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文2篇

时间:2018-06-12 来源:作文素材 点击:

第一篇新作文:2015年高考最新作文阅读素材


2015年高考最新作文阅读素材(阅读文选)
 
书摘
人人内心都有一个方向,也都有一个指南针。它让你知道什么时候该疾驰,什么时候该停靠,什么时候该拐弯,什么时候该直行。尊重自己的感受,时而舒缓,却总是能够重续力量。顺着自己的信念,信任你宝贵的知觉。别人的话,是别人信念的结果,自己的感受,才真正贵重。
                                                                                     ——北京广播电台主持人罗兵
人一生出入百个世界。有时潜入泥土的世界,有时飘摇于风的世界,甚至有时在杀戮的世界中沐腥风浴血雨。将一人的世界集于方寸揉成团子,与其他清浊混杂的团子一起,交结连亘,便栩栩如生呈现出千人千种的现实世界。
                                                                                          ——夏目漱石《虞美人草》
人们的愚蠢往往不在犯错的那个瞬间,而是在竭力让自己蠢得不那么明显的时候。
                                                                                                 ——知名撰稿人姬霄
 
谁家的孩子该去学数学  何三畏
 “除了数钱,一辈子没有再用到数学”,这个说法很有感染力。虽然不一定真有人觉得有任何可能“把数学踢出高考”,但“踢数学”本身会带来快乐,可以发泄情绪。
这只是个玩笑。玩笑就当它是玩笑吧,但毫无疑问,总会有一些没有幽默感的家伙,把玩笑当真的。而且我稍稍有点担心:这样的讨论,有那么多青少年参与或围观,会给他们留下什么印象,或者产生什么“导向”?
怎么会出现这样激烈的要求“踢数学”的情绪呢?说得严重一点,作为一个时代的腐朽的标志,我觉得我们已经走到了一个贬低知识、蔑视理性的时期。在成 年人的世界里,一本正经地面对知识已经是具有嘲讽意味的事情。你在公共场合偶尔会看到有人抱着一本小说苦读,但这种文青范儿也已经罕见。如果你发现有一个 人在专心地看数学书,仅仅是为了知识,而不是为了学位和职称,那么恭喜你,你运气好,你可以去买彩票了。
一个时代处于上升时期,也就是知识的成长期,人们是以求知为荣的,而数学是最纯粹、最无功利的知识。我们应该把学数学作为一个时代的理性的标志。在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有自发的数学辩论会;还有搞“数学决斗”的,即互相出一些数学题,让对方解答,谁先完成谁就获胜;还有人在路边“摆数学摊点”,用自己 编出来的题目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
那个时期的欧洲有不少数学家就是这么业余,他们纯粹是靠自己追求知识的兴趣而成为数学家的,没有功利和就业前景来诱惑他们。前些年才被解决的“费马 猜想”,是十七世纪的法国的法官、业余数学家费马提出的,他同时还有许多在数学方面的贡献。这样的例子并非罕见。这是时代风尚。但在今天的中国人看来,这 可能都叫——犯傻。
罗素曾说,他的人生动力有两个,一是对人类苦难的悲悯之心,一是对纯然的知识的追求。“纯然的知识”是我们看来“无用的”知识,但是罗素的想法早已超越功利。
清末,数学传入我国,先辈们在那时是那么地求知若渴,很快有了我们自己的数学家。到了抗战时期,国运那样艰难,中国出现的最优秀的数学家也是国际级 的。他们是怎样追求知识的?当时美国兴起微分几何,数学大师陈省身立即从美国寄回一本有关这个课题的书到昆明,时任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主任的江泽涵马上组 织学生抄写,抄一段,大家讨论一段。陈省身教授和江泽涵教授都是世界级的数学家,他们当时就是这样“走在世界科研的前沿”的。而当时,是哪些孩子在抄那本 英文数学书呢?是杨振宁和李政道他们。你可能只记得这两个人的名字,但那个时代其实有一群中华民族的优秀青年,都是这样在学习的。华罗庚是以自学为主的数 学家,陈景润在文革那异常艰难的环境下孜孜不倦地研究数学。
一个向上的、有气节的民族,追求纯粹的知识,就像追求自由一样自然。
数学作为一种专业,确实很难赚钱,就连四年颁一次、只颁给四十岁以下的年轻数学家的菲尔茨奖,也不像诺贝尔奖那样奖励一大笔钱——而只是一个荣誉。
数学不赚钱,那为什么外国人照样钻研?为什么西方和美国取得那么多数学成就?不是说他们生活节奏快、心理浮躁吗?他们都傻到不如中国人会赚钱吗?当 然不是。依法赚钱方面他们比中国人强多了。法治水平高的国家里的国民,才是又会赚钱又喜欢“无用的科学”的人。中国人什么都讲实用,没有收益的事情,连表 情都懒得浪费,哪里会主动选择学习没有实用功能、不会赚钱的学问呢?
中国人正在实用和成功、浮华和享乐的流水线上高速旋转。全社会都没有追求纯粹知识和理性的土壤。
中国的未来仍然不会有人类最好的数学家和哲学家出现,而这不是一个有着辉煌未来的民族的气象。一个国家在超越了“求生存”的界线之后,就应该求发展。因为,上帝奖赏追求纯粹知识和理性的民族。
 
