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楚东南坼9篇
吴楚东南坼篇(1):《登岳阳楼》原文及注释译文
《登岳阳楼》
作者: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
1、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分裂。
2、乾坤:指日、月。
3、戎马:指战争。
4、关山北:北方边境。
5、凭轩:靠着窗户。
译文
很早听过闻名遐迩的洞庭湖,
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
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
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
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吴楚东南坼篇(2):倾听_800字
听,海哭的声音,那片海蔚然如歌,将你我环在心里。
听,山摇的声音,那座山青翠欲滴,将你我融入胸怀。
听,海浪涌起山间的声音。倾听这自然中山与水协奏的声音。
倾听水,倾听出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惨怛。呵,那是怎样的一波清水啊,荡涤着迁客骚人的心。我听到了张继在水中撒下的愁思,那是他拾不起的功名;我听到了易安在水中播种的情思,仿似那是去挚爱的痛楚;我听到白居易与那琵琶女在水中的交谈唱奏,也莫名的有那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哀。我从来都不是那样一个感时伤逝的文人,却在他们心中,透过这斑驳的水影,倾听到了这燎原般的星火。
倾听山,倾听出“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阔气势。呵,那又是怎样巍峨的一座高山啊,“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雾锁烟笼的迷茫中有着浑然天成的锐气。我听到了僧人在山间与友人下棋的声音,仿佛寂静的山林中传来的几声不知名的鸣叫;我听到了山间树木迎风招摇的声音,那么深,那么静谧,似有一老者俄而咳嗽;我甚至听到了一声又一声的鸟鸣,在那新雨后的空山中显得格外嘹亮,格外清脆。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善于倾听的人,此刻,却从这山间听到了久别的安宁。
山刚,水柔;山静,水动;山高,水长。山和水都有着他们各自的特质。倾听山,我听到的是它的傲然昂首;倾听水,我听到的是它的多情缠绵;然而倾听山水,我听到的却是一种共鸣,一种来自伯牙与子期的琴瑟之和!指间不经意流淌的,是那无法抹断的情谊,心间不经意滑过的,是那历经千辛后坚贞不催的意念,即使丢失了好多年,依然也可以拾起。倾听心跳的声音,倾听呼吸的声音,倾听到的是这山环绕水,水囊括山时的点点情愫。“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楼空江自流”,“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就算是李白,这样一个豪放的诗人,也会遥想友人的离去啊!
倾听,倾听巍巍高山,倾听潺潺流水,企业山水交织间那不变的情谊。在忧愁的水和豪迈的山中,感受这人生不变的真谛!
吴楚东南坼篇(3):情,忘在了江南_800字
江南好,因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富饶,“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乃温柔富贵乡;江南也恨,“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江南孤独,“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切,只因为一个字,情,情在江南。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脘凝霜雪”美,令人酥骨,让人心醉,春天,江水像蓝天一样碧绿,下雨的时候,悠闲的躺在画船里,让雨水伴我一起入眠。人美,江南多佳人,如月一般,皙白的手腕,像雪像霜,“梳洗罢,独倚望红楼,过尽千帆皆不是,余晖脉脉水悠悠”,这期望的眼眸之中该有多少失望与苦楚,江南悲情。“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江南里的诗人多愁。“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在江南里莲也有着悠长的思念。那江南的月呢,“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如此浪漫与温情。“舟浮潇湘月,山到洞庭波”轻盈莫过于月。“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旧人归后”。江南的新月更是忧愁。还是驾上燕子吧,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是回来吧,奈何花已落去,你我依旧相识。
