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观后感6篇

时间:2018-11-05 来源:作文专题 点击:

一:[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在历经2天的追剧下将《人民的名义》看完了,看的时候随着主人公的遭遇而或悲或喜,但看到最后,回想一下,再联想一下现实,只剩下沉默无言。
我真的很想说,但不能这样说,中国那么多年的法制建设喂狗了,中国培养的法治人才全是猪。但我可以这样想,一颗老鼠屎总会坏了满锅汤,更遑论是一堆堆的老鼠屎。人性更是脆弱的,绝对经不起大环境下花花世界的诱惑,就像一个男人遇到赤身裸体的美女,更别说还是私人订制。
法律是可以践踏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人情社会,这无可厚非,大家司空见惯,只能说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还会走封建主义的老路,腐败,部分人名不聊生,抗议,镇压,哦,幸好还是有底线,不能闹出人命,这与古代的有何差异,只不过现在的人民有衣穿,有饭吃,当然,想住好房子的话大多数人得奋斗三辈子。
法律是公平正义的保障,但是谁将他一再打破,是谁在口里演说人民的名义,又是谁在讲什么所谓的政治生态与政治平衡。
我认为,中国的老百姓是最聪明的,老百姓看到的、感受到的不会是你修了多少路,盖了多少楼,而是拿到手、实实在在的利益。自然而然,村民的贿选原因就可以解释了,因为大多数村民根本不会知道你这个人品行怎样,只知道你是否有钱,能拿到手的才是实实在在的利益。
现在人们的焦点是什么,是飙升的房价,其后有没有利益输送与像蔡成功那样的倒爷。现在的人民不愁吃穿,最关心的便是教育与房子,其次是工作,教育资料的马太效应,城镇化的虹吸作用,催生了一批拆迁户,那些不拆迁的地方怎么办,是不是得考虑考虑,政府不能光顾着卖地啊,在卖地的同时是不是得考虑一下这城市不仅仅是城里人的城市,也是广大农村人的城市,因此我建议,拿所有的卖地所得利益全部修成廉租房,供底层人民只要想住,就可以有的住,而且一家一户只能申请一套,一套不用大,50平米足够用了。教育的均衡又是一个与工作与城镇化的命题,未来大城市化是必然的趋势,毕竟北京考北大、清华的分低啊,那两个学校是北京市的,不是全国性的,在其他地区招的人数是死的。既然是大城市化必然趋势,则逐步撤销、层层递进,不能着急慢慢依次撤销小学,中学,最后将资源全部集中到地级市、形成资源集聚,以免产生教师资源浪费。
不再说这些剧中反映的残酷现实了,还得说说普通老百姓怎么对付这些腐败分子吧。在生活中,只要处处留心,咱们也是个个小侦查员,只要全民反腐,将它上网,总有一天历史会给他最公正的评价。即所谓的正史野史。

二:[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择天记观后感

最近在《人民的名义》结束之后,又一部电视剧强势霸屏,那就是古力娜扎与鹿晗主演的《择天记》。
其实一开始,对于这部剧,我是拒绝的。且不说主演的阵容如何,单纯看剧情,不同于人民的名义这种反腐反贪的很严肃讲政治,且能够引起民众共鸣,激起内心强烈的爱国爱党热忱的剧情,这部剧一看就是一群年轻演员凑在一起讲一个关于人妖魔三界的斗争,从而引发出一系列的爱恨纠葛的故事。
然而,在看过几集之后,果断的路人转粉了。这部不是一部单纯的将爱情的脑残剧,其中包含了一系列的摄于的的挣扎与纠结以及与命运对抗的内容。
鹿晗主演的陈长生,生来体内便含有星辰之力,正因为这种力量使其经脉异于常人。他的师父有着世上最好的医术,然而却不能够医好他的病,左臂的银线,一旦到达了百会穴的那天,他的生命就会结束。于是,为了能够延续生命,他开始了逆天改命的艰难之路。有些事,去为之努力不是因为他一定能够成功,而是因为,别无选择。他珍惜时间,从小在师父的督促下熟读三千道藏,而这些知识的储备也使他在一次次的挑战面前机智化解为难。
像众多偶像剧一样,经历种种磨难,主演还是会坚强的活下来,最终达到人生巅峰。但是在这段过程中他面对困难的精神,以及在面对生死抉择时选择友情爱情师徒情,不惜伤害自己,而不为了苟活放弃道义的精神也很值得我们尊重。

