骁骑校尉8篇
(1) [骁骑校尉]《三国演义》读后感_800字
我到现在读过很多本好书,有《论语》《三字经》还有《海底两万里》和《八十天环游地球》可是这些都不是我最喜欢的,我最喜欢的还是在中国畅销了几百年的中国四大名着之一——《三国演义》。
要提起《三国演义》这学名着就不得不提起写他的着名小说家罗贯中了,罗贯中生于元末,猝于明初,据说在朝廷更替的变动中,它曾参加了张士诚的起义活动,在写《三国演义》一书时,他一方面剔除了司马仲相阴断狱,刘备太行山落草之类荒诞的情结,添加了一些正史和诗词书表以加强历史性,另一方面又对艺术进行了大量加工。,使得文字流利,形象生动,故事情节上丰富多彩,他作为一个杰出的小说家与戏剧家,罗贯中除了《三国演义》外,还着有历史演义《隋唐两朝职传》《残唐五代演义传》及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杰出的文学作品。
《三国演义》的故事精彩纷呈,分一百二十回,优秀的片段很多,有连环计,一部分取于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风波亭”和第九回“除暴凶吕布助司徒,犯长安李催听贾诩”中选的,故事为董卓进京后废杀少帝,纵兵杀掠奸淫,无恶不作,越骑校尉伍孚与骁骑校尉曹操刺杀董卓不成,一死一逃;渤海太守袁绍联络17路诸侯讨伐失败,董卓更加骄横残暴写起。司徒王允表面趋奉董卓,回到府中忧心如焚,仰天垂泪。府中歌妓貂婵大义献身,与王允共定“连环计”:先将貂婵许嫁吕布,后献与董卓;貂婵从中取便,离间董卓吕布父子反目。王允又多方结好友吕布,晓而大义,终于使吕布杀死了董卓,为朝廷出掉了大恶。这一段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性格鲜明,董卓的骄横跋扈,王允的深谋不漏,吕布的反复无常,均令人过目不忘,貂婵虽然是虚构的人物,但是仍然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很能显出作者的途述故事的能力和塑造人物的功力。
我觉得《三国演义》真如它的开篇词说的一样,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涛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椎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五年级:时光取名叫无心
(2) [骁骑校尉]还原曹操_600字
其实,我在潜意识里就一直认为;曹操是不可逾越的曹操,是我们中国人的辉煌,而且,我一直很痛恨罗贯中,曹操,明明是一个拿破仑似的一个人,不,是远超于拿破仑的人物,却被他们写成都了一个无耻的小人。
说曹操是奸雄,其实英雄才是更贴切一些,曹操的聪明才智却被说是奸诈狡猾,这实在是天大的冤情。
其时,曹操从小就很聪明,小时,曹操很顽皮,他父亲忙于事,没时间管他,但是,他叔叔经常告诉曹操父亲关于曹操的一些劣迹,曹操对他叔叔可谓是恨之入骨。但是碍于是长辈;没有发作,终于,他想到一个好办法有一天,曹操的叔叔看见曹操口吐白沫,浑身抽搐,忙向曹操的父亲说,曹操生了重病。待曹操的父亲回来时,曹操正在玩耍,其你道:“你不是生病了吗?”曹操笑道,“我没病啊,谁人咒我?”后其父不再相信曹操的叔叔。
曹操这不叫奸,这是智慧的体现。
从骁骑校尉到大汉丞相,这其中的酸甜苦辣也只有他一人知道。
凭什么说曹操奸诈,智慧难道只是诸葛村夫所有的?难道属于一个败在曹丕手下的人所有?
曹操是用计,诸葛亮也是用计,虽说手段不同,但目的歼途同归,那样曹操亦可称为智绝,诸葛亮亦可称为奸绝。
如果说曹操杀死许多人,那诸葛亮和周瑜小儿叱?他们一把火烧死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八十三万鲜活的生命,远远超过曹操休杀人之数的百倍千倍。
试问,在三国鼎立时期,有谁能超过曹操,论智慧,他不亚于诸葛亮,论武力,他与关柴夫,黑脸飞之比毫不逊色。
三国第一人,决定是曹操之所得。
五十四岁之时,亦恋大乔,小乔,何不为风流。
曹操,人类心中的骄傲!
