种幻觉,日神精神的潜台词是: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所谓酒神象征着情绪的放纵,它的一种状态是一种痛苦与狂喜交织的颠狂状态.酒神精神要破除外观的幻觉,与本体沟通融合。酒神精神的潜台词是:就算人生是幕悲剧,我们要有声有色地演这幕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前者用美丽的面纱遮盖人生的悲剧面目,后者揭开面纱,直视人生悲剧。前者教人不放弃人生的欢乐,后者教人不回避人生的痛苦。前者迷恋瞬时,后者向往永恒。
我们都很喜欢听音乐,而音乐正是日神与酒神精神的一种综合情绪的表露.尼采把悲剧看作是阿波罗精神与狄俄尼索斯精神而这的合成物。但是从实质上他更欣赏狄俄尼索斯精神。这也就是他所说的音乐精神。尼采认为,看悲剧时,"一种形而上的慰藉使我们暂时逃脱世态变迁的纷扰",通过个性的毁灭,我们反而感觉到世界生命意志的丰盈和不可毁灭,于是生出快感。现实的苦难化作了审美的快乐,人生的悲剧化作了世界的喜剧,肯定生命,连同它必然包含的痛苦与毁灭,与痛苦相嬉戏,从人生的悲剧性中获得审美快感.这就是尼采所提倡的审美人生态度的真实含义。”“重估一切价值,重点在批判基督教道德,审美的人生态度首先是一种非伦理的人生态度。生命本身是非道德的,万物都属于永恒生成着的自然之‘全’,无善恶可言。基督教对生命作伦理评价,视生命本能为罪恶,其结果是造成普遍的罪恶感和自我压抑,审美的人生要求我们摆脱这种罪恶感,超于善恶之外,享受心灵的自由和生命的欢乐。”所以尼采有这样两句话:“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才显得是有充足理由的。”
《悲剧的诞生》主体部分又可以分为两大板块,前十五章为尼采文艺理论的阐释部分,十六章到最后则是将前文提出的文学、美学思想在德意志文艺复兴中的方法论应用,故而下面的内容概括以第一板块为主,后十章的内容与前文多有重复,可以用于对前面概念的佐证和解释。而由上文可见,尼采《悲剧的诞生》存在着两个层次,首先是对古希腊悲剧起源的探讨以及由此生发的对现代理性主义的批判,另一层则是潜藏在这些讨论背后的、真正的内核——审美对于人的存在之意义的决定作用,即所谓“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的最初形式。后者是尼采美学的核心,是我们理解其日神-酒神理论的基点,是贯穿全书的一条线索。
关于尼采《悲剧的诞生》,学者周国平有过一段概括:“关于《悲剧的诞生》的主旨,尼采原来一再点明,www.99zuowen.com,是在于为人生创造一种纯粹审美的评价,审美价值是该书承认的唯一价值,‘全然非思辨、非道德的艺术家之神’是该书承认的唯一的‘神’。他还明确指出,人生的审美评价是与人生的宗教、道德评价以及科学评价根本对立的。……后来又指出:‘我们的宗教、道德和哲学是人的颓废形式。相反的运动:艺术。’可见,‘重估’的标准是广义艺术,其实质是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反对伦理的人生态度和功利(科学)的人生态度。”
尼采在写作《悲剧的诞生》时还出在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影响之下。尼采在本书第五节中,应用叔本华音乐哲学的观点,说道:“我希望我是在他自己的意志下认识他的。”在第四节中显示提出一个概念——“永在痛苦和矛盾的‵原始太一"”,又称“存在的基础”这与叔本华的把宇宙看作是意志的表象观点十分相似了。果然在第十六章中,他就明确的提出“我们可以称世界为具体的音乐,正如我们称它为具体表现的意志”,暴露出了他的唯意志论的观点。后来提出“权力意志”的命题已经在此显现出了端倪。而能够实现权利意志的所谓的“超人”,即“有艺术才能的专制君主,”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奴役群众。