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利乘便10篇

时间:2018-11-07 来源:作文专题 点击:

一:[因利乘便]《过秦论》原文及注释译文


  《过秦论》(上篇)
  作者:贾谊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qūn)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huī)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dí),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méng)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yī)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

二:[因利乘便]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十七)

  冠
  ①帽子:怒发上冲冠(廉)新沐者必弹冠(屈)
  ②戴帽子:楚人沐猴而冠(《项羽本纪》)
  冠
  ①古礼,男满二十岁行冠礼:既加冠(送)
  ②位居第一:位冠群臣(《史记萧相国世家》)
  历
  ①经过,经历:历艰难险(黄)
  ②逐个:先遣内侍持历朝圣训(谭)
  ③历法,历术:犹致思于天文历算(张)
  役
  ①兵役,劳役:宰悦,免成役(促)更若役(《捕蛇者说》)
  ②战役: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黄)
  寿
  ①寿命: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②敬酒或赠礼祝人长寿: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廉)若入前为寿(鸿)
  载
  ①年:不半载(黄)
  ②记载:如史载田横事(黄)
  ③动词词头:载驰载驱(《诗经载驰》)
  载
  ①装载: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②乘坐:直上载公子上坐(信)
  善
  ①好,善良:善哉!技盍至此乎?(庖)古认之人虚中乐善(问)
  ②友好:素善留侯张良《鸿》
  ③擅长:衡善机巧(张)
  ④通“缮”,修治:善刀而藏之(庖)
  开
  ①打开,张开:秦人开关延敌(过)
  ②开放:只在花开之数日(芙)
  ③开辟:此一部开国血史(黄)
  鸣
  ①鸟或禽兽叫:好鸟相鸣(与)杜鹃啼血猿哀鸣(琵)
  ②发响: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
  ③出名:可使以其技鸣(柳)
  习
  ①学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
  ②习惯:不习水土,必生疾病(赤)
  期
  ①期望:不期修古(五)
  ②约定:君与家君期日中(《世说》)
  主
  ①国君:其主不能守(《隆中对》)
  ②主人:寓逆旅主人(送)
  ③掌管:不能自主(柳)
  奏
  ①演奏:争延之使奏其技(柳)
  ②进献:相如奉璧奏秦王(廉)
  ③向国君进言或上书: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先生有所陈奏(谭)
  当
  ①面对(抵挡):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
  ②处在某地或某时:当是时(鸿)
  ③判罪:犯法当死(柳)
  ④相当:以一仪而当汉中地(屈)
  畏
  ①害怕,恐惧:赵王畏秦(廉)小子无所畏(孔)
  ②敬畏:朝中皆畏宁南(柳)
  业
  ①事业:以共济世业(赤)操童子业(促)
  ②学业: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送)
  乘
  ①乘坐:乘犊车,从吏卒(赤)
  ②趁着:因利乘便(过)
  乘
  ①古代战车:超乘者三百乘()
  ②四: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轻
  ①与“重”相对
  ②轻视:北亦未敢遽轻吾国(指)
  ③轻佻:秦师轻而无礼()