三:[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美国独立宣言读后感

【篇一:《独立宣言》读后感】
如果有人问我,看到“美国”这个词时脑海里跳出的第一个关键词是什么,那我一定会说是自由民主又复杂的美国社会了。对外,美国在国际社会的博弈中总是反复强调人权与民主;对内,平等自由更是在每一个美国人心中根深蒂固。追本溯源,这种“美国潜意识”正是来自《独立宣言》的深远影响。
杰斐逊曾写道,《独立宣言》是“吁请世界的裁判”。自1776年以来,《独立宣言》中所体现的原则就一直在全世界为人传诵。美国的改革家们,不论是出于什么动机,不论是为了废除奴隶制,禁止种族隔离或是要提高妇女的权利,都要向公众提到“人人生而平等”。不论在什么地方,当人民向不民主的统治作斗争时,他们就要用杰斐逊的话来争辩道,政府的“正当权力是经被统治者同意所授予的”。
那么,被成为美国立国之本的《独立宣言》——它的思想理论又是秉承何方呢?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说:天赋人权。
杰斐逊深化了洛克的“自然说”理论,这边是《独立宣言》的思想根本。可能美国人在考虑问题时常常想到的是“Ihavetherighttodo…”,于是我们常常看到美国民众仅仅因为一些鸡毛蒜皮而起诉政府的案例,胜诉的不在少数。让我在意的是,任何一个提到这些案例的中国人——包括民众、媒体或官方——似乎都在用惊奇的眼光看待。我知道当我说出这个想法时一定会有许多人站出来丢给我写着“国情”“人口基数”或“传统延续”的砖头,想想让人觉得无奈,一批有一批的有志公务员淹没在了“中国潜意识”里,公务员考试失败的一部分成为了愤青,我一直觉得我们不能指责愤青,然而另一方面,愤青中也稀缺行动派。
让我耿耿于怀的还有一件事情,一直以来总是能听到朋友们抱怨说自己在社交网络上发表的日志、状态被删,原因总是其中含有敏感词;不仅如此,作为一个电影迷,国内禁播的电影更是不胜枚举。这些政府性的行为让我觉得颇为失望,也许我是的确不具有国际高度的眼光与顾全大局的深思熟虑。但是,有没有人想过当我们通过一些翻墙软件看到facebook和twitter上的一些让人汗颜的新闻和视频时,让当今有良知、民族自豪感的大学生们情何以堪?
我一向喜欢看原版的文章。《独立宣言》之精美绝伦,让我在读的时候仿佛脑海中一直持续播放着当年杰斐逊慷慨陈词技压群雄的画面。美国的每任领导人都堪称世界一流的演讲家、雄辩家。他们在演讲时,时而气势如虹,时而又幽默诙谐,目光炯炯,气质彬彬;听众也聚精会神,掌声欢呼不绝于耳。然而在国内,“领导讲话”几乎让每一个人谈之变色。我没上过班,但是学上了不少,班主任也经历过若干。一个优秀的班主任绝对不是那种事无巨细讲到你头晕直在课桌下面看小说的人;相反,我们都喜欢直说重点,乐于分享的老师,他会让你知道他的行事风格并且告诉你违者重罚不怠,在他的“底线”之上便是你胡乱折腾他也照单全收,不知不觉班级也会形成一种自由但不失严谨的氛围。
最后,我还是想回到对《独立宣言》的思考。“人人生而平等”,原文用的是created而非born,可见这更加强调了天赋人权,是一种绝对的平等。不仅是人与人之间,还体现在人民与政府之间,政府与政府之间,如果把绝对的人人平等变成相对的人人平等——只有同一阶层的人之间才平等——那么社会迟早会失去平衡。
【篇二:美国独立宣言读后感】
《独立宣言》发表于1776年7月4日,之后这一天成为美国的国庆日,也叫独立日。显而易见,该宣言的发表目的在于向全世界阐述联合殖民地脱离大不列颠的理由,此外,美国式自由主义思想也在其中显而易见。
《独立宣言》开篇不长的部分讲到了人权,讲到了政权和人民的关系:“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在他们中间建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利,则是经被统治者同意授予的。任何形式的政府一旦对这些目标的实现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予以更换或废除,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这是殖民地人民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独立宣言》为美国的自由主义提供了一个天然的环境,为自由主义在美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之后的百年时间内,他们终将把理论付诸于实践,建立了互相制衡的政府体系。
《独立宣言》是第一个《人权宣言》,基本确立了《人权宣言的》精神内容,为浩浩荡荡的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直接影响了法国大革命,跨越了几个世纪仍然被作为真理而尊奉,更有力的说明了其精神的基本性和伟大。
尽管在宣言中体现出对印第安民族的丑化:“他在我们中间煽动内乱,并竭力挑唆残酷无情的印地安蛮子来对付我们边疆的居民,而众所周知,印地安人作战的准则是不分男女老幼、是非曲直,格杀勿论。”有一定的种族歧视。此外,最近看一些美国批评家的文章,都在骂美国的平等有问题。还有,众多国家,包括中国在内都有指责美国式民主思想无礼横扫世界。但是,今天,我们很有幸看到了美国第一任黑人总统的在职,不禁回想至《独立宣言》和其宏大思想在当时说出的类似夸口的自由。也许正是它促使美国不断兑现这种对自由的诺言,为世界民主进程烙下了属于自己的痕迹。
《独立宣言》虽然不是美国的宪法或其组成的部分,也不具备宪法的效力。但它的影响在美国历史上意义重大,不可小觑,是世界民主进程中一块不朽的丰碑。
【篇三:读《独立宣言》有感作文】
今天,建国才两百多年的美国依旧是一个令人魂牵梦绕的地方,曾在那片北温带土地上盛传一个繁荣昌盛的梦。
美国的历史真的好短,似乎让人一眼就能看透,大概学过历史的人都可以大略说出美国简史(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段受奴役的悲痛史,到北美独立战争,《独立宣言》和历经内战——解放黑人奴隶,一战二战,挺过几次经济危机到今天独立于大国之巅),可是当你复述这对比洋洋几千年的中国人文和历史而微不足道的美国发展史时,不知你是否会发现,历史虽短,但这个国家的磨难似乎挺多的,起初的道路也走得艰难和迷茫,那么是什么支撑这个国家一步步走来?是什么让它的居民工作勤奋,以勇气、创意、决心迈向富强的呢?我觉得是一种已经深入到骨子里的民族精神,在困难面前,会想要团结一致;那就是从《独立宣言》中慢慢渗透到每个人心中的民主,自由,忠诚,正义。
我们都知道,从哥伦布踏上美洲大陆开始,这儿的人们的灾难就开始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最终1773年,在英国的茶叶倾销和垄断下,北美居民反抗了,于是有了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成为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也是美国人不堪忍受而爆发的愤怒的明证,他们已经明确要独立自由和希望国家强大了。之后的来克星敦的枪声便给独立战争正式拉开了帷幕,但是领袖们觉得似乎还是缺点什么。
对了,是思想,于是,《独立宣言》应运而生了;它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明政治哲学——民主与自由的哲学,内容深刻,点点动人;第二部分具体列举了遭遇到的不平等事件,以证明乔治三世破坏美国的自由和生命;第三部分郑重宣布独立,并宣誓捍卫独立。也是这篇宣言给了美国人民必胜的信心,因为是正义之师。
独立战争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1783年9月3日,美英签订《巴黎条约》,英王被迫承认美国独立。真是一个好消息,像是看到了上帝的微笑一般美滋滋的,也是他们的信仰——自由独立民主的思想没有错。
美国,这个让国人又爱又恨的国家,曾经一片荒凉的与世隔绝的大陆,如今的世界超级大国,上帝似乎很照顾它,成功女神好像一直陪伴在其左右,但事实呢,美国也痛苦着挣扎着,因为它是一个移民国,要处理移民忠诚度的问题,但是美国的叛变事件不是很多,我想大概是因为这个国家的思想精神有很好的亲和力吧,人们很容易找到为之努力的理由吧。
我们不想过多赞扬美国,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美国的民族精神更强势一些,那么我们中国呢?在这个变革时代,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文化呢?当一个国家有了牢固的精神作为支柱时,还有什么困难能拦住他们前进的脚步?我们不得不深思啊。
【篇四:美国独立宣言读后感】
和所有善于鼓动人心的政客一样,托马斯·杰弗逊起草的这份宣言从言语上看就不是一份仅仅要让人们拿来读的文件,在那些充满傲气和战斗精神的字里行间,他分明的鼓动人们:拿起武器,然后为美好未来而战!如果先不管后来各种别有用心的人们为《独立宣言》加上的各种“划时代意义”,我们就不难发现,在费城签订的这份宣言就是要宣布北美洲十三块英属殖民地脱英独立而已。其他的“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都是为要独立而找来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我认为这个事实也是“不证自明”的。
独立,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投入生命去努力的事,毕竟因为英国议会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从宣言中我们知道英国议会在北美洲的土地上实行了“在最野蛮时代都难以找到先例”独裁暴政,然而我们要怀疑,怀疑难道北美的殖民者遭受到的独裁暴政比他们施加在印第安人身上的独裁暴政,比他们施加在非洲人民身上的独裁暴政要更加难以忍受么?不会。他们只是不想让他们的英国弟兄把无理的管辖权拓展到他们那里。事实上,由于同种同宗的原因,英国议会不会对北美的殖民者进行等同于其他殖民地的掠夺。但是对深受启蒙思想影响,在英国过惯了自由生活的北美殖民者来说,哪怕是一点点的不公正都是他们无法忍受的。所以当英国议会对殖民地不断征税,却拒绝殖民地的代表进入议会时,他们反抗了。
这样的反抗当然是正义的,为日后千千万万的被殖民者追求生存和自由的斗争做出了表率。但是必须看清楚的是,他们宣言中的无限大义斗争远没有达到人类解放和民主共和的高度。当时几乎所有第一次读到独立宣言的人都会问到:“为什么在这一份卓越的关于人权平等的宣言中,唯独对奴隶贸易只字不提?”这是一个很尴尬的问题,美国的几个建国之父恐怕也会因此蒙羞。当时就有评论家批评他们各怀鬼胎,比如托马斯·杰弗逊在主张人权平等的同时暗地里却却还在进行奴隶贸易。或许人们大都不愿相信一个赞成奴隶制的人,怎么可能以如此的灼热的激情和雄辩的才华写出关于人权平等的宣言和民主共和国的承诺,所以又有一种说法是,杰弗逊在《独立宣言》的原本里谴责了奴隶制和奴隶买卖,但是在大陆会议审核的时候被删掉了。不论怎么样,有一个事实是明明白白的,那就是殖民者从未对人权平等和民主共和达成过一致意见,他们自然而然的把被统治者排除在他们的“自由”之外。
《独立宣言》真正的光荣首先在于它引导人民解决了独立这个主要的矛盾,美国人之后一直努力在填补宣言之所谓理想和美国现实之间令人心痛的鸿沟,经过林肯,马丁·路德金等人的牺牲才逐渐实现了真正自由和民主。
【篇五:美国独立宣言读后感】
被采纳的独立宣言是由维吉尼亚州的理察·亨利·李提交给大陆议会的,在独立宣言中写道:“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地宣布并昭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亦应从此完全废止。”
委员会的成员由马萨诸塞州的约翰·亚当斯、宾夕法尼亚州的本杰明·弗兰克林、维吉尼亚的杰斐逊、纽约的罗伯特·R·利文斯通和康乃狄克的罗杰·谢尔曼组成,并被组成以起草合适的宣言。杰斐逊起草了很大一部分。在宣言被大陆议会采纳以前,在刑事法庭上被重写,其中一个被移除的篇章涉及奴隶制度。
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作为一个包括约翰。亚当斯和班哲明。富兰克林在内的起草委员会的成员,起草了美国《独立宣言》的第一稿。大陆议会对杰斐逊的草稿作了重大改动,特别是在乔治亚州和南卡罗来纳州代表们的坚持下,删去了他对英王乔治三世允许在殖民地存在奴隶制和奴隶买卖的有力谴责。(被删去的内容中一部分是这样写的:“他向人性本身发动了残酷的战争,侵犯了一个从未冒犯过他的远方民族的最神圣的生存权和自由权,他诱骗他们,并把他们运往另一半球充当奴隶,或使他们惨死在运送途中。”)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这份宣言。
托马斯。杰斐逊生于维吉尼亚一个富裕的家庭。他曾就读于威廉玛丽学院,并于1767年在维吉尼亚获得律师资格。1769年,他当选为维吉尼亚下院议员,并积极参加独立运动,而且代表维吉尼亚出席大陆议会。他两次当选为维吉尼亚州长,还担任过美国驻法大使。1800年他竞选总统时,与阿伦。伯尔所得选举人票数相等,后由众议院选择杰斐逊当总统。
杰斐逊曾写道,《独立宣言》是“吁请世界的裁判”。自1776年以来,《独立宣言》中所体现的原则就一直在全世界为人传诵。美国的改革家们,不论是出于什么动机,不论是为了废除奴隶制,禁止种族隔离或是要提高妇女的权利,都要向公众提到“人人生而平等”。不论在什么地方,当人民向不民主的统治作斗争时,他们就要用杰斐逊的话来争辩道,政府的“正当权力是经被治者同意所授予的”。
【篇六:独立宣言读后感】
《独立宣言》全称《美利坚合众国十三个州一致宣言》,是一份于1776年7月4日由托玛斯·杰斐逊起草,并由其它13个殖民地代表签署的最初声明美国从英国独立的文件。
《独立宣言》第一次以政治纲领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原则——人权原则。宣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美殖民地人民争取自由独立的政治愿望。另一方面,由于屈从于种植园奴隶主的压力,宣言没有宣布废除奴隶制,“天赋人权”也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暴露了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和人权的局限性。宣言列举和痛斥了英王对殖民地实施的暴政,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自由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正式成立。
《独立宣言》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段文字这样写到: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中间建立政府,政府的正当权利来自于被统治者的同意。
这段文字反映了美国文化的精髓和内涵:自由、平等、民主和尊重隐私。这些价值观是200多年来美国人最为珍视的,他们一直以来都为实现这些价值观而奋斗。
一、自由
杰弗逊在《独立宣言》中所

