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大帝6篇

时间:2018-11-05 来源:作文专题 点击:

(1) [洪武大帝]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450字》
《明朝那些事儿一一洪武大帝》,写的是朱元璋一生的经历。我对其中的胡唯庸案件深有感触,但那时的胡唯庸只是一个地方知县,怎么会成为威震天下的宰相呢?
原来,他有一个朋友,叫李善长,他想利用胡唯庸对抗刘基,于是胡唯庸就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知县升为大官了。
不过贪婪的人永远不会停止野心,他凭借着李善长对他的支持,权利越来越大,越来越目中无人,做上了宰相,也开始干涉朱元璋的政权了。但朱元璋早已想好了对策,设下了圈套,并打算除掉他。
慢慢地,胡唯庸的权利欲日渐膨胀,开始作文贪污受贿。这时,李善长才意识到他一手培养起来的胡唯庸并不是一柄只能够对抗刘基的剑,而是一柄让两头受伤的双刃剑。
一次意外,胡唯庸的儿子突然落马死亡。胡唯庸一气之下,未上报就私自杀死了马夫。果不其然,胡唯庸落入了朱元璋的圈套,朱元璋以“杀人偿命”为由杀掉了胡唯庸,并且从此撤销了宰相这个职位。
读到这里,我深有感触:恶人终有恶报,多行不义必自毙!做人要正直、善良,做官要公正、廉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永远要记住:上帝想要让谁灭亡,总是先让谁膨胀疯狂。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3000字》
【篇一:《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作文】
早在小学,这本书就被同学们传阅,当时对史事并不怎感兴趣,所以不大在意。当推荐书目出现这一本时,便立马问以前的同学哪本最好看,她说,大结局,悲壮凄惨。
顾名思义,《明朝那些事儿》是以明朝史事为内容,大结局则讲述了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史称崇祯皇帝。
崇祯刚登基,心中有的只是恐惧,因为贱人魏忠贤魏太监。然而在恐慌之中不忘平反乱贼。处事妥当,思前顾后以及强大的政治头脑使猖狂两朝的魏太监下了台。
读到这,不仅钦佩崇祯处事有方,然而在后文中与民军及清军的对抗之中,我想说,他用人不周,处事不精,育人不足,不善官兵,过于信人。前后认识反差很大。
可能是我读得不够深刻,见解略偏,但私下总结,这应该是崇祯的弱点,最起码,我认为是。
所以,到最后,明末的大将猛人被用完,死的死,投降的投降,崇祯看淡,无可奈何,留下一句“诸臣误我”,走向了那棵树,将自己的生命终结。
自始至终,作者当年明月的笔调是诙谐,诙谐的语句诙谐的笔风,诠释了整个明朝
我曾想问,为何崇祯如期兢兢业业却还要遭受亡国之灾?为何要将其化成悲剧,示在众人面前?当年明月告诉我,因为它是历史。无论你怎样伤心流泪,怎样替主人公追悔莫及,它都无法改变,因为它早已随红尘而去,因为它既不是观点也不是议题,它,是事实。它,是历史。
我明白了。
于是我不再去郁闷这个结局如何如何悲壮,如何如何凄惨。事实就是如此。
但,为何明知从先帝手中接过的是个烂摊子,他却还要苦心积虑地收拾下去?顿悟之:当从先帝手中接过摊子后,就意味着崇祯做好了准备,做好了收拾摊子的准备,做好了收拾摊子的准备,做好了肩负责任的准备。是的,就因责任二字。他要为大明江山负责。所以,就算到最后战况如何惨烈,他仍然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试图力挽狂澜,直至兵临城下,他依旧没有放弃。明月用他的文章告诉我,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说道到文章,之前说过它很诙谐,很幽默,而读者在大笑之中却能品味出历史带来的古韵古味。而且明月时不时加入自身体会,更为深入人心。如一杯清茶,散发着袅袅茶香,浅尝初试,舌尖感到略微苦涩,但苦涩中夹带着甘美,沁人心脾。篇末,一读者说,如此奇文亘古少有,多一字狗尾续貂,少一字意犹未尽。正是如此,读者能在书中畅快淋漓,受益匪浅。
这样的文章,让我认识了那位从古至今争议颇多的皇帝,书中的崇祯是个失败者,二百七十四年的江山最终毁于他手。但是,我认为,他做到了皇帝的职责,在位约莫十三年,尽心尽责,平定江山,然而世事难料,尽管崇祯一心想稳住天下,但由于破洞似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导致悲剧发生。
在我心中,他是个成功者,为何?为书中的结束语。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崇祯做到了。
一朝悟书,一暮思书,思何?思崇祯之年,战乱不断,改朝换代,崇祯亦无奈。欲平江山,奈何惨之。余虽思,可思而不欲多言,仰望夜空,点点星辰叹息,与我一起,为夕叹矣。
【篇二:《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功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很多,并加入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被称为“迄今为止唯一全本白话正说明朝大历史”。这就是现代作家“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
这本书记叙了明朝的辉煌历史,从建国。到兴盛。到衰败。最后被清朝爱新觉罗氏取而代之。这期间,涌现了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奸臣”严嵩。魏忠贤。;“忠良”徐阶。张居正……他们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搞“厚黑学”,否则,你无法在官场“混”下去。
所谓“厚黑学”,就是在已有的“乌纱帽”上长久地保住。首先要拉帮结派,搞好“同事”关系,否则,你无法在这个黑暗而又不公平的朝廷“斗”下去,也就是看谁笑到最后。即使你再爱国,再忠心,也会被人暗地里“黑”了,“剐”了。最主要的是跟你的顶头上司——皇帝大人打好关系,否则,你叫李大人。张大人。王大人等哥们儿劝皇帝,说不定皇上会龙颜大怒,把他们也“剁”了呢。如果你是一品大员,但是在边境,说不定会让仇人花重金把皇上的亲信收买了,在背后插你一刀,轻则休了,罢官,回家种地,重则金瓜击顶,把你脑袋当夜壶使。
也有一些人(比如严大哥)最开始是抱着为国捐躯,赤胆忠心的心愿来官场的,后来为了“混”呀!只得苦练“厚黑学”。就连小太监们也学什么“葵花宝典”,坑七大妈八大姨的钱。
我看完《明朝那些事儿》后,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张居正,他的厚黑学那个牛,在人家徐阶面前装愣头青,等徐阶把严嵩搞下去,再和高拱搞关系把徐阶搞下去,再和兼笔太监冯保搞关系,斗倒了高拱,最后解决内阁,当上了唯一的内阁人士,首辅。甚至还坐32人抬的轿子,比万历皇帝的规模还大。
张居正如此,我为什么不可以如此?