三:[因利乘便]“卢程,不知其世家也。”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6分)
卢程,不知其世家也。唐昭宗时,举进士,为盐铁出使巡官。唐亡,避乱燕、赵,变服为道士,游诸侯间。庄宗尝召程草文书,程辞不能。其后战胡柳,掌书记王诚殁于阵,庄宗还军太原,置酒谓监军张承业曰:“吾以杯酒辟一书记于坐。”因举杯属巡官冯道。程位在道上,以尝辞不能,故不用。程大恨曰:“用人不以门阀而先田舍儿邪!”
庄宗即位,议择宰相,节度判官卢质当拜,而质不乐行事,乃言程为故唐时名族,可以为相,庄宗遂以程为中书侍郎。是时,朝廷新造,百度未备,程拜命之日,肩舆导从,喧呼道中。庄宗闻其声以左右,对曰:“宰相檐子①入门。”庄宗登楼视之,笑曰:“所谓似是而非者也。”
程奉皇太后册,自魏至太原,上下山险,所至州县,驱役丁夫,官吏迎拜,程坐肩舆自若,少忤其意,必加笞辱。人有假驴夫于程者,程帖兴唐府②给之,府吏启无例,程怒笞吏背。少尹任圜,庄宗姊婿也,诣程诉其不可。程戴华阳巾,衣鹤氅,据几决事,视圜骂曰:“尔何虫豸,恃妇家力也!宰相取给州县,何为不可!”圜不对而去,夜驰至博州见庄宗。庄宗大怒,曰:“朕误相此痴物,敢辱予九卿!”趣令自尽,赖卢质力解之,乃罢为右庶子。庄宗入洛,程于路坠马,中风卒。
【注】①檐子:轿子 ②兴唐府:地名
(节选自《新五代史·唐臣传》)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掌书记王诚殁于阵( ) (2)人有假驴夫于程者( )
(3)衣鹤氅 ( ) (4)趣令自尽 ( )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尝辞不能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而质不乐行事 望洋向若而叹曰
C.庄宗闻其声以左右 其孰能讥之乎
D.因举杯属巡官冯道 因利乘便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1)吾以杯酒辟一书记于坐。
(2)是时,朝廷新造,百度未备。
20.文中“似是而非”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2分)
21.分析卢程这一人物形象。(3分)
参考答案:
17.(4分)(1)死;(2)借;(3)穿;(4) 同“趋”
18.(2分)A
19.(5分)
(1)我用这杯酒在在座的各位中征召一位书记(重点字词:辟、坐、介宾后置)
(2)这个时候,朝廷刚刚建立,国家的许多制度法令没有完备齐全。(重点字词:度、备)
20.(2分)看起来像宰相其实不是宰相(“是”与“非”理解正确各1分,意对即可)。
21.(3分)“名族之后”的代表人物。(1分)虽为进士,但矜于门第;骤历显位,举止失当;暴虐无礼,好财贪物等。(每点1分,给满2分为止)

四:[因利乘便]2009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练习题(十三)

文言虚词练习(十三)
  一、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罔不因势象形。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⑤不如因而厚遇之。
  ⑥因击沛公于坐。
  ⑦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⑧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⑨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⑩因拔刀斫前奏案。
  ⑾相如因持璧却立……
  ⑿于今无会因。
  ⒀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⒁蒙故业,因遗策。
  ⒂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二、下列加点的“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 B.不如因而厚遇之
  C.左右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 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
  E.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F.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三、判断“因”在文中的意义。
  1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2因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3因。其常4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5因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6因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7因枯木变为荣木也。途经绍墓,其尚8因众人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9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10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文言虚词练习(十三)答案
  一、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1、2句“依照、根据”;3、4句“依靠、凭借”;5、6句“趁着,趁此”;7句“通过,经由”;8、9句“因为,由于”;10、11句“于是,就;因而”;12句“原因,缘由,机缘”;13句“根据”;14、15句“沿袭,继续”。
  二、CE(A于是,就 B趁机 C于是。就 D凭借 E于是,就 F通过)
  三、
  1、 介词,可译为根据
  2、 动词,可译为沿袭
  3、 名词,可译为原因
  4、 介词,可译为趁着
  5、 副或连,可译为于是
  6、 介词,可译为凭借
  7、 介词,可译为经由
  8、 介词,可译为通过,经过
  9、 介词,可译为因为
  10、连词,可译为因为
 

