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8篇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篇一: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_1200字
寒假把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看完了,躺在沙发上看着书,嘴角禁不住一次次上扬。这样美好的感情,这样温柔的成长,让我心亦变得如斯温柔。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这独特的封面所吸引了,一个只有5岁左右的一个可爱的小男孩独自一人徒步在金色树叶铺成的小路上,一切都显得那么美丽,那么安静。封面上还有这么一段话: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的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这段话慢慢的,似乎还有很多的话,很多的言语,但是全部已经不重要了,作者龙应台已经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来等待,来欣赏……
龙应台一贯以尖利敏捷的文风着称,但这对孩子成长的点滴记录,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的柔软,是一个母亲从心里流出来的潺潺溪流,两岸风景无有突兀,但美如画卷。故事讲的是龙应台经历两个儿子幼年的成长中以及过程中的所感所思。文字里的“妈妈”是那样可爱的一个中国台湾女子,她在自己的异乡、儿子的故乡,用爱与理智抚育上天送给自己“作为女人的礼物”,用心地感受生命与这个世界最初的接触,感受他们在成长中的喜悦与泪水。文中没有跌宕的故事情节,没有峰回路转的曲折,但有无数的忍俊不禁,无数的低回温柔。成长,是如此可爱的过程;母亲,是这样一个温暖的字眼;孩子,是这样的让人心生温柔……
看到封面我没有认为封面及插图跟书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才慢慢发现了其实每张插图都是真实的照片。看得出来,每张照片的颜色都不是那么鲜艳甚至有些泛黄,家具及汽车也都和现代挂不上钩,即便如此,我却从中发觉每张照片都是那么的温馨,照片中的孩子是那么的可爱,照片中的环境是那么的优美--有绿草红花,也有金黄的落叶。书中没有华丽的词藻,是日记,又像散文。她记录了孩子的成长过程。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对书中的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也生出很多感慨。
现在有些家长,很是盼望自己的孩子能一下子就成功,一下子就望子成龙,于是就给孩子报了许多的兴趣班,一个周末就只有半天的时间做回家作业,时间紧张极了。我认为,这样不但让孩子学不好学校里的课,更使孩子外面上的课给没有学进、学透,这样,又花钱,又花时间,还在弄个体力透支,这样又有什么用?
这些家长应该好好问问自己,好好反省自己。爱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母亲的本能,给我们自己的尊严,却不是每一个家长所能办到的。在我们的传统中并没有将孩子和成人当成平等的人。这些家长应该学学向龙应台这样的母亲,尝试和孩子像朋友般聊天,耐心倾听才能更好的理解他们。
有些孩子一下子周末就要上一天半的课,这样忙碌的孩子,又让他们怎么慢慢来呢?为了不甘人后的家长们陪着孩子们学这学那,美其名曰“为了孩子们的未来”,那样的想当然,可是,可曾想过孩子是否真的喜欢呢?还是给孩子多一点“慢慢来”的机会吧。
初一:122634284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篇二:[读书征文]我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_700字
清晨,阳光熹微,穿过树叶的间隙,在树上投下枝叶斑驳的影子,似乎想遮住那句温柔动人的话——
“孩子,你慢慢来。”
书中的第一个故事,叫做《蝴蝶结》。
窄巷里,有间凌乱的花圃,有个五岁的小男孩和一个黑衫黑裤的老妇人。小男孩正在一丝不苟地给一束花用草绳打一个蝴蝶结。小小的手儿抓着草绳,绕过来再穿过去,却一次次在手中散开、滑落,然后,又一次次重头开始,绕过来再穿过去······这时,他会不会听见他的祖母——粗声骂咧的老妇人骂道:你弄不好的!