记得一天傍晚,我在乒乓球桌上打球,恰巧李晨熙。吴竞泽也在场,此时我和李晨熙闹过几次矛盾,现在我们又和好了,原因就是吴竞泽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吴竞泽叫我也不理睬,不屑地把手插在口袋。
那天风吹得大,我刚好打了个擦边球,没想到李晨熙却嘀咕了一句:“切!运气好!仅此而已。”我听了以后很不爽,冷冷地说:“运气也是要技术的!”
我当时也没多想,就打起了球。没想到旁边的吴竞泽冷笑了几声。然后李晨熙打赢了就说什么“好球”,说我烂,菜鸟之类的;打输了还装模作样地教,什么上转要往下压,还做手势。
结果,原本李晨熙是约我来打球的,经他这么花言巧语一哄,叫我时就说“他”。“这家伙”一类陌生的词语;又对吴竞泽说:“老吴,我请你x元作文。”然后天黑了和吴竞泽一起有说有笑地回家了,都不睬我一声。
我一个人,站在原地,寒风凛冽地吹着,我默默地收起了球拍,t贴上膜,两眼流露出愤怒的神情,心想:虚伪的家伙,平时和我说和吴竞泽玩是为了打球,都是借口。
回家后,我不经意间瞥了一眼爸爸书桌上的《明朝那些事儿》,心中想起了张居正的厚黑学,心理逐渐平静下来,想:不能这样便宜了吴竞泽,如果和李晨熙绝交,那就正中了他的下怀!
于是我发挥了我的智慧细胞,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
第二天,我刚好看见了李晨熙,便强压心中的怒火,“得意洋洋”地对李晨熙说“昨天我表演得不错吧!”我还假惺惺地说:“要多在吴竞泽面前说我的好话哦!”
什么叫厚黑?这就叫厚黑!毫不经意间化解了一场危机,绝吧!
如果想在大家心中的印象好些,便和我学习厚黑学吧!在我这儿还有专门培训哦!学费不贵,事成之后30元就够了。什么?不值?值了!30元保你终生,你这条贱命不可能就值30元吧?要想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在为师眼中留个大富大贵的形象,便多加学费酬劳吧!(乃激将!坑人钱喽!)
其实,虽然张居正精通厚黑学,但在他斗倒了一代代“牛人”豪杰们后,还是为百姓们着想的,他深知平民百姓的疾苦,他憎恨一些贪官污吏,所以创立了“鞭法”,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改革(王安石可供参考),最后却落了个被贵族们抄家的凄惨。悲观的下场。
插个话外题,还得赞颂一下张居正的伟大贡献,所以今日赋词一首,表达我对张居正的敬意:
声声慢明贤
昏昏暗暗,兢兢业业,繁繁荣荣和和。正值罢手时候,告老还乡。太后苦苦相求,怎拒绝、体虚却旧。欲去也,正无奈,只是天命难违。北风呼吹啸也,憔悴损,高官俸碌奈何?独自支垮,已是无力回天!逝前遥望星空,忆往事、含笑而逝。这一生,怎一个凄字了得!
译文:原本昏暗的朝政,在张居张居正的努力改革下变得繁荣起来,乃大明鼎盛时期!看到这些,张居正也就知足了,想告朝回家养老。可是太后却力挽张居正,怎么能不给太后面子呢你?但是体质却大不如以前。已经准备好告老还乡了,却又无可奈何,他想,这都是天命啊,干了吧。北风寒冷地吹着,张居正身体已十分衰弱了,此时再大的官,再高的薪水对张居正来说,已经都不重要了。张居正实在不行了,终于有一天,他再也不能力挽狂澜了。死前,他远远地看着夜空,回忆起经历的事儿,终于笑着离开了这个世界。张居正这一生,实在是太悲惨了!
【篇三:《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是偶然发现的,读了几页以后便已爱不释手,欲罢不能了。一口气将一套七本全部买来,一一品完,直呼快哉。一遍读完不算,再读第二遍。满脑子全是明朝的那些人,那些事儿。
我素来喜欢历史。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喜欢查阅、比对,以求了解更全面、更连贯。大多史书记载史实的语言平直,无趣味,晦涩难懂。当年明月却用诙谐、调侃,而又不失真的现代人眼光和现代笔调,将明朝三百年历史写得那么好看,那么流畅,那么脍炙人口!这种行文方式将死寂的历史跃然纸上,将已逝去的历史人物拉回你的面前,与你对话,与你谈心,让你为他想,为他急,为他不舍,为他不值!真可谓感悟很多。写出几点,以共享。
一.封建王朝的更替只不过是不同地主的更替。
朱元璋可谓彻彻底底的贫农,一无所有,在被逼得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开始起义,最终取得成功。当他一旦成功,将元朝的地主赶跑,他便成了新的地主,天下之大,莫非王土。地主是要收租的,每个地主都要实现自己土地的利益最大化,所以,对于广大穷苦老百姓,并没有因为新地主的上台而得到多少好处,反而是无休止地为各个朝代的更替和不同地主的上台付出长年忍受战争之苦,流离失所,一日重似一日的赋税、劳役和兵役。这一点,各位地主应当反省。
二、要想成功,要耐得住寂寞,要一根筋。
对于这一点,王贤人同志当仁不让。想当年王贤人没有悟道之前,被家人、邻居、同僚视为异端,怪人,傻子。看一棵竹子,他能看半天;看桌上的一茶杯,他能想三天;别人不愿去的偏远山区驿站,他一呆就是好几年。他没有因为别人的不理解,没有因为环境的恶劣而放弃,依然寂寞地,一根筋地独自前行,直到成功。一代圣贤就此诞生。他的坚持,耐得住寂寞,一根筋的行为方式,值得借鉴。
三、朱棣同志是伟大的。
在众人的印象当中,朱棣同志与篡位二字是分不开的。所谓篡位,便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我以前对他的印象也大抵如此。《明朝那些事儿》却让我了解了真正的朱棣。当建文帝对他的各位叔叔下手的时候,朱棣同志是要反抗的,反抗的结果便是造反,造反成功便是当皇帝,这无关紧要。我们关心的是他是不是一个好皇帝。历史证明,他是。在永乐大帝的统治下,修书——《永乐大典》这一伟大书籍编纂完成;迁都北京

(2) [洪武大帝]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500字

【篇一:我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作文】
