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古今异义8篇
隆中对古今异义篇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试大纲》规定“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质就是依据上下文(语境)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它是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内容。
纵观近几年高考涉及的文言实词可以看出,主要考查的文言实词有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等。
1、一词多义
这种情况包含两层含意:一是指一个词有多个义项,一是指一个词可能属于不同的词类。
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的形成情况比较复杂,一般是通过引申、比喻、借代或假借等延伸出来的。例如:①间:间缝。《史记·管晏列传》:“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②中间。《送东阳马生序》:“余则
隆中对古今异义篇2:《桃花源记》原文及注释译文
《桃花源记》
作者: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xíng),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qiān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jí)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注释
1.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7)
2.武陵:郡名,1913年更名武陵县,湖南常德一带。
3.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
4.缘:沿着。
5.行:划船。
6.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7.忽逢:忽然遇到。逢:遇见。
8.夹岸:两岸。
9.杂:别的,其他的。
10.鲜美:鲜艳美丽。
11.落英:坠落的花瓣。
12.缤纷:繁乱交杂。
13.异之:以之为异,即对此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诧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14.复:又。
15.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词类活用)
16.欲:想要。
17.穷:尽,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尽:走完。
18.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尽:完,没有了(词类活用)
19.便:于是,就。
20.得:看到。
21.仿佛:隐隐约约,看不真切。
22.若:好像。
23.舍:舍弃,丢弃,
24.初:起初,刚开始。
25.才通人:只容一个人通过。才:副词,只。
26.复:又,再。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
27.行:行走。
28.豁然开朗:形容由窄小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然,……的样子。豁然:形容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29.平:平坦。
30.旷:空阔;宽阔。
31.屋舍:房屋。
32.俨(yǎn)然:(古今异义)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形容齐整;形容庄严。
33.之:这。
34.属:类。
35.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
36.鸡犬相闻:(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37.种作:耕田劳作。
38.衣著:著,通“着”。穿着打扮。
39.悉:都。
40.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人。
41.黄发垂髫(tiáo):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子。(借代修辞)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42.并:都。
43.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44.乃大惊:竟然很惊讶。乃:竟然。大:很,非常。
45从来:从……地方来。
46.具:通“俱”,全,详细。
47.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48.要(yāo):通“邀”,邀请。(通假字)
49.咸:副词,都,全。
50.问讯:打听询问消息。
51.云:说。
52.先世:祖先。
53.率:率领。
54.妻子:(古今异义)古义:指妻室子女。“妻”“子”是两个词,不是现代汉语的“妻子”今义:男子的配偶。
55.邑人:同乡的人。邑,古代区域单位。《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
56.绝境:(古今异义)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明显出路的困境;进退维谷的境地。 绝:绝处。
57.复:再,又。
58.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59.遂:就
60.间隔:隔断,隔绝。
61.世(“问今是何世”的世) :朝代。
62.乃(“乃不知有汉”的乃):竟,竟然。
63.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古今异义)。
64.为:对,向。
65.具言:详细地说出。
66.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听说。
67.叹惋:感叹、惋惜。惋,惊讶,惊奇。
68.余:其余,剩余。
69.延至:邀请到。延,邀请。
70.至:到。
71.去:离开。
72.语:告诉。
73.不足:不必,不值得。(古今异义)
74.为:介词,向、对。
75.既:已经。
76.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77.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词类活用)
78.及:到达。
79及郡下:到了郡城。郡,太守所在地,指武陵郡。
80.诣(yì):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81.如此:像这样,指在桃花源的见闻。
82.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寻,寻找。 向,先前。 志(名词),标记。(所+动词译为名词)
83.遂:终于。
84.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85.高尚:品德高尚。
86.士:人士。
87.也:表判断。
88.欣然:高兴的样子。
89.规: 计划。(词类活用)
90.未:没有。
91.果:实现。
92.未果:没有实现。
93.寻:随即,不久。
94.终:死亡。
95.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96.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现用来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以捕鱼为业。(一天他)沿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路途的远近。忽然遇见一片桃花林,在岸的两旁有数百步远,中间没有其它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又向前行走,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地就到头了,(渔人)就看见了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光。(渔人)便舍弃(他的)船,从洞口进入。起初十分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又往前走了几十步,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序。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事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和狗的叫声可以互相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穿着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十分悠闲,各得其乐。
