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简介6篇
篇一:[风声简介]刘桢简介
刘桢(?-217),三国时魏名士,建安七子之一。字公干,山东东平宁阳人。博学有才,与魏文帝友善。后以不敬罪被刑,刑后署吏。所作五言诗,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今有《刘公干集》。
一、东汉刘桢生平
刘桢(?~217年),字公干,东汉末年东平宁阳(今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东汉着名文学家,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着称。少与王粲友善,后同应
篇二:[风声简介]长古岭_550字
清早,我们来到长古岭。
刚到长古岭脚下,放眼望去,树木葱茏,花草茂盛。空气中弥漫着树木散发的香味,微微荡漾而来的凉风,带着森林深处的清香扑鼻而来。再看,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高高的台阶顶上,记载着解放军抗战时的英勇与悲壮。而旁边却有几位老人聚精会神地拉着二胡。
太阳慢慢升起,柔和的阳光悄悄洒入林间,它们都怕打扰了这幽静的场面。我们一行人漫步在林间小道,风声听得,鸟声听得,林声听得。这种感觉真好,让我更加喜爱大自然,让我更加喜欢与大自然接触。透过茂密的树枝,看见一群候鸟。记得有一篇短文中介绍:它们在长途跋涉的过程中,虽然知道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它们都不怕,难道我们不应该这样吗?在林间,几米高的树随处可见,树叶纷纷扬扬地落下,如一阵阵“叶子雨”。地上,小草已不在是绿色的了,秋妈妈给它换上了一套金装。
到了山顶,俯视下面。美丽的长古岭让我长古岭不由得合上眼睛,想象长古岭的四季:和风细雨,万物复苏,沉睡的长古岭渐渐醒来,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它们都充满了勃勃生机;夏雨悠扬,给长古岭带来了欢乐;金风送爽,叶子们依依不舍的与大树妈妈告别,它们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寒风凛冽,长古岭渐渐沉睡,期待着来年的春天……
现在,满眼,满心,满耳,皆是长古岭给人带来的惬意。
鹿寨县城南实验小学六年级:亦卉
篇三:[风声简介]四月有奖征文:忙碌的清明节_1000字
清明节是农忙的日子。人走在村庄的小道山只听见呼呼的风声,往日农闲时的欢声笑语早已销声匿迹。此刻的路上连针落地的声音都响彻云霄。人们正三五成群的在地里忙活着,有种玉米的、点豆子的、垒田埂的……您可不要小瞧种玉米哦!它可是一项需要耐心才能做好的活儿。 今年我和妈妈一起种玉米。早上,我和妈妈准备好锄头、玉米种、化肥就往地里赶。从我家到地里需要爬过一个高高的山坡。刚开始,我和妈妈还有说有笑的往前走。快到半山腰时,缺乏锻炼的我觉得喉咙直冒烟、脸蛋滚烫滚烫的、豆大的汗珠不停地往下滴、两脚发软,我再也挪不动步子了。妈妈只好停下忙碌的脚步等我。妈妈语重心长的对我说:“英英,你不会忘了你学画的情景吧!以前你的画总是一塌糊涂。在老师的耐心指导和你不懈的努力下,同学和老师对您的画都刮目相看了。做一件事不管多苦多难都要坚持下去。”听了妈妈的话,我犹如加了油的汽车,冲劲十足。我夺过妈妈手中的锄头扛在肩上向山顶冲去。 来到地里,妈妈叫我把玉米种和化肥放到地边上。她抡起锄头开始挖地,看着妈妈娴熟的动作,我真想试试。妈妈爽快的答应了。我刚把锄头举起来,觉得身子就像一个醉汉左摇右晃,前倾后仰,一点儿都不听使唤。锄头终于着地了,可地面上却见不到坑的影子。我满脸的疑惑,妈妈见了脸上露出了和蔼的笑容。她向我讲解了种玉米的过程。首先是挖坑,要把握好坑的大小和坑与坑的距离,挖坑不仅需要力量,还要有巧劲,否则您一会就累散架的;接着是往坑里丢玉米种。为了保证玉米的正常生长,还要节省节约玉米种,因此每个坑里只能丢3-5个玉米种。丢的时候尽量丢进坑中央;然后是丢化肥,要注意丢化肥的量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否则玉米种就不会健康的生长;最后是给玉米种盖“被子”——用泥土把坑填上。听完妈妈的介绍,我迫不及待的忙碌起来。刚开始我都能将4颗玉米种准确无误的丢进坑中央。正在我沾沾自喜时,妈妈的批评声传入我的耳朵,这个坑没有丢玉米种;那个坑的玉米种多了;那个坑的玉米种少了。哎,这么简单的事都办不好,我心里非常愧疚。我汲取教训认真完成这不起眼的活儿——丢种子、丢化肥。我和妈妈的辛勤劳作总于让种子们睡上了安稳觉。 我们把剩下的玉米种和化肥装好,扛起锄头往家走。路上碰着许多晚归的人群。 夕阳的余晖照在脸上,我一下就想起了“战士打靶把营归,把营归”。您看我多像打靶归来的战士,微风吹动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好像在夸奖我。这个忙碌的清明节让我明白了劳动的艰辛,懂得了要珍惜劳动成果——爱惜粮食。 指导老师:谭瑛