(3) [骁骑校尉]“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完成4—6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颐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久之,征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
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众十余万,天下骚动。征太祖为典军校尉。会灵帝崩,太子即位,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未至而进见杀。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其姓名,间行东归。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于己吾,是岁,中平六年也。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
注释:邑中,指县里或地方上。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莫能审其生出本末 知道
B.故世人未之奇也 奇特
C.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 授官
D.光和末,黄巾起 起事
5.下列各句,都能表现曹操做事“有权数(有谋略)”的一组是 ( )(3分)
①不治行业 ②奏免其八,禁断淫祀 ③奸宄逃窜,郡界肃然
④太祖乃变易其姓名,间行东归 ⑤始起兵于己吾
⑥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
A.①③⑥ B. ②③⑤ C. ②④⑤ D. 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曹操的身世不为人所知,但他是汉朝相国曹参的后代。
B.东汉乱世,梁国的桥玄和南阳的何颐很看重曹操。
C.二十岁开始,曹操相继担任了郎官和济南相等职务。
D.曹操回到故乡陈留,就立即筹资招兵买马,准备讨伐董卓。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①不就,称疾归乡里。(3分)
译文:
②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3分)
译文: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课内部分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4. B (“奇”在文中的意思是“认为……奇特”,意动用法。)
5.C(“有谋略”不仅指能对眼前形势看得准确并决定取舍,也指对未来的形势预测恰当。①指曹操不注重修养德行和学业,不合题干要求。②治理地方有胆识和办法,符合要求。③指治理地方的结果,不合题干要求。④指曹操不愿与与董卓同流合污,是有谋略的行动。符合要求。⑤指曹操“东归”的目的,这也是有谋略的表现。⑥描述曹操“东归”时被抓,与题干不符。综合起来,答案为C。本题对“权数”“谋略”词语的理解是关键。)
6.A(原文第一段所描述的是曹操的父亲曹嵩的身世不被人所知,不是曹操的身世。这里张冠李戴。)
7.①他没去赴任,声称有病,回乡静养。
②县里有人暗里认出了他,为其求情,
③见课文
(4) [骁骑校尉]三国演义翻译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_3000字