“嗑瓜子事件”中究竟谁在任性  吴龙贵
为惩罚上课期间嗑瓜子的学生,老师自费买100斤瓜子“惩罚”学生,让他们“嗑个够”。此事引发热议,网友纷纷感慨娄底卫校这位老师到底是“恶搞”还是“惩罚”,还将其自费买瓜子惩罚学生戏称为“任性的惩罚”。此事的最新进展是,当事教师已经向学校领导承认自己做法欠妥。
评价一种教育方式是否合理,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教育效果,二是学生的接受程度。而从这两方面来看,这名老师的做法其实都没什么可挑剔的。 尤其需要还原的一个细节是,当学生嗑到5斤左右时,就叫苦“嗑不动了”,纷纷向老师承认错误,老师也就没再惩罚。可见,老师的主要意图在于教育,而非真的 要把学生怎么样。但为什么还有很多人大加质疑,认为这是一种“冷暴力”呢?
个人觉得,这其实是源于一种教育“洁癖”。或许在很多人看来,教育就该是和风细雨式的,比如说摆事实、讲道理,教育者就该一副苦口婆心、循循善诱的 样子,一旦与这种传统的观念相悖就无法接受。相比之下,“嗑个够”就显得简单粗暴,也容易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就理想角度而言,和风细雨当然最好,但事实 上可能吗?置于现实之中,我们真的能找到不需要任何惩罚手段的教育方法吗?
尊重青少年的权益固然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但是也不能因此而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只要是教师惩罚学生就是对学生的伤害。相对于老师,学生当然算是 弱者,确实需要保护,但学生并不能永远是温室里娇弱的花朵,当他们犯错误时,通过一定的惩罚措施来教育他们改过自新,仍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
尤其是对现在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他们一方面受到家庭的溺爱,养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优越感,另一方面又总有一点挑战权威的叛逆心态,这原本是天 性使然,并非大逆不道,但如果不加以管制,通过惩罚的手段加深对错误的认识,很可能就会让他们模糊对是非的认知。以此事为例,多名学生在课堂公然嗑瓜子, 教师和班长多次提醒仍然拒不改正,这已经是非常严重的错误了,相比之下,我倒觉得班主任作出“嗑个够”的惩罚,不仅尺度把握得十分准确,而且显得非常有智 慧。要知道,在这件事中,“尊重”才是学生最需要领悟的道理。
我们一直在提倡和呼唤个性化的教育,而个性化的教育中本身就包含了个性化的惩罚。教育就应该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我们应当宽容甚至鼓励一些教育 者根据自己的教育特点和对学生的了解,来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事实上,我们往往低估了学生的承受能力,现在的学生真正反感和畏惧的,其实不是惩罚,而是刻 板。一种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哪怕是惩罚,通常也比喋喋不休更容易让他们接受。
 
每个人都可以成功 周礼
曾经有一位中学老师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大家把自己觉得最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写在一张纸上。虽然学生不知道老师这样做有何 用意,但还是很认真地按老师的要求做了。有的学生写道:我不可能成为一个受大家欢迎的人,我不可能战胜心里的怯弱;有的学生写道:我不可能考上大学,我不 可能投中三分球,我不可能爱上钢琴;有的学生写道:我不可能成为一个叱咤风云的人,我不可能成为一个作家,我不可能……
学生的回答可谓五花八门,但归结起来他们都认为有许多事情,即便自己再怎么努力,这一辈子也不可能完成。对此,老师没有作任何的评价,只是将这份特 殊的作业封存了起来。直到多年后的一次同学聚会上,老师才把它打开,并还给了每一位同学。当这些学生看到当初写下的纸片时,他们发现上面的不可能几乎都变 成了可能。
从上面的故事,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困难只是暂时的,每个人都可以成功。话虽如此,可为什么现实中却有那么多的人未能成功呢?这恐怕主要源于不能脱 离自己设置的套子吧。据有关资料显示,有70%以上的人对自己的现状十分不满意,可是他们仍然在叹息与抱怨中继续工作着。当别人问及他们为什么不想办法改 变时,他们只是摇头说,没办法,自己一没资本,二没关系,三没才华,除了现在做的工作,自己还能干什么呢?
有些人,一件事情还没有做,就开始自我否定,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试想一个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一个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人,又如何能在事业上 取得成功呢?而事实上许多事情,只要你大胆地做了,远没有你想象的那般困难,抑或当时看起来很困难,但通过自己的努力还是能够达到的。如果回到过去,爱因 斯坦一定不敢相信自己会成为伟大的科学家,比尔·盖茨也一定不敢相信自己能成为全球首富。世上之事本来就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也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只要 你有勇气跨出去,有信心走下去。
其实,一个人可以胜任的工作很多,为什么要轻易否定自己呢?澳大利亚华裔企业家周华先生在功成名就之前,曾当过外交官,送过比萨饼,摆过地摊,做过 小生意……而肯德基创始人哈兰·山德士在成为饮食帝国的王者之前,曾在农场里当过学徒,做过粉刷工,卖过保险,当过兵,做过治安官,开过加油站……很多人 总是喜欢固守在自己熟悉的领域,而害怕进入陌生的领域,诸如,学医的不敢去经商,学中文的不敢去做统计,学法律的不敢去做技术员。其共同理由,那不是自己 的专业,不是自己所熟知的。
有人说,重复旧的行为,只会产生旧的结果。普通人的一生,可能只从事过两三项工作,而整个社会,至少有上千种行业。当我们在某个领域不能取得成功时,为什么不换一个领域试试呢?或许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你就能找到自信,找到那把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
不必唉叹自己的不幸,也不必羡慕别人的成功,其实你也行的!我始终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每个人都可以取得事业的成功,只是有的人认定了目标却没有坚持下去,而有的人根本就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地。
 
