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惠王5篇

时间:2018-11-06 来源:作文专题 点击:

孟子见梁惠王篇一:梁惠王章句上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据刘向《战国策。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
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
’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
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
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
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
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
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
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⑴:‘经始灵台⑵,经之营
之。庶民攻⑶之,不日⑷成之。经史勿亟⑸,庶民子来⑹。王在灵囿⑺,幽鹿攸伏⑻。幽鹿濯濯
⑼,白鸟鹤鹤⑽。王在灵沼⑾,於轫⑿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
‘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⒀曰:
‘时日害丧⒁?予及女⒂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注释】
⑴《诗》云:下面所引的是《诗经.大雅.灵台》,全诗共四章,文中引的是前两章。 ⑵
经始:开始规划营造;灵台,台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 ⑶攻:建造。 ⑷不日:不几天。
⑸亟:急 ⑹庶民子来:老百姓像儿子似的来修建灵台。 ⑺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的园林。 ⑻
幽鹿:母鹿;攸:同“所”。 ⑼濯(zhuo)濯:肥胖而光滑的样子。 ⑽鹤鹤:羽毛洁白的样子
。 ⑾灵沼:池名。 ⑿於(wu):赞叹词;轫(ren),满。⒀《汤誓》:《尚书》中的一篇,记
载商汤王讨伐夏桀是的誓师词。 ⒁时日害丧:这太阳什么时候毁灭呢?时,这;日,太阳;害
,何,何时;丧,毁灭。 ⒂予及女:我和你。女同“汝”,你。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顾盼着鸿雁麋鹿,等飞禽走兽,一面说:“贤
人也以次为乐吗?”
孟子回答说:“正因为是贤人才能够以次为乐,不贤的人就算有这些东西,也不能够快乐的
。《诗经》说:‘开始规划造灵台,仔细营造巧安排。天下百姓都来干,几天建成速度快。建台
本来不着急,百姓起劲自动来,国王游览灵园中,母鹿伏在深草丛。母鹿肥大毛色润,白鸟洁净
羽毛丰。国王游览到灵沼,满池鱼儿欢跳跃。’周文王虽然用了老百姓的劳力来修建高台深池,
可是老百姓非常高兴,把那个台叫做‘灵台’,把那个池叫做‘灵沼’,以那里面有麋鹿鱼鳖等
珍禽异兽为快乐。古代的君王与民同乐,所以能真正快乐。相反,《汤誓》说:‘你这太阳啊,
什麽时候毁灭呢?我宁肯与你一起毁灭!’老百姓恨不得与你同归于尽,即使你有高太深池、珍
禽异兽,难道能独自享受快乐吗?”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①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挺②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③有肥肉,厩④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
恶⑤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⑥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⑦,
其无后乎!’为其象⑧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注释】
①安:乐意。 ②梃(ting):木棒。 ③庖(pao):厨房。 ④厩(jiu):马栏。 ⑤且人
恶(wu)之:按现在的词序,应是“人且恶之”。且,尚且。 ⑥恶(wu):疑问副词,何,怎
么。 ⑦俑(yong):古代陪葬用的土偶、木偶。 在用土偶、木偶陪葬之前,经历了一个用草人
陪葬的阶段。草人只是略略像人形,而土偶、木偶却做得非常像活人。所以孔子深恶痛绝最初采
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始作俑者”就是指这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后来这句话成为
成语,指首开恶例的人。 ⑧象:同“像”。
【译文】
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于是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者
饿死的人。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野兽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人尚且厌恶它;作为老百姓
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那又怎么能够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说:
‘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该是会断子绝孙吧!’这不过是因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来陪
葬罢了。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原文】
梁惠王曰:“晋国①,天下莫强②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③
;西丧地于秦七百里④;南辱于楚⑤。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⑥,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⑦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⑧;壮
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
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注释】
①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
(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 ②莫强:没有比它更强的。 ③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公元前
341年,魏与齐战于马陵,兵败,主将庞涓被杀,太子申被俘。 ④西丧地于秦七百里:马陵之战
后,魏国国势渐衰,秦屡败魏国,迫使魏国献出河西之地和上郡的十五个县,约七百里地。 ⑤
南辱于楚:公元前324年,魏又被楚将昭阳击败于襄陵,魏国失去八邑。 ⑥比:替,为;一:全
,都;洒:洗刷。全句说,希望为全体死难者报仇雪恨。 ⑦地方百里:方圆百里的土地。 ⑧易
耨:及时除草。易,疾,速,快;耨,除草。
【译文】
惠王说:“魏国曾一度在天下称强,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可是到了我这时候,东边被齐
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都死掉了;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受楚国的侮辱。我为这
些事感到非常羞耻,希望替所有的死难者报仇雪恨,我要怎样做才行呢?” 孟子回答说:“只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归服。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
,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
、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这样就是让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打击那
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 “因为那些秦国、楚国的执政者剥夺了他们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够深耕细作来
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东离西散。他们使老百姓陷入深渊之中,大王去征伐他们,
有谁来和您抵抗呢?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大王请不要疑虑!”
【原文】
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③问曰:‘
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④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
雨,则苗渤然⑤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⑥,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
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⑦水之就下,
沛然谁能御之?’”
【注释】
①梁襄王:梁惠王的儿子,名嗣,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96年在位。 ②语(yu):动词,告
诉。 ③卒然:突然。卒同“猝”(cu). ④与:从,跟。 七八月:这里指周代的历法,相当于夏
历的五六月,正是禾苗需要雨水的时候。 ⑤渤然:兴起的样子。渤然兴之即蓬勃地兴起。⑥人
牧:治理人民的人,指国君。“牧”由牧牛、牧羊的意义引申过来。 ⑦由:同“犹”,好像,
如同。
【译文】
孟子见了梁惠王,出来以后,告诉人说:“远看不像个国君,到了他跟前也看不出威严的
样子。突然问我:‘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 “我回答说:‘要统一才会安定。’ “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 “我又答:‘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他又问:‘有谁愿意跟随不喜欢杀人的国君呢?’ “我又答:‘天下的人没有不愿意跟随他的。大王知道禾苗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天旱的
时候,禾苗就干枯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哗啦哗啦下起大雨来,禾苗便会蓬勃生长起来。这样
的情况,谁能够阻挡的住呢?如今各国的国君,没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
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了。真象这样,老百姓归服他,就象
雨水向下奔流一样,哗啦哗啦谁能阻挡的住呢?”
【原文】
王曰:“吾