董卓正想杀死袁绍时,李儒阻止道:“不行,大事还没有定下来,不能轻举妄动。”袁绍拿着宝剑,告别百官出去,从东门跑回冀州了。董卓对太尉袁隗说道:“你侄子没有礼貌,我也只是看在你的面子上,才宽恕了他,废立皇帝的事情怎么样?”袁隗回答道:“你说的非常对。”董卓又说:“再有人试图阻挠废立大事,直接军法处置!”大家非常恐慌,都说道:“听你的。”宴会结束后,董卓问侍中周毖,校尉伍琼道:“袁绍这一去,怎么样?”周毖回答道:“袁绍愤愤而去,如果太急,一定会发生问题。而且袁绍他们家四代立下恩德,底下的学生和旧臣遍布天下,如果收集豪杰,聚齐大部队,英雄就会起来,山东就不会是你的了。不如赦免他,给他一个郡守的位置,那么袁绍会高兴于免罪,必无后患。”伍琼说:“袁绍擅长谋略,却无结论,不足为虑;还不如给他一个郡守,以收买民心。”董卓听从了他们的进言,第二天便命人策封袁绍为渤海太守。
九月十五时,董卓请皇帝来到嘉德殿,召集文武百官。董卓拔出长剑,对大家说:“天子现在孱弱,不足以君临天下。现在我们请命:废皇帝为弘农王,奉陈留王为皇帝,让皇太后主持政治。”说完后,董卓便命令左右扶皇帝下殿,卸下他的符玺,让他往北面长跪。皇帝和太后都哭了。大臣们非常悲痛。
在下面的一位大臣这时大叫道:“反贼董卓,敢逆天而为,我要替天铲除此逆贼!”说完,举起手中的简章,朝着董卓砸去。董卓大怒,让武士立刻拿下,原来这位大臣是尚书丁管。董卓命令将他拉出去斩了。丁管骂不绝口,至死脸色不变。
董卓请陈留王登上殿堂。群臣贺喜完毕后,董卓命令扶何太后和弘农王和原皇帝妃子唐氏入永安宫,封锁宫门,禁止一切大臣进入。可怜的少帝四月登基,九月就被废了,只做了五个月的皇帝。而董卓所立的这个陈留王刘协,字伯和,是灵帝的二儿子,也就是献帝;这个时候只有九岁。改年号为初平。董卓登上相国之位,上朝时可以带剑穿鞋子,威望无比。
李儒劝董卓要使用名流,以收买人心,因此推荐了蔡邕的才华。董卓命令蔡邕上任,蔡邕不干。董卓大怒,让人对蔡邕说道:“你要是不来,我就干掉你全家。”蔡邕畏惧他,只得上任。董卓见到蔡邕后,大喜,蔡邕一个月就升迁了三次,最后成为了侍中。
在陈留王登基,成为汉献帝后,董卓又命令李儒设计,在所谓的“寿酒”里掺毒,逼弘农王和太后还有唐妃饮下。毒死了弘农王和唐妃,太后不从,李儒便把太后扔下了楼,直接摔死了太后。这样一来,董卓更加骄横跋扈,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虽然越骑校尉伍孚试图刺杀董卓,但事情败露,被董卓处死。
眼看着董卓就要把这个国家祸害完了,这时,在渤海的袁绍给王允写了一封密书,让王允找机会干掉董卓。王允虽然也早已想干掉董卓,为国除害,但苦于没有计谋,只能干等着。一天,王允看见自己的老班底聚在了一起,便以自己过生日为由,召开了一次宴会。在宴会上,王允突然大哭,大家都惊讶地问道:“你今天过生日,为什么大哭呢?”王允说道:“其实今天并不是我的生日。只是想要和大家谈一下,怕董卓怀疑,才这样说。现在董卓弄权,江山社稷不保。遥想以前汉高祖诛秦灭楚,才打下了这一片江山;谁想今天,就要丧在董卓之手,这是我哭的原因。”于是大家都哭了起来。然而,有一个人却大笑道:“大家晚上哭到早上,又从早上哭到晚上,难道能够哭死董卓?”王允一看,原来是骁骑校尉曹操。王允大怒道:“你祖辈都是汉朝官,今天不想想怎样报国而反笑?”曹操回答道:“我不是笑什么,我只是笑大家没有一个方法去刺杀董卓。我虽然不怎么样,但愿意砍下董卓的头,悬挂在城门上,以答谢天下。”王允便和曹操单独在一起,问道:“你有什么好办法?”曹操回答道:“最近我屈身而效命于董卓,其实是想乘机干掉他。现在董卓非常信任我,我因此可以经常靠近董卓。我听说你有一把七星宝刀,我愿意借这把宝刀入相国府里刺杀他,虽死无怨!”王允说道:“你果然有刺杀董卓的心思,天下所有人都非常高兴!”于是亲自斟酒给曹操和,曹操倒酒立下誓言,王允便取下七星宝刀,给了曹操。曹操藏好刀,把酒喝完,便起身和大家离别。大家又坐了一会儿,聊完了才散去。
