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荡荡5篇

时间:2018-06-18 来源:议论文 点击:

坦荡荡一:宽容,善良之基_高一议论文800字


《论语》曾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题记
宽容是一种美德,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简单的说就是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宽容的要求别人,则怨愤自然少了。
宽容是一种高尚的善意。孙中山,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他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有着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对于曾有不过他得邓庭坚,他宽宏大量,不记个人私仇。虽然他的随从副官请求孙中山对邓庭坚进行抓捕并将其枪毙,但孙中山并没有利用权力而公报私仇,而是一再叮咛,不可与他为难。这种高尚的善意,不也是宽容的一种吗?
宽容是一座伟岸的高山。南非总统曼德拉曾因领导反对白人而入狱。他在出狱后,当选总统,在总统就职典礼上把那三位当初看守他的狱方人员介绍给大家。曼德拉博大的胸襟和宽容的精神,让南非那些残酷虐待了他27年的白人汗颜,也让所有到场的人肃然起敬。他说,感恩与宽容经常是源自痛苦与磨难的,必须以极大的毅力来训练。在苦难中反思,磨练自我,始终保持坦荡而豁达的胸襟,把悲痛和怨恨留在身后,曼德拉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最好的榜样。宽容,善良之基本,散发出人性的美与善,弥漫着芳香。
宽容是那涓涓的流水。《圣经》中有这这样一则故事。有一天,一群人带着一个据说犯了淫荡罪的女人来找耶稣,我要耶稣下令用石头砸她。耶稣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砸她。”结果那些人一个个的退了出去,只剩下那个女人站在那里。耶稣对她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以后不要犯罪了。”宽容是对人格的尊重。即使是有错误的人,在人格上与大家也是平等的。
而没有宽容,世界又是一番景象。慈禧太后,仅因为与一名大臣下棋时,对方无意中说了一句“我杀老佛爷的马"就勃然大怒起身大怒呵斥道:“你杀我的马,我就杀你全家。”于是,这名大臣被满门抄斩,惨不忍睹。像这样的狭隘心胸,这样的暴行,又怎会不遭人唾弃呢?她治下的王朝岂能不最终崩溃呢?所以这世界需要宽容。
宽容,善良之基本呀!