孟子见梁惠王篇二:《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原文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词语注释:

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

②旄倪(máo ní):指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

参考译文:

孟子谒见齐宣王,说:“所谓故国,不是说国中要有高大的树木,而是说要有世代(与国家休戚与共)的臣子。现在大王没有亲信的臣子了。过去任用的人,现在不知到哪里去了。”宣王说:“我用什么方法才能识别哪些人没有才干而罢免他们呢?
”孟子说:“国君任用人才,如果得不到合适的人选,将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远的超过关系近的,(对此)能不慎重吗?左右侍臣都说好,不行;大夫们都说好,也不行;全国的人都说好,这才去考察他,见他确实是好,这才任用他。左右侍臣都说不行,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不行,也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不行,这才考察他,见他确实不行,这才罢免他。左右侍臣都说可杀,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可杀,也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可杀,这才考察他,见他确实可杀,这才杀掉他。所以说,是全国的人杀掉他的。像这样,才可以算是百姓的父母。”

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商纣,有这些事吗?”孟子回答道:“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问:“巨子杀他的君主,可以吗?”孟子说:“败坏仁德的人叫贼,败坏信义的人叫残,残和贼这样的人叫独裁者。我只听说杀了独裁者纣罢了,没听说臣杀君啊”。

齐国攻打燕园,战胜了燕国。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兼并燕国,有人劝我兼并燕国。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五十天就攻克了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不兼并它,必定会有上天降下的灾祸。兼并它,怎么样?”孟子回答说:“兼并了,燕国人民高兴,那就兼并它。古代有这么做的人,武王就是。兼并了,燕国人民不高兴,那就不要兼并。古代也有这么做过的人,文王就是。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百姓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原因吗?只是想摆脱水深火热的处境罢了。”

齐国人要兼并燕国。别的诸侯国谋划援救它。宣王说:“很多诸侯谋划来讨伐我,(我)用什么方法对付他们呢?”孟子回答道:“我听说过凭方圆七十里的地方就治理了天下的人,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凭着方圆千里的土地还怕别人的。《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开始。’这时,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向南征伐,北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后征伐我们(这里)呢?’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云彩一样。(汤的军队每到一地,)让经商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非常高兴。《尚书》上又说:‘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现在,燕王虐待他的百姓,大王去征伐它,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
(所以)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像这样怎么行呢?天下本来就畏忌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俘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百姓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

考试题目: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放桀,武王伐纣 放:释放

B.贼仁者谓之贼 贼:戕害

C.五旬而举之 举:攻克

D.诛其君而吊其民 吊:慰问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日不知其亡也 B.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吾其还也 久之,能以足音辨认

C. 武王伐纣,有诸 D.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劳苦而功高如此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孟子“民本”思想的一组是

①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

②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③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④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

⑤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

⑥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

A.①③⑤ B.③④⑥ C.①②④ D.②⑤⑥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一国之君要辨识没有才干的臣子并罢免他们,不能仅仅听身边之人和 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倾听百姓的声音。