四:[人民的名义观后感]穹顶之下观后感

【篇一:穹顶之下观后感】
我是在微信上看的《穹顶之下》,我相信很少有人会把其完整的看完,我自个也是分了几段看完的。那种感觉除了震撼——还是震撼!这份视频是我今年看到的最精彩的视频,没有之一。这种公益调查(我们姑且这样称呼它)在中国就算是动用官方的资源也是很难完成的,但柴静个人自费居然做出来了,而且还是如此精彩。当然是用了一些以前她做新闻记者积攒的人脉资源,但这仍是不可想象的。换句话说,她做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之类节目和国家部委都做不来的事。仅此一点,我们都应对其竖起大拇指!
调查主题立意不算新颖,雾霾的报道这两年常见新闻报端,但其严实的结构,缜密的逻辑,扎实的数据,再运用网络技术合理穿插视频,配合应景的音乐和柴静真实自然生动的演讲,一气呵成,感人肺腑,带给我们心灵无比震撼。
调查切入由女儿自身的健康需求开始导出,从雾霾是何物?它从哪里来?我们该怎么办抛出设置悬念。接着通过各种深入立体的实地调查求证,结合对比国外成功的治理方法和经验,接着延引出国家能源安全、改革,经济结构转型,城市建设规划等等我们国家发展所面临的现实棘手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最后归纳数据理性分析问题症结,抽丝剥茧直至病灶,试着寻求解决之道。一如之前的《看见》,没有口号,没有批判,她只是还原事件本身,呈现事物原来的样子,但我总感觉有一巴掌扎扎实实地打在一些人的脸上,连我也觉着生疼。她撕开一道口,让我们得以看见,而更多的思考和行动留给我们……
【篇二:穹顶之下观后感】
我个人感觉柴静的整个纪录片讲解得还是比较全面和客观的,当然昨晚点击率能超过3千万次这么高主要还是名人效应。
纪录片里边有些观点可能讲解得不是特别清晰,比如北上广深杭州之类的汽车限购,人均汽车保有量其实是远低于东京的。不过后边分析洛杉矶时特别讲了油品质量和排放标准是关键,而非汽车数量。
中国目前每10人才1。1辆汽车,其中北上广深总人口占全国6%,汽车占10%,大概5人1辆。欧美日澳每2人有汽车1辆以上,纪录片中提到的东京1200万人约800万辆车,墨西哥巴西南非俄罗斯每4人1辆,印度40人才1辆,全球平均7人1辆。美澳俄及南非的人口密度远低于中国,日韩欧明显高于中国的139人/平方公里,与中国的可比性更强。
我想,柴静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唤起民众关注并用舆论向政府和排污企业施压,而非为节能减排建言献策,这个目标肯定是很好地达成了。但套用富兰克林的一句话,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
纪录片除了唤醒民众关注污染,也应该重点分析污染原因和解决办法。比如中国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比例低但探明储量不低,她没有提到开采成本和技术。比如油品差,中石油那位领导说提标准会断供社会不稳定成本高,她可以对比下美国的油品和价格,很明显垄断导致的中国炼油水平低是关键。其实纪录片也有提到一些,但民众看起来会觉得不是太清晰。
如果要说解决方案和投资机会,清洁能源的推广肯定共识,其中包括能源结构的调整。但按盖茨在ted的演讲来看,只有核能才能做到0排放并彻底解决问题。
水和核电目前和未来应该都有很好的投资回报这已经是市场共识,风电目前回报最差,太阳能目前回报不错但未来有巨大的上网价格下调压力。火电虽然目前盈利状况很好但缺乏成长空间,煤炭我估计只有反弹而没有反转的机会。
垃圾发电现在的回报非常好,因为不但上网电价有收入,还有垃圾处理费收入,每吨收费在百元上下各地有出入,但需求绝对是非常刚性的,这导致它不单盈利好而且现金流强劲。
过去半年我因工作需要调研走访了几十家节能环保企业,发现环保的社会需求和意识已经很明确,但赚钱特别是现金流好的企业很少,除了政府体制和各种利益的钳制外,主要还是大部分企业自身的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不强,因为我也有碰到好几家盈利状况和现金流很好且发展潜力阳光的企业。
比如柴静的纪录片里提到的污染源在线监测和app,我就看到有很不错的企业并且正准备投资它,它存在的意义类似于这个纪录片导致的舆论压力,让民众和政府能监督排污企业,并且是有客观标准的。
正如纪录片里的英国能源大臣所说,节能减排会让很多传统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但也能让更多的新企业成长,我想这里边一定会有很多的投资机会,在中国大部分实体经济行业和企业不景气的长期趋势下,这个机会显得更加珍贵。
【篇三:穹顶之下观后感作文】
2015年2月28日,从央视辞职的记者柴静,推出了她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柴静在采访中表示,孩子生病使空气污染成为她不能回避的问题,因此在一年的调查中,柴静作为一位母亲而不是调查记者,围绕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进行了一系列调查。
大众最初熟识柴静,是因为非典疫情的爆发时,她瘦弱的身躯里蕴藏着的惊人的力量。从彼时的年少成名到不久前的赴美产子,柴静向来不缺少话题性,如今为了孩子的“私人恩怨”而拍摄关于雾霾的纪录片,更是惊呆了一众看客。在震惊的同时,雾霾之于柴静或者柴静之于雾霾的关系,却不似尚为媒体人那时的明朗和清晰,庄严却又多了一丝悲壮,而这也不仅仅是柴静一个人的战争。
雾霾,对于这个东西我们一点也不陌生,无论你在何时何地,始终摆脱不了雾霾的笼罩,雾霾也不再是教科书里的说教,自然环境的恶化所带来的伤害也不是简单的柴静一个家庭在承受。也许有人会说,柴静之所以选择拍摄宣传片是为了自己的“私人恩怨”,但是作为一名曾经的职业媒体人,将柴静的行为称之为伟大或许过于夸张和不切实际,但是也绝不是为满足自己的私人需求那么简单,无论是曾经的记者身份还是现在母亲的烙印,都无法掩盖其追求真理的社会责任。
在网络世界里,我们生产着创造着各种信息,享受着各种各样的服务,我们不断向大自然和社会索取,被纷繁复杂的社会所麻痹,睁着双眼却看不到真相,张开双耳却听不到声音,迈开步伐却未曾前进一分,每个人都在喧嚣,每个人都在说话,却没有人在听。以前我们会说向沙漠进军,向太空漫步,现在却被雾霾打的措手不及,难道我们未曾发现它吗?不是的,每个人都看见了,可怕的是都当做并未发生,我们不缺少随声附和阿谀奉承,恰恰缺少的就是赤裸裸的较真精神。
面对复杂多变的雾霾污染,也许柴静一个宣传片起不了什么决定作用,但是无论是作为一个前媒体人还是一个母亲的身份,柴静的努力和成果也不在于一个宣传片的“成败”与否,而在于一种执着的斗争精神。人类与环境污染的战争历程中,柴静作为一个人类个体也从来都不是主流,但历史也正是由一个个人类的个体所创造的。雾霾的治理不是个人所能左右,但此时个人的影响却超过了环保部门,这是不是也值得有些人深思呢?
社会共识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却体现在一朝一夕的细节上,正如环境治理不在个人却离不开每个人一样,而穹顶之下的柴静也不应该是一个人在战斗。
【篇四:穹顶之下观后感】
《穹顶之下》围绕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它让人们了解了中国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环境污染,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必将影响着我们乃至下一代的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更是无从谈起。除了对现在大气环境的担忧之外,感触更多的是,柴静直面问题的态度,这个大调查是她辞职后,以一个前调查记者的身份完成的,她做的很认真,源自内心,触发了万千观众。
细想一下,柴静从国家、企业、个人几个层面揭示了环境污染的原因,并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才能保护我们的环境,如何才能留住APEC蓝。然而,不管是国家还是企业,这是一个大层面上的调控,我们能做的很少,但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能做的却很多。就像纪录片后面柴静讲的几件事,碰到建筑工地扬灰,我们可以跟老板协商,让他用网兜盖起来;碰到餐馆油烟太大,我们也可以建议老板加装吸油烟装置;碰到加油站漏油,及时拨打12369。其实生活中我们能做的远不止这些,譬如我们可以改变出行习惯,多坐公交少开车;节假日尽量不要燃放烟花、爆竹,选择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尽量多种植一些树木,增加绿化,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将为整个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面对复杂多变的雾霾污染,也许柴静一个宣传片起不了什么决定作用,但是无论是作为一个公众人物还是一个母亲,她的勇敢都值得我们敬佩。在以前,我们也许认为雾霾只是一种不同寻常的天气,不清楚他的破坏性,但是当有人站出来,理性的告诉了我们它的危害,告诉了我们应该如何去预防它,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就要改变以往的陋习,多为环境保护尽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呢?虽然我们做的事情微不足道,但是因为这件事我能为环境保护做了一点贡献,那么我们心里就会踏实很多。如果我们能够克制自己,节制身边人,人人参与保护环境,那么我们也一定能治理好雾霾,神州大地自会山清水秀。
在人类与雾霾的斗争历程中,穹顶之下不应该是柴静一个人在战斗,我们13亿人同呼吸,共命运,并肩作战。
【篇五:穹顶之下观后感】
我个人感觉柴静的整个纪录片讲解得还是比较全面和客观的,当然昨晚点击率能超过3千万次这么高主要还是名人效应。
纪录片里边有些观点可能讲解得不是特别清晰,比如北上广深杭州之类的汽车限购,人均汽车保有量其实是远低于东京的。不过后边分析洛杉矶时特别讲了油品质量和排放标准是关键,而非汽车数量。
中国目前每10人才1·1辆汽车,其中北上广深总人口占全国6%,汽车占10%,大概5人1辆。欧美日澳每2人有汽车1辆以上,纪录片中提到的东京1200万人约800万辆车,墨西哥巴西南非俄罗斯每4人1辆,印度40人才1辆,全球平均7人1辆。美澳俄及南非的人口密度远低于中国,日韩欧明显高于中国的139人/平方公里,与中国的可比性更强。
我想,柴静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唤起民众关注并用舆论向政府和排污企业施压,而非为节能减排建言献策,这个目标肯定是很好地达成了。但套用富兰克林的一句话,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
纪录片除了唤醒民众关注污染,也应该重点分析污染原因和解决办法。比如中国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比例低但探明储量不低,她没有提到开采成本和技术。比如油品差,中石油那位领导说提标准会断供社会不稳定成本高,她可以对比下美国的油品和价格,很明显垄断导致的中国炼油水平低是关键。其实纪录片也有提到一些,但民众看起来会觉得不是太清晰。
如果要说解决方案和投资机会,清洁能源的推广肯定共识,其中包括能源结构的调整。但按盖茨在ted的演讲来看,只有核能才能做到0排放并彻底解决问题。
水和核电目前和未来应该都有很好的投资回报这已经是市场共识,风电目前回报最差,太阳能目前回报不错但未来有巨大的上网价格下调压力。火电虽然目前盈利状况很好但缺乏成长空间,煤炭我估计只有反弹而没有反转的机会。
垃圾发电现在的回报非常好,因为不但上网电价有收入,还有垃圾处理费收入,每吨收费在百元上下各地有出入,但需求绝对是非常刚性的,这导致它不单盈利好而且现金流强劲。
过去半年我因工作需要调研走访了几十家节能环保企业,发现环保的社会需求和意识已经很明确,但赚钱特别是现金流好的企业很少,除了政府体制和各种利益的钳制外,主要还是大部分企业自身的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不强,因为我也有碰到好几家盈利状况和现金流很好且发展潜力阳光的企业。
比如柴静的纪录片里提到的污染源在线监测和app,我就看到有很不错的企业并且正准备投资它,它存在的意义类似于这个纪录片导致的舆论压力,让民众和政府能监督排污企业,并且是有客观标准的。
正如纪录片里的英国能源大臣所说,节能减排会让很多传统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但也能让更多的新企业成长,我想这里边一定会有很多的投资机会,在中国大部分实体经济行业和企业不景气的长期趋势下,这个机会显得更加珍贵。
【篇六:穹顶之下观后感】
雾霾可以倒逼政府调整发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种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
昨天上午,沉寂一年的央视前主持人柴静又回到了公众视野,推出公益作品《穹顶之下》,多个污染现场寻找雾霾根源,多国实地拍摄治污经验。这部时长103分钟的雾霾纪录片,成为当天社交媒体热议话题。