可既然已写到江南,那么定然少不了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之景,或晴或雨,有如西施或浓或淡的梳妆,明丽动人。可西湖也无奈,“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南宋的统治者沉醉于纸醉金迷,染了西湖。
算了,谈谈江南四楼吧,“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腾王在此筑阁,王勃感叹生命,“栏外长江空自流,”搀杂着无奈,于是腾王阁名扬四海。先人子安乘黄鹤过此,于是有了黄鹤楼,崔颢吟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眼前虽是美景,可日暮乡关,美景也令人愁。岳阳楼,杜甫喻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范仲淹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为岳阳楼注入了一段忠情。阅兵楼碧瓦朱楹、檐牙摩空、朱帘凤飞、彤扉彩盈,具有鲜明的明代风格,古典的皇家气派,也是江南四大名楼之一。
何必说的太多,扰了江南,就让她站在美的彼岸,飘渺成隔水一方的柔情,其实一切只因,情,忘在了江南。
吴楚东南坼篇(4):怎样写古体诗
学生写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但可不可以写点古体诗?实际上,不少中学生办的墙报上,就有不少套用律诗绝句格式的“顺口溜”、新“打油诗”,只是没讲究平仄格律和对仗。这说明还是很有必要在中学生中适当进行一点诗词常识教育。
一
近体诗确实有比较严密的格律。这当中最重要的是讲平仄。平声是指普通话的一、二声,仄声指普通话的三、四声,这正如唱歌一样,一个强拍,一个弱拍,一平一仄一高一低才能唱,否则都强拍,都弱拍那就唱不成调了,写诗也是这么一个道理。此外,还讲究对仗和韵律。对仗就是上下句的文字词性相一致,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虚词对虚词。这些问题,只要留心,很快即可掌握。时下这方面的书也很多。
现在的问题是,格律诗是否非要按规定写呢?也不一定。《红楼梦》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林黛玉教香菱学诗道:“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她又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的确,古诗的格律要求虽然严格,但不是绝对的。被称之为唐代七律压卷之作的崔颢的《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两句就不合格律。可见学写诗第一要立意好,只要意涵深远,有奇句,个别地方就不一定非要按上述律诗的平仄对仗要求的规格式去写不可。当然,话得说回来,一点规格不要,不能产生扬(平声)抑(仄声)错综之美,诗读起来没有音乐感,不上口,也是不行的。歌曲强弱拍子不分,唱歌成了和尚念经,谁爱听?所以格式一定还是要讲究的。
二
前面谈到了,学写诗,第一要讲究立意。立意就是要创造诗的意境。意境是有限的、偶然的、具有特色的形象,蕴含无限的、必然的、深刻的生活本质的内容,以有限表现无限。
中学生写诗最爱犯的毛病就是立意不好。总爱把自己的感情赤裸裸地表达出来,言愁写悲,说喜遣兴,在他个人好似很感动,很真实,别人读了,是怎么也感动不起来的。感情表达太直白,只求形式上的工整就没有了诗的味道。感情要藏在意境之中,这才有诗。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我们要深刻领会“互藏其宅”四字的内在含义。杜甫有首诗《登岳阳楼》,其中四句:“吴楚东南坼(chè裂开),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前联写洞庭湖的浩渺无边,以意境的开阔宏丽,对衬出后联所写投老无归,漂泊天涯的孤寂情怀,藏情入景,于雄豪中抒悲愁,大开大落,这样写才称得上是千古绝唱。所以我们学写诗,最要注意造境不能太直太白,要懂得如何藏情立意的道理才能步入诗的大门。
三
中学生写诗常爱犯的另一个毛病是滥用华丽的辞藻。我们写文章、做作文常强调体察于物,对所描写的景物要仔细观察,要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体验,这样才能为写好这个景物夯实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写作时,最要明白的一个道理就是不要故意去修饰,作蛇足的加工。真正好的诗,应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沈德潜《说诗