庆幸的是,龙应台说:“不会。”
她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蝴蝶结打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看到如此温馨细腻的文字,没有几个人不为之向往,看看这世界就知道了。
热闹繁华的大都市,似乎没有时间休息。当太阳才刚睁开慵懒的眼睛,人们却又忙活开来了。大人们急匆匆地开始一天,把还赖在梦里孩子们唤醒,催促着“快点”。要是孩子们手脚慢了些,一顿数落是常有的。似乎这个社会的每一天的开始,都是秉着鲁迅的名言行动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能有多少个能有安逸悠闲的早晨呢?在乡下小镇大多也是这样。
有人说,这叫充实。这不叫充实,这是匆忙。每天都这样匆忙开始,再疲劳的结束,一生也就会这样匆匆地过去。
你真的愿意过这样的日子?相比之下,早晨睡到自然醒,花一个小时做一份精致的糕点,打开电脑敲敲键盘逗逗猫咪这样的生活更多人向往。纵然这不太可能。
听说,在心中默念三声“慢慢来”,世界就会放慢。
初二:高书蕾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篇三:《告诉孩子你真棒》读后感_2000字
读完《告诉孩子你真棒》这本书之后,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明白了“自信源于成功的暗示,恐惧源于失败的暗示。”这既适合我们教育自己的孩子,同时也适合我们自己。
许多父母,整天逼着孩子学习,缺少的正是对孩子的信心。对孩子‘推着、压着、吵着、骂着’的父母,恰恰是缺少对孩子的自信。
仔细思量自己,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当孩子学不如我所预期的那样好的时候,我自己首先失去信心,并在言语和行动中表露出来,使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产生我就不这块料的想法,让自信的大厦从此坍塌。
其实我也看到在生活中对孩子说:“有进步”、“还可以做得更好”、“不要泄气,再努一把力就会成功!”、“我真为你骄傲!”、“没关系,失败是成功之母”……等积极有进步的言语暗示时,孩子就会兴高采烈,喜悦洋溢在脸上,更加努力地去做到最好;但很多时候我们也会脱口而出:“我已经讲了很多遍了,怎么还不会呀”、“怎么讲,你也不会明白的”、“算了,就这样吧”、“怎么这么笨呀”、对孩子的过失,做不到宽容和理解,一味的表示不满,品头论足、求全责备,给孩子带来过多的负面信息。看到沮丧孩子写在孩子的脸上的时候,我没有深思过这样的言语和指责对孩子造成怎样的心理负担;没有深思过这样的行为会不会让孩子丧失自信。
对孩子来说,有没有天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兴趣,有没有自信。看着孩子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应该多学习一些教育孩子的艺术,像卢勤那样爱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懂得孩子,让孩子生活在“你能行”的环境中,让孩子慢慢地由消极变为积极,将“你能行”变成“我能行”。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感觉,建立自信,重塑理想之殿堂。
因此,通过反思,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认为自己应该做到:
一、尊重孩子的人格。
尊重人格是不分时间、地点的,也不分优点多还是缺点多。如果父母在孩子有成绩时就尊重他,在出现问题时就不新尊重他,任意褒贬,这就做错了。父母不妨用心理换位的方法想一想,自己有了缺点、错误时,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孩子渴望被尊重,首先是被家长和老师的尊重。尊重孩子,就不能对孩子说有辱人格、有伤自尊的语言。
二、帮助孩子成功,经常鼓励孩子。
任何微小的成功,都能增强人的自信。一个孩子,当他写好一个字,做对一道题,正确回答了老师的问题,他都有成功的喜悦,会期望自己下一次做得更好。作为父母,给孩子帮助,让他有点滴的成功体验,并不是多么难的事情。这就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一个个小小的成功中,积累一分一分的自信。
我读过一遍文章叫《一位母亲与家长会》,文章中的母亲共参加了孩子的三家长会。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他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母亲做出自豪的样子对儿子说:“老师表扬了你,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以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有让她喂。
