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周恩来的故事5篇
关于周恩来的故事篇(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_关于周总理的故事100字
有个年轻人,少年就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考清华,落榜。东渡日本,一所一所的学校考过来,统统落榜。落寞回国后在南开大学注册学籍,又遭除名。黯然西游法国,法国的学校也不认他,不给他文凭。直到他高居庙堂名扬天下,学历上仍然不过是个高中生。这个令人落泪的励志故事,说的是周恩来。
关于周恩来的故事篇(二):“周恩来”背后的故事_我的偶像周总理作文450字
周恩来是我国在新中国成立担任政府总理达26年为世界上在这样的岗位上连续任职最久的领导人。
周恩来小时侯,鸣叫三遍过后。周家花园里传出了阵阵琅琅的读书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着。读着,周恩来很快就把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总觉得没有透彻领会诗的意境:每一粒到底有多辛苦呢?
第二天,周恩来来到蒋妈妈家玩。吃饭的时候,他望着白花花的大米饭迫不及待地问道:“蒋妈妈,这大米是怎么来的呢?”
蒋妈妈很喜欢周恩来好问的精神,就笑着告诉他:“大米是稻子舂成的。稻子浑身有一层硬硬的黄壳。”“啊,吃上这碗大米饭,可真不容易啊!”周恩来大吃一惊地说。“是呀,这十道关,也不知道要累坏多少种田人呢,这香喷喷的大米饭是种田人用血汗灌出耒的。”蒋妈妈深感触地说。周恩来对诗意的理解,更激励他勤奋学习。还坚持每天练一百个大字,有一天,周恩来随陈妈妈到一个路途较远的亲威家,回来时已是深夜了。年幼的周恩来已经精疲力尽,但他仍要坚持练字。
周恩来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让我的到了启示: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请教别人。而且要坚持每天的精神。
关于周恩来的故事篇(三):周恩来勤奋苦学_写周恩来的故事作文700字
南开学校是一所国内闻名的先进学校,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学校里的课业负担很中,常有考试,考得不好就被淘汰或留级,而且学费也很贵。
生活是这样的艰苦困难,可是他为中华崛起而学习的一直却十分顽强。他入学后,住宿在学校里,每天起床钟一响,就立刻起床、跑步,保持着在沈阳上小学时锻炼身体的习惯。
起初,他英文基础比较差,为了攻克这一难关,他每天把全部课余时间都用来学英文。到第二年,他的英文就相当好了。后来,就能看许多英文原著了。
他的国文成绩特别好,学校每两星期做一次作文,周恩来的文思敏捷,提笔作文,一气呵成。1916年学校举行的作文比赛,他被评为全校第一名。
他的数学成绩也很好,在笔算速赛中,他是48名最快之一。代数得满分。心算比别人笔算还快。
除了课堂学习,他在课外还读了许多书报,尤其是喜欢读孙中山先生革命派办的《民权报》、《民生报》,以及当时中外进步思想家的著作。所以,他的知识丰 富,眼界开阔,思想活跃。有一次,他在书店看到了一部精印的《史记》,就毫不由于掏出伙食费把他买下,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
那时候,他对学习目的已认识得很清楚。他在一篇题为《一生之计在于勤论》的作文中写道:“人一生求学,惟青年为最大之时期,基础立于此日,发达乎将 来。”他认为现在努力求学,是为了日后能“作事于社会,服役于国家,以其所学,供之于世”,他是在苦苦地大基础,作准备呀!
由于他的勤奋苦学,品学兼优,使全校师生十分钦佩。校长称他为南开最好的学生,同学说他是在万苦千难中创造出优异的成绩。第二年,经老师推荐,学校破例免去了他的学杂费。周恩来成了全校唯一的免费生。
1917年6月,周恩来以全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了。他在南开学校4年,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追求进步、品学兼优,多才多艺的青年了。
关于周恩来的故事篇(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_周恩来的故事作文800字
周恩来在沈阳读书的时候。只是个十二三岁的少年。他学习非常勤奋、刻苦,常常和老师同学一起讨论自己在阅读书报时思考的问题。周恩来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认真完成课外作业,尊敬老师,团结同学,有礼貌,守纪律。他特别注意课外阅读,来弥补课堂上学习的不足。他所读的书报,范围也比较广泛,除了社会科学的书籍外,自然科学和军事科学的书籍也是他喜爱的读物。他还能把几本书的内容对照起来阅读,加以比较,探求最科学的内容和答案。
有一天,东关模范两等学堂的魏校长把同学们召集起来,问大家:“读书为了什么?”大家纷纷回答。有的同学说:“为了给自己将来找条出路。”有的同学说:“为了能发财致富。”还有个同学说:“为了帮助父母记帐。”原来他的父亲是个商人。魏校长问周恩来:”你呢?为什么读书?”周恩来站起来,大声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说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兴盛,像巨人一样挺立在世界而读书学习。老师和同学们都敬佩地望着他。
周恩来在小学三年,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他的作文曾经被选送到省里,作为小学生的模范作文印行,这篇题目为《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感言》的文章,后来还收入上海进步书局出版的《学校国文成绩》和上海大东书局出版的《中学国文成绩精集》这两本书里。这篇九百多字的文章写得非常精采,其中对于老师、同学充满着热情的希望,希望师生一道以担负“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这对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周恩来中学毕业以后,赴日本留学前,曾经回到沈阳母校,看望诸位师友。他给一个要好的同学写了临别赠言:“志在四方”,“愿相会中华腾飞世界时”。相约当中华民族独立、繁荣的时刻再相见言欢。这位同学一直把这个题字珍藏了四十年。一九五七年,又送给周周恩来总理,两位老同学终于在解放了的新中国重逢,畅谈了祖国天翻地覆的变化的内容。
从现在开始,我也要向周恩来学习,以周恩来为榜样,认真努力学习,用知识充实自己,为将来更好的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于周恩来的故事篇(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_读《周恩来的故事》有感600字
几天前,我如饥似渴地读完了《周恩来的故事》--书,感受很深,受益匪浅,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周恩来青年时代成长的故事。它让我更深一层的了解这位伟人--周恩来。
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有两点。一是周恩来年仅九岁,就开始料理家政,而且当时周家已经是债台高筑了,借贷无门,只能以典当为生。试想,一个才九岁的孩子,还没到独立的年龄,却要用自己雉幼的肩膀,去帮父亲支撑起一个快崩溃的家!可想而知,周恩来的童年时多么苦难的。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现在我们这些独生子女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啊!在家里倍受关爱,不必为家事操心,只管好自己学习就行了。实在太幸福了!
是我感受颇深的另一点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周恩来小小年纪,就懂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道理,还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为自己的志向。而现在也有当科学家,作家之类的远大理想,但实际行动上那又怎么样呢?做人不要老是开一些空头支票。周恩来那时候,他上初中时,英语、作文成绩都是倒数几名,因而使得总分拉得很低,但他只用了半年时间,英语、作文成绩就赶上来了,成了班上的“状元”。这是因为他天资聪颖吗?不,是因为他有勤奋好学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每天,周恩来在身边都带着一本英语单词书,一有空,便拿出来学习,直到烂记于心。由此可见。对我们青年来说,树立一个远大的志向是十分重要的,只要有了这两条,我想我们就一定能够把今天要做的事的做的更加出色的。
当我合上《周恩来的故事》这本书时,心里不禁充满了对周恩来的无限敬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