与其他雾霾报道相比,《穹顶之下》延续了柴静作品一以贯之的审视、追问和投入: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而在冰冷、赤裸的事实之外,不再有无谓的指责与旁逸斜出的缠绕,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在“源解析”的问题上,纪录片以翔实的数据与权威的演示,不回避,不演绎,直指问题的症结所在,即我国空气污染60%以上来自煤和油的燃烧,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问题。而能源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的问题。这不仅关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关乎国家的治理体系、能源战略及产业结构。
从历史、他国的治理经验来看,英美等国“在治污前20年污染物下降了80%”的现实,不仅带给人们希望的曙色,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治理雾霾的紧迫性。不能再等、再拖、再吵了,特别是面对管理与执法的困境,应该有所突破。
蔚蓝的天空不能只是在语文课本中,生命的意义正在于一代代的血脉关联。治理雾霾不仅是科技问题,也不仅是政府行为,还应该成为这个社会波澜壮阔而又委婉细致的公民行动。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组织,都有责任将紧迫感化为切实的行动力。
走过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几十年,中国社会尽管目前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但在穹顶之下,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都无可逃避。因此,雾霾最严重的时期,固然意见有分化、表达亦多元,但恰恰也是最容易达成共识的时期。雾霾可以倒逼政府调整发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种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
公众是空气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以公民的名义行动起来。从完善立法到调整公共政策再到调适公民个人作为,充分发挥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组织“心底有爱惜”的力量,改变我们的大气环境,进而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让孩子不再一出生就罹患疾病,让全球每年35万至50万人早死这样惨烈的数字消失,让雾霾成为历史,这是宿命,也是责任。
【篇七:《穹顶之下》观后感】
春节上班第一周,柴静以纪录片《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刷爆各路视频网站、朋友圈、微博等等,掀起了新一轮的媒体事件,引来各路大神围观。对于雾霾的关注,其实在中国不算是什么特别新鲜的事情了,但是能够一次性地引起如此巨大的媒体聚焦,不得不说是第一次。
柴静的视频播出后,赞扬者有之,论点不相上下,无非是肯定其对于知识普及的功效,认为这部纪录片不仅思路清楚,论点清晰,材料充实,而且以一种女性母亲的身份涉入,具有一种特别亲切的人文情怀,非常容易能够引起广大观众的共鸣,其播出之后引起的巨大效应就是作品本身就是其艺术魅力的最好证明。
只不过,对于《穹顶之下》的批评者所切入的角度却各有不同。有的直接从新闻本身的客观性出发,觉得柴静本身“TED”式的纪录片并不符合新闻客观性的原则,用婴儿肿瘤与采访小孩子是否看到蓝天等方式纯属于一种无谓的“女性煽情”,很容易给观众造成误导。
而其对于数据的引用,对于诸多概念的表述,对于专家学者的访谈,也诸有段长聚一,移花接木,自相矛盾自处。还有人从柴静《穹顶之下》所表现出的立场批评其内在的利益链条,比如说对于油气私有的支持,其实完全忽略了中国大型发展电站的正确性等等,必定与私有利益集团的支持有关,不过是为两会的召开提前打个预防针而已。
更有甚者,将攻击直接转移到柴静本人身上,觉得她的女儿得了肿瘤与柴静本身是个“资深烟民”“高龄产妇”密切相关,而她的女儿本身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居民,更是将柴静本身口口声声的所谓对于雾霾的关怀大大地打了一个嘴巴。
看了各路神仙对于柴静《穹顶之下》的褒扬和贬低,我都觉得,那些争论比柴静的纪录片本身更有看头了,就像豆瓣上的许多影评比电影本省更加精彩一样。无可否认,柴静的纪录片给普通大众上了一堂生动的雾霾课,她所运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所产生的影响力,无疑是那些过分科学的读物所无法取代的。
只不过,那终究只是一堂课而已,所提出的具体建议能不能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还是得打一个问号。柴静的建议是多举报非法排污行业,出门少开车。那似乎是每一个人所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像“随手拍解救被拐儿童”一样,在某一个阶段掀起一阵高潮,最后又不了了之吧。因为她根本没有触及治理雾霾的难度所在,那是层层利益链条所组成的一个大漩涡,无论你从哪一个点入手,都无法全身而退。
以北京的“A派克蓝”为例,为什么仅仅在几天的时间,雾霾可以消失不见——因为政府以巨大的手腕制止了各路排污源头。其代价是什么呢?那就是几天的工厂停产。所谓的效果,必定要付出巨大的牺牲。中科院这么多人,国家的执行人员那么多,环保局长又不是傻子,怎么不知道如何彻底根除雾霾呢?多少年前就提出了所谓的“科学发展观”了啊,到现在为什么全中国雾霾越来越严重。
因为,那是一件没有办法的事,你经济要发展,必定得烧煤,所谓的高能源哪里这么容易得到?你要洗煤,那得付出多少劳动力?洗煤之后的脏水怎么办?一步一步都是资本投资。西方发达国家为什么空气好?因为他们都是过来人了,都曾经以高污染换来了经济发展,如今的他们,当然有雄厚的实力将污染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或许,这种言论本身可能有点无奈,但确实是事实。许多事情背后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中国,还太穷。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你只能选择一个。
【篇八:观《穹顶之下》有感】
周末在家没事做,打开空间全是前央视新闻调查记者柴静自费拍摄的聚焦空气污染的深度调查视频《穹顶之下》纪录片的新闻。这部时长达103分钟55秒的视频,用深度的报道、通俗的语言,结合大量的视频图文资料,将我们之前或是忽略、不重视,或是已经忘却,以及平时完全了解不到的各种残酷事实与数据一一摆在眼前,聚焦了当下备受关注的雾霾问题,看完之后后深受触动。
该纪录片从三方面入手,为我们深入解答了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柴静通过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和一幅幅雾霾笼罩下的全国各地的照片,唤起了全体民众对环保的良知。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的大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这种以牺牲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代价、饮鸩止渴的行为必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当今的中国早已陷入了一场没有硝烟和看不到敌人的战争。参与者是全体中国民众,我们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其他国家一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道路,换来的却是环境的破坏和家园的毁灭,这种结果令人心痛不已。
在这短短103分钟55秒的视频中,我们生动的看到了雾霾的成因,雾霾包括了什么,它们如何进入人体,又会对人类产生什么样的危害,更加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知道了,除了买净化器和口罩,我们每一个个体,还可以为雾霾的治理,做很多的事情。
可能有人会说我们都只是普通人,不是调查记者或者职能部门负责人,但是治理雾霾,不仅仅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更需要我们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共同行动。
那么同在穹顶之下,面对雾霾,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我们应该做点什么呢?
早上出门上班,刚进电梯,一股刺鼻的烟味就向我袭来了,走出电梯,我猛地想呼吸几口新鲜空气,迎面又走过来几个叼着烟,吞云吐雾的大叔大爷,当时我就在想,这空气质量之所以那么差,甚至形成雾霾天,其实和我们每个人都脱不了关系,每个人在该禁烟的场合不禁烟,想着一口烟怎么能造成空气污染,可是人人都这么想,全国13亿人口都那么想,那空气质量怎么好的起来?
再来说说走出小区的感受吧,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家家都有私家车,以前建小区的时候没考虑到这一点,以至于小区里的车位停满不够用,很多人买不到车位都停到了小区外面,一出小区,一眼望去,马路两边都是车,每天这些车子排出的尾气单靠周围稀松的绿化能分解吗?一天天,一年年下来,其实回想一下,我们每个人对于环境造成的污染都是巨大的。
那么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呼吁身边的每个人都要做保护环境的践行者和推动者。5公里范围内出行,请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如果开车,发动机空转不要超过30秒;在路上看到冒黑烟的柴油车,试试拨打12369环保投诉电话;如果看到餐馆排出大量油烟,试试建议他们安装过滤装置,或在美食网站打差评;看到工地尘土飞扬,土堆裸露;怀疑加油站油气泄露,请拨打12369;如果你家在烧煤,在能够负担的情况下,请勿使用劣质煤炭;请妈妈朋友定期清洁炉灶,保护家人健康;还可以随手拍,定位工业污染源,监督举报违法行为,并在微博中@当地环保部门;试试关注违规企业名单,拒绝购买它们的产品。
当然,除了治理雾霾,但是在雾霾尚未散去的情况下,我们还是要做好个人的防护。恰巧前两天从新闻上看到了一家从事这方面产品生产的企业广州阳普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佩戴防霾口罩是室外活动呼吸道健康防护最经济的解决方法,但并不是所有的罩都具有这样的防护功能。从13年开始,防霾口罩就大量的涌现在市场上,由于没有出台相关国家标准,防霾口罩的市场可谓鱼龙混杂,价格更是高低不等,让消费者挑花了眼,也有不少地方相继报道出工商部门查出的不合规范的产品。
刚开始看新闻时还以为要曝光这家以做医疗器械出身的上市公司,说它们趁着环境污染生产不合格的防霾口罩的。仔细看下去,才发现大错特错,新闻里放的是记者与该公司董事长邓总的采访。邓冠华董事长说:“在呼吸方面,我们关注的是室内和室外,我们推出系列的产品,总的原则是把一些重大疾病,通过我们的产品营造的环境,能够给它预防,能够做尽可能的延缓,所以我和健康事业部的人说,你们不要告诉我你们卖了多少钱,要告诉我有多少人因为我们的产品而受益”,接受央视频道采访时他也曾提出,“口罩是很严肃的事情,这真正关乎呼吸道疾病,尤其是肺癌,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事情,……得到顾客的尊重比马上转到快钱更重要”。阳普医疗健康事业部在呼吸道健康方面的使命,是要为降低人类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和减缓人类器官衰老而努力的,关爱人类健康是它的企业宗旨。
在阳普医疗的生产基地,可以看到他们对生产环境的严格控制、材料的严格筛选,以及对产品安全性的关注。就像邓冠华董事长说过的一句话:“要用医学精神去践行社会责任”。该企业生产的所有口罩产品都拿到国家权威机构做相关检测,确保产品的防护效果,而且为了产品本身不对人体造成二次伤害,他们要求自己的产品必须通过医用口罩的生物安全性三项指标,并且所有产品在环氧乙烷灭菌后全部独立包装,以免在存放时滋生细菌和其他微生物。这些都是一般企业不会去做的,但是他们主动做到了,这虽然增加了生产和管理成本,在市场竞争中失去了成本优势,他们却没有因此而放弃对消费者负责的想法。
最后,引用《穹顶之下》视频中另一句发人深省的话语:“最愚昧的事,是容忍自己处于愚昧之中;最麻木的事,是容忍自己处于麻木之中”。
从几年前开始,我们就倡导要为了环境,为了大家的美丽家园,保护环境,低碳出行,那都是有道理的。我们每个人都要从我做起,从此刻做起,积极行动起来,能走路的就走路,能骑车的就骑车,能坐公交的就坐公交,少抽一根烟,少开一次车,为环境保护做贡献,传播正能量,谱写绿色人生!