B.孟子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表明孟子主张施行仁政,以民为本。国君如果倒行逆施,就是老百姓的敌人。

C.战争胜利后,齐宣王想吞并燕国的土地,孟子认为需要看燕国的百姓是否愿意,如果兼并了,燕国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兼并。

D.《尚书》记载,商汤最先征伐葛的时候,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但后来却因不公平造成了怨声载道的局面。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4分)。

(2)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3分)

(3)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3分)

参考答案:

9.A(放,流放,放逐。)

10.B(介词,凭。A代词,他;语气词,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C兼词。“之乎”;兼词,“之于”。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

11.D(①是对何谓故国的评论。③是齐宣王想假托顺应天意而吞并燕国的表现。④是表述商汤如何统一天下的)

12.D(“造成了怨声载道的局面”,错误。原文的“怨”,是后被征伐的百姓抱怨不先征伐自己的国家,而先被征伐的的国家的百姓是高兴的,没有抱怨)

13.(1)国君任用贤才,如果得不到合适的人才,将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远的超过关系近的,(对此)能不慎重吗?(
“任”“逾”“戚”“慎”各1分)

(2)很多诸侯谋划讨伐我,(我)用什么办法来对付他们呢?( “谋” “以”和句式 各1分)

(3)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以为”、“箪”与“壶”名词作动词、“师”各1分)

(句意不通顺,酌情扣分)

孟子见梁惠王篇三:作文八法:提高作文不成事


  第一条:虎头猪肚豹尾——头抹摩丝鞋擦油蜡。
  第二条:借古论今,谈天说地——上识天文下知地理。
  第三条:结构扎实,对称体美——盖好房子,立好牌子。
  第四条:六根六尘,生动丰富——刘姥姥进大观园,一应俱全。
  第五条:写冷以热,对比鲜明——红烧肉好吃,不妨先尝白菜梆子。
  第六条:驴头不对马嘴——语不惊人誓不休。
  第七条:意境深远,有画面感——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第八条:注意秩序,变换角度——远近高低各不同。
 
  第一条:虎头猪肚豹尾——头抹摩丝鞋擦油蜡。
  1、头,作文开头,一定要开门见山、开卷有益、开宗明义。
  开头的头,是头脑的头。一个作文,精神面貌好不好,首先看头。不要搞花拳绣腿、也不搞弯弯绕。
  比如:
  朱自清先生的《春》,第一句话:“盼望着,盼望着,春天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开头: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去的。
  在《香山红叶》中,杨朔先生是这样开头:“早听说香山红叶是北京最浓最浓的秋色,能去看看,自然乐意”。
  《绿》——朱自清先生,头是这样写的:“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无数种种,不再多举。大家在以后辅导孩子的过程中,多多的去体会与感受。
  不少孩子的作文一开头就跑了题,天空大海山川,电脑飞机大炮,尽收眼底,渲染了半天,光打雷不见及时雨。
  开门见山,一定要养成作文的开头第一句话里,就要有提到标题(主题)的意识。比如写一篇题目是《母亲》的作文。如果头一句话里,这个“妈妈”不出现,那这个写作文的小孩(的思想)就让人拐跑了。如果头三句话里,这个“妈妈”再不出现,那这个写作文的小孩(的思想)让人拐的太远了。如果第一自然段里“妈妈”还没有出现,那这个写作文的小孩(的思想),一定是离题千里,难以找回。
  2、身,是心肝脾肺肾金木水火土。既相互独立,各司其职,又彼此照应,相互协调。
  3、脚,是什么?要站得稳,所以就要有相应的补充,并且要与头相呼应。
  作文的头身脚是从整体上讲的。更细致的讲,就是要做到:字词服务于句子,句子服务于段落,段落服务于中心。同时首尾呼应。形成词、句、块、段及中心相互统一、协调的整体。
  第二条:借古论今,谈天说地——上识天文下知地理。
  好的作文,一定要谈古代论今朝!看一下历届高考的满分作文,哪个不谈古论今?哪个不谈天说地?谈古论今,谈天说地;引经据典,天南海北,既可以充分展示孩子平时深厚的积累,又可以体现出作文主题的深度及广度。
  《论语-学而第一》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也。”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从《诗经。卫风。淇奥》引用来的。
  我们学《孟子》,孟子说话、辩论、讲理,很少不引经据典的。比如《孟子见梁惠王章句上》——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