宫崎骏:心中的自由 李伟
继黑泽明之后,宫崎骏成为第二位捧走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日本人。宫崎骏喜欢在战争的阴影下讨论自由的意义,表现个体与国家主义的对抗,个人在时代洪 流中的选择困境。他通过各种各样的飞翔表达对自由的追求,因此,飞翔不仅仅是一种行动,还是人物生命力的耀动与张扬,是他自己对于挣脱束缚的强烈渴望。
猪的飞机
1992年,宫崎骏推出了半自传性质的电影《红猪》,“为用脑过度、体力衰退的中年男性所拍摄的动画”。20世纪进入了最后的十年,苏联解体、海湾 战争爆发、日本经济泡沫就在眼前。战争也好,灾难也好,该来的终归会来,这是无法避免必须面对的事。宫崎骏的“末世情怀”反倒释然了,“即使世界变得一团 乱,人类还是得活下去”,不如索性为自己拍一部片子。在这种复杂的思绪下,便有了魔幻与现实层层交错的《红猪》。
故事的时空被设定在“一战”之后20年代的意大利。前意大利空军英雄、一生挚爱飞行的波鲁克,决意从人的庸俗的日常中遁身,自施魔法脱去人形变成猪 相。他凭借出色的技术驾驶红色飞艇孤身与横行在亚德里亚海的空贼们周旋,以赚取赏金逍遥度日。他独自栖身在一座海岛上,一顶帐篷、一把阳伞、一架红色水上 飞机,是他的全部家当。傍晚的时候,他会去吉娜的酒吧消磨时光。吉娜是他少年时的同伴,也是他战友的妻子。而他的战友则早已在战争中死去。
那是战争的最后一年,在一次空战中,波鲁克的战友被纷纷击落。当他逃出炮火硝烟,飞升到云层之上,看到了壮美云端银河,那是飞机的墓场。无论敌我, 亡者与战机都在此飞升天国,从此没有国籍与职位的差别。在死亡面前,一切价值归于零。此后,波鲁克退出了空军,对自己实施了诅咒,由此成为了猪。这意味 着,他不再受世俗种种现实所约束,因为“国家的法律、制度都不会对一只猪起作用”。任何口号、荣誉、阵营、归属,从此统统与他无关。
在漫天流淌的晚霞中,波鲁克那架红色的飞机就在云层中缓缓飘浮。这便是宫崎骏心目中的自由。猪相与人形的重合,也揭示了宫崎骏内心中难以回避的种种 矛盾与困惑。他把自己的工作室命名为“猪窝”。他一方面仍然不知疲倦地创作动画,一方面却又质疑自己工作的正当性——小孩子们的生活真的需要这么多浪费时 间和金钱的动画吗?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20年代,正是水上飞机的黄金时代,作为飞行爱好者,宫崎骏正是用这种飞行器定义了理想中的自由形态——碧海蓝天之间,任意穿梭。
哈尔的翅膀
2004年,《哈尔的移动城堡》上映,它改编自英国儿童小说家戴安娜·琼斯的同名小说。宫崎骏声称:“这是我尝试为老年人创作的一部动画片。”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这同样是宫崎骏为自己——一个六十多岁老人创作的动画片。
有趣的是,当宫崎骏把画笔再度转向个人心灵的描述时,和二十年前的《红猪》相似,他依旧讨论了关于自由的问题,并且同样把舞台设在了战争的背景下。主角由一个中年发福、孤独自负的中年人,转换成了一个英俊潇洒、不断抗争的魔法师。
哈尔从小在国家的魔法学校学习。每个学生都要与国家签署契约,成为一个为国家效忠的魔法师,尤其是要为国家的战争效力。但哈尔不愿成为国家的杀戮机 器,于是,他将自己的心托付给流星,让流星成为火魔,依靠火魔的力量制造出一座强大的移动城堡。此后他便躲在自己的城堡里,一面逃避国王的征召,一面随时 出去阻止战火蔓延。
城堡的门可以通向四个空间,当门钮调到黑色上,门外就是哈尔自己的家,波特海文港口;红色,门外是首都王宫所在地;绿色,门外是移动城堡的路途;黑 色是战火激烈的战场。凭借这四个出口,哈尔可以在不同的空间中自由转换。同时,他也有两个公开的身份:波特海文港的魔法师巴金斯,以及住在首都的魔法师笔 龙。哈尔就是这样一个理想主义者与自由主义者的合体。他建立起一座不断游走的城堡,守护他内心的自由。通过开启不同的门,做不同的事情,完成不同的使命。 和“红猪”一样,他不愿为任何组织效力。因此,他就像蝙蝠侠,在深夜飞翔在隆隆炮火之中,坚持一个人战斗。他也是一个不能见容于世俗社会的人,人们传说他 喜欢吃美女的心脏,他也不以为意。
女主角苏菲与哈尔仿佛是世界的两极。她是一个普通的女孩,既不漂亮,也没有特殊的才能。她甚至对未来没有什么主见,继承了父亲的帽子店,打算就这样 干下去。由于偶然的机会,苏菲与哈尔结识,便遭到了荒野女巫的嫉妒,将其诅咒为一位90岁的老婆婆。她于是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家,进入了哈尔的城堡,成为哈 尔的“清洁工”。
事实上,哈尔虽然貌似强大,但内心却十分脆弱,像一个沉溺于自我世界的孩子。他的城堡内部也脏乱不堪,如同他沾满了灰尘的内心。苏菲用勤劳和善良帮他清理了房间的污垢,逐渐解除了心灵的魔障。
哈尔爱上了被魔法诅咒的苏菲,这时候他也明白了自由的意义并非逃避,而是为心爱的人而战斗。影片的结尾,他们重新制造了一个可以移动的城堡,不仅可以在田野中行走,还能在天空自由飞翔。
“飞翔”是宫崎骏影片的重要语言,他描绘的飞翔不仅仅是一种行动,还是剧中人物生命力的耀动与张扬,也是他自己对于挣脱束缚的强烈渴望。他创造的人 物大都通过各种道具飞上蓝天,如各种千奇百怪的飞行器、魔法扫帚甚至“飞行石”。哈尔却可以凭借自身能力飞翔,张开臂膀化身为雄鹰。所以,哈尔的飞翔更具 有主动性,也更理想化。他所追求的自由更加积极。
就像《红猪》一样,宫崎骏喜欢在战争的阴影下讨论自由的意义,表现个体与国家主义的对抗,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困境,融入还是拒绝。只不过,《红 猪》更多地体现了消极的自由,表达了一个中年理想主义者的纠结。波鲁克不惜变身为猪,也不愿随着国家滑向法西斯,他努力在乱世中坚守自己的原则,保持内心 的安宁。而《哈尔的移动城堡》则表达了更加积极的态度。不要以为躲在一座城堡里就自由了(那座城堡就等同于红猪栖身的海岛),自由不仅是生活方式,还是勇 气与力量的源泉,是不断抗争的结果。即使一位受到了诅咒的90岁的老婆婆,宫崎骏也不愿她躲在帽子店里忍气吞声,而是鼓励她改变心态,勇敢地走出去,去争 取自己的幸福,也带给别人幸福,改变世界。
 
