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论战10篇
曹论战篇(1):《曹刿论战》读后感 _500字
《曹刿论战》写的是历史上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它的作用可堪比巨鹿之战。是齐鲁两国战略转折点。
在战火纷飞的春秋战国,诸侯国个个虎视眈眈,曹刿是长勺之战中光彩照人的角色,他的毛遂自荐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确实令人敬佩。但是,人们却忽略了关键人物——鲁庄公。
曹刿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如果当他自我推荐时,鲁庄公拒绝了他的好意,不肯任用这个山野村夫。那么曹刿还会在历史的舞台上绚烂耀眼吗?
曹刿这个人,我们不得不说他胆子大到极点了,面对一代君王,依然措辞辛辣。“肉食者鄙”的刺耳批评,“小惠未
曹论战篇(2):曹刿论战_800字
“君如舟,民如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我永远也忘不了曹军师对我所说的话。
那一年是鲁庄公十年,齐国军队就要向我鲁国进攻。我出于无奈只能应战。可我知道自己没有丝毫军事才能,又没有合适的人选来做我的军师。所以我想,此次出战只必定是飞蛾扑火,以卵击石,非亡不可。那时的我已绝望,只能埋怨上天待我不公成心和我作对。可就在这绝望之时,一个自称曹刿的人请求拜见,于是我便热情地款待了他。听了他的一席话后,我深有感触:最终能够称王之人,必定是一个取信于民的人。对于一个君主来说,百姓既是臣民,也是父母,忠于父母可谓孝,又怎能不受百姓爱戴呢?曹先生让我作战时别忘了他——这可是我最乐意不过的事了。真是寻求仙师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此乃天助我也,天助我也啊!
次日,我们便一同乘车奔赴战场。面对齐军的众多人马,经仙师曹刿指点的将士们丝毫也不畏惧,矛盾具备只等令下。我激动不已,正要下令。军师立即阻断:“不可。”他看起来是那么胸有成竹而又神神秘秘,竖着耳朵,全神贯注地听着什么。“咚——咚——咚——”齐军鼓声未落,军师下令“鼓——”“咚!咚!咚!”这鼓声似乎比往常的更加雄厚有力,蕴含着什么。接着,我们便带领着军队冲向必胜的战场。战马、将士都变得异常勇猛。终于,齐军知难而退了。我正要下令去追,又被军师阻止了。他俯身看看,抬头望望才说:“可以追了。”我们才去追击齐国军队。
齐军已败,但对于军师战场上的言语我很不解,于是便询问他原因。他缓了缓说:“作战,是要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鼓舞士气;第二系击鼓,士气就有些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他们的士气低落了,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我们从精神上就打败了他们。大国往往是很难琢磨的,我怕其中有诈,可看到他们撤退时车轮的痕迹错乱,又见他们的军旗倒下,心中才有底去追击他们。”
听了这话,我打心底里敬佩曹刿,便请他做我的军师,并答应他永远忠于百姓,善待百姓。
宁夏吴忠市第四中学初二:王越
曹论战篇(3):曹刿论战 练习题
曹刿论战 练习题1. 用原文回答。 ①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__________。 ②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____ __和________。 3. 第一段文字表现出曹刿的两个主要思想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3. 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30字)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 1. 【曹刿论战】选自 又称 或 ,是记载 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的一部 史书。相传是 史官 所作。3.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反映了鲁庄公怎样的观点认识?4. 第二段中曹刿所说的两次‘可矣’和‘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表现了曹刿指挥作战的什么特点?5. 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那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6. 在战前准备阶段,曹刿两次否定鲁庄公的答话意在强调什么?7. 战前对话中,曹刿两次否定庄公,直到庄公认识到以‘情’治‘狱’的重要性,曹刿才给予肯定。由此可以看出曹刿具有怎样的作战观念?8. 在学习本文时,有同学质疑,乡人劝阻曹刿的情节似乎作用不大,删去此处,文章内容会更集中,你对这个问题持有怎样的看法?9. 【孙子兵法】中有言‘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请找出文中表述这种战略思想的句子。 10. 你认为作者在文中记述这样一桩有始有末的战争故事来表达自己怎样的思想? 11. 本文中曹刿这个人物形象血肉饱满,奕奕动人,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许多美好的东西作为当代的中学生,你认为我们应该从曹刿身上汲取些什么?12. 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古代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在你看来,弱小的齐鲁之所以能战胜强大的齐国的原因是什么?13. 本文文题又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后改为‘曹刿论战’,纵观全文请你分析一下更改题目的理由。1. 2、 3、 14. ‘夫战,勇气也,’说的是勇气在作战中的重要作用。现实生活中,你认为‘勇气’有哪些积极地作用?15. ‘既克,公问其故’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16.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照应上文那一句? 17. ‘三而竭’照应上文哪一句? 18、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 、 、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 、 、