第二次家长会,小学的老师对母亲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有些障碍,您最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母亲她流泪了,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一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的,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一下子舒展开来。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第三次家长会,母亲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行列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初中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她怀着喜悦的心情走出校门,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很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一个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让她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取这所学校。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给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有知道我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文中的母亲给予儿子的就是一种激励的爱,使儿子总有一种做得更好的欲望。我想如果我能做到像那位母亲那样教育自己的孩子,那么我也会成为非常棒的母亲。
三、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孩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
孩子是一个完整的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人,看待孩子应用全面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有了这样的观念,就不会一叶障目,只看一点,不计其余,也不会因孩子一时表现欠佳而气急败坏,大发雷霆。
四、教孩子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法。
对于做事缺乏信心的孩子,特别是那些自卑感强的孩子,在不
断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指出他们的闪光点的同时,要教育他们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我能行”、“我再努力一把就会做好的”、“我不会被困难吓倒”……
总之,学会欣赏孩子,给孩子一个自信的世界,让孩子感觉今天比昨天学得好。让孩子带着自信步入人生的每一段旅程。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篇四:《孩子,你为什么要刻苦学习》读后感_800字
这是一本没有经过出版社出版的书,书背面的一句话吸引了我:“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在书中,作者证明了这一点,你必须要刻苦学习。
里面共有三十五篇文章以一些成功者的感悟。看完这本书,我内心震撼到了,当我们处在一个想学习就学习,想玩就玩的状态中时,其他地方的孩子,那些渴望去到清华北大的孩子,是如次的刻苦——每天不到六小时的睡眠,第一个到教室,又是最后一个离开,他们每天争分夺秒,伏案学习。先不说那么远,但是,距离我们很近的小升初也是如此的恐怖。现在我来分享一下比较受影响深的几篇。
一篇是他告诉我们两个成语:大浪淘沙,吹糠见米。先来分析一下意思,淘:用水清洗,去掉杂质。大浪淘沙:在大浪中洗净沙石,比喻在激烈的竞争中经受考验、率选。吹糠见米:指见效快。在成长中,我们都要经过许多次大浪淘沙,吹糠见米的残酷考验。我们只有努力做石头,而不做杂质,我们只能做米,而不做糠。也就是说,只有刻苦学习,才能不被淘汰。
现在我们上小学的时候,会被人欺负,会不舒服,但是。一到了考试,已到了大浪淘沙时,我们比的不是力气、不是物质,不是金钱,而是成绩,是知识。
还有一篇就是如果我们不刻苦学习,反倒还要求爷爷告奶奶的求别人,你成绩好了,连校长都不敢给你脸色看,你自己脸上沾了光,父母也自豪。分数不好,不光我们没学业,父母也要到处求人,遭遇冷淡,低三下四,正如上面所说,那就是在折你父母的寿!
所以,不刻苦学习,不考个好分数进好学校,以后就上不了好的高中,就更不可能上好的大学了,以后工作不好,生活就不好了。
还有一篇就是一定要上那所学校的重点班,重点班和普通班的区别特别大,你在普通班第一,到时你在年级却进不了200名,所以,要努力“杀”进重点班,你才能有提高,在重点班里,有更强大的竞争对手,有更好的学习环境,更好的老师资源,成绩才能慢慢进步。跟着马跑,你能跑出驴的速度,而在羊前面跑,你只能跑出野兔的速度。
六年级:高妤轩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篇五:《向孩子学习》读后感_1200字
前几天有幸拜读了《向孩子学习》一书,本书由61篇家人互动与成长的感人故事组成,每个小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故事中的小主人公,都让我惊叹,让我看到了孩子的另外一面,而这一面,正是我在生活中忽视的,也正是我在教学活动中尚未体会到的。