四川乐山峨边县沙坪红星小学五年级:李芳英
篇四:[风声简介]作文讲评《第一场雪》(三)
我们继续讲《第一场雪》,先看原文:
第一场雪
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在我的久久期盼中,终于来临了。
十一月二十九日,早晨开始下起雪来。雪白白的,软软的,像蒲公英的小绒球飞呀飞,飘呀飘。雪花飘在脸上,滑滑的,凉凉的;雪花落在手上,立刻融化成一个晶莹剔透的“小宝石”;雪花落在鼻尖上,有点潮湿,似乎是一个天然的超级大型加湿器,有一股清新的感觉。
课间操时,雪越下越大。“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空中飞的小绒球越来越多,放眼望去,天空中白茫茫一片,像一团团棉花,在空中漫天飞舞;雪花落在头发上立刻融化成水,头发一缕一缕的,像刚洗过澡一样。
中午放学时,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雪,雪仍然在大片大片地下着。校园里,马路上,屋顶上,都铺上了白白的、厚厚的、软软的地毯;杨树、柳树都穿上了洁白的棉袄,松柏显得更加苍翠。放学路上,脚踩在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犹如钢琴弹奏出的动听旋律,使人陶醉,使人沉醉。第二天早晨雪停了。在上学的路上,我用脚踩着轮胎印走了很长一段路。回头望去,像拖拉机走过的痕迹,有趣极了,不但给我走路带来了兴致,而且带来了乐趣。
上一讲,我们讲了关于结构性与生动性的问题。分析本文后,得出的结论是:结构是严谨的——全文有“头身脚、帽衣鞋”,体现出了作文表达的清晰条理。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看本文的生动性。作文的生动性,主要是从“六根六尘”来看。我们先来看第一对称段:
十一月二十九日,早晨开始下起雪来。雪白白的,软软的,像蒲公英的小绒球飞呀飞,飘呀飘。雪花飘在脸上,滑滑的,凉凉的;雪花落在手上,立刻融化成一个晶莹剔透的“小宝石”;雪花落在鼻尖上,有点潮湿,似乎是一个天然的超级大型加湿器,有一股清新的感觉。
在本段中有色法、触法、意法。比如:
雪白白的——色法;
软软的——触法;
像蒲公英的小绒球飞呀飞——意法;
立刻融化成一个晶莹剔透的“小宝石”——意法;
似乎是一个天然的超级大型加湿器,有一股清新的感觉——意法。
当我们描写一个东西、一个对象,能够言之有物、言之有味、言之有觉、言之有意的时候,就有了生动。
再来看第二个对称段:
课间操时,雪越下越大。“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空中飞的小绒球越来越多,放眼望去,天空中白茫茫一片,像一团团棉花,在空中漫天飞舞;雪花落在头发上立刻融化成水,头发一缕一缕的,像刚洗过澡一样。
在这一段中:
天空中飞的小绒球越来越多——意法;
天空中白茫茫一片,像一团团棉花——意法;
头发一缕一缕的,像刚洗过澡一样——意法。
接着来看第三个对称段:
中午放学时,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雪,雪仍然在大片大片地下着。校园里,马路上,屋顶上,都铺上了白白的、厚厚的、软软的地毯;杨树、柳树都穿上了洁白的棉袄,松柏显得更加苍翠。放学路上,脚踩在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犹如钢琴弹奏出的动听旋律,使人陶醉,使人沉醉。
在这一段中:
都铺上了白白的、厚厚的、软软的地毯——色法与意法通用;
杨树、柳树都穿上了洁白的棉袄——意法;
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犹如钢琴弹奏出的动听旋律——声法与意法。
在这里,特别要表扬小作者的是:他写的雪是有声音的,文字是可以有声音的。言之有物、言之有声,就把物体写活了。大家如果手里有《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的话,可以看第72页,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用“六根六尘”法写雪:
一、先用声法来写:雪花,一片一片飞落了下来,仿若一首妙曼的乐曲从天上传来。还可以写成:雪花飘过,阵阵沙沙,不知是风声,还是雪声?抑或,是我内心里发出的声响?我的眼前没有雪,但我却能听到它。听雪的妙境,竟然如此!