“臣想回寺庙做和尚……”他是堪称当今第一谋士的姚广孝,却坚持退隐。
“参见陛下,臣认为……”他是考取功名的解缙,一心只为施展抱负。
两个聪明人,却冥冥间注定了不一样的命运。姚广孝成了皇帝朱棣的密友,然而鲜为人知;解缙功成名就,然而直谏太甚——不知作何判论。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姚广孝识相,而解缙太高估自己。
虽然解缙的最终后果不乐观,虽然他的心不再纯净如故,他的梦想也到底是太多读书人的希望,都迫切地想把自己十年寒窗苦学的展示给别人炫耀,然后等那些羡慕的目光从身上掠过,好好地长长威风,扬眉吐气。为着这样简单而实际的目标,解缙却并未付诸简单的行动,为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地奋斗着,即使是踩在刀刃上冲向难得的光辉,他依然面容坦然,俊秀的容颜在火焰中熠熠生辉,坚持的信念让他热血沸腾。
解缙是勇敢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宁愿高傲地死去,也不默默地活着。不能不说,他在玩一个具有高危险性的游戏,只是那场游戏开幕后,就必定把一辈子的赌注也按下了,要不识相地做着本分,或者就没有继续玩的本钱——这就是这个游戏的一次性——从不存在gameover。但解缙走下去了,也作了优秀的榜样。我认为,可能太多人和他的目的大相径庭,只是他们,有着基本的信念,不屈不挠地,为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在往前冲,既然有同样的灵魂,流着不同的血液又何妨。
一个白雪天地,解缙身着囚衣,狼吞虎咽。
“你后悔吗?如果……”我小心翼翼地探问。
“不,永远不。我知道我管的太多,而且目的也不如原来那么单纯,但我谏言的也都是事实,那是我心中最真实最直接的想法,我没错!所以即便是死,我也不会再有任何遗憾。”义愤填膺的话语像锋利而刚硬的利剑打断我的话,平静的眼眶中,执著的光芒像夏日的烈阳一样犀利而刺眼。原本酝酿多时的话刹时烟消云散,我心满意足地享受了解缙给予我的神圣而平凡的智慧。
这使我想到一个人——方孝孺。
无论对方皇帝与否,怎样蛮横,只要理在自己这方,有奈何他软硬兼施,威逼利诱!他要降罪,那就来吧,我心自坦荡,我行得磊落!因此,如果说解缙是不小心触怒,那方孝孺就是清晰前方是悬崖,宁往下走也不愿踏上朱棣为他铺的回头路。要知道,对于这样一个有妻儿,且朋友学生满天下的学者来说,能做到这样又何尝容易!但他也坚持了。
这些在史书上留下足迹的人物,他们的一生虽遭遇重重坎坷,但心中坚定的信念支撑起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们都在走着不同寻常的路。
他们的一生并不辉煌,但他们在史书上留下的潇洒身影,其散发的光芒足以盖去一切英雄人物,照亮我们的双眸。也正是许许多多的他们,把真理诠释。
从古到今,他们依然在走着,寻觅着,只是心中不曾迷惘,他们清楚脚下的路。于是,带着不羁与鉴定的信念,他们贯穿古今,走入我们的心中。
这些不同寻常的人物,他们的为人,他们的处世之道,他们灵魂深入的狂放不羁。似乎只能用范仲淹的那句话能概括——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篇二:《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最近终于把《明朝那些事儿》都看完,不知道算是囫囵吞枣还是浅尝就止,反正是断断续续的看完了。7本《明朝那些事儿》篇幅是有些长,可是我知道真实的历史更长。庆幸看完了还有些感触,于是想表达一下,怕不写下来,又会被其他的琐事所打扰,遗忘,然后就像一场梦一样,醒来后只记得做过一场梦,却再也想不起来所梦为何事。
任他人怎么评判历史是可爱的或者是枯燥的。与我而言,历史的主色调就是两种颜色,红色和黑色的。历史终究还是充斥着血淋淋和黑暗多过所谓的正义和光明。正义不就是这样披着红色的外衣穿过重重黑暗终于迎来一场光明,
历史不就是人来人往,你下了我上,我下了再他上。历史也不过就是正义与邪恶做周旋,无可厚非“邪不胜正”是真理,只是这个时间比书本与电视剧冗长的多了,有太多人把鲜血和骸骨埋葬在这两者之间。有时候在想,是权利和贪婪造就了邪恶,还是正义用一滩鲜血和骸骨遍地战胜了邪恶。历史纵然造就了英雄。但有英雄的地方必有小人出没,败类林立。不知道是乱世造就了英雄,还是小人败类造就了英雄。有时候想来,历史的真面目终究还是面目狰狞,可怖不堪的。
年少钦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于万千敌军中取敌将首级的猛人;再年长先,折服于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智者;读罢《明朝那些事儿》,思索良久,在我脑海久久不散的不是猛人,不是言官,不是帝皇,也不是宦官,唯其二者:杨涟和杨继盛。
乱世造英雄,却不知道埋了多少忠魂在这乱世。
有人脸盲,见过人后,在脑中就是想不起来模样;而我,是“名盲”,看了全书《明朝那些事儿》,却真心想不起来几个人的名字和事迹。有时候在想,历史上那些过眼云烟的名字又何必深究,自有世人铭记之。可是杨涟和杨继盛我想用心铭记之。
杨涟(1571-1625年),字文孺,号大洪。因弹劾魏忠贤24大罪,被诬陷“受贿一万两”,历经拷打,惨死狱中。
历经拷打:全身的肋骨被敲碎,用土袋压头,用钉子钉进耳朵,最终一根大铁钉,钉入了杨涟的头顶,当场死亡,年五十四。
每每看到这一段,都会不寒而栗,我不敢相信当遭受这一系列惨绝人寰的折磨,他到底是怎么撑下去的。他不是钢铁侠,没有高科技铝合金护身;他也不是金刚狼,一身钢筋铁骨,更不是绝世高手,练就金刚罩铁布衫,他只是一个肉体凡胎,而且也不会武功,不是世外高人,更没有超越常人的强健的体魄,他只是一个只读圣贤书的文弱书生。对不起,他是书生,但是他并不弱。他是没有钢筋铁骨,他是没有铜墙铁壁,但是我相信是正义,道统,光明灌注了他全身每一个经络,让他在面对奸佞当道,朝纲动荡,屹然选择了坚持,拒绝向恶势力低头,即使一路走到黑,哪怕奉献生命。