吴楚东南坼篇(5):梦里几度寻碧水_1200字
中国人对于水普遍怀有一种特殊的爱恋之情。应该说,没有哪一种事物像水这样受着众人的偏爱,千百年来,水一直被风流人物所喜爱赞誉和咏叹。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足以见水在古代仁人志士心目中的地位。
水,它总是能改变自己,点缀别人的生活。春雨绵绵,染绿柳叶,点红桃花,给大地带去生机。夏日炎炎,随着狂风,伴着闪电,向大地抛洒甘霖。秋风瑟瑟,则化为一缕清霜,笼罩着大地,染红林叶。冬雪皑皑,它则化为雪白的小花,在漫天中飞舞,与梅花相映衬,给大地披上素装。
假如水是一个有思想力的人,那么它就是一个伟大的人。老子说:“上善若水”。水滋润万物,不求名利。水是多变的,宽容仁厚,不役于物。它无论在什么地方总能和当地环境相适应,因为它会忍耐,它会宽容。但这并不代表它随遇而安,毫不反抗。虽然有心静如水,柔情似水之说;但当水被逼到绝路,它就开山辟路,迸发出神力,直挂前川,奔腾着,怒号着,似乎在抱怨世道不公,自身却化作一道美丽的风景。每次梦见此景,“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韵之美才能够真正心领神会。在遭受磨难,碰到不公,遇到挫折之时。在梦中我总能看到一潭宁静澄澈的碧水。
虽然我不能做夺目的流星,美丽的彩虹,我非常乐意去做无光无色的水,我以月为伴,以山为友。夜色微茫,我悄悄地升起,用我娇小的身躯掩着空中的皎皎孤月,让她极近婀娜的身姿。骄阳下,我绕着山盘缘,让他更恬人更清秀。当我听见有人吟诵“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的时候,虽然我感到欣慰,但那却不是我想要的,我只愿做点红桃花的细雨,映衬荷花的露珠,滋润万物的甘霖。名与利都与我无关,得与失我都保持着水应有的坦然。
水之所以在中国很受偏爱。说来说去,还是文人的笔力所致,中国文人喜爱观大川,访名山,极尽兴之时,就会灵感忽现,吟诗一首。所吟之诗大多与山水有关。如杜甫吟出“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孟浩然亦咏叹“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中国文人往往际遇不同,或仕途宦达,可以施展自身才华,可以实现自己抱负。或仕途不顺,怀才不遇,屡遭贬谪。水则成为他们寄寓情感的最佳之物,李太白因愁才吐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情思;李煜由愁写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佳句;李清照念愁吟唱出“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美文;鲍照书愁叹出“泻水置平地,各自东南西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的诗篇。古人寄情于水,能让水成为他们心情的替代物。这也正是古代仁人的生花妙笔,寓思想情感于水的伟大魅力,才显示出水的灵性。
我爱水的清纯,变幻莫测,点缀他人生活;我爱水的容忍,包罗万象,宽容仁厚的性格;我爱水的奉献,滋润万物,不求名利的恬然。常在梦中记起如水易安,让我们悉心保护那潭内心深处的碧水。
吴楚东南坼篇(6):血影地球(壹)_1200字
黑夜中星光闪耀,似乎在预告着什么即将发生的事情。
几近午夜原本的朗朗夜空却被乌云笼盖,然而四处却是一片静谧。好像所有人都消失或者睡着了一样,而大陆和海洋却在慢慢的移动,29%的陆地完全合在了一起并被无尽的海洋包围。而大洋的外面却出现了五个不同的陆地这些陆地的中心一片黑暗令人担颤,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但同时又是危机四伏,地球变了一个模样。
第二天早上像通常一样风铭早早的起了床定睛看了看外面“怎么这么亮啊?”随即他就清醒了,迅速看了看闹钟发现已经6:40了心里道:惨了,怎么睡得这么死啊?随即跳起来穿上衣服向外奔去。推出车子后他迅速向风凌家看去发现他家的灯已经关上了于是骑上车子向学校奔去。当他快到学校时发现一路上的同学少得可怜,唯一的几个都是满脸的焦急,然后他自己也不禁祈祷:老班也起晚了多好啊!但当他冲进学校时就发现不对了学校的中心路上空无一人而九年级的停车车棚(也是教师停车棚)里的车子也是寥寥可数,他不禁纳闷道:“难道大家都迟到了?不可能啊。”这时7:00的铃声响了,风铭刚跑到中心路发现所有班级里的灯几乎没有一个亮的,周围一片寂静只有个别几个房间亮着微弱的灯光。