孟子见梁惠王篇四:[2013暑期征文]醉于尘世_900字


  
  庄子醉倒了。
  酒能浇出想象的花朵,但庄子不需要饮酒。斜倚于卧榻,思绪就伴随着梦一起飞舞。在《庄子》中的梦的世界里,他能挣脱尘世的羁绊,能超越时空的束缚,能听懂百兽的言语,能洞察深奥的哲理。渐渐地,庄子就醉于尘世了。
  孔子周游列国,墨子阻楚攻宋,孟子见梁惠王,总带有或多或少的政治色彩。“不得志”也仿佛成了大多数先秦诸子的标签。可是道家老子却以“无为”为宗旨,在玄妙的话语中洞悉万物的本质。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无为思想,却同时将自身的浪漫与洒脱溶于其中,就像在深邃的湖里撒下活泼欢快的鱼苗。从此,道家的思想不再是晦涩的语言,而是缤纷的寓言。
  庄子想要继承无为思想,写出浪漫的故事,他自己首先就要是一个无为而又浪漫的人。面对着楚王的高官厚禄,他相比成为巾笥藏于太庙之上的神龟,更愿意成为一只曳尾于涂中的小猪。于是,无为的心境帮助他挣脱尘世的枷锁。邂逅了梦中蝴蝶的身体,享受着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他已不知周之梦为蝴蝶还是蝴蝶之梦为周。于是,浪漫的性格赋予他幻想世界的翅膀。很快,他似醉若醒,穿梭于尘世之中,以半开玩笑半认真的目光看待着这个世界。
  看到目光短浅的愚人,庄周以井底之蛙讥之;看到空谈大话的众人,庄周以涸辙之鲋斥之;看到不自量力的狂士,庄周以螳臂当车讽之。他的想象超越了尘世,以至于将这五帝所连,三王所争,仁人所忧,任士所劳的浩瀚中国,比作沧海一粟,九牛一毛。这在当时是何等的狂妄自大,令人不知所云。可是在今天看来,那些自认为拥有了整个天下的人,就像那些自以为地球是宇宙中心的传教士一样,其实才是当之无愧的井底之蛙。庄子的哲理是易读的,但庄子的哲理也是难懂的。见识短浅的人只能看出其中的荒谬。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于是我们又可以看到庄子的豪放。被人评价为汪洋恣肆,逍遥浪漫的庄周,甚至可以说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先驱。被扭曲的万象,被夸大的事实,被揭露的人性种种,都与马尔克斯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庄子》就像是一部哈哈镜。人们看到了撕开了伪装的万物,忍不住哈哈大笑,但同时又为庄子的思想而感到深深折服。
  醉于尘世,弃智绝圣,就是这样,庄子达到了常人无法匹敌的高峰。在兵荒马乱的战国,他的阳春白雪之曲难觅知音。即便这样,庄子也笑笑,再次闭上了他惺忪的睡眼。
 
    高一:上海朱益清

孟子见梁惠王篇五:播文明之种,获希望之果_650字


  播文明之种,获希望之果
  当文明之花绽放,你是否会为曾经感伤?
  ——题记
  播一颗文明之种——孝
  百以孝为先,自古便有黄香温床的佳话流芳百世。而今倪九,周拔的故事层出不穷。是谁的错?养不教,父之过。古代便提出了父母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孟母三迁换得之后的一代天骄孟子见梁惠王时的处变不惊。玩是孩子的天性,而孟母却演绎出了现代家长的典范。孩子是新时代的花种,作为父母要细细的培育,让孩子远离温室的美好,即使作为一颗小草,也可以顶天立地。
  灌一片文明之芽——敬
  当我们细细品味,才发现我们已经在校园里迈过了八个春秋,从当初那个天真烂漫的孩子到而今的少男少女。我们每天都在相遇着不同的老师,或许只是一句简简单单的“老师好。”这背后也包含着对老师教育事业的肯定,是自身文明礼仪养成的体现。尊敬老师,只是见到老师时的一句问候,老师在班上时的一句“报告。”然而这一切一切都向世人们展现礼仪之邦的素养。我们是新中国的下一代,是新中国能否向前迈进的重要保障。从现在起,做一个由内向外散发出文明的中学生。
  品一阵文明之香——德
  走出校园,才觉晓我们已不是孩子,驻足于社会,我们不仅代表了自身,更是代表了一个家庭,一个学校,乃至于一个国家。或许这些扯得有些远了,但这就是现实。我们应从学生时期开始培养自己,做一个懂文明,关礼节的中学生,一个知书达理的中国人。最起码当我们走出国家,不丢了中国人的面子。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文明古国”的美称。倘使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讲文明在自身体现,那么我们不负礼仪之邦的祖国。那么我们就是合格的中国人。
  让我们携手努力,努力多播一颗种,让我们的人生多一点希望,多一点斑斓。
  ——后记
 
    高一:刘璐

扩展阅读文章

作文专题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作文专题推荐文章

作文专题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