曹论战篇(4):曹刿论战的课下解释
十年春,齐帅伐我①。公将战(2),曹刿请见(3)。其乡人曰(4):“肉食者谋之⑤,又何间焉(6)?”刿曰:“肉食者鄙③,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③,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_В?窀ゴ右病?rdquo;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⑤, 必以信(11)。”对曰:“小信未孚(12),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14)。”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15),战于长勺(16)。公将鼓之(17),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18)。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③,登轼而望之(20),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间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21),再而衰(22),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23),故逐之。”【注释】 ①我:指鲁国。作者站在鲁国立场记事,所以书中“我’即指鲁国。 ②公:指鲁庄公。(3)曹刿(gui):鲁国大夫。④乡:春秋时一万 二千五百户为一乡。⑤肉食者:指做大官的人。当时大夫以上的官每天 可以吃肉。(6)间(jian):参与。(7)鄙:鄙陋,指见识短浅。(8) 专:专有,独占。(9)牺牲:祭礼时用的牲畜,如牛、羊、猪。(10)加:夸大 (11)信:真实,诚实.(12)孚:信任。(13)狱:诉讼案件。 (14)情:情理。(15)乘:乘战车。(16)长勺各国地名。(17)鼓:击 鼓进军。(18)败绩:大败。(19)辙:车轮经过留下的印迹。(20)轼;车 前供乘者扶手的横木。(21)作气:鼓足勇气。(22)再:第二次。(23)靡:倒 下。【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出兵应 战,曹刿请求见庄公。他的乡里人说:“做大官的人会谋划这件事, 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做大官的人见识短浅,不能深谋远 虑。”于是他入朝拜见庄公。 曹刿问庄公:“您凭借什么去同齐国作战?庄公答道;“衣食 一类用来安身的物品,我不敢独自享用,必定要分一些给别人。” 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没有遍及每个民众,他们不会跟从您去作 战的。”庄公说;“祭花用的牲畜、宝玉和丝绸,我不敢夸大,一 定要忠实诚信。”曹刿答道:“这种小信不足以使鬼神信任,鬼神 是不会赐福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官司案件,虽然不能—一 明禀,也一定要处理得合乎情理。”曹刿说;“这是尽心尽力为民 办事的表现,可以凭这个同齐国打仗。打仗的时候,请让我跟您 一同去。” 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同齐军交战。庄公正想击鼓进兵,曹刿说:“不行。”齐军已经击了三通鼓。曹刿说:“ 出兵了。”齐军被打得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击。”曹刿说“还不行。”他下了车,察看齐军车轮的印迹,然后登上车,扶着车轼了U?望齐军,说:“可以追击了。”于是开始追击齐军。 鲁军打了胜仗之后,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曹判回答说:“打仗凭的全是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 鼓时勇气就衰退了,第三次击鼓时勇气便耗尽了。敌方的勇气耗 尽时,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会取胜。大国用兵作战难以预测, 我担心他们设兵埋伏。后来,我看出他们的车轮印很乱,望见他 们的旗帜倒下,所以才去追击他们。
曹论战篇(5):小升初语文知识积累:字词句段77
中国作家作品
(一)春秋时代
1、《诗经》又称“诗三百”,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着名篇目有《关雌》、《氓》、《伐植》、《硕鼠》、《七月》。
2、孔子,名丘,字仲尼,又称尼父、圣父,鲁国人,儒家创始人。主要作品为《论语》20篇,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如《学而》、《为政》等。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诸子哲理散文,语录体,列为“四书”之一。
