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文化是什么_丧文化真的那么丧?那只是我们的精神胜利法
2017整整一年,都被丧文化侵蚀了。在这一年所有人都在卖丧卖惨,好像没有一个人生活的十分如意。丧文化真的那么丧?或许未必。
“丧”其实并非年轻人的主动选择,而是一种无奈,的确自我保护了,但也只是一种精神胜利法。
小杰,就是一个挺丧的人。他的口头禅是:“我已经是一条咸鱼了。”最常用的表情则是生无可恋。出来聚会,最常听到他的嘴炮攻击,一会儿是论文太难写,一会儿是社团事太多,要么就实习工资太低,要么老板太流氓,恨不得让全世界瞬间爆炸,自己在家吹着空调吃西瓜。
朋友都笑他,说他这家伙要在动乱地区,一定是个通缉犯。
他也跟着笑:“那你们想多了,我也就出来的时候和你们说说。有时候压力大,总得找个发泄口。反正明天太阳还是照常升起,又死不了,还不如接着干。”
朋友都不太认同小杰的观点,你说你丧就丧嘛,还编这么些理由,没啥意思,反正你丧又不是一天两天了。
小杰脸变得严肃:“我是丧,但也就和你们出来的时候丧一会,一会儿就好了。”
其实丧文化的出现是不可阻挡的,是阶级固化,社会风气日趋开放下的必然产物,但却不是百害无一利的。
但丧文化更多是一种年轻人间的亚文化,是对现实的过分夸大。并没有什么可以杀死你,除非你拿刀捅自己。
你或许听过这样的句子,“咸鱼总有翻身的一天”、“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有时候不逼自己一把不知道自己多优秀”……
但在丧文化这里,就会变成:
“咸鱼总有翻身的一天,但翻身后还是咸鱼。”
“比你优秀的人还在努力,你努力还有什么用。”
“有时候你不努力一下你都不知道什么叫绝望”
每当讲出或听到这些话时,我们总会会心一笑,仿佛在这一刻,我们将残酷地生活戏谑了一番,而不是任它蹂躏我们。
听惯了铺天盖地的鸡汤教你如何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丧文化更像是年轻人对这个世界的温和反抗。
它看起来是如此的非主流,但又恰好和这个时代的青年文化无缝契合。它的那种颓废、绝望、悲观、生无可恋,正是这批超时工作、超额吃饭、压力大、挣钱难的年轻人,内心最为真实的状态。
只有在把这些“丧”完完全全地表现出来的那一刻,我们才是真正不丧的,那是我们的精神胜利法。
在成功被宣扬的如此轻而易举的今天,在所有好生活似乎只要努力就唾手可得的社会,背后有太多我们背负的生活的不容易。
尤其在年轻一无所有的时候,爱情分分合合,工作辞了又找,时常站在迷茫的十字路口,对这个繁华的大城市无所适从。
更不用提生活里隔三差五的小意外,热水器莫名其妙地漏水了,加班没赶上最后一班地铁,房东通知又要涨房租了……
我们太容易丧了,可是我们又不敢去大声说出来。因为你讲出来就是在抱怨,而无论是整个社会还是周围的人,都希望从你身上看到的是正能量。
于是我们只能在疲惫的深夜,才可以卸下白天的伪装。在街边喝着啤酒吃着烤串聊着生活,然后,所有的不如意都在那一缕缕烟火气里,化作了适时的吵闹或沉默。
幸运的是,通过丧文化,我们终于有了光明正大的宣泄出口,不必在夜色将尽时收敛起自己失意的神色,我们可以无所顾忌地丧。
在朋友圈,在微信群,在和同事朋友的日常交流里,发出那些丧丧的表情和说出那些丧丧的话,似乎沉重的情绪都消融在了诙谐的吐槽中。
我们以戏谑地态度调侃这让人抓狂的生活,用一些幽默风趣的“毒鸡汤”让我们平缓地接受一些人生残酷的真相。紧绷的神经得到了些许放松,生活的压力也因为所属群体对同一文化的认同和分享得以短暂地释放。
所以,当我们看起来很丧的时候,就让我们安静地丧一会儿吧。那些人生的大道理,我们比任何人都懂。只是这一刻,我们有些累了。
当我们满口讲着不相信爱情,恨透这个世界的时候,也不要试图去安慰和教育我们,我们此时需要的只是是一种心理上的认同。
“我可以颓一会儿,我不必非要装作总是那么热爱生活。”
在年轻人被逼得喘不过来气时,这是他们对这个世界能够做的,最温柔的反抗了。
丧文化不可怕,不必过度重视,但也不可若无其事。小丧怡情,久丧伤身,将“丧文化”看作是一种放松形式,也许会更容易被接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