(村中人)看到渔人,于是都十分惊讶,问(渔人)从哪儿来。(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准备酒、杀了鸡做饭菜(招待他)。村民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来往。(村民)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详细具体的讲述给村民听。(村民)都感叹惊讶。其余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做客),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款待他。(渔人在桃花源中)逗留了几天后,就(向村里人)告辞离开。临别时村民嘱咐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先的路回去,一路上到处作标记。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禀告了这段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他一同前往,寻找从前做的标记,最终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南阳的刘子骥,是个高尚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以后就再也没有去探寻桃花源的人了。
隆中对古今异义篇3:中考语文文言诗文知识点梳理三:通假字
知识盘点:
通假字,汉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简称。所谓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它们之间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所以又称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
(1)通假字的形式
①“本无其字”的假借字。古代文字少而所记事物多,文字常常不够用,想记一事而无其字,只有借一同音字来代替。
②“本有其字”的通假字。古人写作时,不用原字或仓促间想不起原字,而写成了另外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这就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
(2)通假字的种类
①“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座)
②“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例: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庭——廷)
③同声旁的字互相代替。
例:无陇断焉。(《愚公移山》)(陇——垄)
④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互代替。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慧)
积累卡片:
常见通假字例释
以下内容按照通假字、本字、释义、例句及出处顺序整理:
说 悦 愉快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女 汝 你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
知 智 智慧 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还 旋 回转,掉转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汤 烫 用热水焐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齐 剂 汤药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止 只 仅仅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阴 荫 树荫 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
屏 摒 舍去 屏弃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
帖 贴 粘 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火 伙 同伴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竦 耸 高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争 怎 怎样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见 现 出现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
要 邀 邀请 便要还家(《桃花源记》)
指 直 一直 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亡 无 没有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厝 措 放置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那 哪 怎么 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
阙 缺 ①中断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②缺点 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出师表》)
强 僵 僵硬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
道 导 引导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春秋》)
曷 何 什么 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春秋》)
辑 缉 连缀 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
熙 嬉 开玩笑 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春秋》)
零丁 伶仃 孤苦无依 零丁洋里叹零丁(《过零丁洋》)
距 拒 抵挡,抵抗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
圉 御 抵挡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
诎 屈 ①理屈 公输盘诎(《公输》)
②弯曲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有 又 还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衡 横 ①横放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
②不顺,梗塞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甫 父 男子美称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
简 拣 挑选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隆中对古今异义篇4:“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阅读答案(附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作题。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世祖即位,援因留西川,隗嚣甚敬重之,以援为绥德将军,与决筹策。
建武四年冬,嚣使援奉书洛阳,帝甚壮之。九年,拜援为太中大夫。十一年夏,拜陇西太守。援务开恩信,宽以待下,任吏以职,但总大体而已。宾客故人,日满其门。诸曹时白外事,援辄曰:“此丞、掾之任,何足相烦。颇哀老子,使得遨游。若大姓侵小民,黠羌欲旅距,此乃太守事耳。”傍县常有报仇者,吏民惊言羌反,百姓奔入城郭。狄道长诣门,请闭城发兵。援时与宾客饮,大笑曰:“烧虏何敢复犯我?晓狄道长归守寺舍,良怖急者,可床下伏。”后稍定,郡中服之。视事六年,征入为虎贲中郎将。
交
隆中对古今异义篇5:高考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重点难点梳理
1.考点诠释
2008年考纲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就是指在浅易的古代诗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在文章中比较重要。“在文中的含义”是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文言实词”通常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考试中涉及较多的就是这几类词,偶尔也会考到副词、代词。文言实词考查范围主要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等。
2.考查重点、难点
试题所选的古诗文材料一般都来自课外,但是所考查的实词却离不开课本,往往是平时学习中经常接触的、比较重要的实词,且往往是常见实词的不常见义项。从2007、2008两年高考所考的实词来看,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常用词,也是教材中经常出现的词,体现了高考的“试题在课外,知识点在课内”的特点。题型以客观选择题为主,间有主观题。难点主要有:难以辨别的一词多义,容易混淆的古今异义词,不易看出意义临时变化的词类活用。由于文言实词的多义性,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由课内向课外的知识迁移能力。
金题透视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08年高考全国卷Ⅰ)
A.部使者檄刚抚定檄:文告
B.刚遣长子迟喻贼喻:开导
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稽:查考
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杜:制止