失落的王者之香  林清玄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虚堂录》
朋友邀我去参观兰花园。
我以为会看到在温室里美轮美奂的兰花,却大出意外地看见一个巨大的工厂。
现在兰花的种植已不像从前了。从前的兰花要通过分芽来繁殖,一株兰花的养成要经年累月;现在的兰花用的是试管,只要一丁点儿的细胞就可以分种出新的兰花。
兰花工厂里,有许许多多小试管、中试管和大一些的玻璃试管。兰花是一大群一大群地“养”在试管里,靠着营养液成长,稍大一些,就换一个试管。
最后,花期将至,把兰花放在小塑胶盆里,一株株排列整齐,等到花苞结满,就可以出货了。
我站在那数十万株兰花的工厂里面,心情非常复杂,感觉不像是站在花园里,而像是站在“鸡寮”和“猪舍”。美,霎时隐没了。
一个长久思索的答案显现了:现在不管在何时何地看见的兰花都是一个样子——花朵巨大完整,花枝修长挺立。那是缘于它们都是“工厂制造”的成品,不会有虫鸟的咬食,不会有风雨的痕迹,也不会因为外在的因素长得歪曲、怪异,更不会有时空的变化与沧桑!
作为一株花的形是确立了,但是作为一株花的神却失散了!
种兰的朋友告诉我,通过现代的种兰科技,已完全打破名兰的神话。从前一株达摩兰曾要价千万元,因为繁殖不易,物以稀为贵呀!现在一下子就可以种出千株达摩兰,所以,“达摩兰一株只要一百元!”
其他的名种兰也是一样,娇贵无比的兰花已经成为非常平价的花卉,甚至比一般的花还要便宜。
朋友遗憾地说:“比较可惜的是,用试管种出的兰花,是没有香气的。人说兰花香是‘王者之香’,在万香中为第一;现代的兰花却完全失去了香气,我们找不到原因,所以在种植的过程中也无从改良了。”
是呀!古代以梅、兰、竹、菊来象征君子的风骨,兰花的真香正是代表了君子有人格的芬芳,失去了芳香的兰花又要以什么来比喻君子呢?
从前的人弄花而香满衣,踏花归去而马蹄留香,现代的人把花都戴在身上,也不会有什么香气。这不正是象征现代人不重视人格的芬芳吗?兰花的香气源于缓慢的成长、岁月的累积,是无法在试管中速成的,人格的馨香不也是一点一滴习染的吗?
花香是外放的,也是内藏的,生命的悟境也是如此。
在月圆之夜,你在湖边掬水,掬起来的每一捧水,里面都有月亮,湖中也有月亮,乃至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亮是那么多,却只有捧在手中的月影,是如此真实!
商人波利入海求宝,海神从水中出来说:
“海水为多,掬水为多?”
波利答曰:“掬水为多,所以者何?海水虽多,无益时用,不能救彼饥渴之人;掬水虽少,值彼渴者,持用与之,以济其命。”
掬水一捧就能救济生命,掬水一捧就能看见天上的明月,这就是为什么禅宗祖师开悟了说出“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么优美的话。
会心不远,明月也在掬水之间。
心不着境,走过生命的落花,也有满身的花香。
走出朋友的兰花工厂,内心颇感失落。生命的天平或许就是如此,走得快速,就失去从容;过得繁复,就失去单纯;生活忙碌,就失去平静……
掬水与花香,值得细细思量。
 
梦想是看不见的勋章  王一舟
考上好大学曾经是很多高中同学的梦想,尽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老师说上了大学你们就解放了。然而实际情况是,上了大学的我们更加“保守”了。相比于在 高中互相叫嚣着“诺贝尔奖是我的”的那段青葱岁月,大学四年我们几乎都在默默遮掩曾经的“羞耻”豪言,只是为了一个较高的社会地位、一份体面的工作而奋 斗。
自此,梦想就像被打上了马赛克,成为你可以有,但不能随便露给人看的一种东西。
对于我这样一个平凡人而言,实现梦想是一个漫长的征程。很多人觉得梦想和小说里的女主角一样,追求起来都是轰轰烈烈死去活来。事实上让你死去活来的 还是以大学里的各种专业课为主,实现梦想的过程反而更像是参加志愿者活动:你会觉得参加了很好很有意义,但既没有飞来飞去惩奸除恶的刺激过程,也没有头顶 光环的事后效果。你确实朝着梦想准确地迈了一步没错,只是不知道还得走多久而已。
那么问题就来了,一个人的生命到底应该怎样度过?是为了一个远大的梦想卧薪尝胆多年,还是追求小富即安的生活,平淡地度过一生?倘若是初入大学的我 来回答,一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如今我隐约有了更深的理解。首先,我们所声称的梦想,不一定是源于我们的内心渴求,也可能源于一种想要高人一等、与众不 同的虚荣心,后者一旦少人围观,很快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在启程之前,至少我们应该看清自己的内心;其次,大多数的梦想并不要求我们舍弃正常人的生活,追 求梦想的道路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苦;最后,梦想并不是实现了才有价值,因为梦想你可能会选择走上另一条路——如果你追求的是你真心喜欢的东西,那梦想无疑将 你带入了一个更适合你的未来。总之,尽管我还会坚持选择前一个选项,但动力已经不是热血,而是内心真实的渴望。
曾经有专家做了一个很著名的心理测试:专家告诉被试者,现在有一颗聪明药丸和一颗笨蛋药丸,吃了可以短暂提升或者降低智商,然后专家会提供一道题让 被试者解答。测试的结果是大多数人倾向于选择笨蛋药丸——反正最后答不上来还可以说是药的原因。这很大程度上也解释了我们很多人羞于谈论梦想的的原因:我 只想安静地做一个美男子,并不是我不行。但我希望更多的人能有勇气去选择吃聪明药丸,那样至少有一丝解开未知谜题的可能。
生活还在继续,沉默追梦的我们也继续湮没于人群中。有梦想的人从各方面看和其他人并无显著的差异,但我觉得他们胸前都挂着一枚看不见的勇气勋章。那些踏实工作赚取报酬的人当然也值得尊敬,但诚如居里夫人所说,人类更需要梦想家,勇敢的梦想家。
 