五:[因利乘便]120个重点实词例句翻译——(9)乘


  9、乘
  读音一:chéng
  ①驾,坐,
  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赤壁之战》
  译文:坐牛车,吏卒跟随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驾,坐)《石钟山记》
  译文:我单独和迈儿坐小船,到绝壁下面
  ②升,登
  乘鄂渚而反顾兮,唉秋冬之绪风(登上)《涉江》
  译文:在鄂渚登岸,回头遥望国都,对着秋冬的寒风叹息。
  ③趁着,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趁着,凭借)《过秦论》
  译文:趁着有利的形势和方便的条件,侵略诸侯各国,分割天下的土地。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凭借,依仗)《宋书o宗悫传》
  译文:希望能驾御长风踏破万里波涛
  ④冒着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冒着)《登泰山记》
  译文: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到达泰安。
  读音二:shèng
  ①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陈涉世家》
  译文:等到了陈,有战车六七百辆。
  超乘者三百乘(辆)《肴之战》
  译文: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跳跃着登上战车
  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译文:得到帝王的权势,统辖八州,而使同等的六国来朝拜
  ②佛教的教派或教法
  大乘佛教
  ③春秋时晋国的史书叫“乘”,后称史书为“史乘”
  晋之《乘》,楚之《

六:[因利乘便]2009年高考语文备考:利用成语复习古汉语

  -用成语复习文言实词
  下列成语中包含了文言实词(括号前),在括号里写出释义:
  不易(改变)之论、不刊(删改)之论、不过尔尔(如此)、无可适(去)从、以己度(推测)人、质(询问)疑问难、登峰造(至)极、怨天尤(责怪)人、缘(攀援)木求鱼、引(拉长)吭高歌、寡廉鲜(少)耻、家徒(只有)四壁、尸位素(白)餐、不学无术(本领)、如释(放下)重负、不速(邀请)之客、不期(约定)而遇、文(掩饰)过饰非、出类拔(超出)萃、蔚为大观(景象)、寄人(依附)篱下。
  -用成语复习一词多义
  备:德才兼备(具备,具有)、关怀备至(周到,尽)、戒备森严(防备)。
  兵:短兵相接(兵器)、兵强马壮(士兵,军队)、兵贵神速(用兵策略)。
  达:四通八达(通达)、通宵达旦(到达)、达官贵人(显达)。
  当:势不可当(抵挡)、首当其冲(对着,面对)、安步当车(当作)。
  负:负隅顽抗(依仗,凭借)、忘恩负义(背弃)、不分胜负(失败)。
  故:故步自封(与新相对)、非亲非故(老朋友)、明知故犯(故意)。
  顾:顾影自怜(回头看)、三顾茅庐(拜访)、奋不顾身(考虑)。
  疾:讳疾忌医(疾病)、疾恶如仇(痛恨)、疾风知劲草(强,猛)。
  举:举足轻重(抬起)、选贤举能(推荐)、举国上下(全)。
  名:不可名状(说出)、不名一钱(占有)、沽名钓誉(名声,名望)。
  如:自愧弗如(比得上)、称心如意(适合)、突如其来(然,词尾)。
  胜:略胜一筹(超过)、美不胜收(尽)、引人入胜(优美的景色)。
  务:不务正业(致力,从事)、不急之务(事务,事情)、除恶务尽(必须)。
  相:相机行事(鉴别,审察)、开诚相见(偏指一方)、肝胆相照(互相)。
  于:青胜于蓝(比)、受制于人(被)。
  与:与人为善(赞成)、与日俱增(跟着,随着)、欲取姑与(给予)。
  以:以己度人(用)、以貌取人(凭)、以讹传讹(拿,把)。
  因:因人成事(依靠)、因利乘便(凭借,依靠)、因材施教(根据)。
  -用成语复习通假字
  一暴(曝)十寒、拨乱反(返)正、层见(现)迭出、食不厌(餍)精、博闻强识(志)。
  -用成语复习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风起云涌、豆剖瓜分、蚕食鲸吞、口诛笔伐、草行露宿、日新月异、虎踞龙盘、星罗棋布、川流不息、耳提面命、二桃杀三士。
  2、形容词作名词:杀富济贫、除暴安良、激浊扬清、舍近求远、居安思危、党同伐异、披坚执锐。
  3、名词活用为动词:沐猴而冠、沧海桑田、户枢不蠹、不胫而走、洞烛其奸、华而不实、履险如夷、无所事事、衣冠禽兽。
  4、动词活用为名词:继往开来
  5、使动用法:破釜沉舟、正本清源、富国强兵、倾国倾城、赏心悦目、丰衣足食、不可理喻、光宗耀祖。
  6、意动用法:幸灾乐祸、鱼肉人民、席天幕地、不耻下问、不远万里、草菅人命。
  7、为动用法:光前裕后(光前:为前人增光,裕后:给后人造福)
  -用成语复习古汉语句式
  1、宾语前置:夜以继日、时不我待、唯才是举、一言以蔽之。
  2、介宾短语后置:蠢若木鸡。
  3、被动句式:古为今用。
  4、省略句式:再衰三竭。