杨继盛,上书弹劾奸臣严嵩,列举其十大罪五奸,被污下狱,并受到严刑摧残。临刑,还吟诗明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
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被廷杖60,一同僚好心送蛇胆一副,告诉他:用此物可以止痛。“我杨椒山(杨继盛号椒山)自己有胆,用不着这个!”嗟乎,真英雄也廷杖最终打折了他的腿骨,腿肉一片血肉模糊,在蝇虫滋生,肮脏阴冷的牢房,伤口开始恶化感染。
然后就发生了接下来的一幕,他没有麻药,也不用铁环,更没有塞嘴的白毛巾,只是低着头,拿着一片破碎碗片,不停地刮着腿上感染的腐肉。没有手术灯,没有宽敞的营房,没有消毒的手术刀,只有他自己和往日吃饭用的碎碗片。然而碗片并不锋利,腐肉也不易割断。当腐肉已经刮得差不多了,骨头露了出来,他开始截去附在骨头上面的筋膜。
“在昏暗的灯光下,杨继盛独立完成着这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以肯定)的手术,当年关老爷刮骨疗毒(真假还不一定),也还有个医生(特级医师华佗),用的是专用手术刀,旁边一大群人围着,陪他下棋解闷。”——《明朝那些事》
百无一用是书生,呵呵,略显可笑。也许他们耍不了大刀,上不了战场,杀不了敌人,也许他们只会动动笔杆,写写文书,动动嘴皮子,但是在道统正义面前,他们同样可以抛头颅洒热血,纵使杀不了奸佞,也绝不苟同,没有惊天没有动地,但是可以用一片丹心震惊朝野,留名于青史。
一部明朝史,我只记住了两个人,是否太过可笑。但是细想来,历史又有几人能从长河中穿梭而来,用生命在向我们述说:那些所谓的勇气与坚韧,正义与光明,如此想来是否倍感欣慰,可喜万千。
【篇三:《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经朋友推荐,最近看了由当年明月写的草根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深有感触。该书的作者以史料为依据,以诙谐的叙述方式,将三百年明史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当年明月风趣幽默的语言,理智缜密的推理,详尽平易的语言为我打开了通往这个时代的大门,令热爱历史的我获取了知识和道理。
公元1368-1662年间,中华民族出现了无数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和流传千古的人物,朱元璋、徐达、汤和、朱棣、严嵩、王守仁、戚继光、郑和、张居正、于谦、海瑞、李时珍、袁崇焕、祖大寿……该书用客观历史事件和实证研究方法,对历史中人物和事件进行了客观公正的描述,同时,也让读者对明史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
客观的讲,明朝的经济、科技、军事等各方面在当时是世界上最领先的,可是受封建皇权制度的制约,国家和人民一直处于危难之中。明朝初期,朱元璋吏治严明、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社会生产力,国力有所增强,不过为了巩固皇权,却大开杀戒,并南征北讨;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永乐大典》的编撰,为后世留下了文化瑰宝;初期的强盛之后,除了张居正变法中兴,几乎一直处于混乱的政治斗争和衰败之中,统治者对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的疾苦几乎是置之不理。
在读明史过程中,我对三位人物有尤其深刻的印象,并从他们身上感悟到一些的新的认识。
首先说一下王守仁,贵州人熟知的阳明先生,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和军事家,他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王守仁于明正德三年(1508)春被贬至龙场(今修文县城),在居黔两年期间,他创立了“知行合一”学说,被梁启超先生评价为“结束了宋元以来的500年道学”,成为孔、孟之后的又一哲学巅峰,其学术思想影响到日本、韩国、朝鲜等东南亚国家,成为日本“明治维新”变革的思想基础。他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遇到许多艰难险阻,却从未改变过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数十年中,无论人生跌宕,志向总是坚定不移。不论其哲学成果在今天是否还具有指导意义,但是其求索真理的精神,值得我们去牢记和学习!
第二个要说的是张居正,他无疑是个伟大的政治家,虽说他个人生活作风在历史上留下了争议,不过他的两个成绩,让他成为了传名千古的人物,这两个成绩就是他成功的推行了鞭税和考成法。鞭税政策与当代的费改税政策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效地减少了人民的负担;考成法和现代管理中的绩效考核思想是一致的,在当时是一个考核官员政绩让官员干活的政策,这是非常科学的。张居正作为封建王朝统治阶级中的一员,推行这样的政策,无疑是影响统治阶级既得利益的。可他依然推行了,可见他有颗真正的忧国忧民之心;在满朝文武百官的全力反对下,他居然推行成功了,无疑证明了他过人的政治智慧。
第三个是海瑞,海瑞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也是最后一个上了门神画像的人物。他骂过皇帝,骂过全大明朝的官员,虽说明朝讲究“民主”和“言论自由”,但是古今中外,像他这样的人只有一个,因为他的逻辑很简单----做好本分中的事,骂皇帝是尽职责,哭皇帝也是尽本分,首辅徐阶一直在背后支持他,可徐阶的子女犯罪的时候依然没有情面可讲,这就是海瑞,一个具有坚定信念的人。也许他的执着对统治者来说只是利用的工具,可在他去世的时候,为他送行的百姓却连绵百余里不断,他永远活在老百姓的心里。我们这个时代多么需要这样的品德啊!
