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记1篇
读城记一:读城记读后感
【篇一:读《读城记》有感】
易中天教授的书,每本细细品读来都意味深长而又不缺乏灵动鲜活,其中《读城记》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足不出户的人可以细细品读,走南闯北的人更需要读他几遍,来尽情融入新的城市中。
《读城记》中共写了七座城市,易中天打头就开始写北京城。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更是历史文化积淀之地,在这里有名副其实的现代化,有货真价实的人文古迹,特别是胡同和四合院,处处都溢出北京人的乡土情结。北京是一座古老而又鲜活,博大而有精深,迷人而又神秘的城市。接着他又写了上海滩,之所以称之为滩,是因为他依靠着黄浦江,最重要的是因为它开放,在旧社会,上海作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有着迷人的魅力和惊人的潜力。在国人的努力建设下以十分惊人的速度发展,成为世界瞩目的国际化大城市。上海既是冒险家,革命人士所痴迷热衷的港湾,也是全国最大的金融、商贸、工业和航运中心,更是文化精英和艺术家所积聚的地方。易中天先生把里面一个个地点,一段段时期的景象绘声绘色地记录在书里使你在书中也能领略到一二分上海的魅力。接着,易中天教授又写了鲜活灵动的广州,魅力温馨的厦门,豪迈奔放的武汉以及意气风发的深圳,为我们展现了各地的自然与社会美景。
记录一个城市,当然少不了记录这个城市的人。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城市的风俗都孕育着不同人的性格和品质。易中天先生利用他那双智慧的双眼看透了每一个地方人的善良的一面。北京人有着外强中干的性格,高尚的人格理想和高雅的审美观念。他们热爱生活,坦诚做事,不愧为首都人的代表。上海人有着灵活的头脑和准确的志向与价值观,他们精明,讲究,追求高的生活品味与生活质量,但也不乏一些缺点,算计、小气、自私充斥着他们的灵魂。所以在读者品读易中天先生的作品时,也会反思自己的不足,找准自己的特性来做出改善和提高,这也正是这本书意味深长的所在之处。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武汉人的直爽。在书中记叙到:“一到盛夏之夜,武汉的街头巷尾,便摆满了竹床,男赤膊女短裤,睡满一街,成为武汉的一大景观。”可见,武汉人的那股子爽朗与坦诚已经融入了他们的骨子中去。我也在努力学习像武汉人一样用坦诚的心去对待每一个人,达观开朗的继续我的人生。
城市中真的隐藏着许多我们并未知晓的有趣故事,如果你想足不出户而遍览全国,就去细细品读这《读城记》。
【篇二:读城记读后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话我是信的,我想江南养不出安塞腰鼓,山东也供不出妈祖。但看时代流转,一个城市养一方人,倒是有趣的紧。
几环高价,就能区分出一个不同的人群,强烈的认同感使他们成为一个整体。易中天用理性的分析,感性的人文来诠释一个个城市。放慢脚步看看旁边的人,才恍然间有一种:啊,好像是这么回事的感觉。
要说情绪最波动的时候还是读自己的城的感觉,一条条读,一条条往自己身上比对,对上了纠结、对不上气恼,气自己也气易中天:你到底认识几个上海人是这样的,我从三姑搜索到六婆完全对不上号啊。尤其是上海男人那一段、气结:我爹可男人了,在外叱咤风云,在家温和体贴,络腮胡子一脸还硬生生一副儒商气质,去你的娘娘腔,去你的小白脸,我爸把我妈和我养的可水灵了,你们别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一边腹诽,一边又去翻了龙应台的《啊,上海男人》。
文中男人低声下气到可悲,材料大多道听途说,夸张到让人觉得是挖苦。这态度好像不端正啊?我想这大概是大多数上海男人群起而攻之的首要原因吧。我眼中的上海男性,我觉得,爱他们的老婆,可以为她们做牛做马得劳累,但不会如文中践踏自己的尊严;他们可以拎一条带鱼,但不会把自己整成豆芽菜;他们不屑于大男子主义,但不会满足于小女子情怀。大男子主义我们家族中是一句挖苦,标配的还有一对白眼。只有傻瓜才会将性别视作为什么可供自豪和自居不凡的东西——世界上不就是除了男便是女的两种性别?