3、左丘明,鲁国史官。主要作品为《左传》,原名《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曹刿论战》、《曹崤论战》、《崤之战》、《烛之武退秦师》等选自此书。《左传》是我国第1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历史散文。记载春秋时期史实,富有文学性。
(二)战国时代
4、孟子,名轲,宇子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主要作品为《孟子》共7篇,各取篇中开头儿字为篇名,如《梁惠王》、《公孙丑》、《告子》等。此书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孟子长于论辩,善用比喻,对后世议论性散文的发展影响较大。
5、列子,名御寇(圉寇),道家前辈。主要作品为《列子》又名《冲虚真经》。《愚公移山》出于此书。
6、庄子,名周,世称南华真人,道家代表人物。主要作品为《庄子》,又名《南华经》现存33篇。诸子哲理散文,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7、荀子,名况,字卿。主要作品为《荀子》。其中《劝学篇》、《天论》等最有代表性。另作《赋篇》对汉赋的兴起有所影响。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又兼采法家和其他各家学说的思想体系。韩非、李斯都是他法治思想的继承者。属诸子哲理散文。
8、韩非,法家集大成者。主要作品为《韩非子》,全书55篇。《扁鹘见蔡桓公》、《五蠹》、《南郭处士》等都出于此书。诸子哲理散文,先秦法家的代表着作。
9、吕不韦,秦相,集合门客编成《吕氏春秋》。主要作品为《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共160篇。《察今》、《察传》等出于此书。收入诸子哲理散文,杂家的代表着作。
10、屈原,名平。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新诗体,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离骚》。西汉刘向编成《楚辞》一书,以屈原为主。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因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骚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11、《故国策》33篇,《荆轲刺秦王》、《邹忌讽齐王纳谏》、《唐雎不辱使命》等都出于此书。西汉刘向根据史料编定,属国别体史书,历史散文。主要记载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相互论辩时提出的政治见解和斗争策略,以及他们的政治活动。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曹论战篇(6):120个重点实词例句翻译——(93)信 xìn
93、信,读音一:xìn
(1)形容词
①言语真实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真实的语言不华美,华美的语言不真实。
②引申为诚实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祭祀时用的牛羊猪和玉器丝绸,不敢向神虚报,一定要诚实。
③可靠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可靠的臣子率领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着来往的行人。
(2)名词
①信用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小的信用不能取得神的信任,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②信物,凭据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
--如果前往却没有什么信物,那么就不能接近秦王。
③使者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
--你马上去回绝那位信使(这里指媒人),我们慢慢地再说这件事吧。
④音讯,消息
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祭妹文》)
--大概是说我在京城考中进士,信使来报信早晚之类的事情。
(3)动词
①相信
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怀王贪心,相信了张仪的话,就和齐国绝交了。
②信任
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屈原列传》)
--疏远了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③守信用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指南录〉后序》)
--就径直上前怒骂敌军统帅不讲信用,列举吕师孟叔侄叛逆的罪状。
(4)副词
①表肯定,确实,实在,果真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上来客谈论瀛洲,(大海)烟波浩渺,实在难以找到。
②表不确实,随意,随便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
--低头随手连续的弹奏着,好像要把心中所有的事情都诉说出来。
读音二:shēn,通“伸”。
动词
①伸张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估计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正义。
②伸出
狼欣然从之,信足先生。(《中山狼传》)