第二天,曹操便带着宝刀来到相国府,问道:“丞相在哪儿?”旁人回答道:“现在丞相在楼阁里。”曹操便径直而入,看到董卓坐在船上,吕布站在旁边。董卓问:“你为什么迟到?”曹操回答道:“因为我的马瘦弱,跑得慢,所以来晚了。”董卓转身,对吕布说:“我有西凉进来的好马,你去牵来一匹,赐给曹操。”吕布接到命令,便出去了。曹操心里想道:“董卓死定了!”便准备拔刀,刺下去。但是,他害怕董卓力气大,不敢轻举妄动。董卓胖,不耐于在床上坐,便躺了下去,脸朝里面。曹操又想道:“现在董卓死定了!”急忙抽出报道,准备刺下去,突然,董卓看见镜子上,曹操正在拔刀,赶紧回身问道:“你要干什么?”这时吕布也要回来了。曹操非常害怕,便拿着刀跪下,说道:“我有一把宝刀献给你。”董卓接过七星宝刀,一看,这把刀长约一尺,镶嵌着七颗星星,非常锋利,果然是一把宝刀;便递给了吕布,收下了这把宝刀。董卓带着曹操出楼阁看马,曹操答谢道:“愿意借来试骑一下。”董卓就让他骑。曹操一上马,就赶紧跑向东南。
这时,在吕布的指点下,董卓也发现了曹操似乎要刺杀他。这时,李儒也过来了,他也认为曹操是要刺杀董卓。于是,董卓让四个小卒去催曹操,去了很久,四个小卒回来说道:“曹操没有回家,而是出城了。”董卓大怒,命令贴出通缉令,捉拿曹操。一旦捉到曹操,赏一千两黄金,封万户侯,窝藏曹操的人同罪。
曹操逃出城后,奔向谯郡。路经中牟县,被士兵抓住,带给县令看。曹操说:“我是商人,复姓皇甫。“县令端详了一下,说道:“我之前在洛阳求官的时候,曾经认出你是曹操,怎样隐蔽!先把曹操抓起来,明天押送至京城领赏。“士兵们赐给曹操食物,便离去了。晚上,县令悄悄放出曹操,拉到后院审讯;县令问道:“我听说董卓对你不薄,你为什么自取其祸?”曹操说:“你要是抓到了我,就赶紧拿去领赏,不要多问!”县令喝退左右,对曹操说:“你别小看我。我不是常人,奈何没有遇到好宗主而已。”曹操说:“我祖辈都是汉朝的官员,如果不想着报效祖国,和禽兽有什么不同?我屈身效命于董卓,想要趁机干掉他,为国除害。现在事情没有完成,这是天命!”县令说:“你这一走,想要去哪儿?”曹操说:“我要回到乡下,发诏书,召集天下诸侯兴兵,讨伐董卓,这是我的愿望。”县令一听,便亲自解去捆在曹操身上的绳子,说道:“你真是一个忠义之士!”曹操问他的姓名。县令说道:“我叫陈宫,字公台。母亲和妻子都在东郡。今天被你的忠义感动了,我决定弃官,和你一起逃跑。”曹操大喜。晚上,陈宫收拾路费,与曹操一起换衣服,各背起一把剑,骑马朝东郡奔去。
走了三天,到了成皋地区,天色已晚。曹操指着森林深处,对陈宫说道:“这里有一个人,叫做吕伯奢,他是我父亲的义兄,我们可以去那里投宿一宿。”陈宫表示同意。于是,两人便来到了吕伯奢的家里,见到吕伯奢。吕伯奢对曹操说:“我听说你的父亲已经逃往陈留了。今天晚上你们两个可以在这里住一晚上。”说完,便对陈宫说:“我去西村那边筛酒来给你们喝,等我回来。”
曹操在吕伯奢家里坐着,突然听见了磨刀声,还有人说:“绑住再杀了,怎么样?”曹操这时说道:“完了!如果我们不先下手,恐怕会被抓住。”于是便与陈宫一起拔剑直入,把一切能够看到的人都干掉。一连干了八个人。搜到厨房下,却看见他们绑住了一头猪。陈宫说:“你想太多,误杀好人了!”两人赶紧离开,正好碰见了吕伯奢。曹操说道:“看你后面是谁?”吕伯奢一回头,曹操就挥剑干掉了吕伯奢。陈宫大惊道:“刚才只是一个误会,你现在又为什么?”曹操说:“吕伯奢一回到家,看见被干掉这么多人,怎么会罢休?如果来追,我们就完了。”陈宫说:“这是不义的行为!”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无话可说。
夜晚,两人行了数里,终于找到了客栈投宿。喂饱了马,曹操先睡了。陈宫想道:“我以为曹操是一个好人,没想到竟然是这样的狠心之徒!如果留着,一定是大祸患。”便拔剑想干掉曹操。要想知道曹操性命有没有保住,请看下回分解。
五年级:何俞君
(5) [骁骑校尉]武帝纪
陈寿
【原文】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一]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二]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三]嵩生太祖。