当然气完还得继续读,读完了又发笑:易中天说的是大部分人眼中的上海人,我一个个体,若是与“上海人”一模一样,那才是一种悲哀吧。毕竟作为一个个体,我没有义务也没有必要为其他人眼中那个“上海人”气急,我的朋友们知道我先是“我”再是“上海人”便足矣,其他的,确实,“关你什么事”即可堵了他们的嘴。
读城记,读的是大多数“同类们”身上都有的一股气,这是一个“同类”的证明,与出身无关,举手投足间的“气”,暴露了我们的城市。
但那又如何,在“什么什么人”之前,我先是我自己。
【篇三:《读城记》读后感作文】
正如易中天先生所说,“人与人的差异,也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不同城市的人就像城市里涌动的血液,不同的血液为白纸一般的城市注入它特有的活力与性格。久而久之,城市都像人一样,有着自己的背景文化、家庭出身、性格特点等等。每到一个城市,就像在和一个个性色彩鲜明的人在对话。当然,因为种种原因,不一定所有的人都一定要通过亲身体验才能与不同的城市进行对话,其实书也是个窗口。在易中天的《读城记》里,我借助书这个平台,与各个易中天眼中的城市对了次话。
第一个和我交谈的是北京,一个可爱的双面的北京。在易中天的笔下,北京是个说老不老、说小不小的城市。奇怪吧?我也奇怪。也许只有城市才能做到这一点。为什么说它老呢?因为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的首都,在岁月这坛老酒的沉淀过后,它便有了像老人一样的威严,不言而喻的威严。老人,总是历经沧桑的。经历了中国无数次变革之后的中国,现在记忆力还剩下点儿什么吧?是的,不过那些完整的并不多,也只有天坛、故宫、长城等了。那剩下的支离破碎的呢?它们呀,散落到记忆深处去了,散落到北京人儿的性格里去了,也散落到快要消逝的老北京文化里去了。不过似乎一直没破碎的,是北京人的豪爽,是北京人的不修边幅,是北京人的大气,是北京人的礼貌。不过已经破碎的,是过去的封建思想,是过去的帝王统治。是啊!作为一个人,总有些记忆要被抹去,总有些记忆要增添进来。于是,这样一来又有了一个与老中国紧紧相扣的新中国。汽车、飞机、地铁等都融入了北京的生活,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人人的生活幸福美满。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新中国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经济的飞跃。在这里,我要对易中天先生说的北京人“为了追求大气豪放的效果”而弄得“衣衫褴褛胡子拉喳,身上贴着假胸毛,胳肢窝火臭等”进行质疑。因为我也去过北京。也许是因为北京的读城记是易中天很久以前写的吧!我在北京所看见的北京人和其他地方人一样,出门也会把自己打扮得光鲜靓丽。不过有一点儿倒是真的,就是北京人还是那么热情随便。我和妈妈在北京时,遇上了妈妈的一个朋友,请我们吃了北京烤鸭后就热情地“哎,我送你们去宾馆吧!”,到了宾馆以后就“我干脆不回去啦!跟我老公打个电话,今天晚上我就住这儿啦!”