当风铭跑到班里发现班里只有一个人——凌轩,他与她的关系可是很不错啊。凌轩抬头看了看他打趣道:“你迟到了上后面站着去!”风铭愣了一下说:“就你一个人?其他人都迟到了?不可能吧!”“怎么不可能,现在班里就我们两人,你以为呢?”说完可爱的一笑。风铭不自然的一笑道:“怎么,你很喜欢这样?”一边说一边拿出书并把书包放到了桌洞中。“切。”风铭拿出昨天做的数学试卷走到凌轩前说:“凌大委员,帮我检查检查呗。”凌轩把试卷拿了过去看了看说“坐”。风铭笑了笑坐了下来这时凌轩的同位李宇冲了进来叫道:“怎么这么静啊!哎呀,我是不是来早了打扰你们的二人世界了!哈哈”凌轩和风铭鄙视的看了她一眼,她走了过来说:“你们两都快抱在一起了,哎?讲题呢。这道题我会,昨天晚上解了好半天呢。”“你会就再想另一种方法去吧,凌轩正讲题呢,打扰别人是不礼貌的。”“切,不就是打扰到你们了吗,你们继续,我扫地去,哼!”……这一天很奇特因为所有人都迟到了包括校长。
然而一道大波正在轩起——地球被改变了,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乃至南极洲全部都连在了一起,连成了一片大陆,大陆中已经没有了咸水湖有的只是一个个淡水湖和江泊。地中海、里海、黑海、红海、阿拉伯海已经全部连成了一片大有“吴楚东南坼”之风。同时人们还发现在大陆的四周仍是海洋而海洋的另一头却是一片奇异的陆地,所有国家都向那片陆地派遣了飞机然而没有一架飞机飞回,在近千架飞机中只有一架飞机发回了信息“此处……危险…有……未知生物……本小队……全军……覆灭”
初三:铭铭之中
吴楚东南坼篇(7):《观沧海》鉴赏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碣石”,据《汉书·地理志》载,在丽城(现在河北乐亭)西南,六朝时沉入海里。“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头两句起得很平稳,“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说明自己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原来的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乐亭县的西南,面对着渤海。
水何澹澹六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澹澹”,是形容海水摇摇晃晃的样子;“何”,这里当“多么”讲。“水何澹澹”,写出了大海涌起阵阵波涛,显示了大海的力量和宏伟气象。其中有惊讶,有赞美,正是刚刚登上山顶的第一个印象。“竦峙”,是高耸屹立的样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我们都知道,同样是观海,站在岸边,坐在船头,或者是登上山顶,我们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曹操这时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自然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从大处落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觉。山岛巍然,一下子就夺去了诗人的注意,所以紧接着就写岛上的景色:“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充满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其中有无限的生趣等待我们去发现。“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随着一阵萧瑟的风声,突然涌起了滔天的波澜,使人觉得惊叹都有点来不及呢!可是等我们掉转视线,去看那涌起的洪波的时候,诗人却不再描写下去了。
“水何”六句是正面铺写大海。其中真正写大海的只有两句。虽然字数不多,但作者着重抓住了海水的形态变化进行大笔勾画,写出了大海变化万千的特点。“水何澹澹”是写大海在无风情况下水波动荡的样子,而海水一遇到大风,就会立即掀起轩然大波。“洪波涌起”仅四字就逼真地展现出了大海那种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这句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作者虽写观海,但并不单纯写海。如果只写茫茫无际、波涛汹涌的海水,即使写得再好,也会给人以枯寂之感,所以作者在描写大海时,又插以山岛草木来点染,有了山岛草木的点染烘托,就把大海写得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使人感觉到,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我们试把这几句联起来吟诵一下,就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味:茫茫苍苍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图画啊!