这种超人哲学也在本书中也有眉目。在第十八节中,尼采呼唤“一个具有大无畏眼光,具有指向那未经发掘的世界之勇敢冲力的新兴一代”,这是些非理性的“天才人物”是否认科学的普遍有效性和达到普遍目的的主张,并且开始打破所谓人类可借因果关系而探索宇宙的那种信心。这就是说超人在行动时无需理性的指导和制约,只需要抽象的意志和原始的本能。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看到尼采已经在《悲剧的诞生》中构造出他在哲学、社会、历史方面的唯意志论。悲观主义。原始复归主义、超人哲学的雏形。他想世人宣扬的是一整套令人震惊的思想,如:自觉的歌颂恶而排斥善,认为追求善行是一种错误;真正的美德与传统的美德是相反的并只有少数人拥有;高等人向庶民开战,抵制时代的民主倾向;意志的力量高于一切,为了具有加害人的能力和忍受痛苦,要执行斯巴达式的纪律,更充满痛苦;男人应当训练来战争,女人应当训练来供战士娱乐等等……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1500字
我首先想申明两点。
其一,我是悲观主义者,但努力做最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其二,我是唯心主义者,但努力做最现实的唯心主义者。
之所以说我是悲观主义者,首先,我觉得人生就是一场悲剧。人的生老病死都不由己。终其一声也不过是一个走向坟墓的过程。而且,在这过程中,痛苦远远多于快乐,而仅有的快乐又都是基于痛苦而产生的。这里可以举例说明一下,比如,你获得了某种成功,你为其快乐,更多的是为你的“付出有了回报”而快乐。而付出的过程势必是痛苦的。所以说,你只是在快乐“我的痛苦已经过去”这样一个过程。所以,人生就是一场悲剧,虽然有高潮有唯美,但落幕必然是悲剧。
之后,为什么说要做最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呢?既然人生是悲剧我们怎么办呢?
最近在看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总结道,艺术是可以拯救悲剧的。或者说,艺术可以暂时拯救悲剧,但不断会有新的悲剧诞生。而艺术拯救悲剧的方式有两样。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日神精神通俗的来说就是,我们会做美丽的梦,但我们即使是知道那仅仅是梦,是终究会醒来的梦,我们也是要做的,因为这是我们获得快感的途径。酒神精神就是,明知道是悲剧,但我们享受表演悲剧的过程。“悲剧以其壮丽和快慰”吸引我们。说到底,我们理智的知道人性是功利的,人生是悲剧,但我们用艺术(非理性)来掩饰真理周国平的原文是“艺术比真理更有价值,为了生存,我们需要用艺术的‘谎言’去掩盖某些可怕的真理”。
正如我那篇文章所说。“我爱你,只是爱你的价值和我的付出”,很多人都跟我说,我觉得对,但,太寒心。是啊,我们宁愿相信戏台上双双化蝶的故事,我们宁愿相信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我们用自己创造的艺术的美来掩盖真相,从中获得快感。这就是日神精神的体现。
是啊,如果将一切看透,人生尚有什么乐趣?就让我们做一场华丽的梦吧!
其实,也正如我评价董小宛的文。《幸福只是我们的感觉》其实,人只要自己是觉得幸福,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得幸福。这也可以和尼采的“强力意志”拉上关系(呵呵,最近被YW同学灌输了不少尼采的思想,拿他来说事啦~)董小宛嫁给冒辟疆,受尽了不公正的待遇,但我相信她是幸福的。因为她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人的幸福感只是来源于自己的选择权。而且,她尽可以将冒辟疆所有的行为给套上美丽的外衣。即使对她的疏忽也可以当作孝道解释。如此,还有什么不幸福的呢?