有人说:“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却可以通过交一个好友,不断拓展生命的宽度,可以通过阅读一本好书,不断积淀生命的厚度。”是啊,《明朝那些事儿》就是这样一本可以增加我们人生厚度、心灵过滤的书籍。它使我对人生有与净化,为我树立了人生新的目标,如同打开了一扇大门,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崭新世界。朋友,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充满智慧的书籍,你绝对能从中汲取到人生的养分,充实着你,震撼着你,也激励着你……
【篇四:《明朝那些事儿——洪武大帝》读后感】
虽然,我是一名语文教师,虽然,自古就有“语文和政史不分家”之说,可是,我对于历史知识掌握的并不是很好。很早就知道《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书很畅销,但一直没下定决心看这么长的一部书,所以买了整部《明朝那些事儿》,却迟迟未看。这个假期,我有机会看了第一部《洪武大帝》,感受很深。
因为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史书还是涉及到一些,《明朝那些事儿》是我读过的史书中比较另类的一本。全书语言流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写法和对人物的心理分析,以及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一些评价,在文中时不时调侃一下,真可谓轻轻松松读历史,舒舒服服品古人。
通过阅读《洪武大帝》,我在轻松中详细的了解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出身,了解到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了解到朱元璋与陈友谅的太平、太湖大战的紧张激烈,了解到徐达、常遇春等不世名将乘胜逐北破北元的惊险奇绝,历史的硝烟已经淡去,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在当年明月的笔下越来越清晰。
朱元璋这个在史料中正襟危坐的一个开国皇帝,在本文中是那么生动可感,他建国的成功历程,充满了隐忍与执着,智慧与无畏;他建国后的运筹帷幄,殚精竭虑,充满了权术与冷酷;正是如此,在今天影视剧、评书小说以及太祖像明代历史研究中,朱元璋是一个颇为引人关注的历史人物。不但著名明史学者吴晗为其作传,甚至毛泽东也曾亲自对这部传记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这种情况在毛泽东的一生中是不多见的。那么,是什么引起了人们对朱元璋的兴趣?清代的史学家赵翼曾说:“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朱元璋正是这样一个人,他的身上,豪气和匪气并存,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但不论如何,谁也无法忽视他的存在,谁也无法否认他是个有“色彩”的人。当年明月用他诙谐幽默的笔调刻画了朱元璋奇特的个性、传奇的身世、跌宕起伏的创业史以及独树一帜的治国驭人之术,都令人好奇,引人深思。
读了《明朝那些事儿》,在朱元璋的身上使我深切的认识到命运之神其实并不存在,他也不会将什么宝剑和钥匙交给一个乞丐,在那绝望的日子里,并没有人去同情和可怜这个人,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告诉我们,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他告诉我们,执著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在朱元璋的身上也使我深切的认识到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
朱元璋就是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成为一代伟人的。他不得不战斗,而在战斗中,他学会了冷静、坚持与果断。冷静让他能够准确判断局势,甚至在失败后能够正确总结经验;而坚持,能让他在僵持时打破僵局;果断,让他能够从现在的局势中正确而快速地判断。这三件“宝物”结合起来就是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线,而朱元璋利用这道防线取得了成功。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立身处世又何尝不是需要用冷静、坚持与果断做一件事呢!即使是每天和学生朝夕相处,也会出现很多突发事件,比如上个学期我和小杰的一次冲突。那天的晚自习,小杰在刚打完上课铃后,执意要上厕所,我没准他的假,他居然愤怒的摔门而出,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无礼行为,气的我浑身颤抖,但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并没有和他发生争执,而是让自己尽量冷静下来。第二天,再找小杰了解情况,小杰说因为和同学发生了不愉快,所以心情不好,才会失控,并向我道了歉,事后,小杰因为那天事发时我对他的宽容,而一直感谢我。所以,今后再对他进行教育时,他不再出言不逊。我用冷静把这件事情妥善的处理了,试想,如果我当初也是怒发冲冠的处理问题,一定会激化我和小杰的矛盾,当言辞过于激烈时,也会破坏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那么今后再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就很难了。
所以,事实证明,冷静、坚持与果断它们会让你准确地判断局势;让你在失败后能重新勇敢地站起来,而不至于崩溃;让你从困境中发现机会。只要做每一件事都能非常冷静、坚持与果断,那么所有的困难都能迎刃而解,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培根曾经说过:“读书可以娱情、可以傅采、可以长才”,我畅游在书海中,徜徉于《明朝的那些事儿》中,在读史中思考、感悟、明智、长才。
【篇五:《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当年明月是一个出色的说书人,《明朝那些事儿》是一套出色的历史书。当年明月的文字并不拘泥于历史的高深莫测和难以理解的文言文,而是掺杂着他对历史的理解、感悟与评论,让我们得以更直接得面对历史的沧桑与神秘。
读这套书之前,我好像一直都站在历史的大门外,苦苦找寻着开门的钥匙,读完了这套书,我才发现打开历史之门的并非一把钥匙,只需要轻叩几下扣门环就能看见明朝正拨开云雾向我倾城而来。
明朝,历经了三百年的风雨洗礼,从十六位皇帝的手中成长衰败,就这样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后与世长辞,我们纵有神力也无法再还原那宏伟而沉重的历史,只能从先人留下的文字中窥探到那神秘背后的艰辛。历史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但却真是地存在过。
从传奇的朱重八开始到力不从心的崇祯结束,三百年间的一幕幕像是重演了一般,软弱的朱允

(3) [洪武大帝]《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一一洪武大帝》,写的是朱元璋一生的经历。我对其中的胡唯庸案件深有感触,但那时的胡唯庸只是一个地方知县,怎么会成为威震天下的宰相呢?