第二个与我交谈的是上海。我就住在上海,与上海交谈得也不少,所以读起书来也倍感亲切。令我感兴趣的是这样两个话题:“小乐惠”活法和上海男人。第一个话题说是小家子气,实际上就是精明。上海人的精明不是远近皆知?一看这个:“不合算!”一看那个:“不合算!”手头上的钱都计算着用。关于这点嘛,我对大人倒没有什么发言权,但是作为孩子的我倒能对孩子的精明发表一下本人的看法。说实话,对于我们来说,精明倒并不是那种要省钱之类的,就纯属好玩儿,也算是另一种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游戏规则”这样的东西。同学们在小卖部里买东西吃都要“实惠的”,每次都要在里面呆上很长时间进行货物对比。小卖部的老板嫌我们烦,每次把钱刚一交到老板手里就说:“等等!你看好哦!我这包零食没拆,我要换成那包!”当然咯,也只有小卖部才经得起这样一番折腾。不过呢,往往都是挑了又挑的零食买到手,夹在手臂中间不肯吃,说是“很贵不舍得吃。”,到头来一到家还准备跟谁分享一下的时候却发现零食早弄丢了,这么戏剧性的情节恐怕也只有发生在咱们身上了。再有一个就是上海男人。上海男人总给人的印象是“怕老婆”的主儿。关于这点儿我也有点儿小想法。实际上我们都说男人和女人都是平等的,可是为什么每次我们说起老婆怕丈夫都不以为然可是一旦丈夫怕老婆我们都大呼小叫认为是不可理喻甚至把它当作笑柄呢?上海男人对老婆百依百顺难道不是他为自己的另一半能过上好的生活而做出的努力吗?这样的做法也毕竟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啊!再说了,我们也不能以偏盖全啊!现在,上海的夫妻之间大多不也都平等了吗?我个人同易中天的想法一样,“男人的力量首先在于人格,人格的力量又在于一团正气。”当然咯,上海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非常现代、非常商业化。确实,上海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由鳞次栉比的大楼组成的外滩,一个又高科技就成的上海;而那些上海曾经有过的风土人情,也快要在现代的脚步声中消逝。
下一个与我谈话的广州真是个怪人,有嘛吃嘛,完全是吃遍天下无敌手嘛!真是恐怖!不过那儿的方言倒是挺有趣儿的。你猜“吾该晒”和“湿湿碎”什么意思?哦,难住你了吧?竟然是“谢谢”和“不用谢”!
成都嘛是快乐的天堂。茶馆泡泡,火锅吃吃,岂不美哉?书中我还看到了他们发明的讽刺文革时期没什么电影可看的段子,从里面不难看出成都人说话的哲学:“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哭哭笑笑;罗马尼亚,搂搂抱抱;阿尔巴尼亚,莫名其妙;日本电影,内部买票。”
武汉就是凶了点儿,不过他直率的性格倒是挺可爱。
深圳挺有趣儿,应该属于“混血儿”吧!
厦门呢,是个温馨的地方,鼓浪屿的“张三疯”奶茶铺千万不要错过哦!
读城真有趣儿!通过书来读城更有趣儿!你通过书这个窗口读完了城,某天还可以再打开窗口会会老朋友,接着与他聊。今天你读城了吗?
【篇四:《读城记》读后感】
“城市和人一样,也是有个性的。有的粗犷,有的秀美,有的豪雄,有的温情。比如北京”大气醇和”,上海“开阔雅致”,广州“生猛鲜活”,厦门“美丽温馨”,成都“悠闲洒脱”,武汉“豪爽硬的”。因此,就像喜欢品评人物一样,人们也喜欢议论城市。城市文化往往被看成是一个谁都可以插上一嘴的话题……”
这,便是易中天先生写的《读城记》的卷首语。我想,从这一大段(还并未摘录完)的文字中,人们便可把此书所讲的内容知道得十有八九了,是的,这就是一本专门为城市而写的书。这本收中介绍了中国七个主要城市,具有特点的城市的历史沿革、建筑文物、风土人情之类,令人读之回味,越读越想读,也越读越爱读。那独到的见解,灵动的语言,以及那颇有深度的眼光,都得以令人惊叹源来,城市也可以这样读啊!