总之,如果认为自己不幸,我们总能找到不幸的理由。如果认为自己幸运,我们总能找到幸运的理由。(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观点,也是“强力意志”的体现。)
但是,在“唯心”的同时,我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我认同普遍的价值观,因为我生活在这个社会,也是受这个社会的价值观影响所长大的。我需要通过别人的反应来确定我的行为,从而认同自己的价值。所以,我的行为永远不会过于偏离大众的价值观。我安分守己地做好大众价值所认同的事,比如,做个好学生,比如,做个好员工。也许,将来按照适当的模式结婚生子。。因为我不能不承认,符合大众的某些物质或是精神追求比较容易引发我的“幸福感”。比如别人的欣赏,比如用自己的才能换得的金钱和地位。总的来说,社会认同感是我“幸福感”的最主要来源,所以我必须学会现实。。
我用美丽的“艺术”装点生活,同时也享受“听天由命感”。
既然我们无法逃离生活,那我们就学会享受而非忍受它。
PS小女子初接触西哲。。一些粗陋的想法。。。不妥之处,请各位指教
编辑推荐:
更多读后感范文进入读后感大全:http://www.99zuowen.com/duhougan/
更多读书笔记范文进入读书笔记大全:http://www.99zuowen.com/dushubiji/
功利篇五:强势背后的危机_关于内心强大的作文700字
很多时候,我们缺少一种清醒的自我认识也许你的羽翼足够丰满,也许你的意志足够坚强,但强大并不意味着战无不败,一种貌似强势的背后会隐藏着更大的危险
就像一条鲸鱼很容易落到沙丁鱼的圈套中一样,缺少冷静的思考会让强势缚住自己的手脚因为强大,可以藐视弱小,可以不屑以智取胜骄兵必败,亦是这个道理三国的刘备扎营六十里,以滔天排空之势怒对东吴,但他没有观察形势,认清利害,为一时悲痛所误,酿得火烧连营,托孤白帝的悲剧当历史的卷轴再次打开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失意的战争,更是惨重代价之后,国衰难兴的悲剧有时,拥有强势更需要谨慎,一时大意便可满盘皆输
强者的失败有时亦是一种功利之心在作怪面对弱者,如果不能干脆利落的搞定,便会使人产生一种急躁心理强者,最大的诱念即在于得到世人认可每一个人都想竭力地证明自己,因为强大可以让人得到所谓的尊重与优越感这种功利心越强的人越容易走上歧途这些人甚至是脆弱的,他们害怕失败,因此不甘心放弃纵然身处险境,也会选择声嘶力竭的做一支末势之强弩强势,意味着一旦失败,便是全盘崩溃,强者所谓的尊严会让他不堪东山再起,也不会想到为自己留下后路纵观历史,霸王项羽的兵败垓下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
手握强势,更意味着发展进步的艰难强者一旦被认可,便失去了为强的动力既然已经做到最好,为何还要前进?殊不知身后多少曾经的弱者正在觊觎第一的宝座历史上多少盛世强朝不是在歌舞升平中沦陷的么?商纣、夫差、秦始皇,一个个枭雄最终只能把江山拱手送人历史就是如此残酷,纵你有经天纬地之才,倾野之势,不思进取,最终只会被淘汰
强势实际上考验了承载者的运用能力它有时更像一个包袱,会成为一个智者的百宝囊,也会压垮一个勇夫,一个懦夫强大的力量需要拥有一颗更为强大的心!
功利篇六:生活的友谊_高二议论文作文600字
生活的友谊_高二议论文作文600字篇一
古人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可知,从古至今,友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重要情感。人生就如一方土壤,友谊就是这土地上盛开的鲜艳花朵,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我们应该这样创造真正的友谊呢?