五:[人民的名义观后感]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500字

【篇一:读《辛德勒的名单》有感】
本文由位置不同来写整个故事。
故事的主任公辛德勒,本是一名纳碎成员,他利用战争来发了战争财,而后由于纳碎人员不顾世界的反对,以种族歧视为由,大量残害犹太人民,使无数的犹太人面临家破人亡的命运,而其中由于辛德勒的良心发现而使部分的犹太人免于于战乱。
本文不断写辛德勒与纳碎人员的对话和表情,来写出纳碎人员手段狠毒灭绝人性,为天理所不容,和辛德勒在此过程中以“战争财:来赎罪。在和纳碎人员的对话中也体现的辛德勒的机智勇敢,也体现了罪恶的本原:经济,也就是金钱。
在纳碎时代,犹太人受到了无可估计的损失,在纳碎人员的眼中犹太人什么都不是,想杀就杀,想辱就辱,而文章通过辛德勒良心的觉醒来体现纳碎时代即将结束。
也说明了纳碎成员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是恶魔凶手,他们只是受到了蒙骗而已。
作者以主人公辛德勒为名,一语双关,从侧面来讽刺西特勒的奸诈,丧心病狂。
最后,文章以犹太人的联名上书来证明辛德勒的“无罪”还用他们仅有的金制品为主人公打造了枚戒指,来感谢他的救命之恩。体现了犹太人高尚的品格,和恩怨分明的精神。
作者想写本文来警告世人,不要被一时的诱惑而冲昏了头脑,不要昧着良心做事,如果已经作错了事要尽快迷途知返,尽自己的可能去弥补自己的过错,而不要一错再错。每个人都会有做错的时候,如果及时弥补那就还能宽恕,否则他的行为就是可耻的令人所不容的。
我们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为那些贫困,无助的人尽份力,为世界的和平繁荣而尽力。
【篇二:《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花了三个多小时,一个人静静地看完《辛德勒的名单》——一部被喻为旷世之作、获了七个奥斯卡奖项的电影。当电影结束时,心里莫名地感动,莫名地震撼。从没试过对一部电影如此的执迷,但我知道有着这种震撼感受的人绝对不止我一个。
电影以二战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名为辛德勒的德国商人从压榨战俘赚取暴利到觉醒并付出自己的身家来解救犹太人的故事。辛德勒是英雄吗?答案是肯定的。他不完美但真实,他是一个真实的英雄,并且是一个时势造的英雄。
起初,辛德勒并没有想过要当一个英雄,在他眼里,钱才是唯一。他用大把大把的金钱贿赂,与德国纳粹军官打好关系;他慧眼识英才,聘请吏顿当他的会计师;他诱使兼威迫犹太商人出钱投资他的工厂;他拒绝使用稍贵一点的波兰劳动力,而用廉价的犹太战俘……他所作的一切,仅仅有一个目的:赚取金钱。他跟他妻子说,他以前经商失败是因为缺乏一个因素——战争。作为一个商人,他只把战争看作一个良好的商机,什么正义与邪恶都排除在他的思维中,他只是在想怎样才能让自己“空手来到这里,带着两只旅行箱离去,装满了世上的财富”。
但在与犹太人的频繁接触中,他开始觉醒了,尽管一开始他自己也不太愿意承认。例如,当他发现吏顿以招工的名义收下一些老残病弱的犹太人时,他对此表达强烈的不满。可是后来,他的机工,一个独臂的老人被纳粹军人枪毙后,他却也不由自主地激动,并为此在纳粹军官前争论。还有一次,一个年轻的犹太女子前来拜访,恳求辛德勒将她的父母招收到他的工厂以此来逃避杀身之祸。他拒绝了,他说他的只是工厂,并不是要收留所。可是后来,他却用自己的手表来交换这两位老人并将他们收入工厂。
他真正完全的转变来自亲眼目睹纳粹军兵清洗克拉科夫犹太人居住区时的一幕幕惨象,特别是看见那个穿着红衣服穿行于暴行和屠杀而几乎未受到伤害的小女孩。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将女孩处理成全片转变的关键人物,同时也是辛德勒转变的象征。当他发现吏顿被捉进即将离去的火车时,他心急如焚,并努力将其解救出来,这时的他之所以要尽力解救,不仅仅因为吏顿是一个会为他挣钱的会计,还因为在他心目中,已经把这个勇敢善良的犹太人当作了自己的朋友;在他生日那天的晚会上,他吻了那个代表员工来送蛋糕的犹太女孩,不是因为她长得美,而是因为一种出自内心的感激,尽管后来他因为这一个吻而被抓进监狱,但我想他决不会因为这一吻而后悔。当他走进中尉的地牢,安慰那一个温顺却受到毒打的海伦时,他是出于一种真诚和欣赏,这时的他已经忘却自己是纳粹党员而海伦是“劣等的犹太人”……
最足以说明辛德勒是一个英雄的莫过于一份“辛德勒的名单”了。德军要撤离科拉科时,犹太人将被转移到集中营,辛德勒以生产军火需要大量劳力的名义,开始用战争期间赚来的金钱买下一个个必遭集中营厄运的犹太人。一个个名字,一条条生命,因为被列入名单而得以在纳粹暴行中保存下来。因为工厂无法生产出合格的军火,为了避免军方的怀疑,辛德勒唯有从别的工厂购买军火再卖给军方,为此他几乎破产了。当战争结束时,那一群“辛德勒的犹太人”得以解放了,而辛德勒却要开始自己的逃命之涯。工人们在送别时送他一枚刻着“救人一命等于救了全世界”的戒指,而他却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他说:“我花掉了太多钱……我本可以……这辆车十条命……这枚胸针两条命……”吏顿握着他的手说:“你已经做了很多。”
的确,辛德勒已经为犹太人做了很多,他是一个英雄,至少名单上的犹太人以及其后代永远会这样认为。因为战争,他暴露了作为一个商人天生对金钱的贪婪和不择手段;也因为战争,他觉悟出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正义的追求。也许也就是在战争的背景才成就了一个辛德勒这样的英雄,一个不完美却真实的英雄。
【篇三:《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作文】
对于国外的书和名著,说实话我是不大爱看的,可能是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吧,读国外的书总感觉很难读懂甚至还有点枯燥无趣。老师说读不懂是很正常的,想要读懂就要先读懂国外的圣经,对此我只能投降。都说音乐是无国界的,我相信好的书籍也是,国外也有很多的名人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的。
还记得一年前,老师带我们看了一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三个多小时的片子看完后,给了我深深的思考。现在想起来都会觉得心痛,而且再也不想看第二遍。这是一部深刻揭露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恐怖罪行的电影,影片以一种记录片的黑白色的形式展示了二战那段真实的历史。对于我这样的学生,多了对这种战争年代的体会,那就是战争能把人类最丑陋的一面抖落出来,但也能见到人闪亮希望的一面,天够黑的时候,人就能看到星星,的确是真理。法西斯的疯狂杀戮和辛特勒这个追逐利益的商人挥尽财产救下被迫害的犹太人形成整片的对比线索。整个影片让我有哭的冲动是最后辛特勒在逃亡时悲恸的说:"我还可以救下更多的人……让我很难理解的是,为何人类要分种族互相迫害,比杀动物还冷酷?
喜欢辛特勒对权力的定义:什么是权力?权力不是可以定人死罪,有能力赦免拯救必死的人,才算是权力!真的很感谢辛德勒,从辛德勒在挥舞棍棒、疯狂扫射的冲锋队和被驱赶的犹太人之间看见了一个穿行于暴行和屠杀而几乎未受到伤害的穿红衣服的小女孩,而当小女孩再次出现时,她已经是运尸车上的一具尸体。辛德勒的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我们同样也是。不仅仅小女孩的穿着是本电影少有的彩色,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了有一种叫人性的光芒正在悄悄的燃烧,这也许是辛德勒为放弃利益救迫害的犹太人转折点。
辛德勒的名单上的名字是生命,而不是亡灵。就像影片中所说的那样:"这不是一份普通的名单,这名单是生命。每一个名字都是用巨额的金钱换来的,辛德勒舍弃了自己很多很多的东西,保护了一群生命,一个民族!
我在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曾设想如果我是辛德勒我是否会那么伟大,如果我是戈特,我是否会那样残暴,但由于人性的怯懦,我不曾也不敢设想如果我是当时的一名犹太人我会怎样,我会怎样生存,怎样死去。我宁愿做任何人,而不愿意是他们,因为他们的惨烈因为我的懦弱。所以我在当时很可能也只是一个茫然无知的旁观者。
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不是要教育我们什么,而是有一种让人警惕的东西。它所警告的不是人的某些习惯,不是人的某些品行,而是人的人性。我也不想拿出电影中某一个犹太人的悲惨命运来博得人们的感叹,从而同意我的说法,因为就某一个犹太人来说,没有另一个无辜的人更应该被虐杀。
当面对焚尸炉、毒气室、与犹太人惊惧疑问的眼睛的时候,你永远不能无动于衷。
【篇四:辛德勒名单观后感】
影片《辛德勒名单》的背景取材于二战,主要讲述的是在德国纳粹对于占领区内的犹太人的种族灭绝的大环境下,一个德国企业家挽救了一千二百多名犹太人,使得他们逃过了被屠杀的厄运的故事。