正如易中天先生所讲的那样“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法”。“读城,其实对许多人来说,可能都是一件有趣的事情”。“的确,说起城市,差不多每个人都有一肚子的话要讲”。也确实是这样的,对于中国的每一个城市,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感受。也确实,每到一个城市,去打探一下它的历史沿革、建筑文物、风土人情,品尝一下那里的吃食,在街面上逛街,学几句方言民谚歇后语之类,好好鼓品味、品读一下这个城市,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再来看看这本书的另一个闪光之处——便是易中天先生对那七个城市的独特评价了。首先自然是北京城了。他评说:“北京是城”。“北京城很大很大”。“北京城大得你不知何读起”。是的,北京最大的特点就是“大”,大得让人“找不着北”,也大得让人平白觉得它多添了几分威严和霸气。而上海,则是“有着非凡的气派”的城市。广州,拥有着特殊的活力,“广州很活很活”。“文广州的活力让人惊异”。接着是厦门,厦门不仅是最温馨的城市,而且它“很美很美”,“厦门岛的美丽举世闻名”,令人惊异。然后是成都、武汉、深圳……每一个城市似乎都拥有着一种其他城市所没有的色彩,就像世界上的很多花都不尽相同一样吧……
其实,总而言之,“中国的城市极其可读,中国可读的城市又是何其之多”,读城就像读人一样,每一个城市都有它独特的个性,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涵。如果你有条件,通读天下城市。当然,也不妨读读这本《读城记》。
【篇五:读城记读后感】
听说易中天,是因为在学生中流传《品三国》;认识易中天,是通过铺天盖地的媒体宣传;走进易中天,实在是无法抵御作品的诱惑。于是,在硬着头皮读完《品三国》后,开始捧起他的又一部力作《读城记》,从此便沉浸其中。
我是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专职老师,在长期的教学中,我深深知道,学生对于真实的渴求,有时候,育人无需大道理,只要你和学生同频共振,大家的共鸣还是很多的。正因为如此,我把这本书推荐给了学生,我认为,不管小小年纪的他们是否能真正像易中天一样解读我们生活的城市以及熟悉和不熟悉的城市,我坚信,总有一天,他们会懂的,甚至于我还开玩笑说,这也是素读。以下就是我的读书心得,当然,我也曾和学生热烈讨论过。
城市和人一样,也是有个性的。有的粗犷,有的秀美,有的豪雄,有的温情。比如北京“大气醇和”,上海“开阔雅致”,广州“生猛鲜活”,厦门“美丽温馨”,成都“悠闲洒脱”,武汉“豪爽硬朗”。城市文化往往被看成是一个谁都可以插上一嘴的话题,就像看完一部电影后谁都可以发表一番议论一样。中国的城市极其可读,中国可读的城市又是何其之多!
在易中天的《读城记》里,我和学生借助书这个平台,与易中天眼中的各个城市对了次话。
首先当然是北京,一个可爱的双面的北京。在易中天的笔下,北京是个说老不老、说小不小的城市。为什么说它老呢?因为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的首都,在岁月这坛老酒的沉淀过后,它便有了像老人一样的威严,不言而喻的威严。老人,总是历经沧桑的。经历了中国无数次变革之后的中国,现在记忆力还剩下点儿什么吧?是的,不过那些完整的并不多,也只有天坛、故宫、长城等了。那剩下的支离破碎的呢?它们呀,散落到记忆深处去了,散落到北京人儿的性格里去了,也散落到快要消逝的老北京文化里去了。不过似乎一直没破碎的,是北京人的豪爽,是北京人的不修边幅,是北京人的大气,是北京人的礼貌。不过已经破碎的,是过去的封建思想,是过去的帝王统治。是啊!作为一个人,总有些记忆要被抹去,总有些记忆要增添进来。于是,这样一来又有了一个与老中国紧紧相扣的新中国。汽车、飞机、地铁等都融入了北京的生活,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人人的生活幸福美满。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新中国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经济的飞跃。早在20年前,我就到过北京,在登上长城的一刹那,胸中涌起的是那样强烈的自豪和骄傲,我相信这样的感觉人人都有。