坦荡荡二:作文素材_孔子的名言警句


孔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小编整理了下面关于孔子的名言警句,更多关于孔子的作文素材尽在99作文网。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解释: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因难呢?
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解释: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释: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解释: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因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的道路很漫长。因为以仁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是重大的责任。因为以生命的结束作为任务的结束,所以实现仁的道路是漫长而遥远的。
5、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解释: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6、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解释:(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
7、朽木不可雕也。
解释: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无可救药。亦作“朽木难雕”。亦作“朽木不雕”。
8、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解释: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自己的弟子,一、文学,即知名学。研究如何提高知名度,二、行学,规范人们行为,使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章可循。三、忠学,是修养学。是培养人自觉自愿地做自己该做的事。四、信学,是知人辨事之学,是培养人判断力的学问。
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解释: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1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解释: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11、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解释:他的聪明可以学得来,他的装傻别人赶不上。
1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解释: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释: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4、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解释:鸟快要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也是善良的。
15、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解释: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很难让他了解深奥的道理了。
1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解释: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18、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解释: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1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释: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2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释: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2、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解释: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23、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解释:正确的话,能不听从吗?必须认真改正错误,才算可贵。恭顺的话,能不使人高兴吗?
24、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解释: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25、见得思义。
解释:意思是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
26、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解释:见到好的人、好的事,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做迟了。看到了恶人或做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想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27、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解释:说一个真正有学问,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君子,只忧道之不行,不考虑生活的问题;比如耕种田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忧虑自己的为人,并不担心是否贫穷
28、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解释: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这类的小人,就像是挖墙洞的小偷。
29、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解释:生来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才学习的又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仍然不学习的人是最下等的了!“
30、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解释: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的人,那就值不得和他谈论什么了。
3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解释:军队可以丧失主帅,一个人不可丧失志气。意思是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之志矣。
3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解释:我愿老年人得到安逸,朋友们相互信任,少年人得到关怀。
3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解释:到了严寒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不落叶的。正如”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
3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解释:既有志于学习和追求真理却又以贫困为耻辱的读书人,不值得与他讨论真理。
35、朝闻道,夕死可矣。
解释:早晨学得真理,当天晚上死掉也不后悔。”意思是指“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36、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解释:了解一个人,要看他的所作所为,不仅了解他的过去,还要观察他的现在,这样的话,对那个人的了解还会不全面吗?
3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释: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从中获得新知识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38、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解释: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事吗?
39、道不同,不相为谋。
解释:政治主张不同,不互相探讨。这里讲的是一条结交的原则,以道同为原则,道不同,不相为谋。因为彼此政治主张不同,就无法互相探讨。交友也是一样,不同道的人难以相友。
40、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解释:过去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
4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释:懂得学业的人不如喜爱学业的人,喜爱学业的人不如以从事学业为快乐的人。
42、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解释: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求自己作出成绩来。
43、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解释: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苛刻要求别人。
4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解释: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去促成别人的坏事。
4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解释:君子心胸坦荡故待人接物犹如行走在平坦大道上,安祥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患失,故常怀忧虑之心。
46、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解释:有过错不改正,才是真错。
47、小不忍,则乱大谋。
解释:小事上不能忍耐,就会坏了大事。这里的小事包括小忿怒和小仁小惠两个意思,即妇人之仁不能忍于爱;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
48、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解释: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忧患很快就会出现。
4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释:工匠要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准备好他的工具。这是一种比喻,即如想做好一件事,必须先具备做这件事的先决条件才能事半功倍。
50、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解释:君子应该说话谨慎,做事勤劳敏捷。
51、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解释:热衷于传播小道消息的行为,是对道德的背弃。
5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加给别人。
53、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解释:用公平正直来对待怨恨,以恩德来报答恩德。
54、听其言而观其行。
解释: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才肯相信。
55、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解释: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谋划那方面的政事。
56、名不正,则言不顺。
解释:名分不正,说话就不能顺理成章。
57、割鸡焉用牛刀?
解释: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58、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解释:执政者不因人说好听的话就提拔他们,也不因他是坏人就鄙弃他说过的正确的话。
59、有教无类
解释:我对凡来求学的人,都无区别地加以教育。
6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解释:懂就就懂,不懂就说不懂,才是聪明人。
61、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解释:对可以交往的人而不与之交往,是错失了人;对不可以交谈的人而与之交谈,是失言。”他认为只有聪明人(知者)才能做到既不失人又不失言。

坦荡荡三:《论语》读后感3000字


《论语》读后感3000字篇一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为政方面,孔子讲得最多。可我是学工科的,对这一方面也不太感兴趣,就草草地看了一点。自然,虎头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虽然这本经书我没读完,但已从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时间和精力的话,我一定会仔细的重读几遍,细品其中滋味。
《论语》读后感3000字篇二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坦荡荡四:人到无求品自高_优秀议论文2000字