从前,那些拆迁的故事  吴钩
第一个故事
鲁文公欲扩建王宫,需占用孟文子和郈敬子的府邸。鲁文公找孟文子商量拆迁事宜,说您能不能搬走,我在外面给你建个更豪华的住宅。孟文子说,不搬,如 果你认为我不搬有罪,那请收回我的俸禄、官署与车服。鲁文公只好作罢。又去找郈敬子商量,郈敬子说,我也不搬。鲁文公又碰了一鼻子灰。
第二个故事
齐景公修王宫占了平民逢于何父亲的坟地。后来逢于何的母亲去世,逢于何告到辅政的晏子那里,要求将母亲葬到景公的王宫里,因为要与父亲合葬。晏子去 找景公,景公很不高兴,说:您听说过有将死人安葬在王宫里的吗?晏子说,那是因为君主修建王宫很节制,但现在的君主,为建宫殿,占人坟墓,百姓自然要求将 亲人葬入王宫。最后,景公不得不同意逢于何葬母于王宫内。
第三个故事
北宋皇宫格局很小,又发生过火灾,烧了不少宫殿,所以宋太宗决定扩建宫城,下了诏书,提出了建设规划,还让殿前都指挥使刘延翰等人“经度之”,即测 绘图纸。按照图纸,需要拆迁一批住户。宋政府叫人去找拆迁户征询意见,但大部分居民都表示不愿意搬走。宋太宗没有大拆大建的魄力,不敢大搞强拆,只好作 罢,皇宫不扩建了。
第四个故事
话说蒋介石当了中华民国的总统后,想将奉化老家的旧房子扩建一下,便派人动员邻居搬迁,让些地皮出来。但隔壁卖千层饼的周顺房却不愿腾出自家地盘, 并执意要求蒋介石亲自来说。蒋介石得知后,一声叹息:“迁不迁由他去吧。”这个故事流传甚广,不过我尚不知道原始出处。今天在蒋家故居,仍可看到周顺房千 层饼店,嵌在蒋家大院一角。
 
古人最看重的四种品格
天道酬勤
“天道酬勤”取典于《周易》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尚书》“天道酬勤”,昭示勤奋逆转人生的真谛。
曾国藩是清朝中兴名臣,其思想、修为也砥砺后世,可他天赋并不高。年少时在家读书,有位梁上君子潜伏于他家中,希望等曾国藩睡觉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曾还是翻来覆去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立即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曾国藩并没有玻璃心,仍然勤奋好学,终成一时之圣。而那位聪明的梁上君子,却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地道酬善
“地道酬善”出自《周易》卦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寓意助人行善,逢凶化吉。
春秋时,赵盾在翳桑看见一人将要饿死,赶紧给他食物。那饿汉却只吃一半,赵盾问他原由,饿汉说想把食物留给母亲。赵盾怜其孝心,让他尽情吃,另外又为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
后来晋灵公袭杀赵盾,搏斗中有一名晋灵公的武士突然倒戈一击,救出赵盾。赵盾纳闷问他为何这样做,他回答道“我就是当年翳桑的那个饿汉。”赵盾再问他的姓名时,武士不告而退。
商道酬信
“商道酬信”出自《论语》“民无信不立”,反映诚信经商,无往不利。
红顶商人胡雪岩因官而商,因官而盛,也因官而败。即使他的商业帝国遭到毁灭性打击后,他的药铺却屹立不倒直至今日。
究其原因,归功于他在创店之初,就立下“诚信”之本,卖药货真价实。比如有一种药叫“金鹿丸”,制造这味药需取鹿的三十多种东西。为了保证原料质量,胡不惜血本开辟了一个养鹿场,以保证原料品质。
业道酬精
“业道酬精”典出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揭示勤学苦练、术业精进。
王献之七八岁的时候,就跟着父亲王羲之学习书法。有一次向父亲讨教书法的窍门,王羲之指着院子里的18口大水缸,郑重地说:“写字的秘诀,就在这些水缸里面,你把这18缸水写完就知道了。”
王献之就这样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书法造诣不仅继承其父的修为,也开创了一代书法新气象。
 
日本人的手账  王建国
我在日本自助游期间,常看见男女老少都喜欢携带被称为“手账”的笔记本,随时随地掏出来看看,或者在上面记些什么。日本朋友说,“手账”不仅具有备忘的功能,还能够给大脑减压。
似乎有预见,在2010年的8月,销量第一的手账创始人糸井重里,在京都召开了2011年手账的订货会。订货会上,手账品种一共多达55种,而且封 套各异:有塑料的,有尼龙的,有皮革的,有牛仔布封面。另外,还有许多合适儿童与青少年使用的卡通封套,等等。手账设计者在努力满足着各种需要。而到了 2011年3月,日本东北部发生9级大地震之后,手账在市场上的销量大增,这说明受灾国民在使用手账,记录遭遇,淡忘痛苦。
据朋友介绍,普通日本人都备用三本手账,其中一本是生活手账,一本是工作手账,第三本不算是手账,而是一本随意记录的笔记本。
为了使用方便,除了封套多变,手账的内芯设计,也是根据市场需要多样化。其中有的是方眼纸,中规中矩,适合中学生使用;有的是圣经纸,薄薄的纸质, 很好写,合适公务人员使用。还有的是日本时下流行的文库本,附带着塑料封套,还很贴心地设计了夹链,180度翻开的车线设计,没有写不到的角落。这个大概 合适时尚人士使用吧。
总之,为了减压与规划人生,手账的设计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贴心。一位长期旅居日本的朋友对我说,社会竞争激烈,使用手账的好处,就是及时把大脑中 的压力转移到手账上。这样一来,无形的压力就会变得有形,并且摆放在明处,这时,大脑也就解放了,以便腾出空间考虑对策,从而取得最好的效果。手账的功 能,就像一个挚友,在无私地为自己分忧。
据说,人的脑细胞有十几亿,但是,唤醒派上用场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因此在日常生活当中感到不够用,这就是压力。中青年的过劳死可能就与之有关。而 把它们转移到手账上以后,手账的主人便成为执行者,而不是大脑的奴仆。退一步说,即便不能如期将事情办好,那也不过是手头的一笔坏账,而不是坏在自己的头 脑里。
人的心情需要管理。我想,其实每个人都需要一本手账,以此放下思想包袱,轻松经营自己的人生。这样一来,人生目标就会具体,梦想在努力之下,也会成为阳光下的现实。
 