七:[因利乘便]高中文言文成语积累卡片(第四册)


第四册
《指南录》后序
212、会使辙交驰──南辕北辙:车行之轨。
213、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毁家纾难:解除。
214、予自度不得脱──以己度人:揣度,估计。
215、天高地迥,号呼靡及──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无,不。
216、夜趋高邮,迷失道──趋之若骛:奔向。
217、常恐无辜死──死有余辜:罪。前句“无辜”实指“无作为”。
信陵君窃符救赵
218、侯生摄弊衣冠──敝帚自珍、如弃敝屣:破旧的。
219、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攀龙附凤;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依附。
220、欲以客往赴──前赴后继:奔赴,投入。
221、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抱恨终天、一失足成千古恨:遗憾。
222、请数公子行日──如数家珍:计算。
223、出自本文的成语有:虚左以待。
左忠毅公逸事
224、即解貂覆生──解甲归田:脱下。
225、为掩户──夜不闭户:门。
226、史噤不敢发声──噤若寒蝉:闭口,不说话。
227、趋而出──亦步亦趋:快走。
228、必躬造左公第──事必躬亲:亲自。
送东阳马生序
229、余幼时即嗜学──嗜杀成性:爱好。
230、手指不可屈伸──首屈一指:弯曲。
231、录毕,走送之──毕其功于一役:完成。
23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硕大无朋:大。
233、援疑质理──质疑问难:询问。
234、俟其欣悦──俟河之清:等待。
235、假诸人而后见也──公诸同好:之于。
过秦论
236、蒙故业,因策──陈陈相因:沿袭。
237、吴起、孙膑……之伦制其兵──不伦不类:类。
238、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以怨报德:仇恨。
239、因河为池──金城汤池:护城河。
240、于是废先王之道──废寝忘食、半途而废:废弃,停止。
241、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如临大敌:面对。
24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疾风知劲草:强,坚强有力。
243、斩木为兵──短兵相接:兵器,武器。
244、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因利乘便、翁牖绳枢、揭竿而起、云集响应、度长契大、同年而语。
六国论
24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亦百倍──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它的实际。
246、思厥先祖父──大放厥词:其,他的。
247、暴秦之欲无厌──学而不厌、兵不厌诈、贪得无厌:满足。
248、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欲盖弥彰:更加。
249、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若两人:区别。
250、薪不尽火不灭──曲突徙薪:柴禾。
伶官传序
251、与尔三矢──众矢之的:箭。的,靶心。
252、请其矢,盛以锦囊──囊空如洗、探囊取物:口袋。
253、逸豫可以亡身──一劳永逸:安逸,安闲。
25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养痈遗患:灾祸。
255、数十伶人困之──困兽犹斗:困住。
论积贮疏
256、故其畜积足恃──有恃无恐、恃才傲物:依靠,依赖。
257、今背本而趋末──背井离乡:离开。
258、政治未毕通也──原形毕露、锋芒毕露:全部。
259、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熟语“以物易物”:交换。
260、乃骇而图之──骇人听闻:惊恐。