人到无求品自高,是清代文学家纪晓岚的先师陈伯崖撰的一副联书,原文是:“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
这里说的“无求”,是告诫人们要舍弃满脑子的功利与浮躁,不为外物所羁绊,不为浮云遮双眼,从而获得一种超然物外的自在与宁静。
这里的“无求”,不是人生的不思进取和漫不经心,也不是心灰意冷和垂头丧气,更不是一筹莫展和难掩烦闷的消极态度和庸人哲学。而是告诫人们要摆脱功名利禄的羁绊和困扰,不必强求,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求”,是人生品格的体现,但为事在人,淡泊的人生虽然说没有轰轰烈烈扬名内外,也没有显赫的地位,可它的确是渴望而难及的境界。
人到无求品自高,什么样的人才会有这样高尚的品格?应该是无所求的人。人果真达到了无欲无求了,其人格便会自动提高。人格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超出了欲望的需求而追求品德的完善。因此,能够遵循人格的要求,有所为,有所不为,能够“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无为而无所不为,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这才是“无求”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也是一种胸怀,又是一种信仰,还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心态。能做到这样的心境,很难。这样的心境,需要时间的磨砺,也需要坎坷人生的锤炼,更需要坦荡心境平如水的淡泊心态。这种淡泊的心态是无求中的平凡孕育着无尚的伟大,攘括着古往今来的忧思。人都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这样的淡泊便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心态,更是对人生追求在深层次上的定位。
人到无求品自高,蜀相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无求就是一种淡泊。面对复杂的人生,需要的是一无所求的淡泊。人生,看淡世事无常,静观花开花落,需要经历人生坎坷崎岖中的颠沛流离,需要经历茫然失意中的迷惘困惑,需要经历风云莫测中的繁华盛衰,经历了人生的潮起潮落,才会有“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心境。经历了人生的磨难,才会让自己在“人到无求品自高”境界中,让心灵慢慢得以升华。
人到无求品自高,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必为其所累,虽然都是好东西,切不必尽收囊中。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的“名和利什么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样。人很难改变固有的观念,岁月的沉积,生活阅历的累积,使人越来越难回头看看自己固守的观念是不是对的?一个人做到无求的时侯,就是放弃了心中的杂念,清空了心灵里面的世俗生活积存下来的枯枝败叶。清空了心灵,才能最大限度的获得生命的自由、独立;才能收获未来的光荣与辉煌;才能有了让生命一次又一次远行的条件。当自己在某一天突然有所感悟掸去心灵封尘的时候,也许会发现,生活原来可以是另一番景象!
人到无求品自高,是一种超脱,是一种淡然,是一种勇气。超然物外,像白玉兰那样,卓尔不群,纤尘不染,带着某种孤傲与矜持,超然于世俗之上。看过《品读人生》这本书,这本书选编了鲁迅、梁实秋、朱自清、巴金、徐志摩等数十位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们有关人生问题的散文随笔、杂文小品。大师们从人生体验和人生哲理两个方面对生命和人性进行了详尽的评论,让我受益匪浅。从中体会到了一份恬静的心境,一缕清幽的书香,一樽甘甜的烈火酒,这些都是无求者的品行。
人到无求品自高,在苟活了四十多年后,我告诉自己可以什么都不再乞求了,不再强求,尽管我一无所有。因为我明白了人到无求品自高的真正内涵。陶渊明的无求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范仲淹的无求是“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杨慎的无求是“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林则徐的无求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齐白石的无求是“人誉之,一笑;人毁之,一笑。”一份份无求的境界,一份份高尚的品行,谱写的是一曲曲可贵的人生之歌。在这流传千古的诗词歌赋中,懂得了淡泊以明至,学会了宁静而致远,体会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体味了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人到无求品自高,无求,是一个人的智慧到了可以看淡一切的境界,“得失随缘,心无增减。”世上万事万物都归于一个“淡”字,清淡明志,雅淡抒节,平淡处世。随缘而安,得之不喜,失亦无忧。知道了先人们的无求,心中铭记“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这句名言,用一份超然物外的静心,慢慢体味“人到无求品自高”里“无求”的境界,坐看云起,笑看沧桑,自己的人生一定会色彩纷呈!
人只能活一次!这是常被人们遗忘的常识。既然只能活一次,就应该讲究点“活法”。又何必活得太累,自己去折磨自己呢?
活的太累其实是心累。处境不佳用不着痛心疾首,人生又哪来的时时都一帆风顺?为上司一个不满意的眼色又何必五分钟缓不上气来,在未来的生活中,你有的是表现的机会,何况“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这是千古不变的事实。想想这些你就会变得坦然;看到别人的业绩突出也不必眼红肚涨,嫉妒有害健康。只要自己尽力而为就行了。
既然人只能活一次,就应该活得舒心,活得快乐,活得潇洒。工作节奏太快,精神压力太大,争强好胜的心太强,生活太无规律,时间不长,精神和体力就会崩溃。本来四十岁,心理和体力已近老年,钱多又有何用?莎士比亚曾诅咒过黄金:金灿灿的黄金啊,你是人类共同的娼妇!你可以使美变丑,也可以使丑变美;你可以使错误变成正确,也可以使正确变成错误;你可以使活人变成死人,也可以使死人变成活人!为了得到这金灿灿的黄金,良家女子当娼妇,善良小伙成强盗!我诅咒你,可恶的黄金!马克思曾预言过:早晚有一天人们会用黄金去盖厕所!当然,一分钱可能难倒英雄汉,没钱不行。但是,只要有保底的工资,又何必拼着身家性命追求更多的积累呢!
要活得舒心,活得快乐,活得潇洒,就要学会知足,学会随遇而安。知足、随遇而安就是幸福。我们和有钱、有势、有权的人一样,都是人。因为都是人,就没有必要仰人鼻息,笑脸求人!生活毕竟不是演戏,无须用太多的脂粉去涂抹自己,无须戴上“面具”去“逢场作戏”!想笑就笑,想唱就唱,挣多挣少都心地坦然,活得朴素自然,活得坦坦荡荡。这就是舒心,这就是快乐,这就是潇洒!
自己有多大“能量”,能干出多少成绩,应该有个自知之明。当然,我们应努力在平淡的时候去争取辉煌;而在辉煌的时候,也应清醒地看到山外有山,并非“老子天下第一”。这样就避免了浮躁,避免了错误。能够创造辉煌固然可喜,但奇迹的产生往往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天时地利人和加机遇,缺哪一样都只能是功亏一篑,这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也!
所以,只要我们一生都在脚踏实地去干事,即使创造不出什么辉煌,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真实、追求的快乐,亦就能“得鱼固可喜,无鱼亦欣然”也!人生载不动太多的烦恼和忧愁!惟有内心泰然、坦然,才能无往而不乐。如果我们能够持有一棵平常心,坐看云起云落、花开花谢,一任沧桑,就能获得一份云水悠悠的好心情。做平常事,做平凡人,保持平静的心态,保持平衡的心理,如果我们能以这种最美好的心情来对待每一天,则我们的每一天都会充满阳光,洋溢着希望。
人只能活一次!千万别活得太累!
快乐要懂得分享才能加倍快乐,美好的生命应该充满期待惊喜和感激。