记得《向孩子学习》一书中,有这样一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题目叫做:蛋筒冰淇淋。全文叙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在一个炎热的星期六下午,一位父亲决定去镇上买雪茄,一上车子,就发现两个女儿已经象女皇般的坐好了,并异口同声地宣布:“我们也要去。”到了镇上,父亲下了车,并告诉女儿,待在车里别走开,临走前女儿请求道:“买一个蛋筒冰淇淋,好吗?爸爸?”,那位父亲没加思考地脱口而出:“我没有钱”。当那位父亲拿了一盒雪茄回去的时候,几乎已经把刚才两个孩子的要求忘得干干净净,父亲打开包装着的雪茄,抽出一支,想点燃它,打了好几下,没打着,这时,小女儿细小却无比伤感且直率的质问;“爸爸,你怎么有钱给自己买雪茄?就没有钱给我们买冰淇淋?这个问题让那位父亲惭愧而且无法回答,后悔、懊恼之情溢满了整个心灵。那位父亲郑重的说道:“是我搞错了。我实在是有钱买冰淇淋。要什么味的?”……当那位父亲拿着2支冰淇淋回到车子上时,他吐掉了雪茄,因为此时雪茄的味道已经变的苦不堪言。自那以后,那位父亲竟然奇迹般的戒掉了烟。在这个小故事里面,孩子一句无心的话,让自己的父亲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受到了一次心灵的震撼。孩子这句无心的话,充分体现了孩子纯真的一面。完全没有恶意,完全没有想到会有什么后果,但正是这份纯真让给自己的父亲上了印象深刻的一课,也正是这一份纯真给我们读者上了一堂有意义的人生之课。
读完这篇小故事,我不禁自问:孩子的这份纯真我还有吗?模糊记得孩提时,也曾这么天真,也曾这么纯真。简单的思考问题,简单的生活,简单的用一颗纯纯的心来对待每一个人。孩提时的我们,就象一张白纸,一片空白,没有受到任何的涂鸦,所以思考问题的方式,往往比较单纯,往往想的比较简单,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也一天天丰富起来,受到各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此时,思考的模式就变的复杂了,没有那么单纯,没有那么简单。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会想前想后,我们会顾左顾右,我们会考虑到问题周边的任何一个小细节,我们会设想问题产生的后果,我们会……瞧瞧,解决一个问题,竟然需要这么多工序,有时顾多了往往会有事与愿违的结果。所以有时纯真点,简单点未偿不是一件坏事。
现在的我们长大了,脑子复杂了,思维空间大了,但往往却丢掉了宝贵的纯真。还记得《国王的新衣》吗?那些愚昧的大臣们,那些胆小的百姓们,明明知道国王什么都没有穿,但是个个都不敢言,只有一个孩子喊着;“国王怎么什么都没穿。”一个纯真的孩子,导出了事实的真相,说出了大多数人不敢说的内心话,象这个孩子一样的纯真你还有吗?
纯真你还有吗?悄悄的问问自己,失去了,别担心慢慢把它找回来,拥有了记得要珍惜,让我们用一个纯真的心,生活着、工作着,享受着。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篇六:读《我要做个好孩子》有感_750字
我从小就是个书迷,每次放假我都读几本书好书。这不,今年寒假我迷上了一本叫《我要做个好孩子》的书。下面,请听我慢慢想你简述一下这本书吧!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叫金玲的小女孩在六年级那年发生的事。书中的一些情节使我至今为忘。比如:她自作主张把一个“没家”的小女孩领回家中;用自己仅有的1。2元钱为生病的邢老师买康乃馨;当书中描写金玲在“扔垫
子”事件上受了委屈后的心理和又讨回公道时,我的脑海中浮出了一个机灵、冷静、娴熟的小女孩。合上书后,我仿
佛觉得一个天真活泼、开朗的小女孩正向我走来……
读完后,我思绪万千,我想到了我小学毕业考试前期的情景:学生每天不停的做讲义;老师在忙着写评语;家长不停的买辅导书让孩子做。不禁感慨道:在现在社会中,竞争是多么激烈!每个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有出息,将来有所作为。所以就不惜一切代价:花重金请家教;上辅导班;请老师吃饭等等。可是,家长们并们有考虑到孩子们的心情,他们以为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就可以了,就有钱了,就不吃亏了。其实,并不是这样家长做的这些额外的事情让孩子们没有玩的时间,没有发展特长的机会,只知道啃书本。让孩子们失去了小还应有的天真,活泼;失去了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失去了品尝童年快乐的过程,使孩子们一个个成了书呆子,当谈起童年时,没有任何回忆。
古今中外的历史名人有几个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成绩名列前茅的?爱因斯坦三岁才会说话;丘吉尔小时候成绩常常倒数;;但他们不是照样成为了名扬世界的人物吗?现代社会,最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的人才,而不是书呆子。书呆子成不了大事,因为他们遇事只会死板地想课本是怎样解的,而不灵活运用书上的的内容。
这本书对我影响很大,是我努力做一个好孩子—一个学习优秀而又不失天真,活泼的孩子!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篇七:读《告诉孩子你真棒》有感_2000字
天河区冼村小学凤翠芳
上学期,李校长向我推荐了一本好书,书名叫《告诉孩子你真棒》.我如获至宝地快速浏览了一遍,并把其中的一些精华片段推荐给五年一班的同学,希望能与他们分享个中的奥秘.假期在家里,我又拿起这本书认真地从头到尾读了一遍,当认真读完《告诉孩子你真棒》这本书后,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明白了"自信源于成功的暗示,恐惧源于失败的暗示."这既适合我们教育自己的孩子,也适合我们教育学生,同时也适合我们自己.