二、再用香法来写:雪花,一片片落下来,我深作一口呼吸,贪婪得就像把整个雪的世界吞进胸肺。那是一种凉凉的,湿湿的,有一种沁人心脾、润人肤肌的舒畅。吸进去的是空灵,吐出来的是所有的烦恼。这雪,难道就是天上的气息?
三、用味法来写:如果你有雅趣,拈起一小团雪花,放入嘴里,用舌蕾感觉,用意念品尝,你会觉得,有一种比奶香更纯净,比糖甜更清澈的味道,那是一种洗涤人灵魂、不知不觉你便与自然混为一体的味道。
四、用触法来写:小心翼翼地黏起一叶雪花,雪花仿佛精灵,没有重量,你能感受到它,却永远也捕捉不到它,它出现在你眼前,当你的手轻轻地捧起它的时候,雪花,却幻化成了一滴水。透明,晶莹。
五、用意法来写:雪花,漫天的雪花,一定是天上的神女普洒人间的鲜花吧?一定是宇宙之神突发慷慨,大把大把的把星星扔到凡尘吧?那银装素裹,真如天堂一般的圣洁,如天堂一般神奇。因为只有仙神才可能用如此神功-----用一种颜色,却能把人世装缀得如此华美。
通过学习、分析,我们可以说,孩子的这篇作文在结构严谨的基础上,因为运用了“六根六尘”,让雪有了形象、有了声音、有了味道、有了触觉,还有了意法。让大家从一个立体的层面来感受雪、观察雪,这样的雪才是立体的、多味的、复合的。这是作文生动性的源泉。
下面,我们就来对本文进行提升。我们做提升,不是说小作者写得不好,也不是说提升文就好到哪里去。提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运用一些技法,给大家更好地展现驾驭文字的方法。我们提升的原则,是透过原文的一些亮点,再把亮点扩大化。希望大家把注意力放在技法上,而不是纠缠于文字是不是成年化,是不是很贴切。因为都是现场打字,难免有考虑不周的地方。
先来看第一个对称段的原文:
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在我的久久期盼中,终于来临了。
十一月二十九日,早晨开始下起雪来。雪白白的,软软的,像蒲公英的小绒球飞呀飞,飘呀飘。雪花飘在脸上,滑滑的,凉凉的;雪花落在手上,立刻融化成一个晶莹剔透的“小宝石”;雪花落在鼻尖上,有点潮湿,似乎是一个天然的超级大型加湿器,有一股清新的感觉。
我们可以这样调整一下:
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在我的久久期盼中,终于来临了。
雪,是从早上开始下起来的。灰蒙蒙的天,像一个大匣子突然打开了盖子,大把大把地往下倾倒着白花花的雪。落在地上的雪花,立刻融化成一个晶莹剔透的“小宝石”。早晨的雪,下得有些急促,它落在人们的脚步声里,落在了汽车的喇叭声里,落在了自行车快速转动的链条上,就连雨伞也似乎挡不住雪花。大自然似乎是一个天然的超级大型加湿器,有一股清新的感觉。
我们来说明几点:第一点,孩子在原文中,运用了对称的技法,从早上、课间、放学和第二天来写了雪。但早上的雪有什么特点,课间的雪有什么特点,放学时的雪有什么特点,似乎表达得还不透。所以,我们在提升文中,并不是单纯地为了写景而写景,而是抓住人们早上匆忙上班、上学的特点,来反衬说明雪下得有点急促。从客观上来讲,雪下得并不一定急促,但正因为是早上,人们纷纷起来忙碌、工作、上学,主观上给人造成急促的感觉。这是大家要体会到的。我们要让早晨的雪、课间操时的雪、还有放学时看到的雪有特点,也正是因为有了急急忙忙的特点,所以反过来,我们有了三个对称的句式、三个驴头不对马嘴句,来更深入一步地说明雪下得急促。
早晨的雪,下得有些急促,它落在人们的脚步声里,落在了汽车的喇叭声里,落在了自行车快速转动的链条上,就连雨伞也似乎挡不住雪花。
关于驴头不对马嘴句,在这里就不细说了,大家还是参考《基础篇》中的“作文八法”。我们抓紧时间来看第二个对称段的原文:
课间操时,雪越下越大。“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空中飞的小绒球越来越多,放眼望去,天空中白茫茫一片,像一团团棉花,在空中漫天飞舞;雪花落在头发上立刻融化成水,头发一缕一缕的,像刚洗过澡一样。
我们还是承接前面提升第一个对称段的观点,要让课间操时的雪的特点更加鲜明一些:
课间操时,雪下得更大、更欢快了。天空中的雪花好像听到铃声一样凝聚在了一起,像一团团棉花,又像蒲公英的绒球。远处看雪像蒸成水雾,近处看雪又像融成水珠。雪花飞呀飞,飘啊飘,转啊转。雪花飘在脸上,落在手上,落在鼻尖上,软软的,滑滑的,凉凉的。
团团雪花在空中飞,开心的小朋友们在雪中舞。校园里处处热气腾腾。
在本文中,我们除了让雪的特点更加鲜明,除了运用对称句、对称词来增加文中的节奏感之外,还运用了一个“写冷以热”的技法——雪是冷的,那我们就反向思维一下,来写一些热。通过这样的比对,就给人以更强烈的感觉。其实,本段中还用了“回环”的技法——团团雪花在空中飞,开心的小朋友们在雪中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回环”不仅是文字的技法,也是思维的体现。关于“回环”的技法的运用,大家可以参考《提高篇》中的第九章:乾坤颠倒。
我们下面再来看第三个对称段:
中午放学时,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雪,雪仍然在大片大片地下着。校园里,马路上,屋顶上,都铺上了白白的、厚厚的、软软的地毯;杨树、柳树都穿上了洁白的棉袄,松柏显得更加苍翠。放学路上,脚踩在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犹如钢琴弹奏出的动听旋律,使人陶醉,使人沉醉。
既然雪可以“写冷以热”,那不妨再来个“写白以黑”。孩子原文中写的是白,我们还可以逆向思维,来写一些黑的。可以这样写:
中午放学时,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雪,雪仍然在大片大片地下着。校园里,马路上,屋顶上,都铺着白白的、厚厚的、软软的地毯;杨树、柳树都穿上了洁白的棉袄,松柏显得更加苍翠。放学路上,脚踩在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犹如钢琴弹奏出的动听旋律。大片的白色里,还有树枝画出来的斑驳,还有栅栏勾勒出来的线条,还有高低不平的草丛点染出来的偶尔的黑,让雪景多了几分层次,像黑白相间、浓淡相渗的水墨画一样。
关于“写黑以白,写冷以热”的技法,大家可以参考如下:
一是《基础篇》中的《清凉古道》与《冰雪北海》的讲解;二是《提高篇》中第四章“反差对比,红烧肉大白菜”的技法介绍。
下面我们再来看第四个对称段的原文:
第二天早晨雪停了。在上学的路上,我用脚踩着轮胎印走了很长一段路。回头望去,像拖拉机走过的痕迹,有趣极了,不但给我走路带来了兴致,而且带来了乐趣。
同样是坚持上述的原则,要让停后的雪的特点更加突出。我们在这里就假想:这时太阳出来了,是雪过天睛。可以这样来体现:
第二天雪停了,风驻了,太阳出来了。在上学的路上,我用脚踩着轮胎印走了很长一段路。回头望去,白皑皑的大地上,画下的美丽的弧,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发光。
我们再来比对一下原文与提升文:
原文:
第一场雪山西太原三年级刘
篇五:[风声简介]佳作赏析《林海》(三)
今天继续讲老舍的《林海》。
上一讲,我们讲到了第一个对称段是用对比的手法来写大兴安岭的——由秦岭的“岭”(高耸险峻),来比对出大兴安岭的“岭”(延绵博厚)。
今天来讲第二个对称段: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讲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里的一个片段:
天空是什么颜色的
天空是什么颜色?这显然是一道极为幼稚的问题(各位妈妈们不妨问一下自己的孩子)。但是这个问题,无论是艺术地看还是现实的看,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和质疑。
有一次,美术老师组织孩子们到中国美术馆参观并写生(当然也要父母带着去)。在一幅画前,老师问孩子们一幅画(记得是一幅法国著名画家的作品)的天空是什么颜色?孩子们都齐声回答:“深--蓝--色!”(实际是一种近乎黑的深蓝)。
老师接着说:“对,为什么是深蓝色的呢,是因为这和画家当时的心情有关。你们看一下画面上的这种蓝色,在现实中几乎没有,但画家却把它调了出来,并用来表示天空。你们看,这颜色多漂亮呀。”
听了美术老师这一番话,我就又带着悠宝重新转了一遍。
“悠宝,天空是什么颜色的?”
“蓝色的呀。”
“你看这幅画的天空是什么颜色的?”
“灰色的。”
“这幅画的天空呢?”
“红色的。”
“看这幅,这幅画的天空是什么色?”
“粉红色。”
“这幅呢?”
“七彩色”(画家用点画法,用五颜六色画成了天空)。
“这一幅呢?”
“黑色。”
……
“悠宝,天空是什么颜色的?”
“有很多种颜色”
“可以用黄色来表示天空吗?”
“当然可以啦。”
后记:即使不用艺术的眼光来看天空,它也是多样的。秋天的天空可以是蓝色的;黄昏的天空可以是血红色的;夜晚的天空可以是黑色的;沙尘暴的天空可以是沙色的;下雨前的天空是灰色的。可因为我们缺乏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几乎把天空统一误认为只有蓝色。
我们看到,本文中讲的绿色,是由四个对称、四种颜色来表示的——“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以此来说明“哪里都是绿”、“绿得难以形容”。由此,我们还可以问这样的一个问题:“人的皮肤是什么颜色的?”我们大部分人会讲人的皮肤(亚洲人)是黄色的,其实不然。过去我也是这样认为,后来看了一次凡高的画展才有了不同的想法。凡高是印象派大师,当时就不明白他画的一个人面部的皮肤怎么是五颜六色的?后来经过老师的讲解才明白画师是对的。老师讲:“细细看人的皮肤,实质就是五颜六色的。”我细心观察后发现,确实如此。
我们曾经讲过一首杜甫的诗——《望岳》,里面有一句“阴阳隔昏晓”,大体的意思是说泰山由于山南朝阳、山北朝阴的原因,所以一整座山的南面(阳面)就是“晓”——很明亮,而山的北面(阴面)就是“昏”——阴暗。因为光线照射的角度不同,就让泰山的南面与北面呈现了明与暗、晨与昏的不同景致。
回到正文中来。我们知道,因为不同的气候条件呈现出不同的植被——高纬度的地方气候冷,就呈现出针叶林;低纬度的地方气候热,就呈现出阔叶林;中纬度的地方冷热适中,就呈现出针叶与阔叶的混合林。所以,在中国的北方,大多的植被是针叶林;而在中东部,就是两种林同时存在;而在南方,比如广东、海南,就多呈现椰树、芭蕉这样的阔叶林。同样的道理,一座山,山的顶部气温低,山的底部气温高,而山的中部气温相对适中,所以在同一个纬度上,也会因为山的高低而生长着不同的植被。这也是植被在秋天的时候会是“层林尽染”的原因。因为植被的不同、植物的叶子不同以及光照的不同,所以就会有着不同的颜色。我们在本文中看到作者写的绿,确实写得很丰富、很确切。
再举两个例子来讲。我们通常会说“红通通的苹果”,这样的观察是不细致的。我们要知道,一个苹果,冲阳的一面是红的,而背阳的一面是黄的。第二个例子是西瓜,我们通常会说“西瓜是绿的”,这样的观察也是不确切的。西瓜上面的部分,也就是冲阳的部分是绿的,而靠近泥土的、背阳的那一部分则是黄色的。