注[一]*[曹瞒传曰]*: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瞒。王沈魏书曰:其先出于黄帝。当高阳世,陆终之子曰安,是为曹姓。周武王克殷,存先世之后,封曹侠于邾。春秋之世,与于盟会,逮至战国,为楚所灭。子孙分流,或家于沛。汉高祖之起,曹参以功封平阳侯,世袭爵土,绝而复绍,至今适嗣国于容城。
注[二]司马彪续汉书曰:腾父节,字符伟,素以仁厚称。邻人有亡豕者,与节豕相类,诣门认之,节不与争;后所亡豕自还其家,豕主人大惭,送所认豕,并辞谢节,节笑而受之。由是乡党贵叹焉。长子伯兴,次子仲兴,次子叔兴。腾字季兴,少除黄门从官。永宁元年,邓太后诏黄门令选中黄门从官年少温谨者配皇太子书,腾应其选。太子特亲爱腾,饮食赏赐与
(6) [骁骑校尉]李广(又名:李将军列传)原文及翻译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徒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人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遗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程不识孝景时以数直谏为太中大夫,为人廉,谨于文法。 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使大军伏马邑旁谷,而广为骁骑将军,领属护军将军。是时单于觉之,去,汉军皆无功。 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顷之,家居数岁。广家与故颖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徒右北平死,于是天子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
(7) [骁骑校尉]卷十四
原文:
湿余水出上谷居庸关东,关在沮阳城东南六十里居庸界,故关名矣。更始使者入上谷,耿况迎之于居庸关,即是关也。其水导源关山,南流历故关下。溪之东岸有石室三层,其户牖扇扉,悉石也,盖故关之候台矣。南则绝谷,累石为关垣,崇墉峻壁,非轻功可举,山岫层深,侧道褊狭,林鄣邃险,路才容轨,晓禽暮兽,寒鸣相和,羁官游子,聆之者莫不伤思矣。其水历山南径军都县界,又谓之军都关。《续汉书》曰:尚书卢植隐上谷军都山是也。其水南流出关,谓之下口,水流潜伏十许里也。
东流过军都县南,又东流过蓟县北,湿余水故渎东径军都县故城南,又东,重源潜发,积而为潭,谓之湿余潭。又东流,易荆水注之,其水导源西北千蓼泉,亦曰丁蓼水,东南流径郁山西,谓之易荆水。公孙瓒之败于鲍丘也,走保易荆,疑阻此水也。易荆水又东,左合虎眼泉水,出平川,东南流入易荆水。又东南与孤山之水合,水发川左,导源孤山,东南流入易荆水,谓之塔界水。又东径蓟城,又东径昌平县故城南,又谓之昌乎水。《魏土地记》曰:蓟城东北百四十里有昌平城,城西有昌平河,又东流注湿余水。湿余水又东南流,左合芹城水,水出北山,南径芹城,东南流注湿余水。湿余水又东南流径安乐故城西,更始使谒者韩鸿北徇承制,拜吴汉为安乐令,即此城也。
又北屈东南至狐奴县西,入于沽河。
昔彭宠使狐奴令王梁南助光武,起兵自是县矣。湿余水于县西南东入沽河。故《地理志》曰:湿余水自军都县东至潞南入沽是也。