原来,他有一个朋友,叫李善长,他想利用胡唯庸对抗刘基,于是胡唯庸就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知县升为大官了。
不过贪婪的人永远不会停止野心,他凭借着李善长对他的支持,权利越来越大,越来越目中无人,做上了宰相,也开始干涉朱元璋的政权了。但朱元璋早已想好了对策,设下了圈套,并打算除掉他。
慢慢地,胡唯庸的权利欲日渐膨胀,开始贪污受贿。这时,李善长才意识到他一手培养起来的胡唯庸并不是一柄只能够对抗刘基的剑,而是一柄让两头受伤的双刃剑。
一次意外,胡唯庸的儿子突然落马死亡。胡唯庸一气之下,未上报就私自杀死了马夫。果不其然,胡唯庸落入了朱元璋的圈套,朱元璋以“杀人偿命”为由杀掉了胡唯庸,并且从此撤销了宰相这个职位。
读到这里,我深有感触:恶人终有恶报,多行不义必自毙!做人要正直、善良,做官要公正、廉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永远要记住:上帝想要让谁灭亡,总是先让谁膨胀疯狂。

(4) [洪武大帝]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000字

【篇一:《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作文】
历史原来很精彩,一点也不枯燥。这是我读《明朝那些事儿》后最大的感慨。
真的很喜欢这本书,不仅仅知道到很多关于历史的故事,了解了很多以前我佩服的历史名人,更让我惊喜的是那些文笔犀利而又妙趣横生的语段,令我百看不厌。这本书讲的是从朱元璋出生起到明朝灭亡的三百年间的事,虽然属于历史军事,但是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很是生动,让我经常想笑起来,这不得不非常佩服当年明月(石悦)的文笔,虽然不是作家,但是我想好多作家都不会写出如此妙趣横生的文章来。
信手拈来,就可见一斑,“根据《水浒传》的记载,在古代,要想一举成名,有条最快的捷径--上山打老虎。成功人士如武松、李逵等都是光荣的好榜样,而朱厚照先生虽然已很有名,倒也想过一把打老虎的瘾。”,这句话,虽然是在用开玩笑的口吻,但也确实含着深深的讽刺意味,对于一个皇帝,只想着各式花样的玩,而不关心黎明百姓,确实是当时的不幸,也难怪他的当政不是天下之福。
这本书中,作者也对那些王公大臣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述,作者爱恨分明,有褒又贬,对于“于谦”,作者是深深的折服,为他冤屈而死,感到痛苦和惋惜,而后当来李贤为他伸张正义,不禁痛快淋漓,历史是不会亏待那些大忠大义之人的。而对于像汪直、魏忠贤之类的宦官败类,作者又难以抑制对其的厌恶,而作者对于宦官又从不全盘否定,而是有他自己的看法。对于那些败类的恶,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情感,不难想象,当时的百姓对其的惧怕与痛恨之深。当我读到本书关于王守仁的道出,让我了解了一个完整的王明阳,是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那么全面而细致,以前真的是“孤陋寡闻”也不止,真的令我很惊喜。其中,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让我不禁对历史的框架有个深刻一点的了解和人文的感叹。读这本书不仅让人学会过很多东西,重要的是让人有兴趣的读完它,没有任何枯燥之味。正如作者的序言中所说“历史是如此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为什么到了史学家手里就变得枯燥无味了呢?历史学家就不能把生动活泼的历史呈现给大众吗?是受制于能力、才力,还是受制于观念?”而向一般的历史学家总是把历史描绘的如此枯燥乏味,他们的描述方式也难以被消化,令人难以读下去,除非是专业者为了学习必须研究,渐而渐之,历史离老百姓平常人越来越远。
近些年来,我们普通的老百姓渐渐看到了历史明晰的曙光,易中天教授的读三国,令广大普通历史爱好者甚至学者深深痴迷,而近来,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又令人们纷纷深陷历史的喜爱之中,这的确是令人欣喜的。如今,在“历史离我们太远。历史书籍太多”面前下,我们可以有一些好的选择了,不会再有面对史书的迷茫和无趣之感了。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既还原历史而又生动耐人品味的历史军事书籍会越来越多,“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不仅如此,历史会让我们的脚步向前,社会也会沿着历史的齿轮前进!
【篇二: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第一次写读书后记,写读书后的感想,我和明朝那些事儿。没由来的想写这样一点文字,关于我和明朝那些事儿。这系列当年明月的文字,我读了几遍。因为刚刚又系统的读完一遍,于是选在这个时候写下我的所谓的读后感。明朝是个被人忽略的朝代,这也是明月写《明朝那些事儿》的一个原因。在读这七本书之前,我对明朝的印象和很多人一样,觉得它是一个比上不足的朝代。明清两朝总是在一起被提及,作为封建社会的顶层发展状态。但是大多数人记住了康乾盛世,却压根不知道仁宣之治。所以,这套书最大的一点是,它带我走进了真正的明朝,那样一个精彩的朝代,异常灿烂的光芒。
七本书,从朱八八开始,到最后的崇祯自尽结束。记得在崇祯最后那一段时,明月写了这样一小段话。说句心里话,我也没想到这样,应该改变一下,这么写,比如崇祯没有杀袁崇焕,皇太极继位的时候,心脏病突发死了,接班的多尔衮也没蹦几天,就被孝庄干掉了,然后孤儿寡母在辽东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李自成进入山林后,没过几天,由于水土不服,也都过去了。然后,伟大的大明朝终于千秋万代,崇祯和他的子孙们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是的,现在我要告诉你的是,历史的真相。历史终究会以悲剧收场,不管是那段历史。历史感,就是悲观。读到结局处,我看了很多遍,看着明月的文字一步步的从幽默到伤感,心里也和明月一样,希望明朝如以上的文字描述的一样。但是,历史就是历史。看历史,和看电视剧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最根本的不同是,历史都是悲剧。以上感想,不是本人所悟,完全是明月书中所写。不想也没有侵权和盗版的心思,因为明月的感悟太过深刻,鄙人完全认同罢了。