信任,理解始终是友谊的核心,只有在这样萌发的友谊才能真诚,长久;反之,友谊便会大打折扣。古时,沉括和王安石的交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沉括和王安石是一对挚友,在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守旧派对他们又怕又恨。想拉拢吧,又拉拢不了;想反对吧,又没资本。于是便挑拨离间,王安石亲信了小人谗言,指责沉括是见利忘义的小人。可沉括一笑置之,后来误会化解,王安石被沉括的对自己的信任所打动了,他们成了好朋友。事实证明,人与人之间理解才能创造友谊。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志同道合是加固友谊的混凝土。朋友之间一定要有共同的梦想和志向,共同向目标努力奋斗,这样才有沟通,交流。这样的友谊才有凝聚力。三国时桃园三兄弟刘备,张飞和关羽就因有着为平定天下战乱共同理想,才能达到后来“食同桌,卧同”的亲密程度。
俗话说:“朋友有难,赴汤蹈火。”有困难时,朋友之间的相互帮助,则是检验友情的烈火。朋友有困难时,应在学习上相互促进,在品德上相互砥砺,在情感上相互调节,克服种种困难,才能让朋友相互促进,积极向上地发展自己。这才是真正友谊。
可是有人却扭曲了友谊的本质,把友谊建立在金钱,利益之上。这样的友谊是脆弱的,是不堪一击的!须知“以势交交者,势尽则疏。以利交者,利尽即散!”
朋友们,请记住友谊的原则,按照它去寻找真正友谊,摈弃虚情假意。你的生活就会多姿多彩,幸福快乐。
关于兼爱_高二议论文作文900字篇二
墨家学说,兼爱。
这话从两千年前说起,然后随着秦的“以法为师”以及汉的“独尊儒术”烟消云散。法家思想维护了统治者的人性,儒家学说兼顾了天下人的人性,而墨家,摈弃了人性。
墨家是败在不顾人间烟火上的。
兼爱,从道德的角度上来说是个无法企及的高度,让人从自然功利的境界一下子步入天地宇宙间,可以俯瞰人类了。
于是向往着单纯美好的墨家人怀着崇高的心走进世俗。当一个人的纯洁遇上了腐朽肮脏的时候,如果不能与之合流就终将郁郁寡欢,甚至遭遇群起而攻之。墨家人坚持着那些高度清洁的原则,所以被各式各样心怀叵测的人怀疑、算计、利用和残害。
漠视人性与泯灭人性一样,换不来信仰。
兼爱,意味着毫无界限,毫无原则地爱人。墨家人爱自己,爱亲人,爱友人,爱君,爱民,爱敌人。
什么都爱,于是,什么都不爱。
墨家人爱所有人,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找到最应该爱的人。爱千般万般的人,是因为没有特别爱的那一般人。可他们爱的人有最爱的人或物,所以这些人不接受墨家人唐突施舍的爱。
于是“兼爱”成了一句只有墨家人读得懂的条文。
于是墨家人成了一个用来形容孤芳自赏的笑话。
所以有人说这不公平。墨家学说是高尚的,污秽的是世俗。
是,这没有错,谁都知道这是不公平的,可谁都不能为这不公平做些什么。
虽说人性本善,可那些贪婪和残酷也是与生俱来的。人是动物,轻轻微微地还留着点兽性,于是这样那样可怕的事,只要抛开道德,谁又做不出?
到头来,墨家人把所有的爱摊开在世上,每个人都只分到微薄的一点,所以没有人珍惜,大家还是平庸且残暴。墨家的爱成了收不回的网。
人,不同于墨家人的人,大部分时间都在顾着自己或者自己周围的人和事。他们有明明白白爱着的人,把所有的爱倾注在某一个灵魂上,让这一个灵魂获得救赎。那么,如果世上每个人都有特别爱的那一个,那么每个灵魂都在被拯救着。这些凡人,在墨家人看不到的地方,学着用世俗的方法,让全世界的不公平在自己面前低头。
把拯救人性的重活交还给被人性充斥着的人们,无论那些人性是好是坏,任其自生自灭有时候也是个好听的说法。墨家人把应摊给全世界的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很多人都跟我说自己梦想着“兼爱”传遍人间的那一天,但还没有谁跟我说过他是兼爱者。
这是好的,没有谁告诉过你,有向往就一定要有结果。
如果某人认为自己是兼爱的,那么他不爱任何人。他的人性有了漏洞。
兼爱,是因为没有特别爱的人。
兼爱,不如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