沽河从塞外来,沽河出御夷镇西北九十里丹花岭下,东南流,大谷水注之,水发镇北大谷溪,西南流,径独石北界,石孤生,不因阿而自峙。又南,九源水注之,水导北川,左右翼注。八川共成一水,故有九源之称,其水南流,至独石注大谷水。大谷水又南径独石西,又南径御夷镇城西。魏太和中,置以捍北狄也。又东南,尖谷水注之,水源出镇城东北尖溪,西南流径镇城东,西南流注大谷水,乱流南注沽水。又南出峡,夹岸有二城,世谓之独固门,以其藉险凭固,易为依据,岩壁升耸,疏通若门,故得是名也。沽水又南,左合乾溪水,引北川西南径一故亭东,又西南注沽水。沽水又酒南径赤城东,赵建武年,并州刺史王霸为燕所败,退保此城。城在山阜之上,下枕深隍,溪水之名,藉以变称,故河有赤城之号矣。沽水又东南与鹊谷水合,水有二源,南即阳乐水也,出且居县。《地理志》曰:水出县东南流径大翮山、小翮山北,历女祁县故城南。《地理志》曰:东部都尉治。王莽之祁县也。世谓之横水,又谓之阳田河。又东南径一故亭,又东,左与候卤水合,水出西北山,东南流径候卤城北,城在居庸县西北二百里,故名云候卤,太和中,更名御夷镇。又东南流注阳乐水。相乐水又东南傍狼山南,山石白色特上,亭亭孤立,超出群山之表。又东南径温泉东,泉在山曲之中。又径赤城西,屈径其城南,东南入赤城河。河水又东南,右合高峰水,水出高峰戍东南,城在山上,其水西南流,又屈而东南,入沽水。沽水又西南流出山,径渔阳县故城西,而南合七度水,水出北山黄颁谷,故亦谓之黄颁水,东南流注于沽水。沽水又南,渔水注之,水出县东南平地泉流,西径渔阳县故城南。应劭曰:在渔水之阳也。考诸他说,则无闻,脉水寻川,则有自。今城在斯水之阳,有符应说,渔阳之名当属此,秦发闾左戍渔阳。即是城也。渔水又西南入沽水。沽水又南与螺山之水合,水出渔阳城南小山。《魏土地记》曰:城南五里有螺山,其水西南入沽水。沽水又南径安乐县故城东。《晋书地道记》曰:晋封刘禅为公国。俗谓之西潞水也。南过渔阳狐奴县北,西南与湿余水合,为潞河;沽水西南流径狐奴山西,又南径狐奴县故城西。渔阳太守张堪,于县开稻田,教民种殖,百姓得以殷富。童谣歌曰:桑无附枝,麦秀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支。视事八年,匈奴不敢犯塞。沽水又南,阳重沟水注之,水出狐奴山,南转径狐奴城西,王莽之所谓举符也。侧城南注,右会沽水。沽水又南,湿余水注之。沽水又南,左会鲍丘水,世所谓东潞也。沽水又南径潞县为潞河。《魏土地记》曰:城西三十里有潞河是也。
又东南至雍奴县西,为笥沟;漯水入焉,俗谓之合口也。又东,鲍丘水于县西北而东出。又东南至泉州县,与清河合,东入于海。清河者,派河尾也。沽河又东南径泉州县故城东,王莽之泉调也。沽水又东南合清河,今无水。清、淇、漳、洹、
(8) [骁骑校尉]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
【说明】本传叙述李广及其孙李陵、苏建及其子苏武的事迹。李广,“世世受射”,颇有胆略,爱护士兵,是西汉抵御匈奴的名将。然“数奇”而未得封侯,更阴差阳错而造成悲剧。其孙李陵,自告奋勇出击匈奴,因兵少失援而被迫投降对方,继又因家仇私怨而甘心为匈奴效力。苏建,武帝时为将,多次随大将军卫青抗击匈奴,因功封平陵侯。其子苏武,武帝时为中郎将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牧羊北海,受尽磨难,坚贞不屈。昭帝时汉匈和亲,得以还汉。《史记》传写李广,文情并茂,评论其人品格,更寄景仰之情。《汉书》此传以写李广、李陵、苏武为重点,写李广,基本上袭取《史记》文字;细写李陵,极尽其寡不敌众及投降变节的复杂心态;特写苏武,热爱父母之国,大节不亏。所写李陵与苏武的思想与人品,形成鲜明对比。赞词惋惜李广之死而盛称苏武之节,不满李陵之意溢于言外。这是《汉书》中闪烁爱国主义精神的光辉篇章,传颂千古,教育万代。
李广,陇西成纪人也(1)。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2)。广世世受射(3)。孝文十四年(4),匈奴大入萧关(5),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6),用善射,杀首虏多(7),为郎(8),骑常侍(9)。数从射猎,格杀猛兽,文帝曰:“惜广不逢时,令当高祖世,万户侯岂足道哉!”