辛德勒是一位精明的德国商人,他利用这场战争,诱逼犹太商人投资,并雇佣廉价的犹太人做工。那些犹太人生产的铝制品,他凭借其身份的优势,广开销路,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里,着实大赚了一笔钱。然而,他一开始虽然并不见得是个什么好人更不要说英雄,和许多人一样,他仅仅只是个投机者罢了,一个利用德国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政策发财的投机商,甚至他自己本身,一开始也是一个很坚定的纳粹,对于犹太工人,他只是利用而已,借他们的劳动力来获取自己的享乐奢华的生活。但是,正是这样一个人,正是这个我们认为不是好人的人,在一场由自己民族挑起的针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中,他散尽家财,最终的结局也不过是逃难!但是,在这个不伟大的人的庇护之下,那一千二百多个人成为了战后整个欧洲为数不多的犹太人之一!正如影片最后,犹太人送他的那枚意义非同的戒指上所刻的:”凡救一命,即救世界。“他的确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诚然,辛德勒已经为犹太人做了很多,他应该有一个英雄的名分,至少名单上的犹太人及其后人永远也会这样认为。因为战争,他暴露了作为一个商人天生对金钱的贪婪和不择手段;也因为战争,他觉悟出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正义的追求。也许,也正因为在战争的背景下,才成就了一个辛德勒这样的英雄,一个不完美却很真实的英雄。
不可否认,一个在那个时期处于优势地位的德国商人能冒着生命危险去挽救被自己同胞视为非人的犹太人,辛德勒是伟大的。他救活的不仅仅是一千二百多条生命,救活的也不只是种族屠刀下的一群犹太人,最重要,也是最为人们怀念与感恩的是,他——救活了正义!救活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中的人类独有的人性!
这部怀旧的黑白电影里,有战争的残酷,人性的沦丧,但更多的是人们并没有在绝望中崩溃,每个人都渴望新生活新生命,都在坚强的活着,就像其中一个犹太人所说的”我们的财宝,就是我们自己,你是抢不走的。只要我在,只要我活着,只要有徒弟,我们就会生生不息。“但凡有了信念,哪怕是躯壳灰飞烟灭,灵魂依旧会指引下一个生命勇敢的朝着自由狂奔。
影片最后,当犹太人走出集中营的时候,整个画面突然大放光明,出现了灿烂的彩色,使观众有种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感觉,内心的痛楚被希望代替,这也是辛德勒式的光辉在闪耀,让我们在霞光掩映中记住这个伟大的英雄。
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每一个人都无权决定别人的命运,更无权剥夺生命。懂得自救的人群,懂得珍惜的民族,懂得宽恕与谅解的国家,才会在这个世界拥有永恒的立足之地,未来才会有它光芒四射的丰碑!
【篇五:辛德勒的名单读后感】
就在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叫《辛德勒的名单》,它给我带来了深深的感触,使我懂得了什么是人性,什么是兽性。
《辛德勒的名单》这部影片主要讲了在希特勒率领他的纳粹士兵占领波兰期间,主人公辛德勒在波兰建立了一个搪瓷厂,他的工厂只雇用当时最廉价的犹太人当工人,因此,他的工厂成为了犹太人的避难所,从中用时他也从中捞带了一大笔的钱,最终,辛德勒良心发现,他便将转来的这笔钱装进了行李箱,通过他在德国军队内的关系,准备将犹太人救出,他几乎把他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给了德国纳粹冲锋队的高官,让他将辛德勒打在名单的人全部安全转移到辛德勒的家乡并且交给辛德勒,最终,辛德勒凭借他的智慧、胆量、关系以及金钱,挽救了1000多名犹太人的生命,时犹太名族没有全部灭亡。
从《辛德勒的名单》之中,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我们要辛德勒学习,学习他的真善美,不要学习纳粹的假丑恶,我们要在生活中帮助别人,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天伦之乐”,把自己奉献给社会,我们时时刻刻关注着在受苦受难的人们,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辛德勒,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向他学习。
【篇六: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今天晚饭后看了一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这其实不是第一次看了,之前看的经常被打断,没能完整看下来,今晚一直持续看到了十点多。这部电影的确是经典之作,有着触动人心的力量。
在纳粹残暴环境中犹太人仍保持对生活的热情,“最糟的已经过去了”给予他们希望,使其拥有活下去的勇气,在犹太街区,人们聚在一起说着话——“现在我不用担心谁来抢我的生意了”、“我好一阵子没能好好想想了,现在总算可以想点事情”、“从来没有比现在更自由的了”,这些话看似平常,却是充满能量的,他们在影响周围,让环境变好,就是这些能量让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苦难面前坚强地活了下来。
当看到辛德勒的犹太幸存者在辛德勒墓前放置石头表达感谢与敬意时,我在想:“我过世后,我所希望的他人的评价又是如何的呢?”
每当看到犹太人遭受苦难,却仍保持对生活的乐观,我的内心对我说“你现在的日子是多么的幸福呀,生命短暂、脆弱,请像影片中的犹太人一样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不要被无谓的事情困扰,你可以活得更快乐的!”
脑子一片浆糊,我感到还有很多想表达,却又无从说起,我想这是否就是一部好电影的动人之处。
【篇七:《辛德勒名单》观后感】
《辛德勒名单》中的主人公辛德勒本是一个大发战争财,纳粹中坚分子的商人。在被占领的波兰,辛德勒在他创办的搪瓷厂雇佣犹太人作为最廉价的劳工。1943年,辛德勒亲眼目睹了克拉夫犹太人遭受血腥屠杀时的场面,辛德勒良心发现,便设法尽其所能保护犹太人。战争结束时,获救的1000多名犹太人把一份自发签名的证词交给他,以证明他并非战犯,并打制了一枚金戒指送给他,戒指上镌刻着一句犹太人的名言:“救人一命等于救全人类。”
文章的一开头写到天空中飘落下了一种雪花似的东西,辛德勒走到他的轿车旁,用手捻了捻,那不是雪,那是骨灰。
这个断尾,给读者以战争的感觉,而第二部分所写到的情形,则可以让读者们看出,辛德勒的内心,已经被触动了。于是,辛德勒便开始计划拯救犹太人了。辛德勒曾经利用与冲锋队头目的关系,大发横财,拥有了他一生都花不完的钱财,他将这些钱装进了行李箱,再次通过他在德国军队内的关系,准备将犹太人救出。辛德勒请他的犹太人好朋友伊特兹哈克帮助他将一些犹太人的名字列下,然后再想办法带他们离开,这些犹太人的数量加起来接近1000多人,辛德勒将他的积蓄拿出来,给了德国纳粹党的高官,让他将辛德勒在名单上列下的人全部转移并且交给辛德勒,辛德勒冒着生命危险去救那些犹太人(虽然辛德勒也是德国人,但是当时德国纳粹党的高官告诉他,他随时可以叫人将辛德勒拿下,说明还是有危险的)。最终,辛德勒还是凭借他的智慧、胆量、关系以及金钱,挽救了1000多名犹太人的生命。
一个人之前犯了错,但是只要他知错就改,相信还是可以被原谅的,正像辛德勒,虽然犯过错,但是他知错就改,并且拯救了1000多名犹太人。所以,在战争结束后,1000多名犹太人自发签名,将这证词交给他,以证明他并非战犯。而知错不改者将不会被人民、不会被社会所原谅。
电影《辛德勒名单》和这篇文章一样,揭示了人性和兽性的冲突,表现了人性最终战胜兽性这一主题。而我却认为,人性不仅战胜了兽性,也战胜了很多人都有的、每个人都有的对金钱的向往,辛德勒也一样,不过辛德勒却没有一直那样,因为他拿的是战争钱,因为他还有人性。
【篇八: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影片《辛德勒的名单》是大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于1993年拍摄的一部轰动世界的宏篇巨制。
德国投机商人辛德勒是纳粹党党员。他善于利用与纳粹军官的关系谋取最大的利润。在被占的波兰,犹太人是最便宜的劳工。因此,辛德勒的工厂只使用犹太人。然而这些人得到了这份工作就等于得到了暂时的安全,作为战争的生产者而免受屠杀。然而纳粹对犹太人残酷的迫害使辛德勒越来越不满。这时辛德勒只有一个想法,尽可能多的保护犹太人,使其免受奥斯威辛的死亡威胁。他制定了一份声称工厂正常运转所必需的工人名单,通过贿赂纳粹官员,使他们的一一幸存下来。他越来越受到了纳粹的怀疑,但他每次都很机智地躲过了迫害,一如既往地冒着生命危险营救犹太人。
我觉得纳粹简直是太残忍了!像疯子一样地迫害犹太人,可以说是不把犹太人当人:他们命令军官把犹太人关到条件极差的集中营;有用的就留着干一些事,只要干的事稍微有一点点不好就会被杀死,甚好至这些军官只要心情不就会乱杀人;那些老弱病残的就更别说了,只有送到奥斯威辛就先把头发剪了,再把他们毒死,最后用火烧掉。
我觉得辛德勒是一个好人,是一个有同情心的好人。也可以说是纳粹党里的正常人。因为在战争这个残酷的现实社会里,所有的人的人格都已经扭曲变形了。但是辛德勒没有,他还是一个正常人,他还有人格,还有作为一个人的基本良知:刚刚开始他用犹太人是为了赚钱,因为犹太人是最便宜的劳工,当然人肯定有一点贪心;后来他良心发现纳粹真的很坏、很残忍、于是他就开始用钱救犹太人……
可见和平真的很可贵啊!我们应该尽力去维护它!