坦荡荡五:心态胜过一切作文600字


同升湖2011届高考200天备考动员大会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晚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心态胜过一切》。
时光流驶无声,转眼间我们跨入高三已将近120天,大家对高三有怎样的感受呢?有人说,高三就像荒漠独行,漫长而痛苦;有人说,高三充满磕碰,让人烦闷;也有人说,高三是洋溢幸福的。其实,我以为,如此不同的感受,全源于心态!
卡耐基曾说过,心态决定命运。对于高三的我们,心态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那么,闯荡高三,我们要有怎样的心态?我想,自信、大度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学习上,我们必须自信。苏格拉底说,一个人能否成功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自信心。没错,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是我们淡然走过高三的保证。试想,当狂风暴雨袭来,那些缺乏自信的人又怎能挺住?一个人,只有坚信自己www.99zuowen.com,他才有可能见到风雨后的彩虹。朋友,面对繁多的难题,不要怕,拾起你“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士气;面对弱势科目,不要怕,拿出你“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志气。面对一次次周考、月考,更不要怕,抖起你 “壮士一去不复还”的勇气;然后,你会发现,高三的学习并非那么困难,原先那些看似无从下手的问题都可以一一解决。
谈到生活,我想我们理应大度。古之智者常好大海,或许正源于其大度。海,波涛浩瀚,空旷无垠,他不嫌小溪的渺小,不弃泥流的污浊,用大度的胸怀包容她们,所以成就了伟大。生活中,想保持快乐,我们需要海的大度。孔子说得好,“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一个心胸狭窄之人难免不常与烦恼为伴。相反,那些志存高远、胸怀广阔的人则常生活在无尽的快意中。他们能大度的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不计较小事,不被他人影响。因此,他们生活在微风中,在阳光下,在诗意里。朋友,从今天起,做个大气的人,悦纳他人的错误,笑对生活小事,享受快意生活!
最后,祝所有人都能怀揣自信,快乐学习,快乐生活!
 

扩展阅读文章

议论文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议论文推荐文章

议论文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