说说一路读完的故事吧,就是我和这套书的故事。考完研后,当即从网上买了。之前都是借别人的以及在网上下载电子版本来看,总觉得不过瘾。中间曾经在书摊,买过七本合在一起的超级大盗版看,后来也给扔了。考完研后,总觉得有必要支持一下明月,于是就买了。以后也可作为收藏。每天一点点的看,睡前以及上厕所的时间,花了两个月,看完了整套书,今天把七本书抓在手里,发现那么厚,那么多,不是感慨自己能看完那么多的文字,而是感叹明月坚持了三年时间写下了那么多的文字。正如他自己说,二十多岁写,写完还是二十多岁,有趣。是的,这个世界还是很有趣的。两个月,经历着自己人生路上的一次次失败,便对明月天生的历史感,也就是悲观有了心情上的附和。我知道自己还没有资本说什么悲观主义者的论调,因为我所经历还根本没到那个程度。本来在写这篇文字之前,我还想做个总结说,书里最让我感动的片段、最搞笑的片段或者是最喜欢最讨厌的人物等等,但我发现,现在我不想做这样一个无聊的总结。这些都在我心里,我提及或者不提及又怎样。心境至此,也不可强求。我现在最记得住的是结局,我对结局的文字印象深刻,无法忘却。之前的繁荣,之前一波一波的牛人的发迹,都变成了最后的消亡。每一个人,他的飞黄腾达和他的没落,对他本人而言,是几十年,而对我而言,只有几页,前一页他很牛,后一页就怂了。王朝也是如此。真没意思,没意思透了。再比对自己的人生,即使最后能得到辉煌的结局,又怎样,寥寥数十年,怎么样都是一样的结局,在后人的笔下,不过几个字就能概括了。这就是所谓的历史感吧,我读完竟然悲观从心底而生,这样是我读这书的初衷吗?我想,不是的。我坚持幽默,是因为我明白,无论这个世界有多绝望,你自己都要充满希望。
人生并非如某些人所说,很短暂,事实上,有时候,它很漫长,特别是对苦难中的人,漫长的想死。但我坚持,无论有多绝望,无论有多悲哀,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对自己说,这个世界很好,很强大。这句话,不是在满怀希望光明时说的,很绝望、很无助、很痛苦、很迷茫的时候,说这句话。要坚信,你是一个勇敢的人。因为你还活着,活着,就要继续前进。无需害怕,无需绝望,要相信自己。明月就是这样的解答,我想我的初衷应该是以上的话,我应该知道以上的话。明月就是怕我们读完会有历史感,所以会苦口婆心的写出了这样一段话。读完似有开朗,似乎应该如此。只有这些了,第一次的读后感,没写出多少自己的感想,只是在重复和摘抄着作者的话。
【篇三: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很早就知道有《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而且知道这本书先是一本网络作品,由于广大网友们的追捧,好评如潮,作者当年明月把博客里的连载送进了印刷厂,一口气出版了5本,更多人看了后还是好评如潮。我还知道当年明月的这套书之所以好评如潮是因为他把枯燥的正史写得生动、风趣,看过的人都很喜欢。当然佩服之至啊!于是就买了一套来读。
读了几个星期了,还没有读完,但收获已经很多了。不仅仅是补习了明朝的那段历史,还领悟到了历史以外的道理,但最大的收获是作者的写作风格!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朱元璋。朱元璋出生在元朝末期一个农民世家,缺乏食物,于是他就去讨饭吃,做和尚。但到后来,元朝却把朱元璋列为造反成员,以此为借口来杀朱元璋一家。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朱元璋就是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成为一代伟人的。他不得不战斗,而在战斗中,他学会了冷静、坚持与果断。冷静让他能够准确判断局势,甚至在失败后能够正确总结经验;而坚持,能让他在僵持时打破僵局;果断,让他能够从现在的局势中正确而快速地判断。这三件“宝物”结合起来就是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线,而朱元璋利用这道防线取得了成功。做一件事,必须要学会冷静、坚持与果断。它们让你准确在判断局势;让你在失败后能重新勇敢地站起来,而不至于崩溃;让你从困境中发现机,只要做每一件事都能非常冷静、坚持和果断,那么所有的困难都能迎刃而解,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看到明朝的吏治,我们现在要幸福多了。起码没有那么多的杀身的危险了。莘莘学子,苦读八年,通过科举,混上了一官半职。不知道哪一天,赶上皇上不高兴,不知什么原因,脑袋就搬家了。小时候在农村,到了夏天的时候,外面的火堆旁,会有大批的飞蛾绕着火堆飞舞。那明亮的火堆,是光明,是希望,是崇高。一批又一批的飞蛾前仆后继扑进火堆燃烧了自己。这就是追求崇高的代价,而现实中的我们又有哪个人不是,象飞蛾一样地向前冲呢?正如,我在前一篇文章中所说,感谢思想家们告诉了我们生活的真谛——活在现在,活好每一天。要不然我们真的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希望在课堂上老师也可以以幽默的风格来教我们,这样学生会掌握的更好,对课程更有兴趣。
【篇四:《明朝那些事儿》1000字读后感】
在这个暑假里,《明朝那些事儿》让我明白了,其实每一个朝代都有它的特点,都有它精彩的篇章,“特别”是“明朝”。书的作者——当年明月,他以一种风趣幽默、通熟易懂的方式,向我展现了500多年前的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充足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个皇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而整部书其实所给我最大的是那些人世间的事儿——权势利益。
“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己欲)”。这可以说是朱元璋同志乃至绝大多数政治家们的至理名言,为了达到自己的理想,毁灭了无数其他人的理想。朱元璋成就霸业之后,假借赏功之名烧死了无数曾经为他征战沙场的大臣们。但他是成功的,并且他的逻辑也被很多人信奉着。
“欲成大事者,至亲亦可杀(背叛)”。当年倪文俊谋害徐寿辉未成,投奔陈友谅,陈友谅杀了倪文俊,将其头颅献给徐寿辉,深得徐寿辉信任后,后控制徐寿辉统领其军队,最终将徐寿辉杀害。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权谋)”。在万历那个时代,严嵩斗倒夏言,徐阶搬倒严嵩,高拱把徐阶斗倒,又被张居正斗倒。仅说张居正,其可谓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政治改革家,其考成法(考勤制度)和一条鞭法(税收制度)影响中国乃至世界至今,但他为了当上内阁首辅也是不择手段,把老同学高拱斗倒之后,还想将其致死。
无论别人多么强大、多么精明,但你可以将别人的东西巧取豪夺过来,但也无法阻止他人又巧取豪夺走。皇帝如此,官员如此,商人如此,所有强者皆如此。