第二个是上海。张家港就在上海边上,由于我和学生与上海接触得也不少,所以读起书来也倍感亲切。令我们感兴趣的是这样两个话题:“小乐惠”活法和上海男人。第一个话题说是小家子气,实际上就是精明。上海人的精明不是远近皆知?一看这个:“不合算!”一看那个:“不合算!”手头上的钱都计算着用。关于这点嘛,学生们说了,精明倒并不是那种要省钱之类的,就纯属好玩儿,也算是另一种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游戏规则”这样的东西。现在孩子们在小卖部里买东西吃都要“实惠的”,每次都要在里面呆上很长时间进行货物对比。小卖部的老板嫌他们烦,每次把钱刚一交到老板手里就说:“等等!你看好哦!我这包零食没拆,我要换成那包!”总之,上海的风土人情最为经典。
还有广州、成都、武汉、深圳、厦门等等。
我和学生都觉得,读城真有趣儿!通过书来读城更有趣儿!你通过书这个窗口读完了城,某天还可以再打开窗口会会老朋友,接着与他聊。特别是孩子们的Q友有的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地区,这本书因此成了我们之间更为牢固的联系纽带。
两周,我们都读完了这本书。我们经历了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即便你不能完全理解,也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一定会在什么时候,在那个你自己也不曾注意的一瞬间,就表现出来了。正如易中天先生所说,“人与人的差异,也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不同城市的人就像城市里涌动的血液,不同的血液为白纸一般的城市注入它特有的活力与性格。久而久之,城市都像人一样,有着自己的背景文化、家庭出身、性格特点等等。每到一个城市,就像在和一个个性色彩鲜明的人在对话。当然,因为种种原因,不一定所有的人都一定要通过亲身体验才能与不同的城市进行对话,其实书也是个窗口。
那么,我们继续读书吧,读可读之书。我们一定要记住:腹有诗书气自华,因为腹内的诗书会成为你的底蕴,让你美得耐看,美得持久弥新,让你美丽一生。
【篇六:《读城记》读后感】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法——前言。
的确,每一个城市都有它独特的魅力,都有它经久不衰的缘由,经过一个城市,可以打探到它的历史沿革,建筑文物,风土人情,品尝当地的吃食,学几句方言民谚歇后语,与之长身笑迎。真是春天到洛阳看牡丹,秋天到北京看红叶,冬天到哈尔滨晒太阳,而夏季到台北看雨,既然有孟庭苇的盛情邀请,何不潇洒走一回?只可惜身边少了一样,就只好到易中天教授的书中去领略他们的与众不同,感受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灿烂。
走过北京城,来到上海滩,踏进广州市,游过厦门岛,迈进成都府,跨过武汉三镇,伴着春天的故事,歌唱深圳特区。感受“大气醇和”的北京,“开阔雅致”的上海,“美丽温馨”的厦门,“洒脱闲适”的成都,“生猛鲜活”的广州,"豪爽硬朗"的武汉,真是详尽,历史、地理、人文、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城市面貌、甚至人的性格等都描绘得活灵活现、酣畅淋漓!我想,能这样写城市其实真的很难很难,正如作者自己所云:"……原谅我所做的,原本就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读城不易,说城也难。不但不易清,而且一不小心,没准就得罪了谁谁谁。如果真有什么得罪的地方,我也要请这些城市的人海涵。因为对于本书所写的这些城市而言,我都是一个外地人。外地人的感觉总多少有些隔膜的,尽管外地人也有外地人的优势,——不在庐山之中,也许反倒看得庐山的真面目。"不得不佩服易中天教授的学术精神。
一本流传千古的诗就是一首久唱不衰的歌,一本充满文化魅力的书,同样演绎了经典的曲目,但愿北京人的大气、平和;上海人的精明、理性强;广州人的拼搏精神;厦门人的豪爽、大方;成都人的悠闲安逸;武汉人的韧性、有蛮劲儿;深圳人的年轻有为能为我们演绎更精彩的时代之曲。
想了解书中精彩最好还是亲自一睹为快,本人愿意将书与你分享,“与人玫瑰,手留余香。”愿书香伴随你我!