六:[人民的名义观后感]观后感600字

【篇一:电影《雷锋》观后感】
班会课上,学校播放了电影《雷锋》,我再一次被雷锋叔叔热情地帮助人民群众,不留姓名的精神所感动。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影片中的两个情节:一次放假时,雷锋到建筑工地上义务帮工,他向看车的老大爷借了辆车,便忙碌地干了起来。如果用他的话说,这叫为社会发展添一份力。他还和一位义务工人比赛,装材料后,一声令下,两人飞奔向卸货点,最后,雷锋超过了他,第一个卸了货。一位老师还在广播里宣传,使全工地上的人都干劲十足。不到一天,工人们就完成了全部任务。在雷锋回来的路上下起了大雨,一位老奶奶带着孙女去女儿家。雷锋问她们去哪儿,她们说去左家庄。虽然那离得很远,可雷锋还是说:“我也去左家庄,我们顺路。”他帮老奶奶背着孙女,冒着大雨很快到了那里。雷锋擦完汗,连口水也没有喝,就悄悄地回到了部队。
看到这里,我想起了读过一篇文章,题目叫《“白胡子”雷锋》,文章写的是小作者赵云帆家楼下的刘爷爷,每天都坚持打扫楼梯的故事。其实,我们身边就有许多的小雷锋:我们班的邹威同学,每天放学回家后,他都会到纪成家帮助他补习功课,天天如此。因此,纪成的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班上的陈强的右手骨折,金玉同学主动为他整理学习用品,李海亮同学天天为他到食堂打饭。学校的志愿者为学校及社区打扫卫生,义务宣传……
看完《雷锋》这部电影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雷锋叔叔做到了,他真了不起!我要向他学习,做新时代的小雷锋。
【篇二:电影《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今天,学校组织观看《走进毛泽东》这部电影。看完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电影中的一幕幕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我的心受到极大震憾。
毛泽东于1893年出生在湖南湘潭的韶山冲。他8岁入私孰。这就是他的起萌学习,在那时他就抓紧一切时间读书,尤其爱读古典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这些为他以后的革命斗争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毛泽东17岁离天家乡告别父母到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求学。在那里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用他特有的聪明才智和他那犀利的笔杆子,依靠最广大的劳动人民,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克服常人难以想向的困难,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走过了草地,爬过了雪山,战胜了国民党蒋介石有精良武器装备的800万军队。他不愧是伟大的军事家、革命家和政治家。革命胜利后,毛泽东常用生活中的小事教育勉励身边的工作人员不畏艰险,永住直前。一天,他和几们工作人员登山,太阳快下山时,身边的一个人对他说:“主席,前面没路了,太阳也快落山了,我们回去吧!”毛主席对他说:“你累了吧,路是人走出来的,我们只走到半山腰,怎么能半途而废呢!”听完这些话,他们羞愧的同时更明白了主席话中的深刻含义,他们奋力前进,直到顶点。从这些小事中也不难看出毛泽东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性格。毛泽东的精神教育了我,鼓舞着我。
毛泽东伟大的人格魅力,激励着千千万万中国人民奋勇前进;他的丰功伟绩永载史册;他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篇三:观《建国大业》有感作文】
随着片尾曲的响起,我看完了神往已久的电影《建国大业》,那一幕幕令人振奋的场景,在我的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
影片讲述了抗战胜利至建国前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重庆谈判、双十协定、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定都北平、政治协商会议,反映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经过艰苦的斗争,终于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了新中国的解放。剧中那一幕幕感人场景又浮现在了眼前:茫茫大雪山,漫漫泥草地,大渡桥边,金沙江畔,他们不畏艰险,滴血奋战,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是什么让他们这样英勇无畏?是心中坚定的信念,是坚强的革命意志。想到这里眼泪也情不自禁流了下来,不禁感慨万千:新中国的诞生,正是无数先烈用他们的生命换来的。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难道不应该继承革命先烈的意志,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吗?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1921年党的诞生那天起,伟大的共产党就是我们中华儿女的信仰和希望。是它让中国这条东方睡龙结束了千年的睡梦,一飞冲天,一鸣惊人,让世界不敢小视矗立在世界的东方的这条巨龙;是它让中国由国弱民贫到国强民富,由腐败无能到万众瞩目。如今,我国在科技 ,文化,经济等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不仅如此,在灾难面前,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见证了中华儿女无坚不摧的脊梁。
而今,共和国已经成立了六十周年,共产党妈妈又迎来了他九十岁的生日,望着头顶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又回忆起那段难忘的历史,我的心灵又一次受到洗礼。“振兴中华,勿忘国耻”是我不倒的信念,我一定要苦练本领,努力学习。牢记历史的重任,让五星红旗永在心中飘扬。在此,我由衷地祝愿共产党妈妈永远年轻,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
【篇四:2014开学第一课观后感600字】
2014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父母教会我”,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第一讲是“孝”,我的感触很深,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我也应该去孝顺他们。
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世世代代中国人的做人准则和行为规范。
在一个炎热的夏日,一位老奶奶,背上背着一个大大的帆布袋,正吃力地在垃圾箱中寻检着东西。烈日却毫不留情地暴晒着她的后背,豆大的汗珠从她的额头上滚落下来,微风不肯为她送去一丝凉意。只见老奶奶不停地擦着汗水,那袋子仿佛像一座大山死死地压在她的背上,让本来就驼的背更驼了。一位拄着拐杖的中年人快步走了上来,为老人撑起了一把遮阳伞,递给老人一杯温热的开水。一边用一条凉凉的毛巾为老人细细地擦拭着汗水,一边轻声地对老人说道:“妈,家里不缺钱,您别累着自己,我能够养活您!”老人笑眯眯地说:“没事,我还行,还能为家里减轻点负担。”中年人叹了一口气,拄着拐杖,背起袋子,相互搀扶着越走越远。望着这凄美的渐行渐远母子搀扶图,眼睛不知不觉地湿润了,我真想大声地喊:她要比世上流行的“月光”图、“啃老”图,美丽得多!漂亮得多!荣光得多!
孝顺不难,对于我们学生而言,能够努力学习好文化知识,物质生活方面少一些攀比,在父母劳累的时候,能为他们沏上一杯茶、能为他们捶捶背、能陪他们聊聊天,始终记住“为家里多减轻点负担”,这就是孝顺。
孝顺,不难!
【篇五:雷锋电影观后感600字】
三月九号,我看了雷锋的电影。们很高兴,又能学习到革命先辈的精神了。电影主要讲了雷锋最为突出的五件为人民利益服务的事情。片中开始雷锋还不知到要为人民利益服务。
后来是听了指导员的话就有了这个念头了,而且并送给了一套《毛泽东选集》。后来他就知到: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后来他就不断的为人民做好事,比如:就用假日休息时间到工地来搬运砖块;送老大娘到目的地朱家屯;捐钱给灾区;帮小学生一起植树。但是他不留下姓名,就这样留下了许多地事迹。我看完了观后感,感动地都快流泪了。