读中文系的幸福  莫砺锋
秋色潇洒,天气初肃的晚秋时节,我们迎来了南大文学院的百年华诞。今天的盛会,真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最难得的是,大家济济一堂,却都有同样的 身份标志,我们身上都打着中文学科的烙印。而中国语言文学的学科性质为我们的青春岁月增添了浓郁的诗意,从而更加高尚纯洁,优雅美丽。
在经济大潮波涛汹涌、功利思想甚嚣尘上的现实处境中,作为中文人的我们似乎已被挤压到社会的边缘,还被世人视为不通时务的一群落伍者。我们在文学院 里当教师,也在实用学科和英文书写成为时尚的学界潮流中逐渐边缘化。然而我们认同唐诗中所说的一种生活态度:“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独有南山 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我们为中文人的身份感到自豪,也因中文人的身份感到幸福。中文人所以自豪,是因为我们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我们的任务是为弘 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学理探讨和代际传承。
众所周知,语言文字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也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汉语汉字就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血脉,是中华民族实现身 份认同的文化基因。《尚书》云“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从殷商以来,用汉字书写的典籍浩如烟海,“经、史、子、集”四大类图书的惊人数量便是明证。对于现代 人来说,中国文学尤其具有独特的意义。中国文学不但以生动具象的方式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心理特征,而且广泛、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其它组成部 分。中国文学的审美价值和认识功能历久弥新,它是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的最便捷的桥梁,也是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们了解中华文化的最佳窗口。所以在当代中国, 要想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的精神,舍我其谁哉?
中文人所以幸福,是因为我们比别人有更丰盈的精神享受。今人常说缺乏幸福感,其实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早已达到温饱,人们感到欠缺的正是精神生活。大 家学习中文,最重要的收获不是关于语言文学的知识,而是一种有价值的生命范式,是先民们的诗意生存。我本人最为敬仰的古代文学家是屈原、陶渊明、李白、杜 甫、苏轼和辛弃疾。我认为他们提供了诗意人生的六种范式,为我们构建了永远的精神家园。屈原是诗国中绝无仅有的一位烈士。他以自沉的激烈方式结束了肉体的 生命,却在精神上获得了永生。陶渊明是诗国中最著名的隐士。他证明了朴素乃至贫困的日常生活可以具有浓郁的诗意。李白是诗国中独往独来的一位豪士。他用行 为与诗歌鼓舞我们在人生境界上追求崇高而拒绝庸俗,在思想上追求自由解放而拒绝作茧自缚。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典型的儒士。他是儒家“人皆可以为尧舜”这 个命题的真正实行者,是我们提升人格境界的精神导师。苏轼是诗歌史上最为名实相符的居士。他以宽广的胸怀和审美情趣去拥抱生活,还以坚韧旷达的人生态度引 导我们在风雨人生中实现诗意生存。辛弃疾是诗国中少见的英武侠士。他用英风豪气鼓舞我们追求刚健而杜绝委蘼。上述六位诗人,其遭遇和行迹各不相同,但他们 都以高远的人生追求超越了所处的实际处境,他们的诗歌都蕴涵着丰盈的精神力量。阅读屈、陶、李、杜、苏、辛的作品,一定会使我们从浑浑噩噩的昏沉心境中蓦 然醒悟,一定会使我们从紫陌红尘的庸俗环境中猛然挣脱,从而朝着诗意生存的方向大步迈进。而诗意生存正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真正的幸福人生。作为中文人的 我们,当然在此类阅读中独占先机。我们向别人传播人生观,分享幸福感,只会在讲解、切磋的过程中增进自己的理解,从而实现双赢。所以在当代社会里,真正感 受到幸福的人,舍我其谁哉?
各位来宾,各位系友!由于上面所说的理由,我认为我们应该堂堂正正地亮出自己的身份,那就是读中文的人。对于各位系友来说,我愿意借用张伯伟教授刚出版的著作的书名,我们应该堂堂正正地亮出自己的身份,那就是“读南大中文系的人”!
谢谢大家!
(编者注:2014年10月18日,南京大学文学院迎来了百年华诞,庆祝会上,莫砺锋教授的演讲感人至深,尽显文人学者的风雅情怀。)
 
