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衣莫起风尘叹4篇
素衣莫起风尘叹篇(1):清明人心自愁思_700字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题记
今日,我们一家为了避开清明节的高峰期,来到安昌古镇祭祖扫墓。这一日天气晴好,艳阳高悬于天际,令人心情格外明媚。
太奶奶的坟墓在一座山上,山中绿意盎然,树木的枝丫交错着,阳光从枝丫的缝隙中撒下斑斑驳驳的一片阴影。上山的路我已经十分熟悉,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每年清明,大人们便会带着我和表弟来安昌祭祖。
不一会儿,我们便走到了山顶。我循着记忆,走到了太奶奶坟前。爷爷奶奶拿出装在保温盒里的饭菜,摆在碑前,饭菜飘散的香味令我不自觉咽了咽口水,深深吸了一口气。长辈们点起两根小小的火烛,火光在阳光中摇曳。我们按着长幼尊卑的顺序,依次拜过了祖先,默默然,在心中许下了自己的愿望。
由于年代的久远,墓碑上的漆略有些脱落。爷爷接过坟亲递过来的朱红色油漆,仔细地把颜色重新描好,细细地端详了片刻,神情庄重而肃穆,仿佛在完成一件大事。我心中不禁有轻轻浅浅的感动浮动,不禁也变得虔诚。
待坟前的火烛渐渐燃尽,我们才开始吃起饭菜来。表弟一脸得意地告诉我:“把吃完的青瓜梗扔到泥土里,会长出青瓜来哦!”我不禁“噗嗤”一声,自己小时候也说过同样的话呢。
忽而感叹,岁月真的会带走很多东西,稚童时期的天真,少年时期的叛逆,以及长大以后,青年时期的锐气,成年时期的激情,直至一个人生命的终止,只能活在后代的回忆中,直到被遗忘。
其实,死亡如出生、生病、老去一般是一件十分平凡的事情,每个人都需要经历,我们大可不必避讳
在有限的生命里,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清明节是一个寄托哀思的日子,也是一种仪式,祭奠死去的亲人,来表达自己的怀念的哀恸。清明人心自愁思,愿我们不要把亲人遗忘,因为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
素衣莫起风尘叹篇(2):[少年作家杯B组]血脉情丝_800字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清明节又到了,那与我血脉相连的祖先们,我该到哪里追寻他们的足迹,阅览那些时光留下的篇章。
每次往山上走时,我的心情总是格外复杂。那些杂草丛生的树林里,那墓穴里的祖先,我的身上,流着他们身上流过的血。岁月总是不饶人的,我来不及,听他们讲那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
战火延绵,硝烟将天空染成灰色,枪炮声淹没了鸟儿们的歌唱,祖先们的鲜血洒在祖国母亲的热土上。外婆与我讲述,祖先曾被抓去当了国民党的兵。杜甫所述“三别”悲剧,又在现代战争中上演。对日抗战八年,内战四年,祖先杳无音讯。战争是如此残酷,尸横遍野,血流成河。那相连的血脉,不知在何处。是已归黄土,还是终日颠沛流离?母亲拉着我去祭拜祖先,从外婆口中的念念有词里,我明白,祖先许多各葬异地,我们并不能一一寻到。那个年代,多少家庭支离破碎。我们只能希望,袅袅香烟搭乘轻风,飘到冥界,传达我们的哀思。
烟雾缭绕间,我的思绪又向远方飘去。
海峡两岸开通,我的祖先回来了。母亲见到了他,发鬓胡须都已经花白。一起去祭拜已逝亲人,他泣不成声。他随国军去了台湾,终日思念家乡,回乡的钱都是借的。他说,自己还要回台湾,他在那里建立了家庭。但是,这一回去,又不知何日才能再相见。他去了,再也没有回来,子孙亦没了联系。那跳动的心脏中涌动的血脉,终究被阻隔。
祖先的事,我知道的寥寥无几。时光滴水穿石,带着那些记忆远去了。经久的岁月,谁能留住呢?我只是很感伤,感伤祖先们命运多舛,亲情沉溺在无边的战火中。如今的我们是幸运的,即使社会纷繁复杂,我们的生活却没有当年那样的艰辛。
三次叩首,哀思难述。我相信,祖先们已经在另一个世界重逢了。我会把这血脉传承下去,做一个勇敢中正的人。
血脉情丝,永难割舍。
辅导老师:张发军
云南楚雄双柏县双柏一中高二:zhym1121(施韵钒)
素衣莫起风尘叹篇(3):书籍,带给我快乐_700字
捧一卷古籍,翻开细看,领略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往昔风采……
——题记
书籍,乃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它教人知识、使人博学、给人启发。
从头书中,我读懂了“地也,你不分好歹枉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为天”所包含的窦娥的一片苦情;我读懂了“廉颇老矣,尚能饭矣”的赤热之心;我读懂了“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的陆游的奋然。
展望古今,看向未来。是书籍给了我精神的支撑,是书籍孕育了我们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
戊戌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面对慈禧的威逼,破碎的山河,奴役的人民,他大义凛然道:“各国变法皆从流血开始,我乃泱泱之大国第一人。”便英勇走上铡刀,慈禧太后这一凶狠的手段,并非压迫了人民的思想,反而更使各地变法声音强烈。谭嗣同这种为国牺牲的精神在身后支撑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先前进。真可谓“一个人倒下了,成百上千的人又站起来了!”他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品质我们铭记在心中。
是这样一个又一个的史实教会了我们正直,教会了我们“仰不愧于人,俯不怍于人”。
再谈宋徽宗赵佶,他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亡国之帝”,他本来不过一个王爷,风流倜傥,潇洒成性,整日乐得自在。可是,当皇上病危,他的野心在那一刻激起,被膨大,于是连夜进入皇城,夺权纂位,他成了名声大噪的宋徽宗。但是,他天生不具有统治才能,花大金修整了自己的宫殿,全国一片叹息声。劳命伤财的行为葬送了他自己也葬送了国家,1127年的一天,北宋灭亡,他和她的儿子也被迫流放。
这一个又一个的史实也教会了我们克制自己的野心“鱼我所欲也吗,熊掌亦我所欲,然二者不可兼也。”
书籍,带给我快乐。
山西吕梁孝义市六中初一:张育颖
素衣莫起风尘叹篇(4):清明节_900字
清明前后,无数文人墨客提笔写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但自晋文公开始,寒食节的后一天就为清明节。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不仅为了纪念介子推,也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据《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春阳照临,春雨飞洒,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的习俗有很多,例如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