这也告诉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是革命先辈用血肉“粘”成的!所以用来告戒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看了《雷锋》这部电影,雷锋叔叔那种助人为乐、节约的好品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这样一个镜头:一个星期天,雷锋叔叔的战友王大力把所有战士们的袜子和衣服都洗了,雷锋叔叔正在晾衣服时,发现自己的旧袜子不见了,他就到处寻找。这时,王大力说:“雷锋,你有那么多存款,还这么舍不得买一双袜子。你瞧,你这双袜子穿在脚上不嫌得难受?”雷锋叔叔说:“只要不耽误我的工作就可以啦!”王大力又说:“那你不觉得难看吗?”“咱们军人不是把袜子穿给别人看的。”这几句话,就已经体现出了雷锋叔叔的节约精神。他每个月只有6元钱奖金,他却把钱存在银行,一年一年过去了,雷锋把省下来的钱全都捐给灾区人民,可是他自己却舍不得买新袜子。雷锋是多么节约啊!
雷锋叔叔最后因公殉职了,但他的精神是永远在我们的心中。雷锋叔叔和一些无名英雄一样是我们大家的好榜样,在为我们的祖国和人民做贡献而牺牲的! 雷锋叔叔这种勤俭节约、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正是这种精神的化身。雷锋叔叔,我为您感到骄傲! 当我在家自己看电影《雷锋》时,我有幸观看了这部电影,受到了很深刻的教育。
影片《雷锋》展现了雷锋叔叔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光辉形象。其中,有这样几个镜头尤为感人。
一场篮球赛下来,战士们热的汗流浃背,许多人去买汽水喝,惟独雷锋捧起水壶喝凉开水。他说“喝白开水也一样解渴”。是雷锋小气吗?不,该花钱的时候,他一点也不犹豫。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雷锋就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战士王大力收到了一封家信,信中说他母亲病了,家里等着用钱。雷锋知道这事后,就以王大力的名义悄悄地寄去了20元。当别人有困难时,雷锋就挺身而出,慷慨解囊,辽阳市遭受洪水灾害,雷锋就把自己省吃俭用攒下的100元钱亲手交给了灾区的领导。他深情的说“人民公社就是我的家”。这情景真让人感动啊!
看《雷锋》想自己,我真是羞愧万分。自己整天想的是吃好,玩好。去春游,我吵着家长给我买三、四十元的水果、饮料及糕点。在学校里,我常常溜到外面去买零食。是《雷锋》教育了我,是雷锋的精神感动了我。钱是来之不易的,我们的生活并不富裕,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走雷锋的道路。
【篇六:《最美孝心少年》观后感600字】
爱的指引,带我们众里寻你;孝的承诺,温暖了你我的心。
一段思念一点忧伤,一点违心一笑一段离别往事,狂妄的病魔无情地撕咬着人性,痛楚迷茫,时时牵绊着几十个天真的儿童。人们都说孝心会感动天和地,无知的我认为止增笑耳,千里寻你让我看见了人性中的那一束光芒,那深深的源于内心的震撼。
黄凤、吴林香、邵帅、龙花、徐沁烨、赵文龙、路玉婷、高雨欣、林章羽和何秀巡姐弟、王芹秀是这次颁奖的主人公。他们用单纯、善良的孝行诠释着血浓于水的亲情,对于在蜜汁里生活的我们有何言对他们品头论足?只不过是“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的一种全新的担当,无论我们如何的体会,不变的让然是那可望而不可及的孝道。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隋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欲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完美的诠释了溢于言表的孝道,我也知道我们在现在的生活中也做不到这些惊天动地的事,无非是在早上向他们恭恭敬敬得道声早安,无他耳。
我们要孝敬的太多太多,只想告诉我们自己,选择孝敬,不要让迷雾遮住双眼,让污垢蒙蔽心灵,为老人,为自己,捧一颗清纯、孝敬之心。一颗清纯的,圣洁的心…
有人医治老人,千金散尽;有人赡养老人,不惜重金。有人信奉“百善孝为先”;有人恪守“一闯孝义生死关”。有人选择善待老人,有人选择拒绝赡老。美与丑,善与恶,全在一念之间,遗臭万年还是流芳百世,系于一瞬。
最美孝心少年,带来的不是几个精彩的片段,而是灵魂的洗涤…
【篇七:焦裕禄观后感600字】
为了切实增强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的自觉性、持久性、坚定性、针对性、实效性,以实际行动缅怀和纪念焦裕禄同志,我院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集体学习,观看电影《焦裕禄》。
电影的大致情节是这样的:1962年,焦裕禄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时值该县遭受风沙、内涝、盐碱危害,粮食产量降到历史上最低水平。焦裕禄一上任,就开始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道,清查受灾的详细情况,制定战胜灾害的方案,同严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焦裕禄患有慢性肝炎,但他不顾同志们的劝阻和病魔的折磨,同大家一起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被兰考人民誉为“党的好干部”。1964年5月14日,他终因肝病医治无效病逝。临终前,他向当地党组织要求说:“我活着没有治好兰考的沙丘,希望死后把我埋在兰考的沙丘上,我死了也要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为完成他的遗愿,近十万群众自愿赶来,组成一支浩荡的送葬队伍,将焦裕禄的骨灰送回兰考。
这个电影拍的太好了,一个个生动的镜头,一句句感人的话语,仿佛又把我们带回到了焦裕禄同志带领兰考人民治理“三害”、战天斗地的撼人心魄的场面,重温焦裕禄同志的先进事迹,我深受感动,时不时地潸然落泪、感慨万分。
焦裕禄是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他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他是深得民心的好干部,他的心里时刻装着全县的干部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
焦裕禄是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做为共产党员,我应该向焦裕禄同志学习,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学习他知难而进的创新精神。我希望有机会去兰考看看,看看焦书记奋斗过的地方。我们中华民族的希望,就寄托在这样的脊梁上。
【篇八:《十二生肖》观后感600字】
《十二生肖》招牌式的成龙动作喜剧,唤起了我所有对童年时期电影的回忆,他是陈家驹,是马儒龙,是亚洲飞鹰,矫健的身手,滑稽的动作,拼命三郎式的搏命镜头,让我无法不为之敬佩。
如今成龙已年近六十,没有人可以敌得过岁月的磨砺,成龙也一样,但是在英雄谢幕前,谁又不想用力一搏,一唤当年的风采,最后一次重温自己久违的荣耀呢。于是《十二生肖》诞生了,我相信它也成功了。可能有人会说,电影的动作设计,笑点设置都是以往的“成龙式”,没有突破,但是我在想,完全意义上的成龙式电影还要追溯到98年的《我是谁》,这一别就是十几年,观众看成龙的电影不就是为了追忆这久违的感觉吗,难道非要突破成《碟中谍》或者是《007》。
电影最后成龙从火山滑落下来,看到成龙沧桑的面孔,我看的眼角有些湿润,他还是那个不怕死的拼命三郎。如今的成龙,对于那些高难度动作可能再也力不从心了,可能观众以后再也不能见到纯粹的成龙式电影了,看完这部让我期待一年多之久的《十二生肖》后,突然内心有一种极度的失落感,所有的期待就这样随着两个小时的电影结束而过去了,并且将一去不复返。向我们的美好童年致敬,向《十二生肖》致敬,向成龙致敬。我相信终有一天成龙这个名字以及他招牌式的功夫喜剧会被永远载入世界电影史册。

上一篇:咖啡与茶8篇
下一篇:荷兰的花9篇

扩展阅读文章

作文专题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作文专题推荐文章

作文专题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