许多父母,整天逼着孩子学习,缺少的正是对孩子的信心.对孩子’推着,压着,吵着,骂着’的父母,恰恰是缺少对孩子的自信.
仔细思量自己的教学,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当学生学得不如我所预期的那样好的时候,我自己首先失去信心,并在言语和行动中表露出来,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产生我就不是这块料的想法,让自信的大厦从此坍塌.
其实我们也看到在教学中对孩子说:"有进步","还可以做得更好","不要泄气,再努力就会成功!","我真为你骄傲!","没关系,失败是成功之母"……等积极有进步的言语暗示时,孩子就会兴高采烈,喜悦洋溢在脸上,更加努力地去做到最好;但很多时候我们也会脱口而出:"我已经讲了很多遍啦,怎么还不会呀","怎么讲,你也不会明白的","算啦,就这样吧","怎么这么笨啊",对孩子的过失,做不到宽容和理解,一味的表示不满,品头论足,求全责备,给孩子带来过多的负面信息.看到沮丧写在孩子的脸上的时候,我们没有深思过这样的言语和指责对孩子会造成怎样的心理负担;没有深思过这样的行为会不会让孩子丧失自信.
对孩子来说,有没有天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兴趣,有没有自信.看着孩子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是不是为教书而教书;是不是应该多学习一些教学的艺术,像卢勤那样爱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懂得孩子,让孩子生活在"你能行"的环境中,让孩子慢慢地由消极变为积极,将"你能行"变成"我能行".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感觉,建立自信,重塑理想之殿堂.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到
一,尊重孩子的人格.
尊重人格是不分时间,地点的,也不分优点多还是缺点多.如果一位老师在孩子有成绩时就尊重他,在出现问题时就不尊重他,任意褒贬,这就做错了.老师不妨用心理换位的方法想一想,自己有了缺点,错误时,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孩子渴望被尊重,首先是被家长和老师尊重孩子.尊重孩子,就不能对孩子说有辱人格,有伤自尊的语言.
二,帮助孩子成功,经常鼓励孩子.
任何微小的成功,都能增强人的自信.一个孩子,当他写好一个字,做对一道题,正确回答了老师的问题,他都有成功的喜悦,会期望自己下一次做得更好.作为老师,给孩子帮助,让他有点滴的成功体验,并不是多么难的事情.这就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一个个小小的成功中,积累一分一分的自信.
我读过一篇文章叫《一位母亲与家长会》,文章中的母亲共参加了孩子的三次家长会.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母亲做出很自豪的样子对儿子说"老师表扬了你,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以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有让她喂.第二次家长会,小学老师对母亲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母亲她流泪了,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的,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象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第三次家长会,母亲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初中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喜悦的心情走出校门,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高中毕业了,一个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取这所学校.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文中的这位母亲给予儿子的就是一种激励的爱,使儿子总有一种做得更好的欲望.我想如果我们老师能做像那位母亲那样教育我们的学生,我们会成为非常棒的老师.
三,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孩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
孩子是一个完整的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人,看待孩子应有全面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有了这样的观念,就不会一叶障目,只看一点,不计其余,也不会因孩子一时表现欠佳而气急败坏,大发雷霆.