(1)陇西:郡名。治耿道(在今甘肃临洮)。成纪:县名。在今甘肃通渭东。(2)燕:战国七雄之一。太子丹:燕王喜之子,曾派荆轲刺秦王政,未遂,后为秦军俘获。(3)世世受射:世代相传射箭的方法。(4)孝文十四年:即公元前166年。(5)萧关: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6)良家子:自给车马的平民子弟;不是出身于医、巫、商贾、百工之家。(7)首虏:敌人的首级。(8)郎:官名。帝王恃从官的通称,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名。是郎中令(后改光禄勋)的属官。(9)骑常侍:郎官的加衔。
景帝即位,为骑郎将(1)。吴楚反时,为骁骑都尉(2),从太尉亚夫战昌邑下(3),显名。以梁王授广将军印,故还,赏不行(4)。为上谷太守(5),数与匈奴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6):“李广材气,天下亡(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确(角)(7),恐亡之。”上乃徙广为上郡太守(8)。
(1)骑(jì)郎将:官名。郎官有车、户、骑三将,骑郎将即其一。(2)骁骑(xiáojì)都尉:率领骁骑(轻骑兵)的军官。(3)亚夫:即周亚夫,详见《周勃传》附周亚夫传。(4)以梁王授广将军印等句:言李广本是汉将因私受梁王(刘武)的将军印有过,故还军后不予封赏。(5)上谷:郡名。治沮阳(在今河北怀来县东南)。(6)典属国:官名。掌管民族事务。上:这里指汉景帝。(7)角:角胜败。(8)上郡:郡名。治肤施(在今陕西榆林县东南)。
匈奴侵上郡,上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1)。中贵人者将数十骑从,见匈奴三人,与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2)。”广乃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山,望匈奴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惊,上山陈(阵)(3)。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我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不我击。”广令曰:“前!”未到匈奴陈(阵)二里所(许),止,令曰:“皆下马解鞍!”骑曰:“虏多如是,解鞍,即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解鞍以示不去,用坚其意。”有白马将出护兵。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白马将,而复还至其百骑中,解鞍,纵马卧。时会暮,胡兵终怪之,弗敢击。夜半,胡兵以为汉有伏军于傍欲夜取之,即引去。平旦(4),广乃归其大军。后徙为陇西、北地、雁门、云中太守。
(1)中贵人:皇帝宠信的宦官。勒习兵:统领训练部队。(2)雕:似鹰的猛禽。(3)阵:摆开阵势。(4)平旦:清晨。
武帝即位,左右言广名将也,由是入为未央卫尉(1),而程不识时亦为长乐卫尉(2)。程不识故与广俱以边太守将屯(3)。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曲行陈(阵)(4),就善水草顿舍,人人自便,不击刁斗自卫(5),莫(幕)府省文书(6),然亦远斥候(7),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阵),击刁斗,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自便。不识曰:“李将军极简易,然虏卒(猝)犯之,无以禁;而其士亦佚(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为名将,然匈奴畏广,士卒多乐从,而苦程不识。不识孝景时以数直谏为太中大夫(8),为人廉,谨于文法。
(1)未央卫尉:官名。掌管未央宫的警卫。(2)长乐卫尉:官名。掌管长乐宫的警卫。(3)将屯:带兵驻守。(4)行:行军。部曲:军队的编制。行阵:行军的阵列。(5)刁斗:可容一斗粮的铜锅。昼炊饭食,夜击巡逻。(6)幕府:军队的司令部。省:简化之意。(7)远斥候:在远处布置侦察兵。(8)太中大夫:官名。郎中令的属官,掌朝议。
后汉诱单于以马邑城(1),使大军伏马邑傍,而广为骁骑将军(2),属护军将军(3)。单于觉之,去,汉军皆无功。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4)。匈奴兵多,破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广必生致之(5)。”胡骑得广,广时伤,置两马间,络而盛卧(6)。行十余里,广阳(佯)死,睨其傍有一儿骑善马(7),暂腾而上胡儿马(8),因抱儿鞭马南驰数十里,得其余军。匈奴骑数百追之,广行取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9)。吏当广亡失多(10),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1)马邑:县名。今山西朔县。(2)骁骑:当时将军的冠号。冠号将军于战时方任命。(3)护军:也是将军的冠号。当时护军将军是韩发国。(4)雁门:指雁门山(在今山西代县西北)上的雁门关,为当时北方要塞。(5)生致之:把活人送来。(6)络:网。(7)睨(nì):斜视。(8)暂腾:突然跃起。(9)下广吏:将李广交给执法官处理。(10)当(dàng):判决。
数岁,与故颍阴侯屏居蓝田南山中射猎(1)。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亭,霸陵尉醉(2),呵止广(3),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故也!”宿广亭下。居无何(4),匈奴入辽西(5),杀太守。败韩将军(6)。韩将军后徒居右北平(7),死。于是上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上书自陈谢罪。上报曰:“将军者,国之爪牙也。《司马法》曰:‘登车不式(轼)(8),遭丧不服(9),振旅抚师,以征不服;率三军之心,同战士之力,故怒形则千里竦(悚)(10),威振则万物伏;是以名声暴于夷貉(11),威