据说,古时候的人有一个经验:如果在森林里迷了路,可以通过石头上青苔的分布来判别南与北、阳与阴。讲了这么多,无非是要说明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就如《天空是什么颜色》的提问一样:任何物体的颜色都是丰富的,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变化的,角度不同,光线不同,颜色就不一样。这个现象,我们要跟孩子讲清、讲透,不要怕写一个人的脸写成五颜六色的,不要怕把一个人的脸写成大“花”脸。
再讲第二个技法。看原文“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这是一个移花接木、张冠李“代”的技法,我们将在下一本书里有系统的介绍。这个技法最常用的方法是先喻后借,先把“林”比作“海”,然后就在“海”字上做文章。比如,今天上午我们讲的一篇小朋友写的作文:(草地)像一块块绿色的地毯铺在花园里。春风吹过,绿地毯快乐地一起一伏,轻步起舞,好像在迎接春天的到来。”先是把“草地”比喻为“地毯”,然后借用这个“地毯”当成“草地”。我们就画蛇添足地来扩展一下:(草地)像一块块绿色的地毯铺在花园里。春风吹过,绿地毯快乐地一起一伏,轻步起舞,绿地毯毛绒绒的样子,很柔顺。绿地毯在乍暖还寒、春寒料峭的时候,首先带来了一股暖流。
同样的,把本文中“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也来扩展一下,就会显得更明显一些:“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海里的群岭起伏是波浪,海里的鲜花是波涛里的浪花,而海里的风声便是浪涛的轻哮了。”我们再举个通俗的例子,写我的妈妈:我的妈妈平时很温柔,但她一生起气来,就跟一只老虎一样。先喻后借,把“妈妈”比成“老虎”,然后就在“老虎”上面做文章,一路借下去:我的妈妈平时很温柔,但她一生起气来,就跟一只老虎一样。她即便不骂我,瞪下虎眼,也会让我屁滚尿流;她即便不打我,举举虎爪,也会让我全身发抖。
篇六:[风声简介]意外的……
当蜜蜂享受蜜糖时,那是意外的惊喜;当蚂蚁获得食物时,那是意外的激动;当流星划过夜空时,那是意外的旅程;当我面临临场发挥而成功时,那是意外的收获!
经典的开场白后,迎来的是下一个自已的创造活动。我一听,不由自主地想起队形来。“好”不行!太难!……不行!太简单。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想一个,又被一地给否绝了。大家只好埋着头,不假思索地思考着。同学们有的闭眼思考,似乎沉浸在想像中;同学们有的紧锁着双眉,似乎想不到一个称心如意答案;同学们有的比划着手臂,似乎想得很远很远!终于,在大家的冥思苦想中,队形有“眉目”了。我站在位置上静静地等待着介绍。正当我细细品味着那美丽的“月亮船”时,一个声音传入我的耳际,打断了我的思绪。
只听“刘芳,你去介绍我们营吧!”我愣了!……什么,我可是无备而来,让我去,我可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万一我给我们营丢脸怎么办?”我双手紧握,牙齿微微颤抖,又使劲咬着嘴唇。我的心如翻腾的海浪,起伏不定;我的心如十五只吊桶打永——七上八下。我忙一口回绝了。可文老师定我不放松。我只好去问我身旁的“四大才女”,可她们也“无计”奉献给我。我只好闭眼,绞尽脑汁去编织一个美丽而梦化的圣点。我怀着忐忑不安、焦急不安去等待。话筒来了,我颤微微地接过营旗。我拿着话筒,心想:……刘芳,镇定!拿着话筒说话可就一雷天下响一~处处皆知……请大家抬头仰望……柔和的月光轻柔地抚摸着孩子们……35颗零星组成了梦幻月亮船……孩子们谈笑风声……
终于我完成了临场发挥的艰难任务,心里那颗大石头稳如太山地落了下来!
绵阳东辰学校五年级: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