四,教孩子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法
对于做事缺乏信心的孩子,特别是那些自卑感强的孩子,在不断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指出他们的闪光点的同时,要教育他们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我能行","我再努一把力就会做好的","我不会被困难吓倒"……
总之,学会欣赏孩子,给孩子一个自信的世界,让孩子感觉今天比昨天学得好.让孩子带着自信步入人生的每一段旅程.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篇八:读《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有感_3000字
海盐实验中学李雅玲
最近我仔细拜读了陶行之的《现代教育文选》,越读,我越觉得先生教育理念之先进;越读,越觉得先生对教育的挚爱;越读,也越觉得先生为了所热爱的教育毕生在思索,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实践与研究中,为后人留下600万字的著作。他的教育理论,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实效性,他不是纸上谈兵,他用他所经历的实例来阐述他的一些思想,尽管先生离去半个多世纪,然而,他的思想依然鲜活,他不愧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万世师表“的崇高评价。
先生要求教师善于变。他说:“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他提倡:师范生(准教师)的第一变——变个孙悟空;师范生(准教师)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
我对先生所说的第二变很有感触。诚然,用我们成人的眼光来看学生,你会觉得他们常常异想天开,不切实际;觉得他们太贪玩,一点不求上进;觉得他们怎么那么不开窍,反复讲过的东西却还是不记得;觉得他们幼稚,好动,不稳重。你眼里的学生没有一个让你满意,要么行为出格,要么乖巧懂事却学习不开窍,要么顽皮捣蛋整天给你惹乱子……唉!所有的问题其实都出在我们教师自己身上:试想;一个孩子不调皮,那叫孩子吗?一个花季少年不爱做梦,没有一点狂妄的想法,这个民族还有什么生机和希望?在孩子的头脑里,要学的东西那么多,每位老师都说那是重点要牢记,那么他要记的的东西就不是一点点了,还要加上想玩想吃想偷点懒,(孩子的天性)那么一些孩子学习上疲软也不奇怪了。教师所从事的是自己的专业,整天就和这点学问打交道,还不滚瓜烂熟?还不易如反掌?再说,教师自己比他们多经历了那么多,无形中你却要他们和你在资历和学问上划等号,这个等号能划平吗?你眼中的世界能和他们眼中的一样吗?他们的未来能让你去规划设计吗?决不!那么,先生说得有理:要想成为一个好教师,首先,得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孩子。
有则广告说的是一个成功女人的三个年龄,在家里和宝宝在一起,变成五岁,和宝宝快乐玩游戏,就象一个天真不懂事的小孩子;和朋友在郊外,变成25岁,活力四射的健康的年轻人;在公司和员工一起开会,又成了稳重精明出谋划策的女上司;我们教师和初中学生在一起,就该把自己变成十四,五岁的青少年,用他们的思维来想事情,用他们的眼光来看世界,用他们的阅历来对待朋友老师父母和周围的人。爱迪生小时候模仿母鸡孵小鸡,在成人看来是疯子行为,然而爱迪生却是一本正经,反复实验,还苦恼自己为何孵不出小鸡。
试问:假如我们是爱迪生的老师,面对他千奇百怪的提问,与学校的教程毫不搭界,我们会怎样?也许,大部分教师也跟爱迪生当时的老师一样摇头:这个学生不值得教,整天界胡思乱想,不切实际,课堂上老爱问一些怪问题,扰乱正常教学秩序,是个“坏家伙”。没想到,这个“坏家伙”还竟改变了全世界!假如当时老师赞赏他如此有创意的想法和做法,并鼓励他多问多实践,爱迪生也不会遭到中途辍学的境遇。
我再问:在这样一个爱做梦的年龄,爱问为什么的年龄,爱叛逆的年龄,假如学生都乖乖地坐在你面前,不问会变什么样?也不问为什么,更不问凭什么。你说什么就什么,你说怎样就怎样,一切都无所谓,那岂不可怕?岂不悲哀?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希望?
我很害怕我成为这样的老师。若干年后当学生偶尔间谈论起他们中学时代的老师和班主任时,摇头评价我是“老古董”或是“专制者”,那是我最大的失败和遗憾。我希望他们对我的评价是“善解他们意,能和他们想到一起,说到一起,玩到一起的忘年交。”那才是我莫大的欣慰和财富。于是,我努力做到和学生拉近距离,首先要拉近思想上的距离。怎么做到?事实上我长他们2倍的年龄,我已经过了这爱做梦,敢拼敢闯,敢想敢做的花季年龄,我脑子理存的信息太多,想的事情也杂,我要顾虑方方面面,我的手脚和思想再没有以前那样大胆开放……。怎样如他们那般单纯?他们可以因为自己心爱的小狗死去痛哭,会因为一道题和同学争得面红耳赤,会为了老师的一个鼓励的眼神心砰砰跳,会对自己喜爱的异性神不守舍,会对一切不公平握拳喊不平……,这些,其实我们曾经都拥有,只是因为岁月把我们的棱角磨平,我们不会时不时地握拳喊不平;我们经历的生死离别多了,小狗的死已是微不足道;眼见耳闻的事情多了,我们渐渐学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是一种自我保护,却也是可怕的漠然。我们也会为自己的冷漠而悲哀,生气,但多的是无奈,这也许就是岁月馈赠我们的礼物。
我三问:我们为何不去寻找我们过去的踪影?把我们变回过去?在和纯真学生相处的时候做回我们自己?