【解析】该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从所选的几个词来看,均为“常见”。A项“檄”作为名词,当“文告、文书”解,古文中比比皆是,“檄文”更是我们所熟悉的词,而其作为动词解释的时候却不太常见。该题正是从这个角度设题,“檄”在这里做动词,意思为“用檄文征召、声讨”,引申为“下令”。其实,如果读过《儒林外史》,“按察司行文檄了知县去”一句中的“檄”就是“用檄文征召、声讨”意思。还有鲁迅《坟·摩罗诗力说》中“檄其人士,于政治宗教,皆欲有所更革,顾终不成”也是这个意思。其余几句,“喻”当“开导”讲,同“谕”,有“晓谕”一词佐证;“稽”当“查考”讲,有“稽查”一词佐证;“杜”当“制止”讲,有“杜绝”一词佐证,再根据上下文词义推断可知,这几项的解释均正确。
【答案】A
2.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08年高考山东卷)
A.隐蓄甘脆饵诚饵:给……吃
B.值大风雨,避身岩下值:遇到
C.兄故弱,恶能多樵恶:不
D.汗交颐不少休颐:脸颊
【解析】联系A中的“饵”在句中是名词作动词,“饵”作名词“饵料”常用,但在此句中,作名词解释不通,结合语境推断,可知这个解释是准确的。B中“值”是“逢着”、“遇到”,如:“值河间岁试。”(诸葛亮《出师表》)我们现在还常说“正值……时候”。结合语境可知这个解释也是准确的。C中的“恶”读“wù”,是疑问词,一般作“哪里”、“怎么”用。从原句看,诚是反问,加强语气,对“讷体弱却多樵”的惊讶,“恶”作“不”解释显然是望文生义。D中的“颐”有两个意思,“脸颊”和“保养”,如“颐指气使”、“颐养天年”,根据语境很容易判断只能做名词“脸颊”解释。
【答案】C
难点攻略
文言文实词是每年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之一,从近几年所考实词看,绝大多数出自课本,所以,熟练掌握120个常用的文言实词是非常必要的,而这些实词中,又需要重点关注那些多义实词古今差别大的义项。在文言文的阅读中,利用汉语词语的构成特点,根据已经学过的
隆中对古今异义篇8:伶官传序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
伶官传序
原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 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译文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留的仇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哪里仅仅是伶人啊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1.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子装
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约:订立盟约
3.抑本其成败之迹 本:推究
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名词作状语
1.负而前驱 前:向前
2.仓皇东出 东:向东
3.一夫夜呼 夜:在夜里
4.乱者四应 四:在四面
动词作名词
1.而告以成功 成功:成功的消息
2.泣下沾襟 泣:泪水
使动用法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亡使动
2.凯旋而纳之 纳:使收藏
形容词作动词
1.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乱:作乱
形容词作名词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忽微:细小的事情 智勇:有勇有谋的人物
古今异义
1.与其所以失之者 与其:(古义)和他
(今义)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
2.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 至于:(古义)相当于“以至于”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从事:(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类官
(今义) 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
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人事:(古义)指政治上的得失
(今义) 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
5.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所以:(古义)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所”字结构,其义为“······的原因
(今义)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6.还矢于王,而告以成功 成功:(古义)成就功业、政绩或事业
(今义)获得预期的结果,达到目的
重点实词
1.原庄宗之所以的天下 原:推究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系:缚;组:泛指绳索
3.抑本其成败之际 抑:或者
4.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全,所有的
重点虚词
1.其: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副词,表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应当“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代词,他,代庄宗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副词,加强语气,不译
2.以:与其所以失之者 介词,与”所“组成固定词组,表示”······的原因“
可以知之矣 介词,”凭借“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介词,”用“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此三者,吾遗恨也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后置)
请其矢,盛以锦囊 (以锦囊盛)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而告以成功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3.省略句
(庄宗)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
(庄宗)请其矢,盛(之)以锦囊
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
(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4.被动句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5.固定句式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通假字
及仇雠已灭 ”雠“同”仇“,仇敌
课文研讨
内容和结构
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本文共四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这一立论的根据。
文章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一起笔就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接着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叹一问,一退一进,不仅使论点醒人耳目,而且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接着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说明立论的历史根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这一”得“一”失“,与论点中的一”盛“一”衰“相应,并领起下文。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论证中心论点。
第二段承上叙事,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
上段既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可以为证,这段接下来自然先写得天下的情况。关于庄宗得天下的过程已经写入《新五代史》中的《唐本纪》,此处再写未免重复,也造成文势的拖沓,而且不合序论的体制,所以这一段选用了”晋王三矢“的故事。这一故事属于传说,不能确定为史实,因此,包括《新五代史》在内的正史均未收入。但这个故事在当时社会有相当的影响,宋初王禹在《五代史阙文》中对此做了记载。这个故事生动而又有典型意义,能给人以新鲜感,其精神也符合晋王和庄宗的情况,所以欧阳修把它选入文中。为了慎重,在前面加了”世言“二字。这一故事是中心论点的主要例证,是支撑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也是下文议论的依据。
这一段以”三矢“贯穿前后,分两层来写。第一层是庄宗接受遗命,先写晋王赐三矢,次写晋王遗命,详细交待赐矢原因,再写庄宗将三矢”受而藏之“;第二层是庄宗执行遗命,写庄宗出师、征战以三矢励志,大告成功,还三矢于先王。其中着力写庄宗对三矢的恭谨态度。从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以及”其后用兵“的举动,可以看出他接受遗命,矢志复仇的决心和意志,这正是他得天下的原因。”受“”藏“”遣“”告“”请“”盛“”负“”驱“”纳“等词,描绘出庄宗忠实执行父命的形象,概括了庄宗全盛时期的征战情况,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这就为下面的议论做了准备。这一段叙事语势比较平缓,没有任何议论,但却寓论点于叙事之中,以叙事论证了论点,与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全段叙事欲抑先扬,为下文写”抑“张本。