从一本葡语词典上起跳  孙建勇
2014年7月中旬,金砖国家第六次峰会在巴西福塔莱萨举行。王伊立,里约州立大学四年级的一位中国女孩,被邀请担任大会同声传译员。作为大会最年轻同声传译员,她与搭档分工协作,默契配合,表现出色,赢得大会主办方高度赞扬。
众所周知,在翻译行业里,同声传译员是站在金字塔尖上的人,一天薪水相当于一个白领一月的收入。同声传译人才属于全球稀缺人才,也是最难培养的人才 之一。有资料显示,全球专业的同声传译人员仅有2000余人,我国大约30人左右,至于国际上流行的在经贸、科技、政法等各个领域学有所长的专业型同声传 译人才,则是一片空白。
即便如此,年仅24岁的王伊立却能将同声传译工作干得十分出色,的确令人叹服。其实,如果把时光倒回去8年,那时的王伊立还只是一个对葡萄牙语一窍不通的中国小女孩,可以说,她是从一部葡语词典上起跳,经过多年磨练,才取得如今成就的。
16岁那年,王伊立离开爸爸,离开石家庄,背着行囊,独自搭乘飞机,投奔远在巴西里约的妈妈,进入当地一所天主教学校就读高中。从那时起,在一个完 全陌生的世界里,她开始经营着自己的人生。学习葡萄牙语是她必须面临的最大难关,尽管在国内她英语很棒,但是,葡语中几十种动词变位、阴阳性、句型等要比 英语难得多。初来乍到,作为学校里唯一的中国人,她根本无法与别人交流,简直就是个小“哑巴”。
对此,王伊立有过委屈,也有过自卑,曾一度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哪儿都不去。妈妈以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对女儿说:“你在学校的一言一行不仅仅代表你自己,还代表中国!”这句话让王伊立感受到了一种责任。她重新振作起来,“绝不做孬种”的想法成为一种精神支撑。
为了攻克语言关,王伊立把全部业余时间都花在一部葡语词典上,每天坚持“狂啃”词典5个小时以上。那是一种绝对枯燥的生活,但是,她没有丝毫懈怠。 所幸语言学习的某些规律是相通的,由于英语底子扎实,对学习葡语起到了极大辅助作用。在“啃”词典的同时,王伊立借鉴英语学习的一些小窍门,触类旁通,很 快,葡语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三年高中读完,她的葡语表达已经没有任何问题了。
王伊立真正走上葡语翻译之路,则是在大学期间。大三时,有个中国体育代表团出访里约,东道主举行友谊比赛,需要一个既懂中文又懂葡语的人提供翻译服 务。那时,王伊立已经是里约州立大学的学霸级人物,颇有名气,所以赛事主办方很快就联系到她,聘她担任翻译。那一次,王伊立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再加上 她出众的容貌和落落大方的气质,给赛事主办方留下了极深印象。
这次成功“首秀”为王伊立打开了进入翻译殿堂的大门,此后一个又一个翻译邀请接踵而至,她的名气越来越大,巴西教育部、农业部、税务局,里约州政 府、市政府,以及与中国有战略合作关系的巴西企业、高校都聘请她做过翻译。在巴西翻译界,王伊立已然是冉冉升起的一颗耀眼明星。而这一切,都为她最终走上 金砖国家第六次峰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一部葡语词典上起跳,王伊立完成了从葡语“小哑巴”到顶级国际会议同声传译员的巨大飞跃。为什么会如此呢?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王伊立是这么回答的,她说:“我经常拿王蒙的一句诗来鼓励自己:在生活中我快乐地向前,多沉重的担子我不会发软,多严峻的战斗我不会丢脸。”
编辑提点: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从一本葡语词典上起跳,最终成就了顶级同声传译的“学霸”。而纵观学人大家、政商巨子,谁又不是从一本启迪人生 的书籍、一句激励志向的隽语启程出发,勾勒出自我人生的远大前程的呢?当梦想照亮前程,当理想勘破现实,坚持下去便是破茧成蝶的唯一津梁、不二法门。
 
创新就是让你稍稍有点不适  吴晓波
1889年,高达300米的埃菲尔铁塔在巴黎塞纳河左岸建成,莫泊桑、左拉、小仲马等300多位文化名流联名抵制,他们还组织了一场示威游行,理由 是“巴黎不适应这么一个丑陋的铁家伙”。不过,抵制不久后就消弭了,参与游行的莫泊桑后来经常到铁塔的二楼就餐,他说,“这里是唯一看不到铁塔的地方。” 好吧。
2008年,北京为了奥运会修建了鸟巢、水立方和鸭蛋圆一样的国家大剧院,很多人痛心疾首,极尽嘲讽挖苦之能事,理由是“北京有故宫和四合院就足够 了,不适应这些太西方、太现代的东西”。不过到了今天,在一部关于北京的宣传片中若没有这些建筑的影子,你会怀疑地问,“这是最近拍的片子吗?”好吧。
2010年1月底,我在台湾参加书展,就在那几天,乔布斯发布了第一代iPad。我去一家著名的平板电脑公司总部,那里的工程师向我演示了iPad 的所有功能和数据,最后,他们告诉我的结论是:“这个东西不适合看书,不适合打电话,也不适合当电脑用,没有人会适应它。”好吧。
在我个人的写作经验中,貌似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14年前,我写出《大败局》的时候,很多人说:“这到底是报告文学还是纪实小说,哪有这样写企业案 例的?”后来大家读着读着就喜欢了。六年前,我写出《激荡三十年》的时候,很多人又说:“这不就是‘剪刀加糨糊’吗,哪有这样写当代商业史的?”现在,大 多数人都把它当“信史”来读了。
【素材点拨】在很多时候,创新并不是干一件开天辟地的事情,而是用一种新的方式满足了原本就有的某一个需求,它紧挨在“传统”的旁边,因而让人稍稍有点不适。这种不适感要么被排异,要么被接受,世界就是这样被一点一点地改变着,这个过程非常的微妙和美好。
【适用主题】传统与创新;打破思维定势;创新源于生活……
                                                                           (摘自《创业天下》2014年8月上)
 
特别的“指南树”  秦湖
在非洲大陆的马达加斯加岛上,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植物叫罗盘树,它能代替罗盘确定方向。不论生长在高山还是平原,它的叶子永远像指南针似的指向南极, 人们又称它为“指南树”。罗盘树为人们提供了方便,因此当地居民非常珍爱它,并十分注意保护它。那么,罗盘树为什么会有这种神奇的本领呢?
对此,植物学家解释说,马达加斯加岛处于非洲,岛上干旱缺水。罗盘树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于是将叶片的排列方式进行了巧妙的变化:叶片不是平面向着 太阳,而是以刀刃似的叶边向上,与地面垂直生长,而且都按南北方向排列,就像磁针指着南北级一样。罗盘树的叶片这样排列,其优越性在于叶面与阳光平行,仅 叶边受到强光照射,这样叶片的温度比整个叶面受到阳光垂直照射时要低得多,而且水分散失量也大大减少。同时,它的叶子背面和腹面还可以接受早晨和傍晚的斜 射阳光,有利于增强光合作用。
不过,也有人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叶片指向南北,或许跟地磁有关。对此,美国犹他州大学的两位植物学工作者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将罗盘树分别栽 培在温室里和树荫下,结果它们的叶片指南特性消失了。这个实验充分说明了罗盘树的指南特性是为了适应干旱、炎热的环境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本领。
在恶劣的环境中,罗盘树经过不断地进化和适应,形成了独特的叶片排列方式,练就了能辨别方向的特殊本领,令人叹服。
【素材点拨】托尔斯泰曾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观望者,一种是行动者。大多数人都想改变这个世界,但没有人想改变自己。事实上,人的一生就 是一个不断调整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很多时候,要改变现状,就得先从改变自己做起;要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更需要主动改变自己。
【适用主题】改变世界与改变自己;观望与行动;学会适应……
(摘自《学生家长社会》2014年第9-10期合刊)
 