八:[因利乘便]2018年清明节习俗_2000字

  扫墓习俗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清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踏青
  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其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清人潘荣陛所着《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荡秋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相传秋千为春秋时齐桓公从北方民族山戎所传入,汉以后成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秋千最初是用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后发展成于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而成。
  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
  今日的公园和游乐场仍然有秋千,供儿童玩耍。
  蹴鞠
  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户外活动,像踏青、郊游、荡秋千等等,在祭奠追思的感伤之余,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在这些活动中,"蹴鞠"就是一项十分有趣的活动。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相传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战国时期流入民间,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习武,并列于兵书。
  "蹴鞠"就是用脚踢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在讲求"中庸"的传统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渐由对抗性比赛演变为表演性竞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蹴鞠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
  蹴鞠的发源地山东淄博又兴起蹴鞠热,许多市民参与其中,既锻炼了身体,又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民俗。

九:[因利乘便]《陈友谅》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友谅,本谢氏,祖赘于陈,因从其姓。少读书,略通文义。有术者相其先世墓地,曰“法当贵”,友谅心窃喜。
友谅初尝为县小吏,其时徐寿辉兵起反元,遂往从之。后文俊欲谋杀寿辉不果,奔黄州;友谅因乘机袭杀文俊,并夺其军,自称平章军。
始友谅破龙兴,寿辉欲徙都之,友谅不可。未几,寿辉次江州。友谅伏兵郭外,迎寿辉入,即闭城门,悉杀其所部。即江州为都,奉寿辉以居,而自称汉王,置王府官属。遂挟寿辉东下,攻太平。太平城坚不可拔,乃引巨舟薄城西南。士卒缘舟尾攀堞①而登,遂克之。志益骄,进驻采石矶,遣部将阳白事寿辉前,戒壮士挟铁挝击碎其首。寿辉既死,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即皇帝位,国号汉,改元大义。
太祖患之,与战于武昌。太祖所乘舟樯白,友谅约军士明日并力攻白樯舟。太祖知之,令舟樯尽白。翌日复战,自辰至午,友谅军大败。友谅欲退保奚山,太祖已先扼湖口,邀其归路。持数日,友谅谋于众。右金吾将军曰:“出湖难,宜焚舟登陆,直趋湖南图再举。”左金吾将军曰:“此示弱也,彼以步骑蹑我,进退失所据,大事去矣。”友谅不能决,既而曰:“右金吾言是也。”左金吾以言不用,举所部来降。右金吾知之,亦降。友谅益困。太祖凡再移友谅书,其略曰:“吾欲与公约从,各安一方,以俟天命。公失计,肆毒于我。我轻师间出,奄有公龙兴十一郡,犹不自悔祸,复构兵端。一困于洪都,再败于康郎,骨肉将士重罹涂炭。公即幸生还,亦宜却帝号,坐待真主,不则丧家灭姓,悔晚矣。”友谅得书忿恚,不报。久之乏食,突围出湖口。诸将自上流邀击之,大战泾江口。汉军且斗且走,日暮犹不解。友谅从舟中引首出,有所指

十:[因利乘便]150个文言文实词大全(一)


为便于广大文言阅读者,学习者能够有系统的进行学习,
特将常用150个实词的一词多义进行系统的整理,每个词的义项基本上以《辞海》的解释为依据,尽量以本义、引申义的顺序排列。