我们班的一女生徐,简直象个男孩子,说话大嗓门,笑起来“震天动地”,还爱惹别人,走路喜欢趴在别人的肩膀,时不时地打别人一下,同学都见她头疼,分批来我这里告状,我找她谈心,她一脸的无辜,感觉同学们都大惊小怪,这么点小事也要告诉老师。于是我告诉她:下课和同学玩,我举双手赞成的,下课就该轻松一下,说说笑笑,可是,一切得讲个度,大家能承受的度,别人不愿意的时候你不能强迫,别人不喜欢你打他们的时候你就不能打,哪怕开玩笑也不可以,假如,别人老趴在你肩膀上走路你舒服不?老从后面猛地吓唬你你高兴不,人家一开心或不开心就把拳头抡你身上你痛不?老师知道这是你的天性一时改不了,老师会经常提醒你,让周围的同学提醒你慢慢改掉这个不太好的脾性。每次我进教室时,看见她追逐打闹或是高声说笑的时候,我总向她挤挤眼睛或是打个手势,她就明白了,赶紧安静。慢慢地,这个“假小子”淑女多了。尽管她还是很活泼,可是恶作剧明显少了,同学们也开始喜欢她了,状子也没了。
每当看见学生钻在牛角尖理拔不出来的时候,你也不必着急,让他顺着这个方向走,不通,再让他走其他路,多碰几次壁,自然会走出来的,年轻的资本就是不怕碰壁,输得起。自己不也是那样走过来的吗?你为何一定要强灌输给他成功的方法,让他在懵懵懂懂中走出来,尽管少走了弯路,但是这个孩子却因为你的指引而没有了成功后的喜悦。一些学生课程间很不平,地理历史熟得不得了,说起来头头是道,让他们记几个英语单词或是背首古诗比登天还难,你不必气愤,想想你读书的时候,物理老不及格,物理老师看你的眼神让你很受伤,你还在答卷,老师却已离开教室,是你追了一段路才把试卷交上,其实,老师对你交卷与否都不介意,想起来多伤心啊。这样痛的回忆足够让你现在不能这样对待你的学生。人各有各的特长,平时跟他聊聊他喜爱的课程,给他机会让他眉飞色舞,乐陶陶一把,再让他记单词,他会感觉自己又回到地上了,重点要做什么了。顾,老喜欢在课堂上与老师辩论,例如,在讲体罚的话题时,他会问:老师你让我们抄三遍算体罚吗?上次体育老师拍了我肩膀(其实是轻拍一下让他安静)算体罚吗?为何过马路要用across,而过门窗要用through?地铁穿过城市用through,可是有的地铁是在地面上的?那又该如何用?他的心里还时常会冒出这些念头,这个老师诚心跟我过不去,于是我要先他制人,我要拉几个同学先跟他斗,让他上不好课。有一次老师关了广播(因为与自己班没关系),他非再开,说音乐声好听,还顶撞老师,所有这些都汇总到班主任我身上,我一时气得咬牙,然而,冷静下来在他的立场上想想也就不生气了。这样一个父母早离异,父亲在他心中是个游手好闲,没有责任感,弃他不顾的形象,从小仇恨父亲的他对周围的人和事总不太信任,他随时会象刺猬一样竖起全身的刺来保护自己。可是他很聪明,对学习爱钻研,尽管有些问题提得有当年小爱迪生提问的那种味道。对这样的孩子,再不能给他加恨了,要用浓浓的爱来感动他。更不能一棍子打死他,要认真对待他的每个提问。于是,我和他谈,我谈一次,毫无见效,再谈,没多大用。那就经常找机会跟他聊天,聊他的家庭,聊他喜欢的人,喜欢的事情,聊他为班级天天主动搬饮用水,让我如此感动,终于,有一天,他主动去跟老师道歉了(事后我才知道),上课也不随便插话了,经常能听到他精彩的发言(他本来就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至于他的另外一些所谓的毛病,上课讨论题目时见缝插针聊几句,临上课时他不能及时安静,我放款尺码让他慢慢改。一个如此好动好表现的孩子,非要他成为哑巴,那我岂不是残酷的刽子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