第三段转而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
这一段由叙事转入议论。先以饱蘸感情的笔墨赞叹庄宗的成功,用”意气之盛“回应文章开头的”盛“字和”得天下“三字,并顺承第二段的叙事;继而慨叹他的失败,用”何其衰也“回应文章开头的”衰“字和”失之“二字,并转承第二段的叙事。这一大起而至大落的转折,将庄宗极盛和极衰的两种情形作了极强烈的对照。同是一个人,由”盛“转”衰“,变化如此巨大、鲜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面连用两个设问句,前一句以反问的形式否定”得之难而失之易“的说法,后一句强调成败得失”皆自于人“.这样设问既引人深思,又寓结论于疑问之中。接着引《尚书》中的话作答,并顺势从中引申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这就对庄宗的”成败之迹“做了概括,点明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说明”盛“”衰“异时,截然相反,本源在于”人事“,与开头提出的论点相照应,是论证所得的结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第三部分(第四段)进一步议论,引出教训,总结全文。
本来行文到第二部分,论点已得到证明,似乎可以结束了,可是作者又进一步议论。用”故“字承接上文,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以”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教训,得出具有更普遍意义的结论,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十分深长。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
论证方法
1.例证法
本文属于史论。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例。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但在具体选材上,却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作为事例,并加以详述,体现了作者精于选材的匠心。文章并没有写庄宗如何”逸豫“,但通过”晋王三矢“这一典型的、生动的事例,充分地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评论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史实,就使人对于庄宗的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不言而明,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起到了以古鉴今、举一反三的作用。
2.对比论证法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而为一的命题。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本文的对比论证在总体上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和议论,都是对比性的。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语言特色
1.语言委婉,气势充沛
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在世及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即使是在慨叹庄宗败亡时,也只是寓惋惜之意而无责难之词,可谓意正言婉。全文从”呜呼“起笔,到”岂独伶人也哉“收尾,一叹再叹,以叹始终,于反复叹咏之中显现委婉的韵致。在议论的文字中,多用反问句、疑问句,使说理委婉而令人深思;多用对称语句,特别是在关键的地方,采用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格言式的骈句,造成鲜明的对比感和节奏感;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有张有弛。疑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伶官传序》:”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后来做史论的人往往学这种抑扬顿挫的笔法。
2.文笔酣畅,波澜起伏
文章开篇突兀而起地提出论点,马上落到立论根据上,再落入”晋王三矢“的叙事,又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步步紧逼,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评论庄宗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出发人深省的教训,戛然而止,将全文的语势稳稳地落在结尾上。篇幅虽短小,却写得起伏跌宕。全文一气呵成,淋漓酣畅。
3.平易自然,简约凝练
文中没有佶屈聱牙的措辞,也不堆砌词藻,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语言平易近人,自然晓畅。叙事不枝不蔓,议论简明扼要,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语句,如”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
解题指导
一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是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意思是盛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这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即全文都围绕它进行论证:
(1)紧接着这句话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说明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认识的历史根据。
(2)第二段叙述庄宗和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第三段从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3)第四段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可以能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
2.因为本文是为《伶官传》所写的序,这样强调既可以扣住题目,又可以使事理推而广之,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
二
与 1.给。
2.读yú,通”欤“.
3.为,给,替。
4.和。
5.亲附,亲近。
归 1.归附,归依。
2.返回。
3.归还。
4.归聚,汇聚。
易 1.容易。
2.轻易。
3.替代。
告 1.祭告,祷告。
2.告诉,告知。
3.上报,报告。
4.祭告,祷告。
1、盛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
请其矢,盛以锦囊(装)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强盛)
2、困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围困)
智勇多困于所溺(困扰)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困厄)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困难)
3、告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告诉)
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禀告)
4、微
祸患常积于忽微(微小的事)
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悄悄地)
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为隐藏身份而改装)
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
5、其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应当,一定)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语气词)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代词,他)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揣测语气)
教学建议
这篇课文短小精悍,意旨鲜明,阐述的道理比较简单,布局谋篇也不复杂,可以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教师的简要提示读懂课文。
这篇课文与《六国论》都是史论,都是借古讽今之作,又是同时代的作品,可以进行比较阅读。
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课文的语言特色,在朗读中体会课文充沛的语势和酣畅的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