--狼高兴的听从了他的话,把脚伸给了东郭先生。
相关阅读:
120个重点实词例句翻译
(1)爱
(21)度 dù
(41)假 jiǎ
(61)去 qù
(81)素 sù
(101)要 yào
(2)安
(22)非 fēi
(42)间 jiān
(62)劝 quàn
(82)汤 tāng
(102)宜 yí
(3)被
(23)复 fù
(43)见 jiàn
(63)却 què
(83)涕 tì
(103)遗 yí
(4)倍
(24)负 fù
(44)解 jiě
(64)如 rú
(84)徒 tú
(104)贻 yí
(5)鄙
(25)盖 gài
(45)就 jiù
(65)若 ruò
(85)亡 wáng
(105)易 yì
(6)兵
(26)故 gù
(46)举 jǔ
(66)善 shàn
(86)王 wáng
(106)阴 yīn
(7)病
(27)固 gù
(47)绝 jué
(67)少 shǎo
(87)望 wàng
(107)右 yòu
(8)察
(28)顾 gù
(48)堪 kān
(68)涉 shè
(88)恶 è
(108)再 zài
(9)乘
(29)归 guī
(49)克 kè
(69)胜 shèng
(89)微 wēi
(109)造 zào
(10)诚
(30)国 guó
(50)类 lèi
(70)识 shí
(90)悉 xī
(110)知 zhī
(11)辞
(31)过 guò
(51)怜 lián
(71)使 shǐ
(91)相 xiàng
(111)致 zhì
(12)度
(32)何 hé
(52)弥 mí
(72)是 shì
(92)谢 xiè
(112)质 zhì
(13)顾
(33)恨 hèn
(53)莫 mò
(73)适 shì
(93)信 xìn
(113)治 zhì
(14)固
(34)胡 hú
(54)乃 nǎi
(74)书 shū
(94)兴 xīng
(114)诸 zhū
(15)恨
(35)患 huàn
(55)内 nèi
(75)孰 shú
(95)行 xíng
(115)贼 zéi
(16)患
(36)或 huò
(56)期 qī
(76)属 shǔ
(96)幸 xìng
(116)族 zú
(17)假 jiǎ
(37)疾 jí
(57)奇 qí
(77)数 shù
(97)修 xiū
(117)卒 zú
(18)当 dāng
(38)及 jí
(58)迁 qiān
(78)率 shuài
(98)徐 xú
(118)走 zǒu
(19)道 dào
(39)即 jí
(59)请 qǐng
(79)说 shūo
(99)许 xǔ
(119)左 zuǒ
(20)得 dé
(40)既 jì
(60)穷 qióng
(80)私 sī
(100)阳 yáng
(120)坐 zuò
曹论战篇(7):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曹论战篇(8):浅析西方国家强大原因之一_750字
经常都在想一个问题:为何众多西方国家能在两、三百多年前开始崛起,并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最先进的国家?直到最近读了很多描写战国、春秋时君臣民之间的文章,才觉得算是明白了一些。
在《曹刿论战》里,曹刿为一平民,鲁庄公为尊贵的君王。但曹顺利进宫见到了鲁庄公,并且与鲁庄公一问一答地交谈,使鲁庄公采纳了他的意见,鲁庄公也应允由他来指挥这场战役。战斗中,曹刿说什么,鲁庄公就怎么做,并在战役后向曹请教心中的疑问。可以看到,如此的开明,又有几个太平盛世时的君主做得到呢?还有卧薪尝胆的勾贱,被吴国打败后,决心复仇。他回到越国,过同百姓一样的生活,粗布衣、粗茶淡饭,经过努力,最终越国一举击败吴国,他本人也从阶下囚成为春秋一霸。可见,从竞争中崛起的才是最优秀的、最强大的。
反观近几百年的欧洲大陆,在经历了战争血雨,民族矛盾四起的中世纪后,反而一天天崛起,日益强大,成为称霸一时的世界霸主。五百年前的伊比利亚半岛上,出现了欧洲大陆上第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在这之前的伊比利亚半岛上,从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十一世纪的两千多年间,这片土地相继受到罗马人、日耳曼人、摩尔人的入侵;但这之后,这个国家通过对海洋的征服,进而迅速崛起,开始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霸主之路。他们与入侵者竞争;与邻国在海上竞争;最终两个国家都成为了称霸一时的大国。这个国家名叫葡萄牙,它的邻国是西班牙。激烈的竞争带来了战争,但一个强大的国家正从反抗和在战胜后诞生。
正如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样,我想是竞争激烈导致了西方国家的强大。竞争其实是很有利的,只要是不服输,只要战胜了对手竞争就会让你得到很大的进步。从古至今,无论是生物、人,还是国家,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中走过来的,也是这样向未来走去……
曹论战篇(9):宁待.功成_1200字
不喧哗;不吵闹;不做作;不撒娇;不气馁;不改变。要想达到自己的目标,那就静静的努力安宁的等待。
——题记
相信都听过“呆若木鸡”这个故事,要想成功,就要练成不动声色,身怀绝技,秘不示人,成功&人生,都是很长的路,要越走心越静才会修炼成功。时刻敬畏;时刻小心;时刻宁静;做到“任你密雨斜侵,我只坐拥王城“这样静待。
从容不迫,宁待。曹刿论战中,曹刿在对方三次击鼓士气已竭才出兵攻击。这就是曹刿的智慧。曹刿等待时机,不张扬,待胜利之后,才揭晓谜底。安安静静等待时机的,还有三国时期的司马懿。孔明令人宣战,司马懿坚守不出。孔明令人送去女子衣物,并书信一封,嘲笑司马懿。懿看信不但不怒,还大赏来使,而此时军中之士早已怒气填胸,频频请战。懿则以曹睿之昭压住众人,不使出战。孔明军中则是一盘散沙,屡次不战,将士早已泄气,已无战心。此乃司马懿智也——安静等待是为兵家计策也。
不焦,不燥,宁待。鱼客在钓鱼时,往往会撒两把空饵,等鱼群吃得欢了,自会呼朋唤友来此。这时钓鱼,定会赚个赢鱼满钵。但水是会传播声音的,在等待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安静。否则则会功亏一溃。所以,不仅仅是兵家有宁待这一说,商家也要宁待利来。自然我们不能做鱼群,吃,就安安静静的吃,莫要惊动了钓鱼人。