日月之行四句
面对这迷人的海上风光,作者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这是何等的气魄啊!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的色彩。虽然是高度的夸张,但作者还是紧紧抓住了大海气势磅礴这个特征来写,夸张是合情合理的。
诗人丰富的想像,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寥寥十六个字,就写出了沧海之大,写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实在是壮观极了。“星汉”就是天上的银河。这四句诗的意思是:太阳和月亮每天从东方升起来,绕天一周,又向西方落下去,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沧海一样。太阳、月亮和银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辉煌、最伟大的形象了,可是诗人觉得它们的运行仍然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种博大的境界在古人的诗里是并不多见的。也是全诗的高潮。
景情结合的特点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前面已经表明,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这种抒情方式与其他古代许多写景诗的抒情方式有所不同。古代许多写景抒情诗是情景分写,或上文侧重写景,下文侧重写情。如荆轲《易水歌》上句“风萧萧兮易水寒”,侧重写风水;下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壮士决死的感情。又如杜甫的《登岳阳楼》,上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侧重写景,气魄也很大;而下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则侧重写情。《观沧海》完全是把情包含在景中的,寓情于景中。《观沧海》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像,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吴楚东南坼篇(8):孟浩然简介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着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一、简介
孟浩然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王昌龄交谊甚笃。有诗名。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总的来说,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现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但窜有别人作品。新、旧《唐书》有传。与王维并称“王孟”。李白诗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芳。
人物生平
坎坷一生
孟浩然出生于公元689年(武后永昌元年)。出身于襄阳城中一个薄有恒产的书香之家,自幼苦学。年轻时隐居读书于鹿门山。25到35岁间,辞亲远行,漫游长江流域,广交朋友,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机。开元十二年(724),因玄宗在洛,便往洛阳求仕,滞洛三年,一无所获。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十分欣赏孟浩然,于是邀请他参加饮宴,并向朝廷推荐他,孟浩然因为与朋友喝酒而错过了与韩朝宗的约定。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公元740年(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遭贬官途过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孟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刚正志高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王维、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隐居本是那时代普遍的倾向,但在旁人仅仅是一个期望,至多也只是点暂时的调剂,或过期的赔偿,在孟浩然却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事实。在构成这事实的复杂因素中家乡的历史地理背景,或许是很重要的一点。
仕隐矛盾
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钉子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他虽然隐居林下,但仍与当时达官显官如张九龄等有往来,和诗人王维、李白、王昌龄也有酬唱。
他人咏评
闻一多评价孟浩然:正如当时许多有隐士倾向的读书人,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了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李白称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礼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可见他在当时即享有盛名。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存。现有《孟浩然集》。
在一个乱世,例如庞德公(东汉名士)的时代,对于某种特别性格的人,入山采药,一去不返,本是唯一的出路。但生在“开元全盛日”的孟浩然,有那必要吗?然则为什么三番两次朋友伸过援引的手来,都被拒绝,甚至最后和本州采访使韩朝宗约好了一同入京,到头还是喝得酩酊大醉,让韩公等烦了,一赌气独自走路呢?正如当时许多有隐士倾向的读书人,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着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在他这回,无疑的那成立默契的对象便是庞德公。孟浩然当然不能为韩朝宗背弃庞公。鹿山不许他,他自己家园所在,也就是“庞公栖隐处”的鹿门山,决不许他那样做。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上个场景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下个场景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全诗笔法顺畅,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这幽人究竟是谁?庞公的精灵,还是诗人自己?恐怕那时他自己也分辨不出,因为心理上他早与那位先贤同体化了。历史的庞德公给了他启示,地理的鹿门山给了他方便,这两项重要条件具备了,隐居的事实便容易完成得多了。实在,鹿门山的家园早已使隐居成为既成事实,只要念头一转,承认自己是庞公的继承人,此身便俨然是《高士传》中的人物了。也许,是襄阳的历史地理环境促成孟浩然一生老于布衣的。孟浩然毕竟是襄阳的孟浩然。