【目录】

1、爱 2、安 3、伯 4、被 5、倍 6、本 7、鄙 8、兵 9、病 10、察

11、长 12、朝 13、池 14、曾 15、乘 16、城 17、诚 18、除 19、传 20、辞

21、从 22、达 23、殆 24、迨 25、当 26、道 27、得 28、度 29、短 30、多

31、发 32、方 33、非 34、复 35、负 36、盖 37、鼓 38、故 39、顾 40、固

41、归 42、国 43、过 44、何 45、恨 46、后 47、胡 48、患 49、或 50、疾

51、及 52、即 53、既 54、假 55、间 56、见 57、解 58、进 59、尽 60、就

61、举 62、绝 63、堪 64、克 65、类 66、怜 67、临 68、弥 69、名 70、末

71、莫 72、乃 73、内 74、判 75、期 76、奇 77、迁 78、请 79、穷 80、求

81、去 82、劝 83、却 84、如 85、若 86、善 87、稍 88、少 89、涉 90、胜

91、识 92、使 93、是 94、适 95、书 96、孰 97、属 98、数 99、遂 100、率

101、说 102、私 103、素 104、汤 105、涕 106、通 107、徒 108、图 109、退 110、亡

111、王 112、望 113、恶 114、微 115、闻 116、相 117、谢 118、悉 119、信 120、兴

121、行 122、幸 123、修 124、徐 125、许 126、阳 127、要 128、宜 129、遗 130、贻

131、易 132、阴 133、引 134、右 135、逾 136、狱 137、再 138、造 139、知 140、置

141、致 142、质 143、治 144、诸 145、贼 146、族 147、卒 148、走 149、左 150、坐

1、爱

(1)名词。恩惠。(古之遗爱也《左传》)

(2)动词

①加惠于人。(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

②喜爱,爱护。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③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

④怜惜。

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左传》)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指南录〉后序》)

⑤通"",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躇。(《静女》)

(3)形容词。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2、安

(1)形容词。

①舒适,安适。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述而》)

予出官二年,怡然自安。(《琵琶行》)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安全。

谢庄遂安。(《冯婉贞》)

④安定。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2)动词。

①养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②安置,安放。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失街亭》)

③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3)代词。哪里,怎麽。

沛公安在。(《鸿门宴》)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3、被

(1)名词。被子。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杨修之死》)

(2)动词。

①覆盖。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②遭受,遇到。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③施加,施及。

去乱而被之以治。(《荀子?不苟》)

(3)介词。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4)pi ,通"披",动词。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将军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

②披散,披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4、倍

(1)动词。

①加倍。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五蠹》)

一人予二十金,骨微伤……一人倍之,伤肤。(《狱中杂记》)

②增加。

焉用亡邻以倍郑。(《烛之武退秦师》)

③通"背",背向。

管仲反,入,倍屏而立,公不与言。(《管子?中匡》)

右背山陵。(《淮阴侯列传》)

④通"背",违背。

倍道而行,则天下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

⑤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2)量词。照原数加一次。

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治平篇》)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唐雎不辱使命》)

(3)副词。越发,更加,倍加。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本

(1)名词。

①草木的根。

芙蕖与草木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芙蕖》)

②草木的干茎。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种树郭橐驼传》)

③根本。

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列传》)

然墨之道,兼爱为本。(《中山狼传》)

④本业,指农桑。

强本而节用。(《天论》)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论积贮疏》)

⑤稿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

⑥版本。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板》)

⑦奏本。

别具本章。(《狱中杂记》)

(2)量词。

①草木花卉一株称一本。

新松郁郁三千本。(陆游诗)

②书籍一册称一本。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活板》)

(3)动词。推究本原,考查。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4)形容词。原来的。

刘媪本姓实存。(《汉书》)

(5)副词。本来,原来。

本在冀州之南。(《愚公移山》)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刘敬亭传》)

(6)复合词。本心:指心的自然状态,本性(即所谓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此其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7)介词。本着,根据。

本之《书》以求其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6、鄙

(1)名词。边界地方。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动词。

①以……为边界(边邑)。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动词。轻视,看不起。

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

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左传》)

(3)形容词。鄙陋,见识浅,庸俗。

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东南飞》)

(4)复合词。

①鄙人。

扩展阅读文章

作文专题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作文专题推荐文章

作文专题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