而封建专治的权利又使我对那一时期感到无比的凄凉。洪武四大案每次都牵涉数万之众,斩首、抄家、充军者不计其数;拒绝为朱棣草拟即位诏书的方孝孺,因此得罪了朱棣被诛“十族”。北京保卫战功臣于谦,遭陷害被抄家斩首;“万历新政”领导人物张居正,死后被诬陷抄家。
不管怎么说,怎么想,历史已是历史,不会再回来,不会再改变,留下给我们的那就是经验和教训,历史教会给我们的我们也不能忘记,要牢记历史,反省历史。不要再让历史成为对于我们的下一个历史,这才是对历史的充分认识。
明朝那些事儿有感总结:
1、不要做你不擅长的事。(朱棣、姚广孝)
2、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朱元璋、戚继光)
3、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朱元璋、于谦、张居正)
4、刚出道时要低调,再低调。(杨士奇、张居正)
5、相信自己的直觉。(王阳明、朱元璋)
6、一步失算,全盘皆输。(朱棣、于谦)
【篇五: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明朝那些事儿》是当年明月写的,语言幽默,内容易懂而且很好理解。说实在的读完了第二本之后我就觉得这本书很有趣,但是却又很无奈。这本书有趣在他的故事很精彩,很有特色。但是也有皇帝的孤独与无奈。我们就从朱元璋同志开始吧。
朱元璋家境贫寒,好多家人都饿死了,在生活的逼迫下他走上了反元朝的道路,他经历了千辛万苦,无数次的死里逃生,跌倒了就爬起来,继续前进,继续战斗。而且朱元璋那个时代的对手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朱元璋和他们斗智斗勇,机关算尽,终于朱元璋胜。朱元璋终于坐上了属于他的宝座。可以说当时最优秀的统帅非朱元璋莫属了你想想人家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没有家室,没有后山。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崩,年七十一。就这样,朱元璋结束了他那传奇的一生。驾崩后传位于长子朱标之子朱允

(5) [洪武大帝]经历绝境后的生命更精彩

许多人都期望拥有一个完美的人生,永远一帆风顺,可我却不同,说起来有些残忍,我更喜欢经历绝境的人生。
人生永远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不足,一些大风大浪,起起伏伏。正如一句耳熟能详的话所言:“上帝关了你的一扇门,定会打开一扇窗。”正是这些起起伏伏的存在,才使得人生的“另一扇窗”打开,充满了精彩。相反,若是人生并无起伏,这一生必然乏味,虽诸事正常运转,但终究少了一些色彩。
就像当年的重耳,被迫离开自己祖国,过颠沛流离的生活,这段生活使他“卧薪尝胆”,最终终成一代明君。《卧薪尝胆》的主人公勾践也是个人尽皆知的例子,他甘愿为吴君夫差放马赶车,过着那般的生活,后来回国之后终吞吴。朱元璋幼年放过牛,后来当过和尚,正是这些经历才使他有了加入郭子兴起义军决心,终为洪武大帝。邓小平的一生三起三落,受过的苦也无从言说,但他还是重拾信心,改革开放,“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将中国带上了富强的道路。
再远观海外,勃朗特三姐妹曾寄诗集与一位大作家,为大作家所拒绝,却并未翻阅过,拒绝理由只是女性是写不出好文章的。但三姐妹并未被这样的绝境吓倒,反倒转变为写小说,最后写出三部流传千古的文学经典。海伦凯勒幼年因病失明失聪,只能发出“wah”这个音作文,可她并未放弃,在老师莎莉文的精心教导下,学会了说话,学会了拼读单词,学会了读唇语,后来写出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著作。贝多芬因病死失聪,仍坚持音乐创作,有时依靠骨传导来聆听音乐的世界,给世界留下了不朽的音乐篇章……
曾经过绝境的精彩生命不胜枚举,可是许多人惧怕绝境,不敢与其斗争,最终倒在深渊的例子也不在少数。
项羽当年作为西楚霸王是何等威风,可在江东兵败之时,却没能挺过绝境,选择了逃避,举起了自己的刀,一代豪杰就此陨落。古今多少人为之叹惋!倘他选择了回到家乡,重整旗鼓,真不知如今的汉族是否会易名为“楚族”?
如今,多少大学生喊着找工作难,更有甚者对这些不堪忍受,结束了自己是年轻的生命。其实是他们不懂得人生总会有困境,挺不过困境,一切就都是零。挺过这困境,眼前浮现的将会是另一个美好的大千世界。
绝境之所以为绝境,是它足以置凡夫庸子于死地,但对那些怀有坚定信念和远大抱负的人而言,只不过是前进途中必须跨跃的险障,跨过去人生将充满光彩。
决定是蛹,毛毛虫要么挺过脱蛹成蝶,要么沉睡,永远成为一只没有活力的毛毛虫。
绝境是每人心中的野兽,战胜它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败给它将会永远沉睡在虚无。
只有经历过绝境的生命,才更精彩。

(6) [洪武大帝]明朝的魅力

当年明月,这个名字我相信在中学生的眼中并不陌生,是的,他就是?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那个把明朝的兴起至衰败写成近乎随笔的人,那个把枯燥的历史写生动的人。而他,不是出于好玩或是娱乐,而是他发现了明朝的魅力。
他是一个明史学会会员,阿发现了历史的魅力,明朝的起起落落都被它写进了书中,书中的文字后边时不时给与你一些幽默,幽默的背后,往往是成山的书籍与艰辛的汗水,像第一部“洪武大帝”第十章当中,正在讲述陈友良和朱元璋一个在上游一个在下游,逗乐地来了几句“陈友良在上游洗脸,朱元璋就得喝他的洗脸水;陈友良在上游洗脚,朱元璋就得喝他的洗脚水;陈友良在上游撒尿,朱元璋……”当时我看到这里,不仅仅同情朱元璋,同时也笑了出来。这也许就是当年明月所写的书为何能够十分畅销,并且众口皆调的原因了吧。
在我所认识的历史当中,无非是上一个朝代帝王昏庸无能,然后一个人带着农民起义军,经过若干场战争,最终赢得胜利,建立一个新的王朝,新的王朝经历了若干年,又有一位昏君,再有人起义推翻,再建立王朝……人们说:“历史是回旋地上升着。”可是当年明月不同,他发现了历史的魅力,把回旋性上升的历史写得像是刚刚发生的事情,好像朱元璋还没有“驾崩”,好像朱棣还没有篡位,朱允文还没有出家……
当年明月似乎不把历史当历史,而是把历史当作一个发生在今天的故事;当年明月似乎不把战争当战争,而是把它当作一个故事当中的情节。他敢于创新,敢于把娱乐调侃的话语融入严肃的历史,这就是他的过人之处。因为别人没有想到把干巴巴索然无味的历史写成近似小品的故事,其实,当年明月他发现了历史的魅力。
因为他发现了历史的魅力,写出一步?明朝那些事儿?,把历史融入生活;因为他发现了历史的魅力,创造了一位一位当年明月,把生活掺杂历史……

扩展阅读文章

作文专题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作文专题推荐文章

作文专题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