花开无声才最美 王学富
有一个禅师,收了一个年龄尚幼的徒弟。这小徒弟很聪明,也特别喜欢别人赞扬他如何聪明。不管他有什么好的想法,做了什么好事,他都会去告诉所有的人,目的是得到别人的赞扬。他的确得到了许多人的赞扬。
有一天,师傅送他一盆含苞待放的荷花,对他说:今天晚上,你观察这盆里的荷花,看它们是怎样开放的。
小和尚很高兴,心想,一定是师傅看他最聪明,才让他观察荷花。于是,他捧回这盆荷花,整整一个晚上都全神贯注观察荷花,看到了一朵朵荷花绽放的过程。第二天一大早,他急不可待去见师傅,手舞足蹈向师傅描述他观察到的荷花绽放的各种细节。
师傅听完,问了他一句话:花开的时候吵了你吗?
小和尚一听,寂然无语,若有所悟。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
 
烈士卧室VS丰子恺故居
素材A  烈士卧室96年原封未动
英国《镜报》去年十月报道,法国“一战”烈士休伯特·罗什罗的双亲为缅怀战死沙场的儿子,在1936年卖掉房子时与房主约定,保持休伯特生前卧室原 封不动,期限是500年。96年来,房子多次易主,但所有房主都遵守着与休伯特双亲当年的约定。如今,休伯特的卧室依然是96年前的模样:书桌上仍摆着相 框、香烟,衣架上仍挂着其生前衣物……在现在的主人丹尼尔·法布尔心里,这间卧室就像一座博物馆,保存着人们对这位战士的美好回忆。
素材B  丰子恺故居被迫关闭
去年10月20日,因一楼住户百般阻挠不许游客参观,开放四年半之久的丰子恺故居被迫宣布暂时关闭。丰子恺先生在诸多领域建树卓越,被誉为“中国漫 画之父”,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崇高声誉。文革期间,其故居日月楼被强行圈占,几年前,其后人出资回购了二楼和三楼,免费对外开放。但最近,一楼住户以影响正 常生活为由,阻挠游客入内,要求获得补贴、置换住所,经多方协调未果。有人感慨,“偌大的上海难道容不下一个丰子恺故居?”
【素材点拨】两则素材,让我们看到了对待文化遗存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休伯特的故居96年原封未动,历任房主都认真遵守当初的约定,愿意为世人留 下一份记忆;丰子恺先生故居俨然是上海的一张名片,但一些人漠视名人故居的巨大历史、文化价值,以及背后的城市文化积淀,不惜为了利益而撕掉城市的文化覆 盖。两种情形,其个人素养及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判若云泥。
【适用主题】城市记忆;文化遗存;舍与得;利益与文化;信守承诺;心灵的坚守……

第二篇新作文: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作文:书迷姐姐_特点鲜明的人550字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作文:书迷姐姐_特点鲜明的人550字
我是大舅妈的心肝宝贝,叫晶晶,今年上五年级。她乌黑的头发,红红的嘴唇,微翘的鼻子,圆圆的脸蛋,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是一个地道的书迷。
有一次她到我们家来玩,我当时正在看向邻居借来的《快速作文真法》这本书。她一把抢过这本书,还笑嬉嬉地对我说:“这就叫先下手为强。”说完了就坐到一边去看书了。晶晶姐姐可真有耐性,一连看了几个小时,要是我,早就坐不住了。到了中午,妈妈做了许多菜给我和晶晶姐姐吃。可晶晶姐姐像没听到妈妈摧我们快吃饭的声音,还在专心致致地看书。我一把抢过晶晶姐姐的书,说:“现在吃饭了,吃了饭我就把书还给你。”晶晶姐姐这才恍然大悟,说:“好,我们现在就去吃饭。”吃完了饭,晶晶姐姐又开始看书了。
上个星期天,我上晶晶姐姐家找她玩,大舅妈说她出去了,我问晶晶姐姐上哪去了,大舅妈叫我到书店去找。我到新华书店找了好半天,才在一个角落里找到她。原来她正捧一本《民间故事》看得津津有味。我不便打扰她,便随便拿了一本《小学生优秀作文精选》看起来。可她一直看至12点半都不走,我只好上前催她回家,她问多少钟,我告诉她后,她才如梦初醒般地说:“妈妈叫我11点半回家,我怎么给忘了?”我笑了笑说:“你一看书就如痴如醉,哪儿还记得回……”没等我说完,她拉起我便往家赶。
唉,晶晶姐姐真是一个书迷!啷怪,她小小年级就在报刊上发表了几十篇作文,还被《新作文》授予“小作家”的称号。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作文:我的新同学_一个特点鲜明的人550字
开学五年级分班后,我便认识了好几个朋友,虽不是同一个班的,但我还是感到很快乐。其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我右手边的同学——艾佳怡。她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善于交谈,微笑常常挂在嘴边,还时不时跟人开玩笑。她长着一张圆圆的脸蛋,短短的眉毛,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梁还有一张能说会道的樱桃嘴。一头乌黑的头发衬着一张美丽的脸蛋,从中泛起了一阵慈祥感。
她待人很好,刚开学的时候,她用很客气的语言跟我打招呼:“你好呀,我能跟你交个朋友吗?”“当然可以。”我被她的热情感化了。接下来,我们每一节下课的时候都聊天,聊着聊着,竟然不知不觉地聊起了未来的事情。从聊话当中我的知她原先是四(2)班的同学,她热情,活泼,而且读起书来很有感情,很多人都很敬佩她。她不仅待人很好,而且还乐于助人。无论别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是她力所能及的事情她就帮。开学的第二个星期很艰苦,我每天要收作业,值日,捧作业,忙里忙外,累得快趴下了。她在一旁看我这样忙,收作业她就帮我收了,原本乱到满桌都是作业的桌子,被她的巧手一弄,干净到连“垃圾”都没有。她宁愿耽误自己的早读时间,也要去帮助忙碌的我,我回来一看,怎么那么干净,脑子里打满了无数个问号。她在旁边说:“一会儿帮你拿作业上去吧!”我只能说谢谢,心里却暖暖的。我认识的这个好朋友,是上天赐我的礼物,她是我学习的榜样。她是谁?她就是艾佳怡!

扩展阅读文章

作文素材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作文素材推荐文章

作文素材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