【篇七:《读城记》读后感】
看了易中天教授的几本书。其中我觉得《读城记》是一本饶有趣味的书。走南闯北的人不妨一读,足不出户的人更可以细读。走南闯北的人读它,因为自己对某个城市已经有了印象,再听听易教授的说法,不禁津津乐道、忍俊不禁;足不出户的人读它,等于跟着易教授去旅游,长了见识,见了世面。
一、城市的魅力
《读城记》共写了七个城市,从目录的标题上看,对各个城市的总结就很到位。
易教授把北京称作为“北京城”。所谓“城”,就是古代的王朝国都、诸侯封地、大夫采邑。北京曾经是辽燕京、金中都、元大都和明清的京城。北京更是新中国的首都,是一个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文化、教育、体育、信息等各种中心于一身的全功能城市。北京是名副其实的城。是城就有城墙,有城墙就有城门。北京的气派是大,有容乃大。而且大气,是王者之气。北京的胡同特多,而且起的名都透着一股乡土情结的亲切感。例如:米市胡同、酱坊胡同、盐店胡同、豆芽菜胡同、狗尾巴胡同等等。北京是一座古老而又鲜活、博大而又精深、高远而又亲切、迷人而又难解的城市,北京是全国人民心中向往的首都。
上海则称为“上海滩”。什么是滩?滩没有圈子,是一个开放的格局。是滩,就很开阔,没有边际,气度非凡,海纳百川。上海自1843年开埠以来,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瞩目的国际化大都市。旧社会,上海滩的名声不好,被称作“十里洋场”、“冒险家的乐园”,是纸醉金迷、醉生梦死的场所,但上海又是工人阶级最多最集中的城市。上海是全国最大的金融、商贸、工业和航运中心,又是文化精英和艺术大师群英荟萃的地方。上海是中西两大文化浪潮冲击积淀的产物。上海一旦崛起,全世界都将刮目相看。
广州称作“广州市”。如果古都是“城”,那么商埠便是“市”。专门用来做交易买卖的地方,叫作“市”。广州商街林立,生猛鲜活,广州的活力让人惊异。
厦门是个“岛”。厦门岛的美丽闻名遐迩,“百样仙姿、千般奇景、万种柔情”。
成都是“府”,而且是“天府之国”。这里一马平川、良田万顷、草木常青、渠水长流。物产之丰富,生活之便利,更是首屈一指,号称“锦城”。
武汉为“镇”,“武汉三镇”。它有三座城镇组成——武昌、汉口、汉阳。武汉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两江交汇、三镇雄峙、九省通衢的地方,这里交通便捷、人文荟萃,具有特殊的优势。
深圳的称呼很特别,称作“深圳特区”。二十多年前,一位伟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于是产生了一个“春天的故事”。深圳很年轻,它充满着青春气息。
北京“大气醇和”,上海“开阔雅致”,广州““生猛鲜活”,厦门“美丽温馨”,成都“悠闲洒脱”,武汉“豪爽硬朗”,深圳“朝气蓬勃”,本书为我们展现出一幅灿烂辉煌的城市画卷。
二、人群的风采
读城,其实读的是人。一方山水养一方人。
北京人可贵的,是他们的贵族精神。所谓“贵族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尚的人格理想、高贵的精神气质和高雅的审美情趣。贵族精神其实无关门第和血统,也无关身份和地位。贵族精神多半是在优势的文化教育环境中熏陶出来的。北京是中国最大最高贵的城市,北京人当然会有贵族精神。北京人有大气也有霸气。霸气中又充满着官气和痞气。北京人幽默诙谐,会说话,会“侃大山”。有一则笑话:北京的一个小伙子因为交通犯规,被警察扣住不放,情急无奈之中,竟冒出这么一句话:“您就把我当个屁给放了吧!”结果围观者哄堂大笑,警察也只好放人。
上海人精明,做任何一件事情,划算不划算,是上海人决定自己行为的价值取向。上海是个对外窗口,因此上海人在生活中时时处处讲究遵守法则。很多外地人都认为,上海出台的各项政策,是最为合理、平等和具有操作性的。这也是上海最有希望的特点所在。上海人的生活质量是比较高的,上海市民在生活中讲究“小乐惠”。上海人爱说一句话:“关侬啥事体”,这是一种“滩涂意识”,是个体独立人格的“不可入”和自由意志的“不可犯”。上海的人实在太多,所以上海人的活动空间很挤(比如说住房),其实上海人的很多毛病(比如说“小气”、“自私”、“惟我优越感”、谈恋爱非得“逛马路”都是被逼出来的。