文学创作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比较单一。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但是更多的是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他的诗虽不如王诗题材广泛,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皮日休则称: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何逊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郢州孟亭记》)其抒情之作,如《岁暮归南山》、《早寒江上有怀》、《与诸子登岘山》、《晚泊浔阳望庐山》、《万山潭作》等篇,往往点染空灵,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蕴藉深微,挹之不尽。严羽以禅喻诗,谓浩然之诗一味妙悟而已(《沧浪诗话·诗辨》)。清代王士碌推衍严氏绪论,标举神韵说,宗尚王孟,曾举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一诗作为范本,说: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分甘馀话》)盛唐田园山水诗,在继承陶、谢的基础上,有着新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诗派。其代表作家中以孟浩然年辈最长,开风气之先,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引《吟谱》语)。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联,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并列,成为摹写洞庭壮观的名句。清代潘德舆曾指出:襄阳诗如"东旭早光芒,浦禽已惊聒。卧闻鱼浦口,桡声暗相拨,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养一斋诗话》)然而这在孟诗中毕竟不多见,不能代表其风格的主要方面。总的说来,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苏轼说他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陈师道《后山诗话》引),是颇为中肯的。
孟襄阳虽为唐山水诗之始创者,然其成就却居王维下,何也?一因其才气不殆,二因其诗意常未若王维高远。孟浩然一生不仕,心有不甘,此情多发之于诗,令其诗每有寒俭处。而王摩诘一生出仕入仕,几经周折,于世情之变体味颇深,此情发之于诗,则往往意趣清远,无迹可寻。
虽则,孟诗亦自有其过人处。其诗之淡远处,既上继陶潜余绪,又不减王维。如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等句,真可谓清空自在,淡然有余,不愧山水诗中之佳制也。
孟浩然的诗描写田园风光,表达对农家生活的热爱,读来朴质感人。他与王维是盛唐时期的田园山水诗的代表人物。
诗作特色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他主要写山水诗,是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之一,他前期主要写政治诗与边塞游侠诗,后期主要写山水诗。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山水景物是南朝诗歌最重要的题材,经历长期发展,取得了显着的成就。到孟浩然,山水诗又被提升到新的境界,这主要表现在:诗中情和景的关系,不仅是彼此衬托,而且常常是水乳交融般的密合;诗的意境,由于剔除了一切不必要、不谐调的成分,而显得更加单纯明净;诗的结构也更加完美。孟浩然在旅程中偏爱水行,如他自己所说:“为多山水乐,频作泛舟行。”(《经七里滩》)他的诗经常写到漫游于南国水乡所见的优美景色和由此引发的情趣,如:
落景余清晖,轻桡弄溪渚。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耶溪泛舟》)
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万山潭作》)
诗不仅起着纪实的作用,而且融和了诗人新鲜的感受和天真的遐想。在他的眼光中,无论是沐浴在夕照清辉中的人物,还是嬉戏于水下岸边的鱼兽,寓目所见的一切,仿佛都化作会心的亲切的微笑。这些诗境,确有晶莹剔透之感。
孟浩然山水诗的意境,以一种富于生机的恬静居多。但是他也能够以宏丽的文笔表现壮伟的江山。如《彭蠡湖中望庐山》中:“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是匡阜,势压九江雄。
吴楚东南坼篇(9):2011年云南省玉溪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6)
2011年云南省玉溪市中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本大题含1~7小题,其中1~6小题,每小题2分,只有1项正确答案;第7小题8分,共20分)
1.答案:D(A.蛰zhí应读zhé;B.角jiǎo应读jué;C.喝hē应读hè。)
2.答案:A(B.“精萃”中“萃”应为“粹”;C.“针贬”中“贬”应为“砭”;D.“虎视耽耽”中“耽耽”应为“眈眈”。)
3.答案:D(A.炙手可热,手一靠近就感觉很烫,比喻气焰盛,权势大。这里描写对象不当。B.姹紫嫣红形容各种颜色的花卉艳丽、好看,不能用来单指一种花色。C.惟肖惟妙,形容描写或模仿非常逼真,不能用来形容天然生成的东西。)
4.答案:C(A.语序不当,语序应为“生产、销售、使用”;B.应使用双重否定:“非……不可”;D.“培养”与“水平”搭配不当。)
5.答案:C(⑤句为中心句应为首句,③句中的“但”与⑤句的“尽”照应,应排第二,①句具体阐述应紧随③句,④句与②句间只有先“陪伴”,才会给予“温馨”和“力量”,所以应为④②。)
6.答案:B(“杨志中计误入白虎堂”是《水浒传》中的故事。)
7.(①~⑥题必做,⑦⑧两题任选一题作答,每空1分,共8分。凡出现加字、漏字、错别字中任何一种情况,该空不得分。)
①长烟落日孤城闭。
②烟笼寒水月笼沙,
③霜重鼓寒声不起。
④金沙水拍云崖暖,
⑤峰峦如聚,
⑥出淤泥而不染。
⑦答案: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⑧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