淡定坚持,宁待。兴汉张子房。子房兴汉,并非对刘邦有多少感遇之恩,而是为报秦灭韩之仇。带着愤怒和悲伤,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但他却从未将心中之恨与人面前展现出来。他知道,他要做的,就是安静的为刘邦出谋划策;安静地借刘之手毁秦;然后再安静地离开,过着属于他,属于他们一家本该过着的宁静生活。这样淡定的,还有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司马迁为人说情,却无端受了刑。但牢狱之灾,残酷刑罚,都没有摧垮他。相反地,他没有长吁短叹,而是整理心情,以平静对抗不公,以《史记》战胜残酷现实。他淡定证明了刑罚改变不了刻骨的意志。
陶潜是安静的,他厌倦了政治上的尔虞我诈,采菊于东篱,过着悠哉悠哉的生活。李太白放纵,明知官场险恶,却一心想向上冲,哪知腐败官员火药太猛,最后只能郁郁而终。莫言不喜名利,不喜关注,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青春网络作家花样翻新,文笔虽好,却也只能怀念逝去青春。
从容不迫,不焦不燥,淡定坚持。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安静等待的人,都是理智的人,而成功的,往往也都是懂得宁待的人。
莫心急,请宁待。
初一:张馨丹
点评:这是一篇典型的话题议论文。全文紧扣主题,无论是题记的设置,还是议叙结合的段落安排,都可以看出本文构造严密。故事的选取,观点的说明和论述,相得益彰。从兵家、商家、政客,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增强了说明了。后文古今名人等对比,也突出了作者的观点。
点评老师:杨秋红
曹论战篇(10):高中部分文言虚词解释例析八
以yi
1.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3.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4.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5.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例解]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6.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解]用作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7.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8.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例解]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9.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10.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例解]用作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11.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12.(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例解]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1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例解]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14.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例解]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15.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16.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例解]表示目的关系,译作“来”、“用来”
17.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例解]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
18.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19.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例解]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20.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例解]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2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22.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23.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例解]“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