北京人把所有的外地人都当作“下级”,而上海人则都称外地人为“乡下人”。这种情况现在已有所改变。
成都人爱“摆龙门阵”。摆,也就是“铺开来说”的意思。于是,摆龙门阵,非得上茶馆不可。有句老话,叫作:北京衙门多,上海洋行多,广州店铺多,成都茶馆多。在成都人看来,赚钱固然重要,却不是最重要的,更不是生活的目的。应该抓紧时间享受生活,而不是抓紧时间赚钱。钱嘛,够用就行了,享受生活则没有够,因为那要到生命结束的一天。成都的女娃娃嘴巴工夫好。你不留神踩了她的脚,她会说:“咦,怪事,你是三只脚咋个?牛都过得倒你过不倒?”她要是踩了你的脚,也有说法:“挤啥子挤啥子,进火葬场还要排队转轮子的么,瓜不兮兮的,出得倒门出不倒门?”你说是和她吵还是不和她吵呢?就连气候也影响着人的脾气和秉性。武汉的天气冬天奇冷夏天奇热,武汉人性格中就有了几分韧劲和蛮劲,有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一到盛夏之夜,武汉的街头巷尾,便摆满了竹床,男赤膊女短裤,睡满一街,成为武汉的一大景观。武汉人敢骂、敢哭,还敢打人。在生命的劲歌里,武汉人坦诚、直爽、可爱、达观。
深圳是全国惟一一座没有方言的城市。深圳有两大特点,一是这个城市的人都很年轻,二是他们都讲普通话。
三、文化的传承
易中天教授在书中写道,读城,说到底是读的文化。这话算是说到点子上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异,说到底,也就是文化的差异。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说得白一点,就是“活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不同的城市也有不同的活法。这些活法,就构成了文化。读城,也就读人,读文化。
从历史和地域两个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大略可以分为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两大系统。北方文化又称中原文化,细说则有齐鲁文化、燕赵文化、秦晋文化等。再往远说,还应该包括西域文化、蒙古文化。南方文化则包括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岭南文化、滇黔文化和闽台文化等。上海,则是海派文化。其中,影响最大者,则是中原、荆楚、吴越、巴蜀这四大文化,它们气质不同,风格各异,精神有别,既对峙冲突,又渗透交融。
弘扬民族文化至关重要。要继承和借鉴各个城市的文化遗产,就要在广征博采的基础上,廓清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赋予其应有的历史地位,取其精华、剔其糟粕,鉴往而知来,更好地为现实服务。
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会使一个城市充满活力。只有敢于并善于大胆地吸收外来文化成果,才能使城市保持蓬勃生机。如果拒绝与其他文明交流,拒绝接受外来的有益东西,结果只能是停滞和落后。
【篇八:读城记读后感】
易中天把广州定义为:怪异的城市,即使是广州引以为傲的”吃“,也是有其怪异之处。
《读城记》之广州市,第三部分“广州是个大市场”有言:“广州不但是一个”买东西的地方“,也是一个”吃东西的地方“,要不然怎么说”食在广州“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极为发达的国家,全国各地都有好吃的东西,并非只有广州才是”食的天堂“。事实上,除”食在广州“外,也还有”吃在成都“、”吃在扬州“等说法。但在我看来,成都、扬州等和广州相比,还要略逊一筹。这不仅因为广州的菜肴和点心内容丰富、品种繁多、做工精美、品味极高;也不仅因为广州人什么都吃,——”草原吃羊,海滨吃蟹,广州人吃崩了自然界“;还因为只有广州,才二十四小时都在吃。
这让身为传统广州人的我,深有共鸣。
偶尔路过北京路,心血来潮想去吃一碗传统的云吞面。
可惜当我穿街过巷,走到那个曾经熟悉的位置之时,却发现人去楼空,取而代之仅有一家连锁云吞面店,满大街都是一样的门面,一样的气味,于是一直记不住名字。
旧爱已去,不复存在。物是人非,却能够成为真正的新欢么?
广州的云吞是一绝,某种程度上,是老城市的招牌之一。
有道是:“食在广州”。云吞面,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传统的广州云吞面,由三个部分构成:
汤。猪骨,大地鱼,虾子,慢火熬制,缺一不可。有别于时下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日式拉面的猪骨浓汤,白嫩如牛奶温和,云吞面汤满溢着缥缈的香气,清澈却不失浓郁,锅盖未掀,香已四溢,引来邻里街坊的称赞。
云吞。在别的地方,云吞或者会被称为“馄饨”,“抄手”,只是“云吞”于我而言,却是无可取代的名称。不同于北方缠绵厚重的饺子皮,云吞皮薄如蝉翼,爽口滑溜,甚至有人用之替代腐竹去煮糖水。传统的馅料,应该是精肉包一点肥肉。精肉味道浓郁,配以一点肥肉的香气四溢,在云吞皮包裹的小小世界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云吞必须现煮,水要沸腾,云吞如果鲜活的金鱼,在锅中自由翻滚。时限也是一门学问,短一分,封口处会硬得难以下咽,长一分,又会因为表皮破损而流失味道。
面。一般是店家自制的竹升面。长长的擀面杖,有力的双臂,一次次的添加面粉。没有其他东西可以取代它的地位。粗犷豪放的刀削面不行,温和细软的日本拉面不行,同出老城一门的沙河粉也不行。只有它才是云吞的完美情人,是汤的最爱,为你演绎什么是珠联璧合。
这些并非最好的元素。有人或许会用简单的猪骨汤和鸡汤替代大地鱼汤;云吞在香港的发展,也在馅料中添加了虾仁等海味;面已经可以流水线生产,店家不必每天起早贪黑的忙碌。但是,传统元素组合出来的特定味道,还有随之带来的回忆,却是无可替代。
老字号,家家户户有着独特的味道,哪怕只是些许的不同,都可以轻而易举的分辨。或许也是因为从小到大一直在吃,能够辨别出十数年来,味道的细微分别与变化;新式的云吞面店却不同,尽管有着精致的造型,上好的材料,流水线生产以及上餐的速度,但是,永远都是一样的味道。
然后,老字号一旦改头换面,一旦推倒重建,一切都会不复存在。传统的招牌产品高成本,高耗时,低消费,如果推出新产品,没有说服力,做得不好相当于自毁招牌。那么,他们如何与流水线生产的,价格与洋快餐平起平坐的连锁店呢?
老字号,并非一成不变。他们也会扩充店面,添加设备。他们的价格也会随之提升,只是滞后于物价的上涨幅度。他们依然蜷缩在旧城,不为人知的角落,却能够通过媒体的力量,一传十十传百。他们坚持的是,安稳,平淡,充满回忆的街道,满怀人情味的旧街坊,以及慕名前来,满足离去的人们,偶尔带来一细新鲜感与活力。迁徙不适合他们,他们离不开老城的回忆和人情味。
老字号的存在,终究是依存于城市的文化底蕴。何不尝试把老字号看作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与城市标志,而不是纯粹的商业角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